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精神明亮的人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5W

精神明亮的人讀後感精品多篇

精神明亮的人讀後感 篇一

王開嶺是比我大不了多少的中年作家,是CCTV的媒體策劃和節目指導。王開嶺的文字敏感、深邃、明亮、乾淨。在《精神明亮的人》一書中,寫滿了作者的感動、責任和求索……

他對大自然的感悟很深刻。他自認猝然絆倒在福樓拜“按時看日出”的話下,“正如分娩決不重複,日出也從不重複,按時看日出,乃是生命健康和積極性情的一個標誌。”“透過那橘色晨曦,我觸摸到了一幅優美剪影:一個人在給自己的生命舉行升旗!”

他對成長的理解很特別。他説“在成人世界裏同,幾乎已沒有真正生動的自然,只剩下了桌子和牆壁,只剩下了人的遊戲規則,只剩下了同人打交道的的經驗和邏輯…。.”“所謂成熟,表面上是一種增值,但從生命美學的角度看,卻實為一場減法:不斷地交出與生俱來的美好元素和純潔品質,交換成人世界的某種邏輯,某種生存策略和實用技巧,不斷掏出兜裏的寶石,去換取巫婆手中的玻璃球”。

他很懂得男人與女人以及美。“凡美的大都簡單,只有醜穢的東西才不得不借助混沌與複雜。”“在這個世界上,女人常常因為簡單成為受害者,但她們並非人性的失敗者”“女人是脆弱中的強大,男人是強大中的脆弱”“女人是雪中的白,男人是雪中的慘白”。

他呼籲保護星球、保護樹木。他説“人類不過是個偶然,不過日光和月光下一羣生命蝌蚪,不過宇宙恩澤下的一條靈性小溪,背叛了這一本份,才是悲劇開始”。在保護森林裏,他談到兩則報道:一位叫朱麗婭。希爾的少女,為保護北美一株巨大的被稱為“月亮”的紅杉樹,從1997年12月10日起,竟然在這棵18層樓高的樹上棲居了738天,直到樹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諾不砍伐此樹。1971年,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因市政工程建設,要砍伐國王花園的古樹,一羣眾年輕人站了出了,高喊“拯救斯德哥爾摩”,用身體組成人牆保護樹木,迫使政府作出讓步,將地鐵線繞道而行。作者感動於這兩個故事,他感觸“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的教育為什麼樹不出這樣的人呢?像樹一樣鬱鬱葱葱、根深葉茂的人。”

……

很多好的東西,不及細讀,抄下這些,補記憶不濟之闕。

精神明亮的人讀後感範文 篇二

我想我寫這篇讀後感的願望就是想讓更多的人,特別是像我們這樣的教育者們去閲讀這樣一本美麗而深刻的思想作品---王開嶺的《精神自治》,去感受那份屬於心靈的觸動。我相信每次閲讀它都會激起我對屬於思想者的那份快樂的追求。

清楚地記得翻開書的第一篇《精神明亮的人》就被作者優美的措辭和細膩的語言以及纖細的情感所歎服。我從未在閲讀的時候經歷着這樣一份情感,不是像以往喜歡一本書那樣簡單地在享受着文字所帶給我的快樂,帶給我的想象,帶給我的沉醉,而是無法剋制的讚歎,欽佩與敬仰。作者深刻的生命體驗和鋭利的思想與他充滿着文學而又詩意的表達結合後彷彿產生了一種可以撼動我心靈的力量,就像有人説的那樣“猶如你在混沌,慵懶與麻木的沉睡之中聽到一聲嘹亮發叫聲很刺耳的鞭聲,凜然驚醒,肅然起敬。”

在開篇《精神明亮的人》中,觸動作者心絃的是福樓拜寫給女友的一封信中所提到的“我按時看日出(像現在這樣)。”正是他的“按時看日出”讓作者猝然絆倒。一位如此吝惜時間的世界文豪,卻每天惦記着“日出”,把它當作是一門必修課來迎對,那是何等的對大自然的熱愛。於是作者感歎“迎接晨曦,不僅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體驗;不僅僅是人對自然的欣賞,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的力量作用於生命的一輪撞擊。它意味着一場相遇,讓我們有機會和生命完成一次對視,有機會認真地打量自己,獲得對個體更細膩,清新的感受。它意味着一次洗禮,一記被照耀和沐浴的儀式,賦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覺,新的閃念、啟示與發現……”

