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經濟論文

台灣鄉村發展的經驗借鑑與思考

欄目: 經濟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6.33K

台灣鄉村發展的經驗借鑑與思考

台灣鄉村發展的經驗借鑑與思考

一、引言

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和“20字總要求”將是未來一個時期中國三農工作的綱要(賀雪峯,2018)。在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大陸出台了許多利好台胞的農業政策。海峽兩岸在歷史淵源、文化背景、地理狀況等方面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在農業合作也有許多互補的優勢,這些構成了閩台合作的基礎。閩台合作目標與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規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然而如何將鄉村振興戰略變成政策去落實在閩台農業合作的實際工作中;如何實現“兩岸一家親,鄉村共振興”的共同願景,是當前閩台農業合作關注的焦點問題。在“20字的總要求下”,兩岸合作可以在產業轉型、鄉村改造、設施配套、生態治理、文化復興方面進行,並且應該得到適當的政策扶持與傾斜。

二、台灣鄉村發展的主要經驗

早期的時候,農業在台灣的整個社會結構中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隨着二戰後“亞洲四小龍”的快速崛起,台灣工業迅速取代了農業發展的地位,使得農業的發展成為了工業的從屬。費孝通(1993)指出,鄉村“去農業化”現象漸顯,鄉村人口外流、基礎設施落後、鄉村文化特色的逐漸喪失,使得鄉村建設秩序近於解體。在這種背景下,台灣當局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與措施,如1983年“社區發展工作綱領”、1994年“社區總體營造策略”、1999年 “9·21重建暫行條例”、2000年“農村新風貌計劃”、2010年“農村再生計劃”......這些政策的推出説明台灣當局意識到農業發展的重要地位,也對農業、農村與農民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進作用。然而,在這一系列的政策中,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台灣當局對鄉村的發展的推進逐漸由“自上而下”型轉變為“自下而上”型的模式。許標文等(2014)指出,“自上而下”的發展模式是台灣當局通過審視過去鄉村振興政策,運用整合性的規劃概念,以農民為主體,以鄉村為中心,挖掘鄉村價值,重構鄉村秩序的一種新的思維理念。

具體內容主要包括:第一,完善鄉村制度體系的建設。從計劃到制度再到規章,台灣對鄉村農業的住房規劃、產業發展、生態環境的建設、文化的保護等方面無一不指定了詳細的規則,使得每一條計劃都具體的落到實處,每一條制度都有法可依。第二,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劃( 2005—2008) ”指出要強化在地農民主動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建立自下而上提案機制,積極引導農民參與。鄉村是農民的鄉村,鄉村的發展離不開農民,加強農户自身管理,將權力迴歸到社會中,擺脱了美麗鄉村建設的固定思維,極大的激活農民積極參與建設的熱情。第三,堅持鄉村全面發展。台灣“農委會”針對台灣不同地區的特色,因地制宜的幫助各個社區發展特色產業鏈。堅持多元發展,並同時注重文化的傳承與環境的保護,提升鄉村的綜合競爭力。第四,注重本土人才培養。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對於農村人口的文化水平低、素質較低等問題試圖推出各種政策吸引人才,但是效果卻不佳。“培育農村再生的根本人才計劃”以鄉村人口為主體,由高校學者在鄉村開設不同類型的課程與培訓,從根本上提高熱愛鄉村、熱愛農業羣體的專業知識與技能。

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發展分析與建議

(一)區域特色

自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XX市市委、市政府積極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的“三農”工作戰略思想,積極推進工作與並創新工作機制,將小城鎮綜合改革、山地農業綜合開發、美麗鄉村建設、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千畝設施農業和扶貧開發這六項工作整合為一體,推動全面發展的格局,形成了屬於鄉村振興戰略下的XX區域特色。

小城鎮的綜合改革,立足於地區的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的發展。這種“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式的發展能夠積極的通過項目的推進、產業的改革來增強鄉村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

山地農業的綜合開發過程中,XX市政府採用工業化發展的理念,大力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改善,增加對農業綜合開發的投資,興建農業示範基地等一系列的措施實現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的生產。

