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書讀後感(精選12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18K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2篇《書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書讀後感》相關的範文。

書讀後感(精選12篇)

篇一:《書》讀後感

《答謝中書書》是南朝文學家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簡短書信。文章雖短,卻令人感慨良多。

山水是文人墨客青睞的話題,古往今來寫景的文章數不勝數,而《答謝中書書》一文的可貴之處在於情景交融,寓情於景,託物言志。文章開頭便感慨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表達對山水美景的熱愛,稱讚了友人的高雅情懷。謝中書作為一位能夠彼此共賞山水的朋友,實為志同道合,莫逆之交。

接下來,作者以洗練、清峻的文筆描繪出優美的景色,沒有南朝文字流於靡麗的弊病。“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幾個字中藴含了兩種觀察的視角,抬頭看有白雲和高山,低頭俯視又有流水潺潺,景物清新,不事雕琢。當寫景轉近時,作者又以動靜結合的手法描寫了五色石壁、青林翠竹、猿猴飛鳥、水中游魚等風物,傳達了生機勃勃的意味,如同一幅山水畫上又點綴了細節,將山川景物完整而有層次感地展現在讀者眼前。

最後,作者感慨道,“實欲界之仙都”,表達出了歸隱林泉的高雅志趣,又以謝靈運作比,讚美了好友與謝公比肩。

篇二:《書》讀後感

什麼是英雄?英雄是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你幫助;什麼是英雄?英雄是在你遇到危險的'時候,奮不顧身的救你:什麼是英雄?英雄是勇敢的,英雄是不求回報的,英雄是挺身而出的??????在抗日戰爭時期,更是有了許許多多的英雄,他們有的很年輕,有的很年邁,有的卻只有10歲左右??????今天,就讓我來為你們講述一位少年英雄的故事吧!

1942年10月25日那一天,日本鬼子又來掃蕩,走到山口時迷了路。敵人們看見一個小男孩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帶路。小男孩裝着聽話的樣子走在前面,為了保衞轉移躲藏的鄉親們,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鬼子發現上當後,非常生氣和驚恐,只看見那個小男孩正準備逃走,就在小男孩快要安全的一剎那,鬼子用槍打中了他,又用刺刀刺向小男孩的胸膛,把他弱小的身軀摔在一塊大石頭上!讀到這裏,我的心靈被深深地震撼了,一個小男孩盡然可以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而為中國人做事,他難道不是英雄嗎?

是的,他是一名英雄,一名真真正正的英雄!他是偉大的,是讓我們後人而為之驕傲的!

他就是王小二。我無比地敬佩他!

篇三:《書》讀後感

暑假裏我讀了一本書,它叫《會説話的書》,這本書講述了一本叫《會説話》的書和一個叫陶陶的小男孩的故事。

《會説話》不但會説話,還會“預測”好多未來的事情。

《會説話》很喜歡別人翻閲它,因為被別人翻閲可以使它儲備能量。被人翻閲的越多,儲存的能量也越多。《會説話》還喜歡別人在它身上做記號,因為這樣可以體現它的價值。它還喜歡曬太陽,喜歡呼吸新鮮空氣。因為曬太陽可以使它增強能力,新鮮空氣可以讓它的身體很舒服。

《會説話》不喜歡被雨淋,因為被雨淋會使它變得沒有生氣。它也不喜歡被暴曬,因為暴曬會使它的身體變形,變的不漂亮。它更不喜歡火,因為一把火就會把它變成灰燼,結束生命。

《會説話》非常樂於幫助別人,為了幫助別人,消耗了很多能量,兩次讓自己元氣大傷,最後變成了一本普通的書。陶陶很傷心,但是他還是像以前一樣和《會説話》説話,給它曬太陽,給它呼吸新鮮空氣。他相信《會説話》一定能夠聽到自己説話,只是沒有力氣回答而已。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書和人一樣是需要交流的。讀的書越多,和書交流的就越多。讀懂的越多,從書中得到的力量就越多。我有很多書,很多好書,我要多和它們交流,從書中得到更多的知識,獲得更多的能量。

篇四:《書》讀後感

20xx年的最後一天,我去301醫院看望季羨林先生。到達時是上午,而很早就起牀的季老,已經在桌前工作了很久,他在做的事情是:修改早已出版的《佛教十五講》。他説:“對這個問題,我似乎又明白了一些。”

話題也就從這兒開始,沒想到,一發不可收,並持續到整個聊天的結束。

“您信佛嗎?”我問。

“如果説信,可能還不到;但我承認對佛教有親近感,可能我們很多中國人都如此。”季老答。

接下來,我好奇的是:快速前行的中國人,現在和將來,拿什麼撫慰內心?

季老給我講了一個細節。有一天,一位領導人來看他,聊的也是有關內心的問題,來者問季老:主義和宗教,哪一個先在人羣中消失?

