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問題背後的問題》讀後感精品作文(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7W

《問題背後的問題》讀後感精品作文(精品多篇)

《問題背後的問題》讀後感 篇一

我們經常説,態度決定一切,讀了這本書後我的感受是觀念決定一切,有時觀念小小的差別,就會整個影響事情的發展,導致完全不一樣的結果。每一本好書都會給人帶來很多思考,我從以下幾個方便談一談讀這本書的感受。

一、學會克服小媳婦心態。

剛看到小媳婦心態這個説法覺得很搞笑,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説的怨婦心態吧,什麼都抱怨,總是在喊着為什麼我這麼倒黴老天爺為什麼這麼不公平這樣的話,抱怨來抱怨去,狀況一點也沒有改善。與其抱怨,不如想想自我能做什麼。這樣的小媳婦心態不但對工作和情緒只能帶來負面的影響,而且無助於改善現狀。原因是抱怨時提出的問題既沒有正面用心的作用,又缺乏行動的力量。然而如果從好的方面來想,碰到困難的時候,也是立功的大好機會呀。我們都有選取的權利,並且要為自我的選取負責。既來之則安之嘛,既然躲但是,還不如用心應對。再遇到難題,不如把我怎樣這麼倒黴換成我面臨過許許多多的問題,但大部分我都解決了。

二、提高行動力。

書中提到,我們應對任務和困難時,最核心的最就應提出的問題就應是我能做什麼?遇到任何的狀況,先想這個問題。所有的QBQ務必以什麼或該如何發問,能這一分鐘做得事情不拖到下一分鐘,把所有任務一口氣做完是很有成就感的事。事情早晚都得座,做的晚了,説不定會更麻煩。

三、能改變的只有自我。

你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有自我的特點,優點缺點都就應去理解。我能控制和改變的只有我,所以不要徒勞的管別人,改變自我比較實際。我們經常感覺不到自我正在意圖改變他人,不知不覺就白費了力氣。我們也不就應試圖改變孩子,而是要幫忙孩子成為他們原本就應成為的人。責怪別人,是在為自我推卸職責。真正有職責感的人,不但不會責怪別人,也不會責怪自我,只會想辦法解決問題。書裏面還説到一個很搞笑的説法,擊敗裁判。我得理解是,要讓自我強大到別人挑不出毛病。

我們常犯的毛病是,上太多課讀太多書,但是不清楚學習的真諦。學習不只是參與,事實上學習是把明白的轉化為行動。我也會把讀書帶來的思考,變化為我得行動。

《問題背後的問題》讀後感 篇二

沒有“為什麼”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服從。遵照指示做事情,全心全意的去遵守組織的價值理念,只有在事務的執行過程中,才能更深刻的理解組織的價值觀念、運作方式,做到在處理事務過程中思想和意識的高度統一。服從是行動的第一步,表示我們首先接受這個任務,然後再談其他的問題,這是一個態度的問題。我們在實際的工作中,不管是否樂意,心情好壞,總是要面臨上級交辦的任務,而採取積極樂觀的態度,保持一種愉快的心情是必須的。當接受任務時,何不這樣想“啊,我的運氣真好,又有一次學習的機會”。如果保持這樣的心態來對待工作,還有什麼事情不能做的呢!,我們為什麼要和自己過不去呢?。態度決定一切;前中國國家足球隊主教練提出的“快樂足球”;解決了中國國家足球隊的態度問題;結果順利的打入世界盃決賽圈。因此,“沒有任何藉口”要求我們從以積極的態度,勇於承擔責任做起。在接受任務時只需要一句:“Yes,sir!”。

