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轉基因食品安全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36W

轉基因食品安全論文(精品多篇)

轉基因食品安全論文 篇一

任何一項新技術發展起來時,都不免遭受一些質疑與非議。但從來還沒有一個高新技術領域,像轉基因這樣,如此敏感複雜,幾乎讓全民都參與了討論。

轉基因的前世今生

在談論轉基因育種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農業的起源。對野生植物的馴化,是從我們的最早的農師——后稷開始的。他通過一種至今不為人知的、粗獷的轉基因手段,成功地將狗尾巴草變成了穀子,為黃河流域的中國人確定了四千年的主糧。“稷”的原意,就是指這種黃色的小米,山西人至今還在吃,佔了我們説的“社稷”的一半。同時代,在中國長江流域,未經王化的蠻族在收集野生稻,美洲的印第安人在馴化玉米,西亞“新月沃地”兩河流域的人在創造小麥。從后稷的年代開始,人們就開始了對植物基因組DNA(脱氧核糖核酸)的修補——人工選擇性狀。數千年的育種過程中,我們的祖輩們幾乎徹底改變了這些植物的基因組,或者説,將它們改造成了另一個物種;薏苡(一種雜草)變成了穀粒飽滿的玉米,山羊茅在內的幾種野草組合成了小麥,基本沒有產量的野生稻也轉變成了畝產千斤的栽培稻。

這種改變的原動力,就是經典遺傳學中的遺傳交換所產生的DNA重組。1953年,沃森與克里克的DNA雙螺旋模型建立,標誌着生物學進入了分子生物學時代。人們期待着通過對基因的瞭解以及人工操作,改變生物的性狀。直到1971年,美國的史密斯(Smith,H.O.)等人從細菌中分離出了一種限制性內切酶,能夠識別DNA雙鏈中的核苷酸序列,在這一段序列內將DNA分子切斷。有了限制性內切酶這把“分子刀”,人工的DNA重組或者基因工程從而成為了可能。切下來的DN段在DNA連接酶作用下,連接到一個“載體”上,“載體”本身也是一段DNA。1973年斯坦福大學的科學家柯恩將一個重組後的DNA載體轉入大腸桿菌,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轉基因的生物。這個事件也成為了生物學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從那時起,基因工程技術幾乎波及了所有的生物學領域,極大地加速了生物學的發展與變革。1982年美國批准了利用基因工程在細菌中生產人的胰島素。1985年轉基因植物獲得成功,1996年克隆羊“多莉”誕生。直到現在,利用轉基因技術所生產的糧食、藥品、疫苗、食物,已經成為了人類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般將育種分為四個階段:選擇育種、雜交育種、誘變育種與轉基因育種。在原始的選擇育種階段,幾千年作物的產量幾乎就沒有大的變化。雜交育種階段,人們通過雜交的方式,使優良的性狀集中在一體,並使之穩定遺傳下來,這是一個緩慢而又繁瑣的過程。隨後的誘變育種階段,通過化學或物理誘變的方式,使植物的基因發生突變,產生新的性狀,大多數突變是有害的,極少數有利的突變被選擇出來用於育種。與這些傳統的育種方式不同的是,現在,我們可以直接找到某個性狀所對應的DNA,把它剪出來,然後移植到我們想改變的植物或者動物中。這就是轉基因育種。

轉基因的目的,與常規育種一樣,是得到“優良性狀”。形形的基因與形形的性狀相關聯。生物體內有極其複雜的調控網絡。改變了基因,就改變了性狀。“高產”就是一個性狀,只是這個性狀十分複雜,海量的基因與作物的產量有關。“株高”是一個性狀,“抗蟲”也是一個性狀,“紫色花葯”也是一個性狀。性狀分得越細微,決定這種性狀的基因數目就可能越少。轉一個“高產基因”很難明顯地提高產量,而轉一個“抗蟲基因”卻能明顯地抗蟲。所轉的基因,既可以是來自同一物種的同源基因,又可以是來自不同物種的異源基因,例如將水稻的“抗旱基因”轉入水稻,過表達以後可以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例如將來自蘇雲農桿菌的抗蟲基因BT蛋白轉入玉米或者水稻,使之抗蟲。轉基因技術擴大了基因的“源”,這一點是雜交育種做不到的,雜交只能在同一物種或者近緣物種間進行。當然也沒有必要為此擔心轉基因改變物種,轉一個或幾個基因是不可能改變物種的。而實際上,數千年的人工選擇過程中,我們已經改變了物種,現在的小麥、水稻、玉米與它們的祖先早就不是同一個物種(species)了。轉基因技術對植物基因組DNA的改變,與數千年育種過程中的改變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只不過是對這一改變過程極大的加速。

近二十年來, 科學家們使用現代的生物技術手段,植入或調整基因,生產出一系列具有耐乾旱、抗除草劑、抗蟲等性狀的作物。2012年全球28個國家種植轉基因作物1.7億多公頃,其中美國就達6950萬公頃,居世界第一。另外還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口轉基因產品,轉基因技術在全球的應用已經獲得了極大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