面對這位大領導,季老沒有猶豫:假如人們一天解決不了對死亡的恐懼,怕還是主義先消失吧,也許早一天。

看似平淡的回答,隱藏着一種智慧、勇氣和相信。當然,“早一天”的説法也很留餘地。

和季老相對而談的這一天,離一年的結束,沒幾個小時了,冬日的陽光照在季老的臉上,也温暖着屋內的其他人。

那一天,季老快樂而平靜。我與周圍的人同樣如此。

篇五:《書》讀後感

又一天,翻閲與梁漱溟先生有關的一本書《這個世界會好嗎》,翻到後記,樑先生的一段話,突然讓我心動。

樑老認為,人類面臨有三大問題,順序錯不得。

先要解決人和物之間的問題,接下來要解決人和人之間的問題,最後一定要解決人和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

是啊,從小求學到三十而立,不就是在解決讓自己有立身之本的人與物之間的問題嗎?沒有學歷、知識、工作、錢、房子、車這些物的東西,怎敢三十而立呢?而之後為人父為人母為人子女,為人夫妻,為人上級為人下級,為人友為人敵,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你又怎能不認真並辛苦地面對?

但是隨着人生腳步的前行,走着走着,便依稀看見生命終點的那一條線,什麼都可以改變,生命是條單行道的局面無法改變。於是,不安、焦慮、懷疑、悲觀…接踵而來,人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內心,還是那一個老問題--我從何而來,又因何而去?去哪兒呢?

時代紛繁複雜,忙碌的人們,終要面對自己的內心,而這種面對,在今天,變得更難,卻也更急迫。我們都需要答案。

篇六:書的讀後感

一次在圖書館看到了《最偉大的勵志書》這本書,立即被它的書名所吸引,什麼書竟能稱為“最偉大”的勵志書,不禁抱着好奇的態度去閲讀它。讀後發現確實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它會給所有熱愛和喜歡讀書的朋友帶來智慧、勇氣、信心和快樂。全書圍繞着十四本聞名中外的書籍進行分析,書中每一篇文章都藴含着無窮的智慧和力量,全面闡述了成功的素質和技巧,為無數人指明瞭成功的方向。

本書融合了14本書分成14篇來進行講解和論述的。

第一篇《思考致富》教會你運用具體的步驟達到財富的頂點,激發成功的慾望,樹立成功的信心,積極暗示成功,塑造成功。

第二篇《富爸爸,窮爸爸》告訴你要分清資產與負債,不要做金錢的奴隸,要讓金錢為我們工作,最終達到財務自由的最高境界。

第三篇《細節決定成敗》精闢的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從簡單的事情做起,從細微之處入手。認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小事成就大事,細節成就完美。聯繫到我們的實際工作中,處處都有一個詞的存在,那就是細節。工作要細,吃透各各環節,做好計劃和突發情況的處理,才能合理佈置。

從對老師自身的要求來看,老師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把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切細節問題當作一件大事來做,花大力氣做,把小事做細、做全面,真正做到細緻嚴謹。比如備課中的問題設計,問什麼問題?怎樣問?何時問?爭取使每個問題都問得有價值,有針對性。另外。老師也要十分注重自身修養的提高,因為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老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的影響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老師應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學生展現自己高尚優雅的風度和修養,對學生施以正面影響。最後,老師還應本着“以人為本”的原則來教育管理學生。只有瞭解自己教育的對象,才能對其進行正確有效的教育和引導。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細心觀察學生的言行等細節上的表現,瞭解他們各自的心理特點,因材施教。

從對學生的要求來看,我覺得老師也十分有必要將注重細節的理念傳達給學生。“注意細節其實是一種功夫,這種功夫是靠日積月累培養出來的。談到日積月累,就不能不涉及到習慣,因為認得行為的95%都是受習慣影響的。”所以我們應該從日常學習生活中的細節抓起,嚴格要求學生養成注意細節,一絲不苟的好習慣,在習慣中積累功夫、培養素質。良好的習慣一旦形成,將會成為他們一生受用的寶貴財富, 因為習慣決定行為,行為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第四篇《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七個習慣是: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綜合綜效,不斷更新。

第五篇《人性的弱點》中説到與他人愉快相處的三個技巧:輕易不要批評別人;真誠地讚美他人;從對方的角度考慮。

第六篇《人性的優點》會為你解決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助你走向成功,改掉憂慮的習慣,常葆充沛的活力,不因別人的批評而不愉快,不要受到不公正批評的干擾,樂意接受批評,多做自我批評。

第七篇《一生的資本》告訴我們:即使你很貧窮,你也可以利用你平凡的智慧,卓越的學識和廣闊的社會關係取得成功。

第八篇《喚醒內心的巨人》世上之所以有成功與失敗之分,關鍵在於,能否發現並善用自己的潛能。如果一個人能對自己的心靈與感情控制自如,就可以完成任何事情,創造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第九篇《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告訴你如何推銷自己,如何推銷人生,如何激勵自己的鬥志並獲得成功。

