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影響力讀後感大綱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56K

第一篇:《影響力》讀後感

影響力讀後感大綱

《影響力》被某位我不曾聽説過的著名營銷專家推薦為從事營銷、銷售工作的人必讀的五本書之首,讀完之後,確實有一種茅塞頓開、醍醐灌頂的感覺。原來,很多時候我們不是被別人算計了,而是被自己的思維侷限或者是來自社會的強大影響力操作而做出了違背內心真實想法的決定。

一直對心理學和社會學感興趣,這本書用一種簡單平實的語言和生動又有説明力的故事或者實驗向我們證明了這些被我們所忽略的或者壓根兒沒意識到的原理在生活中有着多麼巨大的影響力。

順從原理---機械反應與固定思維模式:當我們請別人幫忙時,如果能夠講出一個理由,那我們得到別人幫助的可能性就更大。

對比原理---經常看嘔吐劇的人總是覺得生活中的人長得都難看。當你買下一大件昂貴的東西時,總覺得原本比較貴的配件顯得不那麼貴了,有時候衝動消費就是這樣產生的。

互惠---給別人一點好處,別人也會幫你。社會中的人大多在仁義道德、正人君子的束縛中會不知不覺的做些自己原本不想做的事。互惠是一把雙刃劍,被好心的人用了是福祉,被心黑的人利用則會讓很多人成為冤大頭。我向來屬於被人騙了還不覺察的那種人,只有用吃虧是福這種阿q精神來平衡自己了。這個原理可以很好的運用於買東西跟人砍價的情況,尤其是金五星那種漫天亂要價的地方。先使勁兒砍,再適當讓步,買東西的人一定算不過賣東西的,但至少不會損失太多。

承諾和一致原理---一旦我們做出了某個決定,或選擇了某種立場,就會面對來自個人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和社會認同原理一樣,我們常常會由此做一些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這個原理讓我最為之一驚,回想過去和現在的一些選擇,我明白了命運的推手其實是自己不理性的大腦和有限的閲歷和知識。高中老師曾説應該改命運為運命,但多少人又有如此的能力和資源呢?一旦我們在內心不堅定的情況下選擇了某種東西,就會形成一套自我的支持系統,每個人都免不了有社會稱許性,於是總是執着的要自己相信,我的選擇是對的,哪怕我自己也不確定。真正可怕的可能不是外部的壓力,而是來自自我內心的支持系統,自己欺騙自己的人是最無可救藥的。看完這一章之後,我開始懷疑自己的很多選擇和想法了,不知道這是一種收穫還是一種干擾,總之,認清內心的想法是最重要的。

社會認同原理的兩個前提:不確定性和相似性。對自己的不自信或是對情況的不瞭解總是讓我們盲從那些和自己有着相似稟賦、處境或經歷的人。其實,大多數人也是都處在一種沒有安全感的狀態之中,隨着社會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五花八門的信息和誘惑充斥着我們的雙眼。而這些信息抑或是選擇在我們的內心裏不停的盤旋,從一開始,也許我們所聞所見就讓一切變得混亂而不夠明朗,所以除非我們在龐雜的信息中保持一顆純粹的心或是清醒而足夠理性的頭腦,否則我們的判斷要麼是社會認同效應的產物,要麼就是一個荒謬的決定。但是沒辦法,有時候,聽不見自己的心聲時,最好的選擇就是盲從。只是,希望在我們某一刻猛然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我們還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挽回。

作者在最後闡述避免受社會認同影響的兩種方法:環顧左右之後,別急着往前衝,向前看;抬頭跑。這讓我想起了不知道出自誰的一句話:在埋頭苦幹的同時,別忘了抬頭看看方向是否是正確的,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我相信很多時候,從眾是人們所避免不了的情況,但偶爾,在決定自己命運的選擇面前,一定要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喜好---人們總是願意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愛的人提出的要求。喜好來自於外表的吸引力、相似性、接觸與合作、稱讚、關聯性。當我們做出任何一個順從他人的決定時,都應該把我們對請求者的感情與他提出的要求分開。

權威---即使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會為了服從權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喪失理智的事情來。面對權威,問問自己:這個權威是不是一個真正的專家?我們要對這個權威相信到什麼程度?實質重於形式,內涵重於內容。