安全性:事實與傳言

轉基因食物GMO(Genetic modified Organism)直譯過來是遺傳改良,如果當初這麼翻譯而不是“轉基因”,估計大家就放心多了。證明轉基因這一產品對環境安全、食品安全有什麼樣的影響,顯然是要通過科學的評估,而不是大眾的辯論。對於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科學共同體早就有“實質性等同”的概念,即轉基因食品與同類的非轉基因食品在成分上沒有區別,便認為是沒有額外的安全風險。實際上,由於社會上對轉基因敏感,在食品加工過程中往往受到更嚴格的安全監控,反而比同類非轉基因食品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人們最擔心的,可能就是吃轉基因食品的長期效應。有一種“雖然現在不能證明轉基因有什麼危害,從邏輯意義上講不等同於一定沒有長遠危害”的説法,要求用人試吃,而且要吃50年,100年,甚至三代以上。這不是科學的實驗方法,也根本無法設計完成。因為從這個邏輯出發,任何東西都不能保證沒有長遠的危害,因為無法自證。也不能保證非轉基因食品沒有長遠的危害。有人會説,我們吃了幾千年的普通糧食,都沒有安全問題,而轉基因卻沒有經過長期的實驗,所以不能保證長期安全。實際上,非轉基因的普通食品也不是沒有長期問題——人類吃烤肉吃了一萬年,最近才發現裏面含有高度致癌的化學物質;肥肉、雞蛋、以及一些膽固醇含量高的食品,在尚未解決温飽的年代當成美食,現在認為是不健康的食物。科學只認一個“實質等同”的概念,即轉基因食品與同類的非轉基因食品沒有本質的區別。理論上安全性與非轉基因食品等同。

網上一度流傳着美國人不吃轉基因食品的所謂“真相”。事實上,轉基因食品在美國食品市場上已經存在了約20年。轉基因作物已經在世界上規模化生產十多年了。全世界每年有上億公頃的土地種植轉基因作物,每年數億人食用轉基因食品,迄今尚未有科學實證表明轉基因作物有食用和環境安全問題,也未發現任何一例經科學實驗證明對人體有害的案例。

在2012年,有兩個與轉基因相關的事件不容忽視。一個是國內的“黃金大米”事件。一個是法國科學家的轉基因飼料致癌的研究報告。

黃金大米是富含β-胡蘿蔔素的轉基因大米(因顏色金黃,俗稱金大米),來自美國和中國的研究者用湖南衡南縣一山區學校的25名兒童進行試驗,用來研究黃金大米中的類胡蘿蔔素在兒童體內的吸收和轉化成維生素A的效率,探索預防兒童維生素A缺乏症的途徑。黃金大米本來就是用於對付貧困地區兒童維生素A缺乏症的,有關黃金大米的安全性試驗在美國已經做過,針對於中國兒童的試驗也並非“安全性試驗”。只是檢測黃金大米補充維生素A的效果。問題在於,這一研究的審批程序存在瑕疵,課題組也沒有告知學生家長食用的是轉基因大米。於是這一事件被“反轉”人士冠以“兒童人體試驗”炒作,迅速發酵。實驗人員被指責為“別有用心”。

2012年,法國凱恩大學的研究人員塞拉利尼等人在愛思唯爾出版社的《食品和化學毒物學》雜誌上,稱餵食轉基因玉米的大鼠更容易生腫瘤並出現多種器官損傷。該以後,立即被“反轉”人士快速傳播。生長腫瘤的大鼠配圖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震撼。然而該論文甫一發表,即遭到了全球上百位領域內的科學家的質疑。科學家們要求作者公佈所有的原始數據,塞拉利尼與他的同事所採用的研究方法也受到同行們的普遍抨擊。歐洲食品安全局於2012年11月聲明稱,塞拉利尼等人的研究,存在設計和方法上的重大缺陷,無法達到基本的科學標準。今年11月28日,愛思唯爾出版社決定撤回這篇論文,理由是該研究未能符合科學標準,論文數據不足以支持其結論,從而結束了一年來這篇研究報告所引起的沸沸揚揚的爭論。然而,這篇論文在社會上造成的影響已經不可挽回,撤稿也顯然無法獲得當初發表所形成的轟動效應。有關“轉基因致癌”的駭人言論仍然在社會上傳播。

