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社會小論文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79W

社會小論文多篇

社會調查報告小論 篇一

社會調查報告小論

對於一部分收回的調查報告,得出一些結論

1. 學生志願為一中的佔大多數,少數同學對自己信心不足,報填了其他學校和武岡師範

2. 一中的宣傳工作並未到位,大多數同學瞭解一中僅憑老師和其餘途徑,關於一中的排名以及白莉獎學金的瞭解僅限於最低級。

3. 學生對一中的總體感覺和印象大多很好,也有少數同學認為一般。

4. 學生的`總體意見很雜亂,但佔總體意見多數的有這幾點意見1.改善伙食2.改善綠化3.加強學校安全管理4.減輕學生壓力

其中也不乏許多吻合一中教學方案的建議,譬如開設重點班,招好生,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整頓校風。 也有不少學生對一中的收費問題存在疑問,認為,一中應當適當的縮減學費。

縮小貧富差距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篇二

從以上數據中可以看出,貧富差距充分體現社會不公,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社會不和諧因素也在不斷增加。黨的十六大四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達到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目標,就必須按照公正原則,形成合理的分配體系,努力縮小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這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各個子系統協調發展的重要課題。

2.1縮小貧富差距是實現經濟和諧的必然要求。

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努力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經濟和諧是整個社會和諧的基礎。沒有經濟和諧就沒有經濟效率,整個社會的運轉也就失去了必要的物質支撐。在經濟系統內部,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各個環節必須有機銜接,順暢循環,否則,再生產過程就不能正常進行,整個國家的經濟將會出現負增長。國外的實證研究表明,在經濟收入差距過大的國家,經濟增長率趨於緩慢。中國自己的發展經歷也在很大程度上顯示了這一趨勢。首先,貧富分化必然導致需求不足、消費疲軟,容易形成經濟萎縮。經濟學理論認為,在既定財富規模條件下,分配越均等,可支配收入用於消費的部分就越大。如果收入差距過大,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裏,消費需求就不可能保持上升趨勢。其次,貧富分化影響經濟結構的優化。從產業結構變動與發展的角度看,收入差距過大,財富過分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必然會出現產業發展自動圍繞小部分人的需求傾向。有限的資源及資金將主要流向奢侈品生產部門及相關服務部門,並形成畸形擴張。而窮人由於其收入低下,需求不足,用來滿足他們生活需求的輕工業部門以及以輕工業部門發展需求為發展基礎的機電等基礎工業部門必然相對萎縮,產業結構也必然無法優化。

2.2縮小貧富差距是實現階層和諧的重要標誌。

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下崗失業人員也隨之增加,城市貧困人口已成為新貧困階層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利益關係方面講,貧富兩個階層間常常存在矛盾和衝突。特別是在市場經濟中,在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的作用下,改革的成本和代價並不是由全體社會成員來共同承擔,也不是根據各個利益羣體在改革中的獲益多寡來承擔。在實際生活中,往往是居於競爭劣勢地位、而且在承受能力上特別脆弱的貧困階層承擔了更多的改革成本和代價,為改革發展和富裕階層的崛起換取了時間和空間。和諧社會則要求社會各階層之間應該具有良性的、公正合理的互動結構。確切而言,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應當具有如下標誌:

(1)社會階層之間的`相互開放和平等進入;

(2)各個階層應當得到有所差別的並且是恰如其分的回報;

(3)社會各階層之間應當保持着一種互惠互利的關係。

如果能夠通過相關的制度設計和政策安排,建設起實現互惠互利的公正規則,在不斷增進高收入階層利益的同時,使貧困階層的處境也隨之得到不斷改善,逐漸縮小兩極分化的巨大鴻溝,那麼,就能夠實現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團結和有效合作,避免階層之間產生不滿、牴觸甚至是反抗的惡性互動,營造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

2.3縮小貧富差距是實現社會穩定的有效措施。

財富分配的不平等歷來是社會不穩定的潛在根源。剝奪理論指出,利益被相對剝奪的羣體可能對剝奪他們的羣體懷有仇視或仇恨心理。當弱勢羣體將自己的不如意境遇歸結為獲益羣體的剝奪時,社會中就潛伏着衝突的危險,甚至他們的仇視指向也可能擴散。猶如經濟學上的“木桶效應”,水流的外溢取決於木桶上最短的一塊木板,社會風險最容易在承受能力最低的社會羣體身上爆發,從而構成危及社會穩定,影響社會發展的一個巨大隱患。近期,改革的成本和收益的不均等,分配領域中很多不公正、非法的現象已經引發了許多衝突,如農村對非法收費的反抗,城市領域的勞動糾紛、社會犯罪等。

如果政府在一段時期內不能將改革的利益較為均等地加以分配,一旦富裕階層與受損階層之間的差距變得不可接受,整個政權的道德基礎就將發生動搖。歷史經驗昭示我們,沒有哪個政權可以在經濟嚴重不平等下維持政治穩定。而只有實現社會公平,縮小貧富差距,各方面的社會關係才能融洽協調,人們的心情才會舒暢,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整個社會才會和諧穩定。因此,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注重社會公平,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實採取有效措施解決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努力“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

社會哲學論文 篇三

關於社會哲學論文

一、經濟建設領域的基本原則

(一)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關於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表述曾提到,在某些特定階段下,人類認識客觀世界能夠達到一定的範疇。這個特定階段指的就是客觀現實和人類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均有所深入發展的階段,人類的認識也在不斷地反映着客觀現實世界。就當代我國經濟建設發展而言,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相結合的發展方式是基於現當代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客觀實際決定的。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相結合,促進了資源的有效分配,順應了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

(二)效率為主兼顧公平

從整個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大方向來看,人類的經濟發展過程一直是處於不斷提高效率的過程,優勝劣汰,高效率的經濟發展方式取代了低效率的發展方式。在經濟建設領域,效率是根本性的價值體現,是支配經濟發展的現實的基本目標。小到一個企業,大到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效率都是衡量其生死存亡的重要指標。效率的實現意味着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中得到了最大的經濟效益。但盲目主張經濟發展效率是不利於經濟長久發展的,只有在保證效率的前提下兼顧公平才是實現經濟長久發展的關鍵。效率為主兼顧公平的原則,既保證了經濟發展的效率問題,也實現了政府倡導的公平原則。公平有利於促進效率的提高,效率反過來為公平提供物質基礎的保障,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三)注重環保

經濟的發展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以犧牲環境作為發展的代價。但不可避免的是,在過去幾十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環境已經遭到了破壞。因此,注重環保成為經濟建設領域的新課題。環境保護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久的堅持和規範,才能見到環境保護的效果。在經濟建設中不能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而應將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齊頭並進,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對環境的保護。為大美中國和諧家園建設,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也為下一代的'生存發展提供優質的環境。

