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9.93K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論文(精品多篇)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論文 篇一

“糧食安全是事關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洪範八政,食為政首”,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基層幹部要探索大國“糧”策,巧解糧食安全三道難題,助力鄉村振興加速奔跑。

守牢“耕地紅線”,巧解“根在哪,如何管”的難題,思“藏糧於地”之大國“糧”策。“想金山,盼銀山,守住耕地是靠山。”糧食的質量和數量由耕地決定,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保護耕地的多項策略出台,高標準農田建設進度條不斷加快,鹽鹼地轉化、復墾等手段“多管齊下”,讓耕地保護力量不斷加強。基層黨組織立足基層要增強耕地保護意識,扛起屬地管理責任,堅持數量與質量並重,以帶刺的牙齒、通電的高壓線嚴厲查處違法佔用耕地和污染破壞耕地的行為,嚴控耕地轉為非農用地,確保糧食耕種面積只增不減,走好落實耕地保護理念的最後一公里,為穩定糧食生產奠定堅實基礎。

發動“農科引擎”,巧解“用什麼,怎麼用”的難題,思“藏糧於技”之大國“糧”策。“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捍衞國家糧食安全,必須用足科技工具箱。要通過科研攻關,掌握育種方面的關鍵核心技術,解決農業發展的“芯片”問題,不斷擴大糧食產量;要大力推廣農業生產機械化、智能化,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現代化水平;要組織“土博士”“田秀才”等農技專家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業生產,做到科學種田、趨利避害。這樣,才能真正走出一條集約、高效、安全、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加快從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基層幹部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科技含量”,做“新型農業現代化”的引領者,答好鄉村振興“答卷”。

激發“種糧熱情”,巧解“依靠誰,誰來種”的難題,思“藏糧於民”之大國“糧”策。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必須有大國“糧”策的加持和護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做好新形勢下的糧食安全工作,要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將種糧補貼、惠農貸款、灌溉設施建設、糧食收購價《本站·》保護等政策落實落細,切實把“三農”工作牢牢抓住、緊緊抓好。基層黨組織要用雙腳丈量基層熱土,不斷強化宣傳引導,堅持走質量興農、品牌興農之路,通過發展綠色有機種植、農產品深加工等特色產業,蹚出一條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新路子,不斷壯大農民腰包、激發農民種糧熱情,為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注入強勁動能。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論文 篇二

攥緊中國種子、端穩中國飯碗,需要疏與堵、破與立、融與進“雙管齊下”,夯實農業持續發展的基礎產業,切實保障好糧食安全。

疏與堵“雙管齊下”,把耕地紅線守好。古語云:“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古語裏藴含着農業發展的經驗與智慧,從“食”與“谷”、“谷”與“地”的兩對關係中我們能夠看出耕地保護對於糧食生產的重要意義。當前,如何守好耕地紅線已然成為時代的重要課題,我們必須愛之珍之,扛起耕地保護的肩頭重任,確保耕地的面積不下降、數量不減少,時刻繃緊一畝不讓的思想之“弦”,當好耕地的“守護者”。一方面,我們要以“疏”強化成效,防止“一刀切”式的辦事風格,始終站穩人民立場,從羣眾的角度出發,充分保障鄉村羣眾的住宅建設合理需求,按照相關法律要求做好審批辦理,在流程上優化精簡,在辦理上提質增效,強化用地保障,贏得羣眾的支持與信任;另一方面,我們要齊抓共管“堵”,架好“高壓線”、拿出“硬舉措”,對佔用耕地的行為“零容忍”“嚴處罰”。

破與立“雙管齊下”,把智慧農業建強。在農業發展上,要堅持從破到立,在創新中推動發展、搶佔先機,把握時代發展機遇,為現代農業發展插上科技創新的“雙翼”。一方面,廣大黨員幹部要在“破”字上下功夫,改變過去糧食生產過程中效率低、粗放化的不足,在技術創新上積極研發、不斷突破,在基礎性、前沿性和重大關鍵技術上堅持自主創新,解決“卡脖子”難題,在“攻關”中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為發展注入澎湃動力;另一方面,要在“立”字上下足功夫,加快推進農業物聯網的應用發展和智慧農業生態圈的打造,引流“活水”激盪農業發展的“一池春水”,運用於糧食種植的信息感知、精準管控和智能監測,向更高水平、更加精細、更為安全的層面進階,促進成果轉化,在農業發展上提質增效,提升農業總體競爭力與現代化水平。

