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9.74K

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精品多篇)

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篇一

平等對待學生

上課鈴響了,我走進教室。看到黑板上還留着上節課的內容,眉毛便擰在了一起,大聲地問道:“今天誰值日?為什麼不擦黑板?”班上鴉雀無聲。我見沒人答應,火上來了,生氣地又問了一遍。這時,坐在最後的一位同學跑上來,迅速擦了起來。這是一個學習較差的學生,老師們都不喜歡他。他認真而大力地在擦着黑板的每一個角落,弄得課室內塵土飛揚。這時我説:“同學們,都瞧見了吧,這就是由於一個人的不負責任造成的。”不知是誰小聲嘟囔了一聲:“今天不是他值日。”一個成績優異的學生慢騰騰地站了起來,用幾乎聽不到的聲音説:“今天是„„是我„„值日。”我愕然了,乾咳一聲,説:“你先坐下,下回注意。”這時,這位同學擦完黑板,默默的回去了。課後,我無意中聽到兩位學生的對話:“×××同學不做值日,老師不責罰他;上次,我忘了擦黑板,就被罰了。”“誰叫你的成績不好?老師就是偏心”„„我呆住了,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

案例分析

由此可見,優生和差生即使犯同樣的錯誤,由於教師平時對優等生的袒護,對差生的偏見,就出現了不同的處理方法。因此,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留下了不同的陰影。自然,學生們對老師的認識也是不同的。這是可悲的現象,是老師的偏見給造成的。要讓學生還老師一個公正的認同,教師必須做到:

一、平等對待優生和差生。不少教師認為只有學習好的學生才是人才,對他們總是高看一眼,平時的態度和評價也是較為積極的,而對那些學習不好的學生則打心眼裏看不上,認為他們根本不是念書的材料,將來也不會有大出息,因此對他們的評價也是消極的。這是認識上的偏見。當前,從校內到校外、從教師到家長,一提到差生,似乎叫人擔憂。社會上的人聽説是差生,就搖頭;家長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差生,心裏面就有説不出的難過;班主任聽説是差生,就不願接受。對於我自己在這件事中,也因帶了有色眼鏡對待優生和差生,才導致引起學生的私語的;也影響了自己的教師形象。作為教育者既要培養尖端人才,更要面向全體學生,一視同仁,平等對待,這才是正確的教育。

二、應儘量發掘差生的閃光點。和中等生或優生一樣,後進生並不是一無是處的,如果經常深入班級,細心觀察就不難發現,每個後進生的身上都有自己的優點。因為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有較大的可塑性和矯正的可能性,班主任要努力尋找並及時發現後進生身上的閃光點。如案例中的這位差生,他的閃光點很明顯:熱愛老師,關心集體,愛護同學,有責任感。如果今後我能充分利用他的閃光點,給以重任,深信這位同學定能發揮所長,為班集體作出貢獻,也定能轉差為優的;也達到了我們要紅花盛開,也要綠葉鬱葱的教育效果。

三、應尊重愛護差生。美國作家愛默生説:“教育成功的祕訣在於尊重學生。”因此,尊重是愛的具體表現形式,是建立師生感情的基礎。在學習中,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尊重,他們潛在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釋放。尤其是對差生的尊重更是對他們的一種最大的激勵,也是給了他們一種向上的動力。教師的尊重和愛護會使學生感到温暖。只要我們教育者多給他們一份愛,每個人都來關心差生,愛護差生,促差生向積極方向轉化,是完全做得到的。案例中,我的疏忽大意是沒有做到尊重這位同學,沒有及時給以表揚;讓其他學生誤認為差生無論做什麼有益於

集體的事,都是不會得到老師的讚賞的。從而自暴自棄。這是我需要補救的工作。

四、應加強老師的自身修養。韓愈先生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實踐證明,一個成功的班主任,要依靠自己的高尚品德和智慧,依靠自己的感召力、吸引力,從德、智、體、美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訓練、陶冶、感染、示範,以達到教育之目的。 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不斷地加強自身修養:

1、為人師表。首先必須忠誠教育事業,熱愛本職工作,具備崇高的思想品德,堅定的信念。要像蠟燭一樣,把自己的全部光和熱獻給社會;要像粉筆一樣,為播種文明獻出自己潔白樸素的一生。

2、熱愛學生。這是班主任教育必須具備的教育素養之一,是教育素養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一種品質。原蘇聯教育家加裏寧曾經指出:“教師所專門接觸的是人才,而且是最年輕和最富於敏感的人才。他們是未來的建設者、創造者。”因此,我們不僅要愛那些思品天賦較好的學生,也要對那些缺少天賦而自卑的學生以理解和尊重,對那些“有毛病”的學生以愛護和嚴格要求,熱情地對待。總之,教師要為人師表、處事公道、獎懲得當,學生才信任,教師才有威信。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篇二

活動目標:

引導學生體驗到好好説話給自己及他人帶來的愉快心情。瞭解説話時要面帶微笑,説話之前要先想好,説話時不能急躁,而且要為別人着想。學會一些説話的技巧。

適應年級:國小中年級

活動準備:

1.瞭解學生心理狀況。

2.準備闖關的課件。

3.教師準備:鏡子 禮物 兩種紙牌 題板

4.學生準備:一面小鏡子

5.教師事前對班長進行心理調查。

6.邀請一位神祕嘉賓。

活動過程:

今天很有幸將要和大家一起度過這一節課的快樂時光,大家肯定沒想到,我還邀請了一位神祕嘉賓,你們一定想知道他是誰吧?掌聲有請!

看來神祕嘉賓不肯輕易露面,大家看,原來他藏在那裏呢!(大屏幕上出現一個人物剪影)

要想見到他必須穿過一座迷宮,而且路上還有七口大箱子擋住了去路,只有闖過這七關拿到箱子裏的法寶才能見到他。大家有信心嗎?

【分析】課堂教學必須根據學生心理髮展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實踐活動和探索的情景,讓學生興趣濃厚、信心十足地學習。所以,教師設計“走迷宮”的活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不知不覺地把學生帶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

第一關:跟我學

——溝通你和我,有話好好説

【分析】這一活動目的是讓學生明確學習內容,借闖關的形式揭示課題。

第二關:笑着説話

實驗:請你用以下幾種表情對着鏡子説“請你讓一下”比較一下那種表情讓你的心情最好?

平淡地説 微笑着説 煩躁地説

咱們平時説話要儘量面帶微笑,讓自己和聽的人都有個好心情。

【分析】學生心理品質的發展需要學生自己去認知,、感悟和建構。這個過程不是單純靠外力,由外部刺激向內部意識的“傳授”“教導”和“訓練”,而是由內部意識向外部動作的轉化過程,是一種感悟。所以,教師安排學生對着鏡子來表達,客觀地認識自我,反思自我,以達到自我教育的教學效果。

評出“微笑天使”,讓大家向他們學習。

對着鏡子微笑着説——溝通你和我,有話好好説

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篇三

(主持甲、主持乙):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早上好!

(主持甲、主持乙):今天由我們為大家廣播,希望大家能喜歡。

(主持甲):我們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裏受到家長的百般呵護,因此也使我們的身心存在了一些問題,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來談談有關國小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首先請聽《國小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根據世界心理衞生協會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並結合國小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特點,我們把國小生的心理健康標準確定為6個方面,即智力發展水平、情緒穩定性、學習適應性、自我認識的客觀化程度、社會適應性、行為習慣。