二、政治建設領域的基本原則

(一)公平公正原則

公平公正是維護良好社會秩序的前提之一,是整個人類社會的價值追求所在。公平公正的社會秩序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主要動力,中國共產黨始終倡導社會公平公正,始終堅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政治領域中的公平公正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平等,公平不是絕對的平等,而是具有一定意義的公平公正。就目前的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現實而言,“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這四個公平仍舊具有一定的現實效用,這對形成科學的公平觀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權利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內在要求,是所有公平實現的原始出發點,強調人們不論出身、階級、文化狀況等方面,都應擁有平等的權利。機會公平是實現公平的主要標誌,社會的每個成員擁有平等生存和發展的機會。規則公平是實現公平的必要環節,是對參與社會發展活動的成員的具體規範和要求。分配公平是社會公平實現的最高體現,社會成員享有平等的合法權利和社會保障。

(二)民主與集中制相結合的原則

民主和集中是相輔相成性和內在統一性,決定了民主和集中的不可分割性。民主的缺失必然導致集中的不科學,缺少了集中的民主就是一盤散沙,不能形成統一的領導意志。因此,必須妥善處理民主和集中的關係,發揮民主集中制原則的最大優勢。在正確運用民主集中制之前,必須進一步深入地瞭解民主集中制的科學內涵,讓民主集中制的正確性最大程度地顯現處來。如何真正實現民主集中制的高度統一,使其共同服務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由於民主發展的過程是十分漫長的過程,因此還需要依據現當代的民主發展狀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三、文化建設領域的基本原則

(一)自由為主的原則

文化建設堅持自由為主的原則。這裏所説的自由原則並不是毫無規則可言的隨心所欲,也不是不受任何條件限制的自由,而是在整個社會大環境之下的自由,這裏的自由是相對自由的,並不是絕對的自由。文化建設堅持自由為主的原則,就為文化的創造提供了一種解放天性的可能性,社會成員能夠在文化建設領域盡情發揮自己的文化創造力,為文化活動建設添磚加瓦。同時,自由的原則也推動了世界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自由的文化交流和碰撞,能夠摩擦出文化智慧的火花,同時也能夠促進文化的共同發展,優勢互補相互融合。馬克思也曾説過,文化上的每一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可見文化建設的自由原則的重要性,以及其體現出的時代意義。人類的文化建設活動不僅是需要自由為主的原則,還需要兼顧其他原則,例如公平原則、效益原則等,將不同的原則考慮到文化建設活動之中,才能讓這些原則體現自身的價值實現優勢互補,共同作用於文化建設。

(二)百家爭鳴的原則

所謂百家爭鳴,指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和各流派爭芳鬥豔的局面。從本質上來看,百家爭鳴也是百花齊放,強調的是在推動文化建設的發展上,允許持有不同觀點的存在,鼓勵有關文化活動的探討和辯論。百家爭鳴的實現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推動。思想上的開放是百家爭鳴實現的關鍵,人們思想若是仍舊保守不化,盲目迷信權威,那麼百家爭鳴將很難實現自身的真正價值。百家爭鳴倡導自由開放的思想,多元的文化在一起討論研究,最終實現思想上的生化,和整個社會文化的改變。但所有原則的前提是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大方向,不能和社會主義唱反調。所有的文化探討都不能能夠損害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文化建設的就是民族文化,不能拋棄根本,更不能本末倒置。因此,百家爭鳴必須要合乎情理呵護法規,不能盲目地百家爭鳴。同時也需要在百家爭鳴的過程中貫徹公平公正的原則,積極倡導自由平等的原則。

縮小貧富差距的對策建議。 篇四

從根本上説,貧富分化的擴大絕不是市場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必然結果,世界上有不少市場經濟國家的財富和收入分配是較為平等的。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政府的制度安排問題。事實表明,經濟增長本身並不能自動解決不平等問題。相反,不平等制度的擴大會妨礙市場化改革和未來經濟的長期增長。只有當政府消除貧富分化的意願和能力都很大時,改革開放的收益和成本的分配才有可能是公平的。貧富分化問題實際上涉及到分配和再分配製度領域裏的公平、公正問題,這一問題反映的是中國社會在快速轉型時期社會優化與社會問題並存、社會進步與社會代價並存的局面。順利推進社會優化和社會轉型,研究和解決社會不公問題,降低社會代價,解決這一問題,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採取積極措施:

3.1建設健全法律體系,規範市場行為。

仔細分析公眾對貧富分化的心態,可以發現,大多數公眾不滿或仇恨的並不是貧富的分層現象,更多的是對富人致富的途徑和方式的質疑。“富人的錢,乾淨嗎”成了公眾普遍的疑問。而一個個“問題”富豪的暴露,又正好印證了公眾心中的疑問。權力尋租、裙帶資本主義、貪腐和非法致富,造成了民眾強烈不滿,並且使現存的貧富差距在大眾心理上進一步放大,產生“示惡效應”和法不責眾心理。這主要是由於市場機制尚未完全建設起來,相應的法律、法規不健全和不完善,使得一部分人能夠投機鑽營、違法經營以及權力市場化,導致經濟秩序混亂造成。

因此,要嚴厲打擊以各種非法方式獲取非法收入的行為,堵塞各種非法收入的來源渠道;要完善和規範生產要素市場,使按資本、技術等要素分配的行為趨向合理化;要完善人力市場,包括經營者市場和城鄉統一勞動力市場;既要加強立法,健全經濟法規,避免法律漏洞,又要嚴格執法,加大對擾亂市場經營秩序、違規經營、偷税漏税、假冒偽劣、金融犯罪等的打擊力度;既運用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也要運用政治法律等“看得見的手”,雙管齊下,以此來規範市場經營秩序,縮小貧富差距。

3.2合理運用税收制度,加大調節力度。

税收系統是國家執行收入再分配的基礎和支柱。政府有效的税收行為,一方面可以對先富階層實施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又可為各項福利政策或其他收入再分配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然而,我國採取通過對高收入者徵收調節税,來對低收入者進行轉税支付方法的調節作用未能充分發揮出來,税收系統的徵税能力和效率相對低下。儘管我國實行了新的個人所得税法,但在徵管過程中仍然存在着許多問題,主要是個人所得税2000元起徵點過低,缺乏對收入監控的基本能力,税制及片收、處罰等手段也相當無力,致使高收入羣體的偷逃税現象極為普遍,導致對高收入者缺乏有效的調節。鑑於這種狀況,目前應該採取以下措施:

首先是要建設居民收入監測制度。建設居民收入監測體系,一方面可利用納税信息,另一方面則可利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相關信息,如社會平均工資、個人賬户金額、統籌賬户金額等。通過這些信息推算出收入的絕對額。同時,還應利用價格指數、工資指數、實物耗費指數等來監測居民收入的相對變動狀態。建設相對科學、全面的居民收入監測體系的重要作用,還在於為我們準確劃定調節對象提供基礎資料。

其次是要改革個人所得税制度,適當提高起徵點。目前我國執行的個人所得税2000元起徵點偏低,要適當調高個人所得税的起徵點。同時,目前應下大力氣健全和完善徵管配套措施,包括加強現金管理,大力推進居民信用卡或支票結算制度;儘快實現不同銀行之間的計算機聯網;在個人存款實名制基礎上,對個人金融資產、房地產及汽車等重要消費品也實行實名登記制度;建立健全海關、工商、勞務管理、出入境管理、文化管理、駐外機構以及公檢法等部門向税務部門提供有關人員經濟往來和收入情況信息的制度等,有了這些制度的保障,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税制改革才能順利推進。

