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楓樹山的奇蹟》讀後感(共2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79W

第1篇:《楓樹山的奇蹟》讀後感

《楓樹山的奇蹟》讀後感(共2篇)

《楓樹山的奇蹟》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楓樹山的奇蹟》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遨遊在這個知識的海洋中,認識了不少擁有優秀品質的任務,比如充滿勇氣與信心的湯姆·索亞,見識廣闊、勤勞的.少年閏土,還有善良美麗的白雪公主……在這許許多多的人物中,我最喜歡的,是那《楓樹山的奇蹟》中的可愛女孩————瑪麗。

故事中的瑪麗是一個天真善良的小女孩。事情發生在迎接了犯了過錯剛從監獄裏出來的爸爸後,媽媽決定帶一家人回到老家楓樹山的時候。對於瑪麗來説,楓樹山是一個頂有趣的地方,那裏有幽默的克里斯先生,他是位楓糖工人,做出來的楓糖又香又甜;北邊的山上住着隱士哈利,他的老家在遙遠的瑞士,瑪麗對那個地方充滿了好奇;還有她親愛的哥哥喬,他們在老屋探險時,看見一羣小狐狸,便偷偷地把它們放走了……在這個神奇而美麗的地方,四季都有着不同於別處的風景,都美的像畫兒一般,讓人流連忘返。

在閲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我也變成了瑪麗,感同身受地在體驗楓樹山美妙的一切,它是這麼令我感到舒心,感到快樂。在平常,我總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去憂心忡忡,大發怒火,卻總沒有像瑪麗這樣,留心生活中的一切,在充滿奇蹟的大自然中,追尋温暖與愛的力量。每當我讀完這本書,總會從中收穫許多新的感悟,它改變了我,也改變了我的生活……

如今我已閲讀了許多次這本書,我要告訴大家;我愛楓樹山,更愛這可愛的小女孩瑪麗!是她教會了我關注細節,是她教會了我去探尋大自然的奇妙,也是她教會了我如何去感受愛。正是因為有了她,我才能更好地去感受這綿綿的人間真情。希望你我都能愛上這本好書,和我一起共同感受這身邊的“奇蹟”……

第2篇:

《教育的奇蹟》讀後感1000字_800字讀後感

樸實無華的封面上,《教育的奇蹟(十八個刻骨銘心的教育故事)》吸引了我的眼球。這十八個教育故事如何刻骨銘心地進入讀者的內心是我亟待了解的內容,同樣身為教育者的我也很想知道那一個個教育奇蹟是怎樣創造出來的。

翻閲目錄,知道這十八個故事被分成了四篇,分別是家庭教育的奇蹟;教師的教育奇蹟;自我教育的奇蹟和學校教育的奇蹟。這四種分類對我們這樣從事幼教工作的教師來説,裏面肯定會有很多值得借鑑的地方。如飢似渴地,我扎進了“書海”中……

書中每一個故事都那麼激勵人心,讓人心潮澎湃:我們如何更貼切地對家長提出合理的建議;如何讓自己獲得更多、更高的提升;如何配合學校,共同為學校的各項建設盡力,這一切都有值得借鑑的內容和實例,這真是一本好書啊!而那麼多故事裏,“教師的教育奇蹟”中五個故事更讓我感慨萬千。在裏面,除了“沙利文老師和海倫·凱勒”的故事略有耳聞,其他四個都非常陌生。有幸,我再一次“認識”光明使者“沙利文小姐”,她的“通過生活本身學習”的教育,使海倫“有了學習語言的鑰匙”,開了眼界,生活變得充實、美滿和有價值。聯想到處於3——6歲階段的幼兒,他們許多經驗都來自於親身的體驗和實踐。《綱要》和《指南》也非常重視幼兒體驗習得的經驗,如果我也像沙利文小姐那樣充分利用好“通過生活本身學習”的教育,我們面對的健康幼兒是不是發展會更出色?我想,有了這樣閲讀的體會,在教育教學中,我的思考會更全面。