認真負責的態度是處理一切事務的基礎,當我們服從,接受一個任務時;如果我們沒有責任心,不認真做事,則不可能將事情做好;如果老是不能做好事情,就不能為公司創造價值,那麼我們在公司的存在就有問題。隨時有可能失業。《QBQ問題背後的問題》,告訴我們,在做事情時,不要有太多的“為什麼”,承認個人責任的存在是一切問題的答案,它需要竭盡全力、全力以赴的完成接受的任務,而不是知難而退;遇事就躲。總是為自己達不成目標找藉口,以致最後別人不敢對他委以重任,老大不小,還是一個低能兒!在心理學上,人們總需要處在一個‘無能級’;這像一些台階,讓我們不斷的努力、思考,解決問題;踏上人生的下一個目標。如果總是為自己設限,其實是可以做的事情,但沒有去努力,結果堪憂。有人做過試驗:將跳高冠軍‘跳蚤’放到一個玻璃杯裏,然後蓋上玻璃片(我們遇到的問題);跳蚤跳了幾次後,總是撞在玻璃片(嘗試去做);然後跳蚤就調整跳的高度,剛好接觸“玻璃片”(將心理預期調整得更低),試驗人員再將玻璃片放得更低(更簡單的問題);這個跳蚤試了幾次後;再次調整自己跳的高度(再把心理預期調整得更低),這樣幾周下來;玻璃片放得非常低,跳高冠軍‘跳蚤’;居然不會跳了;變成了‘爬蚤’。這個跳蚤徹底的失去了跳高的機能;而我們如果也這樣,將會像跳蚤一樣,失去自己,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啊!難道就不能恢復跳蚤的機能了嗎?當然,是可以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杯底加熱,隨着跳蚤周圍環境的改變,有的跳蚤重新跳了起來。重新恢復了自己的自信,找回了自己;走向成功;跳出了玻璃杯。

有的人説,傻瓜;如果這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該怎麼辦?俗話説“沒有過不去的坎,只有過不去坎的人”、“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些話説明一個道理:我們在處理任務時往往不是不能成功,而是可能有暫時的失敗;而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方法的;只是我們暫時沒有找到處理這個問題的方法而已。如果我們盡心去做,相信最終大都能成功。如果當我們遇到困難時該怎麼辦呢?“堅持到底,永不放棄”,這是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的一次演講詞,也是他一身的寫照。在上世紀50年代的時候,丘吉爾已經很老了,在一所大學做演講時,花了好長的時間,用顫抖的聲音,斷斷續續的重複着幾個字“堅持到底,永不放棄”;大家還沒有明白過來,他已經走下演講台,座車離開;車後響起雷鳴般的掌聲。是啊“堅持到底,永不放棄”,這是丘吉爾用一生的實踐總結出來的道理;這就是我們做事情的態度(注:二戰時,英國頂住了德國的狂轟濫炸,成功的開闢第二戰場;取得了二戰的勝利。還有一個例子可以説明堅持的重要性:西爾維斯特。史泰龍在沒有成名之前,什麼事情都做過,跑過龍套、打過地下拳擊;但他始終沒有放棄渴望成功的追求;就是要成為人人矚目、萬人景仰的電影明星。他根據自己的經歷編寫了劇本《洛基》,希望自己能做主演,他拜訪了1555次公司,前面都被拒絕了,當失敗的記錄達到1555次,終於有一家公司願意採用史泰龍的劇本,並聘請史泰龍擔任片中的男主角,憑藉電影《洛基》一舉成名;從此踏上了明星之路,他成功了!

當然,世事無絕對,也可能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卻仍然沒有成功,但只要我們真正的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即使失敗,也不是我們的過錯,也可問心無愧。就象本屆奧運會節目《王者英雄》講的一樣,做不了王者,至少也要做個英雄。

問題背後的問題讀後感 篇三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是任何一個組織運行中都應關注的深層意識問題,對如何重新認識一個組織在運行過程中遇到的一些難解之題亦有啟迪。作者約翰。米勒以一種通俗易懂的敍事風格講述了一個深層次的組織問題。《QBQ!問題背後的問題》深入淺出、事例生劫,以如何提高組織內部成員的個人責任意識為核心,並把核心問題聚集在組織成員的個人責任意識的養成上。個人責任意識的缺乏導致推諉、抱怨、拖延、執行不力,任何組織或個人,如果沒有強烈的個人責任意識都不可能達到預期目標實現願景,在市場競爭中取勝。

