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對哲學與人生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9.9K

對哲學與人生心得體會多篇

哲學與人生的讀書心得 篇一

應老師要求,同時為自己精神世界充充電,抽了一點時間,讀完了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讀完後頗有感觸,故寫此讀後感。

傅先生説過”一個人受過教育之後,最大的`特色就是:對於許多事情,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於去做。“這句話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的確,人生可做的事實在太多,其中有關係自己前途和生計的大事,比如學習,工作,也有隻涉及當前蠅頭小利的小事,比如丟了一塊錢,被人罵了一句等,如果把這些小事耿耿於懷,又哪來的時間做好自己的大事呢?

又如‘享樂分為很多層次,若只把享樂定位在身體的,官能的需要,是屬於較低的層次,這種享樂的背後實際上是痛苦。較高境界的享樂是內求於已,而非依賴其他因素,因為越是依賴外部條件,這種享樂就越沒有保障。’對於這句話,我也是深有感觸的。當今社會是一個浮躁的社會,很多人為了追求一時的感官滿足不惜花大量金錢蹦迪廳,泡酒吧,參加演唱會,但很少有人從自己的學習和工作中找出一點快樂,這樣,當他們蹦完迪,泡完吧,鬧完會回來從事自己賴以生存的工作時就又不得不愁眉苦臉了,以至於許多人因此丟了飯碗甚至於走上犯罪道路或自閉甚至自殺,這又何苦呢?

‘人類的典範,應該是那些讓你我這般平凡的,有着許多煩惱的人都能效法的。他們讓我們懂得:煩惱不值得擔心,因為能磨練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為何而死。’這很值得我們深思,現在人們多把擁有大量金錢和物質的人當作自己的偶像,以至於許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掙錢。其實擁有越多並不見得就越快樂,傅先生在介紹存在主義時説,“一個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為擁有越多,越沒有時間做自己。”在介紹道家時又説,“一個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樂,因為慾望沒有滿足會痛苦,一旦滿足之後,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細細想來,這些話句句皆是真理。此外,還有許多讓我所感悟的話,比如‘作為一個人,最重要的不是有什麼成就,而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人生態度有二: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一是珍惜你所有的。前者常在壓力之中,後者則可自得其樂。’‘如果一個人表現不好就怨天尤人,那麼當新的機會來到時,反而容易錯過。’等等。這些話無一不能引起我們深深的思考。

‘當真正用理性思考經驗之後,就能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做,知道哪一種人生更為理想,也更適合自己。理想代表針對未來,哲學的思考就是要讓人能夠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向度中連貫起來,讓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當下那片片斷斷,剎那生滅的過程中而已。’當人真正能用哲學的眼光去思考人生,那麼他肯定能在工作生活當中找到屬於自己那一份快樂與愜意!

哲學與人生的讀書心得 篇二

在讀《哲學與人生》之前,老師就説這是大師之作,敬畏之心已起;在讀《哲學與人生》之時,就常常捫心自問;在讀完《哲學與人生》之後,覺得不得不寫點什麼,一直就有東西從心底裏想流露。但覺得我等之輩去對大師之作指指點點,是何等的不自量力,但轉念一想,讀後感,只是寫給自己的記憶,是和以後的我分享此時的我的感受,總不能讓大師的作品白白的在我眼前劃過。

傅佩榮,國學大師,中西方哲學的集大成者。

在讀《哲學與人生》之前,看過一段傅先生給台大新生講課的視頻,就覺得傅先生講的特別平和,但內容的確讓人觸動。也許草草聽一聽覺得沒什麼,很快就從思緒中划走;但如果深思,卻覺得有很多令人深省的問題,不得不讓人越發思考。所以讀這本書的目的,也是想能從本書中找到更多的問題,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心靈答案。

當打開這本書,發現好像內容和書名有些不搭,更像是一本關於哲學史的書,像是傅先生將一幅長長的人物畫卷慢慢的在你眼前打開,讓總多的哲學大師(熟知的中國哲學家和不太熟知的西方哲學家)從你面前緩緩走過。當你已經習慣,沉浸在這幅畫卷中的時候,突然發現在不知不覺中,古人已經一一走過,只留下若隱若現的背影,最後是傅先生在講他的“多元與融合”,在講他的“身·心·靈”。

哲學,讓我這個理科生也能看得懂,把思維的模式和心裏的感受寫的讓大家可以簡單的體會,這種哲學是我第一次遇到的。

正如書中所言,我一直以為哲學是形而上的東西,是拗口的長句加上難懂的邏輯,是“哲人之學”。哲學,與我等凡人何干?

