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生心理健康徵文(精選多篇)

欄目: 徵文稿 / 發佈於: / 人氣:2.33W

目錄

國小生心理健康徵文(精選多篇)
第一篇:國小生心理健康講座通知第二篇: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三篇: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篇:如何保持國小生心理健康第五篇:國小生心理健康標準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國小生心(本站隆重推薦好範 文網:)理健康講座通知

通知

東匯中心校:

為了普及國小生的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對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我院決定在你校開展國小生心理健康知識講座,現通知如下:

時間:2014年11月27日下午2:30-3:30 地點:東匯中心校

講座內容:怎樣克服厭學、考試焦慮心理,如何戰勝挫折及

怎樣與人交往

主 講 人:李躍清

參加人員:東匯中心校全體職工及在校學生

榆社縣箕城中心衞生

2014年11月26日

第二篇: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

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

親愛的同學們:

我們學生最常見的問題那就是馬虎,什麼是馬虎?不認真是馬虎!為什麼不認真?因為注意力不集中呀,不一心一意呀。馬虎即然是習慣那就可以養成不馬虎的習慣。

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必須養成作題或作業後檢查的習慣,在學校如此在家也必須如此。自己先檢查然後老師家長再檢查有錯時不告訴他具體錯哪了。劃定範圍讓他自己的再查。另外在學習時不能讓孩子有分心的因素。由其在家別把水果呀小食品呀放他旁邊。別開電視,小聲説話別有事沒事地問一句餓嗎?渴嗎?難嗎?心理學上説一個習慣的養成最少要六天。可這個習慣可能需要很長時間。除此之外馬虎的孩子通常注意力是不集中的。這表現在上課時有時不注意聽講,常做小動作,老走神。注意力有專門的訓練方法如果大家有興趣我就説説我知道的。

一、聽覺集中訓練法:

閉上眼睛,用心來聽鬧鐘的滴嗒聲,並要求他伴隨着這種聲音默唸“嘀嗒……嘀嗒。”要求:環境安靜,可以是一兩個孩子。也可以是全班或小組。每天五次每次兩分鐘左右,堅持六天。

二、視覺想象訓練:

要求環境安靜,閉目靜坐,先在頭腦中想象出一個黑點,再想象由這個點向右無限延長的黑線。每天練習三次。每次五分鐘。隔兩天後再想象,由黑點起無限旋轉的螺旋線形。療程為7天。然後減少量堅持2周。

怎樣克服“走神兒”的毛病。

1、自我提示法:找幾張小卡片,上面寫專心聽講、不要走神、等放在平時常看得見的地證詞如文具合時書桌上,家裏的寫字枱上牆上等這樣無論上課聽講還是回家做作業都可以提醒自己別走神。

2、記錄法:準備一個小本,專門用來記錄走神兒的內容。比如,今天數學課中你想昨天的足球賽來着,那就要在本上記錄:數學課足球賽約2分鐘。。這樣記錄幾天後認真看一遍會發現自己胡思亂想的東西多無聊,浪費了多少時間。想信用不過多久本上的記錄會越來越少的

3、自我獎懲法:就是在每次寫作業或複習功課之前。先給自己定個時間表,從幾點幾分到幾點幾分完成什麼內容。如果在規定時間完成了學習計劃,並且始終專心致志的。那麼就獎勵一下自己:看會兒電視或聽一段音樂;相反,如果由於分神而使計劃落空,那你就該毫不留情地懲罰自己做不願做的事,如干家務或跑樓梯等。這樣長此以往就會為了獎勵避免懲罰而漸漸養成集中注意力的好習慣了

這是幾個訓練注意力的方法。如果有興趣可以試一下,試時別忘了告訴我。我還想檢驗一下行不行呢。

三、如何克服心理障礙:

1、學會建立理性的價值觀念

(1)瞭解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及期望。

(2)增加對價值的察覺:理解價值如何影響人的抉擇和行為。

(3)學習多側面、多角度地看待學習和生活。

2.學會建立良好的自我觀念

(1)增進自我體察:自我觀察並認知有哪些心理需求和感受;學習描述自我感受;認識思想、感受與反應之間的關係。

(2)學會自我接納:以己為榮;認知自己的優、缺點。

(3)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發展自信心和自身能力,成為獨立的、信任自己的人;提高與周圍人交往的自信心;堅持自我努力,體驗成功的喜悦。

