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81K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精彩多篇)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篇一

有一個小寶貝回家的時候,電梯裏的按鈕必須他來按,如果媽媽按了,要重新回到電梯間再按一遍,媽媽很抓狂,認為孩子是不是有強迫症。其實孩子是進入了秩序敏感期,他是為了維護秩序而執拗,如果秩序破壞,一切都要重來。秩序感是規則意識的萌芽,會帶給孩子安全感,打破秩序會讓他焦躁不安。這個媽媽就是不讓他重新按,結果哭鬧了很久,把精力用在了無序的抗爭中,浪費了寶貴的親子時光。這小小的強迫症,讀完了《捕捉兒童的敏感期》,我們就會理解這個小寶貝,尊重他,傾聽他!

《捕捉兒童的敏感期》這本書主要講述了0到6歲之間的敏感期,但是並不意味着6歲之後就不會有敏感期出現的現象,敏感期只意味着在某個年齡段某些特徵最為凸顯,而後這些特徵可能還會伴隨着孩子成長。而這本書就用理論聯繫實際的方法證明了幾歲會有哪些敏感期,會有哪些特徵。

書中有一個很搞笑的例子。一個小朋友在幼兒園拉了粑粑,在老師去給他拿褲子的時候,他把自己的粑粑包了起來並放在書包裏帶回了家,在他的父母詢問原因時,孩子的回答竟然是:“這是我的”。也許我們聽完這個故事哈哈一笑就過去了,可是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真的遇到過這種情況,我們會反思,這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萌芽。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孩子,她們佔有慾強、不願分享、甚至別人碰他的東西就會大聲尖叫等。我們會認為這是家庭教養方式的過度溺愛,造成了孩子自私自利的壞毛病。殊不知這是兒童自我意識初步建立的時候,也是他們必然要經歷的過程。當孩子出現了自我意識時,他會按照自己的意願、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行使自己的計劃、支配自己的行為。當我們遇到兒童這個時期,我們需要做的是儘可能滿足孩子,不能過度苛責,為兒童創造一個温馨充滿愛的環境。

其實,孩子的祕密還有很多很多,當我們不瞭解的時候,我們要懷着敬畏感恩之心,給他們充分的愛和自由。正如書中給出的我們建議:一、成人放慢速度,注意觀察和傾聽孩子;二、已經發生了,就陪伴孩子,准許孩子把惱怒哭出去,讓孩子把情緒哭出去,孩子自己就會接納已發生的事實。

這本書,百讀不厭,每一次讀都會有新的收穫與體會,讓我們一起去探尋寶貝們更多的規律與祕密吧!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篇二

兒童敏感期這個詞很早就聽説過,只是當時覺得無關自己沒有過多在意。現在有了孩子,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令我困惑的問題,現在帶着這些疑問來讀這本書,真的是感觸頗深,收穫很多。

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後,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各個敏感期孩子的表現都不一樣。當遇到“問題”兒童時,我們是否真正的去尋找問題的“癥結”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給予關注外,我們是否對幼兒身上所表現出來的種種特徵有深入的瞭解。所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師們只停留在問題的表面而解決不到實際的問題。這本書中的一句話讓我感觸至深:“只有錯誤的成人,沒有錯誤的兒童。”這就要求我們應該深入瞭解孩子身上所表現出來的一切特質。

經常聽到一些家長抱怨説孩子固執的要命,難管難教。孩子執拗的這個階段可能是老師和家長最為苦惱的時期,因為執拗的要求具有不可逆性,讓人感到無奈。我也曾遇到過這樣的問題,每當這時候我都氣得暴跳如雷,對她大發脾氣,可孩子絲毫不懼怕,哭得稀里嘩啦還是一點都不妥協。讀了這本書後我釋然了,書中給出了兩點建議:一、成人放慢速度,注意觀察和傾聽孩子;二、已經發生了,就陪伴孩子,准許孩子把惱怒哭出去,讓孩子把情緒哭出去,孩子自己就會接納已發生的事實。我理解了孩子執拗的原因,我要尊重孩子這一生命現象。除了觀察、瞭解外,我們還應該給幼兒充分的愛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夠在我們老師和家長的教育下,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

