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13W

第一篇:《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用智慧捕捉兒童的敏感期

——讀《捕捉兒童的敏感期》有感

現代的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輸,也不僅僅是師愛的無私奉獻,現代教育需要教師去喚醒孩子們的靈魂,去解讀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去推動孩子們心靈深處的變革。在品讀孫瑞雪老師的《捕捉兒童敏感期》之後,我更深刻地認識到,兒童成長的每一個重要時期於生命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如何在這樣關鍵的時期給予孩子科學的教育和關注,讓兒童的心智水平從一個層面順利上升到另一個層面,這就需要教師做一個教育的有心人,做一名智慧型教師。教育是一門大學問,教育同時也是一個大智慧!結合孫老師的一個個關於幼兒敏感期的教育案例,對照自己以往的教學,我認識到智慧型教師它需要教師在不斷地積累經驗、不斷研究、不斷反思的過程中形成,擁有教學智慧是代表幼兒教師教育素養達到成熟水平的標誌,擁有教育智慧才能捕捉兒童的敏感期,瞭解兒童成長的規律,破解兒童內心的祕密。

《綱要》對教師的角色有了明確的解釋,教師是幼兒活動材料的安排者,幼兒活動的參與者和協助者,幼兒行為的記錄者和研究者,而這些角色集中地體現在一點,那就是機智而靈活地處理好師生之間的互動關係。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在感覺到新課程和新觀念在帶給我們巨大沖擊的同時,也帶來了極大的困惑:當幼兒出現可能引爆他們思維火花的興趣點時,不知道該如何把握;當幼兒的探索四處碰壁、走入“死衚衕”時,不知道如何挖掘;當幼兒閃出煙花般燦爛而又短暫的智慧時,卻未能及時捕捉……在這些教育的面前,就需要擁有一種智慧,一種能及時把握、及時反應、有效生成、有效實施的智慧,而這就是如何正確理解並及時捕捉幼兒敏感

期的智慧。如何用智慧捕捉兒童的敏感期,結合孫老師的案例,我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把握教育的價值。我們每天在教學生活中都會發生一些生活小事,大部份的老師們都會流於形式簡單地進行處理,但是智慧型老師往往在一些小事上能體現出大智慧。智慧型老師往往能抓住有價值的教育時機,採用智慧的策略,使本來看似平常的事件從中引發出有價值的教育行為。如當孩子看到別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小抽屜而自己分不到必須放在與別人不一樣的籃子裏而表現出不高興的心理時,大部分的老師一般採用勸説,或是不當一回事。而智慧型老師則會敏鋭地感受到孩子的心理,並把這件事當成一個教育的契機,會以“xxx主動地把抽屜讓給其他小朋友”的方式鄭重地告訴了全班小朋友,強化孩子行為的榜樣,從而激發該孩子和班級其他孩子“禮讓”的意識,然後想辦法解決抽屜不夠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這種事例是常有的事,但是作為一名幼兒老師要明確教師的職責所在,善於觀察,知道在事件來臨時應該做什麼,怎麼做才是最適合的。及時把握教育的機會,突出教育的價值。

二是平等的關愛教育。教育是一種幫助,一種平等的關愛。因為雖然是幼兒園的小不點,他們也是一個個體,他們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自尊的人,一個平等的人,一個需要你幫助、同時也給你的人生帶來一定啟迪和精彩的朋友。這些我深有體會,因為有了平等的土壤,幫助和關愛才能產生神奇的效果。老師對孩子的愛,對孩子的情是什麼?教師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知識、技能,還要給孩子自信,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重要,知道自己可以有所作為。所以智慧型的老師在處理事情時要先進行分析,找出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指責或是直接下判斷,要會根據不同的年齡、不同的個體採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孩子的發展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要用智慧去對待差異。教師要因材施教,針對幼兒的不同表現,採取相應的教育手段。如對