再次是要改革税收徵管制度,合理增設新的税種。我國現行的税收徵管辦法是由税務部門直接向納税人徵收,這樣收税人和納税人之間缺乏監督,容易造成偷、逃、漏税現象。應改革税收制度,建設和推行個人應徵税收入申報制和税務代理制,逐步建設起由企業、個人申報,審計和税收代理業務,形成納税人、代理人和收税人三方相互制約的機制,加大税收徵管力度。同時,適時開徵股票交易淨收入所得税、遺產税、贈予税、個人財產税、奢侈消費税以及壟斷企業特權經營企業特別税等,以加大收入調節力度,形成收入再分配機制,使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羣體之間的收入差距趨於合理化,遏制高收入階層的收入過快增長,防止兩極分化。

3.3拓寬就業渠道,優化就業環境。

就業是民生之本,國家應把提高就業率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這一方面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解決我國二元結構矛盾,努力減少低收入人羣,提高貧困者收入的有效途徑。解決就業與再就業問題,需要從拓寬就業渠道、優化就業環境兩個方面花大力氣,下大功夫。從拓寬就業渠道角度看,政策取向應該是:選擇以增加就業為中心的經濟增長模式,實施就業密集型或勞動密集型行動計劃。

具體而言,一是充分挖掘國有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的內部潛力,發展多種經營,盤活企業閒置資源,通過主輔分離和輔業改制,安置富餘人員,減少推向社會的下崗人員;二是在財政、金融、税收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和扶持非公有制經濟、中小企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三是在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過程中,儘可能兼顧能夠有效擴大就業的工程項目;四是拓寬國內跨地區勞務市場和國際勞務市場。

從優化就業環境角度看,主要政策應包括:

一是在宏觀環境方面,各地區、各級黨組織和政府都應制定相應的就業計劃和目標,採取切實有效措施,逐步落實、實現。

二是要健全完善城鄉統一、內外開放、平等競爭、規範有序的勞動力市場。

三是要為失業人員和下崗職工提供及時充分的就業信息、就業培訓服務,使勞動者能夠及時得到就業機會並具備良好的就業條件。

四是制定實施推動就業的優惠政策,如實施免徵所得税,鼓勵失業人員和下崗職工自辦企業。

3.4建設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作為一種社會福利機制,是近代工業社會的產物,它的實質和功能都是為了解決在社會變遷和轉型過程中由於社會貧富差距而引起的社會貧困以及社會發展問題。因此,社會保障具有安全閥、減震器和減壓閥的作用。

當前,在解決貧富差距這個難題時,我國必須充分發揮社會保障的這些功能。在調節收入分配的同時,加快建設和完善各種社會保障體系。以保障處於社會低層的城鄉居民的基本生活,避免轉型時期出現暴富者對社會財富的瘋狂掠奪和貧困階層生活保障制度缺失的情形。我國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還很不完善,難以保障低層城鄉居民的基本生活。特別是農村社會保障還基本上處於空白狀態,主要還是依靠以集體土地承包經營為基礎的家庭保障模式。因此,當前要加快在農村建設和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和醫療保障制度等,並加以切實落實。同時,在城市居民中,應通過實行最低工資保證制和最低生活保障線制,使失業職工、困難企業職工、退休職工及喪失勞動能力的居民在生活上基本有保障。

社會論文 篇五

社會論文1000字

貧富差距的適度存在,是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然現象。在西方發達國家,最富裕的20%人口的財富一般是最貧困的20%人口的6~7倍,而在美國這個比例甚至達10倍。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一直保持着較高的經濟發展速度,市場經濟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與此同時,貧富差距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影響下呈逐步拉大趨勢,其分化程度已遠遠超過發達國家水平。如果將收入界定為由工資、工資外收入、實物補貼、福利、資本收入與贈予等構成的話,那麼富裕階層與貧困階層的收入差距將更大。學者們認為,當前正是我國社會轉型時期,也是現代化發展關鍵時期,同時也是社會問題多發、社會最不穩定時期。如果制度得當,則能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順利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反之,則會出現現代化過程中的“拉美化”現象:經濟社會發展脱節,社會各階層差距擴大,社會矛盾加劇,社會經濟發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現社會的動盪和倒退。在該時期,妥善解決好貧富兩極分化的制度問題,對於黨提出的和諧社會建設,意義十分重大。

1我國貧富差距現狀的分析。

1.1相關數據分析。

對貧富差距現狀的界定分析,主要是從當前學者們比較認同的基尼係數分析與統計局的數據對比分析中反映出來。

1.1.1從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看,我國總體居民基尼係數在1994年達到峯值0.389,而後有一定水平下降(0.375,0.379,0.386),到20又回升到0.397。而社會學家的調查數據顯示差距更大:1980年,中國大陸的基尼係數約0.3,到1988年城鄉合計的基尼係數也只有0.382,但到了1994年的0.434以後逐年攀升,為0.456,2006年0.457,0.458,每年增0.1百分點。

1.1.2城鎮居民內部的收入差距擴大。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城鎮居民中20%最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25410.8元)是20%最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4567.1元)的5.6倍;農村居民中20%最高收入組(人均純收入8474.8元)是20%最低收入組(人均純收入1182.5元)的7.2倍。

1.1.3農村內部差距擴大的同時,城鄉差距逐年拉大。1978年農村居民收入的基尼係數為0.2124,1994年就到了0.32,又上升到0.3361。從實際收入看,以20為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9.5%,為1985年以來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鄉居民收入比卻擴大到3.33∶1,絕對差距達到9646元,是改革開放以來差距最大的一年。

1.2基於社會發展現實矛盾的分析。

1.2.1政府財富增長過快,政府佔有社會財富過多年,世界銀行發佈了2份極具震撼力的報告。

第1份關於俄羅斯經濟狀況的報告指出,俄羅斯經濟增長是符合窮人利益的經濟增長。第2份報告涉及中國,在20至20間,中國經濟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但13億人口中最貧窮的10%人口的實際收入卻下降了2.4%。中國30年的高速發展,積累了大量財富。從1995年到2007年,去掉通脹成分後,政府的財政收入增加5.7倍,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加1.4倍,農民人均純收入才增1.2倍。在中國,超過76%的資產是政府擁有的,民間只有不到25%的資產。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曾載文披露,中國公車消費4085億元,公款吃喝億元,公費出國3000億元,中國每年“三公消費”近9000億元。因此,在政府過度佔有社會財富、政府支出不受納税人有效監督的情況下,納税人事實上在用自己的血汗錢供養着一個龐大的官僚集團。

1.2.2社尋會財富通過權力租越來越集中

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撰寫的《國民收入分配狀況與灰色收入》研究報告摘要指出:根據恩格爾係數和其他一些消費特徵進行初步推算,高收入階層中存在大量隱性收入,目前城鎮最高與最低收入10%家庭間的人均收入差距約31倍,而不是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的9倍。城鄉合計,全國最高與最低收入10%家庭間的人均收入差距約55倍,而不是按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推算的21倍。由於數據不充分,難以重新計算基尼係數,但肯定會明顯高於世界銀行計算的0.45的水平。在中國城鎮高收入居民中存在大量灰色收入,這是導致收入差距擴大的主要因素。包括金融貪腐、土地收益流失、企業用於送禮的旅行和娛樂支出、壟斷行業灰色收入等,數額已接近3萬億元,佔了4.4萬億元遺漏收入的大部分。這説明中國國民收入分配體系存在巨大漏洞和嚴重製度缺陷。

