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茶館讀後感800字多篇(精彩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5W

茶館讀後感800字多篇(精彩多篇)

茶館讀後感 篇一

暑假期間,我讀了《茶館》一書。這本書是以劇本的方式來寫的,跟莎士比亞寫戲劇的方式差不多。內容也非常有趣。裏面有善有惡,有好有壞。我喜歡王利發,我厭惡心狠意毒的劉麻子。

《茶館》主要講得是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黨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一個叫裕泰茶館的生活場景。文章分為三幕,第一幕是茶館最鼎盛的時期,很多人來這裏喝茶談笑;第二幕茶館開始漸漸衰落,因怕遭淘汰,後面已經改成了公寓;到第三幕時茶館已經非常衰落了。最後,王利發一家(除了王利發)都逃走了。王利發最後也上吊自殺了。

我喜歡王利發這個人。他是裕泰茶館掌櫃的。雖然他有點自私,但是他善良、心眼不壞。第三幕時,王掌櫃已經很老了。他的心依然善良。他幫助因為家窮而賣給龐太監做老婆的康順子。當康順子和龐家斷絕關係後,她的四侄媳婦來請她去管管要做皇帝的四侄子少貪圖女色,因為康順子不答應,她的四侄媳婦就翻臉了,給她下了最後通牒。王利發知道,要是康順子還不答應,康順子會倒黴,他的茶館也會完蛋。他就幫助康順子隱藏她兒子的祕密,還幫助她祕密逃走。他也知道後果,就是砸茶館。但他也不怕這些了。要是有些貪圖榮華富貴的人,絕對會好好地勸康順子,討好她的四侄媳婦,以後討一個大官做做。要是不行,就強行把她送到宮裏去,至少能得到許多賞賜。但王利發就不這麼想。後來他又幫兩個罷工的老師逃走了。他也知道後果,輕則坐牢,重則槍斃。後來他因為放了起事的康順子的兒子康大力,弄得他們家(除了王掌櫃)要逃到別處去,王利發自己説不定都要喪命。王利發還沒有一點後悔。要是有些怕死的人,就後悔自己放了康大力,連忙派人去這裏找找,那裏找找,説不定能撿回一條命。

《茶館》這本書就是這樣,有善有惡,有好有壞,有喜有憂,有笑有哭。

茶館讀後感 篇二

老舍,一個本該被諾貝爾記住的人,可是最後,正如他的話劇《茶館》所説的最後一句台詞“我是愛我們的國的,可是誰愛我呢?”,就此隕落。

《茶館》的角色説起來有七十多個,代表了那個時代各個階層的小人物,老舍先生通過描寫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栩栩如生地體現出角色們的喜怒哀樂,就像茶館老闆王利發的精明靈活,常四爺的耿直磊落,王掌櫃的精明油滑,他們在與那個時代巧妙周旋的過程中背地裏卻都滿滿是無奈與辛酸。

我通過上網查閲資料知道了茶館講述的清末到抗戰勝利後的五十年間的事,那個時代有人夜夜笙歌,也有人為自己的生機而八方應酬,而老舍先生塑造的茶館老闆王利發便是這樣的一個經典形象,他只是一心想要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這有什麼錯呢?可是他卻如一個小丑一般,屢屢被世態炎涼所嘲弄。形形色色的人出入着茶館,王利發看着他們的悲哀,也眼睜睜地看着自己同樣掉進這個令人窒息的漩渦中,越糾纏越絕望,越絕望,越糾纏。

