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普通教育學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83W

第一篇:教育學讀後感

普通教育學讀後感

馬克思主義學院 思想政治教育專業 080110850 許莉

《我的教育信條》 讀後感

杜威要求學校必須是一種社會生活,社會的觀念和社會興趣只有在一個真正的社會環境中才能發展;還要求校內學習應與校外學習聯繫起來,因為學校的社會生活畢竟不能完全代表學校以外的生活。可見“學校即社會”在杜威那兒不僅是教學改革的要求,也是道德教育變革的要求。道德教育不僅應通過學校生活進行,還應通過教材與教學方法進行,這三者相互影響,不可分割,構成“學校道德的三位一體”。要求通過教材與教學方法進行德育,實際上是為了溝通獲得知識、發展能力與道德發展之間的聯繫,泯除理性與道德、知與行之間的對立。

杜威將道德教育的原理分為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道德教育應有社會性的情境、社會性的內容和社會性的目的,這屬於社會方面的原理;心理方面是指道德教育若要取得成效,就必須建立在學生本能衝動和道德認識、道德情感的基礎上。若漠視這些心理條件,道德行為可能會變成機械的模仿或外在的服從。對於社會的道德要求,應顧及學生的心理能力,應使學生知之,好之,樂之。也就是説,社會方面的道德教育原理關係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和內容”,心理方面的道德教育原理則是有關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精神”的。前者決定應當做“什麼”,後者決定應當“如何”做。由此可見,杜威不僅結合美國社會現實明確提出了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務,而且還從理論上對道德教育的原理、方法進行了富有價值的探討。

早在古希臘時代,柏拉圖就提出,“教育非它,乃是心靈的轉向。”在他看來,教育就是引導人們超越感覺世界之上,去追求那真知的世界,他主張:“教育實際上並不像某些人在他們的職業中所宣稱的那樣,他們宣稱他們能把靈魂裏沒有的知識灌輸到靈魂裏去,就好象他們把視力放進瞎子的眼睛裏去似的。”這意味着教育從根本上而言,就是或者説只能是誘導的、啟發的、而不是灌輸的,教育的任務不在於注入,乃在導引學生使其自求知識。

回頭看我們的教育現實,知識的灌輸,技能的訓練,教育成了人才培養的“加工廠”,教育遠離了兒童的生活,學生在沉重的負擔中看不到生活的目標與意義,學習對於他們而言成了與心靈相隔離的苦役。

當兒童學習不是因學習本身有樂趣,而是為了考試、升學、恐懼、競爭、懲罰等而學習時,不僅無益於能力發展,也不利於品德進步,更不利於兒童積極健康的生活與成長的心態的養成。

我們可以有許多理由證明我們的教育還遠遠不能達到尊重兒童當下生活,讓他們能充分享受兒童的快樂,包括教育機會的不均等、教育條件的侷限、人們的生活水平還需富裕等。但至少我們可以把行動的理念納入到我們的實踐中,,至少不能人為地去壓抑、遏制、肆意

馬克思主義學院 思想政治教育專業 080110850 許莉

打擊兒童的天性和正當趣味。因此,我們沒有理由不努力使教育成為一門心靈轉向的藝術。

當今社會是一個高速向前發展的社會,面臨世紀之交,經濟全球化、政治多化、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和我國市場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入,社會環境發生了複雜而深刻的變化。社會經濟成分、就業方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社會現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尤其時下正值信息爆炸的時代,網絡的開放性、隱蔽性與相對無約束性產生出諸多新的問題,在社會重視教育的熱鬧景象下,隱藏不住強烈的功利性傾向,青年學生的自身價值選擇也呈現出多樣化趨勢:對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的關係不能正確認識,對社會關心不夠或缺乏同情心等。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其直接面對的是廣大思維活躍、可塑性強的青年學生,在新形勢下,都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構成了新的挑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歷史時期,國內形勢日新月異,國際形勢千變萬化,新思想、新觀念、新思維不斷湧現,人的思想亦發生着深刻的變化,這給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適應時代要求,才能在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面對各種困惑,不迴避,並有針對性地解決。因此,必須加強學習,把學習貫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始終,不斷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這樣工作起來才能得心應手。

