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遠山淡影》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11W

《遠山淡影》讀後感【精品多篇】

《遠山淡影》讀後感 篇一

剛剛讀完拿了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石黑一雄的《遠山淡影》。

書友四月簡説,“石黑一雄本來是我珍藏在心底的一個寶物,今年本想把《假如和母親一起生活》列入TOP10之一,要引用《遠山淡影》中虛實結合的手法,哪知道他就得了諾獎,有一種個人私藏被泄露,既不捨,又欣喜的矛盾心理。”

翻閲石黑的年表,作品不多,但幾乎每一部都得過獎。一般的建議是按寫作順序開始,於是我先讀完了他的這本處女作。

難以想象這是一部處女作。文如其名,“遠山淡影”,整部作品彷彿就是在透過一團淡淡的薄霧遙望遠處模糊山巒顯出的朦朧的側影,然而,心中感覺到的卻是深深的哀傷。

從寫作手法上看,這也像是一個老道作家的成熟作品。是不是日本作家都有着這樣的天分呢?故事其實並不算完整,需要腦補的地方很多,然而尤其如此,才真正能展開以回憶為背景的關於自我認知、愧疚與自欺欺人的故事。其實這些是有心理學上的支持的,人的回憶本身就是不可靠的,大腦會按自己的意圖改造記憶,甚至完全重新編造一個故事,使其符合內心的期望,或者意義。

回過頭來二刷的時候,會關注到第一遍讀時沒有注意到的各種細節,看似不經意卻是刻意留下的線索。雖然這並不是一本懸疑推理小説,但是有的情節會讓人聯想起東野圭吾來,比如東野似乎也是隨手寫了一個流浪漢,但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伏筆。石黑寫這些東西的時候,都是刻意的隨意,故意模糊化處理,指代不清,除了一些我相信是公認的事實之外,還有很多地方,不同個體也許可以得到不同的解讀。比如説,我認為妮基也許只是一個虛擬的存在,因為不敢面對自己的愧疚,因為自己潛意識層次上的期望-創造一個和自己意念深處期望的性格相符的女兒。

《如何學習》的作者本尼迪克特-凱里説的,“弗洛伊德所談論的記憶是被壓抑的情感創傷。他聲稱,挖掘出這些記憶並重新體驗一次,便能夠釋放長久壓抑的痛苦,從而放下心中的焦慮,給人以新生。”,也許可以作為本書的註腳。

《遠山淡影》讀後感 篇二

簡單的故事情節,甚至鮮有衝突和波折,就在輕描淡寫中,石黑一雄就把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時空背景中的幾個人物刻畫的生動、鮮活和深刻。

區別於其他作品描寫戰爭對人類摧殘的血腥與殘暴,只是區區幾點暗示的背景點綴,卻讓人更能感到那種令人窒息,深入骨髓的壓抑與傷痛。

戰爭讓名門閨秀的佐知子失去了幾乎所有家人,讓她流落在她所唾棄的生活環境和鄰里環境中,只能不斷欺騙自己通過一個只會玩弄她的美國醉鬼讓她擺脱困境重燃美好生活的假象,這些失去也讓她變得冷漠甚至殘忍,她淡定的試圖淹溺小貓的場景是多麼的令人寒意頓生,而她從伯父家帶走(偷走)精美茶具也把她的品味追求描寫的多麼栩栩如生。

萬里子陰鬱、多疑、任性、執拗、不能像同齡人一樣去學習,也沒有一個朋友,面對對她甚至都冷漠的母親,生活裏可以説沒有一絲色彩。可是她愛好美,她喜歡畫畫;她渴望友情,陪伴着她的小貓;或者她掩藏的充滿着愛,她也試圖去取悦於母親,當看着被母親淹死的小貓時,她的無助、痛苦又是何等的撕裂。

第一人稱的悦子是一個富有愛也被愛着的人,她可以給素不相識的佐知子以無私的幫助,她被緒芳先生所解救也無微不至的疼護着緒芳先生,她熱愛生活,喜歡杜鵑花,她善良,甚至要特意停下腳步放誤入油燈的昆蟲出來,她包容,小心呵護着她兩人丈夫,和兩個一個熱烈一個陰沉的女兒。

還有熱愛着祖國與傳統卻被時代拋棄的緒芳先生,身居高位的遺孀卻放下身價重拾生活的藤原太太,難以走出痛失愛人陰影的藤原兒子,一心努力爭取生活卻慘遭不幸的二郎,包括一直悲慘自殺卻始終未出鏡的景子等等都詮釋了在那個背景下丟了生活卻又重拾生活的人們的紛雜場景。