這兩個事件使得轉基因雪上加霜,加重了轉基因的妖魔化。一些激進反對轉基因的人士,被戲稱為“反轉控”,“控”的意思説得很明白,就是心理上的抵制,類似於一種——是無法用事實與邏輯來説服的。絕大多數都是人文社會學科背景。世界各地都有。歐美髮達國家由於其民主信仰自由的程度高,可能更為激進。轉基因爭論中很難跨過的就是謠言這一關。別有用心的人制造謠言,不明真相的人懷着譁眾取寵的心理不負責地傳播謠言,才使得有關轉基因的謠言滿天飛,一時陷入爭議的漩渦。最著名的便是吃轉基因“三代絕育”的傳言;在非洲,有傳言是吃了轉基因食品“會變成同性戀”。這些滑稽的傳言雖然被權威部門嚴肅認真地闢了謠,但在街頭巷尾,人們更樂於傳遞這種謠言,這才是妖魔化轉基因的真正危害所在。然而在面對轉基因的謠言時,政府卻把科學家們推到了第一線。“轉基因是美國針對中國人的生物武器”“蟲子吃了會死的東西,人吃了也會有問題”,以及“某某央視名人調查説美國人從不吃轉基因”“某副部長是美國生物公司的轉基因推手”等等。處理謠言是政府的責任,對於明顯出於私利而製造損害國家利益的謠言者,可以用法律手段來制止。讓科學家出面闢謠,反而要遭受反轉人士的辱罵,這也是為什麼在轉基因大討論中,直接從事轉基因研究的科研人員成了“沉默的大多數”。科學家有作科普的義務,卻沒有時間精力面對這些無休止的低級的謠言。

轉基因在中國

自上個世紀末,中國的生物技術的研究開始迅猛發展,十幾年前,克隆一個新基因,轉化植物成功,就有可能博士畢業。而現在,這是一個生物學專業的本科生都可以完成的實驗。轉基因作物在中國成功例子是BT抗蟲棉的推廣,上世紀末,美國的轉BT抗蟲基因棉花佔了市場絕大多數的份額,國產轉基因抗蟲棉研製成功後,逐步產業化,幾年之後已經維持在95%以上的份額。累計推廣了4億多畝,產生了數百億元的經濟效益,而且,由於大量減少了農藥的施用,農業生態環境逐步得以改善。這一典型的產研結合的成功案例應用到主要的糧食作物上時,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2010年,農業部批准了兩個轉基因水稻品種的安全證書,然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兩個轉基因水稻品種一直沒有大規模種植。

在中國,除了轉基因棉花,其它糧食作物,玉米、大豆、水稻,是禁止大規模種植轉基因品種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研究員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Nature》上的一系列論文重點闡述了轉BT基因抗蟲棉所引起的生態環境影響,大規模種植的棉花已經證明了環境安全性,政府也承認了這一點。至少中國的政策認為轉基因生態是安全的,否則也不會批准大規模種植轉基因的棉花。而中國大量進口的大豆,80%以上都是轉基因的,這些轉基因糧食顯然已在其生產國得到了安全性認證,因此政府認為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在環境安全與食品安全都認可的情況下卻遲遲不能推廣轉基因,這個矛盾就在於中國特殊的文化和社會環境。政府誠信的缺失,也使得老百姓對權威研究機構不信任,這實際上已經與轉基因本身無關,——推廣不推廣轉基因也已經不是科學的問題,很大程度上要照顧大眾的情緒。

現實問題是國際上的轉基因作物正在進攻中國的種子市場,現在每年進口5800萬噸的轉基因大豆,玉米也已經由零進口增加到了每年500-600萬噸。一旦糧食的種業市場被國外的轉基因品種所攻克,政府應該知道問題的嚴重性。總書記説“中國的糧食安全要靠自己”。如何靠自己,當然要依靠先進的育種技術。值得農業科研人員欣慰的是,雖然社會上飽受爭議,國家對轉基因研究的資助卻沒有削減。在轉基因問題上也更樂於傾聽科學家而不是那些社會學者的聲音。

轉基因食品安全論文 篇二

【論文摘要】為了使人們能夠在分享生物技術進步成果的同時,又能避免一些不確定因素對消費者權益造成損害.學者們紛紛把研究重心移向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這一領域筆者通過對國內外現有的關於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法律制度的研究進行系統梳理.以推動我國相關研究工作的進一步展開。

1關於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的理論基礎

關於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的理論基礎,目前學者們總的來説有這樣三種觀點:可靠科學原則、預防原則、折衷主義原則。學者們一致認為美國是對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奉行科學主義原則的典型代表。美國提出:對轉基因食品的法律規制必須建立在“可靠科學原則”基礎上。美國政府反覆強調:科學是管制體制的基石。這意味着管制不能建立在“無端的猜測”和消費者“擔憂”的基礎上,而必須有可靠的科學證據證明風險確實存在並可能導致損害時,政府才能採取管制措施。美國認為轉基因食品不可能比傳統食品不安全.採用“無罪推定”的策略。即如果我們不能提出充分的科學證據證明轉基因食品是不安全的.就假設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沒有必要對轉基因食品的研究與商業化採取過多的限制。

遵循預防原則的代表則是歐盟。歐盟認為,科學是存在侷限的,對科學評估轉基因食品所需的完整數據要等到許多年後才能獲得;無論研究方法多麼嚴格,結論總會具有某些不確定性,而政府不能等到最壞的結果發生後才採取行動。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消費者的健康和環境.歐盟採用了“預防原則”作為管制轉基因食品的理論基礎。

