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書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01K

讀書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書讀後感 篇一

《讀書成就名師》作者是《中國教育報》記者張貴勇。在書中向我們推薦介紹了十五位當今中國小領域裏實至名歸的名師。讓我們全方位瞭解到名師們的生活、學習、工作情況,有很強的現場感、親切感和可讀性。讀罷新書,感覺與名師們近距離交流了一次,收穫頗多。雖然這些名師來自不同學段、不同學科、不同地域,但在成長、成熟、成功的路上仍然呈現出一些共同的特質,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

成長無捷徑,讀書很重要。幾乎所有的名師,都在持之以恆地做一件非常普通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讀書。大量的、滿園廣泛的閲讀。堅持不懈地閲讀,就是教師成長為名師的“祕訣”,這是公開的祕密。每個人沿着這條道路走下去,都可能成為名師。

為什麼讀書對教師的成長如此重要?王崧舟告訴我們,教師專業成長的歷程實際上是兩個轉化的過程,即“讀書——底藴+教學”,第一個轉化是從讀書到底藴的轉化,這是一個積澱的過程;第二個轉化是從底藴到教學的轉化,這是一個創生的過程。於永正對此也有很深的感觸,他説:“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我的課內容豐富,其實是我平時注意積累,注意從讀書中獲得更多知識,從讀書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

閲讀有方法,成效見課堂。愛看書的教師和不愛看書的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是有很大差異的。華應龍對此有過認真的分析:“愛看書的人在課堂上充滿激情,有信心,有底氣;而不愛看書的教師大多習慣於照本宣科,有些木訥,缺少那麼一點自信,不敢偏離教學計劃,更不敢敞開心扉應對學生的挑戰。”

每天上課我們都會遇到很多疑難雜症,需要我們來分析和解決。而讀書是解決這些問題最為重要的途徑之一。吳正憲説:“如果教師中介一架傳授知識的機器,那麼學生就會遠離你,師生之間的情感就是一片空白,課堂必然會失去活力。”

讀書真自我,奠定多元色。讀書的過程,實際上是在兩個方面不斷探索的過程。一個方向是向內,不斷探索自己的內心,嘗試正確地認識自己。另一個方向是向外,為斷地探索與自己生活工作相關的領域,建構起自己對世界的認識。

今天的師生,身外信息化社會的洪流之中,在閲讀習慣的培養方面又多了一些障礙。信息傳播手段的快捷化、碎片式,淺閲讀的流行,對閲讀的衝擊很大。為些華應龍特別提醒我們,“少上網,上網會不經意地流失我們的讀書時間。”從紙面轉到屏幕,改變的不僅是我們的閲讀方式,它還影響了我們投入閲讀的專注程度和沉浸在閲讀之中的深入程度。

《故鄉》讀後感 篇二

社會上崇敬名人,於是以為名人的話就是名言,卻忘記了他所以得名是那一種學問和事業。《故鄉》這篇文章使我被受感動。

這篇文章是寫的閏土少年和中年時的對比:少年的閏土是紫紅的小臉蛋,頭戴一頂小氈帽,項上戴着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可是中年的閏土卻大不相同,他身材高大臉色灰黃有皺紋,眼周圍紅腫雙手粗糙,渾身瑟縮。兩人的感情也不如以前了。以前兩人玩的十分開心並沒有身份之分,但是中年的閏土已經對“我”十分恭敬兩人沒有那麼好了,但是還可以談上話!

這讓我深深的明白了,身份竟然能決定一切。農民永遠只能是一輩子農民。

後來“我”要離開了,“我”與閏土依依惜別,誰也不捨得誰,但是“我”們終究還是要離開的,也許這就是緣分吧!在生活中我們應該珍惜身邊的家人和朋友,不要以別人的缺陷去無端的歧視別人,要珍惜一切。

讀書讀後感 篇三

讀書,我個人認為它有兩層意思:第一,看書,看一本或一篇從未看過,也可以是重新看的書,第二,學習,上學校,多用於現代社會中,孩子出門前,都説一句:“我讀書去了!”

不想讀書不愛讀書的人如果有人問他為什麼不讀書(指課外書),80%的孩子都會回答沒時間,我想換成是我,也會那麼説的。其實,生活中,空閒的時間是很多的,在沙發上看電視的時候,在書桌前發呆的時候,玩瘋了需要平靜一會的時候,一個人閒着無聊的時候,……那些細小的時間,要靠你去拾掇。有一個作家説得很好,每天你就是再忙,看三、四頁書的時間總是有的,慢慢積累起來,將是一個很驚人的數目。“讀書”也就是“學習”,那“學習”又得分開説:“學”是學習新的知識,只有學了,才將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習”便是温習學過的知識,學了,轉而又忘了,那等於白學,白學又不如不學,所以温習不可少。學習後還得“思”,“思”便是思索學過的知識,不思,便不理解,不理解學來也無用。讀書必是自願,只有自願做的事情才更快樂,更有效果。別人逼你,你本身不願意,只懷着滿肚子的氣讀書,腦裏便不能“思”了。比如説我吧,一本《家》,看了一個月還沒看完四分之一,我自己也火了,看不下去有何辦法?但同樣厚薄的兒童小説,僅一小時,便半本“下肚”。那時我還想:人生還有比這更快樂的事嗎?在我眼裏,暫時沒有。

