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畢業論文

體育專業畢業論文多篇

欄目: 畢業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51W

體育專業畢業論文多篇

體育專業畢業論文 篇1

論文關鍵詞:體育教育專業設置問題對策與建議

論文摘要:21世紀是一個充滿競爭和挑戰的時代,《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當今世界範圍經濟和國力的競爭實質是科學技術和民族素質的競爭。體育教學作為高素質人才不可缺少的部分,已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一、關於體育教育專業的研究概述

當前國外體育教育或體育專業教育的課程改革呈現出:普通教育與專業教育並重;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並存;課程設置基礎性、綜合性、多樣性等特點。所以,隨着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體育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得到廣泛的重視。

二、我國體育教育專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課程管理方面的問題

課程開發、課程選擇過於隨意。在課程評估方面,尚未建立合理的評估工作程序。開設課程同開闢一個研究領域是不同的,有時一個問題就可以構成一個研究領域。

2。課程設置理念上的問題

(1)重傳統,輕時尚。即重視傳統的體育教學課程如中長跑、跨欄等田徑類項目,忽視新知識、新技術、新內容的引進。尤其是新項目,如健美操、瑜伽、體育舞蹈等項目的安排與研究。

(2)重形式,輕實用。課程體系改革的實質就是課程設置的現代化,在我國,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學校教學內容陳舊,實用性差,教學設備簡陋,有的甚至流於形式,能真正同專業課程相聯繫並能應用於教學實踐的更是少之又少。

(3)重技術,輕理論。即重視技術技能的傳授,輕視基礎學科的學習。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其根本原因在於其教育模式“重術輕學”,在課程設置上,學生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傾注於專業技術技能的學習上,基礎理論和相關理論學習所佔的分量較輕。

3。課程結構方面的問題

(1)在專業課中專業基礎課和專業主幹課缺xx證。我國有的高校已提出“厚基礎、寬口徑、淡化專業、強化課程”的改革方針,而將相近的專業合併起來構建課程體系是未來大學教育課程設置的大趨勢。

(2)選修課在課程的設置上並未體現學科結構。課程體系本身缺乏內在的有機結構,有些選修課的設置牽強,隨意性明顯。綜合課程和選修課尤其是跨學科、跨專業、跨年級的選修課偏少,教師長期處於條塊分割的體制之中,導致學生綜合知識的欠缺。

三、改革我國體育教育專業現狀,實現體育教育持續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1、樹立體育教育專業教師的創新觀

體育教育的創新不單純是理念的創新,更體現在辦學的模式、教學管理、課程體系、傳授方法等方面的創新。首先要帶頭在體育觀念和體育行為上轉變,加強自身的專業學習與知識的更新。再者,加快教材的科學化和適應性建設,教材應結合現代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實際,使教材體系的實踐性與知識性相結合,建立一套具有科學性和適應性的體育教育專業的教材體系。

2、調整課程類型結構,提升主幹課程的作用

在高年級中開設自主型活動課和開放型綜合課兩種不同課型的試驗。自主型活動課中教師僅進行專題講座、組織技術輔導和考查,其他環節由學生自主性活動所替代。開放型綜合課採用俱樂部制或協會制教學,在組織教學形式、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的基本價值取向等方面是綜合的。師範院校體育教育專業所設的主幹課要突出反映專業的特點。首先,師範特性顯著。在培養體育教師的層次上可兼顧多級需要。其次,以專促能,學科交叉。在教學實踐中,術課教學要求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有一專長,對於非專項課,也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基礎,突出一專多能,以滿足未來基層體育工作的多方面需要。

3、構建主副修制課程體系,鼓勵學生跨專業選課

目前的情況下,在保證主幹專業課程的同時,可設立一個副修方向,讓學生相對集中地學習某一學科門類的一些課程,如娛樂體育、體育保健康復和體育經營管理等副修方向。充分利用學校各專業的資源,滿足學生的多種需求和個人的愛好。

在當前社會轉型、高科技發展和全球化背景下,體育教育專業改革朝向多樣化、特色化發展。主要從教學改革的內部因素出發,積極進行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條件等方向的改革,促進我國體育教育專業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陸作生,劉昕。學校體育課程改革思考[J]。中國體育科技,2002(9)。

[2]盧元鎮。論體育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J]。體育科研,2002(2)。

[3]陳永明。現代教師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唐玉光。教師專業發展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0(2)。

體育專業畢業論文 篇2

[摘要]本文采用文獻法、調查法(訪談法)對彝族地區學校調查並分析,論證了摔跤運動在彝族地區學校開展的可行性,並提出了相應的建議,為摔跤運動在彝族地區學校開展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彝族地區學校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得摔跤運動在彝族地區學校更好地傳承發展,增加彝族地區學校課堂的豐富性和吸引性,從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摔跤彝族學校開展可行性探究

1、前言

摔跤:重競技運動項目之一,是一項古老的競技項目,兩人徒手相搏,按一定的規則,以各種技術、技巧和方法摔倒對手。世界各國都有其民族特點的摔跤形式和方法。摔跤在我國涼山彝族所有傳統體育運動中是一項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體育活動之一。特別是在火把節、春節和彝族年期間,摔跤更是一項不可缺少的內容。

彝族摔跤是一種對抗性強的體育運動,特點是兩人徙手進行搏鬥,技術性很強,對運動素質的要求很高,通過學習和練習摔跤,能夠發展人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韌、靈敏等素質,同時還可以培養人的意志品質,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能夠較大幅度地高人體的心肺功能,對提高中樞神經系統和各器官的工作能力大有益處。近幾年來摔跤運動在彝族地區逐漸被淡化,同時掌握摔跤動作技術要領的人也越來越少,如果能在彝族地區學校來開展摔跤運動這門課程那麼有利於推動摔跤運動在彝族地區的發展,能夠提高彝族地區學校孩子的身體素質培養其意志品質,使得摔跤運動在彝族地區更好的傳承發展下去,為我國培養更多的摔跤人才參加比賽。