美麗鄉村的建設離不開旅遊業的發展,XX市結合天然的山海資源優勢,創新發展生態旅遊業,體現着這種山海經濟模式下美麗鄉村的建設。

鄉村的振興離不開企業的發展所帶來的品牌效應。XX市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來優化企業的融資環境、提升企業的服務範圍。積極打造科技推動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與競爭與良好的示範。

田地是農業的基礎,農業設施更是其發展過程中離不開的重要工具。XX市政府統籌資源與資金參與建設農業大棚、開發農業創業園區土地等一系列的農業設施,助力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扶貧工作始終是XX市黨委、政府的工作主線。在針對歷史傳承的基礎上,經過艱辛的探索,使得地區貧困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二)優勢與劣勢

總體來講,XX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與推進取得了可喜可賀的成就。自上而下進行政策的推進、資源的調配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政府的身影,政府成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中流砥柱。在發展的規劃中,也充分利用了自然資源的優勢,大大的節約了鄉村產業規劃建設中的成本。該規劃將區域特色與全面發展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做到了六位一體的全面推進。

然而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發展所帶來的一些問題。首先,在XX的發展模式中,夾着太多政府的背影,這就使得農户或企業在參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過多的依賴政府資源,這一點在資金方面尤為明顯,如果財政的劃撥中斷,將會使得一些具有較好收益的項目出現“爛尾工程”,造成前期資源的浪費。其次,在鄉村建設中嚴重缺乏基層村民的自主性規劃,鄉村是農民的鄉村,是農民體現自身價值的生活場所,只有農民才清楚自己的需求,利用專家與政府人員參照城市的規劃與設計來改造農村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農户的利益,會降低農户參與的積極性。再次,在人才培養方面並未看到有創新可行性之舉,政府在推進項目的過程應該同時培養一批熱愛鄉村、熱愛本土文化的一代青年,為鄉村自主性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人才基礎。最後,鄉村的發展更多依賴自然資源的挖掘,未對這種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與發展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自然風險做好充分的評估與預防。此外農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度較低,並未帶來較高的附加值。

(三)政策引導和成效

為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部署,我省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XX省國土資源廳關於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充分發揮國土資源在鄉村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因地制宜的做好鄉村振興下土地資源的編制規劃,保障鄉村建設與發展的土地資源的需求;積極推進土地制度的改革,做好農村“三權分置”工作。《XX銀行業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提出三年計劃,包括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增加農村金融供給,重點支持特色產業的發展、鄉風文明的建設、基礎環境的改造等方面。《關於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建設特色現代農業的意見》指出要加快農業供給側的改革,推進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科技強農,做好扶貧攻堅工作,增加農民收入。

在一系列的政策扶持與引導之下,XX鄉村振興的工作取得了可喜可賀的成就。在千畝設施農業方面建立了11個高優農業示範園,幫助農户增收8945萬元。山地農業的綜合開發新增達到1.63萬畝,並利用這些土地培育了336個特色品牌。全市的龍頭企業大幅增加,2017年全市120家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累計實現總產值214.68億元,税金同比增長4.4%。全市創建40個美麗鄉村示範村,30多萬邊遠山區貧困羣體通過異地搬遷與工程改造使得生活環境得到了改善。

(四)幾點建議

鑑於以上提出的各種問題,本研究認為XX的鄉村振興措施的改善可以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個方面來進行闡述。要牢牢把握鄉村振興戰略的契機,明確自身定位,提高實施成效。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到,鄉村振興需要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現代化,形成特色現代農業產業格局,努力把農業打造成有奔頭的產業。同時也提出二十字方針“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要性歷史任務。

1.改善農業基礎設施。

圍繞產業興旺,更加重視綠色興農、質量興農,實現農業農村的多元化發展,大力改進農業基礎設施,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重視新型農業產業的發展,應該利用自身優勢,發展多元化農業。積極引導社會資本與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的建設,倡導農業價值鏈的轉型與升級。利用政策與制度為農業的轉型與升級夯實基礎。農業不是工業的附屬,要改變產業的發展思維,徹底拋棄“以農補工”,使得農業在社會經濟的地位有顯著性的提高,更多的實現產業融合的附加效應。深刻學習和利用產業的互補優勢,打造共贏局面。在推進的產業興旺的同時,要注重社會資本的介入,不能過於依賴政府資源。一方面積極調動社會資本能夠提高社會生產效益,避免資本的低效率利用,另一方面也能帶動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使得農户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與理念去規劃自己的生活空間,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2.構建美好生態環境。