有學者認為,與美國和歐盟的鮮明態度相比.日本則採取了一種較為折中的態度。一方面,由於轉基因技術在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等方面優於傳統技術。對於日本這個耕地面積相對於其人口數量嚴螢不足的國家而青.這無疑是一個福音。因此.轉基因食品在日本得到了部分民眾的支持。而另~方面.作為一個農產品的進口大國,轉基兇食品的不安全因素義使國內許多民眾對轉基因食品存在質疑。正是基於以上兩點因素.導致日本在對轉基因食品的態度上長期遊蕩於可靠科學原則與預防原則之間,使其對轉基因食品的政策也試圖在這兩種原則的指導下,尋找一個新的平衡點。

2關於國外的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法律制度

2.1關於國外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的主體

有學者認為美國目前對轉基因食品安全進行監管的主體有五個,分別是農業部(USDA)、環境保護局(EPA)、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1、職業安全與衞生管理局(OSHA)及國立衞生研究院fNIH)。這五個部門協調管理轉基因食品,其中FDA在轉基因食品的管理中發揮着主導作用。還有的學者認為監管主體還應當包括動植物健康檢疫局。這些監管主體有着明確的分工:FDA的食物安仝與應用營養中心是管理絕大多數食物的法定權力機構.美國農業部的食品安全和檢測部門則負責肉、禽和蛋類產品對消費者的安全與健康影響的管理,EPA則負責管理食品作物殺蟲劑的使用和安全。

歐盟對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的主體的設置則頗為複雜。有學者認為監管主體分為成員國和歐盟兩個層次的主體。其中,一種轉基因食品要想在歐盟上市銷售就要涉及到:申請者本國的主管機關,歐盟其他的成員國,歐盟委員會、歐盟“食品科學委員會”、“食品常務委員會”、歐盟理事會等眾多的監管主體。

有學者認為日本對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的主體則是由日本科學技術廳、農林水產省和厚生省共同構成。農林水產省依《農、林、漁及食品工業應用重組DNA準則》,負責管理轉基因生物在農業、林業、漁業和食品工業中應用,包括在本地栽培的轉基因生物、或進口的可在自然環境中繁殖的這類生物體以及用於製造飼料產品和食品的轉基因生物。對於國外進入日本的轉基因食品的飼料,厚生省要重新進行安全性評價。

2.2關於國外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的手段

學者們目前對於國外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手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市審批制度、轉基因標識制度、產品追蹤制度等方面。

2.2.1關於轉基因食品的上市審批制度。有學者認為美國轉基因食品上市審批制度經歷了一個由自願申請到強制申請的轉變。2001年,美國確立了諮詢程序。然而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實施轉基因食品上市前自願諮詢的政策,弱化了轉基因食品的管理。後來美國部分科學家提出食品藥品管理局應該實施轉基因產品上市前強制性公告程序,並提供公眾通道,使他們能夠了解開發商提交給管理部門的轉基因產品的健康和安全數據。2後來,美國《轉基因食品管理草案》對轉基因食品上市流通的申請時間作了規定。它要求來源於植物且被用於人類或動物的轉基因食品在進入市場之前至少120天的時間.該製造商必須向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提出申請,並提供這一食品的有關資料,以確認該食品與相應的傳統產品具有一樣的安全性。

有學者指出歐盟的轉基因食品上市審批程序非常繁瑣,一種轉基因食品要想在歐盟上市銷售,要經過成員國和歐盟兩個層次的批准。申請者首先要向某成員國的主管機構提出申請.由該國主管機構對其進行風險評估。如果該成員國同意這種轉基因食品上市,需要通過歐盟委員會通知其它成員國。在獲得其他國家同意後,這種轉基因食品可在全歐盟境內上市銷售。如果有其他成員國反對,則需要經過一個“附加評估”程序.即歐盟委員會把申請提交歐盟“食品科學委員會”來審查.並根據該委員會的審查意見做出批准或不批准轉基因食品上市的決定.然後再提交由各成員國代表組成的“食品常務委員會”投票表決。如果“食品常務委員會”投票否決了歐盟委員會的決定,則歐盟委員會應將決定提交歐盟理事會.由歐盟理事會投票表決,如歐盟理事會在3個月內沒有進行表決。該決定草案將自動生效。

2.2.2關於轉基因食品的標識。美國直到2001年3月份才出台一個轉基因食品自願標籤的指南,分為轉基因食品自願標籤(have)和非轉基因食品自願標籤(haveno)。美國《轉基因食品有權被知悉法案》規定了轉基因食品的標識制度,即生產者對所有含轉基因成份的食品.以及由含轉基因成份的產品所育成的食品都要作標識。該法案還規定了轉基因食品的證明制度,即在轉基因食品育成的全過程(從種子公司到農民,從製造商到零售商),只要是對食品有控管權的所有行為主體皆應制作一份保證書,以證實該食品的成份。

