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影響力》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38W

《影響力》讀後感【精品多篇】

《影響力》讀後感 篇一

這本書談到了潛藏在各種社會現象背後的社會心理學原理,雖然只是講到了互惠、喜好、承諾與一致、權威、稀缺、社會認同等六條常見的心裏學原理,但是已經足以讓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如果能夠在生活中用上其中一兩條的話,那就更加不得了了。讀老外的書,最大的感覺就是寫得很詳細,細節很充分,而且還有大量的案例支撐,具有很大的説服力。這本書也不例外,每一條原理説得極為詳細,每章中穿插的案例也比較多,而且大多數例子都是作者在社會上親身的經歷,最重要的是我們也有過相似的經歷,使讀者不得不信。

本書的前面就專門設置有一頁內容結構圖,在閲讀之前瞧一眼,可以減少閲讀過程中迷航的麻煩,當然我們也不必再花另外的時間來整理內容結構。首先來解釋下書名,如果不仔細閲讀書裏的內容,很少有人會想到作者談的主題的是社會心理學。大多數時候我們的行為都是受到了心理的驅使,而我們渾然不知,隱藏在行為背後的心理學原理就是一件強大的武器,對社會有着很大的衝擊力和影響力,這些武器即可以給我們思考問題帶來捷徑和便利,也可以被商家、政治家或者聰明人利用謀取私利。作者總共用了六章來講述這六條心理學原理,每一章均從四個方面展開,分別是心理基礎、案例、應用和對策。書中的內容都讓人信服,上面已經説過了。這本書彌補了我心理學知識方面的欠缺,讓我明白了為何我要做出這樣或者那樣的行為,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我如何避免做出一些不好的決定等等。閲讀一本書最大的滿足感,就是將書中的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帶給你不同以往的結果,提升和改善生活的品質,我想這本書給予了我這種感受。

閲讀《影響力》一書過程中,它不斷地在提醒着我,每一個人是整個社會活動的一份子,必須學會思考自己,思考他人。

如果説,愛是人類永遠的話題,那麼,影響力也可説是人類恆久的追求。世上的每個人都想擁有影響力。可以用來改變他人,也可以用來扭轉自己。而絕大多數人缺乏的並不是改變事物的勇氣,而是改變事物的技巧。作者試圖告訴我們,世界上最不為人所知的祕密之一就是。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裏,一小部分行為科學理論家和實踐者已經發現了一種幾乎可以改變任何事物的力量—影響力。我們沒有意識到,穿越成功和失敗的線索就是我們缺乏影響力。如果我們早就意識到這點,就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尋求更新、更好的方法來提高影響力。而這個很好的方法不是大多數人認為的缺乏勇氣,實際是改變事物的技巧。

書中拿出了很多社會現象進行解説,並將少數傑出的影響力大師經常運用的原則和技巧與讀者分享,從而讓我們有更多的方法來儘可能的施展我們自己的影響力,並使個人生活、家庭、伴侶甚至鄰里間的關係發生重大的變化。書中運用了大量貼近生活的社會現象和事實作為案例來分析。作者每提出一個觀點就會佐以大量事例來講解説明。這是我感覺到本書的最大特點。

全書共講了六個影響人的武器:“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和“短缺”。仔細理解下這幾個詞語,每種武器都指向了我們非常平常的特點,而這恰恰是我們的弱點,而且可怕的是通常我們是沒有察覺的。就拿社會認同來説吧。中國有古話:“三人成虎”“眾口礫金”,大概講的就是這麼回事。很多時候我們的判斷不是依照理性思考所作出的,而是從社會大眾的普遍選擇出發,人云亦云。在他們的強大的影響力面前失去了自身應該有的自我認知和自己的判斷力,做出了一個可能不太合理,卻滿足了自身追求社會認同感的需求的選擇。

我在想,這對於我這樣的'司法工作人員來説,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力、判斷力,從而形成自己的影響力尤其顯得重要。法不容情,以事實為依據,當有更多的非理性因素干擾了你的判斷、當有更多的人的言行思維成為了“三人成虎”的影響力的時候,我能以自己的影響力來抵禦他人的影響力,從而作出自己應有的正確判斷嗎?

影響力讀後感 篇二

讀的過程中,閃現了很多回憶的片段,或是窘迫,或是無奈,現在才恍然,原來自己是中了別人的順從圈套啊!