短缺---機會越少,價值越高。人面對收益時總是風險偏好型的,面對損失時總是風險規避型的。作者説,每當我們面臨某種東西短缺的壓力時,一定要問自己:我想從它身上得到什麼?明確自己的需要,再去爭取。

讀完《影響力》,我的腦海中只浮現出兩個字:理性。掌握足夠的信息,明確真實的想法,做事情還是要有戰略才行。

第二篇:《影響力》讀後感

《影響力》讀後感

最近看了《影響力》之後,心情是久久不能平靜。我感覺到了人的心理對人的支配作用是多麼的強大,也明白了我們要想成功的話,就必須認真掌握好人的心理,不光自己的,也有別人的。

本書主要講了六條基本的心理學原理: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可、喜好、權威、短缺。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互惠原則、承諾和一致原則和權威原則。

互惠原則,簡單的説就是“雙贏”。一個古老的原則,給予,索取……再索取。人不可能只知道索取,不會給予。只知道索取,也許會令你短時間內得到鉅額利潤,但這絕對不會長久,沒有人會願意讓你無償索取一輩子。所以想要我們的自己利潤長久存在,就必須先學會給予,只有這樣,別人才會願意對你有所給予。而同樣的,如果你想達到某種目的時,對別人有所要求時,你可以先給予對方一些利潤。這樣你提出要求時別人就無法拒絕了。另一方面,互惠原則讓我想到了做生意時的“雙贏”。做生意你不可能一人獨自獲利,而別人不得利無償奉獻。而且你獲利越多,就意味着你的合作伙伴或者其他人就會獲利越少。只有你願意讓更多的利給別人,別人才會心甘情願的和你合作,實現雙贏的目的。

承諾和一致原則,就是對自己的承諾做出相應的工作使之與承諾一致。我看到幾乎每一種以説服人為職業的人都會利用承諾策略來與我們打交道。這些策略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先引誘我們做出某種申明或承諾,然後再利用我們要與過去的言行保持一致的壓力來迫使我們屈從他們的要求。所以我們想要避免被一些商家或者推銷欺騙,就要嚴守自己的嘴,不要輕易許下

承諾。但同樣的如果你許下了承諾就要認真的去做,這樣才能保持自己信譽。可是這樣就有一個問題了,“如果我們在推銷員或者其他人的引誘下做出了承諾,而這個承諾對我們是一點好處都沒有,我們該怎麼辦啊?然道明知是受當還去做?”不,我們不需要這麼做。我們只需把這個承諾當成是對方在對我有所需求,有所目的的情況下做出的。這樣我們就不必有所心理壓力了,不必為了一個承諾而做出對自己有害的事了。

權威原則,大多數人對權威的服從是盲目的。而這裏的權威包括機構、大人物和科學定理等等。著名的密格蘭實驗表明,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會為了服從權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喪失理智的事情。所以我們做任何事都不能依靠權威,權威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我們必須有我們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原則。判斷一種行為是否正確,要根據他是否無私、是否有害、是否公正或其他,而不是權威。我們不光要能抵抗權威,我們還要學會質疑權威。只有我們有了質疑權威的信心之後,我們才不會被權威所左右,才會有自己的思想。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任何情況做出最理智的抉擇。

《影響力》這書真的是個良師益友,讓我在這本書中學到了很多,相信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只要我能好好的運用這知識,我的成就一定不會小。

第三篇:影響力讀後感

《影響力》之讀書筆記

2014年10月30日行政樓研究生處辦公室晴

初讀《影響力》,文章的前六頁包含了譯者對本書的喜愛、編輯關懷讀者的設計和影響力人物的推薦。對於之前沒有涉獵該書籍的讀者來説無疑是來了個背景知識的大惡補,我表示對這本書繼續的閲讀也充滿了興趣。

後記——在讀完後面章節之後我也不得不發出這樣的感慨,一本純粹的書是不需要各種花裏胡哨的名人推薦和讀後感的,因為有的時候這些概念式的輸入更多的是給人以誤導或者是讓後來的讀者感覺到思維混亂,此時這些東西就顯得是畫蛇添足了。

2014年11月22日行政樓研究生處辦公室陰

不記得在什麼時候因為一些家事,請了大致半個月的假,期間沒有跟師父您打聲招呼似乎已是有點説不過去,徒兒在這裏跟您説聲對不起,保證以後不會再這樣了。就像影響力第二章裏的承諾和一致原則,只要想起這樣書面的承諾,徒兒在潛意識裏是不敢説半點不遵守的話的。

