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理想國》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1W

《理想國》讀後感精彩多篇

理想國讀後感4200字 篇一

在柏拉圖的所有著作中,《理想國》是最成系統的一部。在這部對話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之口詳細地討論了人性、政治、哲學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為後來的西方思想奠定了基礎,指明瞭方向。以後的西方哲學,無論是繼承柏拉圖思想的,還是反對柏拉圖思想的,都不可能繞過柏拉圖的思想,尤其不能繞過《理想國》所表達的對人性和政治問題的深刻看法。 《理想國》通過蘇格拉底與對手們的談話,反覆詰難來推理尋求正義的定義。在第一卷,柏拉圖用蘇格拉底知識助產術的問答法推翻了幾種關於正義的定義:1.正義就是有話實説有債照還;2.正義就是幫助朋友傷害敵人;3.正義是強者的利益;4.不正義比正義有利。這四種説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圖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對於我們人生道路的選擇有深刻的啟示。針對第一種觀點,他用不能將武器還給一位瘋子朋友的例子反駁有債照還的正義説法,我們不能簡單的按照常理來辦事,應該考慮事情的結果是否會是不正義的,這種説法忽略了正義的真實本質,所以我們應在生活中多學習柏拉圖的思想方式,考慮問題不光從本身的立場出發,不能簡單照辦,還要考慮我們的對象和事情的後果。針對第三種觀點,柏拉圖指出掌權的統治者有時也會犯錯,制定出對自己不利而對被統治者有利的法規要被統治者執行,正義就變成了“弱者的利益”了。在此,柏拉圖提出“在任何政府裏,一個統治者,當他是統治者的時候,他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屬下老百姓的利益。”所以,作為統治者應該為人民謀福利而不僅僅是考慮自己的利益。

柏拉圖從國家的正義和個人的正義兩方面對正義進行了討論。他構建了一個正義的城邦,規定了一條總的原則:每個人必須在國家裏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柏拉圖認為,正義就是有自己的東西幹自己的事情。他認為國家由統治者、被統治者和輔助者三部分組成,國家應有四種品質,分別是智慧、勇敢、節制、正義。在一個國家中,人數最少的那個部分和這個部分中的最小一部分,這些領導着和統治着他的人們所具有的知識才配稱作智慧,具有這種知識的人總是最少數。柏拉圖主張的勇敢是一種關於可怕事物和不可怕事物的符合法律精神的正確信念的完全保持的精神能力。節制是一種好秩序或對某些快樂與慾望的控制。關於節制,在這裏,有一點讓我有深刻啟示,他提到:“人的靈魂裏面有一個好的部分和壞的部分,而所謂‘自己的主人’就是説較壞部分受天性較好部分的控制。這無無疑是一句稱讚之詞。當一個人由於壞的教養或者和壞人交往而使其較好的同時也是較小的那個部分受到較壞的同時也是較大的那個統治時,他便要受到譴責而被稱為自己的努力和沒有節制的人了„„”這讓我有些感觸,我們時常提到要做自己的主人,而實際上我們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隸,而我們要突破自己主宰自己,就應該深刻懂得節制,學會控制自己,讓自己靈魂中較好的一部分控制較壞的從而主導自己,做到自身內秩序井然,成為自己的主人。在個人的正義方面,柏拉圖認為,人的心靈有三部分組成:理性、慾望、激情。柏拉圖主張個體靈魂的這三部分也應該是各行其是,保持和諧,這樣的人方為正義的個體。這種內在的分工與和諧,不是外在的“各做各的事”,而是一種內在的和諧有序。「3」當整個國家得到非常和諧的發展時,各個階級將得到自然賦予他們的那一份幸福,當一個國家最最像一個人的時候,它是管理的最好的國家,而管理的最好的國家最像各部分痛癢相關的機體。 張竹明總結《理想國》的推理過程是一種逆向思維,即:“國家的大治取決於少數精英人物的主導作用,他們的主導作用又取決於理性在他們心靈裏的主導作用;理性的主導作用又取決於它對善理念的把握;而善理念的把握又取決於辯證法的學習,歸根到底國家的大治取決於正確的教育。”

