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國小課改論文(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3W

國小課改論文(多篇)

國小課改論文 篇一

閲讀在整個語文教學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效活躍的閲讀教學課堂,會對提高學生聽、説、讀、寫能力產生極大的影響,若恆久堅持,學生綜合語文素養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很大提高。新課程改革的許多新理念給語文閲讀課堂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閲讀課堂開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躍、開放。於漪曾説:在語文教學中,閲讀最為基本。確實,閲讀教學可以檢測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素養,正如葉聖陶所言:“閲讀是寫作的基礎。”更重要的是,閲讀教學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終身學習,終身有益。

閲讀教學對語文課堂教學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語文學習重在知識遷移,立足課堂,閲讀教學也就成了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單一的課堂教學則意味着放棄了語文學習的一半陣地,因為有效的閲讀可以極大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如果説語文課堂教學的任務是為學生打好閲讀的基礎,使學生懂得各類文章的閲讀方法,以起到舉一反三效果那麼有效的閲讀則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擴展。同時,知識積累和學科的遷移,反過來又有利於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而語文閲讀能力的提高,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只有課和課外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教學質量才可能得到較大提高。

語文閲讀教學可以豐富學生的閲歷,增進素質,改善氣質。閲讀歷史、遊記等可以豐富我們的閲歷,它們可以讓我們瞭解我們國家乃至世界的過去和現在的政治、經濟、文化、風土人情,從而滋生民族責任感。閲讀文學作品能增進我們的文學素養,遨遊於這些作品中,我們會懂得真、善、美,會變得愛憎分明。閲讀禮儀方面的書籍,我們知道如何梳粧打扮,如何待人接物,從而變得儀態大方,舉止高雅,談吐不凡。古語“腹有詩書氣自華”説的就是多讀書能增進人的文化修養,改善人的氣質。

閲讀教學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寫作水平。目前,高中學生作文的最大弱勢在於言之無物,內容空洞説教,語言蒼白,而通過有效的閲讀,可以為寫作積累大量素材,可以捕捉、洞察當今時事,豐富學生的思想內涵,做到言之有物,同時也可以填補語言的空白。學生如在進行課外閲讀時適當摘錄優美的語段、名句名言,則可以為自己的寫作增添不少的亮麗的風景線。

二、提高語文閲讀教學有效性的方法

1、以學生為主體,構建能讓學生能夠參與的語文課堂教學情境

雖然已經開展新課改,但是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因為一些原因還沒被完全的摒棄。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能夠讓學生有效的吸收知識,並激發思維。在新課改的要求中,學生必須作為學習的主體,但是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卻沒有將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上,同時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對教學互動的定位也不高,忽視了其重要性。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是要解答學生們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為學生指明學習地方方向,提出各種有意義的指導和建議。在課堂教學,特別是閲讀教學的課堂上,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討論、思考,並一起分享自己在思考過程中所得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等。讓學生進行思考可以有效的提高他們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進行《找駱駝》的閲讀教學過程中,在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動員學生們一起討論,假如他們是文中的老人又該如何去幫助商人找到走失的駱駝。最後鼓勵每一個學生都將自己所想到的方法大膽的表達出來。不管學生的答案如何,只要學生表達出來,教師都應該讚揚和鼓勵學生,使課堂形成一種良好的互動氛圍。

2、拓寬教學環境

教育與生活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教育離開了生活就不能夠體現出其最終的目的,是生活則造就了教育。國小閲讀教學不應該只侷限於教室之中,有許多的課文都與生活和自然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教學應該走出教師,讓學生們到户外去感受大自然,去感受生活中的知識。在組織各種户外活動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閲讀或者寫作交流活動,或者去參觀博物館和圖書館,讓學生們對更多的文化活動有一個瞭解。例如在進行《四季風光》的閲讀教學時,可以帶走學生走出教室,帶着學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大自然的季節氣息。在活動結束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將自己的所感、所得,寫成讀後感或者是各種抒發對活動的看法的短文。這樣可以有效的提供學生的寫作能力。

3、有效的使用先進的現代教育技術

隨着社會的發展,各種先進的技術與設備都運用到了現代教育之中。例如Flash、PPT等各種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技術,都對教學改革有着不可磨滅的促進作用。通過多媒體技術可以將枯燥的教學變得更加的生動有趣,可以有效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率。使用各種多媒體與網絡技術,可以將課文生動形象的展示出來,讓教學變得更加的有趣。例如在進行《獅子與鹿》的閲讀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Flash將課文中的內容展示出來,通過將文字轉化為學生都比較喜愛的圖形和動畫,可以有效的提高國小生對文本閲讀的興趣。從長遠的意義來講,這種方法可以有效的提供語文閲讀的有效性,對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一種值得提倡的教學方法。

4、注意提問技巧,優化閲讀教學

國小課改論文 篇二

比如,在進行“Whatcanyoudo?”的教學時,教師在課前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出示本節課要學習的知識點、學習目標,利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聽説教學。學生接到學習任務後,在課餘時間,主要是在家裏進行網絡學習,上網搜索相關學習資源,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聽讀學習。其中有一個學生查詢的網站———習網就是很好的教學互動平台,學生在這裏可以聽到標準的英文材料,在聽的過程中,還可以進行跟讀訓練,或者通過電腦的錄音功能,將自己的試讀錄音,再與標準發音對比,從而進行有效的矯正,大大提高聽讀學習效果。這樣學生準確掌握了“Whatcanyoudo?Icansweepthefloor.”等重要句型,為課上的交流與問題解答打好基礎。同時,學生通過對“Whatcanyoudo?”的學習,培養了熱愛做家務的習慣,全面地落實了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目標。

二、聯繫生活實際進行自主學習,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高效課堂教學,落實新課改理念

