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八年級生物下冊知識點總結(通用多篇)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7W

八年級生物下冊知識點總結(通用多篇)

八年級生物學習方法 篇一

方法/步驟1:

第一,教科書要熟爛於心。

生物,掌握了教材就是取得了一半的成功。

書中的圖例、實驗、涉及的化學式(光合與呼吸),要時常歸納、總結重點詞,如“功能、“作用”、“本質是”,這些都要留心,書上的黑體字要背下來,如“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這往往是高頻考點。

方法/步驟2:

第二,要選擇一到兩本輔導書(多了就沒工夫看了)。

八年級下冊生物知識總結 篇二

1、DNA是生物的主要遺傳物質

(1)生物的性狀傳給後代的現象,叫做遺傳。它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鼠細胞核移植實驗説明了遺傳信息的中心是細胞核。《本站·》

(2)多利羊的實例:《指導書》P34:24

例如:A羊取細胞核,B羊取去核卵細胞,融合在一起,植入到C羊子宮裏,產出多利羊,多利羊的。性狀與A羊一致,説明遺傳物質主要存在於細胞核中。產生多利羊的生殖方式叫克隆,屬於無性生殖。

(3)生物學家發現,染色體在生物的傳宗接代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每一種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的數目是一定的,一般還成對的存在。例如人體細胞中有23對染色體。生殖細胞中(如精子和卵細胞),染色體是單條存在的。例如認得精子和卵細胞有23條染色體。染色體結構或數目的變化會影響生物正常的生長髮育。

2、染色體、DNA和基因三者之間的關係

(1)遺傳物質存在於細胞核中的染色體上,它有蛋白質和DNA組成,其中最主要的遺傳物質是DNA,是雙螺旋結構。有特定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叫做基因。

3、遺傳性狀的概念

(1)可以遺傳的生物體的形態特徵和生理特徵,叫做遺傳性狀。

4、生物相對性狀的實例

(1)一種生物的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叫做相對性狀。如長頭髮和短頭髮是一對相對性狀,有耳垂和無耳垂是一對相對性狀,有豌豆的皺粒和圓粒是一對相對性狀等。

(2)在人的體細胞中,控制性狀的基因一般是成對存在的。控制顯性性狀的基因叫做顯性基因,控制隱性性狀的基因叫隱性基因。如果體細胞內的這對基因,一個是顯性基因,另一個是隱性基因,則表現出基因所決定的遺傳性狀。

八年級生物下冊知識點總結 篇三

1、孢子植物有

(1)藻類植物:無根、莖、葉的分化

(2)苔蘚植物:有假根,有莖葉的分化

(3)蕨類植物:有根莖葉的分化

2、種子的基本結構:種皮和胚(胚由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組成)

3、菜豆種子與玉米種子的相同點:都有種皮和胚 不同點:菜豆種子無胚乳,玉米種子有胚乳;有胚乳的種子營養物質由胚乳提供,無胚乳的種子營養物質由子葉提供

4、裸子植物的特徵:種子裸露,外面無保護它的果皮;被子植物的特徵:種子外面有果皮保護,種子被包在果實之中,免受外界環境的危害,更加適應陸地生活

5、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適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自身條件:籽粒飽滿,胚結構完整,不在休眠期的種子

6、種子的萌發過程:吸收水分→營養物質轉運給胚芽、胚軸、胚根→胚根發育成根,胚軸伸長,胚芽發育成莖和葉

7、根生長最快的部位是伸長區,枝條由芽發育成

8、植株生長需要量最多的無機鹽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

9、花的主要結構:雄蕊、雌蕊(必不可少),花要結出果實必須經過傳粉和受精兩過程

10、受精完成後,子房發育成果實;子房壁發育成果皮;胚珠發育成種子;受精卵發育成胚。

八年級下冊生物細胞與遺傳變異知識點 篇四

生物的特徵及細胞的結構功能

1、生物的特徵:

⑴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⑵生物能進行呼吸;

⑶生物能排除體內的廢物;