柏拉圖《理想國》中提到很多教育問題,對後世教育也有深遠的影響,盧梭曾稱讚“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論文,像這樣的教育論文,還從來沒有人寫過咧”也有一些説法“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盧梭的《愛彌兒》留存在世,縱令其它教育論著被毀,教育園地也是馥郁芬芳的。”書中的教育思想精闢深刻,讓我受益頗多。 《理想國》中強調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兒童階段音樂文藝教育最關緊要”“先入為主,早年接受的見解總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為了培養美德,兒童們最初聽到的應該是最美最善的故事。”柏拉圖認為,兒童階段接受了音樂文藝的教育會變得温文有禮,對醜惡的東西反感,等到長大會受他所接受教養的影響,便會與理性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他認為孩子應該從小實地見習戰爭,也從音樂中、遊戲中養成遵守法律的精神。柏拉圖也提出,不要強迫孩子去學習,要用遊戲的方法,這樣我們可以在遊戲中更好的瞭解他們每個人的天性。而這也讓我們思索,現在的教育是否帶給孩子給多的是強迫,我們的教育讓人迷茫和不知所措。柏拉圖認為對兒童的教育開發的越早越好,“凡事開頭最重要,特別是生物。在有效柔嫩的階段,最容易滲透也,你要把他生成什麼形式,就能生成什麼形式” 他提倡長者給兒童們講述一些規矩,如要盡孝道,注意髮式體態舉止等等。他認為,一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裏引導,卻能決定他後來往哪裏走。隨着社會的進步,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越尊重兒童,關愛兒童,人們也已經建立起全新的兒童觀,這些關於兒童的看法中有一條是“幼兒的才能的發展存在逆減法則,開發得越早,就開發得越多”「7]這與柏拉圖提倡的對兒童的開發越早越好看法形同,也可見柏拉圖和《理想國》對早期教育的深遠影響。《理想國》中很重視教育對象的全面和諧的發展。柏拉圖認為,我們首先要接受音樂和體育的教育,而且缺一不可,只有愛智和激情這兩部分張弛得宜配合適當才能達到和諧。他也提出必須重視算術、幾何學、天文學和辯證法的學習。特別重視辯證法的學習。“如果提前是不知道的東西,結論和達到結論中間步驟也就是由不知道的東西組成的。這種情況下結果的一致又怎能變成真正的知識呢?”所以這種學習是不夠的,還要學習辯證法,只有掌握了辯證法擁有了善理念的哲學家才有能力以善理念為原型,塑造人間的理想國並護衞着它。在《國小教育學》中有介紹,國小教育的具體特點包括了全面性,所謂全面性,是指對於每一個特定的個體而言,當代國小教育都應該促進他們在各個方面的充分發展。所以,教育應該注重全面性,對人各方面的能力進行發掘和培養,才能和諧的發展。

《理想國》中也注重了人文素質的培養,提倡學習音樂,藝術,文學等等,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薰陶,從而使心靈更和善美好。“人的全面發展最本質的涵義是指人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充分、自由的發展。與科學精神相比,人文精神更能體現和反映人全面發展的本質內涵,是人全面發展的價值座標和精神動力。”科學與人文的結合更利於人的發展,學生也應體驗到生活的樂趣,藝術的陶冶從而使心靈更充實美好。

《理想國》中提出女子也應該接受教育。柏拉圖認為,一定要給女子和男子以同樣的教育,女子也要學習音樂、體操和軍事教育,因為“同樣的稟賦應該給以同樣職務”柏拉圖的這種思想打破了古代的傳統觀念,認為男女平等,天賦和才能相當的人就接受相同的教育、訓練,接受相同的職務,這就為婦女提供了學習和發展才能的機會,是很偉大的教育思想。

《理想國》中也提出了終身教育的思想。柏拉圖將人出生到死亡的每個階段應學習的內容都做了規劃。他認為,先用五年的時間學習辯證法和體操訓練,然後用十五年的時間到“地洞”裏接受考驗,積累經驗,到五十歲以上,那些通過了的優秀的人還要接受最後的考驗,要求他們講靈魂的目光轉移向上方,注視照亮一切事物的光源,這時候他們會看見善的本身,用它作原型來管理國家和人民,剩下的歲月裏他們用大部分時間來研究哲學,走上統治者的崗位。可見,人的一生是要不斷的努力學習,磨練自己,不斷接受考驗最終才會看到善,走向頂峯。柏拉圖的終身教育論讓教育不僅僅侷限與學校教育時間,在人一生中的所有時間都應該不斷學習和接受教育。這種觀點現在也越來越受到重視。197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研究所主任達夫把終身教育理論概括為20條,使終身教育更加系統化和理論化。1994年,羅馬召開的首屆全球終身學習大會上,歐洲終身學習促進委員會為會議準備的報告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生存概念。”這讓終身學習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也更受重視。終身教育的思想,讓我們有能力自身發展,學會認知、學會生存。 另外,我認為《理想國》中也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地方。柏拉圖認為,為了使城邦一直強大,就要控制他們下一代的出生,他認為,最好的男人必須和最好的女人盡多結合在一起,最好結合者的下一代必須培養成長,而最壞者的下一代則不予養育。他們的統治者首先要設計出抽籤的方法從而使優秀的男人和優秀的女人結合,他們為了保持治理者品種的純潔,對於優秀的者的孩子帶到託兒所進行撫養,竭力不讓母親認清自己的孩子,而對一般或其他人生下來有先天缺陷的孩子,他們將祕密加以處理,有關情況誰都不清楚。首先我對這種夫妻的結合方式不認同,這種結合方式對於人們並不公平,其次對於小孩的處理方式太過殘忍,生命本就是可貴的,一生下來就要被處理掉,我們沒有這樣的權利,而且這樣太過重視先天因素了,忽略了後天教育和環境影響的作用。還有,不讓親生母親照顧自己的孩子,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都缺乏親情和母愛,一個缺少愛的國家是很可怕的,而且這也違背了人的本能。 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確實藴藏了很多閃光的智慧和思想,它對後世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理想的國家中是存在很多理想的東西無法實現,但是柏拉圖同樣認為這是有價值的。就好比美麗畫中的風景人物並不真實存在,但我們不能説這幅畫的作家很糟糕,所以我們不能因為一個國家不能在現實中管理得像描述的那樣好就否定這些理論。理想國是我們的一個目標,我們儘可能實現。