正是因為作者的這些文字(事實上還有很多其它令人動容感慨的文字)讓我為自己對待大自然的態度而潸然。原來自己的日常感受是那麼的`冷漠、粗糙和魯鈍;原來自己漏掉了那麼多珍貴的、值得為之欣喜和感激的東西。這讓我突然憐惜自己不再是一個童心未泯的人,沒有了兒童般的好奇與純真,不知覺地走進成人的世界,漫無目的地追尋着成人的遊戲規則、同人打交道的經驗和邏輯。經常我會為自己的麻木和無精打采摸不着頭腦,而今當我漫步並沉浸在作者的精神洞穴裏時,我才頓然發現自己缺的是兒童般的明亮的精神和清澈的目光,因為只有擁有它,才能在這個有着無數缺陷與黴暗的世界裏、無數懊惱與沮喪的生活中注視到美麗與神奇。是的,我渴望且拼命地提醒自己做個童心未泯的人,去享受童年的美,自然的美,既而是心底的那份熱情與釋然。

精神明亮的人讀後感 篇三

精神,字典上説是指人表現出來的活力。明亮,字典上説是有光,跟“暗”相對。活力會發光嗎?真的,精神是明亮的,像繁星,在那夜幕中閃爍着光芒。 ——題記

《精神明亮的人》,一本很樸素的書,黑字白紙,沒有任何花花綠綠的東西,很純,像一杯純淨水。一打開它,撲面而來的森林,深潭和冰雪的氣息,彷彿一朵綻放的

曇花,那種由內而外的芬芳觸動了我身上的每一絲血管。書,又像雞尾酒,色彩各異,味道也與眾不同,但卻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使人至身於童話的仙境中。

而王開嶺便是那 個技藝高超的調酒師,他的酒是詩,是璀璨明亮的星光,是愉悦精神的美……

“高樓大廈奪走了地平線,灰濛濛的塵霾,空氣中老有油乎乎的膩感……”

你可曾見過星空,那種滿天繁星的夜空?

你可曾見過森林,那種擁有自然芳香的叢林?

你可曾見過原野,那種一望無垠的,綠草遍地的土地?

試着想像一下:陪伴你的,有剛甦醒的樹木,略含鹹味的風,玻璃般的草葉,潮濕的泥土味,清脆的雀啼,充滿果汁的空氣,那輪大火球從海面上升起……

一種重温童年的歡笑縈繞在你的身旁,你 的心便感到從未有過的的舒暢。

突然覺得王開嶺就是一個精神明亮的人,他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浪漫,影影綽綽閃動着朦朧的審美色彩。

“‘天真’——這是我心目中對生命的最高審美了。那時候,我們以為天上的星星一定能數得清……” “向兒童學習”,這是德國作家凱斯特納在《開學致問》的演説中的最後一句話。

許多的人一定覺得可笑,不切合實際。向兒童學習,學習他們的“天真”,那純潔的品質和 美好的元素。我一直忘不了裏面的一句話“一個人的童心宛如一粒花粉,常常會在無意的‘塑造’中,被世俗經驗這匹蟑螂悄悄拖走……然後,花粉消失,人變成了蟑螂。”突然覺 得,兒童就是一個精神明亮的人,那種令人驚訝的純潔和童真,批判了所有所謂的“正式人”和“成品人”。

他是一個智者,一位詩人,一個浪漫而冷峻的同時代的人,拜讀《精神明亮的人》這樣一本書,真是令人心曠神怡,彷彿置身於世外桃源……

精神明亮的人讀後感 篇四

讓靈魂從嬰兒做起,像童年那樣,咬着鉛筆,對世界報以純真,好奇和洶湧的愛意······

多麼純淨有趣的語言!看着封面上的這行字,我品味着,懷着一種期待的心情翻開了正文,讀着讀着,視線漸漸地就移不開了。

風蕭蕭兮易水寒,漉漉雨雪,秦世恍兮,隨着王開嶺的描繪,我彷彿看見了兩千年前的易水河畔,那個孤傲絕倫的身影在慷慨長歌。荊軻,普通的名字,非凡的一生。為了義,你明知必死,卻毫不留戀前去了。

