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語文課改個人總結多篇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09W

國小語文課改個人總結多篇

【第1篇】國小語文課改經驗工作總結

xx年年9月,隨着我校承擔的市級“十一五”規劃課題的正式啟動,我校的課改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經過三年的實施,課改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尤其是我校的國小語文教學改革顯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回顧三年走過的路,雖艱辛卻也頗感欣慰。

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中,我嘗試從低、變、多、勤這四個方面入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就是起點低。考慮到新課程的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在理念上的差別,為便於教師的施教與學生的接受,確保良好的教學效果,我首先是從新的課改理念的高度出發,幫助學生了解新課程的課堂教學特點,讓學生知道現在老師將怎樣教,學生該如何學;二是通過多種途徑逐步培養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以及合作學習的方法與能力;三是課堂教學設計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基礎上進行,不僅要面向每一位學生,而且設計的問題要與學生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相適應,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進來,以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讓學生能夠獲得成功的喜悦。在實施課題研究的起步階段,我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扶”到“放”,從邁小步開始,做到先幫助引導學生嘗試“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既產生濃厚的興趣,又能深入進去學會自主操作,並學會蒐集和利用學習資源,使學生逐步擺脱對老師的依賴性,並最終完成由“接受式”學習到“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轉變。

“變”就是轉變,首先是教師角色的轉變。我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者開始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總是把學生的需求放在首位,時時、處處關注學生的體驗和感受。體現在:

一、教學語言的變化

(1)由強制性的語言向商討性的語言轉變。如,“請你把課文讀一讀。”“我們來讀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好嗎?”“誰願意把這一自然段讀給大家聽?”

(2)由命令的語言向建議式的語言轉變。如,“你的勇氣可佳,你能試着説得更具體一點嗎?”“如果你的聲音能再響亮一些就更好了。來,試一試!”

(3)由要求性的語言向希望性的語言轉變。如,“聽也是會學習的表現。我希望大家認真聽好我下面要説的一段話。”“你為什麼這樣想?能説説自己的理由嗎?”

(4)由封閉性的語言向選擇性的語言轉變。如,“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這篇短文。”“你喜歡文中的哪些句子,就請把它多讀幾遍並背下來。”

(5)由單一的評價語言向富有指導性的評價語言轉變。如,“你們的問題很有價值,看來你讀書時是用心思考的。”“聽你們的朗讀是一種享受,你們不但讀出了聲,而且讀出了情。”

二、教學設計的轉變。深入鑽研教材,瞭解教材的編排體系,更好地發揮教材優勢是搞好課改實驗的前提。為更好地落實新課程理念,在實驗中,我加強了對教學設計的研究。首先依據新課程理念進行教學設計。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深入學習課程標準,明確年段目標,把新課程理念貫穿於各環節中;其次依據學生實際進行教學設計。語文是一門母語學科,有非常廣泛的學習環境和途徑。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實際接受水平出發,靈活地處理教材,拿出符合學生知識和心理需求的教學設計,才能更好的為學生服務;其次,依據教材進行教學設計。人教版實驗教材以專題組織單元,每單元前的導語提示了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教學要點。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充分發揮導語的導學功能,從整體上把握單元教學內容、教學重點,針對精讀、略讀課文在本單元的不同作用,有的放矢地加強對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為了呵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富有個性的經驗,我站在促進學生髮展的高度,以學定教。課堂上我更加關注學生靈性的閃動,在注重預先設計的同時,更注重把握課上生成的知識,珍視學生獨特的見解,抓住契機引導、拓展並及時地進行課後反思,不斷提高處理教材的能力。第三是學習方式的轉變。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三者是有機聯繫的一個整體。自主是探究的前提,探究必定是自主的,是外力所不能代替的,而對未知的探究,對國小生來説,相互的合作、啟發必不可少。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學生就必須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為此,為實現學習方式的改變,我注重通過示範點撥、引導領悟自得,發現來源於學生中間的好的學習方法,並加以推廣等方式來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語文學習方法。在學生進行自主、合作的學習過程中,這些語文學習方法也得到了完善。培養了學生學習能力,使學生真正達到了“會學”。第四是評價方式的轉變。評價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制約課改能否順利進行的瓶頸。為實現“評價促進學生髮展”的目標,在近三年的實驗過程中,我認真研究、積極探索,在評價方式、評價內容、評價標準等方面做了大膽的可操作嘗試。1.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內容的多元化。針對以往評價過於注重學業成績,過於注重期末評價的弊端,在評價中,我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了日常評價,體現了動態的評價管理。在評價內容上,分為平時的形成性評價、期末終結性評價。2.開放評價過程,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為避免傳統評價中教師為主體的侷限性,在實驗過程中,我鼓勵學生本人、同學、家長等參與到評價中來,將評價變為多主體共同參與的活動。在評價中,結合評價內容採用了學生自評、互評、家長參評、教師綜合評定的民主、開放式的多元評價方式,增加了評價的客觀性,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多”即是多活動,多參與,多評價,多開發。主要是課堂上突出互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突出合作與交流,體現分層優化,讓不同類的學生都積極地參與進去。突出評價,在活動過程中我常常激勵學生進行多方位、多元化的評價。讓學生在這種交流活動中快樂成長。在教學中,我還積極開發多種課程資源,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溝通課內外,實現由教材文本到豐富的社會生活等多方面的聯繫,由語文學習中的讀、説、思、做等到跨學科的多種能力訓練的結合。當然,在引領活動的過程中,我特別注重創設寬鬆、平等、和諧的課堂人文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適時點撥,引導,可淺處深問,可靜中得疑,可變中求新,層層深入,激起波瀾。