其實這本書裏各章節的觀點是淺顯易懂的,就像譯文中某專家評點時所説中華文明有五千多年曆史,擁有許多燦爛的文化,只是很多都只是成了墨守陳規的習慣,很多東西都是祕而不宣融入骨子裏的,而不是像該書作者那樣將這些顯見的規則用條理化的語句將它們説明和表達出來。然而,在生活中要真正聰明地運用到這些點又是一件非常難的事,要想做成功一件事是智商和情商的綜合運用,情商的過

度使用就是心計,一旦被人識破結果將是不言而喻的。就像在互惠原則裏,在非常理智的消費者面前,任何小恩小惠的品嚐都是不足以打動消費者的心,而真正服務的態度才是決定消費者的最終取向,經典的案例也就莫過於海爾的售後銷售和服務的用心了吧,適度的用心讓消費者感受到一個企業的誠意,即使是花比別人更多的錢那也是心甘情願的,當然我不能否認的是很多商家在推出某些措施和服務的時候是別有用心的,但是最後的結果是大家都開心,所以何樂而不為呢?

2014年11月25日寢 室陰

夜深人靜的時候總是會有更多的思考,特別是關於人生,換句話説就是人際關係,相較於《影響力》中所提出來的觀點,看似是許多零星的點的拼湊,實則也是有內在邏輯關係,首先從基礎的互惠原則開始説吧,人類社會就是人類這樣一個具有社會性動物的聚合體,從最早的物物交換,也是最早的人類之間的貿易開始,我們就意識到交換帶來的好處,上升到今天的經濟層面來説的話,那就是(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如果沒有互惠那就不會有家庭、社會、國家甚至整個人類社會,其次是承諾和一致原則,俗話説:“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之前在《中國人的素質》一書中也提及到中國人的面子情節,當然在這裏我們並不將這一點放大,而是作為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原則,很多人不喜歡中國人的沉悶無趣、墨守成規、因循守舊和繁文縟節,卻喜歡美式幽默、直接開放、自由創新和簡單明瞭,其實它們都有着形同的實質,就是生

活方式的選擇,人們都習慣於一個設定的形象,繼而遵從之前的設定,讓大家都覺得他確實就是這個樣子的,舉個例子説,就像是經常幹壞事的人,他會無所顧忌自己而繼續去幹壞事,但是如果有一天他良心發現,做了些善良的是或者是一個善意的舉動,這時就會產生兩種效果,一是他自己會很不希望這個好事被別人知道,二是即使被別人知道也會讓人有很多的懷疑,因為人們不相信這樣的“壞人”也會做好事。再次,是社會認同原則,這一條原則也是現在很多品牌店鋪遵循的守則之一,做廣告、請明星代言、靠質量爭先、靠服務取勝這一切的一切無一不是為了創造品牌效應繼而獲得社會認同,它是做人做事做生意都能運用並且百試不爽的良方。然後是喜好原則,這一點則是根據個人的獨特性而量身打造的得一條法則,每個人的存在都是想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而不是每天無謂地消耗着國家的資源,本書中的很多實例也不時説明着作者的定位主要是針對商務圈的人士,所謂“把自己賣了還在幫別人數錢”的話正適用於這條法則想要達到的效果吧。再次是權威原則,從人的發展過程來看,每個階段的成長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特定的偶像,小時候是老師,成熟些後就嚮往警察、航空員、醫生、科學家、影視明星、歌唱家等等,再然後迴歸家庭聽從父母,最後再認識到自己的重要性。這個過程少則十多年,多則甚至是一生的時間,接受教育的程度對這個法則影響的程度是相當大的,人們是因為無知才會陷入盲目的信仰和追求中,所以利用這樣的信息不對稱,商家們就可以大做文章了。最後是稀缺原則,就像是世界上所有所謂的富人一樣,他們追求lv、channel等等這些限量生產、有