我們不知道兒童的心裏到底有多少祕密,正如蒙特梭利所説,兒童的心靈是一個神祕的深淵,照料他的成人並不瞭解他。當我們不瞭解的時候,讓我們懷着敬畏之心,給他們愛和自由吧。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篇三

每一次讀孫老師的書都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這一次也不例外。之前只聽説過青春期,更年期等,對於兒童敏感期還是第一次瞭解。原來兒童的成長是由一個又一個的敏感期構成的,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兒童的心智水平就會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而敏感期發展的好壞直接決定了一個孩子能否成長為一個正常的,優秀的人。

以下是我根據此書對哥哥的女兒——睿嫣,處於兒童敏感期的一些案例分享。

進入口腔敏感期時,睿嫣喜歡在牀上抱着大可樂瓶翻滾,並嘗試用嘴咬開瓶蓋。當時她還不到一歲,做這個動作有些費勁,但她並不氣餒,可以持續做十幾分鍾,時常把自己累得氣喘吁吁。睿嫣有一隻黃色的小熊,每次給她小熊,她都會去咬小熊的鼻子。去超市看到娃娃時,也是抓過來咬一通。有一次,家裏的地上放了一袋芒果,睿嫣抓起來就往嘴裏送,芒果皮的味道可不好吃,她馬上做出難受的表情,迅速的把嘴裏的東西往外吐。哈哈哈,小傢伙口的功能已經建立並獨立起來,正在用口來認識世界呢!

睿嫣一歲左右時,恰好家裏的沙發破了一個不起眼的小洞,她發現了,便開始用手指去摳。小洞被摳大了,棉絮露了出來,她便把棉絮往外掏,於是那段時間她總是專注於這份工作,樂此不疲。接下來我發現她對紙箱子很感興趣,於是便把她放到紙箱子裏,她時而蹲下,時而站起,有時還會扶着箱子不停地搖晃,臉上露出興奮的表情。一不留神,箱子搖晃得太厲害了,她就面朝地板摔了個大馬趴,繼而哇哇大哭。無奈,我開始為她留心更安全的地方。然後我發現,每次打開洗衣機時,睿嫣都喜歡往洗衣機裏扒拉,但是她個子夠不着,什麼也看不到。

於是我把她抱進去,當然我事先拔掉了電插頭。進入這個空間,睿嫣有時手舞足蹈,有時又安靜得出奇,她可以自己在裏面玩上30,40分鐘。很顯然,她對這個空間很滿意,這種狀況持續了一個星期左右吧。當時,我只是想帶她的時候省些力氣,沒想到恰好滿足了她在空間敏感期時對空間探索的要求。

3歲左右,睿嫣到了剪紙敏感期。每次握起剪刀,她都會拿起紙張剪個不停。我們會拿一些廢報紙給她剪,有時她會要求要一些白紙,我們提供的條件應該是滿足了她的需求,所以她並不會拿剪刀去剪衣服啊,窗簾之類的東西。其實,我並沒有認真看過她剪的過程,只是每次剪完,她都是一副很滿足的樣子,我覺得這樣就夠了。但我媽媽是個愛乾淨的人,面對睿嫣剪了一地的紙,媽媽會不高興,會不允許。但我不這麼想,因為小時候我也喜歡剪紙,我喜歡把紙張先剪成一條一條的,不完全剪斷,然後再一排一排的剪下去,剪得碎碎的。我喜歡聽剪刀剪在紙上的“沙沙”聲,讓我覺得很舒服。我不知道睿嫣是出於什麼目的來剪紙,但我看得出剪紙帶給她的愉悦感。於是,為了保護我們感同身受的愉悦感,我和睿嫣約定,自己收拾掉廢紙是允許她剪紙的唯一條件。睿嫣爽快答應了,也如約做到了。就這樣,我倆共同幫助了她自己度過這段剪紙敏感期。

以上是我對睿嫣處於部分敏感期的一些記憶,但是當時自己是沒有兒童敏感期這一概念的。完全是處於保護孩子愛好的心理。因為,小時候,媽媽總是限制我做這做那。不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有多痛苦,我不會忘記。所以,我不希望哥哥的女兒和我一樣,在沒有自由的環境中成長。於是,我會盡量滿足她的想法和要求,這麼做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彌補自己兒童時期的遺憾。沒想到,卻誤打誤撞的幫助了睿嫣。真是讓人欣喜。

