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09W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精彩多篇

國演義讀後感 篇一

利用三個多月,42個小時的空餘時間,終於把《三國演義》看完了。94年唐國強版本的《三國演義》貫穿了我從國小看熱鬧階段,到如今看門道階段的10多年時間,電視劇上上下下看了不下10遍。《三國演義》是在四大名著裏最能看進去,最願意看進去的一本書。與《紅樓夢》的柔情似水、兒女情長,《水滸傳》的打家劫舍、盜亦有道、“混江湖”,《西遊記》的降妖伏魔、拜佛求經(看電視劇很多),我更喜歡《三國演義》。喜歡看三國時期,各家如何在亂世中打出一片天,如何使用戰略謀取一席之地。

三國演義中,每個有胸豪傑都有各自的優勢、特長,也都有各自的缺點、不足。讓人明白,即使是稱王稱霸的人也要不足,也不過是一個凡人。也會出錯,也會嫉妒,也會勾心鬥角,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三國時期,各家都想各自為戰,已成霸業。曹操獨攬大權,孫堅膩着傳國玉璽,劉備揣着匡扶漢室夢想,各自都有着自己的想法,不就是稱王稱霸嗎?漢朝早已氣數已盡,各路英雄豪傑輩出,佔山為王。想必有朝一日,光宗耀祖。

三國中三位霸主,曹操心狠霸道、孫權優柔寡斷、劉備太過仁義,各自帶有鮮明的人物性格,都不是人們心中完美的形象。曹操,多次險些做成刀下鬼,最驚險的兩次是呂布和馬超,都被僥倖逃脱,真是福大命大。孫權,傳説中9歲去找荊州劉表那討還其父親屍首,不過三國演義裏並沒有寫,歷史真假難辨。在三國演義裏,孫權也並不出彩,比不上其父親孫堅、其兄孫策。經常諮詢謀士,該如何如何,然後説上一句“此言甚善,正合孤意”。孫權一輩子,都在“稱王”、“求和”和“歸降”之間徘徊猶豫。劉備,都説劉備是哭出來的天下,其實也真差不多。第一哭,哭出來兩個義氣的弟弟等等吧,劉表三讓荊州時,諸葛亮曾多次讓劉備接下,劉備總説怎麼能這樣呢,好吧。我不太明白,諸葛亮為什麼在當時英雄豪傑中,選擇了劉備,就因為劉備仁義嗎?

歷史總是那麼的神似,曹操當年逼迫漢獻帝,獨攬大權。多年以後,歷史再次相似的重演,司馬懿也是如此這般的對待他的後代。後人有詩曰“昔日曹瞞相漢時,欺他寡婦與孤兒。誰知四十餘年後,寡婦孤兒亦被欺。”歷史長河中,誰都無法預料未來的事情。但我們可以做好現在的我們,來避免未來難於預料的是非過錯。善待現在的別人,保護未來的後人。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二

一天,我們去書店買了一本《三國演義》,它的主要內容是説三國有東漢、蜀國、魏國是怎樣形成的過程。裏面我喜歡的人物有曹操:他有雄才大略,善於用人,處事果斷。但為人奸詐詭祕,老謀深算。關羽:為人十分重義,性格剛烈,武藝超羣。劉備:為人仁慈,愛民如子。張飛:性格率直,勇猛無敵。我喜歡的故事有草船借箭、諸葛亮在火燒赤壁。

在草船借箭這一章節裏面周瑜請諸葛亮商量怎樣對付曹操,諸葛亮説:“當然是弓箭。”周瑜讓諸葛亮造十萬枝箭,諸葛亮答應三天完成。他讓魯肅借給他二十隻船,六百名軍士,預備些青布、稻草,利用大霧的幫助從曹軍那裏借來了十幾萬枝箭,看到這兒我對諸葛亮佩服至極,他真是有聰明才智。諸葛亮大火燒赤壁,就更體現了他的足智多謀,他用計讓曹操的水軍鐵索連舟然後用火攻最後取得勝利。

我們要克苦學習,成為科學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為祖國多做貢獻。

國演義讀後感700字 篇三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題記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伴着這首耳熟能詳的音律,我再一次重温《三國演義》,這清代小説的巔峯。急於興復漢室的劉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諸葛亮、驍勇善戰的張飛與關羽、挾天子而令諸侯的曹操,這些英雄又活靈活現地展現在眼前。我隨着這本書走進了歷史上局勢**的三國時期,親臨了馬革裹屍的戰場,目睹了考慮周全的計謀,同時也感受到了千古流傳的情誼,那就是諸葛亮對劉備的忠心。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他就是諸葛亮,一個淡泊名利的隱士,一位足智多謀的智者,一名忠心耿耿的軍師。如果諸葛亮是一匹未被世人瞭解的千里馬,那麼劉備就是發掘千里馬的伯樂。為了報答劉備三顧茅廬之恩,二十年如一日地為劉備奔走效勞。火燒新野、白河用水、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空城計,如今細細品味這些家喻户曉的故事,感受到的不止是諸葛亮那過人的智慧,更是諸葛亮一心為劉備出謀劃策打江山的忠誠。他的忠誠不僅僅表現在劉備在位輝煌的時候,更表現在劉備仙去之後。