限供應的象徵其尊貴地位的表象,“物以稀為貴”用經濟學上的話説就是供給的有限性和需求的無限性,這兩個極端也使得人們在潛意識裏認為稀少的就是珍貴的,欲購就得從速。

從普及大眾的互惠原則到稀缺性資源認同的稀缺原則,是人類的自我需求與滿足的程度在日益增加的要求,作者用深入淺出並且結合實例的講解為商家們提供着不同的捷徑,不管以後我們是作為商家還是消費者,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都應當使我們在生活中獲取到更多的便利,讓規則為我們所用。

彙報人:劉琦

2014年11月26日

第四篇:《影響力》讀後感

《影響力》讀後感

《影響力》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人,羅伯特.b.西奧迪尼,全書分為8章,分別講述了營銷人員常用的一些技巧和陷阱,包括:1影響的武器,2互惠,3承諾和一致,4社會認同,5喜好,6權威,7短缺,8立即生效的影響力。其中有許多東西是我們平日裏經常可以看到的,還有一些是我們雖然見過,但是迷惑不解的,我想這本書還是很不錯的,它解答了我的一些疑惑,並且讓我突然覺得,社會科學其實也是很深奧的。希望我的老師原諒我,雖然我是學經濟方面的,但是我原先的興趣還是在自然科學方面,總覺得社科的東西有些華而不實。通過作者的研究和分析,讓我看到了在社會學和心理學方面的博大精深的體系,原先我總是搞不懂他們是作甚麼的,更重要的是我沒有看到在經濟方面它的實用性,這也可能是因為我對過於理論化的東西有種很難説明的排斥感。

影響是一種行為,而“影響力”則是一種去影響他人行為方式的能力。每個人在各自的生活環境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固定行為模式”,而過往的經驗,也早已在腦中形成屬於自己思維構架的“圖示”,這些經驗都會不自覺的去抵禦外來影響,想要改變,談何容易?也許,《影響力》的魅力恰恰在於從生活中的細微之處透析宏偉哲理,反向推之,驗證哲理的例子又俯手皆是,也許你正經歷着,也許剛剛經歷過,每每看到《影響力》書中得出的結果,不禁恍然大悟:“哦,原來如此”,“哦,我説怎麼會這樣呢?”,等閲盡所有文字,最後,才信了。

動物可能會因為看到某種顏色的羽毛而變得具有攻擊性,或是聽到某種叫聲就對自己的天敵呵護有加動物的這種愚蠢可笑的機械反應在人類身上也有,當某一個觸發特徵出現時.我們就會不假思索地做出相應反應,之所以我們會做出這樣的反釐,就是受到那些我們難以察覺的影響力的武器所擺佈.

為什麼無人問津的東西,價格乘以,以後.反而枚一搶而空,為什麼房地產商在售樓時,會先帶顧客去看沒人會買的攻房子,為什麼汽車經銷商在顧客掏錢買車之後才會建議顧客裹各種配件?

互惠原理認為:我們應誼儘量以相同的方式報答他人力我們所做的一切.簡單地説,就是對他人的某種行為.我們要以一種類似的行為去回報.如果人家給了我們某種東西,我們就應該以另外一種好處來報答他人的恩惠,而此無動於衷,更不能以怨報德,於是,我們身邊這一最有效妁影響力的武器,就被某些人利用皋謀取利益了。

為什麼精明的政客套讓連普通人都能看出皋的暮番的“水門事件”發生,為什麼我們明明不喜歡某個人.卻對他提出的要求無法拒塏,為什麼趕審總喜歡提供“免費試用”?

承諾和一致原理認為:一旦我們做出丁某個決定.或選擇了某種立場,就會面對來自個人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在這個極具殺傷的影響力的武器的作用下,我們經常會做出一些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為什麼像寶沽和通用食品這樣的大公司, 經常發起有獎徵文比賽?參賽者無需購買誼公司任何產品,卻有機會獲得大莢。力什麼一些二於車經銷商在收購舊車時,令故毒高估舊車的價格?