本課題研究摔跤運動在彝族地區學校開展的可行性來説明摔跤運動課程的開設對彝族地區有積極的作用。

2、研究對象和方法

2.1研究對象

深入到涼山彝族地區學校(哈土國小、洛古坡國小、馬坪壩國小、馬鞍國小)

瞭解當地的具體發展現狀,並選取了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哈土國小的在校學生、教師、領導作為調查對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法

通過大量查閲和收集彝族地區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等相關的文獻資料,在廣泛閲讀和整理各類文獻的基礎上,基本掌握所要研究的情況,深入到彝族地區開展研究,最終得出真實的結果。

2.2.2訪談法

詢問哈土國小在校學生對摔跤運動課程的開設和對學習摔跤運動的看法,與學校體育教師共同探討學生學習摔跤運動的積極作用,以及課程開設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和學校領導進行深一步的交流與討論影響課程開設的因素,再提供一些建議與之參考。

3彝族摔跤運動的主要特點

3.1彝族各地摔跤技巧不同,規則各異

在彝族中摔跤能手非常受族人尊敬。因而,摔跤活動也開展得很廣泛。各個地區的彝族都有自己規定的摔跤日期,大小涼山以及滇西的巍山、楚雄一帶,以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的火把節為主,還盛行在結婚典禮上舉行摔跤活動。滇南的彌勒、路南主要在農曆二三月摔跤。滇東的卻在農曆各月祭祀以後進行三天。其他還有在彝歷年、元宵節、端陽節、中秋節進行摔跤的。雲南彝族摔跤通常是從站立摔轉化為跪撐摔的循環式,主要動作為抓住對方腰帶,抱單腿、過背、夾臂翻、穿腿等,使對方雙肩着地為勝,與國際自由式摔跤相近,只是不分體重組別,沒有時間限制。四川涼山州彝族摔跤,則是雙方先抱腰抓好,爾後再用肩、臂和腰動作將對方摔倒。運動員在場上三戰兩勝,敗者退場,勝者再戰。彝族摔跤不搞決賽,只要連續戰勝兩個以上不同對手,就給予獎勵。勝兩個,敗於第三人的,當場獎紅布一米,勝三人以上的,參加“掛紅”儀式。每次摔跤結束時,大會將戰勝三人以上者都集中在場內發獎。戰勝對手最多的為“摔跤王”,在身上披掛纏裹約十米長的紅布,稱為“掛紅”。別的優勝者,都按戰勝對手多寡,分一至五等獎,以紅布數米,分別“掛紅”。

3.2具有廣泛的羣眾基礎

彝族摔跤運動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它是一種民族形式的體育項目,根據有關史料和文物記載,早在兩千年前我國已有摔跤運動,同時摔跤運動也是奧運會曾經的項目之一,由於其特點是兩人徒手靠技巧以及力量獲取最後的勝利吸引了許多人去關注,而且很多少數民族(如:彝族、蒙古族等)將它作為了一種傳統體育活動項目,是其節假日期間的必不可少的娛樂活動之一,特別是在彝族中這項運動是家喻户曉的,在每年火把節、彝族年和春節期間,摔跤是一項不可缺少的內容,這項運動不僅是彝族的娛樂活動更是衡量彝族小夥身體素質以及力量的標準,每年最終的優勝者不僅能夠“掛紅”還將獲得“摔跤王”的稱號,所以摔跤運動具有較為廣泛的羣眾基礎。

4彝族學校開設摔跤課程的可行性分析

4.1當地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

學校摔跤課程開設有多種因素,政府的行政職能佔主要因素之一;通過到當地政府部門以及體育局走訪調查,並將在彝族學校開設摔跤課程相關事宜告知有關負責人,得到當地政府及體育局的一致認可,認為此舉為傳統的體育文化事業能夠繼續發揚下去,做出了正確的引導和宣傳;其次,在彝族地區學校開設摔跤課程,有利於此項運動的穩定發展;隨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各民族之間的交往會越來越頻繁,文化也相互滲透和影響,有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彝族摔跤運動會會隨之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為進一步保證各民族之間的正常的文化,經濟和各方面的交流提供了重要保障。

4.2學校領導及師生對摔跤課程開設的態度

通過深入到彝族地區學校的調查以及對哈土國小領導及師生的訪談進行了解,學校領導從多方面考慮了開課問題:由於哈土國小學校處於偏遠的山區當中而且接收外來事物的信息較慢,學校總是走墨守成規的的路,幾乎無創新理念,當討論到摔跤課程的開設,學校領導表現出了積極的態度,認為新課程的開設有利於哈土國小學生身心的發展,打破了哈土國小長期以來傳統單一、枯燥無味的課堂教學模式,增加了學校課程的多樣性,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校校風的建設;學校的教師認為摔跤課程的開設有利於進一步加強彝族地區學校學生之間的團結,能夠推動彝族地區學校穩定的發展;由於哈土國小條件設施較為落後,平時同學們上體育課更多的是自娛自樂,大部分學生認為枯燥無味,少部分學生從小受家人的影響從而酷愛摔跤這項運動,當問到學生對摔跤課程開設的看法時,大部分學生都願意學習,因為學生們平時上的體育課基本學不到東西,面對新課程的開設充滿了好奇以及憧憬。因此,學校領導及師生對學校開設摔跤課程都有積極的態度。