國小英語課程聯繫生活實際很多,從知識點、練習題的設置上都能體現出來。這就要求我們英語教師在組織英語課堂教學時,要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進行,提倡運用生活課程資源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通過對生活課程資源的體驗,感知英語基礎知識,提高理解和應用水平,實現高效課堂教學。比如,在進行“Mybody”的教學時,教師課前利用數碼相機拍攝學生的“head,foot,finger,arm,leg”的照片,利用計算機制作PPT課件,在學生的相應圖片的旁邊標註英文名稱。上課時,學生看着自己的頭像或各個部位的圖片,很是興奮,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主動跟着教學節奏,參與到教學的每個環節。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網絡進行單詞的拓展學習,如dentist,keephealthy,bother等,有效豐富了學生的詞彙量。同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What’sthematter?I’’sgotothedoctor.”句型,讓學生結成小組進行對話訓練。這些生活中的語言素材,有效刺激了學生髮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了高效教學。

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培養學生的英文寫作能力,提高學生的應用水平,落實“學以致用”的教學原則

英語是一門應用學科,學好英語是為了更好地應用。我們英語教師在教學時應提示學生,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都要聯繫實際,將知識點放在實踐中去感知。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英文寫作教學也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必須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利用網絡、微課等資源進行寫作訓練,實實在在提高學生的應用水平,達到學以致用。比如,在進行PEP國小英語六年級Unit1Howtallareyou?的教學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微課視頻,給學生創設“You’retallerthanyourbrother.I’molderthanyou.”的交流情境。通過幾次會話練習,教師再次播放該視頻,不過這次不帶聲音,讓學生配音,進行配音表演訓練。之後,讓學生將對話內容書寫下來,也可以結合自己生活中的實例,寫出語法、句型與本節課有關的文章。通過對這一句型的運用,學生較好地理解了語法“比較級”的運用技巧。教師利用多媒體展台展示文章,發現問題,師生共同修正,這一教學方式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收到很好的學習效果。總之,國小英語教學要打造動態的課堂,讓學生動起來,教學才會產生更多的正能量,才會讓學生在學習中感覺到知識的魅力和樂趣,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全面落實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目標。

國小課改論文範文 篇三

【關鍵詞】新課標 課堂改革 作業設計 創新發展

新的教學理念告訴我們,過去的課程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教學模式,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性,而現在的教學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於探索、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如此反思過去自己曾經努力求索的課,過於注重知識灌輸,所以在今後的國小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愉悦、民主、開放的課堂

在課堂上,教師要善於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創設一個互相尊重、理解、寬容的課堂學習環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親近感,即情感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輕鬆感。有時教師形象生動的富於智慧的語言,一個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富有啟發性和創造性的問題,一個激發學生強烈學習動機的探索活動,這些都能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不僅學會了知識,形成了技能,也能獲得情感上的豐富體驗。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才不會受到壓抑,不同的聲音才會產生,不同的觀點才得以自由綻放,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是充滿情感愉悦的課堂,讓學生的情感得以舒展,個性得以張揚,生命的潛能才會不斷的開發,生活品質才能不斷提升。每一個孩子的潛能才會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教師要讓“愛”充盈課堂,愛每一個學生,細心呵護每一顆幼小的心靈,用自己的快樂為學生打造一個快樂的家園。

二、創設激發興趣的課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不是負擔”,這句話飽含深刻的道理。當學生對知識不感興趣時,一個再小的任務對他來説也是負擔,是不可逾越的“鴻溝”,反之對知識有濃厚興趣時,就會產生不斷前進,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強烈渴望,就會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興趣的學習中,教師的責任在於以豐富的教育經驗、智慧和教育藝術來培養和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興趣,使之處於“激活”狀態,從而爆發出強烈的學習動機,教師之責任不在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所教學科內容,激發起學生學習興趣,這樣不但課堂效果好,更主要的是學生全身心投入,這樣有利於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否則就變“我要學”為“要我學”,課堂效果不會太好。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善於抓住每課的內容,巧設導語或問題或聯繫生活的課堂活動,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創設平常、實在的課堂

我們大多數教師受公開課的影響太深,當有人聽課的時候,容易出的毛病是準備過度。教師課前備課很辛苦、學生很興奮,到了課堂上成了準備好的東西來表演,就是演戲一樣。但是,大量的準備使課堂上沒有新的東西生成出來,是準備好的東西的再現。這樣的課就談不上是一堂好課。當然課前的準備有利於學生的學習。但課堂有它獨特的價值,這個價值就在於它有自由的空間,這個空間需要有思維的碰撞、相應的討論,最後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相互地生成許多新的東西。所以教師要做到,哪怕是校長來了,局長來了,你都要旁若無人,你是在為學生上課,不是給聽課的人聽的,所以我認為教師要上的課應該是這樣的課——平實的課,即平平常常,實實在在的課。我們上的每一節課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十全十美的課做秀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實的就是有缺憾也沒什麼,因為它是真實的一個指標。公開課要上成是沒有一點點問題的課,那麼這個預設的目標本身就是錯誤的,這樣的預設給教師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壓力,然後作大量的準備,最後的效果是出不了“彩”。所以一堂課教師要上的課應該是真實的課,要是沒有實際的價值,就難以適應新課標的要求。

四、創設成功、高效的課堂

國小課改論文 篇四

所謂的教學管理就是指學校為了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根據教學規律及特點對於教師的教學工作所開展的一系列管理性行為或舉措。教學管理首先所涉及的就是對於教學過程的管理,同時這也是教學管理工作中極為重要的內容。就教學管理工作的內容而言,涵蓋了對於教師、學生以及教學特色及制度的管理,其中核心內容就是對於教師教學的管理,比如針對於教師授課方式或是備課質量以及考評模式等教學環節的管理成為教學管理工作中的必要環節,並且對於學生學習的管理也是圍繞着教學所開展的,因此教學管理就是圍繞着教師教學所開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動的總和,良好的教學管理不僅有助於教師教學效率的提升,同時還能夠充分體現出學校整體的教學水平。

2當下國小教學管理過程中的不足之處

2.1就教學管理理念而言,相對落後

新課改推行後,筆者發現當前在我國的國小教學管理工作過程中還有相當一部分的教學管理者其思想理念相對落後,一時難以轉變,這對於教學工作的開展產生了負面影響。同時,儘管有的教師參與了新課改理念培訓工作,但是在實際教學工作中依舊是拘泥於傳統理念,未能真正落到實處。