很感恩能讀到這本書,使自己有機會探索兒童成長的祕密。從前不明白哥哥的女兒為什麼那麼喜歡玩沙子?不明白哥哥的兒子為什麼那麼喜歡玩水?更不明白表哥的兒子為什麼每天早晨起牀都要看同一集奧特曼?現在總算是揭開這層神祕的面紗了。當然這些都不足以讓自己有足夠的信心和把握去指導處在敏感期的孩子做些什麼。但至少會讓自己和身邊的人有更多的寬容和愛意去善待每一個孩子,幫助他們順利度過一個又一個的敏感期,最終長成正常的,快樂的人,感恩!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篇四

一看這本書的名字,就知道這是一本非常重要,實用的書。而且是專門針對兒童這個年齡段的一些我們生活上看到習以為常,見慣司空,卻又未能想明白其中的緣由書籍。很多事情,我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於兒童階段,我們很多人也都是一樣。

看了這本書,讓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感覺到在以後的幼兒教育教學工作中,有了更加明朗的方向,讓自己少走很多彎路,多吸取正能量。對此,我感覺此書不能只看一遍,必須不斷重複看,才能温故而知新,才能運用的遊刃有餘。而且,無論怎麼寫自己的感悟,都不能表達其中的眾多精髓。唯有把好的,讀有所悟的地方摘錄下來,反覆看,反覆斟酌,雖然這樣子會有斷章取義的可能,不過,在節約時間,抓住重點,以及能讓自己更好地舉一反三,碰撞靈感,我想這是一個最好的學習方法。

同時,看完這本書,或者説這類型的書。讓我感到最大的困惑就是關於傳統文化讀經教育這一塊的引導的空白。本書是西方蒙特梭利的教育思想,完全套用在中國是否適用呢?那麼套用在讀經教育的私塾,是否適用呢?如果不適用,或者説不完全適用,那麼,需要怎麼轉變呢?在讀經上課以外的其他時間,此書給了我很多很好的明確的指引。可是對於讀經的孩子來説,讀經才是重點。本書卻沒有這方面的任何説明。

看來,在讀經教育的路上,依然是上下而求索,任重而道遠。相信在自己國人的探索上,加上此書的指點,以及自己的實踐總結。終究會走出一條完整的路,形成一個完整的國學教育體系。最起碼,在開始的時候,要以空杯心態去閲讀,要假設它全部都是對的。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篇五

一直在讀一本《捕捉幼兒敏感期》的書,最近剛剛讀完,這本書收錄了一百多個孩子敏感期的真實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還針對每個不同個案均作了點評,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這一生命現象,讓我們瞭解兒童成長的規律,從而使孩子順利通過敏感期,讓每個孩子在愛和自由中健康成長,兒童成長的每一個重要時期於生命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如何在這樣關鍵的時期給予孩子科學的教育和關注,讓兒童的心智水平從一個層面順利上升到另一個層面,這就需要家長做一個教育的有心人,做一名智慧型家長。教育是一門大學問,教育同時也是一個大智慧!結合孫老師的一個個關於幼兒敏感期的教育案例,對照自己以往的教學,我認識到需要家長在不斷地積累經驗、不斷研究、不斷反思的過程中形成,擁有智慧才能捕捉兒童的敏感期,瞭解兒童成長的規律,破解兒童內心的祕密。

我在感覺到幼兒成長快樂的同時,也帶來了極大的困惑:當幼兒出現可能引爆他們思維火花的興趣點時,不知道該如何把握;當幼兒的探索四處碰壁、走入“死衚衕”時,不知道如何挖掘;當幼兒閃出煙花般燦爛而又短暫的智慧時,卻未能及時捕捉……在這些教育的面前,就需要擁有一種智慧,一種能及時把握、及時反應、有效生成、有效實施的智慧,而這就是如何正確理解並及時捕捉幼兒敏感期的智慧。

如何用智慧捕捉兒童的敏感期,結合孫老師的案例,我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把握教育的價值。我們每天在生活中都會發生一些小事,大部份的我都會流於形式簡單地進行處理,如果能抓住有價值的教育時機,採用智慧的策略,使本來看似平常的事件從中引發出有價值的教育行為。作為家長,善於觀察,知道在事件來臨時應該做什麼,怎麼做才是最適合的。及時把握教育的機會,突出教育的價值。

