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兒童心理學》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53K

《兒童心理學》讀後感

《兒童心理學》讀後感1

一、讀懂幼兒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

任何一個孩子,他的任何一種言行,你再無法理解,他的背後必定存在某種原因。隔壁班上有這麼一個孩子,每到中午明明就故意發出各種怪聲,在老師多次的説教下他還是屢犯不改,我總覺得他的這種故意搗蛋行為和他的家庭有關。經過多次和他接觸後,我問他為什麼午睡的時候總是發出怪聲呢?他説:“睡不着。”“為什麼睡不着呢?”他哭喪着説“我想媽媽了,媽媽不要我了,老師也不喜歡我。”後來我瞭解到,他是一個離異家庭的孩子,從小缺乏母愛,幼兒階段的安全依戀沒有得到滿足,試圖通過發出怪聲這種行為來緩解內心的焦慮、不安,並引起他人對他的關注。對於這樣的幼兒,教師投入必須更多的關愛,讓他感受到母親的温暖。

通過此案例可知,在教育崗位上,兒童心理學是一門極其重要的學科,教師對幼兒行為的理解、評價,教學活動的開展,都應該建立在兒童心理髮展規律、以及水平的基礎上。但是,在我從業的過程中,正真能把兒童心理學運用到兒童的學習生活中的教師還是有所欠缺的。孩子在生活、學習中存在的一些現象諸如:破壞性行為、注意力分散、遺尿等現象,我們不能簡單地從表面來分析孩子身上存在着哪些問題,因為這些問題的本源來自於孩子的心理問題。所以,作為一個教師,一定要尊重兒童的心理髮展規律,切忌脱離幼兒的發展規律而進行施教,只有建立在幼兒心理髮展特點上的教育才是正真適宜兒童的教育。讀完皮亞傑的《兒童心理學》,我更加認識到了兒童心理學的重要性。

二、尊重兒童的發展規律

皮亞傑是瑞士傑出的心理學家,也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他在《兒童心理學》中提出了兒童發展的認知要經歷的四個階段,分別是:感覺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和形式運算階段(7歲以上)。通過以上的四個階段,兒童從最初的反射性探索行為的小嬰兒逐漸成長為具體的的、符合邏輯思維的成人。兒童只有在前一階段完成的基礎上,才能開始後一階段的學習。兒童應當順着這四個階段的順序發展自己的認知能力。

1、象徵性思考階段(2~4歲)

這一階段的幼兒主要是運用象徵符號進行思考,主要特徵就是象徵性遊戲,如娃娃家等。在這類遊戲中,幼兒能通過一些代替物進行思考,如把洋娃娃當做是自己的小寶寶,把放了泥土的水當做是咖啡、把繩子當成是自己的尾巴等等,幼兒的思維已經超越了當前的實際情況。在此類遊戲活動中兒童的想象力、語言能力、社會性都都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2、直覺思維階段(4~7歲)

這一階段的幼兒主要是通過對具體事物的直觀感受來學習的,如客觀事物的形狀、大小、輕重、顏色等,但是還不能進行抽象的概括、歸類。根據皮亞傑的研究,在這一階段的幼兒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思維泛靈論,物質不守恆,把不在眼前的説成是看到的,把不存在的説成的是經歷過的。比如:今天老師打我了、我們學校裏的大樓要倒下來了、我家裏有一艘很大的飛船、小紅花傷心地哭了等,現實是老師輕輕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以引起他的注意力、幼兒園裏的教學樓在加固、遊戲的時候用積木搭了一架飛機、早上老師給小紅花澆了水……

三、在兒童心理髮展規律的基礎上進行施教1、在幼兒成熟的基礎上開展教育

成熟主要是指幼兒大腦神經的發育程度。皮亞傑認為,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是建立在幼兒成熟的基礎上的,幼兒能否完成某項任務,還要看幼兒的成熟度,美國心理學家格賽爾的雙生子爬梯實驗同樣也證明了成熟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我也深刻地體會到了成熟的重要性。在大班上半學期的數學活動課上,我教孩子們認識數字5、6,我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5個或者是6個蘋果,基本上每一個孩子都能用小手指指着蘋果正確數完,但是當我最後問孩子你數到有幾個蘋果的時候,他們像猜謎語般地回答我有8個、4個、9個等等。這個現象在大班上學期的幼兒中普遍存在着,這些孩子他們只是會機械地數數,還沒有達到理解數的含義的水平階段。此外,現在社會上開設的很多的幼小銜接的補習班,教授幼兒拼音、漢字,甚至有些教英文的,這些現象嚴重超出幼兒的成熟水平,拔苗助長是不科學的。