⑷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⑸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2、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細胞是生物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 1665年羅伯特·虎克發現細胞並命名。

(1)植物細胞:

①細胞壁---保護、支持細胞;

②細胞膜---保護、控制物質進出細胞;

③細胞質---其中有液泡(含細胞液)、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線粒體(進行呼吸作用、是能量轉換器);

④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

(2)動物細胞: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3)植物細胞有、動物細胞沒有的結構(區別):細胞壁、液泡、葉綠體。

3、細胞分裂---就是一個細胞分成兩個細胞的過程。細胞分裂使細胞的數目增多。

(1)細胞分裂的過程(步驟):

①染色體複製加倍、均分;

②細胞核分裂成兩個;

③細胞質分裂成兩份,每份各含一個細胞核;

④形成新的細胞膜(植物細胞還形成細胞壁);

⑤一個細胞分裂成兩個細胞。細胞分裂時,染色體的變化最明顯。

(2)染色體複製均分的意義:染色體的複製均分,實現了遺傳物質DNA的複製和均分,保證了細胞分裂產生的新細胞與原細胞所含的遺傳物質的相同。

4、細胞生長---指新細胞不斷從周圍環境中吸收營養物質,並轉變為組成自身的物質,體積逐漸長大的過程。細胞生長使細胞的體積變大。細胞分裂和細胞生長,使生物體由小長大。正常細胞不能無限的分裂生長。

八年級下冊生物生物與環境知識點 篇五

18、生態因素:影響生物的生活和分佈的因素叫生態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陽光、水、温度、空氣、土壤、空間……。

(2)生物因素:①捕食關係 ②競爭關係 ③合作關係 ④寄生關係、⑤共生關係。

19、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①提出問題 ②做出假設 ③制定計劃 ④實施計劃 ⑤得出結論 ⑥表達和交流

20、環境影響生物、生物也能適應和改變環境。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的。現存的每一種生物,都有與其生存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

環境影響生物:如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生物影響環境:如 大樹底下好乘涼。千里之堤、毀於蟻穴。

21、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的空間範圍內,各種生物以及環境之間形成的統一整體。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

生態系統的基本類型:

①森林生態系統---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淨化空氣,有“綠色水庫”、“地球之肺”之稱;

②草原生態系統、

③農田生態系統;

④荒漠生態系統

⑤海洋生態系統;

⑥湖泊(淡水)生態系統;

⑦濕地生態系統---具有淨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有“地球之腎”之稱;

⑧城市生態系統---消費者主要是人類,而不是野生動物。

22、生態系統的組成:

(1)生物部分:

①植物---生產者。生產有機物,為消費者提供食物、棲息場所。

②動物---消費者。幫助植物傳粉受精、傳播種子。

③細菌、真菌---分解者。將動、植物遺體分解成無機物,供植物利用。

(2)非生物部分:陽光、水、空氣、温度、土壤、空間……

(3)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能力是有限的。森林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最強。

23、食物鏈---不同生物之間通過一系列吃與被吃的關係形成的鏈狀結構。食物鏈的起始環節是植物。

食物網----幾條食物鏈彼此交錯,形成食物網。物質和能量沿着食物鏈、食物網流動。有毒物質會通過食物鏈進行積累。

24、生物的多樣性內容包括:

①生物種類的多樣性;

②基因的多樣性;

③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的實質是基因的多樣性。

25、我國生物多樣性的特點:特有的古老物種居多、經濟物種豐富、生態系統多樣化。

26、我國生物種類多樣性的特點:

(1)我國是裸子植物種類最多的國家,被稱為“裸子植物”的故鄉。

(2)我國也是動物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其中脊椎動物中的魚類、鳥類、哺乳動物居世界前列。

(3)我國苔蘚、蕨類、種子植物的種類居世界第三位。(4)我國爬行動物的種類較少。

27、生物多樣性之間的關係:基因多樣性決定生物種類的多樣性;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影響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當生態系統發生劇烈變化時,也會加快基因多樣性和生物種類多樣性的喪失。

