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會計發展史有感(Word格式4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93W

摘要:讀會計發展史有感共含4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讀會計發展史有感(Word格式4篇)

第1篇:讀會計發展史有感

讀會計發展史有感怎麼寫?以下是我們給你的範文格式參考。

在索科洛夫的《會計發展史》一書中,他把會計的產生與發展決定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們管理生產的客觀需要。人類要生存,社會要發展,就要進行物質的生產,生產的行為同時也是生產的消費行為。生產的消費,除了自然資源耗費外,都可歸結為勞動的耗費。人們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時,總是力求在儘量少的勞動時間裏創造出儘量多的物質財富。為了達到節約勞動耗費,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人們在社會生產經營活動中,必須加強對生產經營管理,力求以較少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這就需要對勞動耗費和勞動成果進行記錄和計算,並將耗費與成果加以比較和分析,藉以掌握生產活動的過程和結果。在我國,“會”、“計”二字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的《周禮》中。

根據考證,在此之前,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金文共五千多字,均未發現此字樣。在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對生產活動的計算和計量僅憑頭腦記憶即可。西周是我國奴隸制經濟發展的鼎盛時期,這時期的農業、手工業及商業都有了顯著的發展,會計也隨之有較快的發展。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的時候,生產活動頻繁,勞動產品增加,剩餘產品出現,單憑頭腦計算和記憶已遠遠不夠,於是產生了“結繩記事”、“刻木記事”等記錄和計算方法。這是會計的萌芽。但它只是生產活動的附帶工作。隨着社會生產的進一步發展,文字的產生,會計由“生產職能的附帶部分”逐漸發展為獨立的記賬、算賬等管理活動。

據我國曆史記載,我國西周王朝已設立了“司會”這一專職官吏來掌管國家和地方的“百物財用”。《周禮。天官》中記載:“司會主天下之大計,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則而聽其會計以參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歲會考歲成”。當時,就設有專門的官員記載和管理王室的錢糧賦税,並設有官廳會計部門,主管官員稱為“司會”,“司會”在總攬國家政大權的天宮大宰的領導下,組織年度的總合核算.“司會”下面又設有掌管王朝全部會計賬薄的“司書。唐宋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高漲,社會財富不斷增加,從而使會計核算的方法又有了較大的發展。唐代出現“賬簿”一詞,到宋朝會計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出現了“四柱清冊”。四柱是指:“舊管、新收、開除、實在”,其含義分別相當於期初餘額、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餘額。並歸納出了四柱之間的平衡關係:舊管+新收=開除+實在。“四柱清冊”將一定時期內財物收付的記錄,通過“舊管+新收=開除+實在”這一平衡公式加以總結,既可以檢查日常記錄的正確性,以可分類彙總日常會計記錄,使我國傳統的單式收付簿記記賬法提高到較為科學的層次。可以看出,在四柱中,每一柱都反映着經濟活動的一個方面,各柱相互銜接,形成整體,不但彼此具有相互核對的作用,而且可以總括表現某一特定會計核算內容的增減變動和結餘情況。“四柱清冊”的創建和運用,是我國會計史上的一大成就,為我國通行多年的收付記賬法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2篇:讀會計發展史有感

猜你正在找讀會計發展史有感的怎麼寫?那麼就給你這篇範文參考。

寒假期間,我完成了對索科洛夫的《會計發展史》的閲讀,該書包括前言、經濟核算與複式會計的產生、核算成為科學、改革前俄國核算的產生與發展、俄國的會計科學思想、資本主義國家的會計核算、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會計核算等九個部分。

索科洛夫在這本書中從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出發,以會計科學思想的邏輯發展為主線,詳細地介紹了會計觀念、技術和方法的演進過程以及有關會計學派的特點,特別是通過結合不同學者對會計科學發展貢獻的理論概括與觀點介紹,注重從史學展的角度來研究會計科學思想的演變規律,從而體現出該書與其他西方類似著作所缺乏的一個基本特徵。該書的基本內容大致可分為四個大的部分,及主要觀點如下:

一、會計核算科學的產生與發展

索科洛夫在研究會計核算科學的產生與發展時,區分了經濟核算、會計核算、複式會計、會計學與會計科學等概念,認為複式會計是會計核算發展的結果,而會計核算只有在擺脱經驗主義、教條主義的約束並確定科學的原則之後才能轉變為科學,會計核算科學是會計發展的高級階段。