看完這本《哲學與人生》,才知道我的粗淺,也才痛恨眾多所謂的哲學人士的誤人子弟。

其實哲學是“哲人解讀凡人感受之學”,而這種感受只是略略高於生活,能給凡人深思和啟示,能讓凡人帶着思考和追求活在這個世界上。

每個人的一生都帶着哲學,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哲學,自己所生活世界的哲學。人為何而活,哲學給出很多答案,本書沒有給出答案,傅先生卻一直在用行動證明着什麼。也許,每個人在即將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才會有頓悟的感覺,但那時已無法交流。

對《哲學與人生》這本書而言,都只不過是哲學通知教育中的一朵浪花,但這朵浪花卻讓我產生了對哲學的濃濃興趣,也許這就是這朵浪花起到的作用。

天空中雖不曾留下痕跡,但我已飛過。

對哲學與人生心得體會 篇三

在我看來,京瓷哲學是一部修身養性的書,認真讀它並將其中的一些東西印射到自己身上時,會覺得頭皮有點癢,總覺得能説到人心坎裏。

一、提高心性

讀了書總會覺得自己以前的視野真的好小,有時候把眼光放大一點會覺得渾身舒服。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做一個好人,要有一顆善良的心,要努力,要上進。但如果有人問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除了回答“這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枉來世間走一遭”。的答案或類似的説法外真的不知道如何再深刻的去詮釋。直到我看到“與宇宙的意志相協調”。

宇宙至今還在不斷擴張,它不會停止片刻,不會安於現狀,它不斷的推進萬事萬物向前發展進化。人類作為組成宇宙的一部分,當然要與宇宙的意志相協調,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會充滿光明,所以反省自己的心性是否能與宇宙的意志相協調至關重要。

二、精益求精

“在人的行為中,最值得敬佩的,最為美好的便是利他行為”。我十分同意這句話,人類由於肉身的存在,使的我們在大多情況下都是為自己着想的,我相信我們中大多數人小時候做好事學雷鋒也大多是為了老師或父母的誇獎,長大後做好事一是因為道德的約束,二是為了一些社會效應,説白了還是為了自己。但不可否認還是有的人是因為真的是修養高心靈美,以利他行為作為自己幸福的源泉。

在我看來,無論處於什麼樣的原因(當然一些虛假或犯罪的情況以及危機社會和諧的情況除外),只要一個人的利他行為真的能幫助別人或者能引起社會上某種和諧的效應我們就應該提倡。比如我很贊成陳光標在地震後高調的捐款捐物,但是我很反對陳光標到一個地方高調的不分男女老幼的排隊發錢。我贊成前者是因為他能形成相對和諧的風氣,我反對後者是因為這種行為不但不能幫助一些人反而會引起社會的發展不正之風。最近李小璐在微博被騙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騙子利用李小璐是個媽媽的身份以別人家生病的孩子來騙走了李小璐的錢。事後有人罵騙子可恨讚揚李小璐善良,也有人説這是李小璐在炒作,不管如何我們作為大眾中的一員一定是要往好了看,畢竟在李小璐的幫助下這位患病的孩子得到救治,騙子的行為也得到了大家的唾棄。這個事件及弘揚的人道主義精神,有抑制了一些坑蒙拐騙的不正之風。所以我們為什麼非要抓住李小璐炒作嫌疑不放呢,意義在哪裏!正如我上個月有篇文章裏説,解讀古代聖賢我們這些非專家和研究性的人員要正説聖賢,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風氣,構建和諧的社會。這其實正是一種偉大的利他行為。

對哲學與人生心得體會 篇四

讀台灣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此書籍特引人入勝。以往讀哲學書籍籍,往往讓人生厭,讀了一點,常棄之不讀了。而此書籍如一個巨大磁場,把我吸引了過去,愛不釋手。我想應該是書籍的獨特之處吧。它把傳授哲學原則、哲學知識放在了一個次要的位置,它的首要目標是點燃讀者對智慧的愛,引導讀者去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要問題。他精道的論述,平易的語言,彷彿讓我看到了作者就是一個證人,證明哲學其實不是一個枯燥的東西,而是處處閃爍着智慧和思考的光芒。

讀了此書籍,我感覺人生離不開哲學。人類天性都渴望心靈的自由,能做自己,擺脱各種限制和壓力,越來越感受到做一個人的喜悦。愛智慧,愛哲學的思考,它由如人生的一盞明燈,讓我們知道我們從哪裏來,該往哪裏走。

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曾説過一句名言:“沒有經過反思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在現代社會中,隨着競爭的加劇,社會的浮躁,人們已經很難保持一顆平常心了。芸芸眾生在滾滾紅塵中追名逐利,熙來攘往,就是沒有時間停下來反思:“我這樣忙忙碌碌到底是為了什麼?我是誰:我從哪裏來,又要到哪裏去?