社會認同原理認為:我們進行是非判斷的標準之一,是看別人是怎麼想的,尤其是當我們要決定什麼是正確的行為時。如果我們看到別人在某種場合做某件事。我們就套斷定這樣做是有道理的。

在遇緊急情況時,什麼才是最有效 的求救方式?為什麼當自殺事件廣為報道時.報道所覆蓋的地區,自殺事件反而增多了7圭王那瓊斯城910名教徒集體自殺事件。

人們總是願意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愛的人提出的要求,這應誼是很自然的事,沒有誰會對此感到驚訝。然而。讓人始料未及的是,這條原理卻被一些想要我們答應他們要求的陌生人用形形色色的方式利用了。

特百惠公司的家度柬舍,利用喜好原 理,每天的銷售頗矗過250萬莢元。在審訊嫜疑犯妁過程中,“好警察、壞警察”妁方法巧妙地運用了喜好原理。為什麼捨出現狂怒的球迷在比賽堵棹以後殺死運動貝和裁判員的事件?

權威所具有的強大力量全影響我們的行為.即使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會為了真l從權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喪失理智的事情來,受過正規培訓的護理人更為什麼會毫不猶豫地執行一十明明是漏洞百出的

為什麼行璃高於們總是以抉裴作為一種行騙手段?

越少,價值就越高的短缺原理會時我們的行為造成全面的影響,害怕失去某種東西的想法比希望得到同等價值東西的想法對人們的激勵作用更大。

為什麼面值一元的措版紙幣.其價值遠遠超過了面值的幾百倍,為什麼在拍賣場裏,人們會不由自主地不停舉牌,短缺原理所產生的心理抗拒是青少年反叛的根源。

促使我們做出順從決策的幾個最常用的信息,在正常情況下都可以引導我們夥出正確的決策,這就是為什我們在決築時頻繁地、機械地使用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以及短缺原理的原因、每一個原理本身都能夠極為可靠地提示我們,什麼時候説“是”比説“不”更加有利。但是,由於丈量的信息和極易偽造的信息,使得有人引誘我們做出機械的反應並從中獲利。

不過現在我的觀念轉變了,我看到了在社會學方面,科學規律就像物理學中的萬有引力定理和經濟學中的看不見的手一樣悄無聲息的發揮着巨大的作用,只是我一直沒有看到而已。這種規律來自與我們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環境,以及人們共有的觀念和生活經驗。現代社會太複雜了,接受到的信息也太龐雜,要想自由自在的活下去真的不太容易。有時看似我們是自由的作出抉擇,其實早已身不由己,善於利用這種規律的人輕鬆的掌握他人的動向,透過人們內心的負債感或是文化上的觀念給人們以壓力,迫使他們按照自己的需要進行活動。從這個方面來看,要想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判斷力,或者説不被人欺騙,實在是有些困難,因為有時就算知道被騙,人們仍然踏進圈套,僅僅是因為希望遵守承諾,被人尊重,或是為了償還一點點小小的人情,文化的習慣要求我們這麼做,於是我們這麼做了,可是卻被騙了,但是沒有辦法,我們必須這麼做,否則就將面臨自我巨大的心理壓力。

當我將這本書中描述的情形與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情做比較時,事情一下子豁然開朗了,原來是這樣的!記得以前看《蘇菲的世界》時,裏面有一章講存在主義的,説人生來就是不自由的,當時我不太明白,現在我也許有些明白

了。人總是自以為自由的做着自己的選擇,決定自己的人生,其實早有了潛在的規律,操縱着一切,人的意志只是嚴格的執行着它的決定而已,人並不擁有絕對的自由。突然想起這個道理國中的政治課就講過了,不過當時只是談到了人不能因為自由而隨心所欲的做事,必須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那時這實在是説教氣味太濃厚的一句話,也就沒有在意。現在想想也就那麼回事,生活就是如此。

而對於我來説,從書中受益的不僅僅是知道了“喜好、互惠、社會認同、權威、承諾和一致、短缺”這六條原則是怎樣在生活中一次次的把我們捉弄。更重要的是,我需要重新審視我的工作模式,思考怎樣運用這六種“武器”更好的服務於工作,既能“皆大歡喜”也能提高效率。作為市場營銷人員,我們時刻在“影響”和“被影響”中輪流角色,怎樣做能將“效果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怎樣做能讓權威的嘴幫我們説話,怎樣做能讓我們的產品獲得最多的“社會認同”,怎樣做能讓我們在“互惠”的同時成為這個過程中最大的贏家?巧妙的開啟“火雞媽媽”身體裏的磁帶,能給我們帶來額外的關懷;“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的“互惠原則”告訴我:給予以後的索取更能幫助我們順利的拿到想要的資料,打造其他公司不具備的競爭能力,為客户的維護和資源的互換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子甚多,舉不甚舉,只怕是説多了,簡單的事情就變得細碎而煩瑣。只要稍加留心,你就會發現心理遊戲的樂趣。