(4)增強自我監控:敢於自我肯定,善於自我激勵;對他人對自己的認識態度反應適度;能反省自己的不足,並以積極的態度處之。

3.學會建立和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

(1)瞭解人的交往心理需求。

(2)熟悉與人溝通的技巧:學會運用同情心;學習非語言溝通技巧:眼神接觸、表情、體姿、聲調、手勢。學習語言溝通技巧:瞭解交往中開誠佈公和相互信任的重要性;選擇適當時機談論感情問題;談論感情問題時懂得傾聽和發問;勇於表達,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立場,不卑不亢;不輕易責怪他人;面對批評做適當的反應,避免消極的影響;能區別某人的真正言行與你、對他言行的反應或判斷是否相同。

(3)學會處理人際衝突:學習如何作不失理智的爭辯;學會互惠互利的協商技巧。

(4)學習與人合作:懂得合作的重要性;知道何時挺身出來帶頭,何時追隨別人;學會正確地分析和對待自己的情緒變化。

4.學會提高調控情緒的能力

(l)瞭解體察情緒的多樣性情緒自覺:對自己情緒的認識和辨別,傾聽內在的自我對話。

(2)學習分析不同情緒狀態的前因後果情緒監察:留意是否有自我貶抑的消極信息,瞭解情緒的真正原因。

(3)學習情緒狀態下的控制和疏導方法情緒管理:延遲滿足;衡量情緒的強度,剋制衝動,減輕壓力。

(4)學習分析情緒與行為的差距情緒決策:瞭解別人的觀點;瞭解哪些行為是可以被接受的,恰如其分地表達情緒;對人生抱有積極的態度。

5.學會增強耐挫能力

增強耐挫意識。認識到遭遇挫折是正常的。學會耐挫方法。學習接受和適應遭到的反對和不成功;學會給予和接受有益的批評;學會響應指示和接受社會生活中的種種限制。

第三篇: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

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

老師們,同學們:早上好!

“一年之際在於春,一日之際在於晨。”在這大好的季節,希望同學們把健康、快樂的種子播下。今天我講話的主題是國小生心理健康。隨着社會的發展,健康越來越被人們重視,一個人的健康既包括身體健康,又包括心理健康,單純地追求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不僅會導致精神疾病的發生,而且會誘發多種軀體疾病。

國小階段是同學們生長髮育的關鍵時期,同學們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和基本活動的能力發展如何,將直接影響着你們未來的健康和精神面貌。而健康,不僅指沒有身體缺陷和疾患,還具有完整的生態和心理狀態,以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它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一般認為,心理健康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其一是沒有心理疾病,第二是具有一種積極向上發展的心理狀態。可用三方面來考察同學們的心理健康:學習、人際關係和自我。學習是學生的主要活動。心理健康的學生能夠進行正常的學習,按時完成作業,經常複習,預習功課,長期堅持努力學習,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中獲得智力與能力,並將習得的智力與能力用於進一步的學習中。學生的人際關係主要涉及與家人關係、師生關係和同學關係等方面。在人際關係方面,心理健康的學生能夠了解彼此的權利與義務,能客觀地瞭解他人,關心他人,幫助他人,與他人進行積極的溝通,並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心理健康的學生在自我方面,善於正確地評價自己,並能通過別人來認識自己,能夠愉悦地接納自己,並能及時地控制自己的一些消極的想法與行為。只有在這三個方面達到以上標準的學生,才可以説是心理健康的學生。但是,在我們同學中間還存在着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比如有的同學不能正確對待學習,上課不能夠專心聽講,作業抄襲或不能按時完成;有的同學對待他人惡語連篇,拳腳相加,或將手指指到對方的鼻子上,這些都反映出涵養不夠與心理素質的不成熟。有的學生極易產生厭學、焦慮、緊張、恐懼、説謊話等心理問題。

同學們,“健康體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讓我們行動起來,“打開心窗,讓陽光進來。”使我們的心聯在一起,共同去開拓健康的綠洲,促進精神健康。