第十篇《羊皮卷》將全方位地使你達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內心的目標。

第十一篇《一分鐘經理人》教你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培養執行觀念,並從真正意義上造就執行者。

第十二篇《誰動了我的奶酪》使成千上萬的人發現了生活中的簡單真理,使人們的生活更加健康,成功,輕鬆。

第十三篇《致加西亞的信》主要是倡導一種偉大的精神:忠誠、敬業、勤奮,這正是人性中光輝的一面。

第十四篇《郵差弗雷德――從平凡到傑出》講述的弗雷德是美國的一名普通郵差,然而他實現了從平凡到傑出的跨越。他的成功之處在於通過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為客户每天都提供超值的服務,讓每一天成為自己的代表作。通過這個故事得出四個原則,原則一:每個人都能有所作為;原則二:成功的基石是關係;原則三:你必須持續地為他人創造價值;原則四:定期調整自我,振作自己。

讀完整本書,給我感慨最深的是告訴人們要怎樣面對人生、把握人生才能擁有美好的未來,幫你全面瞭解自己的性格對於人生的規劃和發展將起到哪些作用,看到自己性格中的優點,並充分利用這些長處,發揮自身才能,還會讓我們養成良好的習慣,積極思考、持之以恆、團結合作,為成就事業打好基礎。這是一本所含範圍廣、思想十分豐富的勵志書,值得大家一看。

篇七:書的讀後感

微小的幸福與温暖,在我和你們的生命中,不斷地出現。

然而之於藝術,以前我一直相信我是一個極端的人,熱愛卡夫卡的《城堡》,CLAMP的《聖傳》,還有由貴的漫畫。

直到看到曹先生的書。

“美的力量決不亞於思想的力量”。他如是説。

所以,只因了這一句話,便是傾心於他的那些,帶着鄉土氣息,純美而温暖的故事。

最近讀的是曹先生的《細米》,橙黃色的封面,大―片大―片的金黃色,一個少年呆呆的在稻田前守望。

他守望的是什麼呢,是幸福麼?

細米,本來是一個單純的男孩子,和其他所有鄉村裏的孩子一樣,他愛臉紅,喜歡在田間和同伴嬉戲,與表妹紅藕兩小無猜,一同長大。然而隨着來這裏插隊的女知青的到來,這個叫梅紋的女子,改變了他的生活。他們初次相見,彼此就有了一種奇異的感覺。在後來漫長而温暖的歲月中,細米一邊在梅紋的引領下走向前方,一邊開始暗戀着她的聲音、她的舉止以及她身上所有的一切,而她在那段孤獨無助的時光裏;似乎亦更深刻地陷入了一種對於細米的不可名狀的眷戀。一種非戀情的戀情,在一個到處是河流與蘆葦的水鄉世界中令人感動地展開着,處處風采飄逸,處處詩意流動。

“月亮越升越高。是個好月亮,薄薄的一片,十分純淨。天空藍得單純,偶爾飄過雲彩,襯得它更為單純。天空與月亮,就像一塊藍色的綢子展開了,露出了一面鏡子”這就是梅紋和細米登上蘆葦叢中的瞭望塔,看到大自然神祕而美麗的景色,細米生來便有一種發現自然中美的天賦,淘氣而又靦腆,瘦小而又膽大,充滿了想像力,更有自己的主見。我相信細米的不少非凡舉動一定會引起讀者的興趣的,如他懲罰小七子,如他騎發瘋的大白牛,如他為了梅紋而去偷考試卷子,但最讓我傾心的是他用一把小刀在滿世界刻下的圖象,還有他在竹林背後的高牆上創造的一幅巨大的“壁畫”。這就是細米最大的不同之處,是他的“精神之美”所在。而對應的,梅紋能夠以她的不同於鄉間的,女子獨有的敏鋭的感覺,來開發引導細米。在梅紋的啟發下,細米對於藝術有了一種心靈的自覺,於是他在精神上走向了成熟。

梅紋曾滿腔熱忱地推薦細米的雕刻參加縣文化館的展覽,可是當文化館的人很敷衍潦草地處置細米送來的作品時,梅紋氣憤了,指責他們是不懂藝術的“白痴”,同時也放棄了讓社會承認細米的藝術的念頭。小説的進一步發展告訴我們,文化館看得上還是看不上細米的藝術已無關緊要了,重要的是藝術帶着細米的精神不斷地飛昇。因為藝術,細米的生命才變得更優美,不僅細米,對於每一個人來説都應該是如此。這就是曹文軒要在《細米》這部小説裏告訴我們的。正如前面所説,細米生長在鄉村,雖然有些野性,但他的心靈先天就孕育着藝術的元素。梅紋來自城市,她對藝術有一種自覺的認識,但她面對細米渾沌的藝術世界時也感到了新奇和迷惑,她後來終於明白了,細米以及他父親這兩人的“心靈與血液裏暗藏着與藝術息息相通的東西”,她對細米的幫助與其説是引導,不如説,是共同創造。所以,最少我認為,從思想主題上説,《細米》完全超越了傳統的成長小説,貫穿着一種民主、平等、自由的現代思想。但在審美思想上,作者卻採取一種反現代的姿態。讀曹文軒的作品,可以發現他始終在追求着、捍衞着古典審美理想,這簡直説得上是力挽狂瀾之舉。我一點一點地看着青銅葵花,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一點點融入那些平淡的故事中。平淡,然而温暖,《細米》同樣如此。曹先生在這個文學創作有些浮躁的年代,堅守着那一點自己的麥田,悠然沉靜於自己的,帶有鄉土風情的,温暖的故事,並且如此這般,温暖了所有人。

