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二十四孝故事的讀後感600字【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91W

二十四孝故事的讀後感600字【多篇】

孝讀後感 篇一

在這一本書中有許多不同的孝行,二十四孝只是冰山一角,它唯一啟示是教人們即時行孝,提醒世人孝順自己的父母要從小的地方開始做起。從古代到現在,都有不同的孝行被髮揚光大,而作者寫這一本書是希望現代人能體會如何孝敬父母和改善良好的親子關係,讓社會變得更和諧、更美好。

俗語説:「百善孝為先」,這是自古以來不會改變的一種親情,父母愛自己的孩子出於天性,無怨無海的為子女付出一切,孩子的'成長和成就是父母最大的欣慰,而子女愛自己父母也是天性,發自內心的愛,也自然而然關懷與設想,希望父母開心,無形中這就是做到了孝順。

古代有狠多感動的孝子故事,而至今也有不為人知之孝子,讓我最深刻的是「刻木事親丁蘭」。丁蘭是一位懂得珍惜小時候和父母相處的時光,雖然他的父母早逝,讓他無法盡孝道,但是他長大後,他對父母的思念,竟然刻了父母的雕像來侍奉跪拜,懷念父母的偉大,這一份愛真是讓世人難忘。而讓我最感動的故事是「以身喂蚊吳猛」,吳猛年僅八歲,就會靈機一動,設法讓家人不受到蚊子的叮咬,競然脱上衣讓蚊子吸他的血,這種堅定毅力和勇敢的精神真是值得讓人學習。

所以孝順父母就要從小開始,孝順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大道,而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只要從「愛」做起,會發覺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到孝順的行為,而不要「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孝順絕不是盲目的仿效,而真是能體會「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能毀傷」,要以古代的孝子精神為榜樣,把孝順落實在現代生活中,讓親子關係更親密、更美好。

讀二十四孝有感 篇二

今天我看了二十四孝中的其中一個故事——《滌親溺器》。

黃庭堅是我國宋朝的大文學家,大書法家與三蘇們合稱蘇門四學的。可他也是個大孝子。

每日起牀必問候母親,而且還親自為母親嘗羮。還有一件令我百思不解的是:每天牀前,他親自為母親刷屎尿盆兒,一點也沒有嫌棄自己的父母。丫鬟們小聲嘀咕:“姥爺可真孝順!”“是呀!當了這麼久的官,一點而官架子都沒有!”就是,哪有當官的洗馬桶的,我們洗馬桶都覺得臭!姥爺卻一點兒都不嫌棄!“不僅不嫌棄,還天天洗,老太太真是好福氣!”

為此,他母親經常説,這活兒應該讓丫鬟做就行了,你現在都是官員了,就不怕別人笑話。可是他一點也不介意,他説,這是作為兒子應該做的事!這是為人子女的職責,又有誰笑話呢!

看完這個短片,我就問媽媽:“媽,難道只有每天給您端飯,替您嘗湯,而且還要給您倒那個…”我還沒有説完,我就想捏鼻子!媽媽一聽,竟然撲哧一聲笑了!“我身體健康,手腳靈活,何需你那樣。只要認真充實的過好每一天,就行了。”

我很會意的指給她看:

1、學習有規劃(我的暑假我做主,嚴格按照時間規劃表格執行);

2、生活有規律(早起早睡,不戀牀,不懶散,多做家務)

3、做事有節奏(知道輕重緩急);

4、行為有秩序(説話得體,舉止禮貌,尊老愛幼等)

她連連點頭。原來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孝順的最佳意義!

孝故事讀後感 篇三

“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孝敬父母是我們做人的根本。從古至今,從偉人到平民百姓,再從老人到我們身邊的同齡人,很多人都給我們樹立了最好的榜樣!