“勤”即勤反思,教學反思雖然不是創新,卻是創新的起點;雖然不是學習,卻是學習動力的源泉。一個優秀教師的成長離不開不斷的、客觀的、深刻的教學反思這一重要環節。我將反思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教學前的反思可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反思教學方案,反思對教學目標的理解,反思對教材與教法的把握,這些對上好每堂課都很重要;教學中的反思可使教學過程最優化,在反思中改進,在改進中提高,在提高中昇華,讓每堂課儘可能多地閃出思想的火花;教學後的反思,可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堅持寫教後感,讓自己在實踐中出經驗,在缺憾中找不足,在思考中找答案。

“低、變、多、勤”這看似簡單的四個字,讓我的課堂變了,課堂上再也不是教師乏味的講解和師生間的機械對話,而是充滿了爭辯、充滿了合作的活躍性的藝術課堂。

要使語文課改一路走好,並取得實效,就讓我們認真研讀《語文課程標準》,謹記語文學科特點,不忘學生年齡特徵,並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相信在廣大語文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課改一定會取得更大成功!

【第2篇】國小語文課改工作經驗總結

國小語文課改工作經驗總結

國小語文課改工作經驗總結一

20**年9月,隨着我校承擔的市級“十一五”規劃課題的正式啟動,我校的課改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經過三年的實施,課改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尤其是我校的國小語文教學改革顯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回顧三年走過的路,雖艱辛卻也頗感欣慰,國小語文課改經驗工作總結。

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中,我嘗試從低、變、多、勤這四個方面入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就是起點低。考慮到新課程的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在理念上的差別,為便於教師的施教與學生的接受,確保良好的教學效果,我首先是從新的課改理念的高度出發,幫助學生了解新課程的課堂教學特點,讓學生知道現在老師將怎樣教,學生該如何學;二是通過多種途徑逐步培養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以及合作學習的方法與能力;三是課堂教學設計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基礎上進行,不僅要面向每一位學生,而且設計的問題要與學生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相適應,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進來,以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讓學生能夠獲得成功的喜悦。在實施課題研究的起步階段,我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扶”到“放”,從邁小步開始,做到先幫助引導學生嘗試“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既產生濃厚的興趣,又能深入進去學會自主操作,並學會蒐集和利用學習資源,使學生逐步擺脱對老師的依賴性,並最終完成由“接受式”學習到“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轉變。