4.3學校的教學場地設施

通過實地考察,3所學校(哈土國小、洛古坡國小、馬鞍國小)都位於山腳下,除了靠近城區的馬坪壩國小有操場,其他學校校內沒有完整的操場,更多的是泥巴地凹凸不平;通過訪問和查閲資料摔跤場地應該是在平地上或者是在室內進行還要有一定的器材(如:安全墊等),如果遇上下雨等天氣,壞天氣將會影響正常教學,校內領導和教師經過討論過後平時摔跤課程可在教室內進行,基本能夠解決教學場地問題。

4.4摔跤師資現狀

經過對4所彝族學校(哈土國小、洛古坡國小、馬坪壩國小、馬鞍國小)的走訪得知,學校的體育教師大多為彝族,從小受家族影響大都學習過摔跤,並且每所學校都有掌握摔跤運動技術的教師,個別教師還曾經參加過專業的摔跤比賽並取得不錯的成績,以上信息顯示,學校已具備較為豐厚的摔跤師資力量,能夠有力的推動此項運動在少數民族地區學校的發展,併為少數民族地區學校摔跤師提供了交流平台,為更好的促進此項運動發展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5開設摔跤課程的積極影響

5.1打破了沒有體育考試的陋習

通過訪談了解到,哈土國小等學校從未有針對體育課的考試,摔跤課程的開設,打破了長期以來學校沒有體育考試的陋習,增加了學校體育考試的項目;這也是評定學生身體素質合不合格的標準,也正因為有了考試,學生們對這門課程提高了重視程度,改變了哈土國小等彝族學校長期以來傳統單一、枯燥無味的課堂教學模式,同時增加了課堂的豐富性。

5.2有利於提高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和積極性

當前學生正處於生理、心理聯動反應敏鋭時期,他們的求知慾望較為強烈,對新事物充滿好奇,摔跤項目動作技術多,學生通過了解技術動作,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的動作進行練習和使用,以便於更好的掌握技術要領,課程的開設有利於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同時摔跤動作比較簡單,不用花費太多的時間去進行訓練,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另外,課程的結構比較合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增進學生健康、增強學生體質,從而激發學生的對體育課的興趣和積極性。

5.3能夠豐富學校的校園文化生活

校園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場所,摔跤課程的開設,能夠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有利於校園文化生活的發展,課程的開設不僅增強了學生強身健體意識,同時營造了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使校園生機勃勃,充滿青春活力。其次,在校園內開展一系列關於摔跤的體育活動及賽事,有利於推動學校“全民體育活動”的發展、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水平、培養學生養成終身體育的能力,能引導學生心態積極向上、氣質朝氣蓬勃。摔跤課程的開設不僅促進了彝族地區校園穩定的發展更豐富了學校的校園文化生活。

6結論和建議

6.1結論

通過深入到彝族地區調查並分析得出最終結論:彝族各地摔跤技巧不同,規則各異,同時這項運動具有廣泛的羣眾基礎;在彝族學校開設摔跤這門課程,得到了當地政府以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當地學校領導及師生的一致認可,學校的場地設施及師資現狀基本能夠達到課程的開設要求;開設摔跤課程有着積極地影響,打破了彝族學校沒有體育考試的陋習、有利於提高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和積極性,能夠豐富學校的校園文化生活;綜上所述,摔跤運動在彝族地區學校的開展對彝族地區有積極的作用,是可行的。

6.2建議

彝族地區相關者政府部門應儘早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如:協會等),加大對彝族地區扶持力度,為彝族地區學校開展關於摔跤項目提供政策、財力物力的支持,使彝族摔跤很好地得到繼承和發展,進而推動彝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和民族團結。學校領導應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嚴格把關,要求體育老師將摔跤這門課程在彝族地區學校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從而使得學生從小養成“終身體育”的良好習慣。

體育專業畢業論文 篇3

摘要:針對體育社會學教學過程當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並結合當前教學現狀,探討進行研究性教學改革的必要性,探求體育社會學新的教學模式。結果表明:實踐教學、案例教學和探究式教學在體育社會學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起到積極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成績有了極大的提高。同時,在研究性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還需要引入過程性評價這一考核方式,客觀公正的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考核。

關鍵詞:體育社會學;研究性教學;改革

體育社會學是體育學科中的基礎學科,也是通過社會學的視角來研究體育社會現象的綜合性學科。通過體育社會學的學習,使學生理解體育社會學的相關理論知識,並能夠解決有關的體育社會問題。當前體育社會學在體育教育專業與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中均有開設。其中,體育社會學是體育教育專業的主幹課程,是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專業必選課程,分別開設34學時。與體育院系開展的其他理論課程相比,體育社會學具有獨特的特質。它為體育院系的學生打開了一個探索體育的全新視角,能夠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多維視角來了解體育、分析體育,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1體育社會學研究性教學改革提出的背景

1.1理論背景

所謂研究性教學模式,就是將學生作為教學核心,教師只在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適當啟發與導引,鼓勵他們自覺蒐集所需資料,積極獨立解決問題的一種主動探求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將書本理論聯繫社會實踐,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重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的技能。

1.2學科背景

由於體育社會學學科的特殊性質,基本上它的任何章節都能構成研究性教學的內容。體育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活動始終伴隨人類左右,具有豐富的文化積澱,僅靠單純的體育課堂教學遠不能實現。研究性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很好的彌補單純課堂教學的不足,學生可以在課堂以外的社會活動中靈活的進行學習和探討,將枯燥的書本知識與多元的體育實際相聯繫,間接地增強了學生的直接經驗與體驗。

