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論法的精神》國中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95W

《論法的精神》國中讀後感(精品多篇)

《論法的精神》讀後感 篇一

《論法的精神》是18世紀法國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鳩耗費了畢生的智慧心血寫成的一部鉅著。這部書內容廣博,以法律和政治為中心,涉及到了經濟、社會、宗教、歷史、地理等許多方面,“是亞里士多德以後第一本綜合性的政治學著作;是到他的時代為止的最進步的政治理論書”。

在這部書中,孟德斯鳩提出了著名的三權分立理論,使分權理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他把政體分為共和政體、君主政體和專制政體三種。孟德斯鳩頌揚英國的君主立憲,認為行政、立法和司法的分權,互相制衡,是公民自由的保障。他指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愛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變的經驗。防止權力濫用的辦法,就是用權力約束權力。權力不受約束必然產生腐敗。”

孟德斯鳩這一思想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它不僅積極地推動了雅各賓派執政時期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進程,也為美國建立資本主義國家奠定了理論基礎。三權分立的合理內核就是“以權力制約權力”,國家權力在社會生活中是沒有其他權力可以與之抗衡的,它內部的相互制衡及協調配合是極為重要的。美國的精英階層把分權理論定入憲法,“所有立法權力皆由美國國會所有”、“行政權力則由美國總統所有”、“司法權力由一個美國最高法院和一些可以由國會隨時下令設立的次級法院所有”。兩百多年以來,這一權力制衡思想一直指導着美國的政治生活。不僅是美國,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實際上也接受並實踐了這一思想。

《論法的精神》讀後感 篇二

律規制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因此不可避免的與國家政體性質原則、自然狀況、自由程度、氣候、宗教、法律等等都有關係,它以法律為中心,以獨特方式研究和論述了法理學、憲法學、刑法學、民法學、國際法學等一系列課題,特別是又遍涉經濟、宗教、歷史、地理等領域,討論這些領域與法的關係,這些關係便構成本書的主旨--法的精神。遺憾的是,孟德斯鳩沒有向我們明確地揭示出法的真正精神,但是,他提出了法的精神這一偉大而不朽的命題,他探索的思想進路和普遍聯繫的思想方法已成為人類彌足珍貴的文化財富。

我們首先看看孟德斯鳩關於“法”的認識。自然法學派代表人之一的格老秀斯曾説過,人類的本性就是理性,這理性就是自然法的淵源。自然法的效力,一不是權威,二不是強制,而是人的理性自覺。法就是這個根本理性和各種存在物之間的關係,同時也是存在物彼此之間的關係。孟德斯鳩則認為,“從最廣泛的意義來説,法是由事物的性質產生出來的必然關係。”在這個定義下,所有的事物都離不開法律。法律存在於社會之中,就不能孤立地去看法律,而必須由法律與其他事物的聯繫去看法律。人類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如地理、地質、氣候、人種、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法律、政府、道德,等等,這些就構成了一個國家的一般精神。他認為,一般的法律是人類理性,各國的法律是人類理性在各個特殊場合的適用。在其對“法”所作的定義當中,雖然與其他啟蒙思想家一樣關注法律與理性的關係,但又有其獨特之處,其獨特之處就在於他是通過社會理論的構建,考察法律與理性的關係,以此來揭示“法”之內涵,即法律本質上是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繫,這種事物之間的聯繫是人類可以認識和控制的,人類可以通過自己的理性認識社會和法律的性質,從而使法律符合正義的要求。

孟德斯鳩的“法”精神可以概括為:法是對自由的界定,法無禁止就是自由活動的範圍;自由的保證在於對權力的約束,權力之間的相互制約是節制權力的唯一可行之方案;認識法律現象必須結合一定的社會現象相互之間的關係來考察;社會現象的變化源於社會內部結構中某個因素的變化,所以,法律隨着社會的變化而變化,法律也可以帶動社會的變化。

《論法的精神》讀後感 篇三

《論法的精神》是法國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鳩的集大成作品。也是世界法學史具有重大影響的著名法學著作。作為一個法學專業的學生,我讀了這部著作覺得受益匪淺。

本著作共分為六卷三十一章,在第一卷中主要是在闡述法律與政體的關係。著者在第一卷中着重論述了法律的定義、法律和政體的關係、政體的種類以及它們各自的原則。在他看來主要存在三種政體:共和政體、君主政體和專制政體。緊接着他又在書中闡釋了各個政體與法律的關係,例如他將民主政體分為民主政治和貴族政治,然後又分別將他們與法律的關係進行詳細地闡釋。在這當中他無情的鞭撻着封建專制並讚揚了民主的制度,可見這位著名啟蒙思想家是多麼的嚮往民主。他在這一章節中説民主政治的國家有一種強悍的原動力——品德。