2.2就教學管理實效性而言,相對不足

我國的國小教學管理工作長時間來形成了一整套相對齊全的教學管理體制,然而該體制卻是為應試教育所服務的,同新課改所提出了素質教育理念相違背,不利於國小生素質教育工作的開展。並且,筆者發現,當前依舊有部分國小在教學管理模式上承襲於傳統模式,新課改的推行流於形式,難以得到真正落實,實效性堪憂。

2.3就國小教師整體素質而言,有待提升

新課改的推行對於教學工作者提出了諸多要求,教學方式上應當形成符合自身認知的教學體系,並且體現出教學的創新精神;教學能力方面,要積極發展多項教學技能;基礎素養方面,強化知識領域學習,實現自我提升。然而,就當前國小教師的整體素養而言,同新課改要求差異甚大,導致了教學管理難以進一步增加。

3新課改背景下實現國小教學管理優化的路徑

3.1採用開放式的新型管理方式

新課改形勢下的教學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首先就是實現管理方式的轉變提升,所謂的開放式就是不能夠拘泥於固定的管理體制,將單一形式的教學管理模式逐步向多元化管理方式轉變,逐漸轉變傳統以管理為主的教學管理模式,堅持人本管理理念,構建起以人為本、尊師重教、解放並鼓勵教師教學的正向管理體系,充分認可教師的教學與管理才能,對其教學技能予以肯定並深度挖掘,推動教師教學及管理工作水平的顯著提升。就管理方式而言,徹底摒棄傳統的單一式監管模式,就控制方向予以準確定位,根據教學管理實際情況制定出更為合理人性的管理模式;與此同時,還應當進一步強化對於教師團隊的考評機制改善,確立更為科學完善的教學管理考評體系,在促使教師實現自我提升的同時有效協調同學校管理之間的關係,實現校方與教師之間的有效溝通,保證教學管理水平的提升。

3.2實現國小教學管理理念的轉變

國小教學管理過程中由於單一化的教學考核體制容易造成校方同教師羣體之間的矛盾與摩擦,不利於教學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因此,實現國小教學管理工作理念的轉變是必然的,這就要求教學管理者同被管理者之間實現換位思考,切身感受彼此的境況,從而能夠為制定更好的管理模式奠定思想基礎,並針對於國小教學管理現狀制定出長遠的教學管理機制:一方面可以通過代課實踐的方式實現教學任務的科學分工,教學管理小組能夠根據教師所擅長的科目實現分工化教學,實踐小組要深入融入教師的教學工作中來,瞭解教師教學的現狀並能夠及時提出相應的意見或建議,實現教學工作的改善與提升;同時,進一步強化教師的思想管理工作,實踐小組通過同教師聊天、談心等方式瞭解教師的思想動態,滿足其合理需求,從而使教師產生信任感與親切感,保證教學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3.3全面施行人性化的教學管理模式

所謂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其核心內容就是通過教師的角度充分考慮到教師的情感心理需求,從而緩衝在常規管理模式下由於較為生硬的管理方式所導致的諸多弊端與不足,主要方法就是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理念,就是以教師與學生為本,依託教學需求設置科學的管理方式,從而實現人性化管理。新的教學管理制度的制定是首先要開展的工作,對於教師教學的考核體制中既要包含相應的處罰機制,同時對於表現出色的教師也要予以獎勵,在整個教學考核制度中獎勵制度作為核心部分,通過積極動機因素來促進教師的教學工作,畢竟科學合理的獎勵制度有助於激發教師教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值得注意的是,在獎勵制度具體內容的制定上,其重點內容我教師個人的教學職責履行情況,要全方位、多角度對於教學管理工作予以客觀公正考評,由傳統的定量考核逐步過渡到更為科學的定性考核模式,這對於教師教學積極性的提升以及對於教師教學工作的認可也是大有裨益的,利於教學管理工作的進一步強化。

國小課改論文 篇五

一、自主探究——讓學生體驗“再創造”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説過:“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把本人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在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如:學完了“圓的面積”出示一個圓,從圓心沿半徑切割後,拼成了近似長方形,已知長方形的周長比圓的周長大6釐米,求圓的面積。乍一看似乎無從下手,但學生經過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長方形的周長不就比圓的周長多出兩條寬,也就是兩條半徑,一條半徑的長度是3釐米,問題迎刃而解。教師作為教學內容的加工者,應站在發展學生思維的角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對於難度不大的例題,大膽捨棄過多,過細的鋪墊,儘量對學生少一些暗示,干預,正如“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學習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自己研究、發現,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

二、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新一輪課程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就數學而言,學生一旦“學會”,享受到教學活動的成功喜悦,便會強化學習動機,從而更喜歡數學,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一種合諧、愉悦的教學氛圍各各種教學情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比如我在講“循環小數”這一部分內容時出示蝸牛4分鐘看爬行7米,蜘蛛3分鐘行駛5米。讓學生自己提出想知道哪些數學問題,當提出想比較兩種動物誰跑的比較快時,自己去找尋答案,在計算過程中遇到循環小數的問題時,由於好奇心自己依靠課本這位“老師”找到答案。在講“三角形面積計算”中出示課件讓學生幫助農民伯伯計算不同圖形的菜地的面積,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權利,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三、聯繫生活——讓學生體驗“用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教師要創設條件,重視從學生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要善於引導學生把課程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於生活實際,既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如我在講“圓的周長”時,讓學生幫助農民伯伯設計圓形的牛欄。激發學生的興趣,用不同的方法求得籬笆的總長度。再如:公園的門票每張10元,50張可以購買團體票,每張8元,我們班一共有45人,該如何購票?學生們通過計算、思考得出多種解法,在比較中選擇最佳方案。四、變“權威教學”為“共同探討”

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讓學生找找、量量、拼拼……因為“你做了你才能學會”。皮亞傑指出:“傳統數學的特點就在於往往是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同時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在教學中,我大膽放手,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我經常告訴學生:“課堂是你們的,數學課本是你們的,三角板、量角器、圓規等這些學具也是你們的,這節課的學習任務也是你們的,想學到更好的知識就要靠你們自己。”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時”,學生結合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過程和對三角形的認識,用自己準備的兩個完全一樣的鋭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拼成自己以前學過的圖形,自己總結出三角形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由自己總結出的知識點,可以很好的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讓他們真正參加到教學中,讓他們去創造性的學。