“變”就是轉變,首先是教師角色的轉變。我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者開始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總是把學生的需求放在首位,時時、處處關注學生的體驗和感受。體現在:一、教學語言的變化(1)由強制性的語言向商討性的語言轉變。如,“請你把課文讀一讀。”“我們來讀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好嗎?”“誰願意把這一自然段讀給大家聽?”(2)由命令的語言向建議式的語言轉變。如,“你的勇氣可佳,你能試着説得更具體一點嗎?”“如果你的聲音能再響亮一些就更好了。來,試一試!”(3)由要求性的語言向希望性的語言轉變。如,“聽也是會學習的表現。我希望大家認真聽好我下面要説的一段話。”“你為什麼這樣想?能説説自己的理由嗎?”(4)由封閉性的語言向選擇性的語言轉變。如,“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這篇短文。”“你喜歡文中的哪些句子,就請把它多讀幾遍並背下來。”(5)由單一的評價語言向富有指導性的評價語言轉變。如,“你們的問題很有價值,看來你讀書時是用心思考的。”“聽你們的朗讀是一種享受,你們不但讀出了聲,而且讀出了情。”二、教學設計的轉變。深入鑽研教材,瞭解教材的編排體系,更好地發揮教材優勢是搞好課改實驗的前提。為更好地落實新課程理念,在實驗中,我加強了對教學設計的研究。首先依據新課程理念進行教學設計。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深入學習課程標準,明確年段目標,把新課程理念貫穿於各環節中;其次依據學生實際進行教學設計。語文是一門母語學科,有非常廣泛的學習環境和途徑。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實際接受水平出發,靈活地處理教材,拿出符合學生知識和心理需求的教學設計,才能更好的為學生服務;其次,依據教材進行教學設計。人教版實驗教材以專題組織單元,每單元前的導語提示了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教學要點,工作總結《國小語文課改經驗工作總結》。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充分發揮導語的導學功能,從整體上把握單元教學內容、教學重點,針對精讀、略讀課文在本單元的不同作用,有的放矢地加強對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為了呵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富有個性的經驗,我站在促進學生髮展的高度,以學定教。課堂上我更加關注學生靈性的閃動,在注重預先設計的同時,更注重把握課上生成的知識,珍視學生獨特的見解,抓住契機引導、拓展並及時地進行課後反思,不斷提高處理教材的能力。第三是學習方式的轉變。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三者是有機聯繫的一個整體。自主是探究的前提,探究必定是自主的,是外力所不能代替的,而對未知的探究,對國小生來説,相互的合作、啟發必不可少。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學生就必須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為此,為實現學習方式的改變,我注重通過示範點撥、引導領悟自得,發現來源於學生中間的好的學習方法,並加以推廣等方式來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語文學習方法。在學生進行自主、合作的學習過程中,這些語文學習方法也得到了完善。培養了學生學習能力,使學生真正達到了“會學”。第四是評價方式的轉變。評價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制約課改能否順利進行的瓶頸。為實現“評價促進學生髮展”的目標,在近三年的實驗過程中,我認真研究、積極探索,在評價方式、評價內容、評價標準等方面做了大膽的可操作嘗試。1.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內容的多元化。針對以往評價過於注重學業成績,過於注重期末評價的弊端,在評價中,我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了日常評價,體現了動態的評價管理。在評價內容上,分為平時的形成性評價、期末終結性評價。2.開放評價過程,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為避免傳統評價中教師為主體的侷限性,在實驗過程中,我鼓勵學生本人、同學、家長等參與到評價中來,將評價變為多主體共同參與的活動。在評價中,結合評價內容採用了學生自評、互評、家長參評、教師綜合評定的民主、開放式的多元評價方式,增加了評價的客觀性,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多”即是多活動,多參與,多評價,多開發。主要是課堂上突出互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突出合作與交流,體現分層優化,讓不同類的學生都積極地參與進去。突出評價,在活動過程中我常常激勵學生進行多方位、多元化的評價。讓學生在這種交流活動中快樂成長。在教學中,我還積極開發多種課程資源,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溝通課內外,實現由教材文本到豐富的社會生活等多方面的聯繫,由語文學習中的讀、説、思、做等到跨學科的多種能力訓練的結合。當然,在引領活動的過程中,我特別注重創設寬鬆、平等、和諧的課堂人文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適時點撥,引導,可淺處深問,可靜中得疑,可變中求新,層層深入,激起波瀾。

國小語文課改工作經驗總結二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改革要求: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閲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為了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一目標。我校國中語文教師努力做到:

1、教師觀念的轉變。變課堂的管理者為組織者,改過去獨霸課堂的佔有者為參與者。新課改使教師真正地覺得解放了自己,走下了“講”壇,走進了學生學習知識的引領者的角色,還時間於學生,學生會的不講,書上有且一看就懂的不講。真正落實“精講精練”,使教師從“累”而不討好中走了出來,真正地融洽了師生關係,開語文教學另一番新天地。

