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公共管理論文題目(新版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8W

公共管理論文題目(新版多篇)

公共管理論文 篇一

論公共管理中的目標不統一

摘 要:作為 管理學獨立為一門學科以來的開山之作,《管理的 實踐》一書將管理剖析為三項任務並作了整體的分析和細緻的研究,本文旨在闡述個人對此書的讀後感受。全文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對《管理的實踐》一書的主要內容做出概括和簡要評價;第二部分則主要結合讀後感受提出對現在公共管理中與目標和責任相關的一些問題的看法。

關鍵詞:公共管理目標 公共部門目標 新公共服務理論

一、內容概括與評價

《管理的實踐》全書將管理看作三項任務:管理企業、管理管理者、管理員工和 工作。但是全書的特點又正在於並非單純的分析每種管理任務,而是將管理作為一項整體進行思考的。我們瞭解到,這三項任務貫穿管理工作的始終,任何一項管理行為都會同時影響到這三項任務。所以,全書將管理分為三項任務只是全書的主軸。在主軸的引導下,全書主要分為了幾個部分對管理進行了詳細分析並得到了一系列的管理成果。對於企業和管理者的管理,我們收穫了企業的終極目標是創造顧客和市場,我們明白了目標管理對企業和管理者自身的重要作用;在企業結構一部分我們知道了 組織 發展的不同時期需要怎樣的組織結構;在員工管理部分,我們認識到了如何考評企業以及怎樣設計合適的績效標準等等。全書在不經意間已經向我們展示了管 理學中的種種成果。

在此基礎上,讓我們進一步其思考其管理理論的基礎是什麼?全書的三條主線下面各種管理思想互相交織,密不可分。其管理都是建立在一種清晰的企業目標下的,即使在作者看來企業的目標有很多,包括:市場地位、創新、生產力、實物和財力資源、獲利能力、管理者績效、員工績效和工作態度、社會責任。[1]以上八點均可以説是企業的目標,但是其基礎始終是建立在終極目標:創造顧客的細化之上的。可見,管理是一項有清晰目標的行為。在明確了最關鍵的管理靈魂的條件下,下面我就將結合書中的觀點對現在公共管理中湧現的問題做出一些個人的分析。

二、結合實情的分析

(一)《管理實踐》的分析框架

首先,有人會説《管理的實踐》從頭到尾強調的都是企業,而企業和公共部門是存在顯著區別的。誠然,我們必須承認企業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區別,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其存在的統一性:一、作為傳統公共行政的發展,現代公共管理理論主要涵蓋了關乎公平的行政學和政策學部分,同時它也涵蓋了關乎效率的治理工具方面的部分。而後者正是逐漸引進市場化管理手段的結果;二、德魯克所指的管理並非通指企業管理,他説過“管理不僅是企業管理,而且是所有現代社會機構的管理器官,儘管管理一開始就將注意力放在了企業”。[2]結合這兩點,我們可以肯定:用《管理的實踐》一書中的觀點去分析現在社會下公共管理存在的問題是有理論依據和實際意義的。

(二)公共管理和公共部門的目標不統一

新公共服務理論公民、市場、政府三者做出了準確的定位。在公共選擇理論和新公共管理理論基礎上變遷後的新公共服務理論明確了“公民掌舵,政府划槳”的管理定位。進一步説,政府及公共部門就是為公民利益服務的工具,是公民和市場關係的調節器。那麼,我們可以認為:公共管理的目標是公民利益和公民公平。

然而我們再看看公共部門的目標是什麼呢?由於存在多種有效性評價方法,導致了目前公共部門目標的紊亂。系統資源評價法只重視效率忽略了公民利益,參與者滿意度評價法又太過於主觀和武斷;而一直比較簡單的目標評價法也因為公共部門目標在不同目標框架下變得越來越複雜而不具備了操作性。[3]要説現在公共部門的目標到底是什麼,相信沒有誰能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那麼,很可能存在的問題就是公共管理和公共部門的目標不吻合,而造成公共管理沒有真正起到其該起的作用。那麼,為何我們不看看書中的觀點呢?

儘管德魯克也將企業的目標歸結為八大方面,但是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所有的目標均是為企業終極目標:創造顧客服務的。所有的目標都是終極目標的細化產物。而在公共管理中,卻並非如此。如果我們將創造公民利益作為終極目標,那麼在Gross設計的目標框架下,許多的目標諸如獲得投資、獲得資源等都是和維護公民利益大相徑庭的。有可能從長遠角度來看,這些目標都是能為公民造福的,但是在目前來看有的目標如成員利益是和公眾利益完全違背的。我們都知道,在管理中,效率和公平是很難平衡的,但是如果真的要考慮公共部門的效率也應該建立在維護公民利益的前提下,單純強調效率是毫無意義的。即使損失效率,也要首先保證公民利益和公平,這才是公共管理的初衷。連自己的終極目標都不明確的公共部門是很難將自身組織目標和公共管理目標 聯繫上的,而其結果無疑是公共管理的失敗和政府形象的損失。

(三)公共管理演化為部門管理

分析我國實際情況不難看出,當今政府公共管理部門化現象已經越來越嚴重。從公共資源的分配到公共決策的制定,最後到決策的執行都極強的反映出公共管理向部門管理演化的趨勢。各公共部門為了部門利益最大化,忽略公共管理的公共目標,將部門利益凌駕於公共利益至上,其作出的公共決策最根本的政策目標視為部門爭取資源和利益。而這種現象不只是個案,在行政機關的各個部門中都有明顯的表現。

公共管理部門化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公共利益的喪失,長此以往必會導致各部門政策制定和執行的分崩離析,難以保證公民基本的權利。導致部門管理的根本原因還是公共目標的不統一。在管理者的眼中,公共管理的目標不再是公民利益、社會裏最大化,而是部門利益最大化。將行政者作為利益分享者的公共選擇理論很好的解釋了管理者的選擇偏好。如果難以實現公共利益和部門利益的統一,妄圖希望行政者發生偏好的轉變是不現實的。作為國家和公民的責任,一方在於正確引導和正確激勵,保證公共利益和部門利益在最大限度上有交集,另一方則要在公共管理中從被管理、被服務者轉變為公共管理的主體地位,通過多方主體自制,實現對相關部門的監督。

我國公共管理有着跨越式的發展,由於沒能實現循序漸進的發展,導致當前理論和管理現實的嚴重脱節,在諸多問題中公共管理目標不統一是根本的障礙和困境。努力營造多元主體自制的管理模式,是我國公共管理髮展的並經之路。

參考文獻:

[1] 德魯克。管理的實踐[M]。 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52—73.