“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接受劉備最後的託付。劉備臨終前告誡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並告訴諸葛亮:“如果劉禪不行,你可以取而代之。”但是諸葛亮並無謀權篡位之心,依然竭盡全力輔佐着劉禪,儘管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正所謂“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為完成劉備的遺願,諸葛亮多次親自出徵,從無怨言,只為報答多年前劉備的發掘之恩。

搖着羽毛扇的諸葛亮永遠是我最敬佩的英雄,不僅僅因為他“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的智慧,更因為他對劉備那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心。

國演義讀後感 篇四

讀《三國演義》有感於司馬懿對抗諸葛亮之策略思想成功是什麼?如何才能成功?要翔實、系統地回答這兩個問題,可能需要一部《成功學》。但古今中外,卻有數不清的成功人士自己活生生的經歷證明了這樣一個定律:成功貴有恆!曾聽到一位民間哲人説過這樣一句話:成功,就是簡單的事情不斷的重複做!我國古代一位偉人又以:謀定之後,行以堅毅!作為他的座右銘。而一位著名企業的CEO也説過:……如果一個普通的倉庫管理員十幾、幾十年如一日,從未出現過丟、漏、錯、亂。我説他就是一個成功的倉管!……成功,又是如此的簡單!近來重讀名著《三國演義》,到《上方谷司馬受困 五丈原諸葛禳星》一章,不禁為諸葛亮而歎息、而扼腕、而仰天長歎:既生亮,何生懿!?為什麼呢?因為魏軍統帥司馬懿看破了以諸葛亮為統帥的蜀軍的軟肋——糧草!用他的“一以貫之”的戰略指導思想——蜀軍糧草不足,只要堅守不出,待蜀軍糧盡時大舉進攻,就可取勝!用他的“恆”和“韌”拖垮了勞師遠征、糧草不繼的蜀軍;拖死了嘔心瀝血、事必躬親的諸葛亮。最終在對抗諸葛亮六出祁山、大舉伐魏的戰爭中取得了勝利,獲得了成功!進而為以後的政歸司馬氏、三國歸晉(司馬)奠定了權力的基礎!作為一個具備政治家的素質,有着深遠戰略眼光的軍事統帥,司馬懿在蜀魏戰爭的一開始,就針對蜀軍勞師遠征,糧草補給困難的弱點制定了“避敵鋒芒,堅守不出,待其糧盡,再行反攻”的總策略,並堅定不移、自始至終地貫徹執行之。

事實證明,這一戰略是正確的、成功的。諸葛亮一出祁山攻擊曹魏,司馬懿就一針見血地指出要佔領街亭,絕蜀軍的糧道。諸葛亮也敏鋭地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在軍事會議上指出“街亭雖小,干係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不幸的是,由於言過其實的馬謖丟了街亭,不但導致蜀軍全線敗退,還迫使諸葛亮演了一出“空城計”。諸葛亮二出祁山時,司馬懿“因自陳倉運糧甚便,以郝昭守陳倉”。結果蜀軍因久攻陳倉不下,無糧而退。

同樣的,在諸葛亮四出和五出祁山時,由於“糧草問題”,蜀國方面的苟安、李嚴散佈流言,招致蜀後主劉禪召回諸葛亮,使得兩次精心準備的征伐都半途而廢!

自蜀漢建興三年諸葛亮一出祁山始,至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六出祁山、殞命五丈原止,司馬懿用近十年的時間成就了莫大的功勛!十年的光陰,戎馬倥傯。司馬懿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恆心和意志堅持、貫徹了一個非常簡單、明確的戰略指導思想。從未因執行過程中的屢遭挫折和敗績而動搖;也從未因手下強兵悍將的不理解和激烈反對而改變!當然,為貫徹實施他的這一思想,司馬懿也採用了多種的手段,並付出了相應的代價。在諸葛亮三出祁山時,司馬懿因眾將強烈要求出戰而大敗,竟然對眾將破口大罵“汝等不知兵法,只憑血氣之勇,強欲出戰,致有此敗!……”並以開殺戒、行軍法相威脅。諸葛亮六出祁山,司馬懿上方谷僥倖逃脱之後即堅守不出。為此,他強壓心中的屈辱之火,欣然接受諸葛亮差人送來的婦人之裝,破了諸葛的激將之計;他玩弄權術,輾轉請魏主曹睿降旨,以壓制眾將的反對意見。

由此可見,堅持就能成功!有志者就能成功!有恆者更能成功!祝願天下的有志者都能成功!祝願天下的有恆者都能成功!

