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會計發展史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1W

第一篇:索科洛夫《會計的發展史》讀後感

會計發展史讀後感

福州大學至誠學院

學科名著閲讀報告

課程名稱:學科名著閲讀

名著名稱:《會計發展史》

任課教師:蔡志忠

學生姓名:

學號:

年級專業:10級財務管理

2014 年 1月10日

讀索科洛夫的《會計發展史》感悟

——漫談中國的會計發展史

第一部分

1985年的寒冬,索科洛夫完成了《會計發展史》,這是他一生中對全世界來説最重要著作。該書包括前言、經濟核算與複式會計的產生、核算成為科學、改革前俄國核算的產生與發展、俄國的會計科學思想、資本主義國家的會計核算、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會計核算等九個部分。在前言中索科洛夫指出,科學有其內在的發展原因和外在的發展條件,會計是與其發展的環境緊密相連的,會計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正因如此,索科洛夫在這本書中從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出發,以會計科學思想的邏輯發展為主線,詳細地介紹了會計觀念、技術和方法的演進過程以及有關會計學派的特點,特別是通過總結不同學者對會計科學發展貢獻的理論概括與觀點介紹,注重從史學發展的角度來研究會計科學思想的演變規律,從而體現出該書與其他西方類似著作所缺乏的一個基本特徵。該書的基本內容大致可分為四個大的部分,及主要觀點如下:

一、會計核算科學的產生與發展

索科洛夫在研究會計核算科學的產生與發展時,區分了經濟核算、會計核算、複式會計、會計學與會計科學等概念,認為複式會計是會計核算發展的結果,而會計核算只有在擺脱經驗主義、教條主義的約束並確定科學的原則之後才能轉變為科學,會計核算科學是會計發展的高級階段。

二、十月革命前俄國會計核算體系的形成與變化

受列寧的有關會計核算階級本質思想的影響,或許本國的史料更為翔實,所以索科洛夫對改革前後的俄國會計核算進行了專門研究。 三、20世紀資本主義國家的會計核算思想

當人類社會開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以後,世界經濟的發展格局出現了變化,美國開始佔據重要地位。到20世紀中葉,英美的會計理論開始活躍起來。所以索科洛夫在研究資本主義國家會計核算思想的發展時,不僅介紹了德國學派、法國學派,還重點研究了英美學派。

四、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會計核算實踐

索科洛夫出生於前蘇聯,也許前蘇聯是最早成立的社會主義國家,也許前蘇聯是當時的“老大哥”,所以作者在介紹研究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會計核算時,將主要部分放在了前蘇聯,仔細研究了前蘇聯建國初到20世紀80年代的整個會計發展歷史,而對當時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會計核算發展則採取了概略研究的方式,簡單地研究了當時社會主義各國取得的主要會計核算理論與成果,認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協作實現了會計核算的同步發展。

第二部分

讀完索科洛夫的《會計發展史》,在他的講述的最後一方面闡述了社會主義的會計史,不過很遺憾沒有把中國的會計史講述在內,可能是因為中國當時經濟落後和中蘇冷戰而沒有引起關注。不過通過學習後,我參閲大量的資料,藉以簡述對中國古今的會計發展史的一些看法。在《會計發展史》中把會計的產生與發展決定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們管理生產的客觀需要。人類要生存,社會要發展,就要進行物質的生產,生產的行為同時也是生產的消費行為。生產的消費,除了自然資源耗費外,都可歸結為勞動的耗費。人們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時,總是力求在儘量少的勞動時間裏創造出儘量多的物質財富。為了達到節約勞動耗費,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人們在社會生產經營活動中,必須加強對生產經營管理,力求以較少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這就需要對勞動耗費和勞動成果進行記錄和計算,並將耗費與成果加以比較和分析,藉以掌握生產活動的過程和結果。

在我國,“會”、“計”二字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的《周禮》中。根據考證,在此之前,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金文共五千多字,均未發現此字樣。在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對生產活動的計算和計量僅憑頭腦記憶即可。西周是我國奴隸制經濟發展的鼎盛時期,這時期的農業、手工業及商業都有了顯著的發展,會計也隨之有較快的發展。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的時候,生產活動頻繁,勞動產品增加,剩餘產品出現,單憑頭腦計算和記憶已遠遠不夠,於是產生了“結繩記事”、“刻木記事”等記錄和計算方法。這是會計的萌芽。但它只是生產活動的附帶工作。隨着社會生產的進一步發展,文字的產生,會計由“生產職能的附帶部分”逐漸發展為獨立的記賬、算賬等管理活動。據我國曆史記載,我國西周王朝已設立了“司會”這一專職官吏來掌管國

家和地方的“百物財用”。《周禮.天官》中記載:“司會主天下之大計,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則??而聽其會計??以參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歲會考歲成”。當時,就設有專門的官員記載和管理王室的錢糧賦税,並設有官廳會計部門,主管官員稱為“司會”,“司會”在總攬國家政大權的天宮大宰的領導下,組織年度的總合核算.“司會”下面又設有掌管王朝全部會計賬薄的“司書。