[2] 德魯克。管理的實踐[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166-132

[3] 程惠霞。公共部門管理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6.283—293.

[4] 陳慶雲。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4

看了“公共管理論文範文兩篇”的人還看:

公共管理的參考論文 篇二

淺析公共經濟管理與民生關係

一、何為公共經濟管理與民生關係

就國際社會來看,公共經濟管理是把人民生活緊密結合國家發展,為達到民富國強的目的,把二者有針對性地結合在一起進行分析,理論學者的大量研究認為,

公共經濟管理是為人民謀福利,因此應當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則來進行分配,這其中的關鍵是其公正性。

具體而言,作為各級政府,應當對全部的社會成員承擔責任,通過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合理地運用公共權力,合理地分配公共資源。

隨着民生概念的提出,普通民眾的維權意識越來越強,也從反面進一步推動了公共經濟管理理論的發展。

隨着社會的不斷進步及改革開放的縱深發展,國家高度重視民生問題,通過各種惠民政策,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政府部門要合理分配公共權力和公共資源,

對所有社會成員要承擔責任,制定詳細明確的實行方案。

民生觀念的提出改變了人們的傳統思想觀念,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自己利益的重要性,從而推動了公共經濟管理理論的發展。

(一)公共經濟管理的內涵。

公共經濟管理對民生關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的公共經濟管理。

廣義的公共經濟管理包括社會人文學、金融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等,狹義的公共經濟管理是一門學科。

兩者是一種不可分支的二元理論,他們對民生關係具有重要的影響,共同作用於經濟管理。

公共經濟管理擁有廣闊的知識理論,具有非常廣泛的涉及層面,能夠滿足人類對它的需求。

狹義經濟管理和廣義經濟管理具有不同點,對民生關係也具有不同的作用。

(二)民生關係的內涵。

民生關係和公共經濟管理一樣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其主體是民生。

狹義的民生就是平常説的民生關係和民生問題。

由於人的生理需求是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前提,因此人的衣食住行是民生關係中最重要的部分。

而廣義的民生包括直接相關和間接相關的事情,是同民生有關的事情。

在創造經濟的時候,羣眾會遇到需要解決的問題,即民生關係關乎每個人的生存利益和現實發展,是國家需要重視的問題。

二、公共經濟管理與民生之間的關係

民生是國本,公共經濟是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公共經濟管理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可以説公共經濟管理與民生的關係非常緊密。

我們對公共經濟管理與民生之間存在的關係做如下分析:

(一)公共經濟管理促進對民生關係的改善

1、加強公共經濟管理有利於為百姓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

百姓生活離不開國家的維護,民生髮展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經濟支持,通過在公共產品上的投入,使百姓得到更多的實惠。

隨着我國最低保障制度的實施,收入低的人羣也基本得到生活保障,這就是民生改善的一個方面,但目前這個制度還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城鄉存在差距等,但隨着政府對農村社保工作的重視,更多的公共產品開始走進農村,參與分配與使用,這對民生的改善具有很大的意義。

2、公共經濟管理有利於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公平,協調民生關係。

隨着全球一體化的深化,國家經濟發展速度提升,與此同時對民生問題更加關注,公共經濟對於民生的投入部分增多,如在建立健全各類保障制度、

增加對民生需求的財政投入等方面,且在此過程中,通過公共經濟管理進一步實現社會公平,這樣有效地規避了在經濟建設中出現的速度與效果的矛盾,

將社會高低收入人羣的生活水平儘量拉近,城鄉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做到改善民生,協調民生。

3、公共經濟管理能夠通過協調政府財政支出填補市場空缺。

市場經濟體制在促進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在公共財政支出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隨着公共經濟管理的不斷深化,在社保、醫療、教育等方面加強財政補助,解決問題,保障民生。

從深層次的角度看,政府的調節有利於促進公共產品的產出,但在這個過程中,公共經濟管理不僅僅是參與進來,更多的是作為決策,將財政預算用於刺激經濟發展,鼓勵百姓使用公共產品,實現高效市場配置。

4、公共經濟管理體制的不斷完善有利於改善民生關係。

公共經濟管理對民生關係的改善主要通過政策指導和資金調配,通常用於民生方面的資金投入比較大,資金的流向需要明瞭清晰,要確保完全用於改善民生,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相關公共經濟管理制度,對相關改善政策與改善資金進行監督,從根本上確保百姓得到實惠。

(二)改善民生對公共經濟管理存在要求。

公共經濟管理對於民生關係的改善有很大作用,可以説他們之間緊密相連,在管理中,公共產品的產出增加,財政支出被優化,國計民生的各個方面都因此得到改善,再加上對公共經濟管理逐漸形成制度與法律的制約,百姓的實惠得到進一步保障。

1、政府管理職能需要進一步轉變。

隨着經濟發展國民生活水平提高,對公共產品有更高的要求,而政府實施經濟管理生產公共產品,滿足民眾需求的同時,促進民生改善。

可見政府在促進經濟、監管市場的同時,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服務,因此我們要更加確立政府的公共服務責任,使之承擔起相關責任,堅持不斷地將更多公共資源提供給百姓,加強維護社會穩定,從根本上改善民生。

2、深化公共政策的公平公正。

改善民生的必要條件是政府對公共事業的協調,這也是公共經濟管理的重要作用。

在公共經濟管理過程中,需要制定相關的公共政策,以確保社會分配公平進行。

其中,政策的制定需要民眾參與,讓公共政策更透明、更民主,還要有相關制度對該政策的貫徹實施進行監督。

三、公共經濟管理對民生關係的重要作用

(一)公共經濟管理促進民生需求的快速實現。

傳統的概念中,民生主要指百姓的衣食住行,隨着時代的發展,民生的意義逐漸擴大,除了基本生存保障外,還包括基本的教育、醫療等方面,這也導致一些問題隨之而來。

我黨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因此隨着經濟不斷髮展,政府一邊在瞭解民生的需求,一邊有方向地進行經濟建設,通過公共經濟管理手段滿足百姓的各種需求,即實現民生需求,進而從根本上實現社會保障,保證百姓利益,實現社會穩定發展。