2、取材於幼兒的經驗

皮亞傑提出,經驗是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獲得的,隨着新的經驗不斷地獲得,幼兒的認知結構不斷重組、完善,美國教育家杜威也強調了經驗的重要性,他認為,幼兒的課程應當以幼兒從環境中自己探索得來的經驗為主,只有取之於幼兒生活經驗的,才是幼兒感興趣的、真正適宜幼兒的。此外,《綱要》和《指南》中也提出了教學內容一定要貼切幼兒的生活經驗。因此,經驗是幼兒心理髮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兒童對源自於自己生活經驗的的教學內容更感興趣,注意力也集中,他們能七嘴八舌地説出很多讓你出乎意料的事情來,如:秋天裏的樹葉、可愛的小螞蟻、種子發芽啦等等。相反的,當我給他們講郵票的來歷、古代的通信方式等,孩子們根本就不喜歡聽。

3、不可忽視的社會環境

幼兒不僅需要從環境中獲得經驗,也需要社會交往。社會交往中的規則、文化、語言、數學等加速着幼兒的認知發展。正確的、適宜的社會經驗加速幼兒的發展,不正確的、不適宜的社會經驗會阻礙幼兒的認知發展。班上有一個叫小夕的幼兒,她的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較差的,活動中我向她提問的時候,她總是支支吾吾地不敢説什麼,非常緊張。經過了解,原來是因為她體質比較弱的原因,她媽媽從小把她關在家裏不讓她出去。後來通過和她媽媽的溝通,讓她瞭解了孩子社會交往的重要性。

作為教師,要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自我發展的本能,對於幼兒的教育,一定要在熟知兒童心理髮展規律的基礎上進行,才能真正明白幼兒需要的是什麼!

《兒童心理學》讀後感2

真沒有靜下心來好好讀過教育類的著作。在校長的推薦下,我選擇了一本朱智賢的《兒童心理學》閲讀。隨着閲讀的深入,我意識到,瞭解兒童心理髮展狀況,掌握兒童的心理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有多麼重要。我多年從事的是低年級的音樂教學,所以我對學齡初期兒童的心理髮展十分感興趣,我便重點學習了這一章節。

在課堂上,低年級的學生的注意力是最難掌握的。所以我們要先了解一下學齡初期這些孩子的注意力發展的特點,即:無意注意已經有很好的發展,有意注意還在逐步形成中。具體來説就是:

一、在教學影響下,兒童的有意注意正在開始發展,而無意注意仍起着重要作用。

二、在教學影響下,兒童對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發展,而具體的、直觀的事物在引起兒童的注意上,仍然起着重大的作用。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就該分別好好研究如何利用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這兩個方面來提高學習質量,發展兒童智力。首先,如何利用兒童的無意注意:

1、應該充分利用兒童的學習興趣。

2、應該充分利用教材的直觀性。

3、應該利用兒童的情緒態度。

4、要積極防止可以分散兒童注意的因素。

另外,大力培養兒童的有意注意是必要的:

1、發展兒童對學習的自覺的責任感,在發展兒童有意注意上具有重大意義。

2、把有意注意發展為“有意後注意”,是保持和鞏固有意注意的重要手段。

通過學習,我認識到,小孩子的有意注意的時間非常有限,當他們的有意注意的時間過了的時候就必須要運用直觀性強的,有圖案的有趣味語言的教材,或者是其他方法來引起兒童的無意注意調節學生的學習情緒。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的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這兩種注意必須有節奏地交替進行。抓住學生的有意注意來學習困難的課業或者講解教材的主要部分,在學生緊張的努力學習之後再用學生的無意注意完成輕鬆的環節,這以後還會成功地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

但是,如果過分偏向哪種注意力就會給教學效果打折扣。如果過分親睞無意注意,一味地為學生的興趣,為課堂的熱鬧,為活動而活動,為滿足學生成就感而過分降低學習難度,那麼學生的能力肯定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時也可能會阻礙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力的發展。反之,如果過分強調學生有意注意,在教學模式上嚴謹再嚴謹,教學程度上難上加難,那麼高強的壓力會給學生帶來逆反的情緒,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中一定要掌握好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使用的“度”的問題。

《兒童心理學》讀後感3

在教育與發展的關係中,如何發揮教育的主導作用?這涉及到教育要求的準度問題,朱智賢教授提出:只有那些高於兒童原有水平,經過他們的主觀努力後才能達到的要求,才是最合適的要求。

是的,任何事和物都有一個度的問題。做一件衣服要掌握好尺度,做飯要把握好火候,一個人不能太老實,但一個人也不能太精明……這裏我想説一説關於教師提問的“度”。提問的“度”有好多,如亮度、梯度、新度……但我認為提出問題的難度最重要。提出問題的難度合適,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燃起學生的思維火花,調動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如何把握好問題提出的難度呢?下面來談一談我的看法。