在《理想國》的最後,柏拉圖給大家的忠言:“靈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惡和善。讓我們永遠堅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這樣我們才可以得到我們自己的神和愛,無論是今世活在這裏還是我們死後得到報酬的時候。我們才可以諸事順遂,無論今世在這裏還是將來在我們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讓我們在靈魂上永遠保持一種向上的姿勢吧,隨時不忘心中的理想國,不忘我們肩上這份神聖的使命,傾聽柏拉圖的思想,反思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國家。越來越清晰的世界,我們還需要一直追尋!

理想國讀後感 篇二

先哲有言:“真理愈辯愈明”。我對此話雖存質疑,並對辯論本身所固有的偏執尚存戒心,但柏拉圖的《理想國》卻是我們所必讀的一本書。

我懷着畏懼的心理捧着《理想國》,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澀的文字,終於把《理想國》讀完了,但此時我對辯論所固有的偏執的戒心不由的消失了,間或是《理想國》中那精彩的辯論與一般的辯論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蘇格拉底之論幾乎不存在偏執的問題,難道這是助產術所產生的效果?

讀經典的書猶若製作和品茗我們雲南的“功夫茶”,不經過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理想國》就是這樣的書。

經過三五遍的“泡”,我寫下了這一點讀書筆記,膚淺一讀而形成的井蛙之見,自然還是很不成熟,但我把它發上來,也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來品茗《理想國》。

一、作者與作品

先附上一則柏拉圖小傳:柏拉圖,男,出生於希臘,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臘三大哲學家之一。柏拉圖從師於蘇格拉底,一生至於鑽研哲學,並遊歷了埃及、西西里等地,一手創辦了“柏拉圖學院”。(西方最早的高等學府)他一生忙於研究、教學和著述工作,與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學基礎。

柏拉圖一生著述頗豐,《理想國》是他的代表作,此書成書於他不惑之年,被稱為是哲學家的宣言書和哲人政治家所寫的治國計劃綱要,它以辯論對話體裁寫成,書中人物性格鮮明,場景生動有趣,語言流暢明晰,論證嚴實細緻,內容深刻豐富,達到了哲學、文學、政治學和邏輯修辭學的高度統一。在讀書時我選用了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版本,這個版本一是思想全面,二是語言簡單明瞭,雖不華麗,但意境表達到位。

同時,書中是蘇格拉底與辨友的辯論。蘇格拉底盛名已久,勿需介紹,但有一點必須説明,蘇格拉底一生未留著作,其思想精髓是通過柏拉圖之筆得以傳承,僅存19篇,《理想國》一書觀點是蘇格拉底或柏拉圖思想尚待考證,亦無從考證,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本書應是兩者思想的融合,是蘇格拉底之語,又是柏拉圖之筆,但更多的人則傾向於是柏拉圖把自己的治國理想滲透於其中。下面就得品鑑這本“震古鑠今”之書的魅力了。

二、“論財產與老有所福”淺析及現實意義

書的開篇是論“財產與老有所福”。這一節概述了柏拉圖對財產的態度,特別的闡述了老人與財產的關係。正如最後那句話:“錢財固然能給人帶來許多好處,但對於一個有理智的人來説,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柏拉圖集中的論證了老人除了財產以外,還要擁有一個和平的精神世界,同時每個人獲取財產的手段要是正義的。

正如中國那句古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一樣,柏拉圖認為一個人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卻充滿了邪惡,邪惡的富人老了是得不到安寧的,因為人老了就會反思自己一生所為,並對上天堂和下地獄產生想法,於是生前做了壞事的老人得不到安寧,“人老了,應該多一份寧靜與自由感。”因為一切慾望都消退了。説到老人問題,與中國恰恰相反,中國老人老了得到的是長者之尊,而西方老人卻相反的擁有迂腐之年的孤獨,瞭解了這一點,書中的“年老不是問題,真正會出現問題的是人的性格因素,一個樂觀的、心境淡泊的人是不會因為年歲的增長而增加壓力的,反之那些具有相反性格的人,即使年紀在輕,他活着也是負擔。”這段話就更加容易理解了,老了以後並不是什麼大問題,最關鍵的是在於你的態度