1.3學生背景

傳統教育模式也可以説是一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較弱,在面對海量信息的時候一旦脱離了教師的引導,就會表現的無所適從。是以,通過新的教學方法的實施,重燃學生對體育社會學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並使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索研究不斷擴充自身的知識體系,提升理論聯繫實際的學習能力。基於以上內容,提出體育社會學研究性教學的探討,志在通過研究性教學改革的實施,使學生能快樂學習、自主學習,並最終從社會這個大學堂學會做人與處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2體育社會學研究性教學改革的實踐

2.1實踐對象

將忻州師範學院體育教育專業1501班作為實驗班(進行研究性教學改革),1502班作為對照班(維持原有的教學方法),經統計學分析,1501班與1502班體育學概論(體育社會學的先行課程)成績無顯著差異。

2.2實踐過程

2.2.1組織形式

在體教1501班成立了8個學習研究小組,設有1名組長,7名組員,各自明確職責,具體分工。

2.2.2開展方式

根據體育社會學的所授內容,研究性教學方法主要選取了案例教學、實踐教學和探究式教學三大類。其組織形式採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法,有小組合作、個人獨立和個人與集體相結合之分。根據體育社會學教學具體內容,每次選擇一個專題進行研究,用於集體教育、專題設計、資料收集與分析、問題討論、成果報告等,以研究小組合作為主要形式。

2.2.3研究思路

教師確定小組所需研究知識點後,小組成員廣泛收集資料,積極開展社會調查,分工合作完成知識點的講授任務。在實踐過程中,還印發了《體育社會學研究性教學成果評價量表》,由自我評價、互相評價和教師評價的三維評價量表組成,分別對學生在每次研究性教學活動的準備階段、實踐階段的表現給予量化的分數,便於記錄每次學生參與活動的情況及學期末學生研究性教學成果的量化的考核。

2.3研究性教學方法的使用

2.3.1實踐教學

在體育研究方法這一章節採用實踐教學法。以研究小組為單位,設計體育社會學相關調查問卷,設計問卷的過程為小組課下完成,課上請小組代表陳述問卷,其餘學生根據所學內容指出問卷的優點與缺點,從而達到知識的掌握與鞏固的目的。

2.3.2探究式教學

在社會結構中的體育運動、社會文化中的體育運動、社會進步中的'體育運動等章節中採用探究式教學的研究方法來完成。教師根據所教授內容設計相關專題,同樣以研究小組為單位,就教師佈置的相關知識點為核心,主動去進行探索,收集資料,最後每個教學小組形成1份教學方案,1份PPT,並請小組代表在課程上進行講授,同時,教師根據學生隨堂講授的內容,本着此知識點應完成的相關內容來做補充或深入分析。

2.3.3案例教學

在競技體育的社會學分析、社會體育的社會學分析、體育社會問題等章節採用案例式教學研究方法,在此階段中,教師選取一個具有代表性體育社會現象作為經典案例,以經典案例為主線,結合學生分組討論及思考來穿針引線完成相關知識點的學習。

3過程性評價的考核方式

研究性教學的評價應將重點放在學生的參與也就是過程之中,強調從多遠的角度進行評價,評價手段、過程、方法的多元化,以及評價內容和標準的合理化。評價的目的在於以分促改,以分促學。根據學生在展開研究型教學過程當中的具體表現,設計過程性評價的量表,針對其每次研究性教學活動中過程進行量化考核,分別進行自評、他評與教師評,儘量對每位學生的表現做到評價的客觀、公正與具化。最終學生的學科成績=期末成績×60%+實踐成績×30%+平時成績×10%。其中期末成績由教師集體命題,採用開卷形式進行筆試考試。實踐成績根據研究性教學開展過程當中所得實踐成績而來。實踐成績=量化表現分數80%+小組所得分數20%。平時成績根據學生的課堂出勤、表現及作業完成等情況打分。這樣一來就改變了過去期末一紙試卷定成績的局面,使學生學習成績的考核變得客觀和公正。

4成果與反思

4.1實踐成果

4.1.1通過對實踐班和參照班的學科成績的對比分析,結果表明1501班即實踐班的成績要明顯優於1502班即參照班的成績。實踐班的學生從被動性接受知識的過程轉變為主動去探索知識,雖然這個轉變的幅度不是很大,但是,已經開始轉變。4.1.2實踐班課堂氛圍與參照班相比要活躍一些,學生能夠積極思考問題,踴躍回答問題,從當初的“要我學”變成現在的“我要學”。

4.2反思

4.2.1學生在部分知識點的掌握的過程中有時候會偏離設定好的教學重點,還需要教師去不斷地進行引導和完善。

4.2.2在在體育社會學研究性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教師拋出問題是關鍵,如何選取有價值的、學生能夠入手的問題,使學生達到解決一個問題能夠觸類旁通的解決其他問題,這是教師最主要的任務,也是決定體育社會學研究性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

體育專業畢業論文 篇4

【摘要】目的:通過探討叩掌與養生的相關性。方法:通過輕鬆的叩掌鍛鍊,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使養生觀念貫穿於日常生活之中去。結果:方法簡單易行,容易接受,使其更好的服務於人類的健康事業。

【關鍵詞】叩掌;養生

隨着時代的發展,醫學模式的轉變、健康觀念的變化,人們對防病健身、養生保健越來越重視,而從生活中總結提煉並驗證流傳的中醫養生尤顯其重要意義。幾千年中醫對人們自身的養生措施研究至深,開拓至廣,形成了令世界感歎的根深葉茂的養生學,它是一種在自然哲學指導下,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藴,養生的文獻浩若煙海,養生的思想包容了道、儒、佛、醫、墨、法、兵、陰陽諸子百家,可以説是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養生,古代又稱“攝生”、“養性”、“衞生”等,是人們通過各種方法和手段達到維護身心健康、延長壽命的行為過程。中醫防病健身有其獨特之處,特別主張自己學會養生之道,增強自我保健意識和保健能力,正如《遵生八箋》中説:“我命在我,不在於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人的生老健病取決於自己的行為是否遵循自然規律養護身體。本文就叩掌與養生作粗淺探討如下。