互惠,承諾與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這些融入社會基本運作的原理,同樣也是人性的弱點。

一旦通過手段讓對方產生虧欠感,便極有可能從對方手中取得互惠的收益。

流量是互聯網時代最值錢的東西之一,小到菜場的攤位,大到現在各大電商平台的推薦位,越顯眼的位置,就意味着越大的流量,自然也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流量意味着曝光度,也意味着更多的關注,更多的評價,人們總是會下意識的關注人羣集中的地方,倘若經過一座橋,有個人往天上看,或許無法吸引你的目光,但若是五個人,十個人,必然會讓你忍不住看一眼,面對同樣的商品,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銷量,評價多的,畢竟,多數人的選擇,總是沒錯的。

除了那些高高在上,生活在另一個世界的名人,與平常人有着相似經歷的人,更易獲得大眾的好感。那些勵志,引起共鳴的故事,總是會讓人產生我也可以的錯覺,自然,此刻無論掏多少錢,只要在承受範圍內,都會讓人甘之如飴。

人們總是更相信KOL説的話,哪怕是包裝出來的。

稀缺品總是會激發更強的購買慾,在有競爭壓力的情況下,注意力會逐漸從產品本身的價值轉移到佔有慾上,而事實上,物品的稀缺與否,並不會影響其本身的質量。

《影響力》讀後感 篇三

去年,有幸在一中院聆聽了長寧區法院鄒碧華院長關於提高訴訟調解能力的專題輔導報告。他在演講時提到,在接待來信來訪的當事人過程中,他遇到一位十分固執,執拗的當事人,讓他十分頭痛,如何讓信訪人接受他的觀點,如何讓來訪人靜下心來聽取他的建議,讓他煞費苦心。在閲讀了《影響力》這本美國心理學博士寫的營銷寶典後,他終於找到靈感。他在與當事人談話過程中,瞭解了對方的喜好,不斷拉近雙方距離,同時又以自己的權威性提醒對方,必須認同他的觀點,漸漸得,通過幾輪溝通,當事人認同了他的建議,不僅息訴罷訪,還給法院送來了錦旗。《影響力》真的如此神奇,真的能夠對審判工作有所裨益嗎?我懷着好奇的心情,閲讀了這本號稱在營銷界必讀的寶典。

“現在我終於可以承認,我一直以來都是個容易受騙上當的人”,這本書的第一句話就把我帶入了閲讀的興趣之中,從而開始了閲讀這本書的旅程,越往下讀會越發現作者除了能深刻洞察社會的各種現象之外,他寫作本書的手法、語句也是那樣的樸素、自然、具有影響力。“影響力,影響力,影響力……”,如同書名一樣,它已經開始對我的思考方式、觀察社會的角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它是真正的影響力大師!

閲讀《影響力》一書過程中,它不斷地在提醒着我,每一個人是整個社會活動的一份子,必須學會思考自己,思考他人。如果説,愛是人類永遠的話題,那麼,影響力也可説是人類恆久的追求。世上的每個人都想擁有影響力。可以用來改變他人,也可以用來扭轉自己。而絕大多數人缺乏的並不是改變事物的勇氣,而是改變事物的技巧。作者試圖告訴我們,世界上最不為人所知的祕密之一就是。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裏,一小部分行為科學理論家和實踐者已經發現了一種幾乎可以改變任何事物的力量—影響力。我們沒有意識到,穿越成功和失敗的線索就是我們缺乏影響力。如果我們早就意識到這點,就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尋求更新、更好的方法來提高影響力。而這個很好的方法不是大多數人認為的缺乏勇氣,實際是改變事物的技巧。

書中拿出了很多社會現象進行解説,並將少數傑出的影響力大師經常運用的原則和技巧與讀者分享,從而讓我們有更多的方法來儘可能的施展我們自己的影響力,並使個人生活、家庭、伴侶甚至鄰里間的關係發生重大的變化。書中運用了大量貼近生活的社會現象和事實作為案例來分析。作者每提出一個觀點就會佐以大量事例來講解説明。這是我感覺到本書的最大特點。全書共講了六個影響人的武器:“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和“短缺”。仔細理解下這幾個詞語,每種武器都指向了我們非常平常的特點,而這恰恰是我們的弱點,而且可怕的是通常我們是沒有察覺的。就拿社會認同來説吧。中國有古話:“三人成虎”“眾口礫金”,大概講的就是這麼回事。很多時候我們的判斷不是依照理性思考所作出的,而是從社會大眾的普遍選擇出發,人云亦云。在他們的強大的影響力面前失去了自身應該有的自我認知和自己的判斷力,做出了一個可能不太合理,卻滿足了自身追求社會認同感的需求的選擇。我在想,這對於我這樣的司法工作人員來説,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力、判斷力,從而形成自己的影響力尤其顯得重要。法不容情,以事實為依據,當有更多的非理性因素干擾了你的判斷、當有更多的人的言行思維成為了“三人成虎”的影響力的時候,我能以自己的影響力來抵禦他人的影響力,從而作出自己應有的正確判斷嗎?