歐盟新條例規定對所有轉基因成分超過0.9%(獲得歐盟核准的轉基因品種1和0.5%尚未獲得歐盟核准的轉基因品種)的產品都必須進行轉基因標識。但如果產品中因偶然或技術上不可避免的因素而存在的轉基因低於限量值,則該產品可免除轉基因標識的要求。

日本的轉基因食品標籤管理規定設計得也較為複雜,是轉基因食品強制標籤和轉基因食品自願標籤的混合。日本將轉基因食品分為三類:a·與傳統農產品和加工品無實質等同性;b·與傳統農產品具有實質等同性,但外源基因或蛋白質在加工成食品後依然存在;c·與傳統食品具有實質等同性,加工品中不存在外源基因和蛋白質。三類產品的標記規定不同。

2.2.3關於轉基因食品的追蹤。為了監控授權的轉基因產品在確定對人類健康存在無法預測的危險時有能力撤回產品,歐盟通過的有關轉基因生物可追蹤性的法規確立了對轉基因產品“可追蹤性”的監控機制。“可追蹤性”可以被定義為:追蹤產品從生產到流通的全過程的能力。新法規確立新的登記制度並在標識時註明唯一代碼(作為身份識別),使轉基因產品從生產到出售的所有環節都有據可查,並要求企業經營者保留5年的使用轉基因產品的記錄。

3關於我國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法律制度的研究

3.1關於我國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的主體

有學者認為我國目前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主體問題多多。如我國職能部門在行政過程中並未能夠很好地理清思路,明確權責。在我國轉基因食品的監管中,農業、衞生、環保三個部門應該共同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事實上農業部掌握了實際的大權。由於農業部門只是從源頭上控制轉基因食品,而沒有全程跟蹤轉基因農產品在整個食物鏈中的變化,因此並不能完全地保證其食品的安全性。另外,還有學者認為我國的轉基因食品管理存在多頭管理,各個部門的協調性不高,部門之間的法律法規存在衝突的現象。雖然目前轉基因食品的管理主要由農業部負責.但是衞生部、科技部以及國家環保局都介入了轉基因食品管理.各個部門之間對轉基因食品管理並沒有形成統一有效的管理機制。

目前,轉基因標識的監管工作主要由農業部各級部門進行。而市場監管主要涉及流通領域的各環節,農業部各級部門中尚無專門進行市場監管的部門,而農業部門與工商等其他市場監管部門之間就轉基因食品問題方面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因此.轉基因食品批而未標甚至未經批准就上市的現象仍大量存在。有學者提出應該明確科技部、農業部、衞生部和各省、直轄市的科技廳(局)、農業廳(局)、衞生廳(局)等部門對轉基因食品實施管理的職權和職責分工,使其與“國家生物技術管理委員會”和各省、直轄市設立的生物技術管理辦公室的工作協調統一。

3.2關於我國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的手段

由於轉基因食品是現代生物技術的產品,隨着科學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我們有可能對轉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和營養質量的科學認知發生改變.或經過研究原有認識受到質疑等,轉基因食品可能面臨重新進行安全性評價的需要。雖然我們已經嚴格了市場準人.並且不斷完善法律法規制度,但是,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仍然可能需要重新進行新的安全性評價。對轉基因食品可能存在的安全問題.以及安全性研究和商品化生產的範圍、時間和限制條件等不同.採取合理可行的產品召回。有學者建議實行市場準入制度,並規定嚴厲的法律責任。同時對轉基因食品市場實施監督檢查.如衞生抽查、罰款、查封、扣押和禁止銷售、禁止移動等強制性措施。其中準人制度應該包括:轉基因食品生產許可制度.轉基因食品安全標準制度,轉基因食品標識制度。另外,對轉基因生物研究、開發、生產、梢售的各個階段實行信息披露和公示制度。各階段的行為主體都應當依據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將其在相應階段的相關內容進行披露。並向公眾進行公示。披露和公示的內容包括該轉基因生物的潛在風險以及該主體對該風險的防範和處理措施等。還有學者認為。轉基因食品召回法律制度是轉基因食品市場規制制度中的關鍵環節.它一方面充分維護了轉基因食品消費者的權益.另一方面,它是對轉基因食品生產者和銷售者的有效警示。轉基因食品生產者和銷售者從事生產和銷售活動的目的是求利,而違反轉基因食品相關標準。召回轉基因食品的經濟代價極大的話,轉基因食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將會自覺地參與維護轉基因食品安全工作。而食品召回制度可否起到以上功效的關鍵在於執法是否嚴格。因此,在轉基因食品市場規制法律制度的建設中必須強調轉基因食品召回制度的執行.要做到對於發現問題的轉基因食品在一定期限內強制召回。對不予召回的企業則強制查封財產以備補償消費者的損失。