QBQ通過改進個人問話的方式,提高個人責任感減輕壓迫感培養個人勇於負責任的精神,使企業受益同樣使個人也從中受益。在工作和生活中獲得更多的樂趣,關係更健全更融洽,生命更充實、更愉悦。對於那些錯問題“這不是我的錯”、“到底是誰造成這些問題”這些問題不但暴露出個人缺乏擔當,並直指許多問題的核心,不在問題的本身,而是問題背後的問題。問題背後的問題應該以“什麼”或“該如何”這兩個詞發問,而不是用“為什麼”、“什麼時候”或“誰”。在所有問題中包含“我”字在內,而不是隻包含“他”、“他們”、“我們”或“你們”。把問題的中心詞放在動詞上,也就是放在行動上。

QBQ的精髓:“藉由提出更好的問題,立刻作出更好的選擇。”對那些既沒有正面積極的作用,又缺乏行動的問題應選擇拒絕,並提出更好、更有責任感的問題。每個人需對自己的所作所為作出最好的選擇並且為自己所作出的選擇負責。

拖延可能釀成嚴重的後果,會使壓力上升,工作失去信心無法完成組織制定的目標。當事情越積越多時,感覺難以招架,讓每位相關人事身心損失嚴重,我們應在事情還不嚴重時就及時處理掉每個問題,不要拖延,怠慢。

責怪別人,對解決問題根本於事無補反而合激烈地相互指責、相互抵毀,在人與人之間築起高牆,最終導致一事無成。有責任的人誰都不責怪,包括自己在內。如果我們能停止相互指責,踏實地開始關於個人責任意識的提升與培養,使我們的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從而解決當前的問題。在一個團隊裏如果我們經常爭吵、抱怨、推脱、對抗,最終內耗組織的生命力,應同心協力,同舟共濟,把事情做好。

儘量善用不利的狀況,做出一個最好的選擇,扭轉現狀需要個人負責的精神,並承諾用自己的智力、心力和勞力解決問題,決不爭功諉過。個人責任從我做起,面對現狀能改變的只有自己,接受無法改變的人,改變能改變的人。個人責任的重點不是期盼他人首先改變或是改變他人,而是首先改變自己,進而改變現況。我們先從自身做起,尊重和學習每個人的優點和長處,改進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勇於為團隊承擔責任,欣賞團隊中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與優點。不推卸責任和相互指責,那麼我們的團隊會更強大,每個人做的更優秀。

QBQ的終結目標是“行動”。實踐個人責任的方法是先提煉自己的想法,接着問比較好的問題,最後付諸於行動,只有付諸於行動才能有所收穫。行動中即使藴藏着風險,但不行動這項方案几乎永遠不可能成為更佳的選擇。

。即使行動導致錯誤,卻也帶來了學習與成長,不行動則是停滯與萎縮。

。行動的結果是解決,不行動充其量是維持現狀,並讓我們一直在過去。

。行動需要勇氣,不行動往往表示恐懼。

。行動建立信心,不行動助長懷疑。

作出具有積極意義的選擇並決定該做什麼之後,就立即付諸於行動。立即就去執行!行動高於一切!

問題背後的問題讀後感 篇四

“為什麼會這樣?”與“我能做什麼?”,這是我們遇到問題之後常會出現的兩種心態。從表面上看,這兩種反應都是自然而發,貼合常情,然而往深裏去想,你卻會發現,這兩種想法代表着兩種截然相反的工作和生活態度。而《問題背後的問題》一書如暮鼓晨鐘,用一種清越敦實的聲音敲醒了我,讓我明白的明白了“提高個人職責意識,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核心”。

俗話説“眾人拾柴火焰高”,也有“眾人同心,其利斷金”的説法,可見羣眾的力量之大。但是如果試想一下,那些負責拾柴的總是想着拾柴的辛苦,而看火的又不斷的抱怨看火的無聊,這把火還能燒的那麼旺嗎?是的,羣眾是由我們這樣一個個的人組成的,如果人失去了主觀能動性,那羣眾力量的疊加效果又怎樣能體現的出來?為什麼一個和尚、兩個和尚都有水喝,三個和尚就沒水喝呢?這歸根結底還是一個職責心的問題,如果個個“和尚”都是有職責心,懂得主動做事的和尚,“泉水”自然是用之不竭的。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平時的工作就是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很多人都重複着平凡的工作,而我們的工作,需要一份默默地堅持,還有一份對工作和生活用心的態度。