待調皮的孩子,適當接納孩子的獨特言行;對心理負擔過重的孩子多給予一份親近;對焦慮的孩子採用轉移注意的方法等等。其實,在每一種處理方法的背後,隱藏着的都是對孩子的尊重、理解、信任、鼓勵、放手、幫助、提醒和約束……不是嗎?“洗耳恭聽”,讓我們學會傾聽孩子;“袖手旁觀"是讓我們學會放手;“雪中送炭”是對孩子的理解和關愛;“自食其果”是讓孩子學會承擔……三是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善於和孩子進行藝術的交流。孫老師通過幾個案例記錄,特別在《人際關係的敏感期》中闡述給予孩子足夠自由空間的重要,因為孩子的思維和成人的思維是截然不同的,我們老師要時時處處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們的行為,聽他們的語言。當他們的言行超出成人認為“正確”範疇的時候,不要激動,千萬先沉住氣,想想為什麼?給孩子充分的發言權就是教育智慧之一。 多聽聽孩子的想法,或許聽完他們的解釋,老師的怨氣會立刻全消,取而代之的是你的捧腹大笑。一個幼兒教師只在時時觸摸到孩子柔軟、温暖的心,才會感受到教育的神聖和偉大,才會不遺餘力地用智慧去守護純真的心靈,塑造純潔的心靈,美化純粹的心靈。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在幼兒園裏,孩子除了與同伴的交流就是與老師的交流,孩子們每每有高興或傷心的事往往在第一時間就會向老師傾訴,作為老師,要學會與孩子進行交流的藝術。當孩子心情愉悦地和我們交流生活中的瑣事時,老師們常常很容易地接納,但當面對孩子們的負面感受時老師們常常以勸説等形式強迫地要求孩子們接受。如當孩子摔倒了而大哭時,老師經常都會以“xx真勇敢”這樣的話語來鼓勵孩子,孩子不得不因為要表現勇敢而強忍住疼痛。其實這並不是一個最佳的方法,如果這時老師能作為一個傾聽者,並用簡單的語言迴應孩子,表示理解孩子內心的傷痛,並給予機會説出自己的感覺,這樣更能讓孩子在敍述過程中整理好自己的思路和感受,較快地處理好

自己的情緒。所以老師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與孩子進行交流,學會理解孩子的感受,學會接納孩子的行為,讓孩子在與老師的藝術交流中獲得成長。

四是學會行動後的思考。做一個善於反思的教師,會讓自己的收穫事半功倍。因為經過一次次地行動,一次次地思考後,就逐漸地收穫到了“智慧”。所以行動後的思考是作為一名教師的必要技能,它能使你對每次的行動的優劣做出反饋,並形成經驗,當你在下一次遇到此類事件時將會以智慧的行為去解決問題。很顯然,要做個智慧型教師,首先得學會思考,要用思考挖一口屬於自己的智慧之井;而行動,則可以讓智慧之井水流動起來。在思考的基礎上有所行動是做好工作的前提,這一點對於教育來説顯得更為重要。僅僅思考可以説很大程度上是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層面。但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幾乎每一天都必須要用自己的行動去處理許許多多現實的事情。這就要求每位教師把自己的思想付諸行動,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嘗試。只有面對真實,才能讓思考所得“流動”起來,才能談得上真正的智慧。在日常教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面對孩子們的各種行為表現,每天都必須幫助處理孩子們間發生的各種爭端,如何讓每次的問題解決都圓滿結束,如何讓每次的處理都能讓孩子們有所得,這就體現了教師的教育智慧。在經過思考後的行動中,我們會體會着艱辛,展示着智慧,收穫着驚喜!

教師智慧的捕捉將有助於我們的教育創新與改革,也能夠使我們的教育鑽到孩子們的心裏去,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既滿足了孩子們的興趣需要,又讓我們的教育生機勃勃。現代社會發展需要我們做智慧型的教師,讓我們用教育智慧去喚醒孩子們的靈魂,這樣我們的教育事業才會如松柏常青。

第二篇:《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一看這本書的名字,就知道這是一本非常重要,實用的書。而且是專門針對兒童這個年齡段的一些我們生活上看到習以為常,見慣司空,卻又未能想明白其中的緣由書籍。很多事情,我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於兒童階段,我們很多人也都是一樣。