唐宋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高漲,社會財富不斷增加,從而使會計核算的方法又有了較大的發展。唐代出現“賬簿”一詞,到宋朝會計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出現了“四柱清冊”。四柱是指:“舊管、新收、開除、實在”,其含義分別相當於期初餘額、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餘額。並歸納出了四柱之間的平衡關係:舊管 + 新收 = 開除 + 實在。“四柱清冊”將一定時期內財物收付的記錄,通過“舊管 + 新收 = 開除 + 實在”這一平衡公式加以總結,既可以檢查日常記錄的正確性,以可分類彙總日常會計記錄,使我國傳統的單式收付簿記記賬法提高到較為科學的層次。

可以看出,在四柱中,每一柱都反映着經濟活動的一個方面,各柱相互銜接,形成整體,不但彼此具有相互核對的作用,而且可以總括表現某一特定會計核算內容的增減變動和結餘情況。“四柱清冊”的創建和運用,是我國會計史上的一大成就,為我國通行多年的收付記賬法奠定了理論基礎。

明末清初我國的商業和手工業出現空前的繁榮,反映了我國封建經濟中的資本主義萌芽。於是到了明末,出現了比“四柱清冊”更加完備的“龍門賬” 核算方法。“龍門賬”是把全部賬目劃分為“進”、“繳” 、“存”、“該”四大類。所謂“進”指全部收入;“繳”指全部支出;“存”指全部資產(包括債權);“該”指全部負債(包括業主投資)。“進”、“繳” 、“存” 、“該”四柱之間的結算關係可用下面會計方程式表示:

進-繳=存-該 或 進+該=存+繳

年終結算,按照上式,從兩方面計算盈虧:進-繳=盈虧;存-該=盈虧。兩式計算結束相符,稱為“合龍門”。“四柱清冊”只能應用不計盈虧的政府(官廳)會計,而“龍門賬”則能滿足商業上核算盈虧的需要。在“龍門賬”的基礎上,我國會計工作者又創造了“四腳賬”,這種賬主要應用在民間商業界。

“四腳賬”對企業發生的日常經濟事項無論現金出納、商業購銷、內外往來等,均在賬簿上記錄兩筆賬,即要登記某一賬項的來龍和去脈。可見我國會計工作者早在明末清初就為近代會計中的“複式記賬”原理作出過極為重大的貢獻。在封建社會,由於我國曆來實行閉關自給經濟政策,社會生產力逐漸落後。到了19世紀中葉以後,逐漸論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會計發展的步伐一直停滯不前。

中華人民共利國成立以後,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的變革,國民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在建國初期,我國實行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引進了與之相適應的前蘇聯會計模式,前蘇聯會計模式的引入是對舊中國會計制度和方法的變更,我國會計水平在原有基礎上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改革開放以後,為了加強經濟管理,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我國於1985年出台了第一部《會計法》,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從促進改革開放曾發揮過重要作用。1993年和1999年根據社會改革開放發展的需要,分別對《會計法》進行了修訂。新《會計法》的出台,對進一步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嚴懲會計工作中存在的秩序混亂、管理鬆弛、違規操作、會計造假、監督不力等問題,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標誌着我國財務管理日趨走向規範化、法制化軌道,對穩定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經濟快速發展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同時,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企業經營機制的需要,適應全方位的對外開放的需要,我國於1992年制定和實施了《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財務通則》,突破了原有的會計核算模式,建立了反映市場經濟發展和企業自主經營要求的科學的會計體系,為了與國際會計慣例接軌,我國又陸續頒佈了一系列會計核算準則。從此,我國會計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會計產生和發展的經驗表明,任何社會要發展經濟,都離不開會計,經濟越發展,生產力水平越高,生產規模越大,人們對經濟管理的要求説越高,會計也就越重要。會計正是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髮展變化,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發展過程。

(注:資料來源《會計發展史》 索科洛夫著 中國商業出版社 1990年)

成績:

評語:

任課教師:(簽名)

第二篇:會計古代發展史

會計古代發展史

張航

(班級:11財策本1,學號:11110605001)

摘要:本文主要讓大家瞭解會計從史前到清代經過幾千萬年,會計的發展過程的艱辛與進步。主要問題是什麼是會計、會計名稱溯源和會計從史前到清朝的演變,目的是讓大家瞭解自己所上的專業課——會計的歷史,讓同學們從源頭瞭解這門學科,讓大家從內心喜歡甚至愛上會計學。

關鍵詞:會計,名稱溯源,古代,發展史

一、 什麼是會計

[1]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對一定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全面、綜合、連續、系統的核算與監督,並向有關各方提供會計信息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

二、 會計名稱溯源

會計的名稱的溯源有很多種説法,就中國會計的名稱的溯源版本也有很多,下面我挑選了一個我認為正確的説法講一下。

【2】會計命名於西周,這一時期的青銅器銘文已經出現“會”和“計”這些形狀的字體,而且其含義已基本定型。“會”字,上有“合”,下有“曾(古時是‘增’的通假字)”,故其有增加、聚合和彙總之意。“計”字左為“言”,又為“十”。古時直言曰“言”,難言曰“語”,故“計”字包含務必要求準確,不虛假亂造之意。“十”字,由代表東西的“一”和南北的“|”組成;古時,以所在的部落為中心,人們沿着東西南北的方向分別外出狩獵,歸時將獵物一起放於中央,匯合加重,進行計算。根據西周的具體情況,“會計”在此時的含義就是既有零星的核算,又有年終的歲總合算。 會計的得名,説明了此時的會計已經從國家職能的附屬部分,逐漸獨立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部門。事實上,西周時確立的一些會計習慣深遠的影響了以後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如“入”和“出”作為記賬的符號地位此時得到了確認,以後一直沿用了下來。

