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數學新課改之我見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34W

【內容摘要】:本文討論了課程改革推進近十年來,新課程改革在國小教學中對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影響,對師生關係的影響。

國小數學新課改之我見

【關鍵詞】新課改;知識本位;學科本位;學習興趣;教學理念;師生關係

引言: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新課改”的全稱,建國以後課程改革有過很多次。上世紀末,國家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紀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從根本上説,新課程改革的原因是我們所面臨的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一方面是順應世界的潮流。知識經濟的興起和信息化、全球化的影響及衝擊,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誰擁有創新的精神和創新的能力,誰就將領導世界的潮流;全球化則為終身教育提出了學習的主題。這一切,迫使我們必然進行新一輪的課程改革。

另一方面是實際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當前的素質教育雖然取得一些成績,但總的評價是“成效不夠明顯”、“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步履艱難”。因此基礎教育是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然而課程在教育中是處於核心地位的,現行的課程方案又存在許多問題,例如教育理念落後、固有的知識本位、學科本位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課程內容存在着“繁、難、偏、舊”等情況;課程結構的單一性,學科體系的封閉;學生死記硬背、題海戰術的情況普遍存在;課程評價過於強調學生學習成績;課程管理過多地強調統一等。這些問題影響並妨礙了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因此必須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由於九年義務教育已經完全普及,國小教育的功能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從從單純的應試教育,轉變為多元化的大眾教育,國小教育的目的和任務已經不是簡單的學習文化知識。國小教育就應當轉變為培養學生的正確三觀、安全意識等,這些也正是新課程改革所強調的。

正文:

一、新課改對學生的影響

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全民的素質,實現教育的再次騰飛,已是社會對現代教育的要求,學生學習的方式,學生髮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已經是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再單純的依靠書本、課堂、校園環境,學校教育必須與生活、實踐活動相結合。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就是開展豐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這一要求的提出與實施是教育的重大變革。

新課程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都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情況,直接影響着課堂教學的效果。每一個學生都發言就是參與嗎?應該説,站起來發言是參與,但從表面上看,是一種行為的參與,主要要看學生的思維是否活躍,學生所回答的問題、提出的問題,是否建立在第一個問題的基礎之上,每一個學生的發言是否會引起其他學生的思考;要看參與是不是主動、積極,是不是學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學生交往的狀態,思維的狀態,不能滿足於學生都在發言,而要看學生有沒有獨立的思考。簡單的問答式,一問一答,學生好像忙得不亦樂乎,但實際上學生的思維仍在同一水平上踏步不前;一些課看上去十分熱鬧,學生都能準確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但是能夠提出自己見解的學生很少;表面上看是師生互動,實際上是用提問的方式灌,直到學生認同教師事先設計好的答案。師生、生生沒有真正地互動起來,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

綜合實踐活動要求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學校中選擇熟悉的研究性課題,並利用科學的探究方法去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活動,也就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實際問題的嘗試,創設比較科學的學習和探究方法,形成自覺參與、積極合作、主動思考、勇於探索的習慣。它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和經驗積累出發,改變舊的學習模式,培養新的學習習慣,讓每位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受、體驗和探索新知識的過程,瞭解自然、社會、人生,學會生存、學習、交際,增長見識、提高實際操作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綜合實踐活動具有整體性、實踐性、開放性、自主性等性質特點。它不受時間、空間與知識的限制,可以融合社會的多個領域達到教育的整合,最終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新課改對教師的影響

在國家還沒有推行新課程改革的時候,老師上課都以傳統教學方式來教學生,那就是以灌輸方法給學生傳授知識,老師也根本沒有意識到要教學生學習的方法,所以就形成了題海戰術,學生每天都承受大量的課外作業負擔,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來幹其他的事情,而且老師在課堂上也是主動的帶學生走。這都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老師滿意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一節課都是老師在講,學生在聽。這樣的講課方式,嚴重的阻礙了學生的自我發展!