黃土,皚雪,白草,逼近,尖嘯,倒地,視線突然模糊,一種無法言説的悲傷縈繞在我的心頭。我猛的一驚,很久沒有什麼文章能讓我情緒波動如此強烈了。

義,到底有多大魅力,能讓人為之捨生忘死?撥開那悽美的情景,我不禁這麼想到,倘若當年荊軻未死······

不,他的榮譽就是死,沒有不死的死士。王開嶺帶着些許憂愁歎息卻又肯定的説,接着,那充滿美感的語言再次表達了對荊軻的肯定讚許。

我又反覆閲讀那短短的兩頁半,我想,再沒有什麼文字能重現當年情景了吧。

荊軻,願你走好。

繼續翻着,我的視線似是深受吸引,不由得停留在了“向兒童學習”這五個大字上。目光所及處,在理性之美的渲染下,王開嶺用温和明澈的語言,緩緩的浸潤我的心靈。

讀着, 我不禁陷入了思考,是啊,別説大人了,現在的我,不也是在努力擺脱束縛,成為一個所謂的成熟的人嗎?這樣做到底是對是錯?我不禁對我的行為產生了動搖之心,卻忍不住繼續往下看去。

文章最後,王開嶺説,從何時起,一個少年開始學着嘲笑天真了,開始為自己的“幼稚”而鬼鬼祟祟地臉紅了?細細一想,現實也的確如此。

童心,是善良的,純真的,敏感的,似乎美好的品質都濃縮在了這裏。童年是嫩綠的,充滿生機的,奇妙的。而隨着年齡的增長,童心的美好卻在飛速消退着。那麼是不是有一天,我也會變成一個冷漠無趣的所謂的成熟的人呢?

哦,不,我想,我可以試着改變一下,在成長的同時,若是我儘量保留那份純真,也試着從兒童的視角看待周邊事物,或許會有不一樣的體驗?或許會成為一個不一樣的成熟的人?這值得一試。

王開嶺還在繼續,理性之美的光輝繼續閃耀着。我看到了背叛了無精打採生活的可愛少女安妮公主,感受到了一代歌后鄧麗君聲音的無限情懷,為觸摸到的遭遇天災絕望的人們的經歷而哀傷悲痛,也為外國人民誓死保衞自然的決心與行動而震驚敬佩。

王開嶺的《精神明亮的人》彷彿是一口清泉,不斷帶給我豐富的精神享受,滋潤了我的靈魂,正如吳散人所説,這樣一個晚上,攜上這樣一本書,與之同行,我感到了雪的融化,心的歡愉和春天的臨近。

精神明亮的人讀後感範文 篇五

前些日子我讀了王開嶺的《精神明亮的人》,深深感受到了那份屬於心靈的觸動。

《精神明亮的人》分為四輯,分別為《靈魂的螢火》、《大地的憂鬱》、《精神路標》和《深夜翻書》。在第一輯開篇文章《精神明亮的人》中,作者對法國大文豪福樓拜這樣一位以 “面壁寫作”為誓志的大師,一個如此珍惜時間的人,卻堅持每天按時看日出的舉動深感折服。作者認為:“按時看日出”,乃生命健康與積極性情的一個標誌,也是精神明亮的標誌。它不僅代表了一種生存姿態,更昭示着一種熱愛生活的理念。

讀着這樣的文字,領悟這樣透徹明晰的思想,你心靈的門扉就會被慢慢打開,就會被眼前一種深邃浩渺的閲讀景象所深深吸引。當時我就被作者優美的措辭和細膩的語言以及纖細的情感所歎服。我從未在閲讀的時候經歷着這樣一份情感,不是像以往喜歡一本書那樣簡單地在享受着文字所帶給我的快樂,帶給我的想象,帶給我的沉醉,而是無法剋制的讚歎,欽佩與敬仰。作者深刻的生命體驗和鋭利的思想與他充滿着文學而又詩意的表達結合後彷彿產生了一種可以撼動我心靈的力量,就像有人説的那樣“猶如你在混沌,慵懶與麻木的沉睡之中聽到一聲嘹亮發叫聲很刺耳的鞭聲,凜然驚醒,肅然起敬。”