三、 會計在古代的發展史 會計是一門歷史悠久的一門學科,它的歷史的説法有多種版本,我從《中國會計史稿》上找到了一個版本比較像正史的一個版本,如下:

【3】(一)、史前時期的會計

在距今10萬年到3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在我國山西朔縣峙峪,發現了最早的會計痕跡。在許多骨片上發現了刻畫的痕跡,歷史學家認為這是峙峪人進行計量、記錄的遺蹟。在距今1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原始會計的方式變的豐富起來,有繪圖記事和刻畫記事兩種方式。繪圖記事的方法是將狩獵的成果以壁畫的形式畫出來,比如打了一頭鹿,就畫一頭鹿;打了兩隻兔子就畫兩隻兔子。這些圖形是象形文字的鼻祖。刻畫記事是指用特定的符號記錄有重要意義的事件。

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會末期,會計方法有了更多的形式,其表現是:“黃鐘黍”計量單位的出現、結繩記事法的運用和“書契記數”的創造。

黃鐘本是一種用竹子製作的樂器,後來黃帝用以作為長度、輕重、容量的度量。黃鐘的長度規定為中等大小的黍粒90顆的長度,以一粒為一分,十分為一寸,寸、尺、丈之間均是十進制。這些計量單位儘管實質長度略有變化,但名稱一直沿用至今。另外,通過黃鐘黍,還確定了合、升、鬥、斛等體積計量單位。這些計量單位的出現,使得會計得以從實物統計向數量方面發展。 書契記數所謂書契,“書,庶也,記庶物也。亦言著也,著之簡紙永不滅也”。“契,刻也,刻識其數也”。書契記數實際上是數碼和實物計量的結合,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在討論上述各種會計概念時,會計的內容並不是以文字記述的。商周之後,會計才開始用文字來計量。從這個角度來説,會計產生於文字之前,由此可見會計的歷史之深遠。

【3】(二)、夏商周時期

夏朝時,已經確立了貢賦徵收制度,因此推測此時會出現管理財政收入的會計現象。夏設“百官”,其中有監督奴隸耕作的官員“嗇夫”,也許擔任這個官職的官員就是最早的會計。商朝對會計的一大貢獻是數的創造,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從一到十都已經成型。商代的甲骨上,有記錄出獵收穫的內容,而且對事情的記錄比較完整,有時間、地點、種類和數量,用“卯”和“埋”表示支出,用“畢”和“獲”表示收入,是會計的雛形。從發掘的甲骨文書契中,出現“冊”字的象形文字次數達二十餘次,有記錄財政收支方面的內容,可見這些書契是我國“賬簿”的萌芽狀態。

西周時期的會計發展對我國會計制度的成型有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一時期,會計已經從一種從屬的地位獨立出來,會計籍書、會計科目、記賬符號、會計報告都已出現,只不過形式比較簡單,有待後世發展。西周的官制中專設了“司會”一職,主管朝廷的財政收支。此時,用於記錄會計內容的書冊越來越多,開始與其它書冊分開存放,並且把它專門成為“籍書”(這就是簿書的來源)。同時,西周也規定了國家財政收入的來源,稱為“歲入”,總共有九項,稱為“九賦”。國家的財政支出被稱為“歲出”,也有九項,即“九式”。“九賦”,加上各諸侯王國所獻的貢品“九貢”,共計十八個收入項目,九個支出項目,就是今天會計科目的原始形態。西周時期的會計報告分“歲會”、“月要”、“日成”三種形式。日成彙總十日的情況,是一種旬報;月要是記錄一個月的情況,相對於現在的月報;歲會對應於今天的年報。

【3】(三)、春秋戰國及秦

這一時期對財計理論和財計法規方面貢獻很多。春秋戰國時期理財名人很多,孔子提出“政在節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主張節儉的目的在於撫民求安,反對過度奢侈,又批評晏嬰用小豬祭祖宗,一件破棉襖穿三十年而不換,有損君子風度。墨子從儉節用的觀點也很突出,主張“節儉則昌,淫逸則亡”。這一時期的法典《法經》,在用法律手段規範經濟行為方面做了第一次嘗試,其中的<雜法>中有一條規定:“負債違契不償,一疋以上,違十日,笞二十,二十日加一等罪”。對違反契約的懲罰嚴重,從古至今,莫不如此。

單式記賬法在秦朝時趨於成熟,這時的單式記賬法的主要特徵有:①單入單出,單筆出入之間並無對應關係。②按經濟事件的發生日期流水記錄,秦時規定不記日期禁止入賬。③各本籍書之間也無對應關係,無法相互稽核。秦朝還頒佈了《秦律》和《財章》,對經濟活動使用法律管理,而且這時的法律相較於戰國時期的,規定更細,內涵更為明瞭。如有規定:“府中公金、錢,私挪用之,與盜同法”。這時已經對公職人員挪用公款、貪污有了明確的規定。