因此我認為教師要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來教學,一切都會成功的。首先就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引起和維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對感興趣的事物,人們總會主動地去探究它,使得活動過程不是一種負擔。

所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很重要的,這樣可以讓學生自主的去學習,而不是被動學習,老師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但是由於我國才開始推行新課改不久,很多東西還不是很成熟,所以會面臨許多的問題,而老師觀念,更是現在最重要的問題之一。以前的國小教學中,都以傳統教育為主,都是老師在帶着學生走,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寫、學生抄,這基本都是統一模式;然而新課程改革注重的是“以人為本”,要求教師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求學生學會學習知識的能力,而不是為了單純的學習而學習,要求學生在學習中掌握生活中的一些知識。教師觀念如果不能轉變,學生還是讀死書,那麼學生的思維模式都會被固定,這會對學生以後的發展造成一定阻礙。所以傳統模式下的教育,必須從思維方式和教學方法進行調整,注入新模式、新思維、新理念。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要求主要是以下幾點:

(一)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建立的教學觀

1. 新課程中的教學觀應體現課程與教學的統一,強調教學過程的開放性與生成性。首先教學內容不應該僅侷限於書本,要向生活經驗開放,向自然開放;不應僅侷限於書本上的科學知識,應向人類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開放,向學科前沿開放。其次,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他們共同參與課程開發,這樣的教學過程是課程產生和發展的過程。

2.新課程教學觀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溝通、補充,在此過程中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與觀念。這樣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二)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建立的教師觀

1.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由於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教師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裏把所教學科的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是不可能的,也沒有必要。而且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渠道多樣化了,教師在傳授知識方面的職能也更復雜化了。教師不再只是傳授現成的教科書上的知識,而是要指導學生學會如何去獲取自己所需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以及處理信息的方法。教師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對學生的檢查、激發、指導方面,從而真正的實現教是為了不需要教。

2.教師是教育科學的研究者。教師不能習慣性的去利用別人的研究成果、經驗或理論,然後不加考慮地加以利用,而應該讓自己成為一個研究者。這就意味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學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之中,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去分析教學活動的各種理論與實踐問題,並且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總結積累的經驗,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

(三)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教學行為的要求

1.教育服務是社會發展帶給我們的新理念,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應該讓每位學生和家長滿意,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相應發展。但要使得效果滿意,就必須把注意力集中到你服務對象上,尊重每個學生的尊嚴和價值,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尤其要尊重那些發展慢的學生,要了解、關心、愛護和幫助他們。同時要學會表揚學生,讓他們得到鼓勵,這樣就使每一個學生都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動力。

2.新的教學改革實施以後,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了,但新的變化也會引發許多新的問題,例如學生的思維發散開去就難以集中起來,教學任務不能完成;新的學習方式與把握基礎知識之間難以兼顧,等等。因此新的教學方式對教師的調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真實地感受學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並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並及時加以調控。主要是給予學生引導和幫助,但是這種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的,引導的內容不但包括方法和思維,而且也包括價值觀和人生觀。引導也可以表現為一種啟迪和一種激勵。而幫助就更為具體了,例如幫助學生自己學會檢視和自我反思,確立能夠完成的目標;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方式,等等。

3.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面對學生外,還需要與其他教師聯繫,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與配合。教師間必須有合作意識,要相互尊重、相互學習,齊心協力培養學生。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學生成材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要加強與家長的聯繫與合作,尊重並傾聽家長的意見,在教育要求與方法上要與家長協調一致。

(四)新課程改革中教師應該確立的教學任務觀

教師上課需要完成哪些任務,這應該有一個系統的計劃,但教學任務和一般的生產任務有着很大差別,它不可能像生產任務那樣明確、具體。而且課堂教學的進程是不可能精確地以多少分鐘來劃分的。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依據實際情況所反饋的信息對教學任務加以數量上或難度上的調節。

其實,既定的課堂教學任務是可以覺察到的,是顯性的,另外一種隱性的教學任務是千萬不可忽視的。在學生充分的討論和爭辯中,在大家的合作和交流中,在自主的體驗和探究中,學生也在完成着不可見的教學任務。他們在合作中學會合作,在交流中學會交流,在探究中增強探究的能力,並不斷地形成和積累着經驗。這種隱性任務,基本上是課前不可能預料到的,它是一種“生成性”的任務。在一定意義上説,顯性的既定任務顯然沒有這種意義和價值。這就是在大力推進新課程實施的今天,每一位教師都應該確立的“教學任務觀”。