一、瞭解學生,把握學生真實的學習起點

布魯姆曾經説過,對教學影響最大的是學生已有的知識。把握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應該是我們教學的起點。在設計問題時,認真分析教材、吃透教材是必須的,但分析學生,瞭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也是不容忽視的。如果學生在上課之前已經掌握了新課的知識,教師還在不停的問這問那,強迫他們從“零”開始學習,這樣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就會大大降低。

還清楚的記得我在教學4的分與合時,利用了教材的主題圖,讓學生操作小棒自己得出4的分與合,我想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口一定學習很熱情,但面對我的提問,他們總是帶着懶洋洋的,不屑一顧的表情。課後經過了解,他們在幼兒園已經滲透了,怪不得他們上課時提不起勁。

二、問題難度要適度,不可太小或太大

我們以學生的學習起點為參照物,那在提問時就要和這個參照物保持相對適宜的“距離”。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一個人面臨問題情景時,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當問題解決錯誤或失敗時會引起苦惱,可能阻礙進一步的智力活動;當解決的問題得到肯定,就會產生喜悦和自豪感,這種積極的情感能夠激勵人完成更艱難更復雜的任務。

因此,如果問題的難度太小,就不能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慾,從而學生不會好好的去思考,久而久之學生將養成懶於獨立思考的習慣,這樣無論對學生的成長,還是老師的教學都是極為不利的;問題的難度太大,學生會感覺高不可攀,產生畏懼心理,這樣的課堂提問就像花瓶一樣,只是一種擺設,只能成為教師的“個人專利”,只會打擊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讓他們失去信心;只有問題難度適宜的,使學生經過一番努力後,“跳一跳摘到桃子”,這樣學生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的信心,以更飽滿的精神投入到以後的學習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更好的`把握問題的難度,還需要我們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的進行嘗試和研究。同仁們,好好加油吧!

《兒童心理學》讀後感4

關於教育的三個常規問題,我想教師重在思考怎麼教的問題。因為,教什麼的問題有課程綱要和教材的明示,為什麼教的問題那是職業的使命,為國家培養建設人才,滿足社會需要,只有這怎麼教的問題,才是職業化、專業化的根本所在。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怎麼學,怎麼學得更好,是教育研究和行動的出發點和主要依據。其中,如何抓住教育契機,就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而不讓孩子錯過教育良機,又是一個十分嚴肅的命題。

邊玉芳等人編着的兒童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年4月版)中,列舉了許多中外今昔的經典實驗,從實踐到應用分析,我感受到教育契機十分重要,許多例證都指出了一個大略的時段(年齡段),顯得有些宏觀,談到的啟示和建議也較抽象。者能夠提醒讀者,啟發思考,引發相關聯想,從而指導和影響實際。那麼,陷於日常瑣碎事務中的教師,在教育工作中,能否達到要求,積極抓住契機給予適當的反應施教,很耐人琢磨。

首先,教育肯定存在教育契機的問題,其中不乏實例,教師也都認可,不必贅述。

其次,教育契機是否要激發創造,自然是應該的。只是,教師積極自主地引發教育良機是上策。這是責任所在。該如何創造教育契機呢?如果能夠把創造契機和實施教育並行同時完成,肯定是上上策。更多的時候,我們是要有意無痕地創造,然後在水到渠成時引導學生達到我們的教育目標。所以,教育契機的出現,看似偶然,也是必然的。這樣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能夠順應並接納對方的終極的或階段性的狀態。如果要向下猛藥,那有風險,要慎之又慎。我認為,“塑造”如此,“矯正”亦如此。例如矯枉過正的策略,最好作為創造契機的策略,而不好作為矯正的辦法。因為,給教育對象一個心理上的舒緩的過渡階段,是以人為本,否則容易出現逆反的現象。

當然,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怎樣抓住契機施教。最好的辦法和途徑是教育對象能夠自我教育,其次是同伴互助,再次是師長引導,在活動中實現教育目標。

儘管兒童心理學一書談得更多的是兒童的教育,其實有許多觀點和策略也適合青少年。本文前半部分好像主要針對德育方面,其實教學方面也同樣存在契機問題。在每節課、每週教學安排中都有教育契機問題要解決。在聽課時,常有這裏的異議。他或她怎麼不這樣説呢?要是那句話能夠這樣説多好,那樣教學情境肯定就又是一番模樣,效果會大不一樣的。如此之類,遺憾多多。排除其中個人風格的原因,其實這裏有許多遺憾,都是身在其中的授課人沒有抓住教育良機的遺憾。