在這本書中,有句話給我的啟發最大,就是“把焦點從他人與周遭環境中移轉開,聚焦在自我本身如何能做得更好上方,這才是最有益於問題解決的做法。”

是的,相較於被動地期望環境向對自我有益的方向發展,還不如主動地改變自我,實際上,人唯一能改變的只有自我。當我們學會謙遜地生活和工作,為了工作隨時準備改變自我的現狀,包括思想、潛力、習慣等等,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付出換來的是個人的進步和境界的提升,這將是我們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之一。

問題背後的問題讀後感 篇五

在街道王書記的帶領下我們學習了約翰。米勒的《問題背後的問題》,我深深地體會到人要勇於承擔自我應承擔的職責,職責能夠使人堅強。

過去,我一向認為工作就意味着完成自我的份內事。讀了《問題背後的問題》這本書之後,使我深深的感受到一個人的工作做的好壞,最關鍵的一點就在於有沒有職責心,是否認真履行了自我的職責。書中運用通俗易懂的小故事,闡明瞭職責意識的有無直接決定事物的成敗,也讓我對文中的“職責”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瞭解。人的一生務必承擔着各種各樣的職責,社會的、家庭的、工作的、朋友的等等。人不能逃避職責,對於自我應承擔的職責要勇於承擔,放下自我應承擔的職責時,就等於放下了生活,也將被生活所放下。

職責能夠使人堅強,作為一名社區的殘協委員,我就應竭盡全力幫忙轄區的殘疾人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困難。瞭解殘疾人的需求,帶給有力的幫忙。這就是我就應承擔的職責。在承擔着職責的同時,我也享受着工作帶給我的快樂。我要不斷的完善自我,為殘疾人事業做出自我的貢獻!

《問題背後的問題》讀後感 篇六

我最近讀了一本是要我們別“問爛問題”、別問“為什麼”、別問“什麼時候”等等的書。這本書名叫做《QBQ!問題背後的問題》,作者是約翰米勒。約翰米勒是QBQ公司的創辦人,所以他會寫這本書是當然的啦!資料是在説,開口説話前,不管是問問題還是反駁別人或者是其他的,都必須有個人擔當的意思在,而不是把職責推給別人,更不要有"小媳婦心態",看完這本書就會明白了。

這本書其實是給那些上班族、員工之類的人看的,我看是因為我覺得很趣味(雖然有點艱深看不懂),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他是在教我們問問題時,不要問爛問題,不管是問別人還是自我,這個問題裏最好要有:一、以“什麼”或“該如何”這兩個詞來發問,而不是“為什麼”、“什麼時候”或“誰”。二、包含“我”字在內,而不是“他們”、“我們”、“你”或“你們”。三、把焦點放在行動上。比如説,“我能做什麼”就是最佳範例,這句話以“什麼”這個詞來發問,包含“我”字在內,並把焦點放在行動上。

攤開這本書時,翻到目錄,你會看到“做更好的抉擇”、“問更好的問題”、“爛水手責怪風向”、“領導者不是問題的解決者”等等的,只要看目錄就幾乎能夠明白他在講什麼,所以我覺得很趣味,大家看了也會跟我一樣的,大部分的人看到書的標題是“QBQ!問題背後的問題”大概就會認為它是厚又字很多的書吧!其實完全相反!他不只薄而輕,每一頁的字也不會多到嚇人,還有幾頁幾乎僅有三、四行而已呢!也有插圖,不會翻到每頁都是字,而頭痛。

每個人其實都很常問壞問題,不外乎是因為怕有麻煩上身,而把錯誤都推給別人,不管是別人的錯或是自我的,都要反省。如果我們遇到同樣的問題,我們是否能夠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法,而不是又把時間浪費在抱怨、責怪。.。.。.等負面想法裏,永遠找不到出口,這也是我們要反省的。

我看這本書僅有三次(第三次目前正在看),第一次我只看有插圖的幾面,第二次才真正看完,看第三次是因為他最終有寫説:““重複”是學習的動力。很好。既然此刻你已經讀完本書,請在讀一遍。”你看吧,這就是趣味的地方,哈哈!期望大家多看這本書,真的很好看的喲!