五、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説數學”

這裏的“説數學”指數學交流。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能夠構建平等自由的對話平台,使學生處於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能出現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因為只有為數學共同體所一致接受的數學概念、方法、問題等,才能真正成為數學的成分。“因此只有學生和老師交流,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才能順利地共同構建新的教學體系。例如學習“分數化成小數”,首先讓學生把分數一個個去除,若像教材上一樣將各分數的分母分解質因數,看分母裏是不是隻含有2或5,最後得出判斷分數化成有限小數的方法,這樣哪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呢?學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機器人一樣,如此沒有興趣學習,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讓學生猜想;這些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是什麼原因?可能與什麼有關?學生好像無從下手。可以把學生分成各個小組,找到自己辯論的觀點,小組之間展開辯論,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達、爭辨,在體驗中“説數學”能更好地鍛鍊創新思維能力。

國小課改論文 篇六

教師要從高高在上的教者轉變為與學生平等的學習體,尊重學生的學習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以及不同的學習需求,要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與學生組成學習共同體,一起主動而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來,使教學成為師生共同參與與探究的過程。教師不僅要尊重學生,還要信任學生、鼓勵學生。國小生雖小,但是卻有着鮮明個性與巨大的潛能,為此,我們要信任學生,給予學生充分的期待,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展開學習,勇於發表個人不同見解,體現教學的民主,讓課堂上能夠有更多不同的聲音。這樣,才能使教學氛圍更加愉悦、輕鬆,學生才能主動參與其中,展開主動而積極的探究性學習。

二、開展互動探究教學,讓學生成為知識的主動構建者

傳統教學,學生是教學的附屬,只是在機械而被動地接收着經由教師傳遞的書本上現成的知識。教師眼中的成功課堂是學生沒有疑問,取得高分。這忽視學生主體參與、主動探究,只重書面成績這是傳統教學的重要弊端。在新課改下更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出知識與能力並重的教學目標,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不是教學的附屬,而是學習的主人,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構建者。因此,我們要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代之以啟發探究式教學,引導學生與教師展開積極的探究,形成師生互動,這樣的課堂才是新課改下成功的教學。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學會以問題來誘發學生探究動機,以問題為主線在師生之間展開互動探究,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大更寬的互動平台,改變傳統教學的單向灌輸,實現教學的多向互動與交流。如在學習“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我首先讓學生任意出數,多大的數都可以,只要學生説出來,我很快就能判斷出這個數能否被3整除。學生髮現我總是能快速而準確地判斷出來,而他們在判斷時往往需要進行大量的計算,費時費力不説,結果還一定準確。此時,我引導學生思考,在判斷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時,有沒有簡便算法,如果有的話,是什麼規律呢?這樣學生便會以此問題為主線來認真地觀察這些數的特徵,不斷地進行假設、驗證,展開充分的交流與激烈的討論。在教師的相機誘導與啟發下,從而透過表象,達到對深層次的內在規律性認識。這樣的學習不再是教師將現成的結論型知識強行灌輸給學生,而是經過學生的主動探究達到的規律性認識。學生真正參與到了知識的探究過程中來,這樣不僅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了自主學習,掌握了學習方法,這將會對學生的今後的學習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學生經過自己的探究掌握了知識,更能夠感受到數學探究學習所帶來的樂趣,更利於學生對數學學習形成正確認識,產生持久而穩定的學習興趣。

三、建立健全評價體系,靈活評價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考試是教學環節中一個特殊的過程,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一種有效途徑,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一根無形的指揮棒,能夠指揮並激勵着學生努力刻苦的學習。在傳統教學形勢下,考試幾乎就是以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為核心的試卷考試形式,它側重於考查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忽視學生的能力和品質,在一定程度上會束縛學生思維和能力的發展,抑制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阻礙了素質教育的實施和推廣。為了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國小階段的數學教學就必須探索出適應素質教育理念的考核及評價制度,建立起以知識、能力以及素質相結合的教學評價制度。我認為在考試中可以採取閉卷和開卷兩種方式,在試卷中設置知識考查題、能力考查題以及素質考查題,運用更加靈活的習題形式來讓學生各抒己見,在滿足學生表現慾望的同時,也能夠讓教師全面地瞭解學生,促使學生全面綜合發展。

四、結語

總之,新課程改革為我們的教學提出更為全面的更高要求。這正是我們進行教學改革的指導性思想,我們要認真學習新課改,樹立先進的教學觀念,以觀念為嚮導,才能更好地指導我們的教學實踐,進行全面改革,從而為學生打造一個開放、富有活力而高效的魅力數學課堂,讓學生愛上數學學習,享受學習所帶來的樂趣,達到知識、素養與能力的全面提高。

國小課改論文範文 篇七

戰後初期,日本根據美國佔領軍對日方針的基本精神和廣大國民關於實行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廢除了戰前以軍國主義為中心的教育體制,進行了繼明治維新以後兩次大的教育改革,史稱第二次、第三次教育改革。在戰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中,中國小德育課程的改革作為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經歷了以下幾個重要的歷史時期。

一、1947年新設社會科,排除軍國主義思想教育內容,是德育課程一次根本性的變革。

早在1871年,日本明治政府統一全國的學制,《學制》中規定的《修身科》是日本近代教育中首次出現的道德教育課程。雖然修身科的內容隨着歷代朝野的更替和政治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變化,但它作為一門德育課程一直沿襲下來。

1947年,日本先後頒佈了《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推出了以教育民主化為目標的新的中國小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對中國小課程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改革。根據新的教學大綱的規定,國小設國語、社會、數學、理科、音樂、圖畫手工、家政、體育等八個學科和自由研究。這個課程設置同戰前相比,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取消修身、地理、歷史三個學科,新設社會科。社會科不是隨意把戰前的歷史、地理、修身等科合併而成,而是以青少年的現實社會問題為中心,為求擴大並加深青少年的社會經驗,涉及到學校、家庭及其以外的對青少年教育的一切活動。社會科雖然不是專門進行道德教育的一門學科,但實際上它承擔了戰後初期日本有計劃地系統地進行道德教育的任務。