在蘇格拉底看來,人的一生中如果沒有對這些問題反思過,那麼,你這一生根本上講是毫無意義的,是到世上白走了一遭。不管你是億萬富翁,還是高官顯貴,統統都成了行屍走肉。

哲學讓我們去思考這些人生問題,並不是真正能尋找到一個標準答案,其意義促使我們去反思、去認識自己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這讓我想起了《紅樓夢》第一回裏在跛足道人唱完《好了歌》後,甑士隱隨即和了一首,其最後兩句是這樣的:“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都是為他人做嫁粧。”

説的是我們這些芸芸眾生生在滾滾紅塵,也就是“他鄉”中,“亂哄哄”地追名逐利、金錢美色,而竟忘了自己的“故鄉”在哪裏,因此,到頭來,也只能是“為了他人做嫁衣裳。”既然紅塵是“他鄉”,那我們的“故鄉”在哪裏呢?也就是我們到底是從哪裏來到這個紅塵的呢?“故鄉”顯然在紅塵以外。我們從“故鄉”來,藉助於父母的結合,給我們肉體凡胎。我們就用這肉體凡胎,到世間來走一遭,來體驗人生、體驗愛情,也體驗痛苦。體驗完後,我們還是要回到我們的“故鄉”。

但有很多人在紅塵的花花世界中經受不住種種誘惑和考驗,他們沉迷於各種各樣的“名利場”、“官場”、“情場”或“賭場”,最後出賣了靈魂,迷失了自我,再也找不到回“故鄉”的路,成了“回不去的人”。他們的靈魂也就是隨着他們肉體客死在紅塵這個“他鄉”。

讀此書籍,讓我突然明白:學習哲學,學會哲學的思考人生,可以讓我們找到人生的“回鄉“路。人生不正如求學,要努力修行,最後可以得到解脱。讓我們擺脱身體的惰性和軟弱,得到心靈的自由。

哲學與人生的讀書心得 篇五

最近讀了傅佩榮先生的著作《哲學與人生》,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書中的很多內容都是一些我能夠模模糊糊體會到但不能很好的將其提取出來的生活哲學。在這裏,我想寫出部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並談一談我對它們的理解。

“哲學就是練習死亡”。

這是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所説,傅先生對其作這樣的解釋:“所謂練習死亡,就是要練習減少身體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讓身體的惰性無法對個人產生影響力,就好像死亡一樣。這樣,才能讓心靈自由地追求智慧。”談到自由,我不由得想起一次一位老師讓我們每個人談談自己的人生理想,其中有一位同學的理想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理想是:追求儘可能多的自由,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想,這恐怕也是大多數人的想法吧。他之所以説“儘可能多的自由”,應該是是因為他明白要追求絕對的自由是不可能的,因為這種自由既包括心靈上的,也包括物質的。人作為社會的一部分,在行動上總會受到一些約束。可是我想説的是,心靈的絕對自由卻是可以實現的。而且,這種可以實現的自由,反而是自由的最高境界:它不受時間限制,不受空間限制,不受生老病死限制,它使心靈能夠如莊子筆下的大鵬鳥一樣遨遊於九天之外。

“不要只是做一個專家,還要設法透過自己的知識進一步體驗到智慧”。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所留下來的知識是每一個人窮其一生也無法全部掌握的,因此便有了許多從事某一特定領域的專家。然而近年來在,“專家”這個詞的名聲似乎不那麼好,許多所謂的專家常常犯一些低級的錯誤。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他們沒有透過自己的知識進一步體驗到智慧,僅僅侷限於專業知識,被一葉所障目,殊不知知識本來就是相通的,怎麼能硬生生的將某一塊割裂開來呢?高中時的一位從事競賽教育多年的物理老師曾對我們説:“物理學到最後就是哲學。”我相信,不僅僅是物理,任何一門學科到最後都能歸結到哲學。亞里士多德,作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大家,他對哲學的幾乎每個學科都作出了貢獻,他的寫作涉及倫理學、形而上學、心理學、經濟學、神學、政治學、修辭學、自然科學、教育學、詩歌風俗、以及雅典憲法。與之類似的偉人還有很多,譬如達芬奇、牛頓、愛因斯坦等等。這些大師,足矣令每一位專家汗顏。聯繫自身,雖然我的專業是熱能,但如果僅僅侷限於專業,一生與鍋爐為伴,而不關注其他領域,人生豈不是失去了很多樂趣?這也許正是老師鼓勵我們多讀書,開拓視野的原因所在吧!中國不缺專家,缺大師,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太過注重專業教育而淡化了一些綜合性學科的教育。