(1)智力發展水平:雖然智力發展優秀者並不一定擁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發展水平低下,那將毫無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個心理健康的國小生,其智力發展應屬於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情緒穩定性:一個心理健康的國小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狀態佔主導,但同時又能隨事物對象的變化而產生合理的情緒變化。所謂合理的情緒變化是反應,當有了喜事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時產生悲哀的情緒。此外,還能依場合的不同,適當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3)學習適應性:一個心理健康的國小生通常喜歡上學,覺得學習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輕鬆;對於學習內容往往抱有濃厚的興趣,樂於克服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學習效率高。

(4)自我認知的客觀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國小生能順利地從以自我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階段轉變;能將自己同客觀現實聯繫起來,主要從周圍環境中尋找評價自己的參照點,對自己的認識開始表現出客觀性。

(5)社會適應性:心理健康的國小生往往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務能由自己來料理,能適應不同環境下的社會生活,樂於與同學、老師交往,讓自己融入集體生活中,自覺用社會規範來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來,與周圍的人羣格格不入。

(6)行為習慣:心理健康的國小生一般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外部刺激的行為反應適中,不過度敏感,也不遲鈍;他們不會因雞毛蒜皮的事情而大發脾氣,也很少出現讓人覺得莫名其妙的舉動,其行為表現同他們的年齡特徵相吻合

(主持乙):對照剛才的標準同學們可以自我檢測一下,下面我們進行一個心理小測驗,請看題:

(主持甲):《當別人得第一》

在一次期末考試中,小博考了全班第一名,而小齊只得了第七。老師多次表揚小博。如果你是小齊,你會怎麼做?

(1) 很生氣,不再理小博。

(2) 逢人就説小博的壞話。

(3) 大方地走過去,握住小博的手,真誠地祝賀他。

(4) 虛心向他學習。

(5) 如果他有困難,真誠地幫助他。

(1)(2),這兩種做法不可齲不理他,説明你心胸狹窄。 説他壞話就更不應該,這樣做損害了他人的利益。

選(3)(4)(5),這三種做法都很好,説明你有博大的胸襟。你會進步更快,人緣更好。

(主持乙):有了好心情生活才會快樂,學習才會有進步,那《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緒 》呢?今天我們交大家幾招:

(1)不對自己過分苛求。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負定得過高,根本無能力達到,卻在別人面前天高海闊地談論起來,受到別人嘲諷後,終日鬱郁不歡;有些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往往因為小小的瑕疵而自責。如果把自己的目標和要求定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自然就會心情舒暢了。

(2)對他人期望不要太高。許多人把希望寄託在他人身上,若對方達不到自己的要求,便會大失所望,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何必要別人迎合自己的要求呢?

(3)疏導自己的憤怒情緒。當你勃然大怒時,很多蠢事都會幹出來,與其事後後悔不如事前自制,把憤怒平息下去。

(4)偶爾也要忍讓。要心胸開闊,做事從大處看,只要大前提不受影響,小事則不必斤斤計較,以減少自己的煩惱。

(5)暫時迴避。在遇到挫折時,應該暫時將煩惱放下,去做些喜歡做的事,如運動、看電影等。

(6)找人傾吐煩惱。如果把心裏的煩惱告訴你的摯友、師長,心情就會頓感舒暢。

(7)為別人做些事。幫助別人不單是使自己忘卻煩惱,而且還可以確定自己的價值,更可以獲得珍貴的友誼。

(主持甲):我還給大家帶來了一條心理調適的妙招:如何擁有快樂的心情呢?試試下面的方法吧:

1、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告訴自己:“今天我很快樂。”然後,對着鏡子笑一笑。

2、經常回憶過去美好的時光,比如,過生日的快樂情景,和同學們郊遊時的嬉戲。

3、經常默唸自己的優點。

4、看一些有趣的笑話。

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可以:

1、聽一首優美的曲子,或者唱歌。

2、去跑步、爬山,或者打球。

3、打掃自己的房間或書桌。

4、找一個信任的人,把心中的煩惱告訴他(她)。

5、將一個笑話給別人聽。

6、把不快樂的事寫出來。

想一想,你還有什麼方法?把它們記在你的小本子上。

(主持甲、主持乙):今天的紅領巾廣播到此結束,謝謝收聽!