1949年,由文部省編寫的《民主主義》一書(九年級和高一的教科書)中有這樣的一段話:“過去日本的教育往往服從於中央政府的命令。……尤其是,通過錯誤的歷史教育,迫使學生相信日本是‘神國’,甚至迫使學校導入軍事訓練。……通過由政府歪曲的歷史的教育,日本逐漸形成了以太平洋戰爭為頂峯的一大悲劇”。這清楚地表明瞭二戰前日本教育的軍國主義性質。戰後初期新設的社會科取消了戰前充斥在有關學科課程中的軍國主義、極端國家主義方面的思想和內容,注入了民主主義的教育因素。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社會科的設置可以説是戰後初期日本中國小課程改革的一項積極成果。

二、1958年設置專門的道德課,是戰後日本學校德育課程改革的一個轉折點。

1953年8月,日本教育課程審議會提出了關於改善社會科特別是地理、歷史、道德教育的諮詢報告,提出了“要明確社會對道德教育應負的責任”,要求在國中重點講授地理、歷史(特別是日本史),在高會考慮設置倫理、哲學科目等,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爭議。1958年10月,文部省全面修訂教學大綱,特別設置了道德教育的時間。1960年,高中的社會科進一步分化為“倫理、社會”這樣的科目,是國中、國小的道德課在高中的翻版。

特設道德課的目的是培養尊重人的精神,造就致力於創造富有特色的文化、和平、民主、對國際社會做貢獻的日本人。這門課程把關心個性的完善等西方資產階級倫理思想擺在首位,但基本思想仍沒離開儒家的倫理道德以及宣揚日本民族優越的神道教理論。儘管在當時對專門的道德課的設置頗有爭議,但這次課程改革確立了道德課在中國小教育體系中作為獨立課程的地位,道德教育不再依附或從屬某一學科,從“教學以外的活動”中分離出來,而成為一個專門的獨立的領域,從而使日本中國小課程結構由學科課程、德育課程和活動課程三大板塊所構成,一直沿襲至今。

三、1977年頒發《中(小)學德育課教學大綱》,標誌着德育課程設置的規範化。

1977年至1978年,文部省相繼頒佈了《國小學習指導要領》、《國中學習指導要領》和《高中學習指導要領》,這是日本規範中國小教育內容的法規性文件,從法規上確立了道德教育和特別活動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1977年7月,文部省還頒佈了《日本國小道德課教學大綱》和《日本中學道德課教學大綱》。它根據《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所制定的根本精神,確立了道德教育的目標和中國小道德課教學內容。其中國小的德育內容由三個方面28個德目構成。即:

1.關於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為規範,包括3項:尊重生命和健康安全,禮貌與遵守時間,錢物的使用;

2.關於個人的生活態度,包括12項:自主自律,自由與責任,明朗與誠實,正義與勇氣,克服困難,反省、節制,愛護自然,虔敬,重視個性,進取心,合理的態度、追求真理,創新精神;

3.關於在社會生活中的態度,包括13項:熱情、同情,尊敬、感謝,信賴、合作,公正、公平,寬容,遵守紀律,權利與義務,勤勞,社會公德,家庭生活,熱愛學校,愛國心與鄉土愛,國際理解與人類和平。

此外,日本中國小道德課教育大綱還對教育計劃的制定和內容的處理提出了要求,如制定教育計劃時,要考慮與各年級、各學科以及各種課外活動的道德教育之間的聯繫;為了提高德育效果,必須加強與家庭、社會之間的一些理解,謀求相互間的聯繫與合作。

這次課程改革特別是《中(小)學德育課教學大綱》的頒發,使中國小德育課程向規範化、序列化、制度化方面邁進了一大步。它進一步確立了道德教育在學校教育活動中的地位,道德教育的內容和概念非常明確、具體,並且貼近於現實生活,與日本價值觀念相符合的態度、習慣和行為可以通過學校德育課得到灌輸。

四、1989年中國小課程改革中加強道德教育成為改革的重點。

1987年12月,日本臨教審和教育課程審議會提出了“關於改善教育課程標準”的諮詢報告,對加強道德教育提出五點建議:①明確不同學校階段道德教育的重點;②通過整個學校活動進行道德教育;③為充實中國小的道德教育,獎勵使用適當的補充教材;④從加強道德教育的角度出發,加強校長、教導主任對道德教育的指導,加強有經驗的教師對其他教師的指導,以加強校內指導體制;⑤為提高教師的道德教育指導能力,在師資培養階段,設法改善道德教育授業科目的內容。據此,在1989年2月日本文部省公佈的新的教學大綱中,加強道德教育、個性教育和國際理解教育,重視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以及尊重文化傳統態度的培養,成為這次課程改革的指導方針。為了加強幼兒教育和中國小的銜接,第一次對幼兒園、國小和國中、高中的教學大綱一起修訂,由重視智育轉向重視德育是這次課程改革的突出特點。

這次課程改革在德育方面的主要變化有:廢止了國小低年級的理科和社會科,新設生活科;為使高中教育多樣化,高中把社會科重組為地理、歷史和公民科,公民科是對高中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一門主要課程。更重要的是,這次德育課程的改革考慮到中國小生道德發展階段的差異性,德育內容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從關於自身;關於與他人的關係;關於與自然的關係;關於個人、社會和國家的關係等四個方面重新組合道德教育內容。國小分低、中、高三個年級分別指導學習14項、18項、22項德育內容。國中由以前的16項調整為22項,內容如下:

1.關於自身,包括①良好的生活習慣,②堅強的意志,③自主性和責任感,④探索真理,⑤發展個性;

2.關於與他人的關係,包括①禮節與言行舉止,②體貼別人,③相互依賴,④健康的異性觀,⑤寬容與謙虛;

3.關於與自然的關係,包括①熱愛自然,②尊重生命,③人類愛;

4.關於個人、社會和國家的關係,包括①熱愛集體與履行職責,②義務與公德,③正義,④勤勞與奉獻,⑤熱愛家庭、孝敬父母,⑥尊師愛校,⑦鄉土愛,⑧愛國心,⑨世界和平。

日本的高中未設道德課,其道德教育是通過學校所有教育活動進行,尤其是通過“特別活動”的課外學習室活動”和“公民”教學科目的“現代社會”、“倫理”科目進行。高中生的服務性體驗學習,主要通過“特別活動”的學校例行活動和俱樂部活動進行。