看了這本書,讓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感覺到在以後的幼兒教育教學工作中,有了更加明朗的方向,讓自己少走很多彎路,多吸取正能量。對此,我感覺此書不能只看一遍,必須不斷重複看,才能温故而知新,才能運用的遊刃有餘。而且,無論怎麼寫自己的感悟,都不能表達其中的眾多精髓。唯有把好的,讀有所悟的地方摘錄下來,反覆看,反覆斟酌,雖然這樣子會有斷章取義的可能,不過,在節約時間,抓住重點,以及能讓自己更好地舉一反三,碰撞靈感,我想這是一個最好的學習方法。

同時,看完這本書,或者説這類型的書。讓我感到最大的困惑就是關於傳統文化讀經教育這一塊的引導的空白。本書是西方蒙特梭利的教育思想,完全套用在中國是否適用呢?那麼套用在讀經教育的私塾,是否適用呢?如果不適用,或者説不完全適用,那麼,需要怎麼轉變呢?在讀經上課以外的其他時間,此書給了我很多很好的明確的指引。可是對於讀經的孩子來説,讀經才是重點。本書卻沒有這方面的任何説明。

看來,在讀經教育的路上,依然是上下而求索,任重而道遠。相信在自己國人的探索上,加上此書的指點,以及自己的實踐總結。終究會走出一條完整的路,形成一個完整的國學教育體系。最起碼,在開始的時候,要以空杯心態去閲讀,要假設它全部都是對的。

第三篇:《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太懶惰了,這麼一本小小的書,斷斷續續的,足足看了差不多一年,《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真是慚愧!趁勁頭足,現在正在看《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已經看完一大半了,這本書比較適合學齡兒童的媽媽,不過提前閲讀也是很不錯的。

————————————————————

這是一本書,粗略看是淺顯易懂,因為全書是由一串串案例故事組成的,述説者為蒙特梭利幼兒園的教師或者在這種幼兒園就讀的兒童的家長,因此,述説的事件也都是兒童為主角,事件小而簡單。細看其實有點難度,雖然沒有深奧的理論,但對如何應對這些特殊的敏感期,卻是一門大學問,正是由於全書看似缺乏系統,更給讀者留下了思考和總結的空間,讀後感《《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全書的述説對兒童種種發展都充滿了由衷的讚歎和崇拜,言語中充滿了愛和包容,尤其對兒童某些“惡劣”的行為和言語的衝撞,都能那麼寬大的包容和理解。在全書中,反覆強調的就是愛和自由,這是父母和老師應對幼兒(0-6歲)各個時期不同發展特徵的方法。曾看過有讀者反映,説這本書只給出了案例,卻沒給出解決應對的方法,我想,給兒童理解,給他愛和自由,這就是本書以不變應萬變的的答案。當然,這只是宗旨,如何具體的應變,還需智慧。

在我家裏的老人看來,我對涵涵的種種作為,有溺愛之嫌,隨便他去玩什麼,隨便他翻東西,我都只是在旁邊看着,只是負責他的安全,並不制止。但是,這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如何做到給他充分的愛和自由,卻不至於到溺愛的程度?如何來界定二者?在什麼時候説不,在什麼時候説可以?哪些才是真正的愛和自由?如何在寶寶的種種看似“頑劣”的行為面前保持冷靜和寬容,並探求這種行為背後的真正意義,而不是順手就操起手中懲罰的工具?

也許,這是我想的太多了。

但是,冷靜,這門功課真是太難修了。昨晚,只不過少給涵涵衝30毫升的牛奶,他就把半夜醒來的時間從4點提前到了1點,害的我差點衝他發脾氣,惡狠狠的坐起來,看着他任他在那裏趴在那裏拱啊,翻啊,哼啊,哭啊,都沒理他,最後才無奈的給他喝牛奶。好在是黑夜裏,小傢伙看不清我的臉色,否則肯定會嚇壞,呵呵。

修煉,修煉,繼續,繼續。

第四篇: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讀完《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後,感覺孩子簡直就是一門藝術品,如果我們沒有好好地去挖掘他們的另一面,就無法瞭解孩子的內心。如打人、扔東西、執拗、咬東西……這一個個在成人看來無法容忍的行為其實是孩子的一個個敏感期,如果成人不瞭解這些敏感期,那麼所實施的教育也只會南轅北轍,與初衷相違背,孫瑞雪的這本書可謂給嬰幼兒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指明瞭一條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向,讓成人更加了解孩子,讓孩子在愛與自由中健康成長。雖然通過工作實踐我也瞭解了不少敏感期,但這本書給了我更多的案例和啟示。

