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育教學專著心得(精選多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51W

第一篇:教育教學專著心得

教育教學專著心得(精選多篇)

前段時間我認真閲讀了《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本書。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

書中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如讓水沿着水槽流下,帶着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後進入玩具鱷魚嘴裏。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裏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 。

還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這麼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裏,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待能瞭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着能與其他夥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裏,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複雜的説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於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後,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痴呆生”。

其實像《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中的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又何嘗少呢?在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聖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一書中介紹的北京的一位叫李聖珍的老師,好幾年來,她已經將來自全國的50多個家長和老師認為在學業上無可救藥的差生轉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來李老師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學校考試幾乎門門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國小四年級,數數還超不過20,有的孩子一見到書本就想撕……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上全部脱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 同托馬斯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李聖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差生的聖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願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

“學業殘疾”這一概念應該換成“學習差異”,成千上萬的被認為有“學業殘疾”的小孩,並不是真正的殘疾,而是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而老師和家長並沒有認識清楚。而且,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症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説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 李聖珍常説:教育是一門神祕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學習這一重要的教育現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劇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現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七種不同的方法。 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孩子正在接受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

這本書很值得大家一讀!

教育教學專著心得(2):

在我看來,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這學期,學校佈置了讀專著談體會,粗略瀏覽推薦書目,專心閲讀教育專著《新教育之夢》、《給教師的一 百條建議》、《教育的55個細節》、《愛的教育》等,邊看邊與平時教育相比較,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們如何當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 如何做人。

一、做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

海納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無邊。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就應該是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向我們的學生學習。

“教育在歷史上第一次在為不可知的未來服務,教師和學生間的代溝從來沒有像今天那麼大,教師第一次不得不拋去因經驗豐富而擺出的架子,虛心向孩子學。這是 我們怕見到而不得不見到的一幅圖景。教師此時有‘一桶水’也是不夠用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面對我們的學生,面對他們突然冒出的新花樣、新想 法,我們常常會發出感歎:現在的學生啊,我們常常有無所適從的感覺。這時,你的腦海裏應敲響警鐘:你已經落後於你的學生了。

在教育新形勢下,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者,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氣躁;從錯誤_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

二、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者

人沒有了思想,根本就屬於酒囊飯袋、行屍走肉教師沒有了思想,就不能稱其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 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教師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改變;行動改變,命運改變”。二 是用思想陶冶學子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豐 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仁的工作,我們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於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複,不可替代,無比井貴的生 命。

三、做一個寬容的智者

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有一條就是寬容在《中國教師缺什麼》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穫;大海寬容了江河,才擁有了浩 瀚;天空寬容了雲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有了未來。寬容意味着承認兒童的差異,承認兒童的未完成狀態。教育應從寬容開始。寬容地對待自己 的學生,你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悦;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時,就是科 學地看待教育過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説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裏有愛迪生。”

對待工作如此,對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難免有許多不如意,同事相處、朋友相交,難免有一些誤會,但如果能用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那麼,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説,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質人生,二是藝術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輩子也達不到,但追求一種快樂的讓心靈釋放的藝術人生還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讀書。作為教師,尤其要多讀教育類書籍。

願讀書能讓我們的人生充滿智慧。

教育教學專著心得(3):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十分重視少年兒童良好習慣的培養。他認為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此,葉聖陶專門寫過《習慣成自然》和《兩種習慣養成不得》等文章。這些文章雖然寫於20世紀40年代,但至今讀來倍感親切,文中所闡述的主要思想對當今少年兒童良好習慣的培養,仍不乏啟示意義。

養成習慣貴在躬行實踐作為一位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實踐家,葉聖陶先生非常強調在習慣養成中的身體力行。他認為,要養成某種好習慣,要隨時隨地加以注意,躬行實踐,才能收到相當的效果。他以常見的事例來説明這個道理。他在《習慣成自然》一文中寫道,“要有觀察的能力,必須真個用心去觀察;要有勞動的能力,必須真個動手去勞動;要有讀書的能力,必須真個把書本打開,認認真真去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須真個把公民應做的一切認認真真去做”,這樣,我們“所知”的才能逐漸化為我們的習慣,成為相應的能力和素質。