閲讀細米,實際上心靈在得到一次美麗而純淨的心靈旅程,在這本書裏,我們看到最多的是它不斷滲透的人性美,超越自我的審美,同時也含着憂傷的淡淡的詩意,從這裏,我們能看到最為美麗純潔的感情,也能切實的感受到作者向我們所傳遞的那種古典大氣之美。

曹先生在上的blog名為“麥田”他寫道。

“我彷彿是獨自漂流到一座孤島上的人,忽然看到了天水相接的蒼茫處,悄然滑動着一葉帆,而且這片白帆顯然是朝這座孤島悠悠而來。”

朋友説,這樣僅僅是一句簡簡單單的文字,也便如戀人的一個淡淡的微笑,讓你的心在一瞬間春暖花開。

他在為《幻城》作序的時候,説在中國的少年作家中,有這樣的作者,對它是喜悦與安慰,我想,在中國的文學史上,有過這樣一位,用文字給人帶來那麼多,幸福與温暖的大作家,又何嘗不是一種喜悦與安慰呢?

這是我們的,麥田深處的幸福。

篇八:書的讀後感

《一本書看懂孩子的世界》這本書是一位媽媽育兒經驗的分享,書中寫着:幸福是一種心態,快樂是一種意境,走近孩子更是一種最直接的親子接觸和交流,所以,我心裏一直在説,並且一直在做‘寶貝,媽媽會用心陪着你,和你一起長大。’

這本書分享寶寶成長過程中發生的趣事和爸爸媽媽應對的經驗,第一章中“孩子的話”作者告訴我們,孩子的話我們要當真,因為在孩子的世界裏,他們最信任的人就是父母!他們認為自己的爸爸媽媽是無所不能的,所以每天發生了有趣或者他們認為重要的事情,他們會不厭其煩地渴望在父母面前表達自己的意願、情緒、感受以及需求,他們強烈地渴望着能將自己見到的,感受到的東西第一時間與爸爸媽媽分享。可是大人們有仔細觀察過自己的孩子嗎?孩子兩歲半後就能通過簡單的詞句來表達自己的這種感受。這個階段,孩子的表達慾望很強,不管身邊有沒有人跟他搶話題,他都像充足了電的小馬達一樣有種爭先恐後的精神。也許,有時可能在一瞬間,由於父母不經心的粗心,沒有及時分享到孩子的經歷,沒有注意到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也就不小心忽略了孩子驚喜的心情,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所以我們要認真的傾聽孩子的心聲,珍惜與孩子交流的機會。並且我們要學會嬰兒的語言與他們交流,當孩子每天在我們身邊如小麻雀一樣嘰嘰喳喳快樂的説話時,我們要學會感謝孩子善意的語言,孩子話更是一面鏡子,他會折射出很多現象,更能照見父母的不足與缺點,所以平時我們要重視與孩子的溝通、用心去感受孩子的話!而且,溝通要無形地在每天的點點滴滴中完成。

小孩子的想象力是極其豐富的,在他們一兩歲的時候,語言表達能力還不是很強大,有時他們會用畫畫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在第二章的“孩子的畫”中作者就提到:‘即使在你眼裏只是毫無意義的曲線和圓點,也有他自己的道理。’所以作為父母,不管在孩子的哪個階段,都要學會保持一種温和的態度來觀察他塗鴉的過程,用“童眼”去看他們的“童畫”,用讚許與鼓勵的態度去對待孩子的畫,與孩子一起學習一起去了解這個世界。當然,在與寶寶討論如何畫畫時,是需要一點兒技巧的。如果你一味的問他:“你畫的是什麼?是貓嗎,還是狗?怎麼四不像?書上不是這樣畫的啊?”相信哪個寶寶都會不高興的,自己最拿書的小畫被最親的人否定的一無是處,他能沒有牴觸情緒嗎?又比如,你買回一些簡筆畫、卡通書堆在他面前説:“你看這隻小狗多可愛,比着畫哦!”然後在一邊指手劃腳的,干預他的“原創”思想深度打擾他愉快創造的積極性,你覺得他會高興嗎?所以,我們應該趕快脱離照搬照抄,放開孩子的手腳,帶他走進生活當中去,他自然會插上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觀察,創造出不一樣的世界。

在第三章“孩子的愛”中,作者舉了她與孩子生活中的例子:“以前大晨給我夾菜,我會擔心她把菜湯灑一桌而拒絕,但我現在學會欣然接受,不再在意大晨夾的菜有沒有滴得哪裏都是,並且張大嘴讓大晨一口一口的喂,我想給他一個對媽媽表現愛的機會。”是的,當孩子在生活中對我們表現出關愛時,我們千萬不能因為麻煩,而扼殺了孩子展現愛的天性,孩子還小,但他們會在父母的接受、需要、肯定中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他們很在意被需要的感覺,我們為什麼不能給呢?