基因多樣性的意義:為動植物的遺傳育種提供了寶貴的遺傳資源。

不同生物的基因有較大差別,同種生物的個體之間,在基因組成上也不盡相同,因此每種生物都是一個豐富的基因庫。

28、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直接作用:給人類提供多樣的生活用品,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間接作用:調節氣候、影響環境,促進生態系統的平衡。

29、我國的珍稀動、植物包括:大熊貓、白鰭豚、朱䴉、揚子鱷、銀杉、水杉、珙桐、藏羚羊、中華鱘、長臂猿、麋鹿(四不像)……

30、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數量減少)的原因:①生存環境的改變和破壞(亂砍濫伐); ②環境污染; ③掠奪式的開放和利用(偷獵、亂捕濫殺); ④外來物種的入侵、

31、自然保護區---把含保護對象在內的一定面積的陸地或水體劃分出來,進行保護和管理。

自然保護區的功能:自然保護區是“天然基因庫”、“天然實驗室”、“活的自然博物館”。

32、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

(1)根本措施: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2)最有效措施:建立自然保護區。

(3)主要措施:

①建立自然保護區;

②遷地保護(圈養);

③建立瀕危物種種質庫;

④制定法律和協議。

33、我國有關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幾部法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③《中國自然保護綱要》等法律和文件。我國還是最早加入國際《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之一。

34、我國的幾個重要自然保護區:(世界上第一個自然保護區是美國的黃石公園)

①我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是廣東鼎湖山自然保護區---保護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及珍稀動植物;

②長白山自然保護區---保護温帶森林生態系統;

③青海湖鳥島自然保護區---保護斑頭雁、棕頭鷗等鳥類及其生存環境。

④四川卧龍自然保護區---保護大熊貓;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保護藏羚羊。

猜你喜歡:

八年級下冊生物知識總結 篇六

一、物質由分子組成,分子是在不斷運動的。以白糖融解的實驗為例説明。

分子並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顆粒,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單位,而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單位。

二、細胞中的物質

有機物(一般含碳,可燒):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這些都是大分子

無機物(一般不含碳):水、無機物、氧等,這些都是小分子

三、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對物質有選擇性,有用物質進入,廢物排出。

四、細胞內的能量轉換器: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是細胞內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併產生氧。

線粒體:進行呼吸作用,是細胞內的“動力工廠”“發動機”。

第二節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

一、遺傳信息存在於細胞核中

多莉羊的例子p55

二、細胞核中的遺傳信息的載體——DNA

1、DNA的結構像一個螺旋形的梯子

2、基因是DNA上的一個具有特定遺傳信息的片斷

三、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

1、不同的生物個體,染色體的形態、數量完全不同

2、同種生物個體,染色體在形態、數量保持一定

3、染色體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

4、染色體數量要保持恆定,否則會有嚴重的遺傳病

四、細胞的控制中心是細胞核

第三節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一、生物的由小長大是由於:細胞的生長和細胞的分裂

二、細胞的分裂

1、染色體進行復制

2、細胞核分成等同的兩個細胞核

3、細胞質分成兩份

4、植物細胞:在原細胞中間形成新的細胞膜和細胞壁

動物細胞:細胞膜逐漸內陷,便形成兩個新細胞

八年級生物下冊知識點總結 篇七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第一節 、植物的生殖:

子房壁—— 發育成果皮

1、受精完成後的雌蕊;子房珠被—— 受精卵——胚種子受精極核——

2、生命的延續和發展最基本的環節是生物通過生殖和發育,時代相續,生生不息。

3、有性生殖: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如:種子繁殖、

4、無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如:椒草用葉生殖、馬鈴薯用塊莖生殖、竹用地下莖生殖。

5、無性生殖的常見方式有:扦插,嫁接,壓條,組織培養

6、嫁接:就是把一個植物體的芽或枝,接在另一個植物體上,使結合在一起的兩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物體。嫁接分為;枝接( 以枝作接穗)和芽接(以芽作接穗)兩種。