其間有好多細節觸動着我,也彰顯着那時整個社會不堪一擊的華麗外皮下的衰亡。洋貨充斥市場,太監買姑娘做老婆,洋貨充斥市場暫且不提,畢竟嘗試新事物是人類的本能,就拿“太監買老婆”一事來説,首先太監可説是君主立憲制時期的代表出產物,朝代又首推清朝,恰巧上一節説過這一故事涉及到清末這一時期,因此“太監買老婆”的主語咱們推敲完畢,下面是動詞“買”,現代社會大家都知道,每個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男女沒有貴賤之分,更何提把人像東西一樣買賣呢?最後又一個關鍵詞“老婆”相信這也不必多説,除非是皇帝恩賜一位姑娘與立過大功的太監“同食”,否則太監是不能娶妻的。整個短語一下推敲完畢,我們用數學語言來説就是有證據A 、證據B 、證據C 來證明當時“大清帝國”的名存實亡。

再迷醉的外表,撕開不過是虛有其表。無論在什麼時候透過表面看實質都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我們透過老舍先生筆下的一個個靈魂,窺見那個時代的特徵。

茶館讀後感 篇三

老舍茶館中塑造的人物頗多,雖有主次,但依舊龐雜,這樣的龐雜彙集在茶館之中,流動的時間,流動的人物,三教九流之人,跟隨着時代變遷而變化,只是唯一不變的是權力的壓迫與荒唐。

茶館中五十多號人物大致可分為兩撥:一撥是以王利發、鬆二爺、常四爺、秦仲義為代表的被壓迫者,他們大多善良淳樸,雖並非理想化的道德形象,但心眼不壞,不以迫害他人為生,更多的時候是被壓榨的對象,面對壓榨他們無力還擊,在動盪的歲月裏無奈而艱苦的存活;另一撥是一劉麻子、宋恩子、吳祥子、龐太監、巡警為代表的當權者,他們手握權勢,在國難危急之時在其位卻不謀其職,反敲詐勒索平民為自己謀取津利。可笑的是,王利發、常四爺、秦仲義等人一生求仁求義,在時代變遷中想方設法以心安理得的方式存活,以符合正常人性期望的方式遊走於人間,他們完整的一生在悲劇中結束。而滅絕人性的、“吃人”的人,比如劉麻子、吳祥子卻在小劉麻子等這些下一代繼續綿延,甚至變本加厲。善良者帶着他們的善良消失,惡霸將他們的惡繼續傳承。意味着責任的權力反倒成了作惡的兇器。

劇本三幕戲聚焦晚清時期、軍閥統治時期、國民黨統治時期這三個階段在茶館演繹的悲劇,不同於小説,劇本受舞台限制,無法像小説那樣宏觀展示時代生活,然而三幕戲中具體人物遭遇足以代表時代的悲劇:窮人迫於生計賣兒鬻女,官員對百姓敲詐勒索,物資匱乏貧窮飢餓普遍。悲劇中更是出現令人啼笑皆非的荒唐景象,如龐太監要娶妻生子,兩個逃兵要共用一個妻子,龐四奶奶要當娘娘。荒唐與悲劇並存的時代到底是戰爭動盪的必然結果,還是權是被扭曲的人心利用的影響?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在老舍的茶館中似乎有權勢者大多是惡霸,自恃高位,不顧他人死活,甚至親自釀造了他人的悲劇。在那個時期,人們對全市的印象便是“欺壓”“魚肉”,對他們的態度便是服從。這樣的風氣與氛圍,讓人不禁懷疑到底是權勢剛好落入惡霸手中,還是在一個缺乏民主的政治系統下,權勢之人被“薰陶”成了惡霸。

**的時代不是人性不堪的理由。生活艱難,但總有人選擇以善意對待世界,權勢帶來的優越感總是容易矇蔽人的眼睛,權與民的脱離不是權的措,是掌權者荒唐的選擇。

茶館讀後感 篇四

老舍先生是人民公認的人民藝術家,他塑造的很多任務也早已經深入人心。老舍先生早年留學英國,而他也正是在那時開始了自己的創作。

茶館,沒事兒喝茶,彼此嘮家常,談世事的地方。誰可曾想在老舍的筆下,它搖身一變竟成了一個小小的社會縮影。地道的語言,真實的場面,人物栩栩如生,寫的太現實。這和老舍的生活環境是分不開的。老舍出生於一北京大雜院中,一户舒姓的滿族貧民家。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父親早逝之後,生活更為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一為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漸小有成就。在之後的創作過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響着他。而《茶館》之所以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繫。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幹警、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xx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説是時間變遷不如説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鉅作。