最後祝大家身心健康,學習愉快,天天都有好心情。

第四篇:如何保持國小生心理健康

如何保持國小生心理健康

為使國小生能夠保持心理健康,促進其智能發展和個性完善,具體可以採取以下幾條措施。

(1)幫助學生充分認識自己,正確評價自己,接納自己。

國小生的自我意識能力在不斷提高,但他們還難以充分認識自己,正確評價自己。常出現兩種傾向,一是對自己估計過高,過於自信,事事處之“自我感覺良好”;另一種傾向是自我評價過低,過於自卑 ,以為自己“處處不如人”。這兩種極端傾向均對自我發展不利。認識自己、評價自己要從多角度、多途徑進行,可以通過與他人的比較,與過去的自我比較,以及從周圍世界中提取有關自我的真實反饋,加深自我瞭解,避免主觀誤差。除了要認識自己,正確評價自己,學生還需要接納自己,既要接納優點,也要接納缺點,同時要注意根據自己的能力,建立適當的抱負水平。

(2)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特別是良好的同伴關係、師生關係和親子關係。通過人際交往,學生可以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增進溝通與理解,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

(3)幫助學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緒。

要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緒,首先,要保持大腦的健康。其次,培養自己的各種興趣愛好,參加有益的娛樂活動。第三,學會調節情緒的方法。

(4)幫助學生學習性衞生的知識。

學習性衞生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學生對自身變化加深瞭解,從更好地適應身體的變化。

(5)幫助學生認識求助心理諮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師應該對國小生學習和生活中的出現的心理問題,積極開展心理輔導活動,尤其應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新生入學適應;二是智力發展問題;三是兒童學習疲勞的預防和輔導。疲勞可分為生理疲勞和心理疲勞。生理疲勞包括肌肉組織和神經系統的疲勞。心理疲勞是指由心理因素如缺少興趣、厭煩、懈怠等所導致的工作效率下降。教師應注意做到:科學安排各科的課程、重視課堂教學的心理衞生、確保兒童的休息、睡眠等。

(6)兒童學業不良的輔導

兒童學業不良是指學習成績經常明顯低於同齡學生的一般水平。研究表明,國小生中學業不良或稱學習上的“差生”,約佔13%。定期研討學業不良學生的學習問題,共同制定學校和家庭的幫助措施,並且相互督促執行。

(7)問題行為的矯正輔導

問題行為是指擾亂他人或給個人身心健康發展造成障礙的行為。按照問題行為的性質,可分為過失型和品德不良型。按照問題行為的表現特點,可將問題行為分成攻擊型和退縮型。

第五篇:國小生心理健康標準

臨朐縣城關街道粟山國小

國小生心理健康標準

根據世界心理衞生協會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並結合國小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特點,我們把國小生的心理健康標準確定為6個方面,即智力發展水平、情緒穩定性、學習適應性、自我認識的客觀化程度、社會適應性、行為習慣。

(1)智力發展水平:雖然智力發展優秀者並不一定擁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發展水平低下,那將毫無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個心理健康的國小生,其智力發展應屬於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情緒穩定性:一個心理健康的國小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狀態佔主導,但同時又能隨事物對象的變化而產生合理的情緒變化。所謂合理的情緒變化是反應,當有了喜事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時產生悲哀的情緒。此外,還能依場合的不同,適當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3)學習適應性:一個心理健康的國小生通常喜歡上學,覺得學習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輕鬆;對於學習內容往往抱有濃厚的興趣,樂於克服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學習效率高。

(4)自我認知的客觀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國小生能順利地從以自我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階段轉變;能將自己同客觀現實聯繫起來,主要從周圍環境中尋找評價自己的參照點,對自己的認識開始表現出客觀性。

(5)社會適應性:心理健康的國小生往往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務能由自己來料理,能適應不同環境下的社會生活,樂於與同學、老師交往,讓自己融入集體生活中,自覺用社會規範來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來,與周圍的人羣格格不入。

(6)行為習慣:心理健康的國小生一般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外部刺激的行為反應適中,不過度敏感,也不遲鈍;他們不會因雞毛蒜皮的事情而大發脾氣,也很少出現讓人覺得莫名其妙的舉動,其行為表現同他們的年齡特徵相吻合。

粟山國小

2014.9

歡迎閲讀其他精彩內容:

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

國小生心理健康整理

國小生心理健康計劃

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

國小生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