對於今天的中國而言,柏拉圖給予我們最大的啟示在於:對所有人而言,我們不要僅會把一生用來忙忙碌碌的追求錢財,而更要會構建一個自我的精神世界;對於老人而言,你應當處理好你和金錢的關係;又告誡每一個人,你應該對你的一切行為負責,到老來不要因為生平的錯誤而產生恐懼和自責,但這對中國人來説效果是不怎麼明顯的,因為中國人是徹徹底底的無神論者,由這一思中國也該是宗教精神迴歸的時候的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中國人不會有多少反思與畏懼,相對而言,財產於老人的關係,中國人做得不錯,早就傳承到下一代人手中,但現實中中國人又太經世致用了,太世俗化了。當我們每每看到那些女孩填寫“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的問卷時,她們會毫不猶豫的寫下“金錢”, 我們的心就不由的寒了起來,中國人現在最需要的就是一個精神世界,中國人需要“真性情”,而不是“奴才樣”。

三、理想國與理想政治

柏拉圖構建了自己的理想國家模式,並宣稱理想的國家應該是有着學家萊領導的,在這一章節中他具體的論述了理想國家的模式,從尋求正義出發,來闡述了幸福國家的模型。

首先,談到了生產者應自覺的、全心全意為國家生產糧食服務;其次談到了商人的貿易;最後闡述了戰士應當勇敢的保衞自己的國家;同時也談到了每個人應該掌握好自己行業的技能。歸根到底,各個行業的人都應當為自己的國家做貢獻,從而使生活在這個國度的人感到幸福,運用各個行業與國家的關係及國家發展的角度來説明:國家大於每一個個人和家庭,為了國家和政治的建構,我們應該服從於國家的需要。

這一章節更多的是具有政治學意義,馬克思的國家觀也頗近似於柏拉圖,但時代不同,這種國家觀產生於城邦之間分散的時代,而今我們的國家過於膨大、強盛,對於個人的壓制太多,我們國家需要的是怎樣在當下尋找強大的國家下的解放人性,這就使得本章節對中國的現實具有了深刻的意義。

四、國家力量與法律、教育問題

上一章節僅僅是理想國的開始,這一章則繼承了上一章對理想國的論述。進一步的闡述了理想國家的幸福觀,這種國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而不是零敲碎打的為極少數人打造幸福,正如書中寫到:“不要按照你自己的意思去接是受為我們稱幫的人的幸福觀,否則他們就不是什麼守衞者了?”我們應該勸導其他職業的人以國為榮,這樣一來,整個國家將得到有序且和諧的發展,並且整個國家各行業的人都將得到自然賦予他們的每一份幸福。正是:整整的幸福觀與國家幸福融為一體。

為了國家的發展,每個人應該加強本行業得技藝。有趣的是柏拉圖發現:貧窮和財富使人的技藝退化。“人因為財富而奢侈,卻因為貧困而懶惰”。同時就以衞士為例,説了軍事科學和素質方面的問題,並從政治學的角度説明了國家的本質,即:國家施工民的集合體。

進而,就是一場精彩的關於教育問題的論述:“國家用人要因人而異,全國公民無一例外。每個人的天賦適合什麼,就應該派他去完成什麼任務,以便大家都能發揮所長。”這段話與今天的“因材施教”(準確的説是古代孔老夫子的)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更近似於馬克思的“人的解放”和“自由人的聯合體”得論述,這些足於説明柏拉圖的教育思想也是很“摩登”的,“如果我們的我們的民眾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大家都是成為明辨事理的人,那麼他們處理所有這些事情還沒有現在我們還沒有談及別的事情都能得心應手”。又“一個人從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響他的發展方向,這就叫做‘同林鳥效應’”。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柏拉圖認為改造社會應從教育入手,把每一個公民教育成為明辨事理的人、國家的棟樑之才,那麼,我們的國家也就強大了。

下面則是法律問題,柏拉圖認為法律應該更多的參考以往的藍本來制定,並在很多方面給人們的行為做了一個限定,凡違反法律的人應當受處罰,法律是正義的,違法必然是非正義的,“任何公民有違反國家制度的行為都要被處於極刑。”可見柏拉圖對於法律的作用是贊成的,並認為在政治井然有序的還是雜亂無章的國家裏法律都是必須的,柏拉圖在政治學上的法治思想不言而喻。

柏拉圖關於教育及法律的觀點至今還是經典,雖不可以全套照搬,但這些思想對今天的中國也是十分有益、有用的。

五、論“安邦定國”和中國穩定

這一節的辯論更為經典,開篇就是一句:“對於一個欲求安定的國家而言,能有什麼比團結更為善,比分裂更為惡呢?柏拉圖認為:國家要存在和發展,必然欲求穩定,而穩定必須團結並結束核打擊分裂。