其二,儘管茶館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但是幾位人物始終貫穿全劇,起着核心作用。一、王利發(茶館掌櫃)二、鬆二爺(膽兒小,人卻不懷)三、常四爺(正義之士、十分愛國、體格健康)鬆二爺、常四爺兩位茶客與王掌櫃交情還不錯而在這所謂“熱鬧”的茶觀眾,要找出幾個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還真不容易。

聽聽!説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我雖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過這有點人情味兒和有“良心”的三人談話使人更深刻的體會到世態炎涼啊!發人深思。

其三,子承父業。這是幾句瘡痍有待諷刺意味的安排。劇中一幕幕地時代向前走,衣着也跟着前衞起來,客人的思想呢?!簡直是幻包裝不換內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鐵嘴養一兒子,現竟“升級”為大師。劉麻子那説媒拉線行當竟讓他兒子“發揚光大”變為“花花聯合公司”(專給洋人、官員提供女招待與吉普女郎)。而吳祥子這老式特務到了兒子這輩兒竟改個名兒叫世襲特務。人哪!為何總在這方面“遵規守矩”呢?

茶館讀後感 篇五

春有涼風夏有雨,秋有落葉冬有雪,一年四季,年復一年,不變的是這所叫裕泰的茶館裏"莫談國事"的字句,變的是環境、是時代。《茶館》通過話劇的形式,用三幕還原了清朝、民國和抗日戰爭勝利後的三個大時代背景下,符合那個時代的各形各色的人物形象。《茶館》見證了社會變遷的三個重要時期,它是無聲的,發聲的是在茶館的屋檐下,慢慢長大亦或是慢慢變老的人,藉助這所作為文化交流媒介的茶館,真情地演繹了人情冷暖,無情歲月。

《茶館》的前期是充滿生命活力的,大小人物聚集於此,人們飲茶遛鳥、説媒拉縴、拍板低唱和暢談着各種荒唐奇怪的新聞…看似平淡祥和的生活,卻把人們心中是聖人之懷還是螻蟻之輩展現得淋漓盡致,就像劉麻子所言:“咱們大清國有的是金山銀山,永遠花不完。”迂腐的思想不會讓一個國家進步,只會矇蔽能認清前進方向的雙眼。而可悲的是,劉麻子是多數人的代表,對於當時的手握錢權財勢的人來説,寧願相信這樣愚昧的認知去及時享樂,也不願像秦仲義那樣,拿出自己的錢財去堅信“只有辦工廠抵制外貨,國家才能富強”。茶館平淡的背後是洋貨市場的充斥;是農村破產,不得不賣女兒才得以繼續的生活;是教員遭到逮捕,愛國者流亡逃竄,和被生活折磨至自殺的人…當人們活成了麻木不仁的木偶人,哀河淌血何日可終呢?

《茶館》給我最深的感觸就是“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有惡報”,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能説成是人們追求的理想化世界,現實生活中卻難以達到這份平衡。苦囚的歲月終會變成鮮活的枝丫,時代的悲哀終會成為歷史之鑑。文章用樸實簡單的對話道出了一個國家的悲哀,不僅是為了讓我們看見落後就要捱打的局面,更是為了讓我們明白不能再重蹈覆轍,不要再出現官僚腐敗和欺壓百姓的行為。我們需要的是像秦仲義一樣一心為國的人,像王利發那隨着時代進步不斷改造創新的精神。現在強大的中國,是先輩們用鮮血用淚水鋪開的,我們更應該珍惜當下,銘記歷史,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