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後,兒童的心智水平會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六歲前兒童會出現的各種敏感期,在敏感期階段,兒童接受某種刺激的能力是異乎尋常的。兒童對某種事物的特殊感受性一直持續到這種感受需求完全得到滿足為止。作為教師和父母,我們需要敏鋭的把握住這些敏感期,適時地從各方面促進兒童的成長。相反,如果忽視了幼兒的敏感期,一味的按照我們自己的規劃去安排孩子學習我們希望他掌握的知識,只會讓教育南轅北轍。假如這種情況始終得不到改善,將為孩子成年後會有各種心理問題和行為障礙埋下隱患,

對於幼兒的一些不正確行為,我們不要一味的去指責孩子,而要深入去了解這種行為出現的原因,做好引導教育,幫助幼兒一起去改正,這樣才能更好地達到教育的目的。因為幼兒像一張白紙一樣,我們在上面畫什麼東西,他呈現出來的就會是什麼。如寶寶從三四個月開始,就有着極強的用嘴巴來探索事物的慾望,如果沒有得到滿足,會延遲到兩三歲,便會出現咬人、咬手指、成人後罵人等問題。

《捕捉兒童的敏感期》可以説為我們教育幼兒提供了一條好的路徑,建議父母、老師們都能細細品讀這本難得的好書,這將是孩子們的福音!

第五篇:捕捉兒童敏感期

捕捉兒童敏感期

敏感期是自然賦予幼兒的生命助力,如何運用這股有效動力,幫助孩子完美成長,正是成人的職責。八個月大的東東,喜歡在地上爬行,但他老愛撿拾地上的小東西,往嘴裏放。媽媽十分擔心,只好打他的手心,威嚇他不行。

王家上個月搬家後,兩歲的寶寶卻是一進屋子就啼哭不止,不論媽媽如何哄騙都無法安撫。

上述的現象,是否在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似曾相見?可惜許多父母不是沒有發覺,便是覺而不察,亦或覺而不知如何進一步幫助孩子。以致錯失了幼兒期獨有的生命力。

何謂敏感期?

孩子從呱呱落地後到會走路。説話、吃飯、寫字……,孩子一切從無開始,是如何完成這件"看似不可能的任務"?以適應這個複雜的世界。

那是因為自然賦予正在發育成長中的生命特有的力量。蒙特梭利指出助長幼兒發展的主要動力有二:一是敏感力,一是吸收性心智。其中的敏感力是指一個"人"或其他有知覺

的生物個體,在生命的發展過程中,會對外在環境的某些刺激,產生特別敏鋭的感受力,以至影響其心智的運作或生理的反應,而出現特殊的好惡或感受,這種力量的強弱,我們稱之為"敏感力"。

當敏感力產生時,孩子的內心會有一股無法遏止的動力,驅使孩子對他所感興趣的特定事物,產生嘗試或學習的狂熱,直到滿足內在需求或敏感力減弱,這股動力才會消逝。蒙特梭利稱這段時期為"敏感期",有些教育家則稱為學習的關鍵期或教育的關鍵期。

敏感期一詞是荷蘭生物學家德〃弗裏在研究動物成長時,首先使用的名詞。後來,蒙特梭利在長期與兒童的相處中,發現兒童的成長也會產生同樣的現象,因而提出了敏感期的原理,並將它運用在幼兒教育上,對提升幼兒的智力有極卓越的貢獻。

掌握九大敏感期

根據蒙特梭利對嬰幼兒敏感期的觀察與研究,可以歸納出下列九種:

〃語言敏感期(0至6歲)

嬰兒開始注視大人説話的嘴形,併發出牙牙學語聲時,就開始了他的語言敏感期。學習語言對成人來説是件困難的工程,但幼兒能容易的學會母語,正因為幼兒具有自然所賦予的語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兩歲左右還遲遲不開口説話時,應帶孩子至醫院檢查是否有先天障礙。

語言能力影響孩子的表達能力,因此,父母應經常和孩子説話、講故事,或多用"反問"的方式,加強孩子的表達能力,為日後的人際關係奠定良好基礎。

〃秩序敏感期(2至4歲)