(二)公共經濟管理促進公平的社會分配。

改善民生是進行公共經濟管理的出發點,最終目的是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實現社會平衡分配。

隨着國家經濟發展,財富總值越來越高,社會分配有偏差是難免的,為了避免問題擴大化,更好地平衡社會分配,我國政府出台了各種惠民原則、政策,確定均等化目標,提升公共經濟管理工作。

如在財政方面,政府在有意識地降低支出比例,逐漸實現從政府支配向公共支配轉型,做到平衡社會分配,改善百姓生活。

(三)公共經濟管理平衡貧富差距。

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人們的心理狀況會存在着不平衡狀態,這種心理反應會阻礙民生工程的實施,會產生一些社會問題。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具有貧富之差,一些人掙扎在生活線上,一些人依靠勤勞和勇敢快速地富了起來,因此一些人產生了不健康的心理,社會上出現了仇富的現象。

由此可見,過大的貧富差距可能會造成社會的兩極分化,這對於一個國家來説不是一件好的事情。

城市和農村之間的貧富差距造成了農村人口的鋭減,城市人口不斷增長,使民生關係受到不良影響。

只有通過公共經濟管理的適度干預,才能平衡貧富差距,減少社會矛盾。

(四)公共經濟管理促進就業。

就業是一個國家公民的權利保障,也是民生之根本,而權利的行使和義務的履行則是民生的一個重要內容,人們有權利要求勞動,也有義務進行勞動,因此就業證實了民生關係。

公共經濟管理要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目前我國每年大學生畢業人數處於上升狀態,在公共經濟管理中,一些城市並沒有做好減少失業、增加就業這項民生工作。

公共管理論文 篇三

公共管理模式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對公共管理模式進行研究,從我國公共管理模式的發展入手來進行分析,總結出我國公共管理事業存在的問題,進而對公共管理模式進行對比研究,最後對我國公共管理模式的選擇做出預測與指導。

關鍵詞:公共管理;模式;選擇

前言

我國的市場經濟起步較晚,但是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果。隨着全球一體化的發展,我國在公共管理事業上的選擇則變得尤為重要。公共事業管理直接關係到政府公共管理功能的定位以及政府對公共管理的參與程度和參與方法。下面讓我們來進行研究。

1 我國公共管理模式的發展及現狀

1.1 計劃經濟下政府主導的公共管理模式。新中國成立後,與當時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相對應,在公共管理領域裏,政府是絕對的統治者,所有的公共服務都由政府統一計劃安排,是絕對的一元化管理模式,這種絕對在實踐過程中造成了公共管理參與意識淡漠、公共服務效率低下、公共管理目標實現偏差進而導致整個公共管理模式僵化,無法實現公共利益共享,嚴重阻礙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1.2 市場經濟下多元主體的公共管理。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市場經濟體制建設階段,但傳統計劃經濟的影響依然存在,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程度、政治體制及公共事務本身的層次性、複雜性,我國開始了多元主體參與公共管理的嘗試[1]。形成了我國特有的多元公共管理主體系統。在這種模式中,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得到強化,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得到調整,政府不再壟斷公共服務的供給過程,而是通過政府與市場的分權,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和力量為公眾提供公共服務,使政府的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大大提高。這種模式下共有四類主體組成:第一類是人民羣眾,第二類是直接掌握公共權力處理公共事務的國家機關(廣義的政府),也可稱為權力組織;第三類是執政黨,它在權力組織的形成和運行過程中有着正式的、合法的、重要的地位與作用;第四類是非政府公共管理機構(包括各類政治團體、依靠法律和政府授權來處理公共事務的公共部門、自治組織和民間組織)。其中人民羣眾是基礎主體、共產黨是關鍵主體、政府是核心主體、非政府公共機構是新興主體。這個相對豐富的多元系統大大促進了我國公共管理的發展。但是隨着社會發展進步它的不足依然明顯。

1.3 我國公共管理現存的問題。儘管我國的公共管理改革已經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能讓人滿意的問題,我國政府受傳統行政管理思想影響,官僚制思想嚴重,一直以來,我國政府的公共管理都以採取“政府幹預”的模式為主,這就存在着一些問題。就公共管理的發展而言,傳統行政管理理念中,官就是為老百姓做主這種想法仍然存在於公共管理事業中。在這樣思想的潛移默化下,在政府公共部門任職當官的人往往把自己當作權利的所有者和社會的主人,而把公共權力的真正所有者-公民當作公共權力指向的對象,從而強調公民對政府公共管理的服從義務。長此以往,公民也習慣於服從政府的“管理”,以致依賴政府和官員們替自己做主[2]。在這樣扭曲的理念下,作為公共管理主體的政府和公共權力所有者-公民之間就產生了實際的距離。

2 對公共管理模式的分析

2.1 干預模式。公共管理的干預模式又稱官僚模式、科層模式,是一種政府依靠龐大的官僚組織對社會生活進行全面干預並壟斷公共管理過程的公共管理模式。在這種公共管理模式下,市場對公共管理的參與是間接的。公共管理干預模式的理論基礎是20世紀20年代德國學者馬克斯・韋伯設計的“官僚模型”。

2.2 市場模式。公共管理的市場模式是一種政府與市場分權、政府與市場共同參與公共管理過程的公共管理模式。在這種公共管理模式下,政府不再壟斷公共服務的供給過程,市場對公共管理的參與是直接而非間接的[3]。公共管理市場模式的理論基礎是公共選擇理論和新公共管理理論。公共選擇即非市場的集體選擇,亦即政府選擇。公共選擇理論的代表人物,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詹姆斯・M・布坎南提出: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為與市場制度中的交易行為大體遵循着同一種模式,即“經濟人”模式。經濟人模式的共性在於追求個人利益,使個人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因此公共選擇並不具有永遠正確的天賦。由於一些政府純粹是為官僚機構的自身利益而不是為公共利益而存在的,對社會只能產生負效應而不是正效應,因而也就遭遇着失敗的危險。那麼,政府失敗的主要表現形式是什麼,原因又在哪裏呢?對此布坎南從經濟學的視角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認為,政府失敗的主要表現形式是政府政策與工作的低效率,其原因在於政府組織間缺乏競爭,政府部門缺乏降低活動成本的激勵機制,政府機構的自我膨脹以及政府監督信息不完備等。為了補救失敗,布坎南提出必須重新界定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係,打破政府對公共服務的壟斷;在公共部門引入競爭機制,改善官僚制的運轉效率;改革賦税制度,通過限制政府税收收入而限制政府權力;創立新的政治技術以約束政府權力,使公共選擇最大限度地接近公眾的實際價值偏好。