縱觀戰後日本中國小德育課程的幾次改革,自1947年頒發新的教學大綱以後,幾乎是每隔10年修訂一次,其間也不乏一些小的變化,但其重視學校德育的趨向是一致的。戰後日本學校德育課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它反映的仍然是統治階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可以説,日本不斷改革德育課程體系的過程,也是他們不斷強化道德教育的過程。日本中國小德育課程在不斷演變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下幾個基本特色。

一、學校德育課程中體現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

日本有重視道德教育的傳統。自1868年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的學校德育及其課程的改革經歷了一個曲折發展的過程,它有其深厚的歷史根源和發展基礎。封建神道教、武士道精神和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作為社會的意識形態,對日本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學校教育有着廣泛而又深刻的影響,貫穿於日本整個道德教育的歷史進程,特別是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在日本文化思想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一直影響到近代和現代。

明治維新以後,為實現富國強兵和推進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服務,“和魂洋才”成為道德教育的指導思想。所謂“和魂洋才”,簡言之就是東洋精神(道德),西洋技術(藝術),或者説是日本的民族精神和西洋的科學技術相結合,其宗旨是在堅持日本固有的傳統道德、民族精神的基礎上,吸收西方近代以來先進的文化、科學技術併為其所用。1890年日本天皇頒佈的《教育敕語》重申日本教育目標是培養天皇忠順的臣民和父輩的孝子,重視富國強兵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強調以患孝、慈悲、忠實、守法等作為道德教育的內容,它把儒家的忠孝仁義思想和博愛、遵法等近代資產階級的道德規範以及軍國主義、國家主義倫理結合起來,充分體現了“和魂洋才”的思想。戰後學校德育課程改革,如上所述,更是把西方的民主主義思想與日本的道德傳統融為一體,保持了“和魂洋才”這一民族特色。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1983年11月的一次講話中説得更為明確:“日本要把民族主義、自由主義的思想和孔子的教導調和起來”。在對待外來民族文化中始終堅持本民族的文化傳統並注意吸收有利於本國的因素來為我所用,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借鑑的,但對“和魂”中極端的國家主義、狹隘的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思想我們應持分析、批判的態度。

二、特別活動課程中的德育滲透。

日本中國小課程結構是由學科課程、德育課程和特別活動課程三方面所構成。特別活動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領域,其目的、內容的形式類似我國的第二課堂或課外活動,是日本中國小校教育課程中最富有特色的一部分,具有較強的德育功能,是學校德育課程的深化和補充。

特別活動的目的主要是,①培養豐富的人性,②通過集體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③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社會性,④培養自主的、實踐的態度和熱情,⑤發展自我理解和自我實踐的能力。特別活動的內容主要包括學生活動(如班級活動、學生會活動、社團活動、俱樂部活動);學校傳統活動(如儀式、文藝節、運動會、遠足旅行、參觀活動、生產勞動等);班級指導(如生活常識指導、學習指導、升學就業指導等)。特別活動的課時安排一般是,國小1-3年級每週1學時,4-6年級和中學每週均為2-3學時。特別活動中的德育滲透是把德育內容加以具體化的重要途徑,是開展德育活動的主要形式,對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少年兒童的自我教育能力有着獨特的作用。1977年,日本教育課程審議會提出諮詢,指出“由於特別活動對兒童、學生的人格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所以要更加重視特別活動的充實。”八十年代後,在普遍削減各科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時數的情況下,特別活動課的課時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由此可見,特別活動課程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現代德育內容的拓展。

日本學校德育的內容十分豐富而又廣泛,從與德育有關的課程來説,它還包括公民科、倫理科、社會科、修身科、生活指導課和勞動課等方面。隨着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和發展,學校德育內容除了傳統的生活教育、倫理道德教育、紀律教育、勞動紀律、愛國主義教育、人生觀教育以外,又有了新的拓展。如個性教育、國際理解教育等。

個性教育是日本戰後民主主義教育的重要體現,也是戰後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1947年日本《教育基本法》,明文規定“教育必須以完成陶冶人格為目標……,培養尊重個人的價值,培養獨立自主身心健康的國民”。1985年,日本臨教審的諮詢報告更是詳細論述了個性教育的問題,他們所説的個性,不僅僅是指個人的個性,而且也意味着家庭、學校、企業、國家以及時代的個性。最重要的是打破劃一性、僵化性、封閉性等弊端,樹立尊重個人、尊重個性、自由、紀律、自我責任或意識,也就是確立重視個性的原則,尤其是個性教育中包含有自由自律、盡職盡責的教育內容,使它有別於西方國家倡導的個人中心主義和個人自由主義。

為了培養國際社會中可以信賴的日本人,日本文部省從1953年起實施推進國際理解教育實驗學校計劃,並且通過修訂中國小教學大綱,把高中的“社會”科目重組為“地理、歷史”科目和“公民”科目,把其中的世界史由選修改為必修,改善充實國小、國中的外語和有關科目,積極推進中國小的國際理解教育。日本《中(小)學道德學習指導綱要》對此也有明確規定,如國小要求“尊重並正確地理解外國人,做一個對人類幸福有用的人”。在他們看來,“只有做一個真正的國際人,才是一個出色的日本人”,為了迎接國際化時代的到來,他們要求中國小生在深入瞭解本國文化的同時,也要了解他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及教育各個方面,學會與外國人密切往來與友好相處,樹立日本人的形象,為國際社會做出貢獻,以取得國際信任。