我想,看書是需要耐心的,名著的確不同於其他小説,慢慢琢磨,才其樂無窮。

既然我早已讀過這篇文章,還寫了,就不能光説不做。走,看書去啦!

讀書是人類的專利,人類創造了書籍這種方式,用來傳承知識,積累文化,涵養情志,使新一代的知識起點承接在上一代的知識終點上,步步登高,走向輝煌。如果到動物園,看見猴子拿着書來讀,那大家會感到很滑稽;但是如果看見小孩拿書來讀,那大家都會去稱讚他,覺得他有出息。這就是説,書把人與猴子分了類。

書可以是上下數千年、遠近數萬裏的人寫成的,但讀書可以超越時空界限,可以與人類文明進行無障礙對話。今天可以同李白、杜甫對話,明天可以同荷馬、但丁對話,只有人才能享受這種無障礙對話的讀書樂趣。書籍積累、交流、傳播着知識,日久天長,川流不息,它已經積累、交流、傳播成現代知識社會,因此,在現代社會不讀書的人不能成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

讀書讀後感 篇四

今天學習了關於李鎮西老師《關於“讀書”的話題》這篇文章,學習後有如下感想,李老師將教師們不願讀書的理由歸結為五個:“第一,太忙,沒時間;第二,感覺不到讀書對教育教學的作用;第三,不知道讀什麼;第四,有的教育理論著作讀不懂;第五,年齡大了,讀了記不住”。仔細想來還真是這樣,就拿本學期名師工作室成員讀書來説吧,在第一次召開名師工作室成員會議時提出了每位同志本學期至少要讀一本書的設想,每月讓大家寫一篇讀書心得,當時大家的表現就和上面所談的情況差不多。為了激發教師讀書的積極性,讓讀書不成為一種負擔,當時給大家提出了三種選書的途徑,一是從名師工作室現有的圖書中挑選書目來讀,二是可以從圖書館中挑選書目來讀,三是可以自已選書,根據自己喜歡的書籍,每期每人200元的自主購書費。但是從佈置到現在也有一段時間啦,教師的借書和購書的熱情並不高,可見要想讓老師真正地去讀書並非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李校長在這篇文章中不僅歸納出了不願讀書的理由,而且提出了一些具體解決教師不願讀書的方法,總結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想讓教師讀書必須掃除思想障礙,針對教師的“理由”,採取多種形式解決教師思想上的困惑。

二、“對教師最有效的引導,是我本人的閲讀示範”。這種方法應該是最為有效的方法,俗話説:“已不正不能正人,已所不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這個道理,關於這一點本人也十分慚愧,因為本人就不太愛好看書,今天學習之後除了要求他人讀些書外,更重要的是強迫自己靜下來多看一些書籍。

三、對於教師閲讀,主張“倡導”,反對“強制”。不給教師佈置任務,採取不定期檢查教師讀過的書,看上面的批註或勾畫,只要有閲讀的痕跡就可以;讓教師漸漸養成愛閲讀的習慣,這種做法我們可以嘗試。

四、組織教師讀書,要避免“一刀切”,分層次組織教師讀書。第一個層次是全校性的,這個“要求”其實就是一種提倡而已,沒有行政命令。每學期或每年給大家推薦一些讀物,教師們買來讀,不作任何要求。第二個層次是“讀書會”,由教師志願加入。第三個層次是“青年教師沙龍”。

通過學習可以看出李校長在引導教師讀書方面想了很多方法,費了很多心思,對於上面的方法,我們不仿嘗試着使用,結合本校實際逐漸引導教師喜歡上讀書。

讀書讀後感 篇五

生命的最後會有很多有意義的思考,可是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沒有機會去窺探。

1、遇見

《生命最後的讀書會》一書是上週某日去西西弗書店看到的書,書名一下子把我吸引,當時簡單的翻閲後,我一度認為這本書是散文,因此分類的時候將他和好幾本散文放在了一起。

而直到讀完,才發現,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小説,日記體的小説。

如作者所言,這本書,也許最開始也沒有準備集結成冊,可慢慢的記錄了整個時間以後,這本書如同一本完整的小説。

不知何起,但最終落幕。

2、故事

這本書的故事其實很簡單,就是一位老者從被告知患有癌症以後,與孩子約定,一起看書,一起交談看書心得,以熬過在醫院治療與等待的漫漫長路。

這是一本英譯漢的書,我向來對這種翻譯書有種陌生感,同樣字數、類型的中文書,我最多閲讀不會超過三天,但是這本書我斷斷續續看了十天,常常看着看着就停下來,覺得沒懂又重新看一遍,這不是一本適合速讀的書,它適合在暖暖的夏日假期,窩在沙發裏慢慢看,一邊看,一邊想,書裏有很多值得慢慢思考和借鑑的地方,除此之外,書裏有時候會提及一些別的書籍,而大部分書籍我是沒有看過的,因此在理解上又會慢一些。