3 對公共管理模式的而正確選擇

隨着世界政治、經濟一體化的到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的行政環境會隨之改變。我國政府公共管理究竟採取何種模式更能適應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大眾的切身需要,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分析今後我國政府公共管理模式取向問題。借鑑西方發達國家的市場化模式和充分發揮我國政府公共管理的優良傳統,我認為可以關注四種公共管理模式取向,即企業化模式取向、公民參與模式取向、放鬆規制模式取向、社區政府模式取向。對於現實中國而言,選擇適合的公共管理模式的時機已經成熟,但是,這種選擇必須建立在對公共管理各種模式(尤其是干預模式和市場模式)進行理性評價和對現行行政體制進行客觀認識的基礎之上。企業化模式,是在充分借鑑西方發達國家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市場化的公共管理模式。在企業化模式下,政府公共管理部門學習借鑑企業管理中先進的管理技術、方法、手段於公共管理事務中,以提高政府管理的行政效率,做到事半功倍。隨着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企業化模式對提高我國政府績效、增強我國政府的競爭性、培養我國政府真正地以顧客為導向的思想等方面,都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公民參與模式,是指政府進行公共管理的過程中,能充分了解民情、反映民意、發揮民智的一種公共管理模式。這裏的公民參與,不僅僅是指社會大眾的參與,還包括在政府組織層級關係中,位於中層和基層組織中的公務人員的參與放鬆規制模式,是指政府在進行公共管理過程中要適度去除一些繁瑣的規章制度和繁雜的行政程序,使行政公務人員能夠依靠自己的能力和責任心來從事新的創造性的工作,以使政府成為一個具有創造性的政府的公共管理新途徑。如果説以上的三種公共管理模式取向,是主要借鑑於西方發達國家新公共管理模式的話,那麼社區政府模式就是主要來源於我國政府公共管理的優良傳統。社區政府模式,主要是指發揚民主革命時期邊區政府和建國初期城市街道居委會的親民模式。社區政府模式,對發揚我國優良傳統、建立我國和諧社會、構建我國親民政府、堅持羣眾路線等方面將起到更為積極的作用。

結束語

以上文字對我國公共管理模式進行了研究,通過研究可以看出,我們應該借鑑別國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的國情,創造有我國特色的公共管理模式。應繼續發揚我國政府的優良傳統,建設和諧的政民關係,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康曉光。權力的轉移-轉型時期中國權力格局的變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21(4):12-13.

[2]張德信、薄貴利、李軍鵬中國政府改革的方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2):15.

[3]汪玉凱。中國行政體制改革20年[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20(4):28.

公共管理論文題目 篇四

一、公共人力資源管理論文題目:

1、分析我國農村社會保障

2、我國人才測評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3、淺析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城市化的問題

4、河北省人才中介市場的現狀及發展完善研究

5、我國勞動力移動與靈活就業研究

6、組織結構對服務性行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

7、人力資本積累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研究

8、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原因分析

9、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探析

10、我國農村勞動力素質分析

11、農村勞動力就業狀況分析

12、某某地區農村人力資源狀況調查分析

13、女性勞動力就業狀況分析

14、論女性勞動力就業障礙分析

15、淺議女性勞動力就業歧視

16、女大學生就業問題探討(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分析)

17、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經濟學原因分析

18、農村勞動力(或女性勞動力、大學生)就業問題芻議

19、中國人才流動問題及對策研究

20、對城市人才流動現狀分析

21、人才培養和流動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係研究

22、高技術人才國際流動的研究

23、人才流動中的社會保障因素分析

24、安徽省“江南集中區”xx人口政策分析

25、合肥師範學院畢業生入伍狀況調查研究

26、合肥師範學院大學生西部支教狀況調查研究

27、xx(地區)公務員錄用制度存在的xx問題及對策建議

28、xx(地區)民營中小企業社會保障制度構建研究

29、論現代公務人力資源管理髮展的新趨勢--以xx為例

30、電子政務環境下行政溝通中的障礙與對策研究---以xx為例

31、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基於xx地區的調查分析

32、勞動經濟學視角下淺析大學生就業問題--以xx屆畢業生為例

33、中國老齡人才資源開發戰略

34、中國勞動力流動與户籍問題研究

35、女性職業發展的瓶頸與對策研究

36、人力資本、創新與經濟增長

37、人力資本、政府公共教育支出與經濟增長

38、人力資本外溢與經濟增長

39、人力資本不平等與經濟增長

40、社會資本與農民工就業問題的研究

二、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論文題目:

1、基於戰略的電力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研究

2、淺談中美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差異

3、論人力資源管理對酒店旅遊業的深遠意義

4、人力資源管理要為企業增值服務

5、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弊端及對策略

6、淺析企業人力資源成本的控制

7、從人才危機看國有企業人力資源管理

8、家族式民營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困境出路

9、淺析人力資源管理與企業的凝聚力

10、人力資源是現代企業的戰略性資源

11、我國零售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12、人力資源價值和企業價值評估

13、論人力資源管理在企業管理(或國有企業、私營企業、中小企業等)中的重要性

14、如何在中小企業(或國有企業、私營企業、家族企業等)落實人力資源管理職能

15、國營企業(或民營企業、大中小型企業、家族企業等)戰略人力資源管理模式探究

16、某企業(或經濟發達地區、中西部地區、國有企業、私營企業等)管理創新模式探析

17、論國營企業(或民營企業、中小型企業、某企業等)人力資源管理問題及對策

18、論國營企業(或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等)核心員工(或知識型員工)管理問題與對策