二是平等的關愛教育。教育是一種幫助,一種平等的關愛。這些我深有體會,因為有了平等的土壤,幫助和關愛才能產生神奇的效果。家長對孩子的愛,對孩子的情是什麼?家長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知識、技能,還要給孩子自信,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重要,知道自己可以有所作為。所以家長處理事情時要先進行分析,找出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指責或是直接下判斷,不同的事情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其實,在生活的每一種處理方法的背後,隱藏着的都是對孩子的尊重、理解、信任、鼓勵、放手、幫助、提醒和約束……不是嗎?“洗耳恭聽”,讓我們學會傾聽孩子;“袖手旁觀"是讓我們學會放手;“雪中送炭”是對孩子的理解和關愛;“自食其果”是讓孩子學會承擔……三是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善於和孩子進行藝術的交流。孫老師通過幾個案例記錄,特別在《人際關係的敏感期》中闡述給予孩子足夠自由空間的重要,因為孩子的思維和成人的思維是截然不同的,我們家長要時時處處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們的行為,聽他們的語言。當他們的言行超出成人認為“正確”範疇的時候,不要激動,千萬先沉住氣,想想為什麼?給孩子充分的發言權就是教育智慧之一。多聽聽孩子的想法,或許聽完他們的解釋,家長的怨氣會立刻全消,取而代之的是你的捧腹大笑。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篇六

看懂孩子每個年齡的行為舉止,是育兒的第一步,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如果你是一個很喜歡觀察的家長,我想你一定非常認同這種感覺:當我們能覺察到孩子的細微變化時,內心是興奮的、喜悦的,因為我們看懂了孩子在哪個點有了進步,並知道我們需要進一步做什麼。有些變化非常直觀和具象,比如孩子第一次走路、第一次開口發出一個詞;有些變化小的微不足道,且有些不學習的大人認為本該如此,比如孩子分辨出了顏色、停止了用嘴巴吸吮東西,轉為用手到處觸碰等。

在我缺乏專業知識的情況下,我也能感受到女兒很多細節的變化。我隱約感覺到,我喜歡觀察和思考的習慣,能夠幫助我在育兒道路上走得比較順暢。為了印證我觀察後得出的結論,我去閲讀了很多育兒書籍。我很多觀點,確實得到了印證,這種感覺非常微妙,也許這就是一個人所與生俱來擅長某個領域的潛力。

當然,我得承認,大量的閲讀讓我的教育觀更加飽滿、充實和科學。在陪伴女兒成長的五年裏,我大約讀了上百本關於教育方面的書籍,現在陸陸續續地用分享的方式,再次鞏固書中精華部分。

《捕捉兒童的敏感期》的作者孫瑞雪,給初為父母的我們輸入了一個重要思維:育兒的前提,要看懂孩子的行為,看懂不同時期的敏感期。當然,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稱不上經典。理由如下:把嬰兒過多的行為歸為敏感期,沒有區分父母的行為引導及天然敏感期的主次因果關係。比如,審美的敏感期,作者舉了個例子,説一個孩子在2歲時,因為蘋果被切成一半而大哭,孩子覺得這不是一個完整的蘋果,不美了。所以,得出結論:在孩子的世界裏,完整的東西才是完美的,宏觀的審美悄悄地走進了人類早期的感覺和思維中。可能有些孩子有這樣的反應,有明顯的宏觀審美敏感期。但這不具有普遍性,與敏感期聯繫起來,我認為有些牽強。

除此之外,絕大多數的觀點都有一定的啟發性。作者認為,孩子一切行為背後都藏有一個黃金般貴重的概念——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動,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後,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下面,我挑選幾個角度,具體闡述一下敏感期體現在什麼方面。

口——用口感覺事物、認識事物,不斷練習使用牙齒和舌頭。

口腔敏感期,大約在6個月左右來臨,此時嬰兒開始用嘴巴來探索世界,認知世界。孫瑞雪指出,在孩子長牙時期,應該給幼兒提供一些較硬的食物讓他練習咀嚼,他們常常會嚼了吐掉,再咀嚼,但從不下嚥。口腔敏感期嚴重得不到滿足的孩子,可能會搶別人的食物,隨意拿別人的東西,撿起在地上的食物,注意力固定在食物上而無法學習。