在書中,作者正是從這些不易察覺的非理性選擇入手,抽絲剝繭,一步步帶我們認識心理學的奇妙之處。教我慢慢認清何以我們被他人輕易影響説出“是”這一詞語的。聽營銷界人士稱它為“寶典”,我不是營銷界人士,充其量是個心理學的愛好者,於是我站在心理學的角度上看到它,看到它揭示出來的種種有趣的現象,看到它在實際生活中對心理學知識的靈活運用。合上書之後,我卻發現我的世界並沒有改變很多,很多不應該説“是”的時候我仍然情不自禁地説出那個字,它並沒有改變我的世界觀,它也沒有給出改造我們行為習慣的建設性意見。作者的魅力恰在於,他深刻揭示了這些現象,但似乎沒有告訴我們可具操作性的方法去應對。就如同中國古典的哲學思維:以無招勝有招、大道至簡。當我們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去作出自己恰當的判斷、自己獨立的影響力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不是硬生生學來的某一些招式,而是日積月累的個人素質和對社會的細微洞察。我感覺,作者寫作此書的真正的影響力恰恰在於,是“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

本書的作者羅伯特·西奧迪尼博士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系的著名教授。他在多年的學習、教育、科研活動中,受到了很多實驗社會心理學方面的嚴格訓練。因此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是直指內心深處,是對讀者很好的心理分析,尤其在當今快節奏、高效率的社會生活中,我想它會給人有更好的心理刨析和指示作用。因此,讀這樣的書一開始就會讓你忍俊不已,同時也給自己加上了自我分析、自我診斷的壓力,不同於平時看小説時的放鬆隨意,這樣一本帶學術性質的書,促使我畢恭畢敬地去閲讀每一個字,越往下讀,越對書的作者油然而生敬佩之意。字裏行間流露出不同一般人的嚴謹,文章結構也很有邏輯,思辨性很強。從事心理學研究一個很重要的方法-論就是實證,中國的話叫“實踐出真知”。閲讀中,我深刻體會到作者對這句話理解得很深刻運用得很嫻熟。

正是由於作者治學的嚴謹和心理學本身複雜的元素探究,本書要是一口氣看下去的話或許會覺得枯燥,所以我每次只看一部份,儘量以輕鬆的心情去感悟作者的思想,慢慢消化。雖然作者最終沒有明確具體可操作性的影響力法則,也不至於改變我的世界觀,但是知識的積累,卻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影響力》對於豐富知識與人生,大有裨益。這是我對本書最大的感悟。

我想具有影響力。我覺得自己並不很擅長擔任大學校長。看着窗外,我發現修整草坪的工人都比我更能掌控自己的工作。

影響力讀後感 篇四

我初看《影響力》這本書的書名,猜測作者寫的應該是一些名人的行為事蹟對其他人產生的一些影響,就像封面蒙娜麗莎的微笑,影響深遠。

但何為“影響力”?對這個常被我們提及,常被我們造句的高頻詞,如何才是“影響”?“力”又代表什麼呢?

讀完這本書後,我找到了答案,就是某個行為的發生,能對周圍的人事物產生一定程度的效應,程度的大小,就取決於“力”了。比如我晨讀這個行為產生的效應就是一些朋友也 開始跟我一起晨讀,由一個變三個,説明晨讀這個行為產生影響,並在擴散,就是“力”在上升。“影響力”之所以被使用的頻率高,正是因為它滲透在我們的生活方方面面,並且作用很大。

然而,《影響力》這本書更讓我驚喜的是,它揭露了行為背後的“為什麼”,以及它看我看清了我的一些“傻瓜”行為,其實是在別人的“圈套”中而不自知,甚至還沾沾自喜。《影響力》還告訴了我如何避免成為“傻瓜”,甚至揭穿想讓你變成“傻瓜”的人的真面目。

書中介紹了六個影響力武器: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其中讓我感受最深,思考最多的是互惠原則!