融與進“雙管齊下”,把發展方式轉變。糧食生產要從“種糧主體”上發力,提升農民羣眾的種糧積極性,讓“大家一起種”的良好氛圍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一方面,要從“融”上發力,加強糧食生產的統籌規劃,以精準的定位、積極謀劃找準發展路徑,以政策“組合拳”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如糧食補貼、糧食收儲等政策,深化價格形成機制改革,讓廣大農民羣眾的種糧積極性更足;推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和健康養老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在多元共融中促進優勢的集聚,助推產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另一方面,要從“進”上發力,在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上加快建設與推廣,讓經營方式的創新和服務體系的完善“以點帶面”助推發展成,讓廣大農民羣眾願意種、種得好。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論文 篇三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是“國之大者”。“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求廣大黨員幹部增強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永葆為民初心、堅守持久恆心、常懷憂患之心,把糧食安全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築牢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根基,推動“中國號”巨輪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端牢“中國飯碗”,要增強使命感,永葆“念茲在茲,枝葉關情”的“為民初心”。“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鐫刻在旗幟上,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從革命時期“打土豪、分田地”到新時代脱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一直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新時代黨員幹部,要牢記中國共產黨是什麼、要幹什麼這個根本問題,堅持人民至上,站穩人民立場,以百姓心為心,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民之所憂必念之,民之所盼必行之”。牢記“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的囑託,堅決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守好人民羣眾的“米袋子”“菜籃子”,任憑國際形勢如何變幻,始終確保14億中國人民到點開飯,吃得飽、更吃得好。

端牢“中國飯碗”,要增強責任感,堅守“穩字當頭,重農抓糧”的“持久恆心”。“農為邦本,本固邦寧。”民以食為先,百姓吃飯大於天,手中有糧,才能心中不慌。從“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到“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從“四化同步”到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21世紀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9年聚焦“三農”,我們黨把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新時代黨員幹部要自覺扛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重任,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下好創新先手棋、打好種業翻身仗,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不讓種糧農民在經濟上吃虧。“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面對觸目驚心、令人痛心的餐飲浪費現象,黨員幹部當思一粥一飯來之不易,要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帶頭厲行節儉,杜絕“舌尖上的浪費”。

端牢“中國飯碗”,要增強緊迫感,常懷“未雨綢繆,居安思危”的“憂患之心”。“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雖然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八連豐,糧食產量高位運行,但糧食消費仍處於緊平衡狀態;放眼世界,全球疫情跌宕蔓延、國際局勢複雜多變,不穩定因素不斷增加。作為發展中人口大國,糧食安全是永恆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有絲毫麻痺大意,容不得半點閃失,不能指望國際市場,糧食安全花錢買不來。新時代黨員幹部要增強憂患意識,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對糧食不能犯健忘症”,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要發揚釘釘子精神,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用“長牙齒”的硬措施,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確保農田就是農田,而且是良田,使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守好糧食生產“命根子”,築牢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根基。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論文 篇四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__年世界糧食日和全國糧食安全宣傳週活動也在10月10日啟動。“保障糧食供給·端牢中國飯碗”,是今年全國糧食安全宣傳週活動的主題,也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永恆課題。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民為國基,谷為民命。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五穀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糧食安全不僅是社會穩定的“壓艙石”,是保障國家安全的“定盤星”,更是實施鄉村振興的“助推器。”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廣大黨員幹部要在糧食安全宣傳週,扛起糧食安全責任,緊抓糧食安全這個“國之大者”,解決好“在哪種”“誰來種”“怎麼種”的三大問題,切實保障好糧食安全,守護好“大國糧倉。”

解決好“在哪種”的問題,為守護好“大國糧倉”提供耕地支持。“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要堅決守住我國耕地紅線,確保基礎穩固可靠。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黨員幹部要壓實“田長制”工作責任,熟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各項法律法規和管理條例,對違建大棚房、違建別墅等亂佔耕地建房進行清理整治,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確保“農田就是農田”。農田不僅得是農田,還得是良田。只有不斷提升耕地質量,讓糧食產得出、供得上、供得優,飯碗才能越端越穩。黨員幹部做提高耕地質量的“領航人”,加強對農田改造學習,向專家學習,向書本學,向老百姓普及相關知識和政策,引導農民因地制宜地發展產業,保護耕地質量,堅持生態為先、建設為重,為糧食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牢牢地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中。