當然,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還有孩子的“哭”、孩子的“樂”、孩子的“拽”、孩子的“智”等等,孩子的世界是色彩斑斕的,孩子有着我們想象不到的天真無邪與爛漫,我們應該要以正確的心態去了解他們,一個孩子要健康快樂的成長,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相當重要的,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讓孩子接受正確的、積極的教育引導,是家庭教育的首要責任!孩子還小,尚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還不能準確把握和理解父母家人的心思,因此很容易在細小的事情上養成撒謊的、逃避、自私的不良習慣。儘管一千個家庭會有一千種教育方法,但教育方法可以不同,教育觀念必須要一致,所以讓他們幸福快樂的成長,是作為父母,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所以要讓孩子有個幸福完整並且快樂的童年,是需要我們細心的觀察與教導,用心融入孩子的世界與他們共同成長。

篇九:書的讀後感

作為營銷系的學生,我一向想找真正適合自己的營銷管理的書籍來讀,但翻遍圖書館,即使找到滿滿幾書架的書,裏面的很大多數都是講述着很晦澀難懂或實踐性不高的知識,讀起來乏味得很。直到老師給我推薦《影響力》這本書,抱着看看的心態看完了這本書,我才發現原先營銷的道理就在於這些生活中的小事情上。這本書給我帶來的啟發太多了,有必要也記錄下來勉勵下自己。

這本書克服了教材普遍通篇大論原理性很強讀起來令人乏味的缺點,以通俗易懂的例、妙趣橫生的語言向我們傳達能包羅萬象的六條基本的心理學原理:互惠、投入和一致、社會認可、喜好、權威、匱乏。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互惠原理。互惠原理認為,我們就應儘量以相同的方式回報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由於互惠原理的影響力,我們感到自己有義務在將來回報我們收到的恩惠、禮物、邀請等等。因為這一類東西的理解往往與償還的義務緊緊聯繫在一齊。互惠原理以及與之行影相隨的負債感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一點就是,它們在人類禮貌中幾乎無處不在。不僅僅如此,這條原理在每一個社會組織中都運用得十分普遍,以致於幾乎每一種形式的交換都滲透了它的影響。一個廣為理解而又堅不可摧的面向未來的價值趨向在人類社會的.進步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為這意味着人們在與別人分享某些東西的時候,能夠確信這一切都不會被遺忘。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最後到達了這樣一種禮貌程度:當一個人將財物等資源分給他人時,其實並沒有真正地將這些東西失去。這種現象的結果就是,那些以一方向另一方帶給資源為開端的交易邊的容易起來,錯綜複雜而又井然遊有序的援助、送禮、防禦和貿易體系也成為可能,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利益。既然互惠原理對人類禮貌的用心好處是這麼顯著,它在我們社會化的過程中變成一種深深植根與我們心目中的價值觀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

互惠原理常常會把償還的義務強加到我們頭上,但我們從互惠原理中得利的時候還是佔多數的。正因為如此,篤信並且服從這個原理也就成了我們生活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行為規範。我們每一個人都明白遵守這個原理合乎社會給我們定立的行為規範,而違背了它卻會遭到無情的唾棄和嘲弄,甚至會被戴上像乞討賴帳、忘恩負義之類的帽。因為對那些只知索取不知償還的人有一種普遍的厭惡感,我們往往都會極力避免與他們為伍。雖然在特殊狀況下,比如説由於條件或潛力不允許而不能回報人家的恩惠,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得到大家的諒解,但一般説來,整個社會對不遵守互惠原理的人的確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厭惡。為了避免被貼上像乞討賴帳、忘恩負義這一類的標籤,即使是不公平的交換我們有時候也是願意理解的。因此,一方面是發自內心的強烈不安,一方面是來自外部的巨大羞辱,兩者結合在一齊,便造成了一付十分沉重的心理負擔。瞭解了這一點,對於人們在互惠的名義下會心甘情願地付出比自己得到的多得多的東西就不會感到太難以理解了。而且,即使人們的確有某種需要,如果感到自己難以回報,往往也會盡量避免向他人尋求幫忙。這並不奇怪,以為儘管物質上的損失是人們不想看到的,但與心理上的重負一比也就不算什麼了。而恰恰是