互惠,簡言之就是你給別人一些好處,別人也會幫你。因為你讓對方產生虧欠感。這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我們幫朋友一個忙後,朋友一定會有所表示,也許是一頓飯,也許是幫你另一個忙,總之以一定的方式做出回報,來緩解虧欠感。因為虧欠感讓人很不舒服,沉沉地壓在我們身上,我們就會想盡快將它消除,因此常常會出現不對等的交換。現今很多商家就利用這一點,來賺取我們的錢。一些化粧品公司會通過先幫助顧客免費做護理,或是教顧客畫彩粧,來吸引顧客,同時讓她們在體驗後產生虧欠感,虧欠感讓迫使她們做出購買行為。

而商家更常用的是“互惠式讓步”。互惠,是面對接受的善意,我們感到有義務要償還;互惠式讓步,就是有人對我們讓了步,我們便覺得有義務也退讓一步。商家常常會用“拒絕——後撤”術,也叫“留面子”法,無形中讓我們妥協!這種技巧很簡單,就是假設你想讓我答應你的某個要求——對這個要求我保準是要拒絕的,等我真的拒絕這個要求後,你再提出一個稍小的要求,其實這個要求才是你真正的目標。但我就會把你的第二個要求看成是一種對我的讓步,並有可能感到自己這邊也應該讓讓步,於是就順從了你第二個要求。回想起自己每次和老闆討價還價的時候,他們都會説“那我就給你少 10塊錢吧,再也不能少了,我現在就一點都沒賺你錢了 ”,聽了這話,覺得老闆少賺了我 10塊,都要虧本了,我也就接受了他降價後的價格了。當時還很開心,覺得自己佔了老闆便宜,後來在發現其他商家開價就是降價後的價格,才發現自己其實是被老闆“算計”了都不知道。只能安慰自己:“我們太善良了!”但是當利用“互惠原則”來製造的騙局被拆穿以後,受害人就再也不會相信“騙子”了。

互惠原理不僅被商家使用來更好的盈利,其實我們生活中處處都在互惠。朋友間的互惠可以增進友誼,陌生人之間的互惠可以讓生活更美好。但我們要如何避免自己掉入商家的圈套,又不傷害真正的善意呢?這就需要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準確判斷、界定順從伎倆,不要把它們錯看成恩惠,分清楚行為背後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倘若別人的提議我們確實贊同,那就不妨接受它;倘若發現這一提議另有所圖,那我們就置之不理。互惠原理只説要以善意回報善意,可沒説要以善意回報詭計。

我個人對“互惠”是極其偏愛的,它讓我發展了一個很牢固的朋友圈。施了才能受,但施又不是為了受。其實我們的朋友都是因為互惠才成為朋友的。大家相互幫助,各取所需,互惠互利。這樣説起來“功利”了,但究其本質確實是這樣。但不能真“功利”了,只想從對方身上索取更多,而不付出,這樣就不是互惠,也就成不了朋友了。互惠,能讓友誼長久持續地友好發展。

往往不遵循“互惠原則”的人,都是不讓人接受,不受歡迎的。但是反思自己,對朋友、對同學、甚至對陌生人都遵守“互惠原則”,但唯獨對父母,以及父母對我們,“互惠原則”不再清晰。因為把父母對我們的愛當作“理所應當”,可真的“理所應當”嗎?

不僅“互惠原理”,在《影響力》這本書裏提到的 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這些強大的影響力武器,都在我們生活中不動聲色的發揮着巨大的作用。

讀完這本書後,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它不是單純告訴我們現象,而是揭露了行為背後的為什麼,讓我頓時豁然開朗。我從小就被大家貼上“好學生”的標籤,因此我總做着好學生應該做的事。可是我不想做一個大家所謂的“好學生”,我也想嘗試一些所謂“壞學生”做的大膽的、不按常理出牌、不計後果的事,可是理智制止了我,因為我是大家眼中的“好學生”。我心裏所想的和我所做的發生了衝突,我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他們的關係,偏袒任何一方都讓我有“違背”的感覺,心被拉扯着。《影響力》中“承諾和一致”原理告訴我:周圍的人認為我們怎麼樣,對我們的自我認知起着十分重要的決定。我們對自我形象的塑造,承受來自內外兩方面的一致性壓力。一方面,是我們內心裏有壓力把自我形象調整得與行為一致;另一方面,我們會按照別人對自己的感知來調整形象。我明白了,我是在做大家眼中的“好學生”。大家的“認為”使我自我認知就是好學生,還深信不疑的維護自己的形象。因此,想要改變,就得打破別人固有的思維模式,或是創建新的自我模式。知道了“為什麼”,也就知道了“怎麼辦”。在這本書中提到的現象,我們都並不陌生,甚至都是熟悉不過的了,它不是要告訴我們什麼新的祕密,只是向我們解釋了我們平常行為背後的為什麼。這很重要,因為這樣我們就不會糾結於一些行為對自己的困擾,而是坦然的接受,這樣我們的心也就能得以舒展。

“影響力”是一個很神祕,也很有力量的一個詞。我們可以挖掘它的正面,美化生活;也可以利用它的負面,謀取利益,這取決於我們的良知。我們不能制止別人利用它,但我們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要變成“傻瓜”還不自知。發現行為的祕密,正確運用影響力,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