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茶館讀後感作文2021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7W

茶館讀後感作文2021多篇

《茶館》裏有的對白能引人一笑,但是這笑中更多的是苦笑,是無奈的自嘲。這些發笑的對白,要麼出自那些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的人無奈之下説出的無奈之話,要麼就是那些令人厭惡的角色的溜鬚拍馬。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茶館讀後感作文,供大家參考。

茶館讀後感作文1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劇的劇本。《茶館》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幾十年間的跌宕起伏,歷經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後統治時期這三個年代。《茶館》非常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有惡報,充分體現瞭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櫃、常四爺、鬆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他為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説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櫃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櫃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櫃要硬,骨子裏有那麼一股傲氣,怎麼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我們現在是多麼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麪都很難吃上,而我們現在漢堡牛扒可以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

在《茶館》裏,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特別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幹活就有錢拿。後來清國滅亡了,常四爺並沒有像他的好朋友鬆二爺一樣捱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現在缺少的,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我們遇到困難就退縮,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

茶館讀後感作文2

茶館是老北京隨處可見,在那裏彼此嘮嘮家常,談天説地,再普通不過的一個地方了。但誰能想到就是茶館竟能折射一個大的社會問題。老舍讓一個平庸無奇的地方有了更深的意義。

老舍的寫作手法與寫作角度都是對一無二的。我認為《茶館》雖一共只有三幕,但令人難忘,一幕一段,小而精,幹練、簡潔。劇情從清末一直到民國初年,再到政權覆滅前期。在《茶館》中我們所能感到的不僅僅是時代的變遷,更是一種歷史的變遷。《茶館》中巧妙地表現出了年代變遷與人物的突出性格。儘管書中的“茶館人”呆,三教九流不少,但正是這些小人物在文章中起到核心作用。

《茶館》中那些小人物如:茶館老闆王利發,心不壞但膽小的鬆二爺,愛國情懷高的常四爺。在茶館中沒有幾個人是掏心掏肺的人,聽聽!説得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我不懂,不懂老舍為何塑造這些人物,但不能不説從那些小人物的那些有“人情味”有“良心”的話中能讓人感到世態炎涼呀!

在這本劇中“子承父業”,這是一句頗有諷刺意味的安排。劇中一幕幕向前走,那人們的裝束也前衞起來了。西裝革履,看那些黃皮膚黑眼睛的“西裝同胞”們更讓我看到中國的境況不容樂觀。

從老舍那略帶諷刺意味的話語中讓人們瞭解到他的真情實感。讀了《茶館》這個劇本便了解了老舍處於那個年代的真實感覺,總體而論,《茶館》無論從場景佈置,人物性格塑造,語言的精煉程度,都可稱之為一部不可不讀的作品。《茶館》可以作為現在許多劇本的榜樣,老舍可以成為現在劇作家的楷模。

茶館讀後感作文3

茶館,在中國極為常見,但卻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茶館幾乎濃縮了整個社會的各種形態,並隨着社會的變革而同步地演出着一幕幕的人間活劇。

這出三幕話劇中,共有70多個人物,其中50個是有姓名或綽號的,這些人物的身份差異大,有曾經做過國會議員的,有憲兵司令部裏的處長,有清朝遺老,有地方惡勢力的頭頭,也有説評書的藝人、看相算命及農民鄉婦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層次。

《茶館》的創作意圖是十分清楚的,它通過“裕泰”的茶館陳設由古樸→新式→簡陋的變化,昭示了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時代特徵和文化特徵。

開始時,茶客的弄鳥、吃茶、玩蟲,雖有些略帶古風的聲色,但由於“偵緝”的出現及“莫談國事”的紙條,一動一靜,均產生着一種壓抑的氣氛。

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館設施的更新與場面的收縮,無疑暗示着茶館在這個矛盾不斷加劇的社會中所作的抗爭。茶館中的“洋氣”以及那越寫越大的“莫談國事”紙條,則預示着更大的危機。

到了第三幕,不僅“莫談國事”的紙條寫得更大,數目更多,而且旁邊還有一張紙條:“茶錢先付”。這表明了茶館已經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錢先付”“莫談國事”顯然反映了一種因果聯繫。

老舍以茶館為載體,以小見大,反映社會的變革,是“吃茶”使各種人物、各個社會階層和各類社會活動聚合在一起,如果沒有“吃茶”一事,則茶館中任何事情都將不復存在。正因為如此,老舍在劇中對北京茶館文化也花費了不少的筆墨。如早先的茶館裏,除了喝茶,還有點心“爛肉面”可吃,一邊喝茶,一邊還可以做不少與茶無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館也和江南茶館一樣,是個“吃講茶”的地方;茶館的老顧客是可以賒帳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帶茶葉來居坐;茶館也是聽書的好地方,説書人可以在此謀得一份生活的來源……