並且稱民主國家中的執法的人要遵從法律並且承擔責任。這些都在證明着這位啟蒙思想家的偉大之處,他能夠準確的總結民主政治與法律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並且也引入了法所不能調節的範圍比如品德。在這一卷之後的幾章孟德斯鳩又闡述了教育法律與政體的適應,立法與政體的適應,各種政體原則所產生的結果與民法、刑法的繁簡,判決的形式,處罰的方式等之間的關係,政體原則與限制奢侈的法律、奢華以及婦女身份的關係最後概括總結了三種政體的腐化。其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政體原則與限制奢侈的法律、奢華以及婦女身份的關係。在這一章中作者闡釋了奢侈和奢華的由來,即財富分配不均貧富差距的存在,這一觀點的提出讓我不禁感歎這位思想家竟具有如此的前瞻性和令人驚歎的智慧!而且在這之後這位大思想家還就中國限制奢華以及奢華之後的後果進行了闡釋,他認為中國人口規模十分之大,所以奢華在中國十分可怕,中國的君王要求臣民們男耕女織去做一些生存之必要之事而非去做一些供人享樂的工藝。他還在其中提到了中國曆代君王滅佛之事。此外他還指出歷代君王無不是從艱苦起家奪得江山而最後也都以驕奢淫逸收場。他廣泛的知識讓人不得不欽佩而且概括的也非常準確,即使是現代的史學家也是這樣分析當時中國的情況的,而作為那個時代的孟德斯鳩就已經可以透徹的分析這一問題了,所以他的美名才可以流芳千古永垂不朽。

在第二卷中著者首先論述了法律自由的相關問題,然後緊接着又引出了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這三種權力的關係,並且還引入了英格蘭和羅馬法實行三權分立的教訓詳細闡述這三種權力之間應該是相互制約,相互依存,作者告訴人們:如何處理三者之間的關係將關乎國家政體的鞏固,以及民眾、社會團體、政黨等社會階層政治自由是否得到保障的重大問題。(讀後感 )在這一卷的章節中著者詳細闡釋了國家與防禦力量、進攻力量,其次他還闡釋了自由和民主的含義。他解釋説在有法律的國家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要求人們做應該做的事,不強迫人做自己不需要做的事。這一解釋恰好契合了現代國家中立法時遵循的自由的理念,讓我讀了之後不禁要感歎偉人具有如此強大的智慧,思考問題竟如此全面。在此卷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著者關於三權分立的闡釋,孟德斯鳩也説自己總是離不開羅馬,他在説三權分立的時候又一次的提到了羅馬,不僅僅論述了羅馬的三權分立的制度而且還説明了羅馬國王被驅逐後三權應如何劃分,並説四種東西影響了羅馬的自由與民主:一是貴族獨佔了宗教、政治、民間和軍事上的一切職位;二是執政官擁有過大的權力;三是人民受到欺辱;四是人民在選舉中幾乎沒有發揮任何作用。其後他又詳細地論述了羅馬的這三種權力即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方面的具體制度。這些就是這位偉大的思想家留給我們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即三權分立制度,讓後世的人受益匪淺。

在第三卷中作者引入了一個十分新穎的關係即法律與地域和氣候的關係。這在我們看來甚至是有點可笑的沒有科學依據的觀點。首先他説明了氣候對人的影響例如對人的性格、人們的宗教信仰、立法者對於人民的信任等等。並在其中批評了印度人由於炎熱而追求“不動”,認為這種懶惰不利於國家的發展,而立法者也總是無法克服這種氣候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對於這一觀點我一時不置可否。但是在我看來氣候固然是會有一些影響但不能斷然的下結論認為氣候會有如此之大的影響,這樣的觀點有些主觀和片面。

另外作者還提到了中國,他給予了中國君主鼓勵耕織的舉措以高度的表揚,認為這種制度可以鼓勵人們進行勞動從而避免了懶惰這一問題。另外作者還認為氣候會影響人的性格、飲酒習慣、疾病、兩性關係甚至在立法方面都有影響。在這一卷中我覺得有一章讓我覺得很奇怪但又忍不住細細讀了,那就是第十八章 土壤性質與法律的關係。法律是人文科學中的東西,而土壤則源於自然,是天然形成,二者究竟有怎樣的關係呢?讓我十分費解。首先他糾正了大家的傳統觀念即土地肥沃的地方應該有更多的人居住,他認為越是肥沃的地方就越是會有人來侵略所以很多人會選擇貧瘠的地方居住。另外作者還認為貧瘠的土地會讓人更加靈巧、更具有智慧、更具有勇氣,會在戰爭中表現得更加的勇猛。他還説精於法律與各民族的謀生方式有着密切的關係。一個從事商務和航海的民族比一個僅限於耕種土地的民族需要更廣泛的法律知識。從事農業的民族比那些以放牧為生的民族需要更多的法律知識。從事放牧的民族要比以狩獵為生的民族需要的法律知識要多得多。我不得不説看過了這些記述之後我確實認同了孟德斯鳩的觀點,這一次是偉人的獨特的觀點與思考問題的角度讓我折服了。

在此之後的四五六章我只是大致的閲讀未來得及細細品讀。但僅僅是隻言片語間也讓我見識了很多東西。在第四五卷中作者論述了貿易、人口、貨幣、宗教與法律的關係。這些幾乎涵蓋了所有影響法律制度的因素並且還進行了詳細地論證,舉出了很多實例來證明他的觀點。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宗教的論述。

在第六卷中作者從歐洲的立法實際和法律發展等方面論述了正確的制定法律的方法。如他詳盡的記述了羅馬法中繼承法的起源與變革、新西蘭民法的起源與變革等等。最後也是在證明着自己的觀點即三權分立制度和法律的相關制定方法。

其實縱觀全書我們不難看出來,孟德斯鳩未能完全摒棄封建制度,他的觀點趨向於將封建制度和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相結合,另外他也未能在立法方面脱離宗教。他認為宗教可以在法律中起到一定積極的作用。這些都成了他日後研究以及觀點的侷限。

但是我們不能否認這位偉大的思想家的這部鉅著給世人帶來的影響之巨大。《論法的精神》在那個黑暗的年代給了多少人思想的啟迪,給歐洲的黑暗的封建統治社會帶來無限的光明。更給後世留下一筆無可估量的財富,讓後世的人們不禁感歎偉人的智慧與思想是如此之偉大。這位偉大的思想家和他的著作《論法的精神》也將永垂不朽!