3、思考

很多時候隨着長輩老了,或者同輩的我們最終奔向了不同領域的忙忙碌碌,我們常常會覺得與長輩有了代溝,與同輩,由於生活的領域和生活階段(比如結婚、生子等)的不同,越來越無話可説,而共同看一本書恰恰有助於我們去消滅這種代溝,因為一本書有時候是一種觀念的傳導,有時候是一個故事,當我們看過同一本書,理解過同一個概念,我們的代溝會變小,或者説我們至少會出現跨越代溝的某個領域。

看這本書時,當看到對方提及自己看過的書,我會覺得很親切,例如當他提及《追風箏的人》和《燦爛千陽》時,我能夠較好較快的理解那一部分的內容,即便對於這兩本小説的結果已經不太記得了。當他提及《飄》,亦會覺得很開心,看過同一本書,並都給予高度評價,在不同的國度,甚至不同的年齡階段,卻覺得熟悉。

我們很多時候去學習交際手段,去閲讀找話題的書,但是,其實交流中最重要、最有效、最樸實無華的途徑,我們從小就會,一起讀一本書,一起聊一本書。

書,可以跨時間,亦可跨越空間。

黃帝內經讀後感 篇六

週日我們的黃帝內經學習小組舉行第二次沙龍活動,讓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就簡單談一談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

最初結緣中醫是因為身體不太好,我是一邊學習中醫,一邊治療自己,所以這幾年真實的是用自己的身體去感受中醫。通過中醫治療,自己的身體素質得到了不少提升。每吃一次中藥都用身體去感受這個方藥傳遞給身體的信息,吃疏肝的藥心情會舒暢,吃補氣的藥身體會有勁,吃補血的藥睡眠會好些。從一開始吃遍各種中藥,到現在吃藥越來越少,一個是身體變好了,一個就是中醫水平提升了。感謝自己這糟爛的軀殼,痛苦卻也讓自己幸運的結緣中醫,並深深切切感受中醫帶給我自己身、心的影響。所以自己是立志一定要在中醫道路上堅持下去的。我覺得這是我能堅持學習下去的動機。

剛開始學習中醫時是在網絡上根據自己的病症找各種偏方、奇方,自己給自己下藥,有時候用了,有效,有時候用了,沒效果,就再到網上查,當看到一些藥有很多負面反饋的時候,就嚇怕了,再去找原因。比較幸運的是,網絡上流傳了海派中醫倪海廈老師的全套人紀課程,講中醫的四大經典《黃帝內經》、《鍼灸大成》、《神農本草經》、《傷寒論》,我係統的完成了一遍學習。中醫四大經典就是中醫治療的理法方藥,經典的學習讓我對中醫有了更深的認知,讓我對自己的治療也更有底氣而不再盲目。所以我是很感謝倪海廈老師的,倪海廈老師帶我走進了中醫經典的世界,讓我能感受真正中醫的魅力。真正中醫的魅力就來自中醫的經典古籍,尤其是《黃帝內經》,這是中醫的理,每個段落章節言簡意賅,直中要害。比如第一篇上古天真論,書中寫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讀着讀着彷彿能感受到千年前的祖先就站在眼前,把自己身體不好的原因給自己講的透透的。我覺得這就是經典,經典就是比我們自己還明白自己。但是沒讀經典的時候,那就真是用泣血的經驗去感悟這些道理,身體毀到底卻也未必能想的明白。所以經典值得反覆去讀去體悟,讀經典就是和古代諸多先賢在溝通在交流,最終我們收穫的是身心靈的全面提升。

讀經沙龍活動能有這麼多同好在一起同讀經典書籍,並能相互監督,所以讀經沙龍這個活動非常好。藉着這個活動又能重温一遍經典,又有了和諸多同好交流溝通打開視野的機會。我自己其實每天誦讀也還有好些地方讀不通順讀不明白,但是我想堅持讀就好。

《黃帝內經》是個大金礦,能從《黃帝內經》書中挖出一點點東西也足夠受用終身。我相信堅持每天讀,我們都能挖出一點點,一溝通,每個人又多一點點。最後呢,我也祝福大家在中醫學習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並能將中醫傳承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