生態宜居鄉村環境離不開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擺脱傳統農業對資源的依賴,改變以往先開發再治理的思維模式,順應人們對美好生活環境的追求與嚮往。構建人與自然共生的美好生態環境,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的偉大目標。積極發展農業生態旅遊,保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隨着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城鄉居民對農業農村要求提供優質的生態農產品與適宜的居住環境的需求得到了明顯的提升,要以“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目標,建設美麗鄉村。

優化產業結構中,注重金融的扶持,通過“融資”與“融智”積極加入農業的優化升級。為符合生態標準的綠色項目拓寬融資渠道,降低門檻,解決龍頭企業、優質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進一步完善金融市場服務功能,吸引外商投資。消除投資壁壘與管制,提高投資的積極性。進一步優化XX自貿區金融服務的範圍,增強地區優勢。在具體措施方面,應該開發更多的涉農貸款的產品,用來解決外資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除此之外,在守住系統性風險的情況下,降低金融機構的准入門檻,積極引入外資銀行的融資模式與理念,為XX的金融管理優化升級提供更多的參考。進一步降低中小企業的税負,鼓勵多元化融資渠道,為企業構造良好的競爭環境,形成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

3.堅持文化自信,培育淳樸民風。

將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進行有機結合,發揮鄉土精神風貌,培育積極向上、尊老愛幼的淳樸民風,藉此激活農村沉睡已久的潛能,提升鄉村文明的文明度與農民的幸福感。鄉村文明一直是中華民族歷史以來的優良傳統,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帶來工業化、城鎮化與信息化,在利用工業、信息所具備的技術與優勢推動新型農業發展的同時,保留淳樸的鄉土文明,構建公共文化體系,推進紅色文化、畲族文化、區域特色文化傳承發展。此外,XX地區鄉村的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問題較為嚴重,但是其民風較為淳樸,可以參考台灣的“培根計劃”,通過高效授課與培訓的方式提高這些留守人員文化專業水平與素養,對於熱愛本土文化的青年一代,積極的為他們謀取農業就業的管理崗位,將先進的技術理念與淳樸的鄉土文明進行有效的結合,使得其積極的參與鄉村振興中。對於不具備勞動能力的留守人員,可以發展農業副業,以支持多層次、多方位的農業發展。

4.健全鄉村治理體系。

要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就應該做到既讓廣大人民滿意又能夠科學有效治理,健全德治、法治、自治“三治合一”的鄉村治理體系。加強黨和人民的關係,保證鄉村和諧有序健康地發展。台灣注重對職業農民的教育,周向陽等(2014)指出台灣目前雖然沒有統計新型職業農民的人數,但是依據《台灣農業統計年報》數據可以粗略判斷,從1990年開始台灣職業農民比例呈現增長的趨勢。而XX農村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應該加強對農民職業教育的重視,積極創辦新型職業農民的課程,增加農民的專業知識。對於村民管理上,應該增強村民自我管理能力。台灣的組織化程度較高,在台灣的鄉村遍及了農民組織,而農民就是這些組織的會員。農民組織配備了農事經營班、農業產銷班等產銷經營組織,用於指導農民應該如何對農產品進行生產經營銷售等方面。XX的鄉村振興的戰略應建設鄉村農民參與平台,確保農民能夠積極的參與建設,滿足農民利益最大化的目標。

5.發展重點項目,促進居民增收。

生活富裕就要減少鄉村人民貧困,促進居民收入增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做到讓鄉村居民過上富裕的生活,讓人民羣眾朝共同富裕的方向前進。XX地區應該結合自身農業的發展現狀,提出自身的農業經濟發展的目標,根據中長期目標進行滾動式的項目審批,優先發展部分重點項目,再以這部分項目輻射帶動其餘的項目的發展。對於目前正在推進的台創園,應該着力引進現代農業精品項目,同時借鑑台灣方面的“建設富美鄉村”的經營理念。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