《問題背後的問題》讀後感 篇七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全書的主旨:找出問題背後的問題,其主要實質是強調個人擔當,也就是增強個人的職責意識。我們能夠解讀為:要去找出爛問題背後的好問題。所為爛問題,就是哪些推責、抱怨的一類問題;所謂好問題,就是正面的能夠迅速付諸行動的類型。

在現實生活中,個人職責感的缺失是十分普遍的現象,推諉、抱怨、拖延與執行不力這些都是組織內部的通病,而缺乏職責意識的組織和個人將無法達成目標、無法在市場上與競爭對手一較長短、無法實現願景,更無法讓個人和團隊更上一層樓。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一書的終極目標便是行動。先修煉出自我的想法,之後問比較好的問題,最終付諸行動。所謂的學習,應當是把“已知”轉化為“行動”,所以,學習是一種改變。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給了我們解決的方法,要我們別隻是把“團隊合作”掛在嘴邊,而是問:“我該如何貢獻一己之力?”以及“我要如何改變現狀?”

本書以簡明趣味的故事與易讀的篇章,教授讀者嘗試一種實用的方法,將個人職責意識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提出三項指導原則:

1、着眼於解決問題而不是推責。以What或How來發問,而不是WhyWhen或Who。

2、把焦點放在行動上,而不是“該誰做”或“誰做錯了”。

3、強調個人擔當。主詞用“我”,而不是“他們”、“我們”、“你”或“你們”。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我們雖然不必須問得出口,但卻有意無意在心裏發問的問題,並且給出了答案。比如,有擔當的人怪罪誰呢?誰都不怪罪,包括自我在內,千萬不要小媳婦心態的自憐自哀。我們個人能改變組織中的什麼事情呢?僅有一項,那就是自我,不要再去想要改變別人了,用心反思自我,並着力改變自我。如果組織不再是我們達成人生目標的媒介,那有何必繼續呆下去呢?如果值得待下去,那就拿出個人擔當,努力改變吧!

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要找到濕潤的雪和一道長長的山坡。其實你自我必須是那團濕雪,最好邊走邊加上更多的雪,因為你不會再回到山頂,而生命就是這樣運作的。

不要去理會別人的眼光和喜歡比較的心態,做好自我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問題背後的問題讀後感 篇八

在街道王書記的帶領下我們學習了約翰。米勒的《問題背後的問題》,我深深地體會到人要勇於承擔自己應承擔的責任,責任可以使人堅強。

過去,我一直認為工作就意味着完成自己的份內事。讀了《問題背後的問題》這本書之後,使我深深的感受到一個人的工作做的好壞,最關鍵的一點就在於有沒有責任心,是否認真履行了自己的責任。書中運用通俗易懂的小故事,闡明瞭責任意識的有無直接決定事物的成敗,也讓我對文中的“責任”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瞭解。人的一生必須承擔着各種各樣的責任,社會的、家庭的、工作的、朋友的等等。人不能逃避責任,對於自己應承擔的責任要勇於承擔,放棄自己應承擔的責任時,就等於放棄了生活,也將被生活所放棄。

責任可以使人堅強,作為一名社區的殘協委員,我應該竭盡全力幫助轄區的殘疾人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困難。瞭解殘疾人的需求,提供有力的幫助。這就是我應該承擔的責任。在承擔着責任的同時,我也享受着工作帶給我的快樂。我要不斷的完善自我,為殘疾人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問題背後的問題》讀後感 篇九

在現實生活中,個人責任感的缺失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推諉、抱怨、拖延與執行不力這些都是組織內部的通病,而缺乏責任意識的組織和個人將無法達成目標、無法在市場上與競爭對手一較長短、無法實現願景,更無法讓個人和團隊更上一層樓。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給了我們解決的方法,要我們別隻是把“團隊合作”掛在嘴邊,而是問:“我該如何貢獻一己之力?”以及“我要如何改變現狀?”