1養生與中醫心身相關的思想

中醫學認為人與自然是“天人合一”、“天人一體”的關係,要健康長壽就應“道法自然”,人防病健身的關鍵就是順應自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要健康就應順應這個規律,“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正如《素問》:“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説明中醫學非常強調適應四時,順乎自然的保健養生原則。《靈樞·本神》:“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養生不僅要注重形體的保養,而且還要注重精神的保養,使得形體健壯和精神充沛,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歷代養生家都重視精神情志的調攝,主張守神全角,保形全神。“神明則形安”以調神為第一要義,“守神而全角”就是從調神入手,通過保護和增強心理健康而促進形體健康,達到調神和強身的統一。中醫養生有“動以養生,靜以養神”之説,主張動靜結合,形神共養,剛柔相濟。“生命在於運動”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説明運動能鍛鍊人體組織器官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強體質防止早衰。“靜淨養神”,“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説明精神寧靜,神氣安和,恬淡寡欲,就可以真氣調順,益壽延年。中醫學把人的正常狀態看作是陰陽平衡、陰平陽祕的協調狀態,疾病狀態看作陰陽內部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雙方失去平衡的結果。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篇》:“陰平陽祕,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保持陰陽的動態平衡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原則,無論飲食起居、精神調攝還是自我鍛鍊、藥物調養,均以陰陽協調為宗旨。早在《素問·四氣調神論篇》即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疾病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在於人體自身,一切有利於維護正氣、抗禦邪氣的措施都能預防疾病和早衰,預防思想是中醫理論體系中的重要內容。歷代醫家強調攝生保養於患病之先,“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未病防病”,“既病防變”,“病後防復”,總之“防患於未然”。中醫養生有其獨特之處,重視以人為本,人是調養的中心,神是人之本。養生宜順應自然規律,心身雙修,陰平陽祕,藥食並調,動靜結合。

2手掌與全身各臟器組織的關係

我國古典醫學著作《黃帝內經》認為人體局部與整體是辨證統一的,每一個局部都與全身臟腑、經絡、氣血密切關聯,通過觀察人的體表,包括手的狀況,就可以知道人體內部臟腑的情況。《丹溪心法》中所説的“有諸內者,必形諸外,以知其內臟,則知病矣。”《靈樞·形氣臟腑病形篇》載道:“小腸病者……若寒甚,獨肩上熱,及小手指次之間熱。”在《論衡·骨相論》中指出:“按骨節之法,察皮膚之理,以審人之性命,無不應者。”

現代醫學認為,手掌是人體內各部器官的顯示器,是一個人身體健康狀況的晴雨表。手作為外在肢體組成部分,發揮着不可替代的功能。與此同時,在觸覺方面,手還擔負着比任何皮膚區域都更豐富的感覺功能。

(1)手掌皮膚具有皮膚的一般功能,然而只有汗腺而無汗毛,手背温度與體表温度相仿,掌中温度則高於體表温度約0。2℃~0.8℃,它是掌側汗腺分泌的量度指標,與人的情緒有關,這也反映出手掌同內在生理機制的相關性。

(2)手掌皮下的血液循環極為豐富,微循環密集,使人體的大量生物電信息和非生物電信息在手掌中聚集。手掌中紋理由微血管和微循環控制的區域,由於供血和微循環調節不同,而發生形狀的變化,細胞人分解代謝也受到影響,而發生表徵局部的隆起和凹陷、發展和萎縮。

(3)手掌是末梢神經的集中區。古人云:十指連心。根據解剖發現,手指的神經直接連着大腦,説明手與腦、與心有着密切的關係。手掌皮膚的敏感度,遠高於其他部位的皮膚,手部的觸覺強於人體的其他部位,當我們接觸並需要了解某一物體時,無論何人都將手作為工具。對冷熱、軟硬、乾濕、澀滑的感覺比任何部位都細微。

(4)手部是經絡穴位的集中區。

由於手上有六條經絡通過,其心經、小腸經、心包經、三焦經都是以心臟為終點,所以中指、無名指、小指都與心臟密切相連。日本的額田原臣先生從事體育按摩多年,發現手上有47個反射區。韓國也曾出現過一個配有33個穴位的手穴位圖。

3叩掌方法與養生的作用

叩掌聽之是一個簡單的事,每個人都可隨時隨地做到,但其叩的方法與之我們平常不同,要五指張開,用力的去叩擊,要叩到手掌發紅發麻為止。因手掌與全身各臟腑的聯繫,所以叩掌可激發人體的正氣,調理各臟腑的氣血、陰陽,使之循環不息。

3.1調理氣血陰陽的平衡。氣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氣血同源,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血的生成、輸布功能正常,經遂的暢達,是維持生命的重要保障。調理氣血是養生保健的核心,就是要着眼人體衰老、機能減退、氣血衰少、血流不暢或經遂痺阻不通、病理產物阻滯氣血等因素,保障氣血生成與流通,使其達到濡養全身的作用。精氣神是人身三寶,中醫學對生命活動常以精氣神合一,精氣神互化,精氣神三位一體不可分割,精化氣,氣生精,精氣互化,精舍神,氣生神,神又為精氣之主宰,三者共存亡。所以,人體衰老與精氣神的衰少息息相關,是中醫養生保健的又一個重要方面,由於精氣神活動是伴隨五臟功能活動的,五臟藏精、舍神、主氣化,調理五臟的陰陽氣血,也就寓意着調理精氣神。又由於神為精氣之主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靈樞·天年》),故養神尤為重要。“心藏神”(《素問·宣明五氣論》),“心者,神之舍也”(《靈樞·大惑論》),調神多從心治。大凡神不安者,“一由邪氣之擾,一由營氣之不足”(《景嶽全書》)。《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説:“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所以,養生的根本目的就在於維護陰陽平衡,守之則健,失此即病。把人的各個環節的陰陽交互作用、消長變化處於協調、和諧狀態視為健康,“陰陽平,則天地和而人氣寧”。人防病健身的關鍵就是順應自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要健康就應順應這個規律,“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