《論法的精神》讀後感 篇四

《論法的精神》是十八世紀上半葉法國傑出的啟蒙思想家查理·路易·孟德斯鳩(1689—1755)最重要的著作,內容涉及廣泛,它以法律為中心,又遍涉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宗教、道德、哲學、歷史、地理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展示了一幅廣闊的思想畫卷。特別是它以獨特方式研究和論述了法理學、憲法學、刑法學、民法學、國際法學等一系列課題,成為一部獨具風格的資產階級法學百科全書。

《論法的精神》一書反映了當時處於社會下層的資產階級與勞動人民對於政治與經濟的願望。全書在政治理論上極力主張建立相互制衡的三權分立。在法律理論方面闡述了法律的定義和種類,法律與各種事物的關係,刑法和民法的理論,以及立法的理論。孟德斯鳩認為法由事物本性產生出來的必然關係,也就是事物之間的內在規律。由此將法律分為人定法和自然法,提出了立法應與政體相互適應的原則。並且講述了法律與防禦力量、進攻力量、政治制度自由、公民自由、氣候、土壤、貿易、宗教習俗、貨幣等各種事物的關係。全書在經濟理論上認為私有財產權是人類的自然權利。在地理環境決定論中孟德斯鳩認為法律應當考慮地理環境尤其是氣候、土壤等,和人們的性格、感情有關的這些因素。

該書首先講述了政體對立法權的歸屬有重要影響。孟德斯鳩認為政體的有無與法治有着直接關係。專制政體意味着恐怖、專橫和暴力,既無法律又無現章,由單獨一個人按照一己的意志與反覆無常的性情領導一切,所以在專制政體下,根本就無所謂立法權。君主政體與專制政體相比雖由也是單獨一人執政,卻遵照固定的和確立了的法律,所以君主政體下,君主和少數貴族握有立法權。至於共和政體,它是全體人民或僅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權力的政體,但並不等於説就是有法治可言的。但是有一條基本法則,就是隻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共和國的人民的權力是相對平等的。三種政體對法律的繁簡、法律的體系、法律的內容等,也都有着重要意義。

三種政體最突出的表現應當是人民的自由度是完全不同的。在《論法的精神》一書中孟德斯鳩強調了法律與自由的統一。他認為法治國中行政權沒有專橫壟斷的餘地,因而只有在法治國才有自由。一個人只有受法律支配才有自由,我們自由是因為我們生活在法律之下。同時他又強調了絕對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在一個國家裏,在一個有法律的社會裏,自由僅僅是一個人能夠做他應該做的事情,而不被強迫去做他不應該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如果一個公民去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為其他的人也同樣會有這個權利。

很明顯獨裁的專制政體是人民所不希望的,人民被極大的奴役着。君主政體也是不太保險的,共和政體則需要防止人民的委託人隱蔽自己的腐化。腐化了的委託人常常口口聲聲稱讚人民的偉大,來掩蓋自己的野心;他們不斷讚賞人民的貪得無厭,來掩蓋自己的貪得無厭,最終讓人民陷入不幸之中,人民的自由也就不復存在了。為了約束這樣的事情發生,或者儘可能的避免獨裁,孟…本站 …德斯鳩提出了三權分立原則。在他眼中,一個國家的權力不能完全集中在一個人手中,必須分為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三部分。孟德斯鳩關於三權分立最初的學説的研究是以羅馬為背景的。羅馬人民掌握有最大部分的立法權力,一部分的司法權和行政權的一部分了;元老院掌握大部分的行政權和某一方面的立法權,並且同時掌握一部分的司法權,具有任命部分法官的權力,並以此來對抗人民的權力。國家的權力被分別掌握在不同的人手中,他們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制衡,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一人獨裁的局面。從某種意義上説,三權分立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是具有一定進步作用的。

三權分立真正的實踐者是美利堅合眾國,並且對其進行了進一步完善。根據美國1787年聯邦憲法,聯邦政府由國會、總統和聯邦法院分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國會由參、眾兩院組成,是最高立法機構,有權彈劾總統和聯邦法官;總統是國家元首和行政首腦,經參議院同意後任命行政高級官員、執行各項立法,擁有軍事統帥權和外交權,總統的行政命令具有法律效力,總統及其所任命的各部部長不對國會負責,在緊急狀態下總統可採取憲法以外的非常措施;聯邦法院由若干終身任期的大法官組成,是最高的司法部門,對憲法和各項法案有最終解釋權,有權裁決涉及國家和各州之間的重要案例。羅斯福新政時期,行政權力全面擴張,打破了舊的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的平衡,確立了以總統為中心的新的三權分立的格局。

