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63W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精品多篇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一

讀完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掩卷沉思,感觸頗深。俗話説:“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極大的影響,因為它是一貫的,在不知不覺中,經年累月影響着我們的品德,暴露出我們的本性,左右着我們的成敗。書中論述的七個習慣不僅僅對於高效能人士有價值,也是人生自己修煉的信條,是非常精闢和正確的人生道理。它表達的是一種新的思想水平,強調以原則為中心,以品德為基礎,要求“由內而外”地實現個人效能和人際效能。

作者把習慣定義為“知識”、“技巧”與“意願”相互交織的結果,知識是理論範疇,指點“做什麼”以及“為何做”;技巧告訴我們“如何做”;意願促使“想要做”。要養成一種習慣,三者缺一不可。所以説如果想養成一個好的習慣,要通過不斷地閲讀和觀察總結來學習更多的規律和方法論,同時也要注意多實踐,來獲得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打破思維定式,積極向上,讓自己有意願去做一些應該做的事。

書中所論述的七個習慣是密不可分的整體,相輔相成。習慣一:主動積極——個人願景的原則,即採取主動,為自己過去、現在及未來的行為負責,並依據原則及價值觀,而非情緒或外在環境來下決定,創造改變,積極面對一切;習慣二:以終為始——自己領導的原則,個人、團隊和組織在做任何計劃時,均先擬出願景和目標,並據此塑造未來,全心投注於自己最重視的原則、價值觀、關係及目標之上;習慣三:要事第一——自己管理的原則,要事第一即實質的創造,是你的目標、願景、價值觀及要事的組織與實踐;習慣四:雙贏思維——人際領導的原則,雙贏思維是一種基於互敬,尋求互惠的思考框架與心意,鼓勵我們解決問題,並協助個人找到互惠的解決辦法,是一種信息、力量、認可及報酬的分享;習慣五:知彼解己——移情溝通的原則,當我們改變以回答的心態,而以瞭解對方的心態去聆聽別人,便能開啟真正的溝通,增進彼此關係,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氣,能平衡兩者,則可大幅提升溝通的效率;習慣六:統合綜效——創造性合作的原則,統合綜效是創造第三種選擇,既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你的方式,而是第三種遠勝過個人之見的辦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使整體獲得一加一大於二的成效。習慣七:不斷更新——平衡的自己更新原則,在四個基本生活方面(生理、社會、情感、心智)中,不斷更新自己,這個習慣提升了其它六個習慣的實施效率。

讀書使人進步,這本書讓我學到很多東西。僅有事業成功只能算成功了一半,唯有兼顧事業、家庭、人際關係、個人成長等人生其它層面的和諧發展才是真正的成功。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們一定要有一個積極主動的工作態度,做任何事情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把要事時刻作為第一位,避免被偏見、情緒所左右。另外要有雙贏的思想,做到誠信,成熟和自信。在工作中要注意與人的交流合作,如遇到兩人意見不同時,要多與人溝通,在分歧中尋求收穫。因此,我們在學習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時,重要的是一天一點實踐,一天一點努力,才能提升自己成功的高度。最怕看書時一陣激情,結果轉眼就又恢復了原來的自己。在不斷實踐“七個習慣”的過程中,完善自己。自己提升和完善是一種原則,也是一個過程,一個在成長和轉變之間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一個人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二

自我更新是生命發展的基本規律,德國哲學家尼采則認為,人生有三個時期,即:合羣時期、沙漠時期和創造時期。合→←羣時期,自我尚未甦醒,個體隱沒在羣體之中;沙漠時期,自我意識覺醒,開始在寂寞中思索;創造時期,通過個人獨特的文化創造而趨於永恆之境。

“人生最值得的投資就是磨練自己,因為生活與服務人羣都得靠自己,這是最珍貴的工具。工作本身不能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擁有財富,並不代表經濟獨立,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習慣七的主旨就是磨練自己,從身體、精神、心智與社會情感等四個方面,增進個人產能,積累其他修養的本錢。

怎樣才能自我更新呢,首先,要牢記“守住、守住、再守住”,從基礎出發,以求得在“守住”中發展,在“守住”中快樂,在“守住”中智慧,實現真正的自我更新。

埋怨環境不好,常常是我們自己不好;埋怨別人太狹隘,常常是我們自己不豁達;埋怨天氣太惡劣,常常是我們抵抗力太弱;埋怨交通違法者難管理,常常是我們自己方法太少。人不能要求環境適應自己,只能讓自己適應環境,先適應環境,才能改變環境。