國演義讀後感 篇五

《三國演義》第十二章是“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三國時期,有位賢士叫諸葛亮,劉備早就聽説他的大名,又有人向劉備推薦他,於是,劉備很希望能見到諸葛亮。第一次,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人前去拜訪諸葛亮。三人來到諸葛亮的莊院前,前去敲門,不料出來一個小童,説諸葛亮不在。劉備聽了非常失望,在張飛、關羽的勸説下無奈的離去;第二次,劉備聽説諸葛亮回來了,又前去拜訪。這是正是隆冬,這次諸葛亮的弟弟在家,而諸葛亮昨天剛剛去和朋友遊玩去了。於是,劉備就留下一封信,説明自己對諸葛亮的敬慕之心,失望地走了;第三次,張飛和關羽等人一齊來勸阻劉備不要再去,但是劉備求賢納士的態度非常堅決,讓張飛和關羽不得不再跟着劉備去拜訪。這次,為了表示對諸葛亮的尊敬,離山莊還有半里路時便下馬步行。三人來到山莊,小童告訴劉備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一聽,便在門外等候。半天后,諸葛亮睡醒了,劉備急忙拜跪,諸葛亮見劉備三顧茅廬,決定輔佐劉備平定天下。劉備也正是因為有諸葛亮的輔佐,才如虎添翼,進而呈現三足鼎立的局面,流芳百世…

俗話説得好“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劉備之所以能把諸葛亮這種奇才請到,是因為劉備具有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所以我總結了一個道理:人只有堅持不懈,才會成功!

國演義讀後感400字 篇六

今天,我終於把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讀完了,我讀了《三國演義》知道了在這本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有自己的風采。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我最佩服的是諸葛亮。因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會揣摩別人的心裏。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蜀漢帝國的丞相。從228年開始,6次出兵曹魏234年,病死五丈原,蜀漢從此走上衰亡的道路。在中國民間,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四川成都的武侯就是為了紀念他而修建的,千百年來香火不斷。我讀了《三國演義》收集了相關章節,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羣懦,魯子敬力排眾議。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孫權決計破曹操,等等章節都有從字裏行間中表現出來諸葛亮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和神機妙算。

在國小語文書上第19課《草船借箭》中周瑜要諸葛亮十天造十萬支箭,諸葛亮説只要三天,還立下軍令狀。周瑜以為計謀得逞,可是諸葛亮算好了曹操的多疑和第三天必有大霧,還算出長江的水是從西向東流的。在《空城計》中司馬懿的多疑又被諸葛亮算了出來,讓諸葛亮採用了空城計的方法的結果。讓司馬懿自己撤退了。這就是諸葛亮能揣摩心裏。

讀罷本書,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諸葛亮使他在民間成為的人們口中的智慧的化身。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七

書是人們交流的工具,是智慧大門的鑰匙,更是人類文明的寶石。

《三國演義》就是眾多寶石中的一顆。讀完《三國演義》我深有感觸。

這本書是羅貫中寫的,原著一共800萬1284個字,是中國第1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説,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

主要講了東漢末年,朝廷慘敗,亂世走遍中原,許多豪傑想統一天下,讓百姓安寧而發生戰爭,最終歷史證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天下大勢之趨,不可違反的定義。

主要人物有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曹操,周瑜,孫權……

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劉關張桃園三結義》。

這個情節在書中記載不多,但他們三人同心。張飛為了報效國家賣桃源,關羽文武雙全,劉備志向遠大。這樣三個人結拜成兄弟,多麼讓人感動。“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這更是表明了他們的決心。劉備為大哥,關羽為二哥,張飛為三弟,可謂是三位豪傑。但是萬萬沒想到,後來,關羽過世,張飛被殺,劉備病逝。

在三國中,我最喜歡的人物莫過於諸葛孔明——諸葛亮了。

他才智過人,初出茅廬就讓曹操大敗而歸,又輔助劉備佔了西川。他神機妙算,在他指揮下,三國裏的故事不像歷史,而像寫好的劇本讓別人演出來的。就算死了的諸葛亮也能嚇跑活着司馬懿……

《三國演義》讓我十分感動,鞠躬盡瘁的諸葛亮,為人忠厚的魯肅,忠心耿耿單騎救主的趙子龍……這一個個歷史人物,一段段歷史故事,讓我永遠也忘不了《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