7、嫁接時接上去的芽或枝叫接穗;被接的植物叫砧木。

8、嫁接的關鍵:接穗與砧木的形成層緊密結合,以確保成活、

9、植物的組織培養是利用無性生殖的原理,使植物組織在人工控制的條件下,通過細胞的增值和分化,快速發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術手段。

10、無性生殖的優點;加快繁殖速度,保持親代的優良特性。

11、扦插植物莖段的處理:

a、莖剪成15—20釐米長的莖段,一般每段保留兩個節。

b、莖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減小傷口水分的蒸發)的,莖段下方的切口是斜向(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積)的。

c、上一個節上的葉要去掉部分葉片,下面一個節上的葉從葉柄處全部去掉。

12、將馬鈴薯的塊莖切成小塊來種植時,每一小塊都要帶一個芽眼。

第二節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

1、變態發育: 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 昆蟲的幼蟲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較大。變態發育包括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

2、完全變態: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 幼蟲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其發育過程要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這種發育過程稱為完全變態。舉例:家蠶、蜜蜂、蝶、蛾、蠅、蚊。

3、不完全變態: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 幼蟲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較小,發育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這種發育過程稱為不完全變態。舉例:蝗蟲、蟬、蟋蟀、螻蛄、螳螂、蜓蜻。

4、蝗蟲的受精卵孵出的幼蟲,形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相似,只是身體較小,生殖器官沒有發育成熟,僅有翅芽,能夠跳躍,稱為跳蝻,這樣的幼蟲叫做若蟲。昆蟲是卵生、有性生殖、體內受精。

第三節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1、兩棲動物:是指幼體在水中生活,用鰓呼吸;成體在陸地上生活,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皮膚輔助呼吸。幼體經過變態發育才能變成成體。

2、青蛙的生殖和發育:

(1)發育經過:卵→蝌蚪→幼蛙→成蛙。

(2)特點:有性生殖、卵生,體外受精,水中變態發育。

3、雄蛙鳴叫的意義是求偶,雌雄蛙抱對有利於提高卵的受精率。

4、常見的兩棲動物有:青蛙、蟾蜍、大鯢、蠑螈等。

5、蝌蚪有一段時期很像魚,這説明:兩棲動物與魚類有較近的親緣關係。

6、導致兩棲動物分佈範圍和種類少的原因是:兩棲動物的生殖和幼體發育必須生活在水中,幼體經變態發育才能上陸。

第四節 、鳥的生殖和發育

1、鳥類的生殖和發育過程:築巢、求偶、產卵、孵卵、育雛幾個階段。但杜鵑不築巢、不孵卵、不育雛。

2、特點:卵生、有性生殖 、體內受精

3、鳥卵的結構:

(1)卵殼——保護作用、和外界進行氣體交換;

(2)卵殼膜——保護作用;

(3)卵白——營養和保護作用,含有較多水分;

(4)繫帶起固定作用,氣室供給氧氣,

(5)卵細胞 包括 卵黃膜(細胞膜)起保護作用。 卵黃(細胞質)——提供主要的營養物質,胚盤(裏面含有細胞核)——胚胎髮育的場所,(將來發育成雛鳥的部位)

(6)氣室儲存氣體,由內外兩層卵殼膜構成。

4、未受精的卵,胚盤色淺而小,受精的卵,胚盤色濃而大。

第一節

1、遺傳:親子間的相似性。

2、變異:親子間和子代個體間的差異。

3、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通過生殖和發育而實現的。

4、人們對遺傳和變異的認識,最初是從性狀開始的,以後才逐漸深入到基因水平。

5、性狀:生物的形態結構特徵、生理特徵性及行為方式等稱為性狀。

6、生物的性狀受遺傳物質的控制,也受生活環境的影響,並非都能遺傳。有些性狀可見, 有些性狀難以觀察到。

7、相對性狀:同種生物的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

8、轉基因超級鼠的研究:被譽為分子生物學技術發展的里程碑。

9、在生物傳種接代的過程中,傳下去的不是性狀而是控制性狀的基因。

10、轉基因技術:把一種生物的某個基因,用生物技術的方法轉入到另一種生物的基因組中。 用此技術培育出來的轉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現出轉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狀。