【3】(四)、 兩漢

兩漢是我國曆史上大一統的時期,同時也是經濟大發展的時期,必然對會計有更高的要求。編户制度、上計制度和盈利理論就是這時候出現的,為中式會計之後的發展墊定了基礎。

編户制度,是按户主、家庭成員、姓名、年齡及家產寫在簡牘上,編製成冊籍,也稱“户籍”。國家的税賦徵收、徭役徵發,均按户籍進行分派徵收,主要有田賦、算賦(人口税)、更賦(替換服役的賦税)和户賦(按户徵收)。編户制度是唐代計帳、明代黃冊的藍本。

所謂上計制度,就是每年自下而上逐級呈遞上計報告---上計薄。年終各郡國攜上計簿進京,報告一年來的財政收支情況和人户變動情況。有御史大夫負責審理,最後由皇帝親自受計,評論功過以定賞罰。 漢代安定的政治形勢、經濟的大發展,為各種經濟理論的出現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比如司馬遷的“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木柴和穀物是單位價值小,重量大的商品,從販賣的費用和盈利角度考慮都不適合長途販運,而且因單位體積重量的不同,又有百里與千里之別。

到了東漢,已經可以分別出“上期結存”、“本期收入”、“本期付出”和“本期結存”四個項目。這是中式會計發展史上的一大突破,後代的四柱結算法與此密切相關。

【3】(五)、三國、兩晉和南北朝

這一時期,幾乎是年復一年的戰火,導致整個經濟的發展緩慢,會計的發展也因此減慢了發展速度。不過這一階段,會計在特定幾個方面仍然取得了進步,如:户籍計帳制度的創建和使用以及書寫工具由

竹簡、木牘向紙張轉變。户籍計帳之法開始於北朝的北周,由大行台度支尚書蘇綽制定,包括計帳和户籍之法。這兩者的結合為充實國財、資助軍需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北周的計帳户籍之法,不僅為後來的隋朝所集成,更是盛唐時期的户籍計帳的源頭。

【3】(六)、唐宋時期

唐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高峯,封建經濟的繁榮為會計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這一時期的中式會計也處於自己的一個高峯。

唐代繼續實行前代的計帳户籍制度,所謂計帳,就是根據户籍資料和國家規定的收入項目,歸類計算,是一種具有預算性質的會計賬目,是檢查和落實財政和賦役項目情況的基礎措施。

唐代會計的另一個突破就是《長行旨條》的頒佈,這是我國財政史上最早的財政預算制度,同時也是中式會計史上最早的全國統一會計科目。《長行旨條》的頒佈是針對當時財政預算科目繁多,名目混亂的情況,統一規定了中央各部門,地方各州縣以及軍隊的財政收入與支出項目。

著名的“四柱結算法”也在唐代中後期得以確立。這裏的“四柱”指:“舊管”(上期結存)、“新收”(本期收入)、“開除”(本期支出)和“實在”(本期結餘)。“四柱結算法”是在“三柱結算法”(入、出、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相對於三柱的好處在於,劃清了本期收入和上期餘額的界限,克服了三柱的片面性。

唐朝的《元和國計簿》是我國第一部財計著作,分析了唐朝的財政經濟狀況,由史官李吉普所寫。全書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按行政區劃分類的户籍統計資料,説明了國家財政收入的來源,同時也是財政收入方面的一個預算;第二部分是按國家財政收入項目劃分的財政收入狀況,與第一部分的預算形成對比,顯示問題的所在。

到了宋代,經濟發展更為繁榮,中式會計在此時,無論是機構設置、賬簿的組織,還是結算方式的改進,都比前朝有所改進。

宋朝在中央設“三司”,管理國家的財政大權。神宗熙寧七年,設立三司會計司,總考天下財賦入出,總理會計核算事務。全國自下而上逐級彙總核算上報,有會計司統一進行勾考。會計司是我國政府機構首次以會計命名,也是會計作為獨立部門存在的第一次嘗試。

宋代的會計賬簿的設置已有“草帳”、流水日記賬、總賬之分。草帳是一種按時間登記各類經濟事項的底本;流水日記賬,則是分類按時間登記各類財務收支情況的賬簿,反映某一方面的經濟業務;總賬是在各流水日記賬的基礎上,按國家規定的收支項目歸類彙總的賬簿。

【3】(七)、元明時期

元明兩朝,中式會計基本上沿用唐宋的會計方法,不過此時民間逐漸認識到會計的重要性,運用的範圍擴大。明代的“黃冊”和“魚鱗冊”的編報制度,很類似於唐朝的計帳户籍制度,不過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上都高於後者。這裏值得一提的是“龍門帳”的出現,這是會計理論的一大突破。