人,有的時候很脆弱,包括肉體,可能為疾病、意外、戰爭所摧毀,支離破碎。

人,有的時候很堅強,比如精神,卑微或高貴,平淡或熱烈,總是在那,描述着人本身。

《遠山淡影》讀後感 篇三

讀完《遠山淡影》後,腦海裏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儘管作者敍述了“我”回憶起一件久遠的往事,在主人公“我”的敍述和思考中提供了直觀外的線索,但那也只是片斷的內容,就連那件往事也是,此時此刻也是。於是,合上書,我彷彿置身於一片茫茫的原野,那裏綠草如茵,陸離的花叢從我的腳下延伸,從平緩的丘陵背面一直到畫卷的最遠端,那裏崇山疊嶺,高高的杉木從整齊的樹林裏突兀一個尖角,就像傳統建築的屋頂上的翼角,一切籠罩在一層灰色的氤氲之下,宛如閬苑仙境。造成這種錯覺抑或説是遐想的原因恰是山隱去了其形體,而留下簡單的輪廓與淡淡的影子,空白處自然的會由想象力來填充。

作者是以第一人稱寫作,但也只侷限於“我”的範圍,這就意味着,敍述的角度不超過“我”,沒有多餘的旁白(當然不可能完全沒有,但極少)與心理分析,僅有的猜測與所思同樣拘於純粹的“我”之內;其次,作者及“我”只着眼於眼前看到的、發生的和回憶的,而這些事沒有來龍去脈,於是,就造成一個不完整的印象,就像不斷延綿的山脊被畫卷兩端突然的攔腰折斷;最後,儘管印象是不完整的,但作者有意提供斷斷續續的線索並讓它們產生聯繫,讓空白不是那麼的空白,而是留下淺淺的灰色,正如到小説結束為止,對於景子是這個人的印象都是殘缺近乎了無的,但相較於小説肇始——只告訴了景子的自縊以及純日本血統——我們慢慢了解到了,景子名字的由來、景子的出身、早年的生活環境、以及她音域的性格等,景子便是這遠山淡影,空白處則是她為什麼要自縊。之外,還有“我”、長崎的陰影和萬里子的去向一併構成了漶漫的羣山遠景。因此,我十分的佩服作者的自制力與忍痛割愛的決心。

比較有意思的是,作者從一開始就提到景子的死卻不打算描寫這件事對“我”內心造成如何巨大的波瀾,轉而回憶起有相似命運的。佐知子,而通過佐知子的冷漠映射了“我”的冷漠,直到最後儘管感情有了起伏,在景子曾經的房間流連,但仍然能夠感受到“我”身上的冷漠,於是淺層的冷漠與深層冷漠、現在與過去構成了畫卷裏的近景清晰與遠景模糊的照片聚焦後的效果。另外小説中的每次對話總是會在某一句話上重複幾遍,就像盪漾在曠谷間的迴音,加深了距離感,從而在聲音上也加強了淡薄感。

不得不感喟石黑一雄的技巧純熟。

《遠山淡影》讀後感 篇四

通過回憶與現狀的交織,讓我們慢慢地領略到真相,就像遙望那遠處的淡影一般。但是,回憶可是具有濃烈欺騙性的。

首先讓我覺得不適的是書中人物的對話,大多奇奇怪怪,前言不搭後語,格外詭異和令人齣戲。戰後大家心靈上的創傷大概就體現在這了。然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母女間的緊張氣氛,父子間的隔閡,還有朋友間的疏離,瀰漫着淡淡的哀愁。

她面對着一成不變的生活的不甘,以所謂孩子的未來和生長環境為藉口,拼了命地想往外跑不願意留在日本,渴望未知和挑戰。或許她是很能夠被理解的,但是面對着孩子的抗拒和恐懼,怎麼還能狠得下心,可能她的心智已經不再正常了,這段母女關係同樣也是扭曲的。媽媽一直在追憶以前過的日子多麼體面,地位多麼高,現狀卻是一地雞毛。而這麼久以後再來內疚,還有意義嗎。只能不斷一次又一次地想起得知孩子死訊時的情形,回想起往事,勉強地向前走。

很推薦閲讀。作者用了巧思,沒有描寫出完整的劇情,但是構畫出了讓人遐想無限的畫面。不知道為什麼我挺喜歡日本的書和電視劇(雖然這位作家是個英籍日裔)很貼近生活有煙火氣,又會給人深刻的感受,像沒事一般描述着衝突和災難,那種淡淡的憂傷縈繞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