四、強調德育計劃的制定和實施。

文部省規定,中國小校在實施德育過程中必須根據德目制訂學校的總體計劃、學年年度計劃和道德課的教學計劃。其目的,一是使德育與整個教育目標和學校全部活動聯繫起來,二是使學校德育重點與學生、學校、地區的情況聯繫起來,三是使德育課與各科教學和特別活動聯繫起來,從而使德育成為學校教育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學校的總體計劃,是按照通過學校的整個教育活動進行道德教育的原則,根據學校和地區社會的實際情況制定,包括學校道德教育的目標、學校各部門的作用和任務等方面的內容。而年度教學計劃則包括本年度的德育目標和教學方針、各學年學生的道德情況、各學年的重點設想等方面的內容。道德課的教學計劃是每個班級根據年度教學計劃所規定的主題和資料制定的道德教育教學方案,一般由班主任結合班級的具體情況制定。日本強調了中國小抓好德育總體計劃和年度教學計劃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通過學校的整個教育活動,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道德教育,以提高道德教育在整個學校教育活動中的地位。

五、重視德育鄉土教材的建設。

日本教育界人士認為,對少年兒童的道德教育不能停留在空洞的詞句上,必須是具體的、切近於現實生活的,為此,文部省從1984年開始,組織部分地方開展德育鄉土教材的實驗研究,編輯出版了84-85年度的《道德教育的鄉土資料》一書作為教材使用。鄉土教材包括的內容有:①在鄉土出生、成長的對社會發展有貢獻的人物傳記、軼事等;②對提高本鄉土的文化、生活、福利而忘我勞動的先進事蹟;③在鄉土中流傳着的傳記和民間故事;④通過描寫鄉土美好的景物、文化、習慣等,表現對鄉土的讚美和熱愛。試圖通過這些鄉土教材促進少年兒童對自己鄉土的深刻認識和理解,從而培養他們熱愛鄉土的真摯情感和良好的德性。

國小課改論文 篇八

一、讓“生活”走進課堂,加強學習材料的實用性

我們首先要搞清一個問題,就是學生為什麼要來到課堂上學習數學?這個問題似乎淺顯,卻值得我們思考。小孩子學習數學無非是為了用,為了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為了長大後能在社會上生存。因此,我們的數學不能遠離生活,不能脱離現實。本畢業論文由整理提供這也是當前教改的一大精髓,這就要求我們在備每一節課前都要想到這些知識與哪些實際例子有聯繫,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儘量做到能在實際情境中融入數學知識的,就不幹巴巴地講;有學生熟知的喜聞樂見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題;能動手操作發現學習的,就不灌輸,不包辦代替;有模仿再現實際應用的練習,就引進課堂,與書本練習題配合使用,總之,“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北師大教材一年級下冊《100以內的連減》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一上課,我就抱着全班同學的練習冊進了課堂,舉行了一個頒獎儀式:先讓練習冊得“優”的12名女生到講台上站成一排,每人發一朵小紅花,又讓練習冊得“優”的10名男生到講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發一面小紅旗,並讓全班同學鼓掌向他們表示祝賀。然後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還有多少名同學的練習冊沒有得“優”嗎?你是怎麼知道的?能説説你的想法嗎?你認為應該怎樣計算?這個內容實際上就是本節課所要教學的例題,只是我把它換成了學生熟悉的情境,他們就能很自然的找到兩種解法,可以從總人數裏去掉12,再去掉10,也就是連減。也可以先想想兩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學站到了講台上領獎,再從總人數裏一起去掉。學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釋。這樣不但讓學生比較形象、直觀地理解了連減的意義,牢固掌握了連減的計算方法,而且表揚了作業優秀的同學,激勵其他同學向他們學習,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

二、把學習數學變成具體的感受和體驗

國小數學是數學教育的基礎,是孩子們一生中學習數學的開始。如何在孩子們面前展示出一個五彩繽紛的數學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數學變得生動有趣,讓孩子們發自內心的愛數學,主動地用數學。我認為關鍵是要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把抽象陌生的數學變成具體的感受和體驗,讓數學知識生活化。現代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學習數學時,他們的心智活動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持。而且國小生的學習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對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親切,有興趣。只有當數學不再板起面孔,而是與孩子們的生活實際更貼近的時候,他們才會產生學習的興趣,才會進入學習的角色,才會真正感受和體驗數學的魅力與價值,增進理解和應用的信心。在教學中,要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喚起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受,使學習成為學生髮自內心的需求。例如:在教學北師大教材一年級上冊《比高矮》這部分內容時,我是這樣導入的:課前教師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邊框上,一上課教師故作驚奇的説:“咦,黑板擦怎麼跑那麼高,誰願意幫我把它拿下來?”上來拿的學生由於個子矮,夠不着,他就跳起來很吃力地夠着拿,還是夠不着。老師微笑着説:“還是讓我來拿吧。”老師動手拿下了黑板擦。並問:“同學們,剛才為什麼他很費力也拿不到,而我這麼容易就成功了呢?”學生紛紛發言:因為老師個子高,學生個子矮;説老師個子比他高,他比老師個子矮;老師你都長到黑板那兒了,所以一下子就夠着了……。老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馬上叫剛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學生上來站在老師身邊,再次比高矮,並引導學生用完整的語言表達。教師總結:看來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知道誰比較高,誰比較矮,才能根據不同的情況來處理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比高矮。

這樣的導入設計很新穎,體現了新理念、新教法,讓學生在一片歡笑聲中理解了比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體感受和體驗中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和情感。

三、創造性地使用情景圖,模擬實際情境,增加實際體驗

翻開數學新教材,映入眼簾的是五顏六色的圖畫,生動有趣的故事,憨態可拘的動物,深受歡迎的卡通,這不僅僅給枯燥的數學賦予了生命,更為我們教師的教學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教材為我們國小數學教育者提供了這樣許許多多的情景圖。實質上是編者把他對人生的理解、對現實的看法,轉化到書本上以圖的形式來展示,並不是要廣大教師侷限在圖中,必須看圖、用圖、講圖。我在實際教學中感到,教師學生拿着實物走進教室,動口、動手創設一個個比較真實的情境,讓學生看得見、摸得着,學生能更快的進入學習角色,能產生更大的學習興趣,能有更具體的感受和體驗。我經常根據書上的圖找來實物、圖片、自做動物頭飾、編寫童話故事等,領着學生動手、動口,模擬表演來親自創設情境,使數學知識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學北師大教材一年級下冊24頁《100以內的加減法》時,我利用了書上青蛙吃害蟲的情境圖。讓兩個同學戴上青蛙頭飾扮演青蛙吃害蟲,其中一個又高又胖的男同學扮演大青蛙,一個又瘦又小的同學扮演小青蛙,讓他們走上講台,張大嘴,做着吃害蟲的動作,然後他們碰面了開始對話:大青蛙説:“你今天的收穫怎樣?”小青蛙説:“今天我吃了30只害蟲。你呢?”大青蛙自豪地説:“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56只害蟲。”這時讓下面的同學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兩隻青蛙一共吃了多少隻害蟲?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隻害蟲?……然後由學生列出算式,並在計數器上展示計算的過程。同時,老師利用學生的表演,滲透環保和愛護動物的教育,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既學習新知,又實際感受到了數學的魅力與價值。