二、十月革命前俄國會計核算體系的形成與變化

受列寧的有關會計核算階級本質思想的影響,或許國的史料更為翔實,所以索科洛夫對改革前後的俄國會計核算進行了專門研究。

三、20世紀資本主義國家的會計核算思想

當人類社會開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以後,世界經濟的發展格局出現了變化,美國開始佔據重要地位。到20世紀中葉,英美的會計理論開始活躍起來。所以索科洛夫在研究資本主義國家會計核算思想的發展時,不僅介紹了德國學派、法國學派,還重點研究了英美學派。

四、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會計核算實踐

索科洛夫出生於前蘇聯,也許前蘇聯是最早成立的`社會主義國家,也許前蘇聯是當時的“老大哥”,所以作者在介紹研究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會計核算時,將主要部分放在了前蘇聯,仔細研究了前蘇聯建國初到20世紀80年代的整個會計發展歷史,而對當時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會計核算發展則採取了概略研究的方式,簡單地研究了當時社會主義各國取得的主要會計核算理論與成果,認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協作實現了會計核算的同步發展。

第3篇:讀會計發展史有感

讀會計發展史有感的寫法與格式是什麼?請參考以下這篇範文。

明末清初我國的商業和手工業出現空前的繁榮,反映了我國封建經濟中的資本主義萌芽。於是到了明末,出現了比“四柱清冊”更加完備的“龍門賬” 核算方法。“龍門賬”是把全部賬目劃分為“進”、“繳” 、“存”、“該”四大類。所謂“進”指全部收入;“繳”指全部支出;“存”指全部資產(包括債權);“該”指全部負債(包括業主投資)。“進”、“繳” 、“存” 、“該”四柱之間的結算關係可用下面會計方程式表示:進—繳=存—該或進+該=存+繳年終結算,按照上式,從兩方面計算盈虧:進—繳=盈虧;存—該=盈虧。兩式計算結束相符,稱為“合龍門”。“四柱清冊”只能應用不計盈虧的政府(官廳)會計,而“龍門賬”則能滿足商業上核算盈虧的需要。在“龍門賬”的基礎上,我國會計工作者又創造了“四腳賬”,這種賬主要應用在民間商業界。“四腳賬”對企業發生的日常經濟事項無論現金出納、商業購銷、內外往來等,均在賬簿上記錄兩筆賬,即要登記某一賬項的來龍和去脈。

可見我國會計工作者早在明末清初就為近代會計中的“複式記賬”原理作出過極為重大的貢獻。在封建社會,由於我國曆來實行閉關自給經濟政策,社會生產力逐漸落後。到了19世紀中葉以後,逐漸論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會計發展的步伐一停滯不前。中華人民共利國成立以後,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的變革,國民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在建國初期,我國實行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引進了與之相適應的前蘇聯會計模式,前蘇聯會計模式的引入是對舊中國會計制度和方法的變更,我國會計水平在原有基礎上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改革開放以後,為了加強經濟管理,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我國於1985年出台了第一部《會計法》。1993年和1999年根據社會改革開放發展的需要,分別對《會計法》進行了修訂。新《會計法》的出台,對進一步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嚴懲會計工作中存在的秩序混亂、管理鬆弛、違規操作、會計造假、監督不力等問題,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標誌着我國財務管理日趨走向規範化、法制化軌道,對穩定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經濟快速發展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同時,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企業經營機制的需要,適應全方位的對外開放的需要,我國於1992年制定和實施了《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財務通則》,突破了原有的會計核算模式,建立了反映市場經濟發展和企業自主經營要求的科學的會計體系,為了與國際會計慣例接軌,我國又陸續頒佈了一系列會計核算準則。從此,我國會計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從會計產生和發展的歷史來看,會計方法經歷了一個從不完善到比較完善,從不繫統到比較系統的發展過程。今後,隨着社會生產的發展,計算技術的進步,會計的方法必將繼續發展和改進。

第4篇:讀會計發展史有感

這篇讀會計發展史有感範文很有代表性,送給你。

城市——起源、演變和前景

-----讀《城市發展史》有感城市是什麼?它是如何產生的?又經歷了那些過程?有些什麼功能?它起什麼作用?達到哪些目的?