19、淺談國營企業(或民營企業、家族企業、中小企業、核心員工、知識型員工)員工流失與管理

20、影響員工流失的組織因素分析

21、xx企業團隊建設問題探討

22、某企業職工結構與素質分析

23、餐飲連鎖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實踐與探索

24、人事檔案管理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作用與要求

25、新型用工模式--xx公司勞務派遣簡析

26、淺談xx企業併購中的人力資源管理

27、製造行業員工租賃模式探討

28、淺談“鮎魚效應”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以xx為例

29、xx公司團隊精神的培育

30、論xx系統人力資源外包的利與弊---以xx為例

31、xx企業異地項目的人力資源管理

32、論xx公司因人制宜的溝通藝術

33、淺析xx公司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

34、天天快遞公司快遞員行為研究

35、淺談員工的壓力管理---以xx為例

36、xx公司員工忠誠度的培養

37、企業在不同盈利階段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探索

38、政府創投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意義

39、民營風投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意義

三、人力資源規劃論文題目:

1、 職業生涯設計與開發問題研究

2、論我國企業中的工作分析與人員匹配

3、論職務分析在我國企業中的應用

4、企業國際化經營與戰略性人力資源管理

5、跨國公司人力資源戰略研究

6、中國集裝箱集團人力資源戰略規劃

7、基於企業戰略的人力資源規劃研究

8、國有企業人力資源規劃體系研究與設計

9、人力資源戰略的分類選擇與構建貫徹研究

10、跨國企業海外子公司人力資源管理戰略選擇研究

11、國有企業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戰略研究

12、中小企業人力資源戰略研究

13、跨國公司在華企業人力資源本土化戰略分析

14、外包:人力資源管理戰略發展方向探析

15、外資零售企業在華人力資源戰略及實施策略研究

16、私營企業人力資源開發途徑探析

17、試析馬克思《青年在職業選擇時的。考慮》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在聯繫

18、上市公司人力資本現狀剖析

19、淺析xx企業人力資源結構優化的策略選擇

20、xx公司員工手冊核心內容設計

21、xx企業基於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人力資源外包策略

22、壹正裝飾有限公司人力需求調查

四、招聘與配置論文題目:

1、淺談現代企業如何實現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與管理

2、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的選拔研究

3、招聘面試的方案設計與研究

4、西部(或農村、鄉鎮企業、中小企業、家族企業等)人才引進機制研究

5、人才招聘問題與對策分析

6、論企業員工招聘風險

7、國有企業(或私營企業、中小企業等)管理人才選拔問題研究

8、企業重組(或併購、戰略進攻等)中的人力資源匹配研究

9、論大學生求職簡歷中虛假信息的甄別

10、論招聘虛假信息分析

11、校園招聘有效性的思考---以xx為例

12、某企業人員招聘與崗位分析設計

13、某企業員工招聘實踐技巧

14、企業主要招聘渠道的效能比較分析---以xx為例

15、xx公司人才招聘隊伍技能組合模式及效果研究

16、XX公司崗位職責説明書

17、淺析企業招聘中背景調查的重要性---以xx為例

18、xx公司網絡招聘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19、xx公司安徽地區本年度員工招聘計劃與配置設計

20、人才測評在xx公司中層人員招聘中的應用

21、xx公司內部競聘方案設計

22、xx校園招聘人才選拔體系的設計與研究

23、xx現代企業競聘上崗的流程設計

24、淺談xx汽車專賣店招聘渠道及解決方法

25、結構化面試在選撥中層管理人員中的應用---以xx為例

26、xx銷售公司總經理競聘方案設計

27、試論羣體決策法在xx公司招聘中的應用

28、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銷售顧問招聘問題研究

29、統一集團人員招聘現狀及政策分析

30、xx企業人員招聘渠道開發的現狀及改進

31、A公司招聘體系構建研究

五、培訓與開發論文題目:

1、如何挖掘員工的潛能

2、企業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分析

3、國有企業的管理人員培訓問題研究

4、研發人員素質測評體系構建

5、xx酒店在崗英語培訓規劃設計

6、xx公司新員工入職培訓方案設計

7、企業培訓資源研究

8、崗位管理技術在人力資源開發中的應用

9、淺議我國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

10、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

11、農民工培訓現狀與問題分析

12、我國中部(或西部)地區人才(或人力)資源開發戰略研究

13、人力資源自我開發問題探析

14、欠發達地區人力資源開發現狀與對策

15、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的人力資源開發問題淺論

16、民營企業人力資源開發面臨的問題與對策

17、論培訓在企業人力資源開發中作用

18、中小企業(或家族企業等)員工培訓現狀與對策分析

19、淺議家族企業吸納人才和人才培養問題

20、國有企業(或民營企業等)的管理人員培訓問題淺析

21、國有企業(或民營企業等)人力資本投資的初探

22、論在職培訓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與作用

23、論人員素質測評(或能力測評、職業性向測評等)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作用

24、研發人員素質測評體系構建

25、論中層行政管理人員評價體系建立

26、企業人力資本投資方式研究

27、中國現代人力資本形成研究

28、企業人員招聘的經驗選擇、誠信和僱傭合同研究

29、我國企業培訓需求分析研究及模型構建

30、國有企業技術人才流失內在動因與對策研究

31、A公司員工職業生涯管理案例分析

32、企業核心員工管理分析

33、核心員工管理機制的構建

34、企業員工滿意度管理研究

35、企業員工培訓風險管理研究

36、建立完善的企業人員素質測評系統的探索

37、網絡時代人力資源管理的創新模式研究

38、跨國公司的員工培訓

39、團隊精神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的運用

40、淺析白領女性的競爭地位及其改善措施

41、新生代農民工技能培訓xx問題探析

42、xx公司新員工崗前培訓設計

43、xx培訓機構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以XXX培訓機構為例

44、xx公司基於崗位職責的培訓者培訓設計

45、户外體驗式培訓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啟示---以xx為例

46、基於角色的HR從業人員的培訓淺析---以xx為例

47、基於勝任力的培訓效果評價模型研究---以xx為例

48、民營醫院人力資源管理者的素質要求及培養---以xx為例

公共管理畢業論文 篇五

一、社區管理的主要內容

的參與性,能夠實現自治式的管理。除了社區組織外,還包括一些下屬的部門機構,包括環衞、物業、經濟等職能部門,同時有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如學校、機關單位等。社區組織的管理可用資源眾多,能夠有效的對社區進行管理,這與以往社區行政管理存在根本差異,主要的區別在於以往主要是政府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預管理,而管理任務也是根據上級的具體要求,社區管理則是實現了多方的管理,尤其是自治組織以及居民本身,並且社區組織的管理佔主體地位,同時社區管理的對象是管理主體,因此可以極大程度的調動管理主體的可用資源,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最終實現社區管理的最終目標。另外,對社區管理機制的影響還包括市場機制、社區機制以及法律機制的影響,其中社區機制較為重要,主要包括社區聲譽、社團制度、道德制度以及自治原則等。結合以上所述,社區管理的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行政管理