四、創設民主、和喈的師生關係,讓學生樂於交流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適應新的形勢發展,必須有新的教育觀念。首先,對學生重新認識,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愛好,充分估計每個孩子的潛在能力,不要認為某某孩子太差。外國從不分好壞孩子,認為每個孩子都是好孩子。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讓每個孩子都抬起頭來,都體體面面的坐下去,千萬不能讓孩子在羣體面前暴露自己無能。其次,要用和藹的目光面對全班的學生,經常用語言和學生交流,如:“我很榮幸,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學不謀而合。”“你的某某看法很有創意”“你對這一點的看法很獨特。”對於不完全正確的答案,我注意發現它的閃光點:“我聽懂了你的意思”。“你説的這一點有道理。”“你能解釋一下嗎?”以前每節課結束,我都説:“有不懂的找老師。”現在我常説的是:“你有什麼體會或遺憾?”“今天的課,誰還想發表看法?”這樣就能體現出老師和學生平等、民主、和諧。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的質量,應從不同的角度下結論,從能力的培養入手,使學生的特長得以充分的發揮。超級祕書網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必須尊重發育遲緩的學生;尊重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尊重有過錯的學生;尊重有嚴重缺點和缺陷的學生;尊重和自己意見不致的學生。尊重學生同時意味着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做到不體罰學生;不辱罵學生;不大聲訓斥學生;不冷落學生;不羞辱、嘲笑學生;不隨意當眾批評學生。

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讚賞每一位學生:讚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讚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讚賞每一位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現出來的善意;讚賞每一位學生對教師和教科書的質疑。

國小課改論文 篇九

1.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教師首先要熱愛體育教育事業,要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體育教學活動中來;要熱愛學生,將自己的一顆愛心灑向學生,在學生心目中樹立一個愛生的教師形象,這樣更能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使得學生能夠從心理來接受教師的教學活動。此外,教師還要愛國守法、誠實守信、與他人和睦相處、愛崗敬業等,以此來提高教師的人格魅力,贏得學生的尊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2.紮實深厚的知識技能。俗話説:“得好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體育教師,我們首先就要有紮實而深厚的體育專業技能,要熟練掌握國小階段體育的基本知識與技能。但不可避免的,我們不可能完美而標準地展現所有動作,我們要正視自身的侷限性,要學會利用各種教學媒介如多媒體來彌補自身的侷限性,以更好地進行教學。如對於一些教師難以準確完成的動作,我們可以用多媒體來進行模擬,讓學生對此有一個直觀的認識。此外,我們還要打破學科的界限,加強學科間的知識滲透。也就是説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所要掌握的知識的不僅要精還要博,要能夠將體育教學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在學生心目中樹立知識淵博的學者型教師形象。

二、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讓學生形成終身體育意識,這是體育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在國小階段的體育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體育知識與技能,還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鍛鍊習慣,增強終身體育意識。1.發現學生特長,找準切入口。學生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都有自己的優勢與特長,並不是全體學生都喜愛國小階段的體育活動,都能很好地掌握。他們在這一項活動中表現很差,但很可能在那一項活動中表現出色,對此我們要正確對待。我們要善於發現每個學生的優勢與特長,讓學生有展現其特長的機會,加以表揚與肯定,以此來強化學生的成就感與榮譽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與心理滿足感。這樣便可以讓學生感受到體育鍛煉所帶來的樂趣,可以讓學生的身心處於健康與愉悦之中。這樣更利於學生端正體育鍛煉態度,會對體育活動形成發自內心的主觀認可。2.傳授學生方法。沒有科學的體育鍛煉方法,空有熱情只能是盲目的訓練,不僅不利於學生體質的增強與身心的健康,相反還可能會對學生帶來身體上的傷害。因此,我們要加強科學鍛鍊方法的傳授,讓學生掌握科學的鍛鍊方法,這樣才能讓學生進行科學鍛鍊。當然也要避免單純的方法傳授,而是要將鍛鍊方法與具體的活動結合起來,發揮教師的示範作用,讓學生懂得理負荷的最佳方案、我們要確立國小各階段體育教學的重點,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羣體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展開科學的鍛鍊活動,這樣才能讓學生展開科學合理的鍛鍊,達到增強體質、愉悦身心的目的。

三、加強德育教育的滲透

德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主要部分,是體育學科教學的重要內容。體育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教師與學生的親密更為直接與頻繁,在實施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學科優勢。現在的國小生生活條件優勢再加上家長的溺愛,普遍存在着焦慮緊張、懶散自負、偏執逆反、孤僻不合羣等心理,這不僅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相反還會影響到學生一生的發展。讓學生擁有一個健全的心理、健康的身體這是我們所共同關注的課題。在體育教學中,我們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如有些學生怕苦、怕累,不願意參加一些強度大的活動,我們要不斷地鼓勵學生,端正學生心理,使學生形成不怕苦、不怕累、勇往向前的心理。又如,一些學生不合羣,協調能力差,我們可以利用一些團隊競技類項目如拔河、籃球賽等活動,讓學生認識到只有大家團結一致,才能取得團隊的勝利。這樣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團結的力量,提高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合作意識,而這些正是現代社會人才所必須具備的重要素質。同時,我們可以讓學生講述我國的體育文化發展史,向學生播放奧運會、錦標賽等我國體育健兒奮力拼搏,爭取勝利的場面,讓學生更深刻地瞭解我國的體育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我們要將德育與教學內容密切結合起來,實現有機滲透,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達到陶冶學生性情、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目的,這樣的體育教學才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