三權分立的本質是資產階級民主制度。雖然有利於防止獨裁統治的出現,但是三權的分立和制衡是在資產階級內部的權力分配,跟其他所謂的民主的制度一樣,並不真正代表廣大人民羣眾的利益,而且三大國家權力機關相互制衡,有時也容易導致效力低下。事實上,在實踐中美國也難以徹底貫徹三權分立原則。

我國現代化建設以來,在政治、經濟、文化三位一體全面改革的今天,需要借鑑並吸收被實踐檢驗證明的他國體制的精髓部分,加強並完善我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從而更好的體現我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這將對我國的國家建設是大有裨益的。由於我國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各個歷史發展階段的不同,導致政治制度是有很大差別的。我們確實需要根據我國的國情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盲目照搬西方的三權分立不僅誤讀了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也將會極大的危害了我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任何的改革,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的共和國中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任何的舉措都有可能工程浩大,常常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畢竟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是建立在研究西方社會的基礎上的政治體制,有極大的侷限性,並且由於三權分立各部門相互制約,在他們的利益、目標各異時,常常難以達成一致,最終將導致工作效率降低,一旦遇到緊急情況,國家將難以應付。正如汶川大地震,為什麼我們的政府反應如此快速,就是因為我們團結一致,聯合出擊,積極應對災難。我們成功的舉辦了舉世矚目的奧運會,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認可,也是因為我們國家的政體制度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意志,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這些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十分佩服的,甚至可以説是十分羨慕我們的。我國應當根據本國國情,在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上小心謹慎的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前進之路,切不可盲目崇拜。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實行的就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院制,這種體制符合中國實際,很有助於國家的興旺發達,避免很多牽扯。

佛教禪師認為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參禪有所感悟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至參禪徹悟時,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就是參禪的最高境界。要真正讀懂孟德斯鳩大師的《論法的精神》這部經典之作,還是需要多多學習專業知識才能真正有所感悟的。

《論法的精神》讀後感 篇五

孟德斯鳩的名著《論法的精神》博大精深,被譽為是“亞里士多德以後第一本綜合性的政治學著作”、“到他的時代為止最進步的政治理論書”,而這本書所涵蓋的內容也遠遠不止法律和政治本身,還涉及了經濟、社會、自然等許多領域,全面地研究了各種因素對法的影響。

例如在第四卷當中,孟德斯鳩就從貿易的本質和特點、世界貿易的變革、貨幣以及人口等方面討論了它們與法律之間的關係。有些學者還由此研究了孟德斯鳩的經濟思想。法經濟學(或稱法律經濟學、法律的經濟分析)是近幾十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門交叉學科,雖然在內涵和外延上這一學科都超出了孟德斯鳩探討的範圍,但從本質上講都是研究法律和經濟的關係問題。這也再次體現了孟德斯鳩這部著作的歷史貢獻,即不是孤立地研究法律,而是把它與其他的社會和自然現象相聯繫進行系統研究。

孟德斯鳩在書中還特別提到了公債,認為公債有許多弊端,並對公債的清償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聯想到歐債危機,人們是否仍能從這部名著中得到一些啟示呢?

《論法的精神》讀後感 篇六

《論法的精神》是一部深奧的書,一部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偉大著作,看了一遍,頓覺思維開闊了很多,接下來我就主要談談其中的三權分立理論吧。

三權分立制止的是權力的濫用,以權力制權力,使三方的某一方權力不至於過大,權力的制衡是提供公民自由的基本保障,三種權力,其中的兩種或是三種權力絕不能集中一兩個人或是同一個機構手中,否則權力的制衡將是扯淡,公民的自由也將不復存在,這是事實,歷史也證明了這點。倘若行政權與司法權不分離,那意味法官掌握了壓迫的力量,若是法官品德好不用去説他,但誰又能保證被選出來的法官品德是好的,誰又能保證如今品德好的他會在時間的考驗之後而不變的品行惡劣呢?法官掌握壓迫力量還只是一個表層,薄淺的理解。

若是兩者權利不分離,行政機構與司法機構就可以説是行政司法機構,此機構裏的高層做什麼事情將會為所欲為,因為他們即使幹了什麼壞事,對不起人民的事情,審判者最終還將是自己,審判者與被審判者是同一個人,世界上是沒有人會傻到自己會判自己罪的地步的。所以,此機構里人若是品行惡劣被腐化,那他們做的任何壞事將得不到任何懲罰,無休無止的損害人民的利益,人民的自由將蕩然無存。即使兩者分離,我認為若是不做到公正公開,也將會受到腐化。我們知道,檔次高的人比較容易結交到檔次高的人,檔次低的人亦然。所以,兩大機構裏的高層也必然會熟悉,這樣,無疑讓兩者的權利接近了,在司法人員審判做了壞事的行政人員時,必會手軟,這也會導致不公正,間接侵害了人民的利益及自由。

所以,我認為,要做到最好的公正,就要公開。有兩點:

一,我認為行政不需要完全公開,因為這會影響到行政的效率,畢竟在一個全民素質不是很高的年代,行政完全公開必然會造成無數人的議論,很多人若是不懂行政者真正的意圖或是有人故意搗亂的話,必然會造成輿論的壓力影響行政,將要執行的決策也將會執行不了或是拖泥帶水,所以,行政不必完全公開。