他首先論證了國家與個人脣亡齒寒的關係,這個國家的任何一個公民遇到任何一種遭遇,不管是好還是壞的,他的國君都會説:“受苦的都算是國家的一分苦,有福的自然也是國家的榮耀。”柏拉圖如是説,同時柏拉圖認為國家不應有私心,而應竭盡全力的為國家做貢獻,領導者應該善於團結,這樣城邦才會穩定。

中國向來是:“穩定壓倒一切。”這是我們國家的政治基調,我們首先求得了穩定,所以我們才可以發展的很好,我們追求的是和諧的發展。總之,一個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國家都是:有穩定才有存在和發展。

六、論希臘內訌與戰爭

這裏柏拉圖説明了國家內部不能發生內訌,在對外上則要有戰爭的實力和準備,這樣才能守衞好我們的國家,才能排除一切外憂內患,使理想國家得以生存和發展。

衞國者使國家的每一個公民幸福,柏拉圖寫到:“守衞者是要求他們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守衞者,以確保整個國家公民的幸福,而不是為謀求一個特殊階級或特殊階層的幸福。”從中可以看出柏拉圖的一個信念:為了我們的理想國,每一個人應該恪守本職,為國效力。而且為了保衞好國家,應該用勇敢的精神來激勵或影響下一代人,同時,那些勇敢的英雄還應該得到下一代的敬仰。倘有人在戰場上犧牲就應該為其設烈士墓,以供後人瞻仰,這樣也就能夠保證公民會為國家而儘自己的本職,推而廣之,每個行業都這樣,那希臘就會強大,也就不怕戰爭的到來,希臘的一切生活才會有保障,希臘才會強盛。

內訌問題旨在説明:希臘人必須團結起來,齊心協力抵抗野蠻人入侵,自己的同胞不應相互爭鬥,“希臘人不應當巴西拉人當作自己的奴隸,並把這個積極願望成為希臘人的各城邦之間共同遵守得法則。”這是柏拉圖構建的希臘民族在關係上的合理規則,他認為希臘人與希臘人之間的事屬於民族內部的事,是內部,就應該團結起來,共同對付外族的入侵,這樣外族也就不容易入侵希臘了,那麼,不管什麼是希臘人總會協調。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回顧一下中國近代史,在近代中國受列強入侵,內有各種勢力間的鬥爭,正是按柏拉圖所説:內訌沒有了,外族的入侵就不容易了,國共合作就是消除了內訌,即便這是暫時的,但我們的確是推翻了小日本的入侵;説到當代,內訌又起,xx、xx、xx勢力興盛一時,一霎間,國家又面臨了內訌,只有中華民族內部消除內訌,一個強大的中國才會崛起。

七、從寡頭到無政府的政體形勢

震撼,絕對的,這一章節讓我明白了很多,因為我也發現自己有些無政府主義的傾向,通過這一章,我的觀點也潛默化得改變了。

柏拉圖首先説明了寡頭政體的弊病,很形象的把寡頭政體下的人形容為“叫花子”。進而通過對金錢追求例子來展開辯論,最終確定為:那些吝嗇無比的、只想攥錢而不花錢的人,和國家的寡頭政體相類似,寡頭政體應該是我們今天所説的專政政體,在這種體制下,只有這個寡頭會擁有的愈來愈多,他的任何方面都沒有限制,從而對國家產生危害,於是我們必須消除寡頭政體,並找到一種適當的體制取而代之,那麼,我們應該用何種政治體制呢?

於是,人們轉向了無政府主義,冰過上了他們的自由生活,那真的自由了嗎?言論也好、行為也好、都可以隨心所欲了嗎?這樣的日子不是很美好?於是每個人隨心所欲的過上自己鎖認為的美好生活,自由成為這個國家的總稱,他包括了一切制度,於是一切就將混亂,本來的罪犯會成為可愛的代名詞……柏拉圖對這些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從表面上看是很迷人的,很快樂的,很自由得,殊不知因此也充滿了變化和混亂。因此可以説這是無政府狀態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它無法區分人的平等與不平等。由此可見,這種制度雖然有寬容精神,但缺乏建設理想國家得原則,這種狀態是人類社會的倒退,因此,寡頭政體和無政府主義都不是我們的追求。

對中國而言,我們得政治文明還不夠高,我國自古皆專制,偶有民主,卻終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那在今天中國政治面臨了一個大的變革瓶頸,我們的政體是人民民主專政,今天的西方民主已是今非昔比,中國只有在原有的框架下積極探索,最為主要的還是學習西方的政治文明,中國一點會追尋到適合我們自己的政體,同時,也希望我國政治文明能夠生根、發芽、開花和結果。