在拜讀用“生命鑄就輝煌的孫維剛老師”的故事時,我一次次被故事中的事蹟打動,眼淚一次次從眼眶湧出。孫老師的一生看上去確實平凡,就是一個教育工作者,可他真的創造了一個個的奇蹟。看這些事例時,我總不自覺地問自己:假如那個時候的老師是我,我是否也能做到像孫老師那樣?雖然,我也知道在面對我的那羣小朋友時,我也是充滿真誠與真愛的,但我卻不敢説我能做到像孫老師那樣。我非常認同孫老師的“做學問,先做人。”雖然,在幼兒階段,小朋友們還不需要有很多學業上的擔當,但是,幼兒期的小朋友如果能學會做人,那將影響他們一生的成就。孫老師認為:“作為一箇中學教師面對流俗,我也許是蒼白無力的,我無法左右社會的大氣候,但可以“構建”我工作範圍內的“小氣候”。”是啊,面對剛入園的幼兒,他們就是一張毫無瑕疵的“白紙”,在這“一張張白紙”上,我添上的是積極向上的正能量,還是萬綜複雜的社會流俗?在幼兒期的三年時間裏,我也可以“構建”我工作範圍內的“小氣候”。我不期望這些小朋友們畢業後能夠有多記得我這個最啟蒙的老師,我只期待,我的付出能對他們的成長有利。如果能達到這一點,我就覺得很欣慰了。所以,孫老師的故事看到後面,我的心裏好像被什麼堵住了,就像他的學生和同事們想的那樣,我不希望他這麼早就走,他應該長壽 ,應該讓更多的人愛戴,讓更多的人在孫老師的帶領下,共同創造新的教育奇蹟。

同時,我也非常敬佩富有挑戰及創新精神的劉京海校長和蘇靜老師。可是,最讓我覺得暖心的,還是平凡的母親——李聖珍老師的人性教育。李老師的核心教育理念就是愛孩子,愛教育,提倡人性的高貴和尊嚴。李老師真懂孩子,真懂孩子的心理,她那一個個化腐朽為神奇的故事彷彿很遠,又感覺很近。故事中小主人公身上發生的事情似乎就存在於我們的身邊,不管是親見的,還是聽聞的,我們有沒有也如此地愛孩子,如此地理解他們的心理,並給予一定的尊嚴和權利?我愛李老師,喜歡李老師的教育理念,但我現在卻沒有李老師那樣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我唯有的也只是一顆愛孩子的心,如果用這樣一顆心去真切地體會,感受幼兒的內心世界,相信,在幼兒面前,我也能讀懂只屬於他們的“語言”,他們也會對我有充分的信任。

雖説現在的孩子難教,除了那些無法避免的客觀原因外,現在的孩子獲取信息的渠道比我們那個年代不知多了多少,而且,現在的孩子從胎兒時期就或多或少地有過一些 “早教經歷”。在這樣的大前提下,老師如果無法預知或感受到孩子的心理,我們的教育可能真的做不到“事半功倍”。從莎利文老師到年輕的蘇靜老師,他們的故事各有不同,他們採用的教育教學方法也不盡相同,但縱觀前後,有一點他們是共通的,那就是“愛”。有了這份愛,所有的困難都成為了強大的推動力讓老師們去戰勝;被這份愛包圍的人將獲取更多的正能量去面對屬於他們的人生。我願意做這份愛中的一小部分,讓我的孩子們能感受到人性的温暖與尊嚴。我想創造的——是這樣的師愛奇蹟。

《敬重卑微》讀後感600字_600字讀後感

世間談得上偉大的有:人物、成就、事業、創作……自從我讀了短文《敬重卑微》就感悟到:偉大的標準不是體積,而是精神,或者説是它的內在力量。比如螞蟻,“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這就是卑微者的挑戰與尊嚴。

春節期間,我和夥伴們玩擦炮。小小的擦炮震撼了我,它的威力令我刮目相看,使我對它有了更深的感悟:從體積來看,擦炮是卑微的,從其精神(內在的爆炸力)來説,它是令人驚訝的!