學生心理健康輔導教育案例 篇四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國小生不同程度地表現出焦慮、急躁、任性、固執、自卑等傾向,分析原因有以下幾點:

從孩子自身來看,由於知識的匱乏、視野的狹窄等外部條件的制約,國小生的心理髮展往往滯後於生理的發育,從而導致學生個性心理結構發育的不完整。

從家庭方面來看,國小生的家長正處於生活的奮鬥期,撫養孩子的起步期。生活的忙碌,經驗的不足,家長缺乏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對於孩子出現的一些問題處理簡單,尤其是孩子的心理問題更是缺乏關注。另一方面,家長們越來越意識到社會競爭的強烈,他們把更多地期望都轉移到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將來能夠出人頭地,實現自己未曾實現的夢想。於是,無形中給孩子增添了巨大的壓力。

從學校方面來看,激烈的升學競爭、部分學校對素質教育的片面認識,好多孩子往往顧此失彼,再加上個別教師不適當的教育行為,都可能導致學生陷入緊張、焦慮等不平衡狀態中。

從社會方面來看,不健康的網絡遊戲、暴力、不良的的消費觀等社會上一些負面影響,都對學生造成不良的刺激,影響着學生心理的發展。

因此,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學會自我調控,從而以健康的心理去認知自我,快樂而和諧地融入社會尤顯迫切和重要。結合學生年齡特點以及心理輔導特點,我以活動為主線,以班級為組織單位對學生進行了題為《做自己情緒的主人》的團體心理輔導。

活動設計

一、遊戲導入

根據老師的動作猜猜我要表達的情感。看喜劇小品(做動作:鼓掌)見到朋友(做動作:握手)與朋友再見(做動作:揮手)還有哪些情感可以用手錶達出來呢?(學生做動作,老師來猜表達的情感。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老師可以裝作不知以求得學生的幫助)

二、整理出生活中自己記憶猶深的幾種情緒

(一)畫手掌的輪廓(學生在預先備好的白紙上描畫出自己左手的手掌輪廓)

(二)我們接着做個淘寶的遊戲!

(遊戲簡介:有4個盒子,其中兩個是裝有禮物的。請四位同學生到前面任選一個盒子,並當眾打開盒子。其餘同學仔細觀察四位同學的表情,並用一個詞語表達出自己以及淘寶人此刻的情緒,寫在手掌圖中任意的一個指尖上,並把這種情緒產生的原因寫在對應的手指上。)

(三)生活中你還有哪些不同的情緒經歷,也寫在手掌圖上。

本環節通過學生的交流和展示,老師可以有代表性地利用多媒體完成一個手掌圖,寫出5種不同的情緒以及所對應情緒產生的原因。

三、學習調節自己情緒的方法

(一)瞭解不良的情緒給人們帶來的危害性,讓學生認識到調節自己情緒的重要性。

(二)案例引導,從集體討論中學習和感悟調節情緒的方法

案例1:王東剛從外地轉來。他平日不大説話,幾乎沒有朋友。別人在一起玩,他只能在遠處望。(課件)

師:如果是你,你會想什麼呢?怎樣能讓王東走出孤單,變得快樂呢?誰有好的方法? 生:與人交流。

師:科學表明,心情不經常梳理的話,很容易患各種心理疾病。而梳理心情最好的方法就是與人交流。與人交流的方式都有哪些呢?