2、教學方式的轉變。新課改使教師們的教學方式也悄然發生着變化,老師們也光明正大地、投入了極大的熱情研究教學方式方法,非常注重學生學法的鑽研。一改過去上課“一隻粉筆,一張嘴”的只注重講授知識的傳統教學模式。變重知識傳授為重學生的發展變化,變重教師“教”為重學生的“學”,變重結果為重過程,變重統一規格教育為重差異性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上課的新形式,新方法,一改過去傳統教學中“老師講,學生聽;老師講,學生記;老師講,學生做”的老套路,課堂氣氛變得生動活躍,學生踴躍參與進課堂中來了,真正第一次做起學習的主人,表現在:或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學習,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教學形式上,力圖改變把學生禁錮在小小的課堂裏、日復一日地重複單調枯燥的教學狀況,採取多種多樣的能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形式,語文課堂教學要突出重點,營造亮點。突出重點就是要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輕重主次,在整體感知上對課文重點進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識的遷移,最後再歸結到整體上來,深化對文章的認識。而課堂教學中的亮點應該是疑問的聚焦點,思維的交匯點,教學的創新點。學生掌握了些許學習方法,並運用它延伸到課外的學習當中去。最可喜的是學校中又有了“教研”的氛圍,教師們又有“教研”的動力,尤其是我校與重慶巴蜀中學捆綁發展後,我校派出了大量的語文老師到巴蜀中學學習,借鑑巴蜀中學國中語文組對新課改的做法,學習了他們集體備課的先進方法,同一年級的語文教師集體先備課,再上課.這樣使得教師資源共享,形成了師資的優勢,教學備課時思維的優勢,教學方法進行了一個集體的大討論和切磋.教師教研的氣氛濃烈,教學方式的交流熱烈,教師的教學熱情再次被點燃,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被激發,語文教學生機重現。

3、新課改下,激勵教師對教材正確的解讀。語文課程性質與地位決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在語文教學中,強調“工具性”,忽略“人文性”,或重視 “人文性”,淡化“工具性”,都是對語文教育的曲解。我校國中語文教師在課改中,經過備課組集體討論,一致認為在教學中,應注意了處理三個方面與教材的關係:①語文基礎知識與語文能力的關係。②文本的閲讀和課外延伸的關係。③語文知識的傳授和學生思想情感教育的關係。

【第3篇】國小語文課改總結

國小語文課改總結

課改六年以來,回顧走過的路子,審視留下或深或淺的足跡,我們欣喜地看到課堂教學的可喜變化,嚐到了課改的甜頭。

新課標鼓勵探究,倡導自主,但在實際教學中,我總覺得,我們的放手還不夠。比如問題意識的培養,愛因斯坦曾説: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獨立的思考和創造性的想象力。

實施新課改以來,課堂變得生動了,學生參與積極了,各種獨特的體驗與理解也出現了,與以往被動的吸收的課堂相比,這些都是值得鼓勵的。而教師真誠的鼓勵也會使學生迸發出更大的學習熱情,但是鼓勵也不能濫用,學生所理解的東西也不一定就全是道理。我們真切地看到:新的課程理念、新的教材有利於學生的終身發展,課程改革為教育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帶給了課堂教學全新的氣息與面貌。現就課改以來總結如下:

1、備課方式出現了新變革

人教版語文實驗教材具有容量大、開放性強、文學底藴厚等等特點,不僅教師的教學方式面臨着巨大的挑戰,而且對教師的文學文化積澱等自身素養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為了適應這一新要求絕大部分學校採用集體備課,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獨立鑽研又有共同商討。在備課文前,首先是教師的個體活動,這時教師是一個自主的學習者:熟悉課文,理解課文,把自己學習過程中的疑問、設想記錄下來,設計好教案。然後看有關資料,修改教案。接着便是合作過程。備課組成員集中一起,相互研討各自的教案,博採眾長,然後修改教案,再把設計好的教案做成課件。這樣備課的好處是,在自主備課中,教師有過自己的思索、探討,能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障礙,自覺尋找解決學生的疑惑的策略。我們也儘可能的一人上課,其他教師聽課,針對聽課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修改自己的教案,然後再上課,上課後再寫反思,把自己這堂課的感受、體驗、不足和亮點記下來,作為以後教學的參考,也作為下一位上課教師修改教案的參考。就這樣大家且學且教,且教且學,為教學中意想不到的收穫而歡欣,為教學中不足之處而懊惱,猶如開荒者品嚐着開拓的艱辛和充實,新課程確實讓教學者對教學燃起一股新的激情,煥發新的活力。