3.2調理臟腑的平衡。隨着現代生活的節奏不斷的加快,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是當代社會人類普遍存在的多發病。中醫學歷來重視心理保健在養生中的作用。《靈樞·百病始生》説:“喜怒不節則傷髒,髒傷則病起於陰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説:“喜傷心,憂傷肺,恐傷腎,怒傷肝,思傷脾。”《靈樞·本神》説,:“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可見五臟的一系列病變都可由於神不內守而引起。《雜病源流犀燭》説:“太上貴養神,其次才養形。”五臟以和為貴,六腑以通為用。因此,中醫養生強調養心守神。叩掌可使人收心,守神,以達到“無恚嗔之心”,“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進入一種“寵辱皆忘”的恬儋境界,“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養生的根本應從“守神”做起。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積極的情緒的體驗,能提高人的生活能力,增強人的精力與體力,並能驅使人去從事積極的生產活動;反之,消極的情緒體驗會降低人的生活能力,減弱人的精力。現代醫學還認為某些疾病如高血壓、潰瘍病及月經不調可能與情緒不良有直接的關係。

3.3叩掌也是一種運動。《呂氏春秋·盡數》:“流水不腐,户樞不蠹,動也。”古語曰“動則生,靜則死”。可見生命在於運動。中醫學對此也有精闢論述。《素問·湯液醪醴》有“微動四極(四肢)”以治療水腫的辦法。華佗創五禽戲。《諸病源候論》中頗多“養生導引法”,教人以運動來養生與治病。妙卜台祕要》:“勞動關節常令通暢,尋常有力,每食後行五百步,疲倦便止。”叩掌也是一種運動,可改善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運動系統等的功能與結構,促進新陳代謝,增強體質,對身心健康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素問·上古天真論》曰:“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生長壯老已是人生的自然規律,通過合理叩掌運動使得人體臟腑功能協調,陰陽氣血平和,精氣神合一,以延緩衰老,延長生命。隨着時代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工作壓力的加大,人口的老齡化,各種潛在的威脅和慢性疾病的增多,人們越來越重視養生,而叩掌方法簡便易行,操作獨特,其理論體系和應用與中醫養生繫系相關。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隨着時代對健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叩掌之法將會得到發展推廣,與其他中醫養生之法一同服務於人類健康事業。

參考文獻

[1]王晨霞。從掌紋看健康。灕江出版社,2009

[2]湯小虎,唐輝。談中醫養生保健方的致中和思想;陝西中醫,2007,28,8,1103—1104

[3]譚潁潁,劉昭純。儒家思想對中醫養生理論建論的影響探討。陝西中醫,2006,27,10,1253

[4]張恆文,餘萬桂,李玉和。淺談中醫學養生法則。時珍國醫國藥,2005,16,12,1317

[5]張雪亮。中醫養生理論隨想。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04,10,12,55

[6]方晉平。中醫心理致病因素探討[J]。中國臨牀康復,2004,8(9):1757

[7]盛星明。淺談天人相應與中醫養生[J]。中醫雜誌,2003,44(2):1572157

[8]鄧大學。中醫養生八法—獻給熱愛生命的人們[J]。安徽中醫臨牀雜誌,2002,14(8):525

[9]賈磊,史琦蘭。發展全民健身運動應以傳統體育為主[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9增刊:4—5

[10]孟景春。中醫養生康復學概論[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5,46

[11]王新華。中醫學基礎。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體育專業畢業論文 篇5

【摘要】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作為國家體育教師的主要培養對象,他們的不良消費觀念和行為直接影響下產生的危害心理,會影響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以後走向社會和工作崗位都有危害,尤其是以後擔任體育教師的大學生,會影響國家教育“立德樹人”實施,影響下一代學生的成長。所以,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不良消費習慣對自身心理的危害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還建議了從四個方面引導他們抵制這種不良的消費習慣,養成艱苦樸素的消費習慣,弘揚中華民族吃苦耐勞的精神。

【關鍵詞】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不良消費;危害心理

1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不良消費習慣

1.1享受生活的奢靡消費習慣

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消費習慣受到西方商業體育、體育運動明星的享樂奢靡生活的影響,或是在社會“物化”和拜金主義的潛移默化下,部分大學生的消費奢靡把追求享樂作為生活目標,這種全新的消費習慣已不能小視。使得這一部分大學生失去了學習奮鬥的意志,浪費了青春毀掉了自己的未來。

1.2虛榮盲目的攀比消費習慣

體育教育大學生由於虛榮心的驅使,在運動鞋、運動服飾、運動器材、運動飲品食物等方面,往往盲目追求名牌,不顧家庭經濟能力。有甚者利用國家助學貸款將學費消費掉;還有將國家發放的貧困助學金用來滿足自己的虛榮追求,購買運動名牌而不是用來解決自身的貧困問題。

1.3標新立異的時尚消費習慣

部分體育專業大學生十分享受對於時尚的追求,面對社會上流行的時尚消費生活的引誘失去理智,不是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和商品的性價比來進行消費而是根據流行的喜好進行標新立異的時尚消費。高科技產品成為大學生追求標新立異的時尚消費的主要對象,還有追求夜生活的時尚消費也是大學生所追對象。