生1:打電話。

生2:、

案例2:張華和小川是一對好朋友,可這兩天,小川卻莫名其妙地不理張華了。因為有了心事,張華回家經常發火耍脾氣。你來判斷張華此時的情緒。小組馬上探討,為他找出解決煩惱的辦法。

1組:我們認為應該主動地找小川談一談,看看到底是什麼原因他不理自己了。如果不能當面談的話,可以通過寫信、打電話的方法。

3組:可以用音樂療法。

師:音樂真的有這麼神奇的療效嗎?我們暫時不下什麼結論,先聽幾段音樂。

(三)利用所學的知識試着解決自己的煩惱

師:有了剛才這些方法的啟示,你能不能解決自己手掌圖中的煩惱呢?想想看,也許你還有更多更好的方法,我們把它寫在圖中的掌心部分。

學生寫後進行交流,教師總結出調節情緒的方法:與人交流、聽音樂、寫日記、想想高興的事、做遊戲、做運動等,並進行板書。

四、欣賞歌曲《歌聲與微笑》,在音樂聲中結束課堂教學。

教學方法

1、活動法:遊戲是國小生最喜歡的活動,最貼近於國小生的生活,不但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更容易喚起他們思維的靈感。因此,以遊戲來導入是最恰當不過的了。這個

小遊戲的設計還意在暗示學生:手可以表達情感,同樣,我們的情緒也在我們的掌控之中,是可以進行調節的。

2、體驗法:本節課,我多次運用這種方法。

①在畫手掌輪廓時,我讓學生用自己的右手描畫自己的左手,這除了是讓學生體驗了親自實踐的快樂,更重要的是教師早已從此時將學生的全身心慢慢牽引到活動中來,引着他們身臨其境。

②通過淘寶遊戲讓學生得到情感的體驗。

③最初,我是通過“名人名言”以及資料展示的形式向學生描繪音樂在調節情緒中的重要性的,後來我發現蒼白的説教遠不如學生親身體驗來得更直接更深刻,所以就改用了在課堂上聽音樂的形式。音樂的選擇主要採用對比式,如:歡快與悲傷的,興奮與寧靜的,舒緩與激昂的。學生聽完音樂,馬上就能產生情緒體驗,從而感悟到音樂在調節情緒中的重要作用。

④利用課件將生活場景再現,假設的角色轉換,再加上教師入情入境的講述,這樣間接式的情感體驗更有利於學生切入主題。

3、案例引導法:要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首先得讓學生知道自己平日生活中有哪些情緒。這一環節就是為了給學生一個例子,一個引子,打開他們塵封的記憶,讓他們整理出自己在生活中表現出的各種情緒。

4、及時肯定,積極引導法:我利用投影讓學生將自己寫的內容真實地展現出來,通過交流讓學生將自己真實地感受表達出來,並且不失時機地表揚“大家能把自己的情緒真切地表達出來,説明大家都很坦誠。”陽光性的評價讓孩子們有了表達的信心和勇氣,這樣下面的教學環節就可以如魚得水了。

5、討論法:在讓學生總結和尋求自己解決煩惱的辦法時,我主要運用了這種方法。本環節要把時間充分放給學生,不要流於形式,走走過場,要讓學生放開思想的包袱,盡情地交流。在交流中進行思想的碰撞,從而獲得資源的共享。

6、暗示法:在本課結束時,我和學生共同歌唱《歌聲與微笑》。無論是作詞還是旋律,歌曲本身就能給學生一種很好的情緒調節,並且這首歌的出現還在於給學生一個積極的心理暗示,那就是讓他們永遠歡樂——將歡樂留給自己,留給他人。

教學後記

在本次的心理輔導上,我意在通過各種活動,如:遊戲、案例、聽音樂、繪圖等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明理。當然,這期間,我運用討論、體驗、案例引導等多種教學方法將活動貫穿始終。通過教學實踐,我認為交流的作用有四:其一,能夠再次梳理學生的思維;其二,

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反饋信息;其三,能夠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其四,來自於同學之間的答案會產生一種榜樣性的力量,給他們的學習帶來激勵;其五,讓學生擁有主人翁的意識,積極參與課堂,以達到學生自主探究的目的。通過“個人班上交流”,“組內個人交流”,“小組代表交流”的方式讓學生各抒己見,在交流中探討,在探討中明知悟理。