龍門帳創於明末清初,由山西人傅山發明。龍門賬的賬簿分為草流、流水簿、總清簿。草流起原始憑證的作用,流水簿起會計分錄的作用,總清簿起總賬作用。流水簿的賬頁分上下兩方(收方、付方),因此每記錄一筆業務都要同時在上下兩方記錄,而且金額相等,這事實上是一種複式記賬法。總清賬的賬頁也分上“收”下“付”,上方包括“進類”和“該類”會計科目,下方包括“存類”和“繳類”。它的登記方法是:本期收入過到進類科目中,是支出的過到繳類科目中;是資產、債權的過到存類科目中;是資本、負債的過到該類科目中。由於流水簿的來去相等,所以分類過入總清賬中的來去也必然相等。期末時,在總清賬中,用公式“進-繳=存-該”驗證賬面有無問題。如果等式左右兩邊相等,稱為合龍門,否則龍門不合。龍門帳的原理在於:任何四個數拍成方陣,如果其中一行的兩個數之和等於另一行的兩個數之和,那麼這四個數的對角差相等。

【3】(八)、 清朝 清朝我國封建時代的最後一個王朝,同時封建經濟已經發展到一個最高峯,中式會計也發展到相當完善的程度,其表現就是四腳賬的出現。

四、 總結

會計的歷史非常悠久,我在做這份報告時,我深深的感覺到會計的發展是和整個經濟的發展密切聯繫在一起的。在經濟得到大發展的時候,譬如秦統一後的中國、唐宋時期,會計發展的就快,而在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整個會計的發展就趨於停滯。不僅在發展速度上,在發展階段上,也能體會到這一點。歷史在進入元明清之後,資本主義萌芽在中國開始出現,商品經濟逐漸有可觀的發展,而且出現了龍門賬、四腳賬這些複雜的會計形式才得以出現。這些都可以看出,會計在中國的發展的非常的崎嶇,但是他經過從史前到清朝,經過了這麼年,會計依然在茁壯成長,我相信會計的未來一定會繼續發揮出令人期待的光芒。

參考文獻:

[1]李寶珍;初級會計學;中國市場出版社;2014

[2]郭道揚. 中國會計史稿(上冊)[m].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8.

[3]郭道揚. 中國會計史稿(下冊)[m].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8.

accounting ancient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zhang hang

(class:11財策本1,student id:11110605001)

abstract: this paper enable us to know accounting from prehistoric times to the qing dynasty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hardships of the accounting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the main problem is what is the name of traceability and accounting of accounting, the evolution from prehistoric times to the qing dynasty, the purpose is to let everyone know on professional courses - accounting history so that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discipline from the source, from the heart like even fall in love with the accounting.

keyword:accounting,the name of traceability,ancient,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第三篇:會計記賬的發展史

會計記賬的發展史

會計 財務 財務管理 財務軟件 智點財務軟件

在現代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引導下,各行各業的財務部門及財務管理模式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企業的財務管理趨近成熟。無論是從財務管理的操作人員,如會計、出納等這些人員素質,知識水平上來説,還是財務管理的模式及智能化,及時性,如財務軟件的使用,會計點算化的普及等等方面來説。都説明了國內現代經濟財務管理,更加規範化,高效化。會計逐步從對勞動消耗及生產成果的簡單記錄,計算,發展到會計分析、考核,直到如今的以貨幣作為主要計量單位,對企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全面,連續,系統的核算及監督的管理活動。並且它還會對經濟活動進行分析,預測,和控制,以提高企事業單位的經濟效益。

在我國,會計,按其記賬方法的改變,經歷了不同的時期,可以説會計經歷了從簡單到複雜,從原始簡單的記錄計量,到單式記賬再到後來的初創時期的複式記賬法等一系列的演變,再加上後來西方文化的引進,最終形成了我們現在通用的複式記賬。

一、原始計量

原始計量記錄行為是會計的萌芽狀態,也是會計最早的存在形態,它是現在會計的原始狀態。可以説後來發展出來的所有的會計記賬方法都是由它演變過來的。隨着原始社會形態的改變,私有財產的出現等,人們以實物、繪畫、結繩、刻契等方式來表現經濟活動及其所反映的數量關係。由實物記事(計數)、繪畫記事(計數)、結繩記事(計數)、刻契記事(計數)等方式所體現的原始計量記錄行為,可以説這是當時社會時期的“會計”行為。

二、單式記賬法

我國最早出現的單式記賬法,並不是我們所知道這種以“入、出”為會計記錄符號的單式記賬方式。而是用文字記述的單式記賬。

最早出現的會計記事是在商朝的甲骨文上。而會計一詞的出現是在西周時期。西周國家設立“司會”一職對財務收支活動進行“月計歲會”,通過日積、月累的零星核算和終的總合核算,達到正確考核王朝財政經濟收支的目的。又設立了掌管會計賬簿的司書;而財務收入賬户和財務支出賬户分別由職內、職歲管理;對於財務結餘工作就有職幣這一職位管理。實現了四職分理會計業務的早期財務管理人員。並建立了定期會計報表制度、專倉出納制度、財物稽核制度等早期會計律法。可以説在西周以後我國就有了初期的會計工作組織系統並形成了以文字敍述的方式來記賬的“單式記賬法”。

到了秦漢時期,在記賬方法上,又發展出了另一種形式的“單式記賬法”,就是即以“入、出”為會計記錄符號會計記錄方法。它以“入-出=餘”作為結算的基本公式,也叫做“三柱結算法”,或者稱為“入出(或收付)記賬法”。