———《城市發展史》

一、前言

因《城市發展史》一書着重從人文科學的角度系統地闡述了城市的起源和演變,並展望了前景,還揭示了城市發演變與各學科領域的相互關係、相互作用。所以我也是從城市的起源、城市的演變、城市的前景這三個方面來談一下我在讀了此書之後,對城市發展的歷史過程的一些見解。

二、城市-----起源

為了使我們對當今世界的城市有足夠的認識,作者專門回溯了城市的起源。古代城市一般開始於一些神聖地點,散居的人羣會定期回到這些地點進行祭祀儀典,因而古代城市首先是一些永久性的聚會地點,而當人們逐漸產生出更高級的合作能力時,信息流通和情感交流日趨頻繁,城市便不再只為聚會而存在着,開始變化,順着人類的目的。於是,不同的種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技術傳統、不同的語言,不再受着區域的阻礙,隨着當時社會的需要,都聚集到一起,並且相互融合,突破了鄉村的封閉與自給自足。芒福德對於城市起源和歷史的發展的東西比較的有意思,在其論述中,認為舊石器時代是一種具備男性性格的、粗糙的、狩獵為主的、具備強烈攻擊性的社會結構,而新石器時代,則是以定居為主,以女性的陰柔性格為主的時代,各種工具、產業開始務於精細和穩定,這個時代真正的定居的村落和農業開始產生。而真正的城市起源於這兩種文化的聯姻,我理解為:起源於以能夠提供足夠的生活資料的新石器時代的“村落”文化為基礎,而後產生的一種新的更為完備、開放和鼓勵進取和發展的文化。

三、城市------演變

城市在根本上講是生產力發展,社會進步的產物,但在它發展演變的具體過程中,總是要受控於一些具體因素的影響。一面是王權的意志,一面是生活的自然需求---文化和商業,它們共同決定了城市的物質要素及其結合方式。

?王權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一般來説,村落過去所有的功能和要素基本上都被城市所承繼,但在王權的介入下,一切又有了新的變化,使得城市同以往的村落有了本質的差異。我們知道,城市的興起是在一個有限的地域環境內將此前處於自發分散和無組織狀態的許多社會功能聚攏,形成一個複合體。如果沒有統一的號令,這樣聚攏的順利實現是很難想象的。在王權制度形成以後,出於自身利益的需要,為了對內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對外進行防禦或攻擊,有必要建立一個力量據點。在這種動機下,統治者以強制的手段將長期以來處於相互分離、各自為政的社會因子、社會權力動員起來並束集在由城牆封圍而成的“城市”這麼一個大容器中,形成以政治、軍事或宗教為核心元素的城堡,控制着轄區之內的社會組織並對其活動發出統一的號令,這是人類文明的第一次大發展時典型的社會運動現象,是城市形成的直接促動因素。劉易斯·芒福德明確肯定了王權制度在城市誕生過程中的重大作用,他説:“從分散的村落經濟向高度組織化的城市經濟進化過程中,最重要的參變因素是國王,或者説,是王權制度。在城市的集中聚合的過程中,國王佔據中心位置,他是城市磁體的磁極,把一切新興力量統統吸引到城市文明的心腹地區來,並置於諸宮廷和廟宇的控制下。”社會大分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產生了剩餘價值,在對剩餘價值的爭奪中階級分化,造就了王權,城市在“王權”這隻手的直接操作下才得以成型。

西方城市也只是在中世紀之後,市民階級興起,城市才逐漸擺脱了封建王者的統治,取得獨立的政治地位,表現出新的形式。在它初始的時期和發展的歷程中,都經歷有受王權的支配而呈現一種特殊的理性形式的階段,有充分理由認為,王權作為最重要的參變因素在城市的產生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介入觸發了遠古村落的細胞分裂,生成城市這個新的生命有機體,並且象基因一樣主導着城市機體的生長過程及功能和形態特徵,構成城市的第一個起步台階。

?商業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城市是作為統治的工具出現的,但如果它的作用不曾突破此囿,它也就不成其為今日意義上的城市。早先貴族統治者往往對商人採取敵視和壓制的態度,因為商人大都是來自另一個階級的人,通過商業掌握了雄厚的財富,從而形成可能顛覆其統治的潛在勢力。在中外城市歷史上都有過排斥商業的情形。