二,司法需要公開,即使不是完全公開也要多數公開,這樣公開,會使得司法者不敢隨意舞弊徇私,迫於公眾的壓力,司法者也會盡全力審判而不造成錯判誤判。倘若一個機構擁有立法權與行政權兩大權利。那麼他可以憑藉自己千變萬化的意識來強制執行自己制定的法律而不受任何制裁,因為什麼,因為他沒有違法,即使人們在喊不公平喊冤也沒有用,因為他沒有違法。但是,立法機構與行政機構的人絕不能身兼兩個機構的兩個職位,因為這等於是變相,行政人員只能監督立法但不能參與立法。司法權與立法權若是結合在一起,就會對人民的自由和生命實行專斷。不能保證人民的自由。當美利堅合眾國成立之時,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理論就成了美國三權分立制度的指導思想,這對美國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這制約了領導者最大的權利,制止了國家民主制度腐化成專制制度。

孟德斯鳩説過,民主政體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官吏由人民來指派。因為在民主政體下,人民間接掌握的國家的權利,他們是國家的主人,而相反的,專制政體是最高權力掌握在君主一人手中,君主根據反覆無常的意志來進行政治統治,也就是最嚴重的獨裁。我這兒想説的是,如果讀裁者擁有大公無私之心,心繫人民,擁有解決所有問題的所有方案,並快速執行,那獨裁無疑是一種最好的統治,但是,又有誰能做到呢?恐怕只有上帝吧。所以專制政體絕不可取,大權絕對不可集中在一兩個少數人手中,必須分立,這樣才會制止權利的腐化,制止民主政體腐化成專制政體或是變相專制政體。讓人民擁有自由,人民幸福了,統治就自然會穩定。人民倘若沒有自由或是老是被欺壓,人民百姓不滿的情趣上升,從量變到質變,那麼起義革命也就不遠了,世界上每個朝代的滅亡幾乎都是如此。

三權分立奠定了西方的民主政治,孟德斯鳩的高瞻遠矚及在當個年代的無懈可擊的理論令人欽佩無比,《論法的精神》是一部值得深挖的書,我現在還沒完全瞭解其中的內涵,仍需要時間慢慢參悟。

以上是我對其中三權分立的一些粗淺看法。

《論法的精神》讀後感 篇七

佛教界禪師提出參禪有三種境界: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參禪有所感悟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至參禪徹悟時,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就是參禪的最高境界。它的哲理意味在於,認識事物的表象是很容易的,但要真正把握其內在本質,也即精髓,不下一番苦功實難達到。然而,如能達到這種最高境界,便無往而不勝。孟德斯鳩就是這樣一個努力探尋法律最高境界的人。

翻開《論法的精神》,我們不難發現孟德斯鳩一生中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悟,並從中領悟到其理論真正的精華。孟德斯鳩(1689—1755)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前期啟蒙運動的傑出代表,又是法國資產階級著名的法學家。《論法的精神》是其一生重要的著作,當時的伏爾泰把此書推崇為“理性和自由的法典”。《論法的精神》一書,雖囿於時代的限制,在思想上有其侷限性,但在資產階級的法學著作中,可稱之為具有獨特風格的百科全書,也是資產階級法學最早的古典名著。這部著作,對於十八世紀歐美各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準備和實踐,起着思想準備和理論指導作用,從而也為資產階級建立法律制度奠定了理論基礎。 孟德斯鳩把自己的代表著作稱之為《論法的精神》,其含義是什麼呢?他回答説:“法律應該和國家的自然狀態有關係;和寒、熱、温的氣候有關係;和土地的質量、形勢和麪積有關係;和農、獵、牧各種人民的生活方式有關係。法律應該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關係;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財富、人口、貿易、風俗、習慣相適應。最後,法律和法律之間也有關係,法律和它們的淵源,和立法者的目的,以及和作為法律建立的基礎的事物的秩序也有關係。應該從所有這些觀點去考察法律。這些關係綜合起來就構成所謂‘法的精神’。”

孟德斯鳩認為,只有從上述法的精神中才能解決自然法與人為法之間的關係,才能進行各種法律分類。在這種思想支配下,他列舉了不同歷史時代、不同民族、不同社會政治制度的歷史事實和法律文獻,論證某一類型法律制度產生的共同原因。同時,他不僅停留在尋找某些共同原因這一層次上,而且還試圖建立某些原則。他説:“我建立了一些原則。我看見了:個別的情況是服從這些原則的,彷彿是由原則引伸而出的;所有各國的歷史都不過是由這些原則而來的結果;每一個個別法律都和另一個法律聯繫着,或是依賴於一個更具有一般性的法律。”

從尋找某些共同原因到建立某些原則,在孟德斯鳩法律思想發展中是一個不同的階段。從他的思想動機和目的來看,所謂建立的某些原則,就是指的一種理性的法則,這種法則能主宰一切,支配一切。凡是根據這些理想法律原則所建立的社會制度和國家,就是正義的;反之,就是不正義的。他強調“我並沒有把政治的法律和民事的法律分開,因為我討論的不是法律,而是法的精神,而且這個精神是存在於法律和各種事物所可能有的種種關係之中”,並斷言法律是代表整個人類的,是人類正義的表現,法律為整個社會利益服務,而不是為某一個階級利益服務,不是為一部分居民的利益服務。