現在,我似乎明白這本書為什麼要用“蒙娜麗莎的微笑”作為封面,也許它意味心理學的神祕源自於人豐富的內心;也許,它預示着當“心理學”與“經濟學”相遇就變得微妙迷離卻又兩者相宜。而這二者的結合,恰恰成就了《影響力》,只要是看過,以後在生活中就難以避免的要給某某事情對號入座。難怪,這本書要以“社會心理學著作”示人而非“銷售技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懂得了,學會了,才能在關鍵時刻幫助抵禦那些看似光鮮卻暗藏玄機的心理陷阱,不要太大的實惠,僅此一點,足矣!

第五篇:《影響力》讀後感

影響力讀後感

今天把影響力這本書讀完了。它不像一般的書籍總是很膚淺的在表象探討問題,這本書的可貴之處就是透過一個很普遍的現象然後很深刻的探討現象背後的本質,讓人很受啟發。但技巧是中立的,如同刀是中立的。如果有人用刀來傷人,那麼刀就是兇器如果用來切菜,那麼它就是工具。

這本書主要講了六方面的內容。首先講到互惠原理。互惠原理認為我們應該儘量以相同的方式報答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簡單地説,就是對他人的某種行為,我們要以一種類似的行為去回報。如果人家給了我們某種好處,我們就應該以另外一種好處來報答他人的恩惠,而不能對此無動於衷,就像孔子説的要以德報德,而不是以怨報德。我們身邊的很多人都運用了此原理來為自己謀取利益。病人想要醫生在做手術時能更認真更細心的照顧,就塞很多的紅包,醫生由於受到好處,根據互惠原理他們做手術時會更認真細心。企業為了更好的銷售業績,往往賄賂一些官員或者一些採購部經理,而這些官員或採購部經理由於互惠原理會給這些企業更多的訂單和利潤。第二個是承諾和一致原理。此原理認為一旦我們做出了某個決定,或選擇了某種立場,就會面對來自個人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就像有宗教信仰的人,他們在公眾場合總是表現的很虔誠,因為要受他們信仰的約束。比如和尚在飯店吃飯如果大魚大肉的吃,人家就認為他不是一個虔誠的信徒。第三是社會認同原理。此原理認為我們進行是非判斷的標準之一就是看到別人是怎麼想的,尤其是當我們

要決定什麼是正確的行為時。當很多人都去做某事的時候,原本覺得不對的事,只因做的人多了,這事也變成了對的了。在國中的時候,我們的英語老師訂婚了還沒有結婚就先懷孕了,當時她挺着個大肚子來給我們上課,很多學生老師背後都對她指指點點。現在很多女人訂婚瞭然後挺着個大肚子走進結婚的殿堂,也沒有人説三道四,原因就是這太普遍了,沒必要大驚小怪的。這樣的轉變,就是做的人多了,自然的被認同了。第四是喜好原理。人們總是願意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愛的人提出的要求,這應該是很自然的事,沒有誰會對此感到驚訝。第五是權威原理。權威所具有的強大力量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即使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會為了服從權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喪失理智的事情來。讓我知道了,你要想影響別人的看法就先亮明身份,你不想影響別人的看法就不要告訴他你的地位。第六是短缺原理。“機會越少,價值就越高”的短缺原理會對我們的行為造成全面的影響,害怕失去某種東西的想法比希望得到同等價值東西的想法對人們的激勵作用更大。

我是一個不太願意從眾的人,通常別人鼓掌,不會引起我的鼓掌,我只會對自己認為值得的情況給予掌聲,這使我主觀上去忽略別人對其他事情的看法,也忽略了別人的感受。

如果我是生活在羣次很低的人當中,我的這種做法會給我帶來一部分的收穫與不同,可能讓我鶴立雞羣,讓我變得出眾,但是,一旦我生活在羣次高的人當中的時候,結果就完全相反了,比如,別人都

去上課,而我在寢室裏逃課,別人都去參加講座,我卻悠哉的找朋友玩,我的這種做法遵循着一致性原理,讓我為仍然做着出眾事情而感到與眾不同,使我失去了應該有的從眾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