2縮小貧富差距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從以上數據中可以看出,貧富差距充分體現社會不公,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社會不和諧因素也在不斷增加。黨的十六大四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達到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目標,就必須按照公正原則,形成合理的分配體系,努力縮小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這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各個子系統協調發展的重要課題。

2.1縮小貧富差距是實現經濟和諧的必然要求。

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努力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經濟和諧是整個社會和諧的基礎。沒有經濟和諧就沒有經濟效率,整個社會的運轉也就失去了必要的物質支撐。在經濟系統內部,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各個環節必須有機銜接,順暢循環,否則,再生產過程就不能正常進行,整個國家的經濟將會出現負增長。國外的實證研究表明,在經濟收入差距過大的國家,經濟增長率趨於緩慢。中國自己的發展經歷也在很大程度上顯示了這一趨勢。首先,貧富分化必然導致需求不足、消費疲軟,容易形成經濟萎縮。經濟學理論認為,在既定財富規模條件下,分配越均等,可支配收入用於消費的部分就越大。如果收入差距過大,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裏,消費需求就不可能保持上升趨勢。其次,貧富分化影響經濟結構的優化。從產業結構變動與發展的角度看,收入差距過大,財富過分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必然會出現產業發展自動圍繞小部分人的需求傾向。有限的資源及資金將主要流向奢侈品生產部門及相關服務部門,並形成畸形擴張。而窮人由於其收入低下,需求不足,用來滿足他們生活需求的輕工業部門以及以輕工業部門發展需求為發展基礎的機電等基礎工業部門必然相對萎縮,產業結構也必然無法優化。

2.2縮小貧富差距是實現階層和諧的重要標誌。

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下崗失業人員也隨之增加,城市貧困人口已成為新貧困階層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利益關係方面講,貧富兩個階層間常常存在矛盾和衝突。特別是在市場經濟中,在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的作用下,改革的成本和代價並不是由全體社會成員來共同承擔,也不是根據各個利益羣體在改革中的獲益多寡來承擔。在實際生活中,往往是居於競爭劣勢地位、而且在承受能力上特別脆弱的貧困階層承擔了更多的改革成本和代價,為改革發展和富裕階層的崛起換取了時間和空間。和諧社會則要求社會各階層之間應該具有良性的'、公正合理的互動結構。確切而言,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應當具有如下標誌:

(1)社會階層之間的相互開放和平等進入;

(2)各個階層應當得到有所差別的並且是恰如其分的回報;

(3)社會各階層之間應當保持着一種互惠互利的關係。

如果能夠通過相關的制度設計和政策安排,建設起實現互惠互利的公正規則,在不斷增進高收入階層利益的同時,使貧困階層的處境也隨之得到不斷改善,逐漸縮小兩極分化的巨大鴻溝,那麼,就能夠實現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團結和有效合作,避免階層之間產生不滿、牴觸甚至是反抗的惡性互動,營造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

2.3縮小貧富差距是實現社會穩定的有效措施。

財富分配的不平等歷來是社會不穩定的潛在根源。剝奪理論指出,利益被相對剝奪的羣體可能對剝奪他們的羣體懷有仇視或仇恨心理。當弱勢羣體將自己的不如意境遇歸結為獲益羣體的剝奪時,社會中就潛伏着衝突的危險,甚至他們的仇視指向也可能擴散。猶如經濟學上的“木桶效應”,水流的外溢取決於木桶上最短的一塊木板,社會風險最容易在承受能力最低的社會羣體身上爆發,從而構成危及社會穩定,影響社會發展的一個巨大隱患。近期,改革的成本和收益的不均等,分配領域中很多不公正、非法的現象已經引發了許多衝突,如農村對非法收費的反抗,城市領域的勞動糾紛、社會犯罪等。

如果政府在一段時期內不能將改革的利益較為均等地加以分配,一旦富裕階層與受損階層之間的差距變得不可接受,整個政權的道德基礎就將發生動搖。歷史經驗昭示我們,沒有哪個政權可以在經濟嚴重不平等下維持政治穩定。而只有實現社會公平,縮小貧富差距,各方面的社會關係才能融洽協調,人們的心情才會舒暢,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整個社會才會和諧穩定。因此,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注重社會公平,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實採取有效措施解決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努力“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

3縮小貧富差距的對策建議。

從根本上説,貧富分化的擴大絕不是市場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必然結果,世界上有不少市場經濟國家的財富和收入分配是較為平等的。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政府的制度安排問題。事實表明,經濟增長本身並不能自動解決不平等問題。相反,不平等制度的擴大會妨礙市場化改革和未來經濟的長期增長。只有當政府消除貧富分化的意願和能力都很大時,改革開放的收益和成本的分配才有可能是公平的。貧富分化問題實際上涉及到分配和再分配製度領域裏的公平、公正問題,這一問題反映的是中國社會在快速轉型時期社會優化與社會問題並存、社會進步與社會代價並存的局面。順利推進社會優化和社會轉型,研究和解決社會不公問題,降低社會代價,解決這一問題,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採取積極措施:

3.1建設健全法律體系,規範市場行為。

仔細分析公眾對貧富分化的心態,可以發現,大多數公眾不滿或仇恨的並不是貧富的分層現象,更多的是對富人致富的途徑和方式的質疑。“富人的錢,乾淨嗎”成了公眾普遍的疑問。而一個個“問題”富豪的暴露,又正好印證了公眾心中的疑問。權力尋租、裙帶資本主義、貪腐和非法致富,造成了民眾強烈不滿,並且使現存的貧富差距在大眾心理上進一步放大,產生“示惡效應”和法不責眾心理。這主要是由於市場機制尚未完全建設起來,相應的法律、法規不健全和不完善,使得一部分人能夠投機鑽營、違法經營以及權力市場化,導致經濟秩序混亂造成。

因此,要嚴厲打擊以各種非法方式獲取非法收入的行為,堵塞各種非法收入的來源渠道;要完善和規範生產要素市場,使按資本、技術等要素分配的行為趨向合理化;要完善人力市場,包括經營者市場和城鄉統一勞動力市場;既要加強立法,健全經濟法規,避免法律漏洞,又要嚴格執法,加大對擾亂市場經營秩序、違規經營、偷税漏税、假冒偽劣、金融犯罪等的打擊力度;既運用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也要運用政治法律等“看得見的手”,雙管齊下,以此來規範市場經營秩序,縮小貧富差距。

3.2合理運用税收制度,加大調節力度。

税收系統是國家執行收入再分配的基礎和支柱。政府有效的税收行為,一方面可以對先富階層實施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又可為各項福利政策或其他收入再分配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然而,我國採取通過對高收入者徵收調節税,來對低收入者進行轉税支付方法的調節作用未能充分發揮出來,税收系統的徵税能力和效率相對低下。儘管我國實行了新的個人所得税法,但在徵管過程中仍然存在着許多問題,主要是個人所得税2000元起徵點過低,缺乏對收入監控的基本能力,税制及片收、處罰等手段也相當無力,致使高收入羣體的偷逃税現象極為普遍,導致對高收入者缺乏有效的調節。鑑於這種狀況,目前應該採取以下措施:

首先是要建設居民收入監測制度。建設居民收入監測體系,一方面可利用納税信息,另一方面則可利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相關信息,如社會平均工資、個人賬户金額、統籌賬户金額等。通過這些信息推算出收入的絕對額。同時,還應利用價格指數、工資指數、實物耗費指數等來監測居民收入的相對變動狀態。建設相對科學、全面的居民收入監測體系的重要作用,還在於為我們準確劃定調節對象提供基礎資料。

其次是要改革個人所得税制度,適當提高起徵點。目前我國執行的個人所得税2000元起徵點偏低,要適當調高個人所得税的起徵點。同時,目前應下大力氣健全和完善徵管配套措施,包括加強現金管理,大力推進居民信用卡或支票結算制度;儘快實現不同銀行之間的計算機聯網;在個人存款實名制基礎上,對個人金融資產、房地產及汽車等重要消費品也實行實名登記制度;建立健全海關、工商、勞務管理、出入境管理、文化管理、駐外機構以及公檢法等部門向税務部門提供有關人員經濟往來和收入情況信息的制度等,有了這些制度的保障,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税制改革才能順利推進。

再次是要改革税收徵管制度,合理增設新的税種。我國現行的税收徵管辦法是由税務部門直接向納税人徵收,這樣收税人和納税人之間缺乏監督,容易造成偷、逃、漏税現象。應改革税收制度,建設和推行個人應徵税收入申報制和税務代理制,逐步建設起由企業、個人申報,審計和税收代理業務,形成納税人、代理人和收税人三方相互制約的機制,加大税收徵管力度。同時,適時開徵股票交易淨收入所得税、遺產税、贈予税、個人財產税、奢侈消費税以及壟斷企業特權經營企業特別税等,以加大收入調節力度,形成收入再分配機制,使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羣體之間的收入差距趨於合理化,遏制高收入階層的收入過快增長,防止兩極分化。

3.3拓寬就業渠道,優化就業環境。

就業是民生之本,國家應把提高就業率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這一方面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解決我國二元結構矛盾,努力減少低收入人羣,提高貧困者收入的有效途徑。解決就業與再就業問題,需要從拓寬就業渠道、優化就業環境兩個方面花大力氣,下大功夫。從拓寬就業渠道角度看,政策取向應該是:選擇以增加就業為中心的經濟增長模式,實施就業密集型或勞動密集型行動計劃。

具體而言,一是充分挖掘國有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的內部潛力,發展多種經營,盤活企業閒置資源,通過主輔分離和輔業改制,安置富餘人員,減少推向社會的下崗人員;二是在財政、金融、税收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和扶持非公有制經濟、中小企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三是在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過程中,儘可能兼顧能夠有效擴大就業的工程項目;四是拓寬國內跨地區勞務市場和國際勞務市場。

從優化就業環境角度看,主要政策應包括:

一是在宏觀環境方面,各地區、各級黨組織和政府都應制定相應的就業計劃和目標,採取切實有效措施,逐步落實、實現。

二是要健全完善城鄉統一、內外開放、平等競爭、規範有序的勞動力市場。

三是要為失業人員和下崗職工提供及時充分的就業信息、就業培訓服務,使勞動者能夠及時得到就業機會並具備良好的就業條件。

四是制定實施推動就業的優惠政策,如實施免徵所得税,鼓勵失業人員和下崗職工自辦企業。

3.4建設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作為一種社會福利機制,是近代工業社會的產物,它的實質和功能都是為了解決在社會變遷和轉型過程中由於社會貧富差距而引起的社會貧困以及社會發展問題。因此,社會保障具有安全閥、減震器和減壓閥的作用。

當前,在解決貧富差距這個難題時,我國必須充分發揮社會保障的這些功能。在調節收入分配的同時,加快建設和完善各種社會保障體系。以保障處於社會低層的城鄉居民的基本生活,避免轉型時期出現暴富者對社會財富的瘋狂掠奪和貧困階層生活保障制度缺失的情形。我國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還很不完善,難以保障低層城鄉居民的基本生活。特別是農村社會保障還基本上處於空白狀態,主要還是依靠以集體土地承包經營為基礎的家庭保障模式。因此,當前要加快在農村建設和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和醫療保障制度等,並加以切實落實。同時,在城市居民中,應通過實行最低工資保證制和最低生活保障線制,使失業職工、困難企業職工、退休職工及喪失勞動能力的居民在生活上基本有保障。

社會熱點的論文 篇六

社會熱點事件的博弈分析

【摘要】近些年,隨着社會的高速發展,媒體的大規模報道,醫患關係已成為當今社會的密切關注的一個焦點,醫患關係緊張的現實也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背景下,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當下我國醫療糾紛日趨激烈,醫患關係日益緊張,作者針對我國醫患關係現狀,以博弈論基本理論為出發點提出解決醫患緊張關係之道,以期對和諧醫患關係的建立有所裨益。

【關鍵詞】博弈論;醫患博弈;信息不對稱

一、博弈論與醫患博弈

博弈思想自古就有,《論語?陽貨》有云:“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博弈無處不在。博弈涉及生活各個方面:比賽、打牌、逛街、砍價、職場、戀愛等等。對於什麼是博弈,謝識予教授有這樣的定義:所謂博弈,就是指一些個人、團體或其他組織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時或先後,僅僅一次或者進行多次,從各自可能得行為或策略集合中進行選擇並實施,各自從中取得相應結果或收益的過程[1]。

博弈論(Game Theory),也稱遊戲論、對策論,原本是作為數學的一個分支產生的。1928年,馮。諾伊曼證明了博弈論的基本原理,從而宣告了博弈論的正式誕生。隨後,約翰。紐曼和摩根斯坦共同著作《博弈論與經濟行為》將博弈論系統地應用到了經濟學領域,從而使得博弈論發展成為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研究方法,博弈論主要關注的是博弈參與者之間的行為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問題的。可以看出,每個博弈者在做出決策的同時,也應根據自身的情況,意識到自己經過決策後所做出的行為對他人的可能影響,以及他人的反應行為對自己的可能後果,從而通過選擇最佳決策方案來尋求效用的最大化及損失的最小化。

形成一個完整的博弈需要包括參與者、行為、信息、策略、次序、收益、結果、均衡在內的8項要素。具體到醫患博弈中,包含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內的醫方和包含患者及其家屬的患方是醫患博弈的參與者;遇到醫療糾紛,醫患雙方根據對方的行動或者通過預測對方的行動而做出自己決策的相互作用的過程,是醫患博弈的行為;醫患雙方對於醫科知識的掌握以及其他醫療相關事項的瞭解程度是醫患博弈的信息;面對醫療糾紛,醫患雙方誰先採取行動,採取何種行動,這便是醫患博弈的策略和次序;醫患博弈的收益和結果指的就是患方支付醫療費用,通過醫方的治療使身體痊癒,達到健康利益最大化,醫方通過向患方提供醫療服務,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術收取治療費,達到經濟利益最大化;而醫患博弈的均衡就是指醫患關係獲得一種平衡,處於一種穩定狀態。二、信息與醫患博弈中的信息