由此可見,孟德斯鳩與其以前的法律學者主要滿足於對法律條文的解釋不一樣,他力圖從法律以外,從歷史、生活、風俗習慣等方面去研究法的精神,從社會的進步去探求這種精神在政治、法律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一般規律,並從法律與其他事物的普遍聯繫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實質,也即探求法律的最高境界。實際上,他所努力尋找的法的精神,首先從宏觀上講,應是一種存在於所有法律當中的價值觀念,即人類正義的價值觀念,這種價值觀適用於一切法律當中。簡言之,在孟德斯鳩看來,法的主要精神就是正義,法律應是正義的化身。他的這種思想,對資本主義法律思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無論是英美法系國家,還是大陸法系國家,公平、正義作為法律的價值是被普遍接受的。雖然人們對公正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作為價值,公正應在法律之上,而不是相反。

公正也是司法追求的最終目標。英國著名法學家丹寧勛爵説:他作為法官的“基本信念是,法官的作用就是在他面前的當事人之間實現公正。”

司法公正為何如此重要?培根有句名言:“一次不公的(司法)判斷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猶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弄髒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斷則把水源敗壞了。”

美國大法官卡多佐以著名的裏格斯訴帕爾默案説明司法公正的重要性。這個案件是一個衡平法院決定不允許一個遺囑財產受繼人——他謀殺了立遺囑人——享有遺囑收益。雖然從法律表面上看,這位謀殺者享有繼承權,“但是,在這些原則之上還有一個更為一般的原則,它深深紮根於普遍的正義情感中,這就是,無人應當從他自己的不公中獲利或從他自己的錯誤中佔便宜。”

那麼司法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對法律表面的、膚淺的理解,並在司法實踐中機械套用,這是“未參禪”或“參禪有所悟”時的一般境界;深刻理解法律精神,把握其內涵,並能熟練運用法律於辦案中,在當事人之間真正實現公正,這才是司法的最高境界。但凡高水平的法官,追求的就是這種境界。裁判結果是不可能做到讓雙方當事人都滿意的,因為總會有敗訴的一方(即使勝訴的一方也會有不滿意的地方)。然而,努力做到裁判公正,不使當事人有不公正的感覺(即輸得服氣),卻是法官可以做到的事情。在司法實踐中,當法律的規定很明確時,簡單地套用法律進行裁判,一般水平的法官都能做到,這時法官只需將案件事實輸入法律這部機器裏,就可以輸出判決書來。瞧!多麼省心。這是一般法官所想追求的結果,但這種結果絕不是一個高素質的法官所要追求的司法境界,因為這樣做體現不出其應有的司法水平,也不等於就做到了裁判公正。尤其當法律規定不明確甚至存在漏洞時,如何在當事人面前實現司法公正,對法官來講既是一個難題,也是體現其高超辦案水平的時候。凡是一流的法官,這時就像禪師一樣,在努力追求一種境界,他要準確把握法律的精神實質,給當事人一個公正的裁判。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實屬不易,需要長期的磨礪和堅韌不拔的精神,需要法官對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需要法官擁有除法律之外的淵博知識,成為知識上的“貴族”;需要法官為追求公正的崇高理想,必須長期堅守自己的信仰,做到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成為道德上的“貴族”。

在現代民主制度下,司法公正是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它與嚴格依法辦案的觀念的聯繫十分密切,司法公正就要求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要做到嚴格依法辦案,就必須正確處理好法與情的衝突。在孟德斯鳩法律思想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即“法律總是要遇到立法者的感情和成見的。有時候法律走過了頭,而只染上了感情和成見的色彩;有時候就停下來,和感情、成見混合在一起。”

可見,孟德斯鳩認識到法律經常會和感情發生聯繫,有時會產生衝突。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他認為,法律不能走過了頭,只從感情出發。司法實踐中,當法律與情理相沖突的時候,執法者往往感到困惑和棘手,也最容易使其對具體而明確的法律規定視而不見,“制定”一個例外,以情代法做出裁判。這種自由裁量權的隨意行使,實際上否定了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根本就不是一種“衡平”或“正當背離法律”的方法。孟德斯鳩認為,如果對法律制定例外的規定,實際上就破壞了法律的原則的規定,其結果後患無窮。他舉例説明:“查理七世説,他獲悉在以習慣為準則的地區,訴訟當事人違背王國的習慣,在一個案子判決三、四、六個月之後才提起上訴;所以他規定,除非檢察官有舞弊或欺詐情事,或是有阻礙當事人起訴的重大明顯的原因,當事人應立即起訴。”因為有例外的規定,結果當事人在30年後還在上訴。

情理因素要不要考慮?法官在裁判時肯定要考慮,但是堅持嚴格依法辦案是首要前提,不能為了個別案件裁判合乎情理而損害整個法治的尊嚴。法官在遇到法與情衝突的時候,並非毫無良策,只有捨棄法律規定的唯一辦法,在堅持嚴格依法辦案的前提下,是可以找到妥善解決此類問題辦法的。

孟德斯鳩還把法律區分為自然法和人為法兩部分,人為法又分為國際法、政治法和民法。他認為,人為法富於普遍性;政治法使人類獲得自由,民法使人類獲得財產,國際法則是自然地建立在上述原則之上的;這幾種法律的淵源、目的和性質是不同的。