解決好“誰來種”的問題,為守護好“大國糧倉”提供人才儲備。人才是第一生產力,要保證糧食安全,就要圍繞糧食生產的各個環節所需,圍繞農業發展大局所需,有的放矢招引農業、水利等方面的高層次人才。黨員幹部要建立健全農村人才結對幫帶機制,帶領高層級人才下沉到鄉村一線,開展科技下鄉、人才結對、開辦農技培訓、田間課堂等活動,與農民羣眾面對面、心連心,瞭解掌握農業發展實際、精準解決農業生產短板和瓶頸問題,讓農民羣眾懂政策、懂技術,切實提高農民羣眾種糧積極性,幫助農民羣眾解決實際問題、提高產能,為保障糧食安全貢獻更多人才力量。

解決好“怎麼種”的問題,為守護好“大國糧倉”提供科技力量。“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創新是農業的根本出路,更是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的關鍵支撐。推進科技賦能,才能做到“興糧有支撐”。從袁隆平爺爺的雜交水稻,到安徽深化“科技特派員+”行動,都是盤活農業科技“創新源”的火熱實踐。黨員幹部要把科技作為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支撐,積極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用科技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根據氣象條件、苗情長勢、基層需求等,及時組織科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科學務農,做好秋糧的肥水管理、病蟲害防範等,確保實現“龍口奪糧”“蟲口奪糧”,助力糧食安全的問題更好地解決,讓我們真正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論文 篇五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安徽省太和縣的種糧大户徐淙祥種植的小麥喜獲豐收,回信勉勵,同時對全國的種糧大户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大家齊心協力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絕不動搖”“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保護耕地”“只有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黨中央出台一系列支持糧食生產的政策舉措,將糧食安全提至“國家戰略”高度。“洪範八政,食為政首”,糧食安全一直是心之所繫、情之所牽的“國之大者”,守護“大國糧倉”從來都不是小事,而是生死攸關的大事,須臾不能怠慢!

科技支撐,藏糧於“技”,在“革新”中譜寫“現代農業”瑰麗篇章。“讓農民掌握先進農業技術,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徐淙祥的試驗田裏種的是神舟十號飛船搭載育成的小麥新品種“阜航麥1號”,平均畝產達811.29公斤;小麥種植全程使用機械化技術,1000多畝小麥僅需3天就能收割完成,大大節約了人力成本;利用多種信息化技術考察分析小麥的質量和產量,大力進行小麥高產攻關……近年來,隨着科技的飛速發展,農業也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新一代科技成果與種植業、畜牧業、林業等全面深度融合,“望天田”“人力田”變成了“豐收田”“科技田”。未來,我們應繼續堅持科技創新賦能“現代農業”蓬勃發展,點燃鄉村振興“科技引擎”,逐步形成農業生產新模式、新業態,讓科技成果在田野上“大展宏圖”、為大國糧倉“保駕護航”。

“抱團”發展,節本增效,在“合作”中繪就“共同富裕”絢爛圖景。2010年,徐淙祥牽頭成立“淙祥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2011年,__親臨徐淙祥負責的現代農技推廣示範基地考察,勉勵他“繼續努力,為國家糧食生產安全再作新貢獻”。十年風雨十年情,十年點滴見初心。十餘年來,徐淙祥謹記囑託,扛起了糧食安全責任重擔,帶動廣大農户共同靠種糧發家致富。相較於傳統的散户種植模式,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生產模式便於管理,經濟效益更高,且有利於鞏固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在紀錄片《擺脱貧困》中也指出,“發展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是振興貧困地區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應積極推進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進一步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因村施策、因地制宜,打造出更多各具特色的“經濟強村”,推動脱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帶領廣大農民羣眾實現共同富裕。

承業“接棒”,後繼有人,在“傳承”中賡續“種糧能手”無上榮光。在“回信”中表示欣慰——祖孫“接力跑”、種糧“父子兵”,在父輩的影響下,徐淙祥的兒孫們“也跟着幹起了農業”,種糧大户“後繼有人”。其實不止徐家兒孫,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放棄大城市的繁華和豐厚的薪酬,毅然返鄉,子承父業,紮根農村,成為了新型職業農民。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而本土人才更是基層人才培養對象中的重中之重,應成為未來各地鄉村振興的“主力軍”。各地應變人才“輸血”為“造血”,一方面要鼓勵在外遊子返鄉,打出“感情牌”,用“鄉愁”留住這些願意花心血建設家鄉的人;另一方面,要盤活本地人才資源,深挖細選,精心培養本鄉的“田秀才”“土專家”“致富能手”,促進本地人才“家門口就業”,服務於當地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助力鄉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