柏拉圖《理想國》到處是經典,特別是在其中篇,但因為上篇經常翻到,故斷章取義,僅寫了上篇的讀後感,讀後感寫完了,我卻打算用一輩子來讀這本書。

這並不是結束,恰恰相反,這僅僅是一個開始,間或是尚未開始。

理想國讀後感 篇三

讀《理想國》的過程中都是隨手做的筆記,它的內容太過豐富,我並未選出一個特定的點來討論,姑且做一次系統的梳理並同時寫出感悟。

第一卷的對話主要圍繞着色拉敍馬霍斯與蘇格拉底關於正義的探討展開,色描述的是歷史的實然,他認為“正義不是別的,就是強者的利益”。歷史是成功者書寫,正史和野史中的王權該怎樣評判?他認為凡是對政府有利的對百姓就是正義的,那麼此處就涉及到一個公權與私權,國家自由與個人自由的關係的問題。色認為法律是統治階級制定的,不為被統治階級考慮,也即公權完全取代私權,國家自由完全取代個人自由。而蘇格拉底揭示的是歷史的應然問題,他認為“在任何政府裏,一個統治者,當他是統治者的時候,他不能不顧老百姓的利益而只顧自己的利益,他的一言一行都為了老百姓的利益”,在蘇那裏,正義應該由道德原則來審定,法律是要整合社會各階級的利益,將正義最大化。蘇的這種看法實際上為立憲革命提供了理論基礎:對社會各個階層的利益都加以承認,然後最大程度地妥協。

色作為詭辯派的哲學家,認為“不正義的生活比正義的生活更好過”,這實際上是一個義利之爭,色追求實然層面的物質利益,但又試圖用道德上的的正義予以解釋,在辯論的過程中用超驗、普遍的正義與經驗的事實相結合必然會產生矛盾。

第二卷首先就三種善進行了探討,從有用到好到善,這是一個從物質層面到去實體到終極先驗探索的過程,之後又繼續就個人正義與城邦正義探討,並提出對神的一些看法。在世俗利益層面上,人都是會行不正義的。而柏拉圖想要探討的是人的精神層面,在他看來,實然的、物質的世界是一個虛假的世界,真正的世界應該是一個應然的世界。把這個與東方文化中追求世俗利益,成為“帝王之師”的儒術做一下對比,即可見西方神學的根基。從個人正義過渡到城邦正義,在城邦在各個組成成分中,柏拉圖重點談到的是護衞者,他將衞士與狗作比喻,認為“兩者都應該有敏鋭的感覺…昂揚的精神鬥志…對敵人兇橫,對朋友温和。”這些強調的是他們的天賦品質,同時柏拉圖也注重後天教育,“體操鍛鍊身體,用音樂來陶冶心靈”,這種教育方式不是把人教育成為某個目的對象,並非技藝層面的工具,而是一種真正的自主人格完善。音樂中包括的故事,而這是對兒童教育的第一步。在西方,科學、制度、法律、語言都有一個超驗的層面,這也得益於柏拉圖的世界由語言建構,尋求世界的本質(defintion)。柏拉圖認為兒童故事應該審定,《荷馬史詩》中把神混同於人,這實際上還是一個關於歷史的實然與應然的問題,歷史的價值在於為今天和未來的行動提供借鑑,很大程度上歷史不是是什麼,而是應該是什麼,這就是希臘神話成為歷史的原因。

在談到神的時候,柏拉圖談到“神只是善的原因,而不是所有事物的原因。”這與xxx的神學不同,xxx認為神是全能的,世界的一切都由神創造,且在柏拉圖的理論中,世界是本來就存在的,神不過是賦予了世界以理性、秩序。他對於惡的產生給予的解釋是,靈肉結合過程中激情慾望掩蓋了理性層面,或是善的缺乏導致了惡。柏拉圖需要構造一個全善的神,以供衞士遵從。

而後柏拉圖又談到了哲學的非實用性,正是這種非實用性決定了學術高於世俗權力的權威,並且不受它的控制。祭祀、文字記錄的地位是高的,但學術本身的價值意義又常被權力忽略。在西方教皇權力高於皇權的時代,世俗權力被神權壓制,與中國稍作對比,就明白中國政治發展過程中為何出現不了像西方那樣的一個教士階層。理想主義有必要提出一個超越現實的理想狀態,西方的大學,大多數是在神學院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現世主義是中國文化的主流,中國的教育在神聖性取消後就開始強化現世主義,強調技能訓練。神聖性是一種理想主義,放棄理想主義,經濟權力興盛,公平正義真理會被遺失,落入現實主義的極端。人的道德提升是被動的,蘇格拉底的被呼喚,柏拉圖的被提升,因此人民需要被教育。這就是日光喻的一個核心所在,教育實際上就是再添加人後面的光照,光照不同人的能力也不同,前提思維、思維模式、看問題的清晰度就不同,也即柏拉圖的啟示説。光本身不作為認知的對象或認知的主體,只是作為兩者之間的橋樑,就如方法本身所起的作用一樣。眼睛睜開,只有對象沐浴在光之中才能被看見,思想打開,只有對象沐浴在理性之光中才得以通透。“眼睛所具有的能力取自太陽所放出的射流”,這樣的比喻,也即物的存在封閉在自身之中,物的存在因光照而超越自身的封閉性顯現於外。“天上的哪個神的光,使我們的眼睛能夠很好地看見,使事物能夠很好地被看見嗎?”世界的顯現與存在要進入言説就必須有光,而討論光則必須要追溯到光源。“善在可見世界中所產生的兒子就是太陽。太陽跟視覺和可見事物的關係,好比可理知世界裏面,善本身跟理智和可理知世界一樣…知識的對象不僅從善得到可知性,而且從善得到自己的存在與實在,雖然善本身不是實在,他的地位和能力都高於實在。”這段話揭示的善即是終極光源,而後半句即是從知識論和存在論兩個角度來分析善,知識論研究顯現與語言問題,存在論研究超越意識之外的一種實在的終極追求,但容易陷入獨斷性與神祕性。