本書以簡明有趣的故事與易讀的篇章,教授讀者嘗試一種實用的方法,將個人責任意識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全書的主旨:找出問題背後的問題,其主要實質是強調個人擔當,也就是增強個人的責任意識。我們可以解讀為:要去找出爛問題背後的好問題。所為爛問題,就是哪些推責、抱怨的一類問題;所謂好問題,就是正面的能夠迅速付諸行動的類型。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提出三項指導原則:

1、着眼於解決問題而不是推責。以What或How來發問,而不是WhyWhen或Who。

2、強調個人擔當。主詞用“我”,而不是“他們”、“我們”、“你”或“你們”。

3、把焦點放在行動上,而不是“該誰做”或“誰做錯了”。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我們雖然不一定問得出口,但卻有意無意在心裏發問的問題,並且給出了答案。比如,有擔當的人怪罪誰呢?誰都不怪罪,包括自己在內,千萬不要小媳婦心態的自憐自哀。我們個人能改變組織中的什麼事情呢?只有一項,那就是自己,不要再去想要改變別人了,用心反思自己,並着力改變自己。如果組織不再是我們達成人生目標的媒介,那有何必繼續呆下去呢?如果值得待下去,那就拿出個人擔當,努力改變吧!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一書的終極目標便是行動。先修煉出自己的想法,接着問比較好的問題,最後付諸行動。所謂的學習,應該是把“已知”轉化為“行動”,所以,學習是一種改變。

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要找到濕潤的雪和一道長長的山坡。其實你自己必須是那團濕雪,最好邊走邊加上更多的雪,因為你不會再回到山頂,而生命就是這樣運作的。

不要去理會別人的眼光和喜歡比較的心態,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問題背後的問題》讀後感 篇十

我最近讀了一本是要我們別“問爛問題”、別問“為什麼?”、別問“什麼時候?”等等的書。這本書名叫做《QBQ!問題背後的問題》,作者是約翰米勒。

約翰米勒是QBQ的創辦人,所以他會寫這本書是當然的啦!內容是在説,開口説話前,不管是問問題還是反駁別人或者是的,都必須有個人擔當的意思在,而不是把責任推給別人,更不要有"小媳婦心態",看完這本書就會知道了。這本書其實是給那些上班族、員工之類的人看的,我看是因為我覺得很有趣(雖然有點艱深看不懂),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他是在教我們問問題時,不要問爛問題,不管是問別人還是自己,這個問題裏最好要有:

一、以“什麼”或“該如何”這兩個詞來發問,而不是“為什麼”、“什麼時候”或“誰”。

二、包含“我”字在內,而不是“他們”、“我們”、“你”或“你們”。

三、把焦點放在行動上。比如説,“我能做什麼?”就是最佳範例,這句話以“什麼”這個詞來發問,包含“我”字在內,並把焦點放在行動上。

攤開這本書時,翻到目錄,你會看到“做更好的抉擇”、“問更好的問題”、“爛水手責怪風向”、“領導者不是問題的解決者”等等的,只要看目錄就幾乎可以知道他在講什麼,所以我覺得很有趣,大家看了也會跟我一樣的,大部分的人看到書的標題是“QBQ!問題背後的問題”大概就會認為它是厚又字很多的書吧!其實完全相反!他不只薄而輕,每一頁的字也不會多到嚇人,還有幾頁幾乎只有三、四行而已呢!也有插圖,不會翻到每頁都是字,而頭痛。每個人其實都很常問壞問題,不外乎是因為怕有麻煩上身,而把錯誤都推給別人,不管是別人的錯或是自己的,都要。

如果我們遇到同樣的問題,我們是否可以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法,而不是又把時間浪費在抱怨、責怪。.。.。.等負面想法裏,永遠找不到出口,這也是我們要的。我看這本書只有三次(第三次目前正在看,第一次我只看有插圖的幾面,第二次才真正看完,看第三次是因為他最後有寫説:““重複”是學習的動力。很好。既然現在你已經讀完本書,請在讀一遍。”你看吧,這就是有趣的地方,哈哈!希望大家多看這本書,真的很好看的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