這類細節,給《茶館》所要表現的主題,增添了一種真切的氛圍。除了為表現主題服務之外,也展示了中國茶館文化之一斑。《茶館》的藝術價值不僅在於通過一個茶館反映了一段歷史時期的社會變革,同時也在於反映了社會變革對茶館經濟和茶館文化的影響。

茶館讀後感作文4

舊社會的黑暗往往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可怕許多,和現在比起來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而《茶館》這本書很好的向我們詮釋了這中間的天壤地別。

這本書的作者是老舍,他把人物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描繪的淋漓盡致,把當時舊

社會的黑暗一一揭露出來,似乎看到的那些,就是自己曾經親身經歷過的這本書最重要的場景就是在當地有名的裕泰茶館,他經歷了好幾代掌櫃,早已將社會的黑暗、不公平和是非給看透了,每天來這裏的都是有權有勢的旗人,偶爾來幾個到這裏做生意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片段是:有一天,茶館的生意正興隆,王掌櫃正忙着招呼兩位很有地位的旗人,突然,來了一對母女,她們穿的衣衫襤褸,可見她們過的苦不堪言,掌櫃本來想好好招待他們,但是因為今天生意正忙,達官貴人又多,不得不讓小二將他們請出去,但那婦人就像受了驚似的,死活不肯出去。突然,她大聲喊道:“誰能讓我女兒吃的好,穿的暖,我就把她賣給誰!”天吶,可憐的母親為了能讓女兒過的好,不惜忍痛送走她,想必這個母親是有多愛和多捨不得她的孩子啊。

和他們對比一下,我們豈不是生活的太幸福了,他們在忍飢挨餓的時候,我們在嫌棄飯不好吃,他們受冷受凍時,我們還在埋怨衣服不漂亮。俗話説,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他們的生活,給了我們一記響亮的耳光,想想他們的日子,再看看我們的日子,他們有的,我們也有,他們沒有的,我們還有。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去埋怨社會,埋怨生活呢?

幸而,最後有一位好心人讓那對母女吃上了飯。舊社會的黑暗,讓我們明白了我們的生活是來之不易的,務必要珍惜現在的生活!

茶館讀後感作文5

春有涼風夏有雨,秋有落葉冬有雪,一年四季,年復一年,不變的是這所叫裕泰的茶館裏"莫談國事"的字句,變的是環境、是時代。《茶館》通過話劇的形式,用三幕還原了清朝、民國和抗日戰爭勝利後的三個大時代背景下,符合那個時代的各形各色的人物形象。《茶館》見證了社會變遷的三個重要時期,它是無聲的,發聲的是在茶館的屋檐下,慢慢長大亦或是慢慢變老的人,藉助這所作為文化交流媒介的茶館,真情地演繹了人情冷暖,無情歲月。

《茶館》的前期是充滿生命活力的,大小人物聚集於此,人們飲茶遛鳥、説媒拉縴、拍板低唱和暢談着各種荒唐奇怪的新聞…看似平淡祥和的生活,卻把人們心中是聖人之懷還是螻蟻之輩展現得淋漓盡致,就像劉麻子所言:“咱們大清國有的是金山銀山,永遠花不完。”迂腐的思想不會讓一個國家進步,只會矇蔽能認清前進方向的雙眼。而可悲的是,劉麻子是多數人的代表,對於當時的手握錢權財勢的人來説,寧願相信這樣愚昧的認知去及時享樂,也不願像秦仲義那樣,拿出自己的錢財去堅信“只有辦工廠抵制外貨,國家才能富強”。茶館平淡的背後是洋貨市場的充斥;是農村破產,不得不賣女兒才得以繼續的生活;是教員遭到逮捕,愛國者流亡逃竄,和被生活折磨至自殺的人…當人們活成了麻木不仁的木偶人,哀河淌血何日可終呢?

《茶館》給我最深的感觸就是“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有惡報”,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能説成是人們追求的理想化世界,現實生活中卻難以達到這份平衡。苦囚的歲月終會變成鮮活的枝丫,時代的悲哀終會成為歷史之鑑。文章用樸實簡單的對話道出了一個國家的悲哀,不僅是為了讓我們看見落後就要捱打的局面,更是為了讓我們明白不能再重蹈覆轍,不要再出現官僚腐敗和欺壓百姓的行為。我們需要的是像秦仲義一樣一心為國的人,像王利發那隨着時代進步不斷改造創新的精神。現在強大的中國,是先輩們用鮮血用淚水鋪開的,我們更應該珍惜當下,銘記歷史,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