有一次,一個2歲的小男孩偉偉把另外一個孩子明明的手咬了。明明大哭,偉偉滿臉歉意和恐懼,語無倫次地為自己辯解,説是為了一個玩具吵了起來,然後就用牙齒咬了明明。偉偉是一個很乖巧、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孩子,平時沒有發現有他有侵犯性行為。其實,偉偉在前些日子,常用嘴巴啃桌子,很是“津津有味”。

孫瑞雪説,我們發現一些2歲左右的孩子會出現用口腔即舌頭、牙齒探索環境的敏感期,這個敏感期應該在2歲之前完成。偉偉是在用“咬人”這種方式來彌補自己落下的口腔敏感期。她就建議偉偉的媽媽:給他提供可以咬的東西,比如橡皮圈、各種軟硬不同的食物,乾淨的、不同質地的物品,以滿足他的口腔的味覺和觸覺。

手——喜歡抓東西,用手探索環境、認識世界。

嬰兒在八九個月時,手非常喜歡抓黏稠和軟的東西。反覆抓捏之後,再放進嘴裏嘗一下。抓麪條、抓草莓、抓香蕉、抓蛋糕……抓到父母抓狂。其實,孩子在用手感知各種物體的特質。

童年期鍛鍊用手非常重要。我們常看到很多成人手很笨,這都和他們童年時期這方面的發展受到阻礙有關。

手是人類智慧的工具。表現在兒童身上,甚至可以説:兒童是用手來思考的,手的自由的使用不僅表達了兒童的思維,也表達了兒童思考的過程,禁止了兒童的手的活動,就相當於禁止了兒童的思考。

空間敏感期——喜歡探索空間,最早表現為爬、抓、移動物體等,稍大一點則喜歡爬高、旋轉、扔東西等。

兒童空間敏感期的發展,從0歲開始一直持續到6歲,而最早的空間敏感期是這樣的:嬰兒首先會發現一個物體與另外一個物體是分離的,隨後他會嘗試()把物體從高處仍到地上,再拿起來,繼續扔。1歲左右,嬰兒會發現,一個空間裏的物體可以被抖出來,也可以把物體塞進去,所以一見到有洞洞之類物體,孩子就喜歡去填塞它。此外,壘高、推倒物體,也是孩子最典型的感知空間發展的一種能力。

孩子再大一些,會喜歡一些狹小的空間,比如鑽到衣櫥裏,桌子底下等。這可能也解釋了為什麼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歡捉迷藏。

空間的敏感性,可能會造成很多家長的頭疼,尤其是媽媽們。媽媽們會認為孩子在做一些危險的、或者是會弄髒身體的事情。作者建議,我們家長可以跟在孩子幾米以外保護他,而不要沒玩沒了地嘮叨,不要設置那麼多限制。弄髒身體,也是避免不了的,所以我們自身要轉變看法:給孩子探索空間的機會比身體保持乾淨重要。媽媽需要提升一些心理承受力。

語言敏感期——開始對句子表達的意思感興趣,並重復或模仿他人的話。

語言的敏感期比較長,從牙牙學語到能用簡單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想法。父母要多與孩子交流,不斷地輸入,能幫助孩子建立強大的語言庫。6歲前,孩子建立的詞彙庫是今後語言發展良好的基石。

美國堪薩斯大學兩位博士貝蒂·哈特&託德·雷斯利就做過這樣的實驗:找到42個家庭,分別屬於專業人員家庭、工薪家庭和福利家庭,隨後從孩子7個月時,研究人員每個月去每個家庭錄音一小時,實驗做了3年多。到孩子4歲時,研究人員發現這樣的差距:中高收入家庭的孩子會聽到4500萬詞,工薪家庭的孩子會聽到2600萬詞,而福利家庭的孩子只聽到1300萬詞,中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和福利家庭的孩子詞彙量差距高達3200萬。更令人驚歎的是,兩組孩子的智商測試結果是:117&79。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孩子早期詞彙量積累的多少、表達能力的強弱與家庭條件、父母的文化水平成正比。因此,父母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