總之,學生的心理健康始終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該明確自己的使命,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還要講究方式和方法,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導向和行為引導,使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至高境界。

學生心理健康輔導教育案例 篇五

從事教育工作三十年以來,對學生的健康教育從原來的只關注學生的身體健康教育,到現在既要關心學生的身體健康教育又要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而進行教學,從學生普遍心理需求和認知水平出發,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心理教育活動。

一、案例介紹: 樑某,男, 12歲,國小六年級學生。打從他進國小起就不斷有家長來學校找我要求不挨着他坐,原因就是他從學前班起行為習慣太差,打人、偷摸別人的東西等。父母離異、孩子長期跟爺爺、奶奶生活。爺爺、奶奶覺得孩子可憐對孩子百般溺愛。爺爺有心臟病、奶奶整天忙於社區老年工作,對孩子不做作業行為時管時不管,方法也存在問題,對待孩子的態度只説不導,經常埋怨孩子不用功,但是又不知道孩子的問題出在哪裏。

二、案例分析:

該生缺少父母的愛,渴望引起別人重視,乏自信心、意志薄弱,長期用偷小摸行為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1、自卑心理

大部分學生有着強烈的自尊心和好勝心,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理解。但有的學生由於長期的失敗經歷,經常遭到批評的待遇,所以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便產生自卑心理,可是他們又非常害怕別人對 自己冷嘲熱諷,就極力維護自己的尊嚴。經過觀察,我發現樑某頭腦靈活,但上課經常在下面偷偷玩玩具,下課也和成績差的同學一起玩。他學習習慣很差,作業亂做亂畫,早晨經常遲到。

2、偷拿成性

學生道德意識缺乏,法制觀念淡薄。認為偷東西不是偷,只不過是為了自己用時方便一些而已;有同學是因為偷東西成功很有成就感,為了刺激而偷,有的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偷東西小的時候是不曉得,長大了家長也沒有注意他偷別人的東西,又不給錢給他買東西,以致他去偷別人的東西自己用。到後來有時就是為了報復成績好的同學。父母未加註意,孩子總是傾向於滿足自己的需要,偶爾的不當行為受到默認,得到強化,以後就會明知故犯,形成盜竊行為。

3、意志薄弱,易受不良習慣影響

有一定上進心,但不能持久,意志薄弱,易受幹憂。樑某還喜歡和低年級的一個家庭情況複雜的學生粘在一起偷拿別人的東西,犯了錯誤受到老師教育後,有時有悔改之意,但是由於他自制能力差,一遇到小小的挫折就有可能知難而退,堅持不了幾天時間便又故態復萌了。

4、佔有慾望強烈,自我意識濃重

為了引起老師的注意,特地去做不好的事情引起老師的注意,看到別人的成績好,東西多而眼紅,於是,突然偷別人新玩具或學習用品等就成了他感興趣的事情。

三、輔導策略

教師在工作中要充分重視對“問題學生”進行心理輔導,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的知識和技能給學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協助和服務,幫助學生正確地瞭解自己、認識環境,根據自身條件確立有利於個體發展的“可觸摸目標”,使其能克服成長中的障礙,在學習和生活方面調整自己的行為,作出明智選擇,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1、尋找根源,改善行為,增強自信

聆聽是教師進行心理輔導的首要基本技術。教師必須多方面調查,找學生細心談話。對於有小偷小摸行為的學生,教師必須客觀的對待他,而不能主觀的將學生圈定為“小偷”,教師應單獨與學生進行交談,讓學生知道偷竊是恥辱,然後瞭解他偷竊的動機,消除誘因,並告訴他小偷小摸行為被別人知道了會難以得到他人的信任,要求同學們自律。例如:樑某有一次趁大家都不在教室偷拿了同學二十元錢,我找到他後與他單獨進行交談,剛開始時他怎麼也不承認,後來經過反覆做工作,他終於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把拿走的錢還了回來。我在班上説這錢是老師撿到的。讓同學們保管好自己的財物。