《孫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古語充分説明了掌握充分的信息對於決策乃至贏得勝利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博弈中,除去信息的因素,大家贏的機會均等,此時,誰能提前抓住有利的信息,誰就能穩操勝券[2]。但是在瞬息萬變的現實生活中,等到博弈雙方真正完全瞭解和掌握信息之後再決策或者行動,往往會貽誤戰機。這種先機喪失可能性的存在就迫使博弈者常常在自己並未完全掌握信息時就要做出決策,而在這種信息不完全情況下做出的決策必然帶有博弈的色彩。孫子在前面提到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理論之後還有如是言論:“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意思就是説“知己”和“知彼”在博弈中同樣重要,博弈者在做出決策之間應當首先掌握自身情況,但是僅僅“知己”是不夠的,還應當熟悉對方的各種要素,從而作出準確的判斷,《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就充分説明了信息的重要性。可以大膽的説,信息掌握完全與否可以直接決定博弈結果,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曾説“知識就是力量”,而在博弈論中,“信息就是力量”!

信息方面的差異造成決策者行為的差異和博弈結果的不同。在醫患博弈中,其所涉及的信息主要由醫方掌握,這是由於醫方(包括醫療機構和醫務工作者)所需要掌握的醫學科學專業性非常強,需要經過相較其他專業更長時間的專門學習和臨牀實踐才能進行醫療行為,這也就必然決定了醫方在這場醫患博弈中佔據了優勢;相對應的,作為患方,想要掌握與醫方相當的醫學知識需要付出的成本代價過高,再加上醫患之間信息傳遞的不充分和患方自身的弱勢性的雙重影響下,直接導致本已信息貧乏的患方的劣勢狀態更加顯而易見。患方與醫方始終無法處於同一地位,弱勢地位的長期累積將不斷滋生負面情緒,假設遇到沒有良好職業道德素質的醫方,再小的醫療過錯也會迅速成為醫患矛盾的導火索,使得本已緊張醫患關係更加風雨飄搖。三、醫患博弈與信息不對稱

什麼是信息不對稱呢?解釋信息不對稱這個概念,不得不先解釋“公共信息”,所謂公共信息,簡單地説,就是一定範圍內的每一個個體都知道某條信息,且每個個體都知道這個特定範圍內的其他個體也知道此條信息。倘若這個範圍內的某一個個體不知道此條信息,那麼知道此條信息的個體與不知道此條信息的個體之間便產生了信息不對稱。迴歸到現實生活,“公共信息”的狀態是很難實現的,信息不對稱理論為市場經濟中的很多現象提供瞭解釋,信息不對稱理論認為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瞭解是有差異的。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的人員則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1]。博弈雙方之間信息不對稱也容易引起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等情況。

信息不對稱理論在醫療市場同樣適用,可以肯定的説,醫患博弈中信息是不對稱,而信息不對稱必然會對醫患雙方如何行動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

根據上面公共信息的理論,假設醫療市場也處於公共信息的狀態,那麼醫患雙方之間的信息是沒有隱瞞的,這樣有助於醫患雙方做出準確且正確的決策,當然這僅僅是我們的假設的理想狀態,現實則是由於經濟的飛速發展,醫療市場不可避免的越來越市場化,醫療機構由於規模、技術水平、人力資源力量等方面的差異,其醫療水平也存在較大差異,由於信息不對稱,醫方比患方更瞭解自己的醫療水平,但出於自身經濟利益的考慮,醫方往往通過大量的宣傳和廣告向患者提供不完全甚至不正確的信息,例如一些醫療水平較低的醫院會通過虛假廣告宣傳等形式將其本身的真實情況掩蓋,過分誇大其醫療服務水平,醫療效果等,而患者由於其信息劣勢,很容易逆向選擇了這些醫療水平較差的醫院。然而醫療隊伍中也面臨着道德滑坡問題。

一小部分醫生利用了患者對醫學知識的缺乏,對患者大開處方藥,大量做不必要的檢查,更有部分人大肆收取藥品回扣和患者紅包,這就是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在醫患博弈中的體現。醫患雙方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往往導致醫患糾紛的發生。四、弱化醫患博弈信息不對稱的措施

隨着現代科學技術與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由於市場經濟導向,醫患信息不對稱引起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越來越突出,醫患關係面臨的利益衝突越發嚴重,信息不對稱短期內固然會對某一方會有利,但若不適當弱化,最終會破壞整個市場。因此,弱化醫患博弈中信息不對稱的現狀是勢在必行的。

(一)媒體立場力求公正

醫療糾紛和醫療事故一直是新聞媒體關注的焦點,2012年發生的一系列醫鬧事件使得醫患關係這一話題再次成為了社會公眾關注的熱點。不可否認,在醫藥銷售市場中確實存在商業賄賂行為,醫生接受藥品提供商的回扣,收受患者家屬紅包的現象時有發生,新聞媒體傾向弱勢羣體,不可避免的在報道中帶有感情色彩,本就對醫藥價格、醫療措施抱有懷疑態度的患方對醫方更加不信任,醫護人員稍有過失,輕則被患者投訴,重則打罵,近段時間發生的因醫療糾紛砍傷、砍死醫生的事件也證明了事態的嚴重性。因此,新聞媒體應根據事實,本着客觀公正的原則報道和評價事件,對醫務人員違法行為進行打擊的同時,也應當對醫務人員的辛勤勞動予以肯定,只有這樣,才能利於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

(二)醫患雙方應加強溝通

醫患雙方本就有着共同的目標:戰勝病魔。這個目標的達成不僅需要醫務人員專業的知識、精湛的醫術,更離不開患者的信任和耐心的配合,雙方的配合離不開溝通與信任。前面已經提到,醫療行業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複雜性,處於信息劣勢的患方由於缺乏醫科專業知識,無法對自己的病情做出一定的預測,患方無法單方面決定自己所使用的藥品、醫療器材乃至醫療方式,加之,患者及家屬求醫心切,對醫療結果的期望值過高,很容易對醫療行為產生質疑,從而產生對醫務人員的不信任感,此時具有明顯信息優勢的醫方更應盡到解釋義務,將患者的病情及治療方面、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耐心分析給患方,以此弱化醫患博弈中信息不對稱的狀況。此外,當出現醫療糾紛時,醫患雙方應當及時進行溝通,避免出現暴力。

(三)健全法律約束機制

在法律視野下的醫患雙方都應當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行使自己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任何一方都不得濫用權利,侵害對方利益[3]。醫患雙方“和則兩利,鬥則俱傷”。然而,在我國現階段,還沒有一部讓醫患雙方都滿意而且使用的法律。一旦發生糾紛,司法機關及其相關機構在受理醫療糾紛時就會“無法可依”,從而難以做出準確且公正的判決。這就迫切需要加快加強衞生立法工作,儘快制定出一部完善的醫事法律,使醫患雙方更加明確自己的權利和義務,這樣,才能利於維護良好的醫患關係。

五、結語

信息不對稱是博弈中的正常狀態,完全打破醫患信息不對稱的格局是不可能的[4]。但是,倘若醫患雙方能進行充分交流和溝通,使醫患雙方都能夠儘可能的意識到雙方的信息不對稱狀態及此種狀態持續下去的不良影響,從而使雙方盡最大限度使自己擁有的信息透明化,致力於達到醫患博弈的均衡狀態。

參考文獻:

[1]張影。博弈論的智慧[M]。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9,4:51.