正如他在前面論述法的精神時所指出的那樣:“法律和它們的淵源,和立法者的目的,以及和作為法律建立的基礎的事物的秩序也有關係。”可見,孟德斯鳩又在微觀上尋找法的精神,他認為,每一類型的法律,其立法的目的又是各不相同的。“不應當把法律和它所制定的目的分開來談”,“不應當把法律和它制定時的情況分開來談”。

儘管他對法律的分類是不科學的,但其觀點對當代司法仍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就是要求執法者在適用法律時,既要從宏觀上體現公平、正義的要求,又要從微觀上探尋某個部門法律的立法目的和原意,使司法更合乎立法目的和原意,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全面、準確理解法律,正確適用法律。

在司法過程中,法官遇到法律規定不明確時,就要思考立法者設立該法律或法條的目的和原意是什麼,努力探尋法律深層次的含義,從立法目的的角度來正確解釋法律,以正確適用法律做出公正裁判。尤其“當採用文義解釋或其他解釋方法,得出兩個不同的解釋意見而難以判斷哪一個解釋意見正確時,應當採納其中最符合立法目的的解釋意見。”“法律的目的,不僅是法院解釋法律的標準,也是評價和判斷法院判決是否妥當的標準。”

如何尋找立法的目的和原意?一般來説,每一個部門法律都會開宗明義,説明制定本法的目的。如我國《民法通則》第一條規定:“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係,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根據憲法和我國實際情況,總結民事活動的實踐經驗,制定本法。”但這樣的規定,使人尚覺得太原則、太抽象,不能確切把握立法者的目的。因此,有學者提出三種尋找法律目的和原意的具體方法:一是語義原意説,認為解釋者應從法律所運用的詞語本身去尋找立法原意。二是歷史原意説,認為尋找立法原意不能侷限於法律詞語本身,而必須藉助對各種立法史材料的研究,解釋者能夠了解法律得以通過的一般社會狀況,以及立法者欲通過法律予以救濟的對象或要解決的問題,從而把握存在於法律背後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目的。三是理性原意説,認為應訴諸於立法者假設的方法來尋找立法原意,即解釋者基於立法者是以合理手段追求合理目的理性立法者的假設,想立法者之所想,以重構立法者意圖的方式來解釋法律,彌補法律所可能存在的漏洞。

筆者認為,從歷史原意和理性原意方面更能尋找到立法者的原意和目的。試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的立法目的進行分析。該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立法者制定該條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分析一下該法制定的時代背景。在20世紀90年代,製假賣假的行為十分普遍,發生了許多危害消費者生命和財產的案件,嚴重損害了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也成為困擾政府的嚴重社會問題,而地方行政部門由於地方保護等原因存在打擊不力的情況。因此,為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立法者制定了該法。該法第49條雙倍索賠的規定,為消費者提供了有力的自力救助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政府力量的不足。可見,立法者的目的應包括支持消費者“知假買假索賠”行為。

《論法的精神》就像儲藏百年的老酒,醇厚甜美,值得細細品味。也許筆者的解讀仍是片面、不準確的,但不妨礙對經典的欣賞。

《論法的精神》國中讀後感 篇八

《論法的精神》是法國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鳩的集大成作品。也是世界法學史具有重大影響的著名法學著作。作為一個法學專業的學生,我讀了這部著作覺得受益匪淺。

本著作共分為六卷三十一章,在第一卷中主要是在闡述法律與政體的關係。著者在第一卷中着重論述了法律的定義、法律和政體的關係、政體的種類以及它們各自的原則。在他看來主要存在三種政體:共和政體、君主政體和專制政體。緊接着他又在書中闡釋了各個政體與法律的關係,例如他將民主政體分為民主政治和貴族政治,然後又分別將他們與法律的關係進行詳細地闡釋。在這當中他無情的鞭撻着封建專制並讚揚了民主的制度,可見這位著名啟蒙思想家是多麼的嚮往民主。他在這一章節中説民主政治的國家一種強悍的原動力——品德。並且稱民主國家中的執法的人要遵從法律並且承擔責任。這些都在證明着這位啟蒙思想家的偉大之處,他能夠準確的總結民主政治與法律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並且也引入了法所不能調節的範圍比如品德。

在這一卷之後的幾章孟德斯鳩又闡述了教育法律與政體的適應,立法與政體的適應,各種政體原則所產生的結果與民法、刑法的繁簡,判決的形式,處罰的方式等之間的關係,政體原則與限制奢侈的法律、奢華以及婦女身份的關係最後概括總結了三種政體的腐化。其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政體原則與限制奢侈的法律、奢華以及婦女身份的關係。在這一章中作者闡釋了奢侈和奢華的由來,即財富分配不均貧富差距的存在,這一觀點的提出讓我不禁感歎這位思想家竟具有如此的前瞻性和令人驚歎的智慧!而且在這之後這位大思想家還就中國限制奢華以及奢華之後的後果進行了闡釋,他認為中國人口規模十分之大,所以奢華在中國十分可怕,中國的君王要求臣民們男耕女織去做一些生存之必要之事而非去做一些供人享樂的工藝。他還在其中提到了中國曆代君王滅佛之事。此外他還指出歷代君王無不是從艱苦起家奪得江山而最後也都以驕奢淫逸收場。他廣泛的知識讓人不得不欽佩而且概括的也非常準確,即使是現代的史學家也是這樣分析當時中國的情況的,而作為那個時代的孟德斯鳩就已經可以透徹的分析這一問題了,所以他的美名才可以流芳千古永垂不朽。