“把某一階段的成敗,作為整個生命的成敗,那不過是一種藉口而已”。

人的一生會經歷無數次生活的考驗,無論成敗,它們都會成為一次次經驗沉澱下來,而且,多數時候失敗的經驗更為深刻,更為寶貴。有的人經歷某一次成功之後便覺得自己是人生贏家,這種人是無知的;有的人經歷一次失敗之後便一蹶不振,悲天憫人,這種人是無能的。對待人生,要有一種全局觀念,一種正確看待成敗的心態,甚至有的時候,從不同的角度考量,成即是敗,敗也是成。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樣想問題,才能“在面臨挫折的時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發,以及在得意的時候知所收斂”。

最後,我想説:離開人生,哲學是空洞的;離開哲學,人生是盲目的。熱愛哲學,做一個人生的智者!

哲學與人生的讀書心得 篇六

對於人生,哲學的思維,是可以帶領我們的生活走向更加光明的地方;對於哲學,人生的路程是修行和體會的過程。兩者在我看來,密不可分。

本書作者傅佩榮,哲學系教授。最早開始認識這位學者,是在網上看到他在上海圖書館的一次講座《活出入道的生命智慧》。記得當時他曾為一位觀眾解釋莊子的一句話:化無用之用為大用。在我看來晦澀難懂的古話,教授卻能很簡單的舉例説明把它解釋的很清楚明瞭,至今記憶深刻。如果我們只把我們認為有用的東西留下,把其他認為沒有用的東西丟掉,那麼這個唯一有用的東西也會變得很無用。被人認為無用的東西,反而是很寬泛的,能帶給我們喜悦的,雖不被人們重視卻能成為大用的。雖然解釋的話語只是寥寥幾句,讓我着實非常佩服。不愧是被哲學家稱讚為:一個優秀的哲學教師的本事不在於讓學生接受他的見解,看到他多麼的有本事,而是讓學生們收到他的思想薰陶,是思想始終處於活躍的狀態。

在本書中,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談到了儒家的風格,價值觀。提到儒家,我們的第一慣性思維肯定是會聯繫到孔孟。孔子是沒有什麼著作的,一般是他的學生去把他的話語整理出來,找出其中一貫的思想。但孔子一直覺得沒有人理解他懂他。直到第五代孟子的出現,在寫著作的時候才算是最貼近孔子的中心思想,加以自己的發揮,將其名為“仁政”。只有上面行仁政,老百姓的生活才能安樂。而孔孟的核心思想,即人文主義,人與人適當的關係。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就是人可以弘揚理想,卻不是靠這裏想來弘揚人。可見我們的生活中必須要保持着始終的理想。並且是自願有這樣的理想,並且很自覺地衝着這個理想而去努力學習,生活。發自內心的去做一些為了理想的奮鬥,這樣才有意義。

在本書中,也解釋到了人並不是本性善,而是本性向善等理論。正如善與惡,其實都是價值上的概念,而任何價值的呈現,都是自由選擇的前提。所以在我們特別小的時候,我們是沒有辦法評價理性的思維做出選擇。對於這點,性本善就無法達到。等我們長大以後,可以自由選擇的時候,我們會面臨着善和惡兩扇大門的選擇,所以在我們做事情時候,很可能會至善,也可能是變惡。到此能看的出本善這一點是無法得到驗證的。但是不管多麼兇惡的人,他都會有善良的一面存在心底這是我們不可否認的。人無完人,同樣的,也沒有完全惡的人。

由此可見,哲學一個看起來枯燥無味的話題,需要充滿活力,思維跳躍有趣,才能將這些無味難懂的文字化做我們生活中的指引。而讓人產生興趣就需要對凡事保持好奇的態度。哲學就是培養智慧,發現真理,然後來驗證真理的過程。這些理論都結合了很多實際,淺顯易懂,但卻能從中捉摸出一些人生的大道理供我們參考,同時也能感受到很多作者的思維。

讀過這本書後,我想我能更好的為自己的人生做一些規劃和設計。把這些哲學的思維,更加實際化的運用到平日生活中。讓自己做一個很充實,有理想,有底藴的青年,更加深刻的去體會哲學的思維。

以上便是我的讀書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