三、新課改對師生關係的影響

説到師生關係,這可能是許多人共同關注的一個話題吧!在新課程改革中提出了新的師生關係,而在這之前,我們學生都會對老師產生懼怕感,甚至許多學生不怕自己家長,而是怕老師,在路上遇見老師,招呼都不敢打,掉頭就跑!特別是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更是如此!因此,在新課改中提出了新的師生關係,我們只有改善了師生關係,我們的新課改才能夠很好的推行下去。所以我們必須按照以下幾點來改進師生關之間的系,以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一)在新課程改革中,要求教師與學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交往互動。交往是教學的本質,因此新課程大力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只有堅持師生的交往互動,才能促進學生的自主能力。在教學中應注意幾點:

1.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2.以交往互動的教學活動方式促進學生的發展。

3.以交往的方式來建立積極、和諧的師生關係。

4.加強教學與生活、社會的聯繫,拓展教學視野,完善教育的內涵。

(二)在新課程改革中,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在過去,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是將學生放在被動接受知識的位置,因此很多學生對學習嚴重缺乏興趣,這嚴重影響了學生自主能力的發展。而新課程改革是從教育的根本目的出發,她提出了教育必須關注人的自身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上,要求教師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教師應該突出教學目標的發展。

2.教師應該使課程變為學生自己的課程,喚起學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對教材進行詮釋、理解、改造和重組。

3.通過師生、生生與教材的溝通、對話,達到共創共生、評價反思、求異創新的目的。

4. “以學論教”,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線,強調學習活動以探究為主,以學生為主,交互為主。

5.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去實踐,並對自己所擅長的東西進行發掘,而且能夠在這方面有所成就。

(三)在活動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自主能力。

新課程與傳統課程相比,新課程不是過分的追求結果,而是更加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也不再是停留在過去單純的教師講、學生聽,而是要求在活動過程中學習知識、發展能力。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自主能力,對教師來説,要明確以下幾方面:

1.發展學生的自主性是學生成長的必然要求。

2.只有給予了學生權力,才能讓學生的自主能力得到發展,教師不恰當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會嚴重妨礙學生自主性的發展。

3.教師要注意自己心中所謂的愛,不能以此名義對學生實施不恰當的行為。

4.教師在實施新課程中要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反思,因為教師是新課程的實施者,新課程所倡導的一切都要通過教師的行動來實現;學生自主性的發展關係着課堂權力的分配與教育資源(時間、資料、場地等)的再分配,關係着教師價值的體現,需要教師不斷地進行自我更新。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以上只是其中的幾點,當代的教師只有從這些問題出發,才能夠培養出適合現代社會的人才。可以説新課改對現代教育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許多教學方式方法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只有掌握了這些新的東西,才能夠更好的去教育學生,從而做一個真正合格的現代教師。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我們的教學方法也在不斷地完善。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許多問題。但是,我想只要我們深入的去學習《新課程改革標準》,領會她的精神實質:以教學為重,以學生為中心,拋棄那些形式的東西,不做秀,不虛浮,牢記我們課堂教學的根本,就一定能在新課改的實踐中取得好成績,在新課程改革這片天空下展翅高飛。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應該進行有效的教學,而有效的教學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有效的教學是師生、生生保持有效互動過程;有效的教學應為學生的主動學習提供條件、時間及空間上的保障;有效的教師指導使學生形成對知識的真正理解;有效的教學必須關注學生對自己以及他人學習的反思;有效的教學可以使學生獲得積極的學習所帶來的豐碩成果體驗與情感。

參考文獻:

【1】《師資建設》2004第3期,李麗君《透視課程改革—肖川博士訪談錄》

【2】《新課程改革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

【3】任長鬆《探究式學習——學生知識的自主建構》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5

【4】《教育學》張樂天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P19-20

【5】《教師怎樣寫案例反思和論文》黃勇2009.2.7

【6】胡定榮 《課程改革的文化研究》 教育科學出飯社 2005

【7】《解讀新課標 確立新理念》 2003年

【8】鍾啟泉崔允《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9】《合作教育》陳淑萍,王俊相,宿文傳主編中國石油大學出版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