參考文獻:

【美】約翰?杜威《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流派論著選》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系杭州大學教育系編譯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年3月第7次印刷

第二篇:《教育學》讀後感

《教育學》讀後感

《教育學》是一位老師的必修課,其中分十章,主要講了教育與社會、個人的發展以及教育目的、學生與老師、課程、教學、德育和班級管理。

其中讓我受益匪淺的主要是學生與老師。學生是處於人生階段身心發展最迅速時期的人,具有發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具有能動性的教育對象。教師職業是一種專門職業,教師是專業人員;教師是教育者,教師職業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職業。做為一名教師,我們所賦予的職業角色卻是多種多樣的。傳道者,授業、解惑者,示範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素養:精通所教學科的基礎性知識和技能,瞭解與該學科相關的知識。瞭解學科的發展脈絡,瞭解思維方式;教育專業素養: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教師要具備的個性品質:如熱情慷慨、善於交際、樂於助人、仁慈友善、合羣合作等。

師生在教育內容的教學上構成授受關係,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關係,在社會道德上是相互促進關係。

張娟娟

2014-11-30

第三篇:教育學的讀後感

讀任勇的《中學數學教學藝術與研究》有感

在本書中作者提到了教學是一門藝術,我很贊同作者的觀點。當代好多人都覺得只有舞蹈,音樂,文學等等才是藝術,他們忽略了教學也是一門藝術,也講究“台上一分鐘,台上十年功”。雖然每節課才有短短的40分鐘,但教師要在課前做很多的準備,而做這些準備的時間大大超過一節課的時間。在數學教育中解題教學是一門藝術,作者在書中提出解題是數學教學的基本功,是數學教學中的微觀藝術,而任何藝術的精彩之處和感人之處,也許就在這“微觀”之中。我覺得解題的精彩之處就是將一般的問題引向深入,還要將複雜的問題變得簡單或分解成若干個較單純的命題,讓學生感到:難題不難,難題是由簡單的問題組合成的,數學不難學嘛。這就是一個數學老師應該做到的,有句話説的好“授人於魚,不如授之於漁”。曾經有個同學跟我説過一件事,他去做家教遇到個學生不會做關於船逆流問題的題目,我同學花了很長時間講解後,那個學生會做這種題了,沒過多久那學生又來問問題,是關於飛機逆風飛與順風飛的問題,其實與船逆流問題是一樣的,但那個學生卻不會做了。所以當代老師的任務就是教會學生怎樣學習,而不是簡單的讓他們做許多題來讓強迫記住。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科學家的奠基人貝爾納説過:“良好的方法能使我們更好的發揮運用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阻礙才能的發揮。”有人預言:未來的社會是學習化得社會,未來的公民是善於學習的公民。由此可見,學習方法問題,是關係到學習成敗合未來發展的關鍵問題。知道“學生學會學習”,這在當前既是中國小教學改革的“熱點”,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生長點”。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就先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教師就要善於利用學生的好奇的心理達到這個目的。學生一旦將單純的興趣與崇高的理想結合在一起,就會產生一種強大的力量,它能不斷促進學生去思考,去探索,逐步引導他們愛學數學,學好數學,從而發展他們的智力,為將來鑽研科學技術打下牢固的基礎。書中還提到教師是培養學生成長的人,而教師自身成長往往被教師自己忽視。教師只有給自己的人生定航向,樹標尺,才能在今後的為師生涯中充滿活力,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所以教師自身也要成長。教師的成長理不開學習,應抓住各種學習的機會,隨時隨地的學習,做學習中的有心人,而且只有自身儲備了一定的知識,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學習。作為以後即將成為老師的我們應該有做教育家,不做教書匠的志向;要成為一名研究型教師,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教師。不僅要照亮別人,而且也要成就自己,所以讓我們努力吧!