第二節

1、生物體的各種性狀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狀的遺傳實質上是親代通過生殖過程把基因傳遞給了子代。

2、在有性生殖過程中,精子和卵細胞就是基因在親子間傳遞的“橋樑”。

3、染色體:細胞核內一些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每一種生物細胞內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都是一定的。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呈雙螺旋結構。

4、染色體的組成 蛋白質分子和基因分子。

5、染色體的數目成對存在 23對(46條)

6、的遺傳物質。

7、基因:遺傳物質中決定生物性狀的小單位叫基因。是遺傳物質最基本的結構單位和功能單位。

8、染色體、DNA、基因三者的關係:基因是染色體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狀的DNA。(一條染色體包含一個DNA分子,一個DNA分子包含許多基因)

9、無性生殖的後代、個體之間十分相像,這是因為他們具有完全相同的遺傳物質。

10、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對存在的,分別位於成對的染色體上。形成生殖細胞時,成對的染色體要分開,分別進入兩個細胞中,成對的基因也要分開,隨染色體而進入兩個細胞中。

11、生物的生殖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單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單存在的。

12、成對的染色體形態大小相似,不成對的染色體形態大小有較大區別。

13、人的體細胞中染色體為23對,也就包含了46個DNA。

14、在形成精子或卵細胞的細胞分裂中,染色體都要減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對染色體中的一條進入精子或卵細胞中,而當精子和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時,染色體又恢復到親代細胞中染色體的水平,其中有一半染色體來自父方,一半來自母方。

第三節

1、生物的某些性狀是由一對基因控制的,而成對的基因有顯性和隱性之分。顯性基因用大寫字母表示,隱性基因用小寫字母表示。

2、當控制某種性狀的一對基因,一個是顯性,一個是隱性時,只有顯性基因控制的性狀才會表現出來。若這對基因都是顯性,則表現為顯性基因的性狀,若這對基因都是隱性,則表現為隱性基因的性狀。

3、孟德爾:奧地利人。遺傳學之父,遺傳學的奠基人。

(1) 相對性狀有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之分。(具有相對性狀的親本雜交後,在子一代中顯現出來的性狀叫顯性性狀。如:豌豆的高莖與矮莖雜交得到高莖豌豆,則高莖豌豆是顯性性狀,矮莖豌豆是隱性性狀)

(2) 在相對性狀的遺傳中,表現為隱性性狀的,其基因只有dd。表現為顯性性狀的,其基因組成為DD或Dd兩種。因此表現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3) 基因組成是Dd,雖然d(隱性)控制的性狀不表現,但d並沒有受D(顯性基因)的影響,還會遺傳下去。

4、我國婚姻法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之間禁止結婚。原因:近親攜帶相同的隱性致病基因比例較大,其後代患該遺傳病的機率就增大。

第四節

1、人類體細胞中染色體23對(46條),表示為男性44+XY,女性44+XX;其中44條是常染色體,最後2條是性染色體;在人的體細胞中,性染色體有2條。在人的生殖細胞中,性染色體有1條。

2、男性體細胞中性染色體:分別稱為X染色體和Y染色體。簡稱XY。因此,男性生殖細胞有兩種(22+X或22+Y),分別含X染色體和Y染色體;

3、女性體細胞中性染色體:都是X染色體。簡稱XX。因此,女性生殖細胞僅一種(22+X):都含X染色體。

4、X染色體較大,Y染色體較小。

5、首次發現性染色體的是美國細胞學家———麥克郎;把性染色體分別稱為X染色體和Y染色體的是美國細胞學家———威爾遜和斯特蒂文特。

6、人的性別決定主要與性染色體有關,也與性染色體上的基因有關。

7、生男生女機會均等:比例為1∶1,生男生女的概率各佔50%。男性產生的精子有兩種,它們與卵細胞結合的機會均等,且是隨機的。若含Y染色體的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則生男孩(XY),若含X染色體的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則生女孩(XX)。