“習慣成自然”就是能力什麼是“成自然”呢?葉聖陶先生認為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費什麼心,彷彿本來就是那樣的意思”。他舉例説,“走路和説話是我們最需要的兩種基本能力。這兩種能力的形成是因為我們從小就習慣了,'成自然'了;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如果不達到習慣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免勉強強地做一做,就説明我們還不具有那種能力”。他進而指出,通常説某人能力不強,就是説某人沒有養成多少習慣的意思。比如説張三記憶力不強,就是張三沒有把看見的、聽見的一些事物好好記住的習慣。説李四表達能力不好,就是説李四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説出來的習慣。因此,習慣養成得越多,那個人的能力就越強。做人做事,需要種種能力,所以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的習慣"。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習慣,增強能力。葉聖陶認為,“我們在學校裏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多方面受教育,並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孔子一生“學而不厭”就説明了這個道理。

讀了葉聖陶先生的著作之後,自己反思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老師首先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適時為孩子立規矩。

其次老師要依據孩子的年齡採用相應的方法培養良好習慣。培養孩子良好習慣不能想起來就要求一下,想不起來就聽之任之。老師要有堅強的教育意志,立下規矩之後就應要求孩子堅守。經過日復一日的訓練,孩子定能養成好習慣。

再者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特別需要施教者要求一致。這一點就要求老師做好家長的溝通工作,使得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更好的結合。

最後,要強調的是老師的榜樣作用。要求孩子有良好習慣老師要以身示範,因為學生是愛模仿的。

一個學生如果生活、衞生習慣好,就有益於身體健康成長;文明禮貌習慣好,品德就優良;學習習慣好,定能取得好的學業成績。總之,習慣對人的生活、學習以至事業上的成功都至關重要。傑出的思想家培根也曾説:"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應當努力求得好習慣。"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則説:"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終身的幸福,作為老師高度重視孩子的習慣培養義不容辭。

最近幾天,通過網絡瀏覽了有關教育孩子的書,如周弘的《賞識你的孩子》讀後有幾點心得。

賞識教育源於一位偉大的父親——周弘。他利用傳統教育中賞識的巨大能量,把女兒周婷婷由一個令人同情的聾啞孩子培養成為我國第一位聾人大學生。他在《賞識你的孩子》一書中首次提出了賞識教育的概念。賞識教育是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運用欣賞、鼓勵的態度去看待、評價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它承認差異,允許失敗,符合生命成長的規律。它能重塑孩子的健康自信,發現和發揮學生的長處和潛能,使其最終走向成功。

賞識教育的本源是愛,如果我們的老師、家長都能用愛的眼睛去發現孩子的優點,用正確的方式指出和改正孩子的缺點,那我們的孩子或許會是另外一個樣子。“你能行”,“你真棒”, 在老師、家長的鼓勵下,許許多多的孩子在快樂中改變,在快樂中成長。賞識性語言與動作帶給孩子們的是一種快樂的動力、一種向上的自信,其奧妙就在於它卸掉了壓在他們心上自卑的巨石,於是孩子的潛能就象火山一樣爆發了。這世界上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就看你會不會使用“賞識教育”這把開啟孩子心靈的金鑰匙。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不少孩子有這樣的體驗,因為在某次考試會考出了好成績,從此就愛上了該門課程,可見錯誤!鏈接無效。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就應該樹立這樣的觀念:賞識是引導孩子走向成功的階梯。作為老師、家長,應該學會賞識孩子。 

第二篇:讀教育教學專著心得

最近我拜讀了教育專著《名師怎樣觀察課堂》,讀後感慨很深。這本書闡述了編者對於各學段教學內容的理解和對教學策略的思考,又向我們展示了許多教師個性化的教學設計。在這裏名師能和我們進行推心置腹的對話,是對我們國小教師的教學實踐、教學探索的一種專業引領。讀後你不得不佩服專家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淺出的剖析、以及高瞻遠矚的目光……書中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

這本書在新課程、新理念的背景下,具體展示了名師授課的過程,對新課改形勢下教師的教學有示範與指導作用。這本教育專著使我深入瞭解在各個學段,我們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哪裏,應該用什麼方法指導學生的學習。“精彩課堂”中展示的精彩課例,讓我親身感受名師在教學環節上的準確把握,每節課後的教學反思,更是剖析深刻。這樣的內容和形式安排,意在對教師起到舉一反三、名師引路的作用。這本書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個案例後都有“方法闡釋”的形式,對本課採用什麼方法,引領學生突破本課的難點,做以簡練的總結,讓我們教師一下子感受到他們的別出心裁,從中受到啟發。