堅強的意志對於我們的意義與剎車、油門和方向盤對於汽車的意義類似。如果沒有這三樣東西,汽車就不能向着正確的方向行駛,不能在該停的時候停止,在該加速的時候加速,最終的結果要麼是停滯不前,要麼就走向毀滅。一個有着堅強意志的人,就像一個有着良好的制動系統的汽車一樣,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隨心所欲,到達自己想要去的任何地方。

實際上,堅強的意志不僅能讓我們少做後悔事,更能為我們帶來快樂。我們平常做的很多事情只要做好都是能夠帶來快樂的。比如做菜,如果做得色香味俱全,讓人賞心悦目,回味無窮,豈不是一件樂事;再比如學外語,如果能説得與外國人一般無二,我們也一定會感到歡欣鼓舞,樂不可支。然而,達到這樣的水平是需要付出努力的。要在看不到曙光,聽不到掌聲,得不到鼓勵的時候,依然能夠堅持下去,直到取得最後的勝利。這就需要我們有堅強的意志,否則就只能看着別人享受成功的喜悦,自己在一旁只有羨慕的份兒。

意志還有一個最神奇的功效,那就是可以讓我們不煩惱、不憂愁,整天開開心心,快快樂樂。這是真的嗎?當然是真的。我們大家都知道,煩惱憂愁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妨礙我們積極地想辦法,並且能夠損害我們的健康,縮短我們的壽命,而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則能使我們的思維不受阻礙,大腦運轉靈活,因而能夠更好地解決問題,同時增進我們的健康,延長我們的壽命。可見,我們不應煩惱憂愁,而應儘量開心快樂。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有堅強的意志,當我們受到煩惱和憂愁圍困的時候,堅強的意志能使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到解決問題上來,並使自己進入開心快樂的狀態。因此,我們不必氣餒,每一分努力都會給我們帶來回報,都會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培養堅強的意志呢?

意志的強弱取決於主動的堅持能力的大小。你把一個吸煙的人關起來,他一年沒有吸煙,這並不能説明他意志力有多強。只有當他可以很輕易地得到煙,卻能夠控制自己不去抽的時候,他的意志力才算強大。提高意志能力並不需要我們自討苦吃,不需要夏天穿棉襖,冬天穿單衣,我們完全可以採取更有意義的方式。我們可以進行體育煅煉,可以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點,可以有計劃地改掉壞實慣、養成好習慣,可以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儘量保持昂揚的鬥志和樂觀的精神。通過這些方式,我們的意志能力會逐漸得到提高,使我們能夠讓自己做那些該做的事,不做那些不該做的事,從而收穫一個無悔的人生。

要想培養堅強的意志,首先要從心裏認識到意志的重要,然後才能自覺地培養。我們可以先從小事做起,讓自己嚐點甜頭,這樣就能夠吸引自己不斷地堅持下去。假如我們原來只能堅持看半個小時的書,半個小時後就開始魂不守舍、心不在焉,我們可以先告誡自己一定要多堅持5分鐘,當我們實現了這樣的目標以後一定會感到高興,然後就可以趁熱打鐵,不斷設立更高的目標。不久以後,我們就能專心看上一個小時的書,我們的意志也得到了增強,這時候,我們就像擁有了一件鋭利的武器一樣,可以去戰勝其它更多更大的困難,實現自己的目標,體驗成功快樂。

此外,習慣的好壞對我們的人生意義重大,好的習慣會使我們度過一個健康、快樂的人生,壞的習慣則相反,它可能使我們鑄成大錯,追悔莫及。如果我們能自覺地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我們會同時培養出堅強的意志,我們的快樂也就有了保證。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三

在美國《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影響力僅次於《聖經》。第一次看這本書是在20xx年部門領導推薦閲讀的書目之一。當時可能由於年紀小還不太能理解這七個習慣的真正含義,只記得看完這本書告知自己要踐行要事第一的工作習慣,要求自己一旦下定決心做一件事就要全力以赴。