[2]宿春君。博弈論的詭計[M]。上海:華夏出版社,2010.

[3]顧冬輝。醫患博弈中行為模式研究[D]。軍醫進修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6.5.

[4]弓憲文,王勇,李延玉。信息不對稱下醫患關係博弈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2004(4):27.

社會教育問題論文 篇七

社會教育問題論文

社會教育問題論文

淺談教育公平社會善的實現問題

[摘要]教育社會公平問題,其實質就是教育社會善如何實現的問題,從倫理道德的視角對民辦教育活動中社會善問題進行價值分析;針對目前民辦教育中存在的社會善的實現缺乏現象,提出從民辦學校本身的道德重建、地方政府部門參與扶持和社會力量主動的參與引導三個方面進行社會善的重建,實質就是社會公平問題的實現。

[關鍵詞]民辦教育;教育公平;社會善;道德重建

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社會公平一直是作為衡量社會文明與進步的重要尺度和引導人類進步的價值導向。黨和人民的政府,在教育、收入分配、醫療衞生等方面,都為社會公平的實現做出了很多的嘗試;尤其在教育公平的實踐方面,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楊東平教授曾就三方面説明了黨中央在教育公平的實踐方面所做的努力:首先是農村義務教育實現了免費,把教育發展的重點重新放在了農村教育、基礎教育上。第二是確立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思路。第三是適度控制了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增長,注重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之本,是實行社會公平最偉大的工具,教育公平的實現有利於全體社會成員自由、平等地選擇和分享公共教育資源。教育社會公平問題,其實質就是教育社會善如何實現的問題。

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偉大實踐中,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也使民辦學校作為教育事業的有益補充,參與到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中來,針對目前民辦教育中存在的社會善的實現缺乏這一現象,筆者在通過學習和翻閲相關資料基礎上,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眾所周知,民辦學校的投資者不能不獲得相應的經濟回報,在此情況下,民辦學校教師揹着比公辦學校教師更多更沉重的有形無形的包袱,尤其是教育倫理的悖反,毫不誇張地説,民辦學校工作的教師承擔着很大的心理壓力,其中主要因素恐怕就是民辦基礎教育為了生存而不得不追求雙重功利(學校經濟利益和教學效益)的行為,扭曲了正常的教育倫理。

因此,在教育的倫理道德建設進程中,對社會教育倫理及其善行的關注就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社會的教育善是個體教育善的前提,沒有社會、組織對教育至善的追求,就難以形成個體向善而行的道德氛圍,從而也就難以實現整體上的教育善。

教育倫理學按照行為主體劃分的不同:分為個體教育倫理學和社會教育倫理學;其中,個體教育倫理,其重要討論有關教育責任、教育良心、教育義務、教師修養和教育慎獨等德性與活動,我國傳統教育歷來對個體教育十分重視。而社會教育倫理的內容則集中表現為:教育民主、教育公正、教育公平及其教育人權等德行;主要是對社會、機構、制度、組織的要求,直接關涉到國家和社團組織的職能、性質及其教育倫理意義。因為作為社會存在物的人是在社會中生存和生活的,人的德性作為一定社會道德文明的指標,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風氣的反映。如果一個人生活的社會不合理,甚至不道德,那麼個人的道德行為就很難起到多大的社會作用,而只能作為獨善其身的手段。美國的丹尼爾·貝爾在《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一書中,就指出社會極有可能做出對個體而言是不道德的事情來。羅爾斯則在《正義論》中表達了一個基本的思想:認為社會制度公正優先於個體善,個人的美德、情感只能在一個公正的社會中形成。如果社會的倫理合理性水平比較高,比較符合道德精神,那麼,即使某些個體的不道德行為,它對社會的危害也會受到抑制。可見,社會的教育善對個體教育善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尤為深刻的影響力。

目前民辦教育中社會教育善的缺失現象,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民辦學校本身善的缺失

民辦教育作為區別與國家公辦院校的社會辦學力量,其經費的來源主要靠投資民辦教育的企業;因此,學校的正常運轉及其經濟回報的來源,主要依靠學生繳納的學費,這樣學生就成了民辦校的衣食父母,原先適用於教育中的民主、公正、人權等倫理德行就讓位於經濟利益。民辦學校為了維護其經濟上的利益,把學生及其家長的話當“聖旨”。不考慮學生的要求是否正當,是否符合道德規範,以至於學生參加國家級選拔性的`考試,也要老師參與作弊,違背教育社會善中公平的原則;對於一些學生中的“大客户”,只要其不觸動學校的經濟利益,便聽之任之,甚至不尊重教師的行為也不干涉,教師的發展,教學中創造理念都降為次要地位,統統免談。至此,學校與學生、學生家庭之間正常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倫理關係被扭曲。教育的育人目的被消解。教育社會倫理思想被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的功利思維所取代。

二、地方政府對於民辦教育規劃中善的缺失

某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片面重視發展所在區域的公辦教育,集中絕大部分的教育資源投入與公辦院校,而在執行並監督民辦教育上不能很好的依照《民辦教育促進法》和《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對違反“法”和“條例”的學校和個人,也不能應予以相應的教育和處分。甚至將民辦教育作為盈利性的企業或項目,作為提高地方財政收入的來源,在這種行政環境下,教育倫理的社會性原則也就無從體現。

對目前民辦教育中社會教育善的缺失的分析,可以認為:

1、來自不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對於民辦教育倫理社會善的影響,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轉型期,由於相關政策及其執行力度不夠至使教育成為一些人的搖錢樹。市場經濟以追求金錢利益為主要動力。受市場經濟利益導向思想的影響,一些人把教育和經濟利益直接聯繫起來,把辦教育作為最好的掙錢途徑來對待,違背了教育基本的倫理精神。

2、社會對於民辦教育協調中善的缺失

在全社會領域中,社會對於民辦教育的認可度不高,民眾甚至某些地方政府對於民辦教育的片面理解,導致民辦院校自身產生“低人一等”的感覺,由此,產生對於自身倫理建設的缺乏;而目前社會由於處於轉型期間,整個社會道德實踐領域和倫理學科建設本身也存在着危機,這種整體社會道德危機的產生和發展也影響了民辦教育本身倫理善的建設。

1、民辦學校自身的道德重建

民辦高校自身因端正辦學思想,遵循教育本身的遵旨,從百年大計、育人為本出發,真正按照教育教學規律辦學,而不是以追求經濟效益為主。在育人本先的前提下,謀求經濟效益,加強自身制度建設,切實打造自身的品牌,樹立良好的形象;必須建立一支力量雄厚的師資隊伍,充分發揮教師的創造能力。為教師提供積極的保障措施,包括穩定合法的工資收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此外還包括對教師給與公正的評價,不能以學生的片面成績作為評價老師的唯一依據,更不能把學生的流失作為考核教師單一標準的依據。要充分尊重教師的勞動成果,學校應創造濃厚的寬鬆的人文環境,教師的婚、喪、病、事假應按國家政策與公辦校同等對待,學校也要真正發揮工會組織的作用使教師有安全感,使教師有一個平和穩定的心態工作。嚴格依照《民辦教育促進法》、《民辦教育法實施條例》辦學。