讀完這本專著,我收穫頗多。 文中指出現在的教學中很多老師走入的極端,我馬上感受到真是旁觀者清,專家指出的很多錯誤做法,在我的教學中都曾出現過,不禁讓我汗顏。

1、教學內容胖。我們在有領導、老師聽課的時候,經常是一節課的內容安排的非常多,把兩節課的任務合併在一節課完成,為了就是課堂上的感覺比較充實、有看頭,過於求全求美。結果呢,往往是倉促結束,給聽課的老師留下的印象就是一節課胳膊記錄的十分勞累,真是疲於追趕呀!而學生呢,更是隨着老師在一個勁的跑。

2、教學環節碎。我們在教學中尤其應該重視培養良好的數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只有整合教學環節才有利於學生對課本的整體把握,才能較好的落實教學目標,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其根本在於提高設問的質量,擴大教學各環節的容量,保證每個人都有自主學習、探究的空間。

3、教學形式花。教師們熱衷於形式的翻新、多媒體的濫用,通過花裏胡哨的教學形式把《課標》理念在課堂中“外顯”出來。我們這是“東施效顰”只學外表,反而丟棄了最根本的東西,那就是課堂的實效性。我們要切合實際,實事求是,根據教學的需要設計必要的教學形式,而不能盲目追求時髦。

這本書,不僅讓我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還為我指明今後閲讀教學的方向,我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設計出更科學、更合理的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我感受到教師課堂角色的轉化的必要性,學會與時俱進.“活到老,學到老”,名師們在三尺講台上奮鬥了幾十年,有的甚至兩鬢斑白,仍然奮鬥在教學最前沿,不斷探索,努力學習,以求不斷完善與提高,這種終身學習、學無止境的熱情,讓我感動,名師的課堂藝術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要讓它成為激勵我們思考與探索的思想火花與精神嚮導。

讀教育教學專著心得(2):

前段時間我認真閲讀了《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本書。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

書中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如讓水沿着水槽流下,帶着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後進入玩具鱷魚嘴裏。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裏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 。

一、做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

海納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無邊。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就應該是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向我們的學生學習。

“教育在歷史上第一次在為不可知的未來服務,教師和學生間的代溝從來沒有像今天那麼大,教師第一次不得不拋去因經驗豐富而擺出的架子,虛心向孩子學。這是 我們怕見到而不得不見到的一幅圖景。教師此時有‘一桶水’也是不夠用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面對我們的學生,面對他們突然冒出的新花樣、新想 法,我們常常會發出感歎:現在的學生啊,我們常常有無所適從的感覺。這時,你的腦海裏應敲響警鐘:你已經落後於你的學生了。

在教育新形勢下,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者,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氣躁;從錯誤_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

二、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者

人沒有了思想,根本就屬於酒囊飯袋、行屍走肉教師沒有了思想,就不能稱其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 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教師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改變;行動改變,命運改變”。二 是用思想陶冶學子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豐 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仁的工作,我們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於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複,不可替代,無比井貴的生 命。

三、做一個寬容的智者

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有一條就是寬容在《中國教師缺什麼》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穫;大海寬容了江河,才擁有了浩 瀚;天空寬容了雲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有了未來。寬容意味着承認兒童的差異,承認兒童的未完成狀態。教育應從寬容開始。寬容地對待自己 的學生,你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悦;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時,就是科 學地看待教育過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説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裏有愛迪生。”

對待工作如此,對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難免有許多不如意,同事相處、朋友相交,難免有一些誤會,但如果能用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那麼,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説,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質人生,二是藝術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輩子也達不到,但追求一種快樂的讓心靈釋放的藝術人生還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讀書。作為教師,尤其要多讀教育類書籍。

願讀書能讓我們的人生充滿智慧。

第三篇:讀教育教學專著心得體會

讀教育教學專著心得體會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

我有幸讀了《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本書。《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15年的深入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比分也是世人帶着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這本書中説到的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着水槽流下,帶着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後進入玩具鱷魚的嘴裏。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再裏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力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

房間的面積。

還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的激動。她已經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這麼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裏,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待能瞭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學校能隨處唱歌、玩耍,她還期待着能與其他夥伴在一起自由自在的交流。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裏,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複雜的説辭,眼鏡必須一眨不眨地

盯着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和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自己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於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的檢查後,又被人認為是