7年之後的今天利用早上邊跑步邊聽樊登老師的解讀,突然有一種全新的收穫,引起了我的不斷反思,最重要的是積極主動的思考方式,一直以來狹義的自我定義:我屬於行動上的積極主動的樂觀派,但在思維模式上我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關注圈,就像LG對我説的:“你的焦點更多的放在細節上,還沒有放在重點上(他説的重點其實就是影響圈,重點應該放在我自己可直接控制的事情上,接受不能改變的事情)”。跑完步回家後從書架上找出這本書,重新拜讀了一遍,於是決定要把我此時此刻的感受記錄下來,這對我來説很重要,以後也是我重點要修煉的部分。

積極主動是其他六個習慣的必備條件,本書中的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分別是:

個人領域的成功:從依賴到獨立

習慣一:積極主動

習慣二:以終為始

習慣三:要事第一

公眾領域的成功:從獨立到依賴

習慣四:雙贏思維

習慣五:知彼解已

習慣六:統合綜效

自我提升和完善

習慣七:不斷更新

關於積極主動我的理解是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做出的自由選擇,這對於自己其實是一種心靈上的救贖。如果我們一直將自己的需求綁架在他人身上,會活的很痛苦,生活中會充滿了抱怨與指責。比如中國最大的矛盾關係體:婆媳關係緊張,很大一部分原因其實不是生活的年代不同,生活習慣不同。而是媳婦或是婆婆把自己的要求放在對別人的控制上,因為她不按照我要求的方式(外界刺激),我就生氣、指責與抱怨(內在反應)。其實我們還有自由選擇的權力,比如解決方案一:控制自己的情緒選擇不生氣;方案二:告訴自己別人是否履行職責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態度。如果你一直認為問題“存在於外部”,那麼請馬上打住,因為這種想法本身就是問題。

雖然我們不必象書中舉例的維克多。佛蘭克爾那樣被關在納粹德國的死亡集中營中憑藉詳細與記憶來修煉心靈、頭腦和道德的自律能力,將內心的自由種子培育得日益成熟,直到超脱納粹的禁錮。在最惡劣的環境中,佛蘭克爾運用人類獨有的自我意識,發掘了人性最根本的原則,即在刺激與迴應之間,人有選擇的自由。就像某名言説的那樣“除非你願意,否則沒人能傷害你”“除非拱手相讓,否則沒人能剝奪我們的自尊。”

接下來我們可以自我反思在婚姻、家庭和工作中有沒有用積極主動的言語去表達,如果沒有,那麼從今天開始制定一個為期21天的自我覺察實踐表,分為影響圈與關注圈。

消極被動的言語:VS積極主動的語言:

1、我已無能為力。試試看有沒有其他可能性。

2、我就是這樣。我可以選擇不用的作風。

3、他把我氣瘋了。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4、他們不會答應的。我可以相處有效的表達方式。

5、我只能這麼做了。我能選擇恰當的迴應。

6、我不能。我選擇。。。

7、我不得不。我更願意。。。

8、要是。。。就好了。我打算。。。

不要總是怨天尤人或是文過飾非,犯了錯誤就要馬上承擔,改正並從中汲取教訓,致力於影響圈內的事情,淡化關注圈。學會做照亮他人的蠟燭,而不是評判對錯的法官;以身作則而不是一心挑錯,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矛盾。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四

看《掌控習慣》前兩部分,收穫:

身份認同是養成新習慣的核心。想明白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從現在去代入這種人的習慣。

印象很深的一點:是習慣形成了“自己”。過去總逃學,總賣不出去東西,表白總被拒,自己下意識就會評判自己“不好”。偶爾的雞血來潮,瘋狂運動1星期,看書一週,然後激情灰飛煙滅,自己對“自己”的評價還是不好。只有“習慣”,那些長時間穩定輸出的動作,才形成了現在的“我”。這個時間,按照李笑來老師的説法,新習慣的養成不是21天,可能是3年。時間很長,但就是這樣。

至於,怎麼想明白成為什麼樣的人,張萌的《人生效率手冊》前幾頁應該有幫助。

看到舊習慣。想養成新習慣,先了解自己的舊習慣。

行動指令。

習慣疊加。這一點和3結合,就是説兩個習慣鏈接起來,而且能很具體。比如早上喝杯水後,就出門跑步30分鐘,比一句:我要減肥,給大腦的指令就清晰很多。

塑造環境。天時地利人和,並不是課本上講的人和最大。遠洋貿易的天時,結合東部沿海和長三角入海口的地利,造就了上海,於是吸引了更多的人。環境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