2、課堂教學呈現了新氣象

新課標要求我們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激活學生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於捕捉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此,我仔細研究教育心理,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徵和思維特點,積極探索有利於激發興趣、激活思維、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課堂教學方法。自覺地改變傳統的注重講授的課堂教學模式,努力嘗試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①品味感悟式。以朗讀為抓手,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與思考,達到以讀悟義、以讀悟情、以讀悟理。②質疑探究式。質疑探究式的教學過程,是教師、學生、文本在對話過程中的交接、衝突、介入與融合過程。教師鼓勵學生質疑或提出異議,以問題作為學習的目標,教學的過程也通常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問題解決為核心參與認知過程,以準確獲取信息、探求正確結論、解決實際問題和成果的表達、交流為結束。一般採用整體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質疑——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根據不同內容精心設計問題,組織課堂教學。③求真研究式。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將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引入語文教學的'對話中,貫穿教學的整個過程。它以發現知識為目的,通過對文本的分析、思考、探究,概括出一般意義的概念知識,尋求文本意義的新解、深解,由此獲得的知識理解深,用得活,極大發展主體的歸納思維能力。它的流程是:通讀課文,瞭解大意——提出問題,確立課題——自主合作,研究發現——展示成果,相互交流——總結評價,鼓勵探討——課後延伸。

六年來,我的語文新課堂讓人感受到的是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我已成為學生的親密朋友,教室也基本成為學生的學堂,學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無聞的“聽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組際互動,環境互動,在有限的時間內,或質疑問難,或浮想聯翩,或組間交流,或挑戰權威,大部分學生都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鍛鍊。教室中少了陰暗冰冷的“死角”,課堂上多了流動的陽光,平等、和諧與交流共存,發現、挑戰與沉思同在。活躍的思維,頻動的閃光點,讓學生成為課常上真正的主人。教師的授課既源於教材,又不唯教材。師生的情感與個性融在其中,現實的生活進入課堂,學生在互動中求知,在活動中探索,既輕鬆地掌握了知識,又潛移默化地培養了能力。學生的整體素質有了質的提高,語文課堂真正煥發出了它應有的活力。教學方式的變化,給教師的成長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台,教師的學習意識也越來越強,因為面對開放的課堂,學生的無數次質疑和辯論,隨時都有可能將教師掛在黑板上。在這樣的狀況下,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開始重視積累原始資料,反思、心得比過去大大增加,堅持寫日記、教學反思和教育隨筆。

3、作業內容、方式多樣化

在新課程理念中,作業已不再完全是課堂教學的附屬,而是重建與提升課程意義及人生意義的重要內容。作業已成為學生成長的履歷,激發着學生成長的積極情感、態度、價值觀,每一次作業都成為學生成長的生長點。

4、學習方式多樣化和個性化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本次課改的一個核心理念,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本次課改的重要任務之一,我們每個教師都致力於探索多樣化、個性化的語文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從自己的視角出發,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讓學生在讀中學、做中學、聽中學,在思考中學習、遊戲中學習、合作中學習,從而獲得學習中的樂趣與全面和諧的發展。

5、評價方式進行了新的嘗試

新課程的學習評價注重激勵性和發展性,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注重、肯定、讚賞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成功的歡樂,喚起他們的自豪感和自尊感。在我的課堂中,“請教”、“對不起”、“謝謝”、“商量商量”、“你同意嗎”等用語常掛在嘴上,允許説錯話、做錯題,允許提出與教材、教師不同的意見,允許“犯上”。面對學生靈機一動或出乎意料甚至鑽牛角尖的想法,不輕易否定,更不冷嘲熱諷,而是肯定其思維的活躍、想法的新穎,讓學生知道他們的觀念是有價值的。對學生獨立思考的結果、別具一格的想法,經常由衷地稱讚:“你能想到這一點,真不簡單!”“你的答案多新穎,真了不起!”“我欣賞你這種富有創造性的想法!”“你的想法比老師高明多了,祝賀你!”一句句激勵的話語給學生莫大的快樂和成功感。