徹頭徹尾的“痴呆生”。

托馬斯先生髮現,孩子學習有困難,本質上是他的學習方法壓根和你不一樣,托馬斯先生具體分析了很多孩子學習不好的原因,最後歸結到是現今的學校教育很難適應孩子們多種天賦類型和學習方式的多樣性,老師們僅僅重視孩子在很有限的幾個能力方面的培養,使得很多孩子天生的才能和潛能被打壓了,從而產生了很多不適應在學校教育的差生,學業上的殘疾人。但這些標籤被無情的貼到孩子身上時,

孩子們就真正的成了學業上的殘疾人。

其實像《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中的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又何嘗少呢?在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聖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一書中介紹的北京的一位叫李聖珍的老師,好幾年來,她已經將來自全國的50多個家長和老師認為在學業上無藥可救的差生轉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好學生,來李老師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學校考試幾乎門門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國小四年級,數數還不超過20,有的孩子一見到書本就想撕——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

些孩子在學業上全部脱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學業殘疾”這一概念應該換成“學習差異”。教育,自其誕生之始,就註定是一門關於喚醒的藝術。然而,喚醒離不開對話,對話,不只是語言的溝通,更多是心靈的交流。教師在課堂內外,不妨以詩歌般

温暖的話語、一個眼神、一絲微笑,使學生天性中最美好的東西發揮極致。同時喚醒需設置情景,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學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症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説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所以,教師要創造雙方共同探討的平台,要樂於傾聽,在傾聽中提出懷疑與批判,但絕不居高臨下,要讓孩子有選擇的餘地,即使是錯,也以各種方式來維護和諧的對話情境,以求對話得以繼續。這並非敷衍,而是一種寬鬆,這樣才讓對話雙方有足夠的空間互動,在互動中學生的

主體意識得以喚醒,心靈潛能得以挖掘??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這一重要的教育現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劇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現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幾種不同的方法。這樣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正在接受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

第四篇:教育教學專著讀後感

教育教學專著讀後感

一段時間以來,我認真拜讀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專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藴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啟發的是陶行知先生的兩段名言:

1.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説,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

新課程標準下的教科書與以往傳統教科書有很大改變,多以學生生活、活動為主,但是每個學校每個年級的學生認知情況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選用上也不同。教材內容是死的,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根據學生情況來創新教材,自主創新“活教材”,以實現創新教育。

2.“五大解放”:一是解放學生的頭腦,就是要鼓勵學生敢想、善想,敢於動腦,善於動腦;二是解放學生的眼睛,就是鼓勵學生敢於觀察、善於觀察,胸懷祖國,放眼世界;三是解放學生的嘴巴,就是鼓勵學生敢説、善説,敢於提問、善於提問;四是解放學生的(請收藏好 範 文,請便下次訪問)空間,就是要擴大學生的活動領域,不把他們侷限在狹小的課堂裏,也不侷限在學校中;五是解放學生的時間,就是要保證學生有時間去獨立學習、活動和創造,不要把課程排得滿滿的,也不要讓課外作業多得做不完。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在近一個世紀後的今天,

它仍歷久彌新。他的思想與我們今天課程改革所提出的觀點可謂不謀而合陶先生説:"有了這解放,創造力才可以儘量及揮出來."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新課程改革的大形勢下,我們只有改變自己的觀念,樹立創造意識,實施創新教育。徹底的解放學生,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創造能力。讓我們的學生走上創造之路,也只有這樣我們的素質教育才不會是一句空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謂極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着極大的指導意義。他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理論,無不閃爍着創造的光芒。相信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在新課改中的滲透與運用,會讓課程改革更好地發揮出實效,促進新課改的推進。

2014-3-18

第五篇:教育教學專著讀後感

撇開世事的繁華,端坐在書桌前,澄淨我的思想和靈魂。看着滿架的書桌,隨手取下一本,是《孫雙金教學思想和經典課堂》,這是我幾年前去義烏聽名師上課的時候在會堂大廳裏買的。現在想起來,真佩服義務人的商業眼光,他們總能在在最恰當的時間,最合適的地點,非常投其所好地為你準備好你最需要的商品,讓你在熱血沸騰的驅使下,揮金如土般地買下他們所為你準備的商品。而這些商品是有時你並不討厭的,反而會感謝他們及時滋潤了你的生活,給你雪中送炭般的温暖感受。這書便是其中的一種。回想幾年前在會堂聽大師講課的情景,至今仍會感到熱血沸騰,那時一種怎樣的澎湃和激情,他們的激情點燃的我們心中沉睡的熱情,只想去走進他們,瞭解他們,與他們一起走進課堂,走進語文,走進孩子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