1.4為搞關係的“人情消費”習慣

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人際人情消費過度,表現在消費項目不斷增加、消費水平不斷增高、消費比重不斷擴大、消費金額不斷膨脹,並呈現出愈演愈烈的趨勢。

2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不良消費導致的危害心理

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作為社會純消費羣體,他們消費者父母的血汗錢來滿足自己的學習休閒生活等,部分學生已經出現消費心理、行為同身份不相匹配的情況,折射出他們的不成熟不確定性,需要給予關注和引導。

(1)這些不良的消費習慣導致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胸無大志,精神頹廢,學業荒疏,更忘記了自己所應肩負的社會責任。

(2)這些不良的消費習慣導致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產生強烈的自卑感,甚至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或行為問題。

(3)這些不良的消費習慣導致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的消費慾望衝動和浮躁心理,出現了“符號主義”消費的特徵。

(4)這些不良的消費習慣導致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背上沉重的“人情負擔”,這種負擔既有物質上的,也有精神上的。

3引導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正常正確消費觀念

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期,大學畢業後即將走向社會走向工作崗位,而且大部分都要擔任體育教師,這些不良的消費習慣和觀念是“立德樹人”的阻礙,是我國高等教育迫切解決的問題。

3.1加強核心價值觀教育,形成正確消費觀

利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規範引導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的消費習慣。成為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日常規範、自覺奉行的理念信念,自覺抵制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虛榮攀比等不良風氣的影響。

3.2加強國情教育,弘揚艱苦奮鬥精神

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的正確消費習慣要建立在對國情透徹的瞭解的基礎上。雖然我國經濟總量排世界第二,但是還有幾千萬人口尚未解決温飽問題,我國大學生還要成為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和勤儉節約美德,抵制不良消費習慣的排頭兵。

3.3加強校風建設,營造積極向上校園文化

良好的校風、學風、班風和寢風形成的優秀的大學校園氛圍,成為大學生抵制不良消費觀念和行為形成勤儉節約消費習慣的主導作用。加強學校的校風建設端正大學生的人生目標,營造“端正人生目標,構建節約校園”的育人氛圍,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塑造大學生健康的消費心理和行為。

3.4發揮家庭協同作用,形成健康的大環境

父母是大學生生活、學習和休閒費用的主要供給者,家庭是大學生消費開支的主要來源。家長首先要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念,要本着對社會、孩子負責的態度規範自己的消費行為,做出榜樣;同時,對於孩子的消費,不是孩子要什麼都無條件的滿足,要適當的限制孩子的不合理消費,形成必要的生活約束,注意培養他們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的好習慣,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幸福觀,在物質關懷的同時更要注重精神上的關懷。培養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的艱苦樸素的消費習慣,要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規範社會的輿論導向;創造勤儉節約的大學氛圍,引導大學生優良的神會習慣;家長建立正確的培養子女的消費觀,適當限制子女的消費需求,社會、學校和家庭三方共同管理引導。

參考文獻:

[1]孫旭芳,馮文全.論大學生新型消費倫理觀念的培養[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31).

[2]陶羣.大學生消費行為與消費心理的分析[J].消費導刊,2008(07).

[3]黃玲俐.貧困大學生的消費行為的特點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13).

[4]魏曉慧,李方園.當代大學生消費行為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探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02).

[5]範琛.對當前大學生消費行為中存在問題的分析[J].知識經濟,2009(05),

[6]李芬.大學生消費行為的道德評價[J].才智,2010(22).

[7]趙玉寶,畢超.運用行為塑造理論重塑困難生消費行為[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1(08).

[8]桂富強.高校貧困生消費行為和消費觀念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7(01).

[9]廖迎.大學生消費行為分析[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1).

[10]鍾義紅,肖惠海.大學生健康消費心理的塑造[J].商場現代化,2007(34).

體育專業畢業論文 篇6

論文題目高校體育專業田徑課程面臨的困境及對策研究。

摘要:隨着教育的改革,田徑課程的教學受到了極大的衝擊,根據閲讀文獻和實際調查來看,普通高校的田徑課程的課時大幅度減少,在教學方面,只注重競技技能培養而忽視了社會的需求、學生興趣的需求。本文從實際出發,分析了田徑課程面臨的現狀以及產生這種困境的具體原因,還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普通高校;體育專業;田徑課程

一、前言

田徑運動是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被人們譽為“運動之母”,它具有極強的競技性和廣泛的適應性,很多運動項目都離不開走、跑、跳、投等動作,因此田徑運動成為很多項目的基礎,其重要性顯而易見。通過田徑運動,學校還能對學生和運動員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方面的教育,並且還可以培養我們的競爭意識、吃苦耐勞和勤勞勇敢等優秀品質。因此,田徑課程的教學和發展同樣影響着其他各個體育項目教學目標的實現,更加應該注意體育專業的田徑課程的教學,培養更優秀的後備人才,促進學校體育教育的發展。

二、田徑課程的現狀分析

從表1可以分析出,大多數學生對於熱門球類項目的選擇較多,比如籃球和羽毛球的百分比就分別佔了19.7%、13.8%。而在此統計表中,選擇田徑項目的同學也就佔總數的6.9%,由此可見,田徑課程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根據閲讀各類文獻,結果顯示,近年來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田徑項目的課時大幅度減少,使田徑處於滯後的狀態。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多數學生對田徑表示不感興趣,認為田徑項目枯燥無聊,又苦又累,上課在室外風吹日曬,認為跨欄、跳高等項目危險度高,難以完成。這説明需要技術又需要消耗大體力的田徑課程現在已經不被大多數學生所接受,可見,學生對於田徑課程的選擇率低,並且伴有“田徑課程很累”等心理暗示,田徑課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