這種狀態給一些想要利用互惠原理獲利的人帶給了機會。

互惠原理之所以能夠成為如此有效的説服他人的工具,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所藴藏的極大力量。在它的影響下,人們很輕易地就會答應一個在沒有負債心理時必須會拒絕的請求。即使是一些平時頗具影響力的因素,與它一比也會相形見絀。

一個老師想測驗一下學生們對過去時、此刻時和將來時的掌握程度。有一個問題是我給予的將來時是什麼結果有一個學生信心十足地答道,我索取。雖然他可能犯了一個語法錯誤,但他對一條更博大的社會原理卻掌握得完全正確。

著名法國人類學家馬塞爾。毛斯在描述人類禮貌中的送禮過程以及與此有關的社會壓力時説古這樣的話:給予是一種義務,理解是一種義務,償還也是一種義務。儘管回報的職責感是互惠原理的核心所在,但互惠原理之所以那麼容易被人利用,卻還是由於上面提到的理解的義務。我們理解恩惠的義務感削弱了自己的選取潛力,把決定我們會對誰負債的控制權交到了他人的手中。

相互退讓是利用互惠原理來使他人答應自己的請求的另一種方式。與給人一點好處然後要求他們回報的直截了當的方式相比,這種方式比較微妙,但有時候卻更加致命和有效。妥協也能夠是一個互惠的過程,因此人們能夠先主動做出一個讓步,以迫使對方也做出讓步,從而到達自己的目的。這個簡單的技巧能夠稱為拒絕退讓策略。

營銷是一門學問,而學好營銷,就在於注意身邊的這些看不起眼的原理,成功的營銷就在於這些小小的積累。

篇十:書的讀後感

《寫給大家看的設計書》也是這個樣子,通過講解設計中的親密性、對齊、重複和對比四大原則,告訴你設計的基本原則是什麼,讓我對設計基本入門了。

這本書帶來的一個直觀好處,就是原來我看系統設計界面覺得好像不好看,但是什麼錯誤説不出來,但現在我可以明確説,同類元素親密性不夠,或者用的色彩對比性不強。而通過讀了這本書,總是情不自禁去看一些廣告牌、名片和系統界面,挑一些不足(像手裏拿着錘子,看哪裏都是釘子一樣)。不過也挺好玩的,這個世界多了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一、為什麼讀這本書

首先這本書不是講架構設計的書,而是講佈局設計的書;其次這本書不是給你講設計中很深的概念的,而是提出明確提出四個概念,然後用一堆樣例來進行論證這些原則(前面提了一些問題,並在最後附上作者的建議);最後這本書大家粗讀會感覺到很老套,或者和自己做的工作無關,很多地方提了如何設計廣告牌、信封、明信片等,但是如果你深入體會,其實你會應用到很多地方,比如你的設計的原型,比如你請客吃飯做的一桌菜搭配,比如你衣服的穿搭等。

而知道這本書是源自最近聽大神課中提到的,裏面大神做的幻燈片美輪美奐,其中提到想做好幻燈片連基本的設計都不懂,還怎麼做好幻燈。自己對自己幻燈設計怎麼樣,心裏知道是啥水平,不會就抓緊學唄,然後趕緊下載電子版。粗讀了幾章,感覺被驚豔到了,原來自己犯了好多佈局的大忌,比如元素滿頁面佈局、字體沒有層次、顏色亂搭... ...,按照書裏面進行調整了以後,發現還是有很大的進步。

這本書主要講設計,不僅對於PPT中素材、顏色搭配,還適用於對廣告牌、名片等一切用於多個元素聚集的情況,由於自己從事工作是屬於直接面對客户展示端的(業務規則+易讀化表達),(強)倡(迫)議團隊小夥伴一起讀這本書,希望能細化到日常工作中,通過三週一起共讀,看到小夥伴讀後感觸,還是有很多幫助,也很希望用到自己工作中,甚至在自己日常工作習慣中進行了深化,非常感謝一起共讀的8位小夥伴。

另外一個原因讓推薦這本書,主要原因在於設計裏有太多“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理念。設計的書難度,原因在於設計水平的提高在於不斷的練習、批評、改進、再練習的過程。太多設計書裏是大理論,板起臉來講課,自己説的開心,卻全然忘記好的書是在與讀者對話。所以我認為這本書還是值得去讀的。

二、這本書帶來哪些益處

就像前面説的,這本書沒有很深的理論知識,甚至你可能花費一下午時間就可以把這本書讀完。同時我覺得這本書又是一個你可以實時翻閲的書,或者説是工具書,你懂了裏面的概念,你就會不自覺讓自己做的事情遵從相關的原則。正如作者所説:“一旦能夠説出什麼東西的名字,就會很容易注意到它。你就會掌握它,擁有它,使它在你的掌控之中。

第一個益處。也是作者花80頁介紹的四個原則:親密性、對齊、重複和對比四大原則,需要你熟記,這四個原則詳細概念是:

親密性原則是指:將相關的項組織在一起,移動這些項,使它們的物理位置相互靠近,這樣一來,相關的項將被看作凝聚為一體的一個組,而不再是一堆彼此無關的片段。

對齊原則是指:“任何元素都不能在頁面上隨意安放。每一項都應當與頁面上的某個內容存在某種視覺聯繫”。如果頁面上的一些項是對齊的,這會得到一個更內聚的單元。

重複原則是指:“設計的某些方面需要在整個作品中重複”。重複元素可能是一種粗字體、一條粗線,某個項目符號、顏色、設計要素,某種格式、空間關係等。

對比原則是指:是為頁面增加視覺效果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很容易吸引讀者去看一個頁面;另外對比還能在不同元素之間建立一種有組織的層次結構。要記住一個重要規則:要想實現有效的對比,對比就必須強烈。千萬不要畏畏縮縮。

你記住了上述四個概念,你就知道“優秀的設計就這麼容易”,你就知道將字體居中是對自己設計的內容有多自信,你就知道頁面裏面各種顏色混搭有多愚蠢,你就知道當要突出一個主題時,你把主題詞和旁邊的字體就大一號,是有多麼小心翼翼了。這本書告訴你捨棄哪些無用,將同類分組,對於同樣元素要對齊等等,知道這些你至少不會滿屏幕、無序排滿元素,你就不會在一張白紙上塗抹上各種顏色了,我覺得這就是本書帶來的最大的益處,會讓你熟悉設計中的基本原則,就如你看到紅燈就會等待一樣。

第二個益處。將顏色的72變羅列出來了,就像“一而生、二生三、三生萬物”一樣,將顏色演化的講解出來,並列出了互補色、類似色等,通過讀這部分,在進行顏色搭配時,就不會亂搭了。如果體現一個元素就使用類似色,如果不同的元素將使用互補色。

最後一個益處。就是字體的應用,這塊作者詳細列舉了各類字體的來歷,不過由於以英文來距離,可能給我們比較遠的感覺,我感覺大家可以看看漢字的字體的,但是裏面講到字體使用中協調、衝突和對比,也是適用於我們對字體的使用的。比如我們經常在大屏設計時,為了凸顯一些數字,將字體設計為和其他旁邊字體不一樣或者顏色不一樣,就是最好對字體應用。

最後大家都喜歡看“美”的東西,但什麼是美,如何做到大家認為的美,作者通過四大原則將基本概念告訴我們,這樣我們就可以對不美的東西進行修正,以後我估計還會時不時翻閲這本書,讓一些設計的基礎概念融入到生活、工作中,給自己的作品帶來較高的提升。

篇十一:書的讀後感

哲學頗讓人視為畏途,而選擇張楚廷先生的哲學思想來談體會,這無疑更需要勇氣。台灣作家龍應台曾説,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個迷宮,充滿了迷惘和彷徨,沒有人可以告訴你出路何在。“哲學使你從思想的迷宮裏認識星星,從而有了走出迷宮的可能。”這使我找到了讀哲學的部分理由。

近期,我有幸拜讀了張楚廷先生的力作《教育哲學》。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閲讀、品味。

人説:讀書足以移情,足以,足以長才。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性靈。因為書中有着廣闊的世界,書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這句話説得一點也不假,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就是一次與大師的對話,與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難得的精神之旅,同時也會讓人收穫非淺。張楚廷先生説,機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師要做到“機智”地處理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必須具備諸多素質和條件。我以為,以下幾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有一顆熱愛學生的心,涵養師愛,以情促教。育人之道,愛心為先。台灣教育家高震東説:“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如果教育未能觸及人的靈魂,為能喚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成其為教育。要實現真正意義的教育,愛幾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的:“在什麼條件下知識才能觸動學生個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為一個人所珍視的智力財富和道德財富呢?只有在這樣的財富下――用形象的話來説,就是在知識的活的身體裏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記得有人説過這樣一句話: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給怎樣的老師來培育,你自己就做這樣的老師吧!是的,老師,請把美好的笑容帶到學校,把對人與對世界的良好期盼帶到同事們和孩子們面前,像孩子一樣瞪着好奇的眼睛清點知識;把遊戲這一人類最古老的快樂的方式引入課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訓詞換成讚美,換成幽默;把那些塵封在角落裏的各種各樣的表情豐富在臉上,用你的腳尖輕盈地點地,聽腳步聲在走廊裏擊起快樂的迴響。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是因為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或許很有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着愛與悲憫,我們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户,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其實後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希望。對於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温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

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人格,嚴慈相濟。《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條説:“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教育;不同的人在教育教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的表述是貫穿於新課程標準的一條紅線。教師要“目中有人”切實關懷每個學生,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為每個學生的成才提供機會。人性中最寶貴的是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賞識,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體驗人生的價值,並提升這種價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讓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樹,把綠陰覆蓋在他們身上;讓體罰和變相體罰遠離文明的場所。當然,作為教書育人者,也不能對學生的不良現象放任自流,寬嚴有度才是愛,做到嚴慈相濟。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維,開拓眼界、拓寬思路。機智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實質就是或因勢利導,或拋磚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話題轉移,擺脱眼前的窘境。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敏捷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才能左右逢源,化險為夷。