第四篇:《現代教育學》讀後感

《現代教育學》讀後感

——兼談對教育的理解

近日,我報名準備參加教師資格認證考試,以獲取一個高中教師資格證書。其中一門考試科是《教育學》,按照規定不得不購買這門課的複習資料是一本內部編印的《現代教育學》。

客觀地説,這本內部資料除了有一些排版錯誤的毛病外,編者羅列了《教育學》的很多最新研究成果,內容豐富,材料詳略得當,也算是一本編得精緻、實用(針對考試)的當代《教育學》彙編。可我在仔細閲讀之後,心中竟空落落的,是乎沒有一點充實的感覺。書中大量篇幅闡述的這個名詞、那個概念,這個模型、那個學派,這種規律、那種原理,這種意義、那種作用給我的感覺實在是在玩文字遊戲,這些紙上談兵的空頭理論除了增加考試的難度外,對指導一線教師提高教育水平實無裨益。

多年來,我們的教育理論工作者總在忙碌着翻譯國外的最新成果和整理傳統教育的精華,教育理論書籍種類是越來越多,書是越寫越厚。可不知他們思考過沒有,為什麼社會和人民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滿意度卻越來越低?這難道與教育理論和實踐的脱節沒有關係嗎?難道與政治體制發展滯後和教育發展超前沒有關係嗎?

有人説,人的身上有兩種屬性並存:動物性(獸性)和社會性(人性),教育的作用就在於減少動物性,增強社會性。“人之初,性本獸。”意指人生之初的嬰兒和動物幼崽類似,只知道滿足自己的需要,這其實是對自身生存和種族延續的適應,一句話説是生物的本能。而教育的意義就是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用持之以恆的方法加以引導,以減少人的生物屬性,增加人的社會屬性,也叫人性。因此,“育人”被當作教育的本質屬性已是中外教育家的共識。但就是這個共識,在我國卻正在被廣大教育工作者、家長和社會淡化、弱化甚至是異化。我們的教師,為了學生的分數,不惜為學生作假;我們的家長,為了孩子的分數,不惜一切代價,更不讓孩子做家務怕耽誤學習;我們的社會,以有錢有勢為成功的潛規則,而不管成功的方法和過程,造成社會價值取向嚴重偏離社會道德的軌道。分數,成了學生的命根;考試,成了教師的法寶;升學,成了家長的目標;升學率,成了學校炫耀的資本。這些不良現象,屢屢被每一個有良知的人所痛心、所焦慮,可這有什麼用呢?為此,我認為一線教師已經到了非仔細思考現行教育不可的時候了。故不揣淺陋,談談自己對教育的一些理解。

教育首先應該尊重生命、尊重人格。既然人是一種動物,其生物屬性中最重要的一點生命和生存理所當然應該得到尊重。同時人又是一種高級智慧生物,有其思維、邏輯和情感,教育應該尊重每個人的人格,維護每個人的尊嚴。作為實施教育作用主體的教師,也就應該把關愛學生生命、關愛學生健康、關愛學生身心發展,尊重學生人格、尊重學生個性、尊重學生情感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分數或者其它的方面放在第一位。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就不能也最好不要做教師。

教育應該教人“求真”。陶行知説:“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我們的現行教育充斥着虛假,這將會給成長中的學生帶來怎樣的消極影響?我認為,當學生從天真無邪的兒童成長為一個初具是非判斷力的少年時,教育中、生活中的種種虛假和醜惡對他們世界觀的形成所造成的打擊將是毀滅性的,他們將會比“狼來了”這個寓言中的成人更加地感到空虛無望和無所適從。而作為幹“良心活”的教師,應責無旁貸地讓學生了解真實的社會、瞭解真實的生活、瞭解真實的人,可這有多難啊!因為,我們教師作為普通人,誰又敢説自己就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真”人呢?我不奢望每個教師都能做到言必真,行必果,但我希望教師都能成為不自欺欺人的人。