《理想國》讀後感 篇四

知道柏拉圖的人幾乎都知道《理想國》這本書,這本書不僅詳細記載了古希臘的經濟、政治、文化,更以對話體完整的表達了柏拉圖的哲學見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學、政治都是一份瑰寶。這個學期,我用心的讀完了電子雜誌版的《理想國》,感覺既有啟發又有異議。

看這本書,會被蘇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詭辯不僅教對手難以招架,也讓讀書的人難以跟上他飛快、機智的思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的辯論一步步將自己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完整表達出來,同時通過對城邦的哲學、道德、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爭論,設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規定,並在辯論中不斷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國”的藍圖,向世人展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國》傳達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圖心目中的理想國實質應該是封建貴族專制的奴隸制國家。這個國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節制的和正義的。在這個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為三等:掌握哲學思想的貴族統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階層,還有奴隸身份的廣大平民。柏拉圖認為國家權力應掌握在哲學家的手中,哲學家必須是有護衞國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時也是一些真正關心國家利益的。人,只有這樣才有利於城邦的正義。而代表勇敢的武士應努力維護城邦的安全,並維護統治者的任何決定。同時,他認為掌權者和被統治者間應保持和諧、團結的關係,被統治者要服從統治者的所有政策,這樣,才做到了節制和正義。柏拉圖描繪的這一理想藍圖,滿懷着憧憬,被後來的空想主義者所向往。

而讀到這部分,我卻覺得很多説法都似曾相識,早在中國的夏商周時期,就有用系統的禮制來約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隸服從統治,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勞動所有,但有義務向君主定期朝貢、納税,君王號召時要集合軍隊保護君主。而在中國傳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與柏拉圖的許多主張有着相似之處。君主對全國的思想專制、用道德和禮儀約束人民行為、武力全部收歸中央掌權者所有……通過一系列的比較和思考,我明白了:這一切,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的專制統治的需要,這一系列的教育灌輸、道德約束、假借神意,最終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維護封建統治,愚弄人民。所以,通過書中的政治辯論,我發現了很多我並不認同的柏拉圖的觀點。例如:為維護統治,掌權者可以用假話欺騙民眾,甚至編造所謂的“腓尼基人的傳説”,假借神意來證明人生來就有貴賤之分,“老天鑄造他們的時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黃金,這些人因而是最可寶貴的,是統治者。在輔助者(軍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銀。在農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鐵和銅。”這些都體現了柏拉圖所倡導的“理想國”的實質——封建貴族專職的奴隸制國家,特權橫行、等級森嚴,壓迫沉重,人與人之間嚴重不平等。我認為,柏拉圖生在那樣一個時代,他已經是具有創新意識、目光深遠、有改革思考的智者。但是,因為時代的侷限性以及階級的侷限性,柏拉圖代表的是封建貴族的利益,這決定了他的政策主張都是為封建貴族服務的,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客觀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張都不見得是正確的,他的主張也不見得是真正正義的。

《理想國》展現了作者超凡的教育理念。柏拉圖非常重視教育問題,他為理想國設定的很多規矩、禮儀、道德,都沒制定成法律,而是寄希望於通過從小時候開始的教育來引導人的行為和方向。正如書中所説:“一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裏引導,能決定他後來往哪裏走。”柏拉圖認為理想國的教育應從人小時候開始,包括質樸的音樂教育和體育教育,“樸質的音樂文藝教育則能產生心靈方面的節制,樸質的體育鍛煉產生身體的健康。”他希望監督詩人、強迫他們在詩篇裏培植良好的形象,同時監督其他的藝人,禁止描繪邪惡、卑鄙的精神。他希望通過這樣,讓城邦的護衞者遠離罪惡的形象,潛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薰陶,從童年時,就和優美、理智融合為一。這些從小抓教育的理念,無疑是有遠見的,並抓到了問題的關鍵之處。從一個人的童年開始施加影響,將服從統治的信念根植於心中,必然是最徹底、最有效、最穩定的統治方法。這些教育理念,對後世的教育發展有着很大的影響。