主要包括社區組織的建設、工作內容、工作目標和最終取得的成果,例如向居民講述選舉的具體事項,公平、公正的建立居委會等社區組織,然後再完善事物機構以及職能要求,從而實現社區的有效管理。行政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代表本社區的居民與外部政府部門或者其他社區組織進行交流,同時還要進行社會統計工作,對社區人口數量進行普查,協助計劃生育和徵兵等工作順利開展。

(二)黨建管理

黨建工作是社區管理必不可少的工作內容,是社會組織管理機制的重要課題,不管是何種類型的社區,都應該堅定共產黨的領導,配合基層黨員的工作,推進黨建工作能夠充分體現基層黨員在社區管理中的領導作用,並且將我黨嚴明的自律機制融入到社區管理當中,讓社區組織的管理朝着正確的方向發展,並提高管理效率,保持與時代發展的先進性。

(三)社區關係以及治安管理

這一部門的工作主要是負責解決居民之間可能出現的矛盾和糾紛,並依靠社區居民共同的價值觀念開展調解工作,另外在社區內宣傳安全教育,讓居民們在生活中做到防火、防盜,對社區進行巡視檢查,以全面保障社區居民的人身財產安全,另外利用治安管理機構與制度約束居民的行為,這為和諧安定社會有重要意義。

(四)社區服務管理

為了使社區呈現和諧互助的良好氛圍,社區組織應該培養居民們相互合作的良好習慣,建立一個互助性的友愛社區,讓社區服務產生最大的效益。首先是便民服務、社區福利服務等,就是充分了解社區居民的內心需求,為其提供針對性的服務;其次還應該大力發展公益事業,例如完善社區內的基礎設施,主要包括學校、體育、衞生保健等設施,同時照顧到社區內的孤寡老人和弱勢羣體。

(五)社區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是活躍社區氣氛,增強小區居民凝聚力的關鍵所在,主要包括羣眾性的文體活動、健身活動等,而社區組織就是負責相關文化活動的組織和執行,讓居民們都參與到文體活動中來。同時社區組織還應該完善教育機構,從而對居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讓居民遵守社會主義制度以及公共道德,消除居民思想上的困惑,以積極的精神面貌感染居民,使其形成正確的政治思想以及道德素質。

(六)公共環境管理

社區組織能夠整合社區的經濟和居民力量,從而為其提供高水平的社區服務以及公共物品,同時改善公共環境,鋪設綠地,使道路交通系統更加完善,居民用水用電更加穩定,鄉鎮村委會還應該及時對農田水利、防汛抗旱等基礎設施進行維護,與居民緊密聯繫,優化社區的環境建設,讓居民能夠踴躍參與到環境建設當中,對此還可以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獎懲體系來提高居民的積極性。

二、社區公共管理的必要性

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使得社區管理的管理方式必須做出改變,即將管理權力由政府轉給社區組織,只有提高社區組織管理的有效性,才能夠從根本上提高社區管理的水平。第一,政府以及企業開始從社區管理中的退出,而管理責任就交給了社區本身,因此有必要進行社區公共管理;第二,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使得社區管理的中必須將市場方法和行政手段結合起來;第三,社區的公共管理是社區機制得以正常運作的基本保障;第四,社區未來的發展必須以社區公共管理為基礎;第五,社區安全和穩定的基本前提就是實施社區公共管理。

三、社區管理與公共管理的相互關係

公共管理主要包括社會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以及國家公共管理,社區管理屬於社會公共管理的重要內容。社區是不同等級政府的公共管理目標,因此其也屬於政府公共管理的核心內容。在公共管理相市場化和社會化的發展中,社區管理體現出的特徵與其發展方向相迎合,可以利用眾多的管理方式對公共管理的理論、方法以及未來發展進行創新。結合以上社區管理的內容不難看出,社區管理本質上是屬於公共管理的一部分,並且其以一個類似於微觀公關管理的模式在運作,社區管理對於公共管理產生了眾多的積極影響,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社區管理對公共管理理論的影響

在新時代下,公共管理具有明顯的市場化以及社會化,相比以往的公共行政管理而言,市場以及社會成為其主要的特點,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具有較為先進的新公共管理理論,社區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社區以居民為管理對象和管理主體的自主管理機制,將這種理念引入到公共管理當中,能夠使公共管理的水平得到質的飛躍。社區特有的這種機制很好的解釋了公共管理的創新實踐,主要是由於社區管理是以較為完善的社會學理論為依託的,其相關理論已經趨於成熟,除此以外社區方式在經濟學中也得到的應用,在解決經濟問題或者進行經濟實地考察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當社區管理理論被引入到公關管理之後,能夠促進公共管理中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的全面發展,使公關管理理論得到實踐的機會,因此社區管理對公共管理理念的創新有深遠的意義。

(二)社區管理對公共管理方法的影響

隨着社會的不斷進步,以往行政管理模式開始向新公共管理進行轉變,其中主要是對市場方法的應用,市場機制以及社會化的應用使得傳統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得到解決。尤其是民眾參與的管理方式為公關管理方式的拓展提供了依據,充實了公共管理的內涵,社區機制之所以能夠發揮出較強的效果,主要是因為社區居民有存在血緣、地緣以及業緣等眾多的聯繫,這使得社區本身就有一股較強的凝聚力,因此自治管理具有較好的基礎條件。因此,讓社區居民形成較為抑制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能夠保障社區管理的順利開展,也進一步提高了公共管理的效率。