我在讀其文《精神自治》中的《向兒童學習》時,感受了一種生命的洗禮,心情就像是收穫心靈的甘露般的舒暢與渴望,沒有一絲強求反而如此情不自禁。或者説是我像站在一片思想森林前,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讓人感到靈魂愉悦而神清氣爽,頓感收穫了一份意外的驚喜。它讓我知道自己為何那麼懷念童年並想極力挽回那份因為童心的缺失而逐步陷入的“生命丟失”;它讓我感激童年所賜予我的勇氣、快樂、鼓舞和信心,珍惜童年所教給我的高尚、善良、正直和誠實。於是我決心要向孩子們學習,更加真誠本色地熱愛自然,熱愛動物,熱愛和平,以一顆簡單,樸實,坦然,不折不扣的心面對生活。

它讓我深深地感到原來自己漏掉了那麼多珍貴的、值得為之欣喜和感激的東西。這讓我突然憐惜自己不再是一個童心未泯的人,沒有了兒童般的好奇與純真,不知覺地走進成人的世界,漫無目的地追尋着成人的遊戲規則、同人打交道的經驗和邏輯。經常我會為自己的麻木和無精打采摸不着頭腦,而今當我漫步並沉浸在作者的精神洞穴裏時,我才頓然發現自己缺的是兒童般的明亮的精神和清澈的目光,因為只有擁有它,才能在這個有着無數缺陷與黴暗的世界裏、無數懊惱與沮喪的生活中注視到美麗與神奇。是的,我渴望且拼命地提醒自己做個童心未泯的人,去享受童年的美,自然的美,既而是心底的那份熱情與釋然。

王開嶺的每一句話語都是思想高度提純的結晶,保持了一種濃縮沉澱後的純粹。這樣的文字具有一種穿透的力量,它會攜着思考的風向,直抵靈魂的內核。 當然我被王開嶺的這本書所深深吸引的原因不僅僅是他文學而又詩意的表達,更是那種“飽蘸着理性思考之莊嚴與隊人類命運之詩情關照的筆墨”給了我一種深刻的警惕,讓我審視自己。

精神明亮的人讀後感 篇六

婚宴桌吃,吃死表,老朋友會吃桌上。我第一次聽到“吃表”時還小,以為是真的吃了一個表,然後我不禁從人們的吃這種能力很佩服,但我明白,是吃晚飯桌上,可是我很害怕。穿上東西都完成了桌,他們會開始進食表。為什麼不是一些食物嗎?由於酒店沒有食物,並已完成了!為什麼中國這樣的人可以吃?

因為我們中國人自己曾經餓得太狠了,於是便不停地吃,正像一個順口溜可以説的“天上飛的除了通過飛機或者不吃,水裏遊的除了企業輪船不吃,四條腿的除了凳吃……”也不怪他們有人説中國人民擁有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胃。然而問題就是這毫無作為節制的胃卻廣受中國人進行追捧。網上學習各種網紅拿命吃泡麪吃到吐,吃工業辣等級的醬吃到胃穿孔。在屏幕前看着沒有一個人對你説着不明原因所以這樣的話,嘴裏塞着一堆東西,不時蹦出幾個髒字,就是對於這種人竟也會被社會人們所追捧?

也許有人會説,人以食為天,這是祖先留下的名言,不是錯的,是的,人以食為天,沒有足夠的吃什麼心思去做其他的事情?但是古代的成分是低產的,食物短缺是很普遍的,人們唯一的追求只能是飽餐一頓。這是一個工業文明的時代,但是這種飢餓的思維慣性貫穿了我們的思維方式,在這種永遠飢餓的思維背後,

卻是一個沒有可以得到發展任何一種束縛的利已主義社會不斷進行擴張的結果,更可怕的是極端的唯物主義制度使得每個中國人自己真的是天不怕地不怕,失去了對自然本該有的學生尊敬,一切工作都以人類為中心,所有人都認為對於人類可以是地球的主人,認為中國月球也是影響人類的,於是美國國家航天局便從月球上帶來幾塊冰冷的石頭,打破了數百年來隨着人們對月球的美好生活幻想。地球環境資源遲早會被時代人們吃完,那時人們便會登上月球,趕走月球上的玉兔和嫦娥,讓孩子們學習不再能做一些有關月亮的夢。吞下下一代的精神文化境界,為下一代技術不斷灌“吃”的理念,而當我們的理念逐漸成為提高他們所批判的對象時,為時已晚。