隨着歷史的演變,以及社會形態,經濟狀態的發展,陸續出現了可視為會計報告原始形態的“上計簿”,以及南北朝時期出現的以紅記出、以墨記入的“朱出墨入記賬法”。發展到唐宋時期,經濟十分的繁榮,活躍,原來的記賬方法不在適應當時的社會發展需求。漸漸創立了把一定時期內財物收付的記錄,通過“舊管+新收=開除+實在”這一平衡公式加以總結的“四柱結算法”既可檢查日常記錄的正確性,又可分類彙總日常會計記錄,使之起到系統、全面和綜合的反映作用;這不僅成為我國傳統的中式記賬法(中式簿記)的一個特色,而且在世界範圍內也一直沿用下來。具有跨時代的意義。

三、複式記賬法

到了明末清初之際,山西人傅山根根據“四柱結算法”原理設計出的一種適合於民間商業的會計核算方法—“龍門賬法”。它是將全部賬目劃分為進、繳、存、該四大類。四者的關係是:該十進=存十繳,或進一繳=存一該。也就是説,結帳時“進”大於“繳”或“存”大於“該”即為贏利。這種既能計算盈虧,又可以檢查賬目平衡關係的會計方法,又被稱為是“合龍門”,

“龍門賬”因此而得名。它的誕生標誌着中式簿記由單式記帳向複式記賬的轉變。

複式記賬真正得到發展,並有突破的是在清代,即在“龍門帳”的基礎上設計發明了“四腳賬法”。它是一種比較成熟的複式記賬方法,其特點是:注重經濟業務的收方(即來方)和付方(即去方)的賬務處理,不論現金收付事項或非現金收付事項(轉賬事項)都在賬簿上記錄兩筆,即記入“來賬”,又記入“去賬”,而且來賬和去賬所記金額必須相等,否則説明賬務處理有誤。這種賬法的基本原理已與西式複式記賬法相同。

隨着現代化生產的迅速發展,經濟管理水平的提高,電子計算機技術廣泛應用於會計核算,受社會政治、經濟和技術環境的影響,傳統的財務會計不斷充實和完善,財務會計核算工作更加標準化、通用化和規範化。再加上西方會計,文化,科學的不斷引入。使會計信息的蒐集、分類、處理、反饋等操作程序擺脱了傳統的手工操作,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實現了會計科學的根本變革。也就形成了我們現在普遍使用的“複式記賬法”。它是指以資產與權益平衡關係作為記賬基礎,對於每一項經濟業務,都要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賬户中相互聯繫進行登記,系統地反映資金運動變化結果的一種記賬方法。複式記賬的理論依據是會計基本等式。借貸記賬法是一種最雜、當今運用最廣泛的複式記賬法也是目前我國法定的記賬方法。這個時期會計方法技術和內容的發展有兩個重要的體現,一種是會計核算手段(本站向你推薦:)方面的發展—“會計電算化”,它是現代電子技術與會計融合。對於現在來説,我們也可以看做是財務軟件的使用和普及。如智點財務軟件,錄入憑證就能生成財務報表,充分發揮了計算機的核算能力。另一個就是會計伴隨着生產和管理科學的發展,有了更加細緻的分化。如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税務會計等等分支。

綜上所述。我國的會計記賬從簡單到複雜,從原先的原始計量到如今的借貸記賬法。逐漸已成了一套能夠滿足我國現代經濟發展需求的會計系統。這使我們的財務管理更加全面,系統。有利於增加企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的效率。

第四篇:藝術發展史 讀後感

藝術是一種生活態度

本來對於《藝術發展史》一書的書名實在不感興趣,但在我看了前言以及第一章以後,我對這本書有了不一樣的感覺,吸引着我繼續往下讀。這本書通過文字以及圖片的結合,從古代美洲,到古埃及,到古希臘、古羅馬,再到東方的伊斯蘭教國家及中國,最後回顧到西方歐洲,向我們展示了藝術的發展歷史。而這一段段歷史的介紹,始終圍繞着作者貢布里希在導論中所提到的一句話“現實生活中根本沒有藝術這種東西,只有藝術家而已”。的確,看完了這本書,給我感受最深的不僅僅是每個時期每個地方的每種藝術史實,更是改造並創新這種史實的藝術家。藝術家不僅僅是在創造藝術,他們更多的是在解決當時社會中所存在的問題,每種藝術,其實也是體現着當代藝術家的一種態度。因此,我想簡單談談,藝術,是一種生活態度。