(三)社區管理對公共管理未來發展方向的影響

社區管理作為公關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高水平的管理必定也讓公共管理在社區這一部分的研究更加透徹,並且這也是未來公共管理主要的發展方向,以往的公共管理主要利用國家以及政府的行政干預來實現,但而沒有發現基層的社區中也存在公共這一特質,同時忽視了除政府外其他組織同樣具備進行社區管理的能力,並且這種非政府的社區管理正逐漸成為公共管理未來最為重要的發展方向。社區管理在不斷的發展中已經逐漸與市場化和新公共管理社會化相兼容,社區管理活動的對象是社區居民,並且與居民的根本利益相掛鈎。以社區契約和社區機制實現管理,並且運用市場方法提高管理的靈活性。因此社區管理的性質是不受到政府行政治理的管理模式,這一特徵與新公共管理理念基本相同。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社區管理中存在一個微觀的。公共管理,在以往這一點被忽視,實際上利用公共管理理論對社區進行管理具有可行性,能夠打破社區管理的瓶頸,同時社區管理又使公共管理理論得到了更新,拓寬了公共管理的辦法,提高了公共管理的有效性,最後社區管理正逐漸成為公共管理未來主要的研究方向,只有深入瞭解兩種管理制度的的特徵才能夠促進我國公共管理的不斷進步。

公共管理論文題目 篇六

1、醫療機構的員工培訓問題

2、學習型醫院創建研究

3、醫藥企業組織結構的研究

4、醫藥企業競爭戰略研究

5、藥品研發制度的管理研究

6、藥品生產質量管理

7、各國GMP制度比較

8、藥品委託生產管理

9、藥品流通體制改革的研究

10、GSP認證與實施的探討

11、醫藥物流管理的理論研究

12、藥庫的管理研究

13、藥品招標採購制度的研究

14、醫藥代表(醫藥銷售人員)管理問題

15、藥品互聯網交易管理探討

16、農村用藥調查研究

17、上市藥物的再評價制度研究

18、藥品分類管理研究

19、非處方藥管理研究

20、處方藥管理的研究

21、藥品註冊制度的研究

22、藥品質量檢驗制度研究

23、進口藥品的管理問題

24、執業藥師制度研究

25、藥品包裝的管理

26、藥品商標的管理

27、藥品説明書的管理

28、藥品名稱規範管理

29、藥品廣告管理

30、藥品價格的定價機制研究

31、醫療機構製劑的管理

32、社會藥店的經營管理

33、醫藥分開的管理學研究

34、藥房託管的模式研究

35、新藥定價的經濟學研究

36、特殊藥品管理

37、藥品儲備管理

38、藥品召回制度的搏弈研究

39、藥品不良反應救濟制度的研究

40、醫院藥房的經營管理研究

41、醫藥商業賄賂問題探討

42、藥品監管體制的研究

43、食品安全監管問題

44、醫療器械管理研究

45、中藥品種保護問題

46、我國的藥品安全管制問題

47、藥品價格與醫療服務價格的關係問題

48、健康權的權利屬性及法律保障

49、健康權國家義務初探

50、醫療衞生體系中政府角色定位分析

51、政府與公立醫院的法律關係的界定

52、健康管理體系構建模式及運行機制的研究

53、民營醫療機構運營現狀調查分析

54、民營醫療機構的法律地位分析

55、醫療機構管辦分離模式效果調查與評價

56、管辦分離模式實踐公立醫院改革路徑初探

57、和諧社會衞生觀解析

58、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醫患糾紛的比較分析

59、醫療機構和諧醫患關係構建要素分析

60、當前我國藥事立法的趨勢與特點分析

61、藥品召回制度的法理探究

62、公共政策目標價值以及價值衝突研究

63、利益集團與公共政策制定

64、公共政策執行失靈的成因分析與對策

65、農村公共物品供需現狀調查研究

66、統籌城鄉發展的財政政策選擇

67、“藥品收支兩條線管理”在中醫醫院實施現狀及政策研究

68、江蘇省中醫藥資源配置的現狀調查分析

69、江蘇省中醫藥資源配置評價體系的研究

70、江蘇省中醫藥資源配置的理論研究

71、醫療服務誘導需求的搏弈研究

72、對高等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73、某地區衞生總費用的分析研究

74、我國藥品不良反應管理的實證研究

75、中醫藥與社區衞生服務的研究

76、現代企業人事測評技術及其應用

77、性別差異與職位升遷問題研究

78、女企業家人力資源開發障礙分析

79、新東方集團對市場專員培訓計劃

80、試論xx公司90後員工的培訓管理

81、關於薪酬結構的設計與薪酬水平的外部競爭性

82、非營利性中醫醫院衞生人力資源成本研究

83、我國某地區農村衞生人力資源狀況調查分析

84、我國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研究

85、中外合作辦學研究

86、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資主體與提高高校經營效率的關係研究

87、醫療機構人力資本價值評估體系的研究

88、江蘇省建立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資體制的問題及對策的研究

89、高等教育現代產權制度的探討

90、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資體制如何建立激勵約束機制

公共管理畢業論文 篇七

就目前來看,雖然各種研究公共管理的著作層出不窮,但對這一概念的界定仍然是眾説紛紜、莫衷一是。區域公共管理既不同於公共行政以及行政管理,也與區域行政存在不同之處。我國學者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並綜合區域、區域行政、公共行政以及行政管理等各種理論知識,最終將區域公共管理概述為:在共同利益的驅使下,為解決存在於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等其他領域的各種公共問題,區域內的多元主體利用調解、協商的方式與手段對區域內橫向以及縱向層級之間的重疊交叉的關係所進行的一種有效的管理。

一、我國區域公共管理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

(一)存在過分追求政績的問題

GDP是評價區域公共管理好壞與否的一項重要指標,更是衡量一個官員政績如何的重要標準。這樣就造就了一些不顧一切官員盲目追求GDP的增長,從而導致了一系列環境污染現象的出現。同時也很容易在地方政府與地方保護主義之間形成惡意競爭的局勢。在區域公共管理中,其權限牢牢掌握在區域政府的手中,區域政府肩負發展本區域經濟的職責,因此往往打擊一切影響本地經濟發展的行為,而實行一套保護本區利益的經濟保護制度。這樣一來,雖然本區經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不符合國家所倡導的可持續的科學的發展觀。

(二)存在行政化氾濫的問題

在區域公共管理中,行政化的處理方式有助於促進政府間的交流與合作,保障組織的順利運行。行政化雖然能夠幫助實施區域公共管理,但是也要謹慎預防泛行政化現象的出現。如果組織目標與運行方式以及權力來源都採取行政化的手段,一旦行政化氾濫,將喪失行政化原有的效力,從而扭曲解決區域問題的宗旨,區域公共管理中平等、合作的精神也將受到嚴重破壞,地方與政府之間的溝通與協作也會難以實現。所以,行政化手段是把雙刃劍,善用者能夠發揮效力,濫用者只能收穫適得其反的結果。