沒有上帝的願望限制“食物”中的“,”胃“是上帝,事實上,這句話應該在句末加上“中國人不會吃任何東西,只有任何損失“。

讀《精神明亮的人》有感 篇七

20xx年將要結束的某天,一個少年走進了離家不遠的圖書館。時間已不早,但據離閉館還有的一段時間卻需要些什麼來打發。於是他抽出了一本書,在一面牆一樣的書架上,不算顯眼的書。

“他趕上了新年,趕在宇宙新舊交替的時刻,愈發像一個儀式。”

原諒我,找不到比書中這句更完美的描述。

看着書上那黑白的作者照片,我感受到了光——是的,它不僅是精神明亮的人,他本就是一個完全明亮的人。他站在滿腦空白、不知所措的我面前,帶給了我光——當然不是將一束手電照在我臉上,高傲的表示這就是我要的光:他和善地微笑着,將自身的光照在前方一片青竹上,反射回的翠色裏,有着生命動人的清香。

捧着那本書,在時間來臨之前,我已熱淚盈眶。

“我出生的全部目的只有一個,生活!在充分的肯定心境種生活,在充分的美和愛中生活。,聚精會神,不被幹擾的生活。”在唯美而朦朧的光中,已經過不惑之年的他,臉上的皺紋緊繃而剛硬,散發着堅定與純粹的氣息。轉而,他臉上的線條漸趨柔和,眼神中也慢慢有了迷離的神色:他告訴我他是怎樣用一種橡皮一般的思維擦去腦中積壓的過多的不必要的信息,他告訴我他在睡前看着牀頭豐子愷、李漁的人的作品時內心有着多麼寧靜的愉悦,他告訴我他舉着從舊北京的老店裏買到的紙鳶時是多麼的激動以至於雙手僵硬……

他眼中的色彩不斷交結,昇華,終於凝成了化不開的霓虹。而後,他轉頭,帶着一絲責備與笑意的目光,温和地罩在我身上。

是的,他是一定知道的,他是一定知道我曾經怎樣機械地行屍走肉地生活過,怎樣所謂風花雪月地無病呻吟過,他知道的。

那道温和的親愛的燈光,我懂。

一陣秋風輕輕擦過,他的眉宇在這微寒的空氣裏催生出了一朵惆悵。是想起奧黛麗·赫本了吧?那個純潔而詩性的“越軌者”那個面對無聊生活敢於背叛向生機的“問題少女”——“一個人的飄逝就像落葉,時間的氣流將她的手從枝條上吹開,現在,她連親吻地面的力氣都沒有了。她就這樣靜靜地,美麗地躺着,在冰涼的青草泥石之間。”;是想起鄧麗君了吧?那個在淡漠愛的時間裏出演愛情,在裙裾被割掉的正襟歲月裏贈送驚喜的天使:“她的歌聲從遙遠的海島踏波而來,像顫顫絲綢,像裊裊朦月,像天涯吹來的一葉扁舟一樣……她被上帝接走了。”

他敍述得那麼動情,眼中早已滿含淚水。而我,又何嘗不是如此。我甚至恨自己,為什麼,為什麼沒有早點出生,能夠見證她們的存在?

而他卻説:不要怨恨,生命不該怨恨。

“人,是社會文明的唯一和全部目的。人,有害怕和惜命的權利。生命比政治更神聖,人心比主意更可貴。”他的臉上又恢復了他所最常見的表情,不怒不懼,不喜不悲。然而我知道這並不是全部,他臉上每一道紋路,他雙鬢上每一道白絲,都因肅穆而神聖,因悲憫而莊嚴。是的,我見過他這樣神性的表情。當他凝視着一箇中年男子面對死亡到來的神情,想象着他的告別:向生命,向世間,向最捨不得撒手的人寰,向最親密的食物告別。那張臉上濃墨塗抹的絕望,是淚水與愛人最後一次的肌膚相親,是肉體對精神最赤裸裸的背叛!

合上書,夕陽的餘暉彌散過我的指尖。那一刻,淚水,忍不住又滂沱……

起身,活動着腳踝。那痠麻感讓我倍感親切。臉上的淚我已不願去擦,因為我很忙,我忙着對這一天太陽最後的表演微笑。

我不願再單純用眼睛看世界,我願用心去感受,用心去領會生命最絢爛最唯美最真實的動人。

從現在起,從與他見面後,從讀過王開嶺《精神明亮的人》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