2、地方政府部門更新觀念

地方政府要更新觀念,做到公辦與民辦同樣重視,加大民辦教育的扶植力度,針對民辦高校辦學優勢,打造區域民辦高校的模範與典型。擴大宣傳力度,增強民辦教育的社會影響力。同時讓全社會應對民辦教育有一個寬容平和的心態看待。同時加大對民辦教育的監督和指導力度,嚴格依照《民辦教育促進法》、《民辦教育法實施條例》進行督促,對於某些民辦學校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不考慮辦學基本宗旨的行為,給予嚴厲的制裁,切實保證學生和社會的利益。

3、社會力量主動的參與引導

學校除了加強自身形象的塑造外,社會力量也應該積極的參與民辦教育的建設。所在民辦學校的學生家長可以自覺的組成家長協會,定期的與學校進行溝通和聯繫,通過各種方法參與到對學生的教育和對學校的監督管理活動中去,通過學校和家長的互動使雙方從新建立其相互尊重的道德原則上來,同時在交流的基礎上認清教育教學的規律。明白民辦學校不只是花錢消費的場所,而是真正育人的搖籃。

社會小語錄摘選 篇八

社會小語錄摘選

1. 才…本站 …十字開頭的年紀,再累也別丟了自己,再愛也別髒了身體。

2. 時間只能改變那些原本就不夠堅固的東西。

3. 成功的花兒,其間浸透了奮鬥的淚水和汗水。然而,用淚水和汗水就可以實現一切的美好。

4. 人的一生總要去書寫許多不知結局的故事。有的故事可以順利完成,而有的故事或許將永遠都是一種殘缺。完美的結局是我們搏擊風雨的見證,也是我們永久的期待,然而生活並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美好,既然有年輕,也必然有衰老。

5. 理想並不是沒有目的的去空想,而是需要以奮鬥為基石,沒有理想的奮鬥是不明智的,不去奮鬥的理想同樣也是無用的,同學們,要想實現你心中的那個夢想,就行動起來吧,去為之努力,為之奮鬥,這樣你的理想才會實現,才會成為現實。

6. 女人一定要喜歡或者愛上一個比自己優秀十倍以上的男人,這樣你才能更努力的改變自己,外形,氣質,腦殼,事業,你要得到他,得到了,你又怕失去他,結果就越來越努力,即使失去,你的檔次已經提高了,這段感情,怎麼都是賺。

7. 也許是青春的不安定,也或者是小女孩易變的思維,也許是距離的遙遠,又或者是緣分的淺薄,他們的愛,走着走着淡了;他們的話,説着説着少了;直到後來,兩人的愛就彷彿車站外的兩條路,一條向南,一條向北了。

8. 有些愛情,註定了彼此遺憾,註定了需要用一生的時間來忘記曾經深愛過的人。但忘記,又如終會漲潮的海水。想念的時候,我們依舊能感覺到它的鹹澀、温暖,和冰涼。很多時候,寧願被誤會,也不想去解釋。信與不信,就在你一念之間。懂我的人,何必解釋。

9. 輕輕划起筆尖,腦子觸碰到的全是有關你的。

10. 我的世界,落紅無數,哀傷遍地,看着頹敗的花兒,心,一次次疼痛。紅色玫瑰,已於風中黯然凋落,在荒蕪的年華里形成了一道道明媚的傷痕。社會小語錄

11. 時光,依舊孤寂,留下簡樸的身影,與寂寞牽手,飄流於這場嬌豔的循環。

12. 散了算了,離開了平靜了,時間不可能停在原來的時間,失去的已失去了,過了今天明天一定還會擁有別的。

13. 祝你早日攢夠失望,然後開始新的生活。

14. 很多時候,我都是那個原地目送別人的背影離開的。那一個。

15. 一直,都是我在懷念別人,回想過往,記錄歷程。貌似沒有人如我這般念念不忘地記錄過我?

16. 有多少人和我一樣在幹這樣的事,左手撐着下巴,右手拿着鼠標,看着心情,聽着抒情歌。

17. 我曾經路過你的心,不是我不想停留,而是你不肯收留~

18. 別跟我談空想,戒了!

19. 老闆就像老虎,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老虎的屁股,也不宜拍。同事就像戲友,在舞台上打打鬧鬧,卸了裝才知道一切都很可笑。下級就像彈簧,你可以壓他,但他也會頂你,你要是拉他,説不定他會退讓一下。

20. 生命如舟,需要結伴同行。

21. 世界上最偉大的莫過於父母對兒女之愛,無怨無悔,無休無止。

22. 認識一個人很容易讀懂一個人很難!

23. 為什麼要讓煩惱佔據我們的心靈,寬恕一段煩惱的故事,寬恕一個永不相見的人,寬恕一曲憂傷的旋律,不難,不難。把心放空,才有地方去裝善意和快樂。把心放平坦,才能好好的去欣賞人間芳菲三月天。

24. 朋友,給自己一個成功的理由,你的路就會越走越寬。

25. 人生,並不是你與他人的競爭,而是與自己的競爭

26. 有信念、有堅持,抬起頭往前走,肯定會海闊天空社會小語錄

27. 苦一點沒什麼,累一點沒什麼,不醉的人生才是昇華的夢想

28. 當初是誓言,後來是責任,再後來是習慣。

29. 我想喝醉,因為心裏有太多的淚!

30. 帶着你的全名備註,滾回你的大眾分組!

31. 那壹瞬間,就像雨過雲端,美得就像淚滴壹樣潔白。

32. 莫被一時之得失衝昏頭腦,一味陶醉於暫時的勝利。自己一定要居安思危,切莫居功自傲,洋洋得意。

33. 快樂的時候能分泌促進新陳代謝的物質,正能量能有助於我們的健康。

34. 把燈籠背在背上的人,有黑影遮住前路。

35. 知道原來愛情沒有那麼高深,也沒有文章中的那麼唯美,我們之所以會錯過它,只不過我們當時善於作繭自縛罷了!

36. 每一個姑娘都曾是好姑娘,只是受了傷,所以才不敢再對人掏心掏肺。

37. 愛情也是一種發明,需要不斷改良。只是,這種發明跟其他發明不一樣,它沒有專利權,隨時會給人搶走。

38. 每個人都有煩惱,無憂無慮是一個美麗的夢。但既然煩惱無可避免,與其説面對它時痛哭流涕,哀歎生活的不公,還不如靜下心來,勇敢跨越。

39. 距離從不會分開兩顆真正在乎彼此的心。

40. 千萬別覺得別人過得比你好,他們只是相機比你好。

41. 天與地的距離是多少,你和我的距離又是多少?

42. 我總是在等一個人,等他原諒我曾犯下的錯,然後,懲罰我一輩子都在。

43. 我做不了你的解藥,但可以做你的創可貼。

44. 時間宛如河水般流逝,而所有的一切都將回歸其本源。

45. 思念就像喝下一杯冰冷的水,然後慢慢凝成一滴滴熱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