鍛鍊與不良誘因作鬥爭的意志力。國小生往往缺乏抵抗外界誘惑的能力,因此在矯正過錯行為的過程中容易受外界誘因的干擾,錯誤行為出現反覆。有偷竊習慣的孩子,在新的行為尚未鞏固時,當他看見有偷竊機會,又會“不由自主”地行竊。樑某在一次我校外出社會實踐活動時,出發前我就先告訴他“出去別去摸別人的東西”可到了目的地他卻去偷拿超市的東西,被超市逮了個正着,最後我校的倆個老師去超市購物把他帶了回來。不放棄平時的細微觀察,準確診斷出 根源所在,談心、家訪、討論,對小偷小摸行為的同學説一句話。讓小偷小摸行為的學生能知道自己的錯誤,並願意去改變自己的不良行為。

在平時,堅持對他進行正面教育,捕捉他的“閃光點”,為他樹立自信心。良好的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注意正確對待他,鼓勵他積極進取,遇到困難時要幫助他分析原因,給予幫助和指導,把受挫的自信心及早地樹立起來。在課堂上他回答對了問題我會説“樑某回答得真好啊!上課積極開動腦筋,大家為他鼓掌吧!”。班會課上,在會上,我對同學們説:“樑某這段時間進步很大,請大家為他鼓掌?”平日裏一向受批評的他,居然也享受到老師的肯定,對自已的行為有了更深的思考,有了較大的改善。對有小偷小摸行為的學生進行矯治,必須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開始。讓他們認識到偷竊是不正確的、不道德的,是要付出代價的。

2、激勵學生,激起動力,懂得自愛。

學生都需要進步,《學習的革命》一書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學會了自愛。”對樑某進行激勵。從不公開點名批評他,發現他有所進步及時表揚,經常對同學説:“看,樑某今天坐得真端正,聽課非常認真!”,“樑某同學?”漸漸的,樑某開始喜歡和我接近了。班上也有近一年太平了,可有一天課間操大家都去做操了,有幾個孩子打掃衞生做操十分鐘結束後回到班上又有兩個孩子筆袋不見了,筆袋從樑某的書包裏翻了出來,這讓我感到奇怪“當時樑某去外面做操去了,不在教室裏”,通過分析我發現是

有孩子在搞惡作劇,有意栽贓樑某,因此針對這一現象我在班上對惡作劇的孩子進行批評教育,同時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樑某:“説他是真正的男子漢,小時不懂事愛搞惡作劇,現在懂事了,是個好孩子”。因此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找到生活的樂趣,又培養他們的集體意識,豐富學生的生活,同時讓他們能多為別人考慮,不再以自我為中心。學生有了榮譽感,慢慢就會懂得自愛。

3、家校溝通,促進自信。

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與配合。當學生出現小偷小摸行為時,教師應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繫,共同教育,使學生在心理上感到一種壓力。認識到這種行為是為家庭所不容,為學校所不許,為社會所不齒的。同時提醒家長注意教育方法,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發現孩子擁有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時,一定要追查清楚。樑某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家庭的教育環境與方式。建議家長選擇適當的教育方式,要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質需要,例如孩子們隨着季節更換而買的各類玩具。讓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幹什麼,都要從中發現進步的地方,馬上誇獎他的閃光點,家長會上大肆對樑某進行表揚讓他從他人的肯定中得到滿足,增強自信。

四、結論

偷竊行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短時間內能改變的,需要我們全面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採取所有手段、辦法,完善措施、制度,形成校內外齊抓共管,建立學校、家庭、社 會全方位的教育體系,切實解決國小生小偷小摸的行為,培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接幫人。通過五年的教育樑某改正了這一行為習慣。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教育孩子是我們教師任重道遠的任務,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學習上,更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讓她們成為合格的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