《理想國》讀後感 篇五

我想蘇格拉底也不是一個傻子,不是色拉敍馬霍斯所説的頭腦簡單看不到現實的人,而是認清了現實的黑暗之後仍心懷光明之心的智者。

1、蘇格拉底和色拉敍馬霍斯的爭論仍在繼續,面對蘇格拉底的説法,色拉敍馬霍斯給予了有力的反駁:

面對蘇格拉底得出統治者一言一行都為了老百姓的利益的結論,色拉敍馬霍斯用現實中的真實情況予以了反駁,闡述了現實生活中不正義的事只要乾的得大往往比正義更有力、更如意、更氣派,而極端不正義的統治者就算肆無忌憚的巧取豪奪也會被認為有福氣。

在一個缺乏正義或説在一個失序的社會中,色拉敍馬霍斯所表達的觀點是實實在在的大實話,反映着客觀存在的現實。正如色拉敍馬霍斯所説的,極端的不正義就是大竊國者的暴政,把別人的東西,無論是神聖的還是普通人的',是公家的還是私人的,肆無忌憚巧取豪奪,而現實的國家這樣的現象是遍地存在,特別是獨裁專制國家。人性是自私的、醜惡的,在面對利益的誘惑時很難能剋制住自己那顆貪婪之心,即使你一人可以,也會被其他人的不正義所淹沒,在缺乏監督的政權中,不正義的人更是遍地開花。政權的不正義,制度的不正義,必然造就人的不正義和社會的失序。這樣的社會必然向我們傳遞着一種信號,不正義的事只要幹得大,是比正義更有力、更如意、更氣派,因為不正義的獨裁集團就是最大獲利者。

2、社會中處處無不驗證着色拉敍馬霍斯的觀點。近觀身邊朋友的一言一行即可得知,不正義比正義吃得開,且在不正義者的眼中,不正義更是值得自我炫耀而不是見不得人之事。比如,有背景的學生無需大學聯考即可獲得名校的學位,有學生明言自己在公檢法中如何瀟灑,面無愧疚之色,社會亦無譴責傾向,而是羨慕。走進底層社會,更讓我感到不正義的人活着是很快樂、如意和氣派,而正義者未必一定如色拉敍馬霍斯所説的苦惱的人,但卻也無法逃避殘酷的現實,得面對一個失序社會給他們帶來的一切壓力和各種問題。底層的農民、工人、商人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物質財富的生產者和推銷者,他們忙於生產、交換,無法也不必要去擔任行政上的事物,底層人民每天勞作以供養着上層統治集團,自己得到的卻是十分微薄的收入。接下來如果統治集團能夠給底層人民辦好教育、治安、文化,這倒是能夠得到一個很好良性循環,如此便也是正義的表現,而現實生活中離這種正義狀態卻遙不可及。普通人犯了錯誤,查出來以後,不但要受懲罰,而名譽掃地,被人家認為大逆不道,而上層的統治集團不僅掠奪人民的錢財,剝奪人民的身體和自由,這且不會得到人民的臭罵不會被趕下台,反而還被認為有福。這就是現實生活中最大最極端不正義的表現。這些不正義者就是把不正義之事做得足夠大,才能成為“欺盜殺人不用吃官司”的人。所以從我所處的國家和現實來看,色拉敍馬霍斯的觀點一點都不為過,而且正好是對號入座了。

3、人人內心住着天使和魔鬼

《水滸傳》中的高俅尚未官運騰達之際,拒絕與市井潑皮去做要吃官司之事,而一心成為一個欺盜殺人不吃官司的上層人物,如此才能放心去做歹事而不吃官司。諸多英雄好漢、諸多百姓無不對高俅恨之入骨,但又能如何呢?在一個獨裁社會,上層説的算,讀書筆記下層百姓也無可奈何,這也是滋生這些不正義的肥沃土壤。當一羣統治集團掌握着一個國家至高無上的權力,權力得不到實質的監督,統治集團裏的成員又是一些有血有肉的會犯錯誤的人,而一旦做出不正義之事,就像從紫禁城向中華大地放出數以萬計的蝗蟲一般,危害人民。下層人民供養上層階級,不但沒有得到回報,反而陷入窘境,被不正義所包圍,這是極端的不正義。一個不正義的統治集團假如藉助高科技,那這種不正義作風就像坐上了飛機一樣,高速度地擴散到國家的每一個角落,人人以不正義為光榮就此成為社會的風氣。

4、然而,即使在一個被不正義所包圍的社會,她到底還是存在着一些追求正義理想的人士。有些人你要説他一廂情願也好,你要説他擁有一顆赤誠的心也好,他就是會用自己的行動或言行來宣揚正義,默默地與正義一起活着。

理想國讀後感:我想蘇格拉底也不是一個傻子,不是色拉敍馬霍斯所説的頭腦簡單看不到現實的人,而是認清了現實的黑暗之後仍心懷光明之心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