《二十四孝故事》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個孝子們的孝心及行動。他們為了盡孝可以付出一切,時間,骨肉,生命。

《卧冰求鯉》中的王祥,年少的時候母親就過世了,繼母朱氏對他非常不好,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説他壞話,還對他百般的挑剔刁難,年幼的王祥受盡了委屈。

一天後母病了想吃魚,就叫王祥去抓魚,可是當時正值天寒地凍,冰河封面,哪裏抓得到魚呢?於是王祥頂着嚴寒來到河邊,脱掉衣服趴在冰面上,希望用體温化開冰面,可以抓到鯉魚。這時,冰面忽然自己裂開,盡然有兩條鯉魚躍上岸來,凍得渾身發抖的王祥終於如願以償。

是什麼力量支撐王祥這麼做的呢?我覺得唯有一個“孝”字。最終也正是王祥的一顆孝心感動了後母。

歷史上感恩的故事很多。黃香九歲温席,李密陳情報祖母,花木蘭替父從軍,陳毅元帥為生病的母親洗尿褲,還有失去父親的八歲女孩唐銀花,唐銀花安慰自己失明的媽媽説:“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他們那一顆顆滾燙的孝心,凝成了一道道愛的長城。

我們的父母曾經為我們付出了許多,等我們長大,本應該享福的他們卻還在為他的孩子們操心。同學們,鮮花可以枯萎,滄海可以變成桑田,但我們感恩的心卻不能沒有,也不能改變!讓我們從現在開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好好的去感恩父母!

孝故事讀後感 篇四

《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髮指。

先説説那個郭巨埋兒吧。説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之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能夠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罈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

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因此之後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為“愚孝。“

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卧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噁心。

孝是就應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衞道是可恨的

《二十四孝》讀後感 篇五

這篇文章出自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上部分記敍了自己看過許多陰間的圖片,但並非自己所有。下部分又説自己最先的畫圖本子,是一位長輩的贈品:《二十四孝圖》。接下來,講述的就是這個裏面的故事,我知道:上部分是文章的插敍。

可當我看到魯迅介紹的那幾個故事,感受到了“孝”有如此之難,我和魯迅的感受是一模一樣。我還依稀記得自己以前是如何地“孝順”父母,和他們比起來,無非是“聽話”“從命”的做法,以及長大後,給年老的父母吃好睡好。例如“卧冰求鯉”是晉代王祥的故事。《晉書·王祥傳》説他的後母喜歡吃魚,經常要王祥到河邊捕魚。有天,天寒地凍,他脱去衣服睡在冰上,準備用體温化冰捕魚。忽然,冰從中間裂開,倆條鯉魚跳了上來。

不過,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勵效仿的,如“黃香扇巾”之類也並不難,他講述的是黃香九歲喪母,對父親恭敬孝順,夏天先把父親的枕蓆扇涼,冬天先用自己的身體為父親暖牀。

以上種。種做法,對當時來説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可作為21世紀的人們,喜歡吃魚可以去買;夏天熱、冬天冷都可以開空調。

而現在我們所做的是儘自己的本分,去孝順父母。等到我們老了的時候,自己的子女也會孝順自己。就這樣,“孝”字就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

讀二十四孝有感 篇六

有一種美德,使郯子為了是父母的眼睛復明不惜披上鹿皮,混跡鹿羣;有一種美德,使董永為了能讓去世的父親遺體得到安葬,不惜麥身入地主家為奴;有一種美德使王祥為了想吃魚的母親,不惜上身卧在冰上。這種美德便是孝!俗話説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國最為傳統的美德之一。

孝便是孝敬父母,儒家《孝經》記載:身體發夫,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使也,立身孝道,揚名淤後也,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由此可見孝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美德最重要的一部分。

郯字,春秋時期人他天性孝順,父母年老,雙目失明,他聽別人説喝鹿乳可以治好失明,於是他披上鹿皮,混跡在鹿羣中,直到被獵人發現要射殺他時,不得以才現身,向獵人説明了他混跡在鹿羣的原因,獵人感其孝,便將鹿乳全部給了他。而郯子也成了德才威雅的象徵,與老子,孔子並稱三聖!美德孝自古以來源遠流長,郯子可謂是其中的代表了。

季路,孔子的弟子,幼時家中十分貧窮,自己常常挖野菜吃,卻從幾十裏之外背米給父母吃,後來父母去世,他也做了大官,有一次去楚國,隨從車輛百乘之眾,所積糧食萬鍾之多,他感慨説:“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負米,哪裏能夠再得哪?”子讚歎説:“你侍奉父母可以説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啊!”從這個故事中我看到了季路的孝,他的孝可謂虔誠之至。這恐怕也是他成為七十二賢人的原因之一吧!百善孝為先,一個孝字包含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傳統美德,孝敬父母,乃是我們因盡的責任,烏鴉尚能反脯,更何況我們人類吶!中華之美德也,吾因讓其永遠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