第四,要有豐富的學識。有句話:“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我覺得不對,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一桶水遠遠不夠,要開鑿一眼泉,有了源頭活水才能勝任今天的教學。”開鑿一眼泉,就是教師要終身學習。在當今信息化時代,知識的更新程度是驚人的。在教育教學中涉獵的範圍不能侷限於課本上的知識,還要走出課本,善

於拓展相關的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融匯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保護學生愛問為什麼的好習慣,讓自己的課堂更充實、更豐富。如果教師能做到精通專業,又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並善於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和原理,就能信手拈來,馳騁自如,找到偶發事件與教學任務之間的聯繫。

讀書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師更要把讀書當成生活的一部分並學以致用,時時用全新的教學理念來支撐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讀了張楚廷先生的力作《教育哲學》,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在今後的工作中我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以發展。

篇十二:書的讀後感

我們的民族從來不曾缺乏那種不計名、不計利、惟心中事業至上,以致常常遠離着社會實踐而孜孜於學問的執着的人。這種人通常被稱作隱者,他們的成果在當時大多是收之名山、傳諸後世,如:鬼谷子、王夫之等。

該書的作者正是這樣一個人,只不過他尚在人世。

這本書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填補了某項空白、拓展了新的視野、發現了新的角度之類的評語可界定的,用湖南師大幾位哲學教授的話説,是自成了體系。在哲學上自成體系的自王船山之後,在我們中國能數出幾人呢?

我們經常看到或是聽到有所謂“人性閃光”、“人性的醜陋”,還有“人性化設計”等説法,但對於究竟什麼是人性,當今社會又有幾人曾認真進行過研究並真的擁有了認識呢?該書是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關於人的最為深刻的著述。它將人性歸到若干最基本的衝動即“無意識欲求”,認為:人大體有15種欲求,分為善、中、惡三類;人的行為乃至行為的善惡全都是這15種欲求在不同境遇下的客體化綜合產物--書中所講的“欲求”,是指處在意識之前,甚至還在潛意識或下意識之前,那種最原始、最前端的一霎那存在,用數學的語言可描述為:無限趨近於零。

人的行為原動力是什麼?人歸根到底由什麼所支配?這是人性考察中的關鍵疑難。作者不落長久以來人類一直是從意識(包括現代西方理論從潛意識或潛意識慾望)上加以解決的成規,提出人是受自己純然無意識的欲求所支配;並且指出,這種欲求所要求索的,其實不是任何外在於人的客觀存在,不是任何一種社會化的實體,例如金錢、權力、榮譽、地位、某種理想的生存境界等,而是他自己的“在世的形式”,他的存在形式或活動形式。人是在自己的意識中極力實現着自己的無意識,一切意識性的追求都不過是追求的“外罩”甚至假象,真正的追求恰恰是掩蓋在這一外罩裏的、完全不被他自己意識的、對自身活動形式的追求。

由於這樣,作者也就把他自己的觀點與其它一切流行於世的觀點涇渭分明地區別了開來,讓我們看到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更為深入的當代最新人性觀。

在做了上述探索之後,作者進一步論及社會。指出一切社會衝突最深刻的原因無不在人的無意識欲求:社會出現了無意識的“欲求對峙”,社會不可避免地便將陷入思想、文化、政治和經濟的內部傾軋,乃至嚴重腐敗;要消除這類社會病變,避免“欲求對峙”給國家、民族以至個人自身帶來內傷,國家則惟有系統性構建“社會反衝突工程”或曰“國家治理工程”,讀後感《《論人的欲求與社會的疏導》一書之讀後感》。這樣,從無意識如何引發衝突,到社會如何建造反衝突工程,作者便最終完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論:“人性-政治”論。這是一種從人類本身的原始需求性研究出發,把對人本身的原始需求性研究與對外在的社會客觀性研究結合起來,來綜合解釋國家政治現象的理論。它不僅為我們鋪墊了一條真正意義上的以人為本的思路,更要者是:在人的惡性(首先是無意識的惡性)極度氾濫並業已造成種種不良現象的今天,它恰恰為執政者開出了一劑如何從人的本身來驅除惡性、調整人慾以實現社會和諧的良方。

該書肯定不是通俗讀物,估計一般讀者很難輕易就能看懂,就能真正理解她的涵義。最關鍵的它不是為一般性文化消遣所寫,它是為理想、為未來、為國家、民族和社會而思而著。作者三十年磨一劍、嘔心瀝血、負債出書,實在是希望通過它能找到一二知音。想我泱泱大國,十數億人眾,諒不至於找不到可耐着性子認真讀完此書的人吧?倘若有,則作者幸甚、此書幸甚!假使還能被那些真正肯為國家、民族之大計殫精竭慮的智者所研磨,則民族幸甚、國家幸甚!

Tags:讀後感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