3.3關於我國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的責任

目前學者們認為轉基食品安全監管責任主體除了包括生產者、銷售者等被監管者,另外還應該包括監管主體關於生產者、銷售者責任方面.有學者認為我國對轉基因食品違法行為處罰不夠嚴厲.因為對違反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規定的.責令限期改正,可以沒收非法銷售的產品和違法所得,並可以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有學者認為以上規定懲罰力度較弱.最多5萬元的罰款並不足以產生法律威懾力,這與生產和銷售轉基因食品所獲的豐厚利潤相差懸殊。因此,應該提高罰款敬額,加大懲罰力度。就轉基因食品的安全保障而言,有學者認為其救濟方式應主要以侵害排除和損害賠償為主導。從具體措施來説,有必要建立一個安全保障基金,一方面更好地保障公眾的安全,同時也不給企業帶來過分沉重的經濟負擔從而危及企業的生存,造成社會經濟發展問題和失業問題等,從而阻礙轉基因食品的發展。

對於監管主體的相關責任而言,有學者指出應該明確食品監管部門不作為的法律責任。針對監管屢屢缺位的狀況,相關的食品安全立法中應該明確規定監管部門的職責,對於不履行職責的有關部門依法追究行政不作為的法律責任。對於不履行職責的具體情形可以以列舉的方式進行規定.以便於落實相關責任

4整體研究評價與展望

學者們對於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的研究在這兒年呈一種急劇上升的趨勢。在國外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法律制度的研究中.以對美國、歐盟、日本等囤的借鑑研究居多。但是這些研究多是一種描述性的研究.一般是對該國的轉基因食品發展的狀況進行陳述.接着描述一下該囤轉基因食品的監管主體有哪些.轉基因食品上市需要經過怎樣的一個審批過程.標識制度怎樣規定的等等。目前的這些研究深入性不夠,儀儀是一個簡單的介紹.而且許多研究非常凌亂,不成系統。另外,從研究內容講,現有的對於國外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法律制度的研究不夠全面。現在大多數學者都是從國外的監管理念.監管主體,監管手段這三方面進行研究,而非常重要的監管責任制度則很少有人問津。眾所周知,轉基因食品所存在的許多不確定性本來就使得很多人們難以接受它,而相應的轉基因食品責任如果再缺失的話.無疑對轉基因食品的發展非常不利。可見對於轉基因食品責任的研究非常重要,但是目前學者們卻對此卻很少涉及.這也是學者們以後研究的一個方向。

轉基因食品安全論文 篇三

很少有一項技術像轉基因這樣,讓各方觀點如此對立:相互矛盾的實驗證據,極端對立的利益表達,莫衷一是的研究結論,讓消費者無所適從。而“轉基因食品與非轉基因食品同樣安全”這一論點,讓轉基因的爭議再起波瀾。

轉基因農產品離我們有多遠

隨着轉基因技術的發展和轉基因農作物的推廣,轉基因農產品逐漸深入人們的生活。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統計數據表明,28個國家種植了轉基因作物。全球約81%的大豆、35%的玉米、30%的油菜都是轉基因產品。

截至目前,我國共批准發放7種轉基因植物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即1997年發放的耐貯存番茄、抗蟲棉花安全證書,1999年發放的改變花色矮牽牛和抗病辣椒安全證書,2006年發放的轉基因抗病番木瓜安全證書,2009年發放的轉基因抗蟲水稻和轉植酸酶玉米安全證書。

據專家介紹,目前國內的轉基因農作物主要是轉基因棉花,轉基因番木瓜也有少量種植。進口農產品有哪些是轉基因品種呢?我國先後批准了轉基因棉花、轉基因大豆、轉基因玉米、轉基因油菜4種作物的進口安全證書。除批准了轉基因棉花的種植外,進口的轉基因大豆、轉基因玉米、轉基因油菜用途僅限於加工原料。

轉基因食品安不安全

自從1996年轉基因作物實現商業化種植以來,轉基因可能是農業史上最有爭議的技術。支持者認為轉基因技術能緩解資源約束、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產品品質,反對者則從食用安全、生態安全和主糧安全等方面提出質疑。轉基因技術是“潘多拉魔盒”還是未來農業之路?技術風險能有效預防嗎?種種紛爭公眾也很難辨明。

在生物學家看來,轉基因技術是現代生物技術的核心,拓寬了可利用基因的來源,實現了育種工作的可預期、精準、可控、高效,大大節約了人力、物力和時間,是生物育種的技術革命。

諾貝爾獎獲得者理查德·羅伯特説:“在農業領域,在這日益惡化的環境中,這項技術讓我們能夠少用水或殺蟲劑。而且並沒有證據表明轉基因食品對人類的健康有害。”

但也有專家表示,轉基因作物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潛在威脅值得警惕。抗蟲作物可能會使食物鏈中斷,而昆蟲在進化過程中,可能產生對毒性蛋白的抵抗能力,出現所謂“超級害蟲”。

對於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從長遠來講,轉基因食品跟常規育種得到的食品一樣,並沒有產生有別於其他食品新的不可預期的問題。而世界衞生組織在2007年《關於轉基因食品的20個問題》的文件中曾謹慎地説:“目前在國際市場上可獲得的轉基因食品已通過風險評估,並且可能不會對人類健康產生危險。”