孩子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蒙特梭利在觀察中,發現孩子會因無法適應環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發脾氣。因而確定"對秩序的要求"是幼兒極為明顯的一種敏感力。

幼兒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現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的要求上,蒙特梭利認為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個有序的環

境,孩子便"沒有一個基礎以建立起對各種關係的知覺。"當孩子從環境裏逐步建立起內在秩序時,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構。

〃感官敏感期(0至6歲)

孩子從出生起,就會籍著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等感官來熟悉環境、瞭解事物。三歲前,孩子透過潛意識的"吸收性心智"吸收週遭事物。三一六歲則更能具體的透過感官分析、判斷環境裏的事物。因此蒙特梭利設計了許多感官教具,比如。聽覺筒、觸覺板等,以敏鋭孩子的感官、引導孩子自己產生智慧。

您也可以在家中準備多樣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隨機引導孩子運用五官,感受週遭事物。尤其當孩子充滿探索慾望時,只要是不具危檢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時,應儘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

〃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1.5至4歲)

忙碌的大人常會忽略周遭環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卻常能捕捉到箇中的奧祕。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對泥土裏的

小昆蟲或您衣服上的細小圖案產生興趣,正是您培養孩子具有鉅細靡遺、綜理密微習性的好時機。

〃動作敏感期(0至6歲)

兩歲的孩子已經會走路,最是活潑好動的時期,父母應充分讓孩子運動,使其肢體動作正確、熟練,並幫助左、右腦均衡發展。除了大肌肉的訓練外,蒙特梭利則更強調小肌肉的練習,亦即手眼協調的細微動作教育,不僅能養成良好的動作習慣,也能幫助智力的發展。

·社會規範敏感期(2.5至6歲)

兩歲半的孩子逐漸脱離以自我為中心,而對結交朋友、羣體活動有明顯傾向。這時,父母應與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範、日常禮節,使其日後能遵守社會規範,擁有自律的生活。

·書寫敏感期(3.5至4.5歲)

·閲讀敏感期(4.5至5.5歲)

孩子的書寫與閲讀能力雖然較遲,但如果孩子在語言、感官、肢體動作等敏感期內,得到了充足的學習,其書寫、閲讀能力便會自然產生。此時,父母可多選擇讀物,佈置一個書香的居家環境,即能使孩子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人。

·文化敏感期(6至9歲)

蒙特梭利指出幼兒對文化學習的興趣,萌芽於三歲:但到了六一九歲則出現想探究事物的強烈需求,因此,這時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塊肥沃的田地,準備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種。"成人可在此時提供豐富的文化資訊,以本土文化為基礎,延展至關懷世界的大胸懷。

·敏感期的教養重點敏感期是自然賦予幼兒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的內在需求受到妨礙而無法發展時,就會喪失學習的最佳時機,日後若想再學習此項事

物,不僅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時間,成果亦不彰。而如何運用這股動力,幫助孩子更完美的成長,正是成人的職責。以下幾點建議,可以幫助父母及時把握孩子的敏感期:

①尊重孩子為有能力的個體

孩子是具有能力的天生學習者,他們會循著自然的成長法則,不斷使自己成長為"更有能力"的個體,這是父母首要改變的觀念。

②細心觀察敏感期的出現

每個孩子的敏感期出現時間並不相同,因此成人必須以客觀的態度,細心觀察孩子的內在需求和個別特質。

③佈置豐富的學習環境

當成人觀察到孩子的某項敏感期出現時,應盡力為孩子準備一個滿足他成長需求的環境。

④鼓勵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嘗試

當孩子獲得了尊重與信賴後,就會在環境中自由探索、嘗試。

⑤適時協助而不干預

當孩子熱衷於有興趣的事物時,大人"應放手讓孩子自己做",避免干預。不過,並非要丟下孩子,完全不管,而是適時予以協助、指導

·心靈的火焰蒙特梭利形容"經歷敏感期的小孩,其無助身體正受到一種神聖命令的指揮,其小小心靈也受到鼓舞。"敏感期不僅是幼兒學習的關鍵期,也影響其心靈、人格的發展。因此,成人應尊重自然賦予兒童的行為與動作,並提供必要的幫助,以免錯失一生僅有一次的特別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