(三)存在流域治理的問題

從自然區域的角度看,流域的整體性極強,上下游之間的關係尤為密切,流域內的自然要素一旦受到破壞,勢必會對周圍的環境造成難以修復的影響。但是從行政區域的角度看,流域往往被不同的行政區域所劃分,因此它又是不完整的。而不同的區域基於不同的立場考慮,很難達成一致實現區域間的合作,往往是自己污染自己治理。正因為如此,地方政府的功利動機與流域治理的公益之間的矛盾與衝突日益凸顯,從而也導致區域環境的污染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理。

(四)存在政府制度缺失的問題

政府的制度在區域公共管理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是保障區域公共管理高效、合理、合法的重要一環。但就目前的形式來看,政府制度在這一環中存在着嚴重的漏洞與缺失,主要表現在:區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安排有待完善以及區域政策的制度框架尚未成形。例如,地方保護主義普遍存在,嚴重影響區域整體經濟效益的發展與提高;流域治理中生態補償機制、利益協調機制等弊端頻現;宏觀以及中觀區域治理的制度框架仍然處於探索階段。另外,行政區行政的治理理念依然存在。這種頗具等級層次的治理方式,將外溢性區域公共問題排除在等級治理的層次之外,因此有待進一步的健全與完善。

二、促使區域公共管理制度創新的複雜因素

(一)全球化與區域化的推動,促使區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創新

在全球化以及區域化迅猛發展的勢頭下,諸多複雜的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得國際新區域運動勃興,國家民族間原有的區域形態被打破,由封閉形態向着開放性的區域化模式迅速轉變,促使國際間的宏觀區域公共問題日益明顯。這種跨國性的區域公共管理問題一旦引爆,單純依靠國家內部的力量已難以應對,必須藉助洲際間的團結協作才能順利完成。例如,國家安全、環境治理等。另外,全球化以及區域化推進,增強了相鄰國家間所形成的“次區域”的相互依賴感,因此引發了一些無法迴避的中觀區域公共問題。例如,發生在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印尼三個相鄰國家的合作供水問題。

(二)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推進,促使區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創新

中國的工業化以及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引發了諸多形式複雜的區域公共問題。主要包括行政區劃的變革問題。行政區劃的變革與調整在多股動力的助推下顯得格外頻繁,同時也充分顯示出政府體系間的再分配過程以及政治權力之間的激烈角逐。另外一種區域公共問題是由中國幾千年農耕歷史所決定的城鄉二元結構問題。中國的農民人口眾多,為農村城市化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可以説,中國的城鄉二元結構問題是存在於城市與農村兩種不同政治行政區域之間的差異問題,需要在這兩種區域之間進行必要的制度協調與重組,才能彌補公共管理之間的制度差異。因此,轉型時期的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尤為值得探究。例如,村改居問題以及“城中村”問題等。

(三)市場化與現代化的催生,促使區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創新

從清末、建國、改革開放到近代,我國經歷了西學東漸、四個現代化建設、區域的非均衡協調發展,這些艱辛的經歷換來了我們迄今令人矚目的現代化業績。然而較之西方國家,我國的綜合現代化水平依然很低,與西方國家的發展水平相比,差別甚巨。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我國是一個非均衡發展的國家,在發展水平與現代化程度上存在着嚴重的落差,極易引發一系列區域公共問題。典型的有:一些現代化水平較低的區域與沿海發達區域間所形成的差距逐漸擴大的“馬太效應”趨勢;中部以及東北老工業基地所逐漸呈現出的發展困境,使得“問題區域”的態勢愈加明顯;廣東、福建、江蘇等沿海內部區域發展的差距逐漸拉大;東、中、西部之間發達、次發達以及欠發達區域的發展差距日益突出。

三、在我國區域公共管理中進行制度創新的有效途徑

(一)建立科學的績效管理體系

政府官員的績效觀與其對政府政策的執行密不可分。官員所持的正確的績效觀應該以公共利益為出發點,公眾受益才是衡量官員績效之所在。而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管理體系,有助於提高政府官員的工作效率與質量。只有建立科學的績效管理才能滿足科學發展的需要,使政府運行效率得到大大提升。

(二)建立健全區域公共管理機制

有關學者指出,全球性的最突出特點是網絡性,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催生出的區域公共管理問題,其治理機制應該是網絡性的,而不能單純採用劃分等級層次的機制進行治理。我國在區域公共管理的問題上應該針對不同的組合方式建立相應的管理機制。例如,在治理行政區政府的公共管理問題時,多采用網絡主義、多元主義等。對於抽象的區域公共管理問題而言,傳統的科層制已經無法適用於不同類型及層次的區域公共管理問題,需要在此基礎上藉助特定的市場機制來實現綜合治理。

(三)轉變區域公共管理的管理理念

區域公共管理理念的轉變,需要緊密結合現實實際,破除傳統的落後的管理理念,傳承先進的科學管理理念。區域公共管理代表了一個時期社會的變遷以及時代的發展,其區域經濟帶在建立的同時,它的管理主體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因此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適時轉變管理理念。其次,在管理理念上,應該改變專項的行政理念,樹立團結協作共同治理的先進理念。這樣一來將能夠有效緩解因行政區劃的限制而對特定經濟帶的發展所形成的阻礙作用。再次,需要分散公共管理的權限。通過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溝通與協作,明確二者之間的關係,建立多元、互動、分散的權利運行機制,以此實現管理理念的轉變。

(四)完善區域公共管理的政策

區域政策的完善,是解決區域公共管理問題的重要保障。與時俱進的區域政策能夠有效推動區域管理制度的創新。傳統的單邊、內向型的區域政策,為區域經濟帶的發展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為了改變這種現狀,需要在以下兩方面做出努力。即儘量避免管理機制所引發的負面影響,加強區域協作精神,充分實現政策一體化以及結合時代發展趨勢,努力實施區域的功能性政策。前者在擴大了市場、降低了成本、收穫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後者有利於緩解政府間的不正當競爭,協調區域發展,縮小區域發展間的差距。

我國的區域公共管理在全球化、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以及現代化的大趨勢下逐步發展的過程中凸顯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有效解決,需要在績效管理體系、區域公共管理機制、區域公共管理理念以及區域公共管理政策方面實現突破與創新,以此才能實現區域經濟的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