教育應該教人“求善。”心中常存感恩、憐憫之情即為“善”。教育應該讓人常存感恩、憐憫之心。我堅信,一個常存憐憫之心的民族,才是最偉大、最強盛的民族。日本經濟發達,可野心昭昭,為其不改,永遠也不會強盛。因為一心想稱霸的人,其實內心是懦弱的、可憐的。教師教學生求善,當讓學生對生命萬物常存憐憫之意;對父母、師長常存感恩之心;對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教育應該教人“求美”。賞心悦目謂之“美”。廣義的“美”應該是“真”和“善”的完美結合。作為教師,如果能引導學生求真、求善,那麼讓學生悟出何為“美”就會水到渠成。如果能讓學生自己知道真正的美,那德育教育就不象現在這樣蒼白無力了。我常想,試圖以開設思想品德課程、政治課程來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其結果無異於緣木求魚甚至是南轅北轍。因為很多學生看透了虛假,又怎能相信書上的“崇高”的謊言?惟有引導學生求真、求善,方有可能追求完美的聖人境界。這可真是奢求啊!

教育最後才是教人“求知”。在這一點上,可能很多人認為已經做好了,因為現在的應試教育已經將追求知識的掌握做到了極至。其實不然,此“求知”非彼“求知”也。真正的求知,是學會學習,學會掌握知識的方法,時髦的説法是培養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而不是像現在大行其道並被多數老師屢試不爽的對學生強行的“硬灌”“死揪”“填鴨式”的“知識轟炸”。須知,古人所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乃是至理名言啊!所以在我看來,中國教育讓人真正“求知”的路還很遙遠、漫長。

以上僅是我對教育的膚淺理解,難逃俗套同時也是紙上談兵,惟望能警醒同仁,拋磚引玉,則願足矣!

第五篇:《家庭教育學》讀後感

《家庭教育學》讀後感

保定市凌雲國小 胡亞利

家庭教育是培養人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家庭教育學》是趙忠心同志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寫成的,是解放後我國第一部家庭教育的學術著作。他從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論體系出發,廣泛借鑑、吸收古今中外中外家庭教育理論的研究成果和廣大家長教育子女的實踐經驗,運用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以及系統科學的方法,既從宏觀上闡述了家庭教育的普遍規律,又從微觀上論述了家庭教育的具體操作技能與藝術。及探討了一般家庭的子女教育工作,又評説了特殊家庭的子女教育工作。

讀完這本書,我受益匪淺。作為一個教師,我常常感覺現在的學生特別不好管。作為一個兩歲孩子的媽媽,我也已經感受到教育孩子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這和現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女有一定的關係。在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上,作者提到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把孩子擺在恰當的位置上。

在獨生子女家庭裏,孩子的地位極高,家長往往視為“小皇帝”、“小太陽”,一家人像眾星捧月一樣,全都圍着他轉。馬卡連柯説“獨生子女最容易習慣於他佔有的特殊地位,變成家庭裏真正的暴君”。這種被供奉為“小皇帝”的獨生子女,將來到社會上也難以適應社會生活。他在家庭裏滋長了特殊化的思想意識,是家庭的“特等公民”,家長可以容忍他,但社會上絕不會允許“特等公民”存在。這樣的孩子容易發生反社會的行為,胡作非為,走上犯罪的道路。我家兒子由爺爺奶奶看,老人總是愛嬌慣自己的孫輩,可能比對自己的兒女還要嬌慣,俗話説“隔輩親”嘛。兒子要什麼給什麼,特別是公公,總愛説:“他要就給他麼,幹嘛惹他哭呢?”兒子揮起小拳頭,打他們,他們還笑哈哈的説:“小傢伙挺有勁。”只要我在場,我就要給兒子講道理。私底下告訴公公婆婆,要從小讓他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孩子雖小,但也不能想要什麼都滿足。現在我兒子雖然有時候要東西時還堅持要,但是轉移注意力,就不會再要了。有的時候還能像給大人講道理似的講出一堆話來,都是我在教育他時説的話。我也接觸過不少家長,有的只認孩子的學習成績,只要學習好,孩子的任何要求都可以滿足。為了孩子健康茁壯地成長,作為家長的我們一定要把孩子擺在一個恰當的位置上,使之正確地實事求是地認識自己的價值地位和身份,掌握正確的行為準則,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樣,將來他們步入社會生活,就會找到自己的恰當位置,對社會、對人生、對他人有一個正確的態度,成為合格的社會公民。