新課標下的語文學習過程是詩意的旅行,是生命的成長的過程,重在精神家園的構建;語文教師是智者、思想者和學者,在思想上要超越、引領學生,給學生以精神的愉悦;要建立豐富的資料庫,隨時提取各種資料。所以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即使再忙,也要在百忙之中抽取時間學習,不僅要閲讀教育教學理論,更要閲讀文學、文化、哲學、科技等各方面的書籍,綜合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重塑自身形象。進修、培訓、學習,已不再是他律的強求,而應是語文教師自我心理的渴望。

【第4篇】國小語文課改2022年工作總結

導語的導學功能,從整體上把握單元教學內容、教學重點,針對精讀、略讀課文在本單元的不同作用,有的放矢地加強對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為了呵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富有個性的經驗,我站在促進學生髮展的高度,以學定教。課堂上我更加關注學生靈性的閃動,在注重預先設計的同時,更注重把握課上生成的知識,珍視學生獨特的見解,抓住契機引導、拓展並及時地進行課後反思,不斷提高處理教材的能力。第三是學習方式的轉變。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三者是有機聯繫的一個整體。自主是探究的前提,探究必定是自主的,是外力所不能代替的,而對未知的探究,對國小生來説,相互的合作、啟發必不可少。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學生就必須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為此,為實現學習方式的改變,我注重通過示範點撥、引導領悟自得,發現來源於學生中間的好的學習方法,並加以推廣等方式來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語文學習方法。在學生進行自主、合作的學習過程中,這些語文學習方法也得到了完善。培養了學生學習能力,使學生真正達到了“會學”。第四是評價方式的轉變。評價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制約課改能否順利進行的瓶頸。為實現“評價促進學生髮展”的目標,在近三年的實驗過程中,我認真研究、積極探索,在評價方式、評價內容、評價標準等方面做了大膽的可操作嘗試。1.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內容的多元化。針對以往評價過於注重學業成績,過於注重期末評價的弊端,在評價中,我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了日常評價,體現了動態的評價管理。在評價內容上,分為平時的形成性評價、期末終結性評價。2.開放評價過程,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為避免傳統評價中教師為主體的侷限性,在實驗過程中,我鼓勵學生本人、同學、家長等參與到評價中來,將評價變為多主體共同參與的活動。在評價中,結合評價內容採用了學生自評、互評、家長參評、教師綜合評定的民主、開放式的多元評價方式,增加了評價的客觀性,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多”即是多活動,多參與,多評價,多開發。主要是課堂上突出互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突出合作與交流,體現分層優化,讓不同類的學生都積極地參與進去。突出評價,在活動過程中我常常激勵學生進行多方位、多元化的評價。讓學生在這種交流活動中快樂成長。在教學中,我還積極開發多種課程資源,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溝通課內外,實現由教材文本到豐富的社會生活等多方面的聯繫,由語文學習中的讀、説、思、做等到跨學科的多種能力訓練的結合。當然,在引領活動的過程中,我特別注重創設寬鬆、平等、和諧的課堂人文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適時點撥,引導,可淺處深問,可靜中得疑,可變中求新,層層深入,激起波瀾。

“勤”即勤反思,教學反思雖然不是創新,卻是創新的起點;雖然不是學習,卻是學習動力的源泉。一個優秀教師的成長離不開不斷的、客觀的、深刻的教學反思這一重要環節。我將反思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教學前的反思可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反思教學方案,反思對教學目標的理解,反思對教材與教法的把握,這些對上好每堂課都很重要;教學中的反思可使教學過程化,在反思中改進,在改進中提高,在提高中昇華,讓每堂課儘可能多地閃出思想的火花;教學後的反思,可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堅持寫教後感,讓自己在實踐中出經驗,在缺憾中找不足,在思考中找答案。

“低、變、多、勤”這看似簡單的四個字,讓我的課堂變了,課堂上再也不是教師乏味的講解和師生間的機械對話,而是充滿了爭辯、充滿了合作的活躍性的藝術課堂。

要使語文課改一路走好,並取得實效,就讓我們認真研讀《語文課程標準》,謹記語文學科特點,不忘學生年齡特徵,並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相信在廣大語文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課改一定會取得更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