古代美洲的原始民族,為藝術開拓了一個奇特的源頭。他們會用簡陋的石器,在牆上畫出自己所想要的,那是他們當時的一種信仰:“只要他們畫個獵物圖——大概再用他們的長矛或石斧痛打一番——真正的野獸也就俯首就擒了”。他們還會有固定的節日,披上動物的皮毛來模仿動物的動作跳一些神奇的舞步,“他們相信這種方法會莫名其妙地賦予他們力量去制服獵物”。在當時那麼落後的環境下,他們沒有任何強勁的工具來與野獸作鬥爭,為了解決這樣一個眾人都擔憂的問題,他們便創造出了這樣一種形式,也就是創造出了第一種藝術。而他們,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第一批藝術家。其實,藝術不一定要是繪畫、雕刻之類的,在我看來,古代美洲的原始部落為自己設定特殊的節日,並在那天裝扮成獵物,那也是他們的藝術。可貴的不是所創造出來的藝術,而是藝術家們勇於面對困難解決困難的一種態度。 在古埃及時期,人們創造藝術的方式則發展為以人的視覺為主導了。他們並不在乎角度的種種限制,而是在乎是否能向人們展示最清楚的畫面。這個畫面不要求完整或不完整,也不要求漂亮或不漂亮,它早已被賦予了一種新的性質,一種服務性質,也就是儘可能地把一切保留下來,以便於向人們展示。就像古埃及在表現人形的時候,他們會選取頭的側面,肩膀及軀幹的正面及手腳關節的側面,那是因為在他們看來那是最能清楚表現人的完美形態的,那是在為人類的視覺服務。看到這裏,我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小時候作畫,我們不會在乎漂亮與否,而是把自己對事物的直觀感受表現出來,畫出來的人物像,其實跟古埃及時期的頗有相似之處。其實那也是藝術家解決問題的一種表現形式。儘管他們所創作的畫面旨在毫無刪減地表現事物的全面性,但他們的每一個細節都具有秩序性,絲毫不凌亂,我覺得這跟他們的生活態度也是有很大關聯的。古埃及,他們的國家都擁有一樣的法則,他

們整個民族都遵從同一樣的法則,難怪那麼有秩序,可見,藝術在當時確實體現着一種生活態度。

藝術偉大的覺醒發生在古希臘及古羅馬,他們開始追求完美。在雕刻人體時,他們着重表現人體的肌肉、關節,再也不恪守於任何設計公式,也不遵循古埃及的藝術觀念。正是他們看到了古埃及的藝術所存在的問題,因此想要去解決,不固守陳規,努力去改善,並且表現完美。在古希臘時期,“藝術家使用雙手工作的”,“他們坐在鑄就場,一身污汗,一身塵土”,“他們不被看作上流社會的成員”,儘管如此,他們的藝術從未間斷,並且發展到頂峯的狀態,我覺得這是十分難得的。你很難想象他們的藝術有什麼目的,但他們所創造的藝術絕對體現出他們的生活態度,絕對是空前壯麗的。

接下來來到了東方的中國。中國的藝術在當時講求的是“領悟”。中國古代畫家不會像今天寫生的藝術家一樣駐守在母體前刻畫,而是先學會畫樹,學會畫花,如此之類的單品,再到大自然中,去領會去感悟如何將一件件的單品拼湊起來,最後再閉門通過自己的領悟來創造出一幅幅的山水畫。這跟中國自古至今的佛道中的“悟”不是很相似嗎?在當時的藝術家眼中,藝術只是一種形式,是他們把自己的信仰和傳統表現出來的一種形式,也是他們把這種信仰傳統流傳開來的一種形式,更是他們的一種生活態度——對信仰的恪守和追求。在東方國家中,絕大多數的藝術都收到了當地的宗教影響,都展示着各種宗教信仰所帶來的影響。

作者貢布里希最終着眼於歐洲世界,這裏開出了一朵朵藝術的奇葩。歐洲的藝術創作不再侷限於眼睛所見的,他們更多地去描繪所感覺到的畫面。印象主義不再遵從古典畫派,而是藝術家憑着眼睛所看到以及自己直接感覺到的,利用色彩的變換來表示光線的變化;抽象主義,不再侷限於實在的物體,更多地講究藝術家的自發性,脱離現實,或平靜盎然,或激昂滂湃??各種各樣新生的畫派,都旨在脱離傳統的作畫風格,更多地表現眼睛看不見的東西。我認為《基督為使徒洗足》這幅圖很清楚地體現了這點。他所要表現的不是現場的各種人物,也不是要表現現場的細節,而是想要表現出人物的“心靈的活動”。這在當時是一種新的突破,這種突破始於他們對社會種種現象的不滿,並且努力想要表現突出,以引起人們注意。此外,歐洲的藝術有一種創新的力量。他們不固守陳規,努力嘗試新的事物,新的創造,努力掙脱各種束縛,我認為這是歐洲一直以來最值得我們學習的特點之一,而這點也恰恰很好地體現在他們的藝術之上。

還記得書上有這麼一句話“整個藝術發展史不是技術熟練程度的發展史,而是觀念和要求的變化史”,而觀念和要求的變化,源於一種時代的變化,源於一種對生命態度的追求。

每個時代的藝術家,他們都有一種共同的生活態度,那便是勇於發現社會上的問題並且勇於尋求解決辦法。縱觀上述各個地方各個時期各種藝術,“藝術是一種生活態度”的觀點,我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鳴。

第五篇:《藝術發展史》讀後感

《藝術發展史》讀後感《藝術發展史》的作者貢布里希是英國美學家,藝術史家。他1909年生於奧地利的維也納;後移居英國併入英國籍。1936年起倫敦大學瓦爾堡學院歷任助理研究員高級研究生、講師、副教授、教授、院長。並在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任客座教授,曾榮獲史密斯文 學獎、奧地利科學與藝術十字勛章,黑格爾大獎、法蘭西學院勛章等;並獲牛津、劍橋、哈佛、倫敦等大學的名譽博士學位。主要著作有:《藝術的故事》(中譯本為《藝術發展史》)、《藝術與錯覺》、《理想與偶像》、《秩序感》、《藝術與科學》等。