二、對孩子的期望要實事求是。

家長對孩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有的甚至把自己未達到的目標、未實現的願望加於孩子身上,讓孩子去奮鬥。家長期望過高、不切實際的話,給孩子精神上體力上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如果孩子屢受挫折,屢遭失敗,就會使孩子失去信心,在心理上一敗塗地,甚至有的孩子失去了生活的勇氣,走上了絕路。因達不到家長的期望而失去信心離家出走或是尋短見的已經屢見不鮮。

現在的補習班、特長班越來越多,有的家長也不管孩子有無興趣,不顧孩子有無精力,報這個班,報那個班,把週末兩天的時間安排的滿滿當當。使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快樂,體會不到生活的美好,反而對孩子產生了消極作用,對孩子身心發展起到了反作用。我曾經想孩子大點之後,讓他學點什麼呢?現在想想為時過早。我應該認真思考,怎樣才能搞好孩子的早期教育,做一個稱職優秀的媽媽。細心觀察,發現他的興趣點,加以引導。以後再根據實際情況和他的意願,去確定到底要學什麼。我可不想讓孩子喘不過氣來。

三、要全面關心獨生子女。

既要關心孩子的物質生活,又要關心孩子的精神生活。不要滿足於做一個“衣食父母”。既要關心孩子的智力開發,又要關心孩子的思想品德。既要在生活上照顧好孩子,又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發展孩子的自主能力。在現實生活中,家長們一提到孩子的好壞,往往都是提學習成績,看重的只是分數,把分數看成是萬能的,孩子們的品德表現如何卻很少涉及,忽視了品德表現在孩子健康成長中的重要作用。這種重孩子的智育,不重視孩子德育現象既是非常普遍的,又是非常危險的,學習成績再好,也是無法取代道德品質的。當一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確定後,他的能力與對社會的貢獻是成正比的,即能力越大,對社會貢獻也越大。反之亦然。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重視能力培養意義重大。在家庭教育中,另有一令人擔憂的現象,那就是高分低能的現象,即忽視能力的現象。我們不僅要培養孩子從事一切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各種基本能力,如觀察能力、記憶力、注意力、想象力,思考力、理解力等,而且還要努力培養孩子在日常學習,生活方面的各種能力,諸如自學能力、動手能力、獨立生活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自我調節能力等。

我們班的學生雖然已是五年級的學生,但是做值日時,我就發現,大部分人都不會掃地。即使能掃,但是掃過之後,根本就不乾淨。角落的衞生就更不用説了。家長只強調學習,家裏的事根本不讓孩子做。有的學生雖然學習好,但是與人交往的能力甚差,心理調節的能力也令人擔憂。

我在家是比較注重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自主能力的。一歲多時,我讓兒子自己脱鞋、脱褲子。剛開始時,很費勁。公公婆婆看見了就要説,趕緊給他脱了得了,不用學,大了就會了。但是在一段時間之後,兒子能自己脱了,只是時間有點長。又過了一段時間,能比較容易地脱了。他自己也很高興,直讓大人給他鼓掌。現在,兒子看見大人幹什麼,他就要做什麼。看見你掃地,他搶笤帚,説:“我掃”;看見你擦桌子,他也拿抹布來擦;看見你縫衣服,他跟你搶針,説:“我縫”;盛好飯後,他説:“我自己吃。”(飯粒到處都是)??兒子的自主意識越來越強,自主能力越來越強,我感到由衷的高興。我認為千萬不要因為大人做得快,餵飯時乾淨而不讓孩子自己動手,影響他的自主意識、自主能力的發展。

總之,作為家長 要充分重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覺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盡好家長的責任與義務,為國家培養出合格的建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