那次,玩擦炮的情形至今讓我記憶猶新。我們幾個小夥伴喜歡把點燃擦炮投入水中、丟進火裏、塞進空隙……然後,看着它爆炸,感到開心不已。當時,我和哥哥正思考着:這次炸什麼東西呢?突然,我發現一個裝“半夏”糖漿的空塑料瓶,不禁靈機一動説:“哥哥,你把鞭炮點燃扔進去,我把蓋子擰起來,把它炸了!”“好”哥哥立即同意了。可當哥哥把擦炮點燃扔進瓶裏,我心慌了,擰了一下便急匆匆溜了,匆忙間,竟把瓶子碰倒了。不一會兒,只聽見“噗”的一聲,蓋子沿着地面射到了我的腳邊。我想:這蓋子不就像一個導彈嗎?於是我們第二次點燃擦炮,我故意只擰了一下瓶蓋,當瓶內的擦炮爆炸後,能量只能從瓶口宣泄而出,蓋子一下被衝了上去,飛到了三層樓頂。我不免有些遺憾:蓋子炸飛了,不能再玩了,真可惜!但我又不免有些驚歎:小小的擦炮竟有如此大的力量!

還有一次,我發現院子裏有幾個酒瓶,都挺厚,裏面有一半是積水。我隨便點着一個擦炮,扔進瓶裏,便躲遠了。只見擦炮慢慢沉底,接着“叭”一聲,隨之“咣噹”,只見酒瓶底部被炸了個粉碎。一連試了幾次都是這樣,一個擦炮就能炸碎一個。我不禁再次感歎:小小擦炮威力如此之大,令人驚訝。

從這幾次玩擦炮的經歷中,我不禁感悟到:一個東西雖小,但不可忽視它的力量。擦炮的背後藴含的道理不就像螞蟻潰堤的道理一樣嗎?讓我們再一次敬重卑微吧!

簡評:小作者讀過了短文《敬重卑微》後,在一次玩擦炮的過程中感悟到:偉大的東西不是體積,而是精神(內在力量),再一次敬重卑微。作文有感而發,寫的中心明確,條理清楚。尤其做到首尾點題,前後呼應。

《敬重卑微》讀後感_讀後感

天清晨,我在小區裏散步,突然發現一羣螞蟻在草叢中搬食物,使我想起前幾天讀過的那篇文章《敬重卑微》。這篇文章講了一次遊人將未熄滅的煙頭扔進草叢所引發的一場大火。眾多的螞蟻抱成一團,像輪胎一樣迅速滾出草叢。蟻團外層的螞蟻為保護裏面的螞蟻而燒焦了,用生命救大家。

在生活中,卑微的不只是螞蟻一種。

掃路人們辛辛苦苦地掃路。在他們的心中沒有

" 休息

" 這兩個字。一輛汽車開過,留下一張果皮,一個路人走過,留下一張紙屑。人們沒有做過掃路人,怎麼知道掃路人的苦呢。如果手裏有張紙屑,再向前走一步扔進垃圾桶裏也不願意。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武警救緩人員就開始全力搜索。在一座國小中,武警人員拿着電筒艱難地尋找着被掩埋的師生," 快來呀!這裏有人!" 一位男老師,手撐在課桌上,下面有着3位學生。這位老師的名字叫譚千秋,在地震發生時,有3名學生逃不出去了,譚老師連忙叫3名學生到桌底下,用自己的軀體保護了3名學生,自己卻離開了這個世界。當醫護人員準備營救這3個學生的時候,卻怎麼也掰不開譚老師的雙手。這位老師雖然是卑微者,但他卻救了3個學生的生命,我們應該向他敬禮!

敬重卑微,從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