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應有知情權

轉基因食品安全論文 篇四

[關鍵詞] 轉基因食品;食品安全;公選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4634(2015)04-0091-03

0 引言

自1995年1月第一例轉基因食品在美國被批轉商業化種植以來,轉基因食品在世界範圍內迅猛發展,截至2012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的轉基因品種已有87例,涉及大豆、棉花、玉米、小麥、油菜、哈密瓜、番茄、馬鈴薯等共17種植物[1,2]。世界範圍內共有28個國家種植轉基因作物,播種面積已達到1.7億公頃,1996年~2011年轉基因作物產值達到923億美元,共計節約了4.73億公斤化學殺蟲劑的使用,約有1730萬人口從事轉基因作物的種植[3]。可以説,轉基因作物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品種上都已具備了相當的規模。我國也在不斷加大對轉基因研究領域的投入,2008年7月,我國正式啟動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抓緊培育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基因生物新品種[4],截至目前,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獲得轉基因生產應用安全證書並在有效期內的作物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進行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番木瓜。但是,近年來由於我國食品安全事故頻發,關於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爭議不斷升温,從而引發社會性的爭議。筆者在2013年底進行的社會調查問卷表明,合肥市高校院所較為集中的蜀山區,不僅普通民眾對轉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存在誤解,認為轉基因食品對人體有毒害作用的高達75%,就連在校大學生甚至食品專業本科生對轉基因食品的認識也存在很大的誤區。因而,從科普層面上加大對轉基因食品安全的宣傳,滿足羣眾的知情權,保障民眾的選擇權,顯得迫在眉睫,而從高校層面提高大學生對轉基因食品安全的認識,繼而推動社會層面的科學認知,促進普通公眾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知識的瞭解,以消除民眾的疑慮甚至“妖魔化”的偏見,是一個自上而下的有效方式。

筆者所在的食品學院並未開設專門的轉基因食品安全本科課程,只在《食品生物技術》課程中介紹了轉基因技術,在《食品毒理學》、《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等選修課程中介紹了轉基因食品檢測的部分內容,因而並未系統和完善的形成一個關於轉基因食品安全的課程體系。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本專業同學儘管學習了相關課程,對於轉基因食品還是缺乏系統的認識,缺乏對某些網絡流言的辨別力,因此,儘快開設轉基因食品安全課程不僅有利於學生正確理解轉基因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的差異,有利於學生關注新技術、新問題、瞭解行業前沿,有利於培養學生參與公共事務與公眾決策的意識,也有利於為我國轉基因技術的發展培養食品安全與生物技術、管理政策、文化和貿易等方面的人才。

1 公選課程面臨的難點與突破

公選課作為無專業限制的公共選修課,與專業課程、公共課程共同構成專業的課程體系。開設公選課旨在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5]。

在全校範圍內開設轉基因食品安全與檢測技術方面的公選課,感興趣的學生很多,對教師來説卻面臨很大的挑戰。首先,公選課的學生專業背景相差太大,而本門課程需要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生態與環境科學等學科的背景知識,又涉及基因組測序、蛋白組質譜、營養與毒理學檢測等較為先進的檢測技術,專業跨度大,涉及面廣,部分概念較抽象,使得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學生理解的反饋上面臨較大的困難;其次,公選課教學時間相對較短,也無法安排實驗課程,這樣就難以採用實驗等較為直接的方法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從而增強理解;最後面臨的問題是考核方式的選擇,公選課的考試不是為了檢測學生對具體知識點的掌握程度,而是希望通過課程的學習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綜合實力,考慮到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在上課過程中接受和感知程度的不同、興趣與關注點的差異,必須選擇不同的考核方式才能較為準確的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6]。

本課程開設之初就針對以上困難進行了預測並採取了相應的措施,主要從精心選擇教學模塊、積極改變教學方式以及採用不同的考核機制等方面進行了該課程教學模式的革新,從而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2 創新型教學模式的實施

2.1 教學模塊的確定

為了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確保課程內容能夠充分講授完成並取得一定教學效果,在課程開設之初就對教材進行了精心選擇,最後選定科學出版社的《轉基因食品安全評價與檢測技術》一書作為教材,同時確定了“轉基因技術的誕生與發展”、“轉基因食品營養與毒理學評價”、“轉基因生物與環境安全”、“食品中轉基因成分的檢測技術”四個模塊作為課程主體,針對每個模塊確定一個課題討論的主題,如“三頭六臂的轉基因”、“有毒?還是無毒?這是一個問題”、“美洲的蝴蝶被毒死會在亞洲颳起一場風暴?”、“如何用高大上的技術來找茬?”。每次講述一個新模塊時先根據主題引入課堂談論,吸引學生的注意,調動他們思考的積極性,誘導他們各抒己見,但此時老師並不闡述自己的觀點,而是在本模塊課程學習結束後,再對主題進行重新歸納與總結。