翻譯者是範景中教授,1951年生,現任中國美術學院《新美術》和《美術譯叢》的主編,曾有《藝術與錯覺》(與林夕、李本正合譯浙攝影出版社)和《貢布里希論文選》(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等譯、編著作發表。

這本書已經被譯成30種文字銷售達500萬冊,但是至今仍然有學者單純地將貢氏與圖像學劃等號(貢氏的確對圖像學作出了重要貢獻,並且“圖像學”的中譯名也是範景中等先生在譯介貢氏理論時確定的漢譯),或者武斷地將貢氏視作其本人最不願意的結構主義美學。然而,貢氏的學術野心是試圖對整個藝術發展――以再現為中心及象徵與裝飾為兩翼――作出概括性的解釋。面對如此宏大的學術目標,憑藉單一的、令人捉襟見肘的現成方法,對古典學者貢布里希來講,這簡直毫無學術感可言。所以還是埃裏邦問得實在:“我們能否説你沒有方法?”貢氏的回答更令人擊節:“我不想要一種方法,我只需要常識(common sense)!這是我的唯一方法。”

貢布里希在編寫這書時,無法印刷在插圖裏的作品就不選用。這對作者有多挑戰我是不知道,但對讀者而言,所有拗口的名字,神祕的術語,瞬間幾乎都變得平易近人起來。

於是當書中出現類似”雷諾茲的肖像畫和委拉斯凱茲的直接佈局相比就不那麼自然,精心設計的味道要濃的多“這種話時,我們這類初學藝術的人就再不用向以往一樣翻白眼了,而是隻要按照指示翻兩張書頁,對比下兩張插圖,然後就可以心滿意足的咂咂嘴,表示,恩,你説的很有道理,我們英雄所見略同。

而就實用方面,我覺得在評判藝術作品時,一方面固然要直面我們的內心,詢問這件作品是否真實的打動了自己,(而不是某種附庸風雅的潛意識)。另一方面,對歷史上的大師們曾經做到過的,想要做到的,沒有做到的,也得有一個粗淺的瞭解。

因為畢竟有一個很諷刺的現象就是,當年越是偉大的創舉就越是容易被後世無限的模仿,也就越是容易被我們習慣和以至於認為平淡無奇以至於熟視無睹。這真是對大師們最大的侮辱了。

經史論課的老師推薦,下到了《藝術發展史》的電子版。剛停下,看完了這本書。是一本能靜下來欣賞的藝術。

作為一個剛入門的藝術生,其實藝術真的沒有那麼神祕,或是像外人的評價一樣,我們很普通,就像書中説的那樣---藝術不是什麼神祕行動的產物,而是一些人為另一些人而製作的東西。藝術創作的本身並不像它被擋上玻璃、鑲入相框、掛到牆上那樣遙不可及。其實藝術的本身是生活。

幾章節看下來,覺得這本書是應該細細品味的書,像一個人去欣賞另一個人一樣,反覆對比,用圖畫,用語言,或是一些自身所帶的理解力去感受。需要全方位的體驗。

我覺得它更重要的是在叫我們怎麼去看待事物。儘管我們很喜歡某些強烈內在感情的表現,然而我們必須要首先理解他的繪畫手法,才能真正的理解他的感情。

正如有一些人比較喜歡言辭簡短,手勢不多,留有餘意讓人猜測的人一樣,可是既然在“原始”的時期藝術家不像現在這樣精於表現人們的面目和姿態,然而看到他們依然那樣努力表現自己想傳達的感情,往往更加動人心絃。

生活也是如此,不論別人看來怎樣,自己要努力表達內心真實的感受,那就一定很生動,很感人。

在這裏我無意花時間列舉和討論本書的某些重要觀點,我更想表示感謝,這樣的書對每一個有幸讀到它的人來説都是一種恩賜,一份良緣。它只提供有限的知識,卻能引發你無限的思考,無論何時,隨手翻閲至何處,進進出出,總會有新的體會與收穫。我想,這種毫不做作的謙遜品質與學術態度才是最令我感動和難忘的。它比了解藝術的故事本身更加讓人受益終生。

最後,我選取一些體現出貢布里希爵士高貴品格與儒雅風度的語句,作為結束。衷心感謝作者與譯者和所有出版人員的所作出的貢獻。

“一個人會有多少事實、總結和觀點分明來自他人卻不自知啊!”

“??我要直言不諱地指出這種一知半解和擺行家架子的危險,因為它很有誘惑力,我們都容易犯這個毛病,而像本書這樣的著作又能使它的危害變本加厲。我想幫助讀者打開眼界,不想幫助讀者解放脣舌。妙趣橫生地談論藝術並不是什麼難事,因為評論家使用的詞語已經氾濫無歸,毫無精確性了。但是,用嶄新的眼光去看一幅畫,大膽地到畫中去尋幽探勝卻是遠為困難而又遠為有益的工作??”

“在欣賞偉大的藝術作品時,最大的障礙就是不肯擯棄陋習和偏見。”

“??我真心地努力避開此類魔障,堅持用淺近易懂的語言,即使書中的講法聽起來像是隨便一談的外行也在所不惜。儘管如此,我並沒有迴避難以理解的問題,因此我希望讀者切勿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