在第二卷中著者首先論述了法律自由的相關問題,然後緊接着又引出了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這三種權力的關係,並且還引入了英格蘭和羅馬法實行三權分立的教訓詳細闡述這三種權力之間應該是相互制約,相互依存,作者告訴人們:如何處理三者之間的關係將關乎國家政體的鞏固,以及民眾、社會團體、政黨等社會階層政治自由是否得到保障的重大問題。在這一卷的章節中著者詳細闡釋了國家與防禦力量、進攻力量,其次他還闡釋了自由和民主的含義。他解釋説在有法律的國家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要求人們做應該做的事,不強迫人做自己不需要做的事。這一解釋恰好契合了現代國家中立法時遵循的自由的理念,讓我讀了之後不禁要感歎偉人具有如此強大的智慧,思考問題竟如此全面。在此卷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著者關於三權分立的闡釋,孟德斯鳩也説自己總是離不開羅馬,他在説三權分立的時候又一次的提到了羅馬,不僅僅論述了羅馬的三權分立的制度而且還説明了羅馬國王被驅逐後三權應如何劃分,並説四種東西影響了羅馬的自由與民主:一是貴族獨佔了宗教、政治、民間和軍事上的一切職位;二是執政官擁有過大的權力;三是人民受到欺辱;四是人民在選舉中幾乎沒有發揮任何作用。其後他又詳細地論述了羅馬的這三種權力即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方面的具體制度。這些就是這位偉大的思想家留給我們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即三權分立制度,讓後世的人受益匪淺。

在第三卷中作者引入了一個十分新穎的關係即法律與地域和氣候的關係。這在我們看來甚至是有點可笑的沒有科學依據的觀點。首先他説明了氣候對人的影響例如對人的性格、人們的宗教信仰、立法者對於人民的信任等等。並在其中批評了印度人由於炎熱而追求“不動”,認為這種懶惰不利於國家的發展,而立法者也總是無法克服這種氣候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對於這一觀點我一時不置可否。但是在我看來氣候固然是會有一些影響但不能斷然的下結論認為氣候會有如此之大的影響,這樣的觀點有些主觀和片面。另外作者還提到了中國,他給予了中國君主鼓勵耕織的舉措以高度的表揚,認為這種制度可以鼓勵人們進行勞動從而避免了懶惰這一問題。另外作者還認為氣候會影響人的性格、飲酒習慣、疾病、兩性關係甚至在立法方面都有影響。在這一卷中我覺得有一章讓我覺得很奇怪但又忍不住細細讀了,那就是第十八章土壤性質與法律的關係。法律是人文科學中的東西,而土壤則源於自然,是天然形成,二者究竟有怎樣的關係呢?讓我十分費解。首先他糾正了大家的傳統觀念即土地肥沃的地方應該有更多的人居住,他認為越是肥沃的地方就越是會有人來侵略所以很多人會選擇貧瘠的地方居住。另外作者還認為貧瘠的土地會讓人更加靈巧、更具有智慧、更具有勇氣,會在戰爭中表現得更加的勇猛。他還説精於法律與各民族的謀生方式有着密切的關係。一個從事商務和航海的民族比一個僅限於耕種土地的民族需要更廣泛的法律知識。從事農業的民族比那些以放牧為生的民族需要更多的法律知識。從事放牧的民族要比以狩獵為生的民族需要的法律知識要多得多。我不得不説看過了這些記述之後我確實認同了孟德斯鳩的觀點,這一次是偉人的獨特的觀點與思考問題的角度讓我折服了。

在此之後的四五六章我只是大致的閲讀未來得及細細品讀。但僅僅是隻言片語間也讓我見識了很多東西。在第四五卷中作者論述了貿易、人口、貨幣、宗教與法律的關係。這些幾乎涵蓋了所有影響法律制度的因素並且還進行了詳細地論證,舉出了很多實例來證明他的觀點。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宗教的論述。

在第六卷中作者從歐洲的立法實際和法律發展等方面論述了正確的制定法律的方法。如他詳盡的記述了羅馬法中繼承法的起源與變革、新西蘭民法的起源與變革等等。最後也是在證明着自己的觀點即三權分立制度和法律的相關制定方法。

其實縱觀全書我們不難看出來,孟德斯鳩未能完全摒棄封建制度,他的觀點趨向於將封建制度和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相結合,另外他也未能在立法方面脱離宗教。他認為宗教可以在法律中起到一定積極的作用。這些都成了他日後研究以及觀點的侷限。

但是我們不能否認這位偉大的思想家的這部鉅著給世人帶來的影響之巨大。《論法的精神》在那個黑暗的年代給了多少人思想的啟迪,給歐洲的黑暗的封建統治社會帶來無限的光明。更給後世留下一筆無可估量的財富,讓後世的人們不禁感歎偉人的智慧與思想是如此之偉大。這位偉大的思想家和他的著作《論法的精神》也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