三、田徑課程面臨困境的原因分析

1.忽略了課程本身的實用價值。

田徑運動本身具有廣泛的實用價值,比如健身、競技、教育、娛樂,還有運動基礎價值和迴歸自然的價值。在實際的教學中,田徑教學中只注重運動技能的教學,而忽視了健身教學內容,田徑課過於追求競技項目的完整性、系統性,只重視跑、跳、投等技術動作的教學,而忽視了學生基本運動能力的發展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沒有讓學生理解田徑運動健身的重要意義。

2.田徑項目特徵的制約。

田徑運動中各單項和全能項目,對人體形態,主要身體素質水平和心理機能等有不同的要求,所以,田徑運動參與者要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頑強的意志和奮力拼搏的精神。田徑運動主要以個人項目為主,所以要求參與者具有良好的變通能力和自我調控的意識,還要有較好的心理素質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3.學生個人因素的制約。

20世紀後的大多數學生屬於獨生子女,在家大部分處於嬌生慣養的狀態,所以不太愛運動,跑步嫌太累,參加田徑訓練怕太苦,一度形成了運動就是很累、很苦的牴觸情緒,導致身體素質急劇下降。田徑運動本來就需要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學生們的身體素質就與之精神相沖突。還有人認為田徑無用,所以放棄田徑運動,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主科學習上。

4.社會因素的制約。

社會變遷對學校體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1)社會經濟的變遷對學校體育課程改革有影響。體育與經濟是協調發展的,經濟的每一次波動都對學校體育產生影響。經濟的發展,必然引發國民教育同步受益,教育投入增加,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得到改善,學校就有條件開設更多的學生喜愛的運動選項,使以田徑為核心的傳統課程體系受到衝擊。

(2)社會的文化變遷對學校體育課程改革有影響。體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變遷會引起不同質的文化之間發生碰撞,或衝突或融合,體育必定要受到深刻的影響。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大量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形成兼容幷蓄的開放型文化。與此同時,一些原來被認為是貴族運動時髦項目進入了學校,成為極受當代大學生青睞的運動項目,從而導致田徑課程受到了冷落。

5.教學模式單一,缺乏創新。

現在的田徑課教學手段及形式單一,重複、技術難度大,缺少趣味性、娛樂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了較大的惰性。因此,學生的學習完全是被動的,在承受巨大壓力下去練習,給學生自由練習的空間很小,制約學生的個性弘揚。長期以來,學生從國小、中學直到大學,聞田徑而心驚,望田徑而膽怯。由於教材的侷限性,整個教學忽視瞭如何通過田徑課的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健身意識、能力和習慣,而這一部分的教學正是體育課田徑教學內容的真正目的。還有,除了傳統的示範、講解、指導教學外,沒有創新。

四、田徑課程面臨困境的解決對策

1.拓展田徑運動的內容。

大多數人對田徑的認識過於片面,認為田徑就是“競技體育”,田徑運動分為田徑競技運動項目和實用田徑運動項目兩部分。凡是符合田徑運動都應歸納到其中,這就要注重田徑的基本實用價值,田徑健身、田徑娛樂等。這樣的話,學生們對於田徑運動得到了進一步的瞭解,增加了對課程的一個全面拓展。

2.充實田徑課程的教學內容。

由於田徑課程有獨特的項目特徵,這是無可避免的。所以,我們需要通過充實田徑課程的教學內容來提高學生們對田徑的興趣,必須一改以往田徑教材內容的形式,設計有關田徑的小遊戲,讓學生融入課堂,擺脱對田徑的厭煩感。

3.田徑運動的改革需要適應市場的需求。

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人們對於體育運動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多。一些體育項目以其獨有趣味性、娛樂性吸引着社會大眾,成為受歡迎的時尚健身方式。田徑運動的改革也需要融入這個大的體育市場,發揮其獨特的健身性、娛樂性,豐富運動形式,為有效和全面地發展人的各種身體素質奠定基礎。

4.注重思想教育,提高創新能力。

要消除學生對田徑的厭煩感,就需要從根本的思想教育入手,注入新的思想理念,重新認識田徑課程的重要性。意志受認識的影響,認識就要從田徑的基本入手,充分地融入到課堂內容當中,對於培養學生各項優秀品質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上課的內容形式不要過於死板,可以把課堂內容作一個延伸,轉換成課餘的組織鍛鍊,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還可以使身體素質得到一個提升的空間。

5.着重培養教師的素質和綜合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施教尤為重要。所以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較強的綜合能力,還應有堅實的體育專業、體育人文、體育基礎理論等知識,這樣可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理念,從而消除“被動體育”的理念,讓學生感受到“陽光體育”、“快樂體育”帶來的愉悦感。

五、結論

綜上所述,普通高校體育專業的田徑課程正處於低谷期,但是我們不應該沉淪下去,要把握時機,抓住機會,轉換新的教育理念,積極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把原本的重運動競技和技術體系的田徑教學課擴寬為掌握田徑運動為健身的手段和方法,培養自覺參加田徑運動的良好習慣,成為“終身體育”的主要鍛鍊手段和內容,使田徑課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注重師資力量的培養,為田徑教學的提高和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季瀏。體育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184.

[2]畢紅星。我國部分普通高校田徑課教學改革關鍵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5,(1):67.

[3]季瀏,汪曉贊。《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後的現狀調查與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5):79-80.

[4]朱江天。高校田徑課面臨的困境及改革措施[J].長春大學學報,2003,(5):49-50.

[5]曲宗湖。楊文軒。學校體育教學探討[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5-78.

[6]徐汗雲。以素質教育為導向的體育教學改革嘗試[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1,35(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