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新版茶館讀後感600字左右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14W

新版茶館讀後感600字左右

《茶館》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將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六七十個主、次人物形象高度的濃縮在茶館之中,展現了戊戌變法失敗後、北洋軍閥割據時期以及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的生活場景。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最新茶館讀後感600字左右,歡迎閲讀!

最新茶館讀後感600字左右1

老舍對我們來説,已經是很熟悉的一位作家了,在此也就不多介紹了。倒是寫作背景得説説:話劇寫於1956至1957年間,它是老舍一生中最優秀的戲劇創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説,它是“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範例”。老舍寫小説很少,卻寫了不少的戲。在寫《茶館》之前,他寫了話劇《春華秋實》、《西望長安》,在《茶館》之後寫了《紅大院》、《女店員》和《全家福》等。《茶館》跟這些配合時事政治的作品,在題材、風格以及創作模式上,都大不一樣,他重新寫起了解放前寫慣了的“陳年往事”。

每一本書,都是一個很好的時代縮影,《茶館》也不例外。這本書包含了三個時代,每一幕就是一個時代。

故事發生在一個茶館裏,時代在變,茶館也在變。“這三幕共佔了五十年的時間……”“這就是説,用這些小人物怎麼活着和怎麼死的,來説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這是老舍自己評價《茶館》時説的。那人物究竟是怎麼活的?又是怎麼死的呢?我們就拿茶館的掌櫃來説。

“我……當了一輩子的順民,見着誰我都鞠躬,請安,作揖。”這是王掌櫃他自己説的。王利發精明、善良、勤勞,善於經營。他膽小怕事,本着莫談國事的處世原則,靠自己的力氣掙錢度日。可是,他越怕國事,這國事就越是不斷地往他的茶館裏鑽。他信奉改良主義,可改來改去,這茶館越改越糟。在第三幕裏,王掌櫃似乎看透了一切,他也變得老於世故了,再也不像從前那樣見人陪笑、作揖、夾着尾巴做人了。人生的磨難,使他變得倔強起來。

可最終他是怎麼死的呢?他自己上吊死了。臨死前,他把家人打發到解放區去,自己和常四爺、秦二爺聚在茶館裏撒起紙錢來。三位老人苦中作樂,為自己送終,聊以寬慰,這令人憐憫。一輩子渴望改良的人就這樣稀裏糊塗地死了。這就是王利發的人生悲劇。

《茶館》裏的其他人,兒子還是遵循老子的處世態度,有的甚至變本加厲。這是時代的悲哀。

《茶館》讓我們看清了那三個黑暗時代,也看清了那些生活在底層的人民,一個個破落、衰敗。《茶館》不愧為“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範例”。

最新茶館讀後感600字左右2

茶館,彼此嘮家常,談山海經的地方。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友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生命的光彩。

老舍出生於一北京大雜院中,一户舒姓的滿族貧民家。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父親早逝之後,生活更為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一為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漸小有成就。在之後的創作過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響着他。而《茶館》之所以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繫。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幹警、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説是時間變遷不如説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鉅作。其二,儘管茶館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

常四爺與王掌櫃交情還不錯而在這所謂“熱鬧”的茶觀眾,要找出幾個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還真不容易。聽聽!説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我雖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過這有點人情味兒和有“良心”的三人談話使人更深刻的體會到世態炎涼啊!發人深思。

其三,子承父業。這是幾句瘡痍有待諷刺意味的安排。劇中一幕幕地時代向前走,衣着也跟着前衞起來,客人的思想呢?簡直是幻包裝不換內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鐵嘴養一兒子,現竟“升級”為大師。劉麻子那説媒拉線行當竟讓他兒子“發揚光大”變為“花花聯合公司”。而吳祥子這老式特務到了兒子這輩兒竟改個名兒叫世襲特務。人哪!為何總在這方面“遵規守矩”呢?

老舍,無論您想傳達於後人什麼,至少《茶館》讓我們受益匪淺。我不能評説它的優劣,在如此劇你面前,我只有説聲:“謝謝!謝謝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寶貴的財富。”

最新茶館讀後感600字左右3

《茶館》是中國話劇史上的經典,一部不朽的傳奇。

故事講述了茶館老闆王利發一心想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為此他八方應酬,然而嚴酷的現實卻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終被冷酷無情的社會吞沒;經常出入茶館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從雄心勃勃搞實業救國到破產;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後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還揭示了劉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狀態。老舍把這些人物集中在茶館這個微縮社會中,讓他們各自上演不一樣的人生故事,用小人生來寫大社會,同時以茶館的興衰來透視舊中國的衰敗。

《茶館》一劇具有極強的社會批判精神,反映了生活在黑暗社會中小人物的命運是多麼悲慘,道出了勞苦百姓對生活的憎恨與不滿。能夠説,老舍筆下的三幕戲葬送了三個時代,這三幕戲共佔了五十年的時刻。這五十年中出了多少多少大變動,但是劇中只透過一個茶館和一些下茶館的小人物來反映,並沒正面敍述那些大事。

這就是説,用這些小人物怎樣活着和怎樣死的,來説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這些混雜着汗與淚,歌與笑的故事全部發生在一個茶館裏。茶館裏人來人往,匯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老舍抓住了這個場景的特點,將半個世紀的時刻跨度,六七十個主、次人物高度濃縮在茶館之中,展現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的生活場景,概括了中國社會各級階層、幾種勢力的尖鋭對立和衝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歷史命運。