如公元前6世紀之後,古希臘的商人、銀行家已經開始威脅到早先貴族和武士們的權力,然而顯貴和大思想家們卻始終將新生的商人團體排斥在城邦國體之外。甚至連一些商業城邦

的憲法對待商業也視同無物,按照規定,市民不得經商,如要經商,必須象陌路人那樣移居到另一個城市去。只有象愛基那等少數幾個城市才准許市民從事商業活動。即使在不太有利的環境下,商業還是頑強地植根於城市中,並一天天地長大起來了。羅馬帝國時期,帶有柱廊、寬闊而極長的商業街成為這些城鎮的典型特色。表明商業精神不顧文化的其他特徵,已產生了自身特有的形式。

?文化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城市承載了太多的文明和歷史,即使一個國家已經滅亡了,但是城市作為不變的基點依然存在。就如同我們依然可以從雅典衞城,龐貝古城等城市遺址上感受到當時的城市文化和城市魅力,文化因素在這中間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古代人的文化觀念,對古代城市形態有明顯的影響,如古埃及的死者之城,中國的天圓地方説、天人感應思想、風水説和倫理觀念,都成為古代城市發展因素,使古代的人類文明藴含在城市建設當中,文明得以循序漸進的流傳下來。而滲透着這些文化觀念的城市形態,也必然又對生活於其中的人產生着潛移默化的影響。

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載體,它所要表述的不僅僅是城市的精神空間與物質空間之間的關係,更重要的是城市與城市人之間的關係。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文化系統與政治經濟系統,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城市的物質和精神形態,又強化和鞏固着居民原有的生活習慣和心理情感模式。如果對文化這個概念做廣義的理解,那麼,城市本身便是人類的一種文化成果,本身便是一種文化現象,最早是人類創造了城市,然後城市便創造着人。應該説,城市與生活於城市中的人,始終處於一種相互創造的關係中,正是人們創造了城市,而城市也傳承這人類的文明。

戰爭曾經造成了一部分文化得以流傳,一部分文化卻永遠毀滅。但是城市作為文化的載體,即使毀滅也可以重建,這種藴含在城市內部的文明和精神是戰爭摧毀不了的,戰爭可以毀滅一座城市,從某種角度而言也可以延續文化。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的人們創造了不同的城市文化環境。比如,中國近年很多城市也正在探討把政治集會廣場改造成市民生活中心廣場的途徑,並在城區開闢了很多綠地和小廣場,為城市空間改造和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總之,在城市物質形態的生成和發展過程中,文化因素起着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四、城市------前景

城市發展了幾千年,在不同的時期有其不同的發展模式。然而近現代產業革命引起的

社會經濟領域和城市規劃結構的巨大變革,導致出現城市化的進程,即農業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的進程;城市化是隨着工業化而出現的,並且工業化進一步推動着城市化。芒福德認為城市化是一種對於不斷的出現的但是散落各處的社會因素的內向性的整合、聚合的過程。城市的發展,城市化的進步固然是好的,但是許多發達國家出現了城市無序蔓延的情況,城市的蔓延在促進城市間聯動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始料不及的後果。例如:低層低密度住宅沿公路向城區之外蔓延,大量森林、農田、空地被佔用,既浪費了土地,又危害了環境;人們距市中心區越來越遠,工作地與居住地的距離越來越遠,對私家汽車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在無端消耗時間的同時,也使能源消耗呈大幅增長的趨勢;許多城市中心區因此變得蕭條,老城區破舊,設施得不到更新,商業服務、文化教育、休閒娛樂的優勢得不到很好的發揮等。在城市羣、城市帶加速形成,城市之間的聯繫日益密切的形勢下,當利益激烈衝突、關係緊張時,規劃往往難以實施,最初城市是神靈的家園,而最後城市本身變成了改造人類的主要場所,人們的主觀思想在這裏得以充分的發揮。

五、後記

讀完《城市發展史》,我真的受益頗多,這本書不僅詳盡敍述了城市的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功能和形式,以及形成不同城市形態的不同淵源和宗教、經濟、社會、政治等致因;還細緻具體地介紹和評價了米利、巴洛克、機械式、有機式的城市規劃思想和實例。同時還引人入勝地回溯了城市和人類文明寂靜的過去和動盪多事的當今;同時又滿懷信心地預言了城市和人類文明未來的前景。作為一名城市規劃的學生,對待城市的發展與蔓延,我們應該注意的更多——城市基礎設施,城市的交通,以及如何用規劃的手段控制城市的蔓延趨勢。《城市發展史》中提及了“無形的城市”,提及了“大城市與小城鎮之間的互惠關係”,以此為基點,我們應該用自己的規劃知識讓城市變的更加美好。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4篇讀會計發展史有感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讀會計發展史有感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