2.2 教學方式的靈活性

為了能夠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採用了“翻轉課堂”與“科普式”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翻轉課堂(FlippedClassroom)是一種把技術用於課堂教學從而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來與學生進行交流的教學模式。通常是通過在課外觀看教師製作的視頻來進行的[7]。在課程講授初期,為了有意識地促使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推薦他們觀看“孟山都眼中的世界”和“崔永元美國轉基因調查報告”,然後在課堂上引出討論主題,不論學生是“挺轉”還是“反轉”,都列出自己的觀點和證據,隨着課堂內容的深入,利用Flas+自錄視頻等多種形式演示轉基因生物技術的動態過程、PCR操作流程、Bt毒蛋白晶體對靶標害蟲的毒殺機理、不同轉基因植物花粉的傳播方式等內容,讓學生在課外輕鬆熟悉課程內容,較好的解決了公選課受眾背景知識不均帶來的認知困難。

同時,在公選課的授課過程中必須時時注意課程內容的科普化傾向,比如講到轉基因作物的毒理化評價流程或者利用全基因組測序技術對轉基因作物進行篩查時,就要考慮到學生理解和接受程度的差異從而適當減少教材中的原理講述,轉而採用科普式表達方式,注意使用生活化的科學語言、簡明的技術流程圖與動畫相結合的方式加深同學的理解與記憶。在授課過程中,收集和參考了日本、美國等國家轉基因食品安全科普宣傳手冊中的內容,以比較輕鬆的方式展現轉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流程[8,9],達到消除疑惑、促進理解、加強認知、提高學習興趣的目的。

2.3 考核方式的改革

課程的考核機制關係到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的調控,好的考核方法既可以使教師全面瞭解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又可以充分、真實、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認真程度及對課程教學內容的掌握和認知程度[10]。大多數國家的公選課程考核主要強調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培養創新人才為主,而非單純的考核記憶[11]。對於本門課程而言,開設目的主要希望通過課程學習能夠提高學生對轉基因食品科學性和安全性的正確認識,從社會認知層面加強學生對於轉基因涉及的食品安全管理、倫理學、社會學等方面的辨識,從科學技術層面加強學生對於生物技術新發展的認識,對新興的分析、測試技術產生興趣。因而,本課程針對文理科學生採用了不同的考核方式,對於文、法、經管類的學生以考核社會認知與思辨能力為主,課程論文佔70%比重,在以下範圍內自選:“轉基因食品安全的爭議與我見”、“國內外轉基因食品的應用現狀與前景”、“我心中的理想食品安全管理模式”等;平時考察佔30%,包括課堂出勤、課程提問與討論的參與度。而對於理、工、農科的學生以考核科學性和創新性為主,課程論文為“轉基因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的發展歷程”、“新型轉基因食品安全監測技術的發展前景”等自選,佔60%比重;平時考察佔40%,包括課堂出勤和學生彙報,其中的學生彙報部分為學生自制類似“謠言粉碎機”的內容,至少列舉一個與轉基因食品相關的謠言,説明其在科學性上的硬傷,並假想自己會創造出一種什麼樣的新型轉基因食品,這部分內容平時完成,老師上課時會挑選一部分出來和學生一起討論,既可以考察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認知程度,又可調節課程氣氛,受到學生的良好評價。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轉基因技術帶來了一場新的農業科技革命,也將是最具有應用前景的一門學科[12],目前除了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學院有專門針對本科生開設轉基因食品安全及檢測技術課程外,其他大專院校較少有針對本科生開設該類課程,這對於轉基因食品安全知識的普及、專門技術人員的培養、相關方向的深入研究與發展都是不利的。甚至該類課程的教材選擇、教學和實施等方面都缺乏相應的經驗,需要不斷進行教育與人才創新培養模式的摸索,這是從事該方面教育教學工作者的機遇與挑戰,加強轉基因食品安全課程的教學與知識的推廣普及,尚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楊長青,王凌健,毛穎波,陳曉亞。植物轉基因技術的誕生和發展[J].生命科學,2011,23(2):140-150.

[2]黃崑崙,許文濤。轉基因食品安全評價與檢測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3]alStatusofCommercializedBiotech/GMcrops:2012[G]ABrief,No.44,2012,ISAAA:Ithaca,NY.

[4]鞏鵬濤,黃東傑,黃昭奮。中國轉基因作物機遇與挑戰[J].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2009,28(2):209-215.

[5]劉勇兵,袁桅。高校公選課建設路徑探析[J].黑龍江教育,2014,(10):24-26.

[6]王穎,盧素改,周新健。高校公選課建設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08,22(2):132-135.

[7]耿冬豔。美國翻轉教學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學園,2014,(7):21-22.

[8]連麗霞,王永佳。美國與歐盟各國轉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比較研究[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0,12(5):51-56.

[9]孫靜。美歐日轉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對我國的重要啟示[J].瀋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6):658-661.

[10]楊少輝,王潔華,宋英今。多元化考核體系在高校公選課中的應用[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2,(10):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