那麼,如何處理才能夠避免或者少些遺憾呢?教師加強學習,多反思多實踐,做有心人,在相互學習中不斷積累教育智慧,提高專業化水平,是正確的道路。學會創造良機,抓準契機施教,是其中重要的內容。這一直是衡量一個教師是否優秀的重要指標。

別讓孩子錯過受教育的良機,是責任,是使命。我們要努力提高相關專業技能,不辭使命,加強自主實踐研究十分重要,這是可以自己獨立去做的一件事情,得來也比較實在。加強教學反思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

《兒童心理學》讀後感5

作為國小教師,瞭解兒童心理是非常必要的。兒童是人生起點時期,是一個生機勃勃,充滿生命力的時期,也是人類個體心理髮生髮展、撒播智慧種子的播種季節。我細細品讀了朱智賢的《兒童心理學》一書。書中非常細化地從各個部分對兒童心理學進行了研究和分析,使我更加清晰地瞭解兒童。

我在讀完以後有這樣的認識:

第一,教師只有認真學習教育心理學,才能知道作為一位人民教師,必須具備哪些優秀的心理品質,從而自覺地培養這些心理品質。

第二,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只有學習了教育心理學,才能系統而全面地掌握學生認識過程的規律和年齡特徵,才能選擇適當的教材,採取相應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品德。

學習過教育心理學的教師,就能夠掌握學生品德形成的規律,及在各種因素影響下形成的心理特點;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因材施教;可以科學地總結教育經驗,我覺得這也是第一點的基礎,是為提高教學質量作準備的。

通過這次讀書,讓我想到了我現在教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是鮮活的個體,每個人的性格都有巨大的差異。而一些所謂的讓我們感到頭痛的孩子,我現在也能上升到科學的理論的層面來理解他們的所作所為。他們現在的一切的不良後果,都不是一朝一夕他們自身願意形成的,他們都是經歷了無數的,長期的多方面的影響才鑄就了今天的他們。

所以要想幫助這些孩子,我們不能一味的批評教育,讓他們改正他們所謂的缺點,而是要真正的索根求源,找到問題的真正的癥結所在,再試着慢慢幫助他們克服那一系列的問題。教育的道路雖然漫長而艱苦,但我更加堅定而且明確了方向。下面我談一下我的感觸。

有些兒童對學校生活的嚮往,常常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由於學校的外表現象的吸引。例如,學校的校舍、桌椅、牆上的圖畫、很多同學在一起等等。有些兒童不能或不願按老師的指示進行學習,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或粗枝大葉地去完成。對於在學習態度上還沒有準備好的兒童,教師應該採取積極的辦法由系統地來進行必要的教育工作。例如,用具體的範例來鼓勵兒童學習,啟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兒童參加班上的共同活動,培養他們按照教師的指示進行工作願望,教會他們把學習和遊戲區別開來,在學習時專心學習。

書中讓我明白了“建立關係”的重要性。在我以前的觀念裏,好像只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了才會建立所謂的關係。其實與他人建立關係是兒童期最關鍵的任務之一,也是最早的任務之一,理解關係的形成是理解兒童發展的根本。而兒童關係的最初依賴於家庭關係,家庭作為一個系統不僅僅是它的組成部分的總和,而且是一個憑藉自己本身的資格而存在的有活力的實體。影響兒童適應的是家庭的功能,而不是家庭結構,撫養環境的質量才是最具決定性的,最持久的影響。

兒童的發展是在人際關係的環境中發生的,關係主要是在家庭的環境中出現的,人際關係的質量決定了適應。從出生開始,兒童就預先被適應成要與他人形成關係。依戀關係在嬰兒期出現,在隨後的幾年裏從反射式的行為模式發展的高度選擇性的,有計劃的和靈活的反應系統。發展與同伴形成的關係也很重要,但是這和與父母的關係不一樣。與其他兒童的交往幫助學得許多社會技巧,幫助形成兒童的社會身份,同伴合作也能促進智力發展,被排斥的兒童尤其有以後出現心理問題的危險。

書裏特別強調兒童的情緒發展。情緒並不完全是消極的東西,它被認為對社會適應有幫助,更重要的是,它在人際關係中起重要的作用。情緒有生理基礎,是人類的天賦的一部分。新生兒就是通過情緒來滿足自己生理上的需求。讓兒童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是相當重要的,若不能習得這種技能會給他以後的社會生活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這個能力的發展就是將看護人的外在控制轉移為孩子的自我控制,這個過程要持續整個兒童期,並且涉及到學習許多調節自我情緒及其表達的策略。

總之,《兒童心理學》這本書讓我更進一步瞭解到兒童一些心理行為偏差,也讓我結合班裏個別學生的情況,有針對性的加以指導和教育。這樣一本好書,對我們教育工作者非常有幫助,我會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經常拜讀它,研磨它,用心理學的理論來指導我的教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