這樣的戲劇構思縱橫開闔,既是大氣魄大手筆,又不乏細微之處的生動描述,是老舍先生的獨創,帶給了大家這樣耳目一新的故事。因此曹禺先生説,《茶館》是“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範例”。

一鍋老湯、一壺釅茶,一幕震撼人心的人間悲喜劇在百年老店“裕泰大茶館”裏上演,演繹着老舍先生蘸着滄桑寫出的舊時代裏黑暗的一頁,把一幅沾滿了人世坎坷的老北京歷史民俗畫卷生動地展示在讀者面前,留下永恆的記憶。

最新茶館讀後感600字左右4

暑假期間,我讀了《茶館》一書。這本書是以劇本的方式來寫的,跟莎士比亞寫戲劇的方式差不多。內容也非常有趣。裏面有善有惡,有好有壞。我喜歡王利發,我厭惡心狠意毒的劉麻子。

《茶館》主要講得是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黨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一個叫裕泰茶館的生活場景。文章分為三幕,第一幕是茶館最鼎盛的時期,很多人來這裏喝茶談笑;第二幕茶館開始漸漸衰落,因怕遭淘汰,後面已經改成了公寓;到第三幕時茶館已經非常衰落了。最後,王利發一家(除了王利發)都逃走了。王利發最後也上吊自殺了。

我喜歡王利發這個人。他是裕泰茶館掌櫃的。雖然他有點自私,但是他善良、心眼不壞。第三幕時,王掌櫃已經很老了。他的心依然善良。他幫助因為家窮而賣給龐太監做老婆的康順子。當康順子和龐家斷絕關係後,她的四侄媳婦來請她去管管要做皇帝的四侄子少貪圖女色,因為康順子不答應,她的四侄媳婦就翻臉了,給她下了最後通牒。王利發知道,要是康順子還不答應,康順子會倒黴,他的茶館也會完蛋。

他就幫助康順子隱藏她兒子的祕密,還幫助她祕密逃走。他也知道後果,就是砸茶館。但他也不怕這些了。要是有些貪圖榮華富貴的人,絕對會好好地勸康順子,討好她的四侄媳婦,以後討一個大官做做。要是不行,就強行把她送到宮裏去,至少能得到許多賞賜。但王利發就不這麼想。

後來他又幫兩個罷工的老師逃走了。他也知道後果,輕則坐牢,重則槍斃。後來他因為放了起事的康順子的兒子康大力,弄得他們家(除了王掌櫃)要逃到別處去,王利發自己説不定都要喪命。王利發還沒有一點後悔。要是有些怕死的人,就後悔自己放了康大力,連忙派人去這裏找找,那裏找找,説不定能撿回一條命。

《茶館》這本書就是這樣,有善有惡,有好有壞,有喜有憂,有笑有哭。

最新茶館讀後感600字左右5

老舍先生不愧為大家。他的文章總給人一種紮根土裏的穩重感。初讀他的書是《駱駝祥子》,如今又讀《茶館》,先生書裏帶着老北京味兒的語言和描寫的底層羣眾的生活又一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茶館》講的是在新舊中國交替期間,以戊戌變法、軍閥爭戰、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為背景,通過茶館這一典型文化聚集地發生的人生百態與風雲變化。老舍以細緻入微的觀察和生動的描寫帶我們走進了那個光怪陸離的時代,接近那樣特別的芸芸眾生。

王利發是裕泰茶館的掌櫃。他是那個時代老北京市民的典型,世故圓滑,心眼不壞,但有一點自私和貪財。他可以説是裕泰茶館的化身。他是懂得變通的,這一點,可以從裕泰茶館的翻新和長存看出。他也是膽小怕事的,他不敢為了朋友出頭,裕泰茶館也一直貼着“莫談國事”的紙條。然而縱然裕泰茶館再改良,再翻新請戲台子請招侍,舊事物也走向消亡,最終裕泰茶館被強佔,王利發也上吊死去。

鬆二爺和常四爺是好友,都是裕泰茶館的老主顧。他們的個性,從他們一出場就可以看出。“鬆二爺文謅謅的,提着小黃鳥籠;常四爺雄赳赳的,提着大而高的畫眉籠。”鬆二爺是舊文人的典型,他愛國善良又膽小怕事,有那麼一點點文采,但是不知道用到何處。常四爺健康正直,然而固執,不懂變通,所以在後期只能挑菜材上街賣,勉強餬口。

秦仲義是維新時期民族資本家的代表。他是有着實業救國願望的大心胸的人。他變賣祖產,耗盡心血,創辦起不小的企業,自以為能使民富國強。然而在那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資本主義的道路根本行不通。最終秦仲義的工廠在日本和中國的雙重壓迫下,被強行沒收。一生愛國的秦仲義最終只落得個賣花生米的下場。

還有《茶館》裏的其他人物們,代表底層農民的康六,小妞和鄉婦;代表頑固舊勢力的龐太監,龐四奶奶;代表軍閥勢力的沈處長等人,他們一起構成了那個時代中國的社會。老舍先生把這些人物,三個時代高度濃縮在裕泰茶館之中,使得《茶館》這部話劇成為一個不可超越的經典。無怪乎曹禺先生曾説,《茶館》是“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範例”。

1898年維新變法,1945年抗戰勝利,中間大概近50年。50年發生了多少故事,數不盡的心酸。老舍《茶館》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它寫盡了封閉的、妥協的、灰色市民的形形色色,點到了我們民族根性中最頑劣的一面,更在於他點明我們去深思在日新月異的社會如何自處,以及珍惜現在美好,謹記過去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