8、不能對孕婦作胚胎性別診斷:如果單純追求男孩或女孩,就會打破生育的自然規律,導致性別比例失調,影響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第五節

1、引起變異的原因:首先決定於遺傳物質基礎的不同,其次與環境也有關係。

2、變異的類型:

3、(1)可遺傳的變異:由遺傳物質基礎改變而引起的變異。

(2)不遺傳的變異:單純由環境而引起的變異,遺傳物質沒有改變。

(3)有利變異:對自身有利。

(4)不利變異:對自身不利。

3、生物變異的意義:為生物進化提供原始的材料,培育動、植物的新品種。

4、袁隆平:超級雜交水稻

5、”南橘北枳”是南方的橘子移到北方之後,味道、色澤等發生變化,不能稱為橘,只能稱 為枳的現象,原因是二者的基因型雖然相同,但環境條件的改變使性狀發生了改變。

6、變異的應用

(1)太空椒:基因突變。

(2)高產抗倒伏小麥:基因重組。

(3)高產奶牛:人工選擇。

7、把大花生的種子種下去所收穫的種子一定都大嗎?

不一定,要由控制花生大小這一相對性狀的基因組成來確定的。假設“A為顯性基因控制性狀”大,“a為隱性基因控制性狀”小,大花生的基因組成可能是AA或Aa;如果是AA期後代均表現為大,如果是Aa,其後代就有大、小兩種可能(不考慮環境因素)。

第三章 生物的進化

第一節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人類起源於 森林古猿。這一結論的獲得有許多化石證據支持。

2、地球大約形成於46億年前,原始生命大約誕生於36億年前。

3、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有機物和能量,還需要其他一些條件。

4、科學的推測要有確鑿的證據,需要嚴密的邏輯,需要豐富的聯想和想象。

5、原始大氣中無氧氣,它包括水蒸氣,氨氣,甲烷,二氧化硫,硫化氫等。 原始地球條件:高温、高壓、紫外線以及雷電、原始海洋、無氧氣地球約在46億年前形成,原始生命約在地球形成以後的10億年左右才形成。

6、1953年美國,米勒,模擬原始地球的條件和大氣成分,通過進行火花放電(模擬閃電)合成了多種氨基酸。證明了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簡單有機物。

7、原始地球上儘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形成構成生物體的有機物,因此生命的起源從無機物生成有機物,這一階段是完全能夠實現的。

8、隕石中含有構成生物體所需要的有機物。

9、原始海洋——生命的搖籃,原始生命誕生於原始海洋。

10、原始大氣簡單的有機物原始生命。

11、原始生命起源於非生命物質,過程如下:無機物→小分子有機物→大分子有機物→原始生命。

第二節 生物進化的歷程

1、比較法:根據一定的標準,把彼此有某種聯繫的事物加以對照,確定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科學家們通過對不同年代化石的縱向比較,以及對現存生物種類的橫向比較等方法,推斷出了生物進化的大致過程。

2、化石:是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由於種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複雜變化系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非常重要的證據。

3、化石在地層中出現的順序:在越古老的地層中,挖掘出來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簡單,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層中,挖掘出來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複雜,地位越高等。

4、始祖鳥:1861年,德國。它既和爬行動物有相似之處,又和鳥類有相似之處,説明鳥類起源於古代爬行類,始祖鳥是爬行動物向鳥類進化的中間過渡類型。

5、細胞色素C:一種蛋白質。親緣關係越近,細胞色素C的差異越小。

6、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由簡單———複雜,由低等——高等,由水生——陸生。 現在地球上的生物都是進化的結果。

7、各種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各自適應環境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

8、生物進化的大致過程:

(1)生物的共同祖先———原始生命。因營養方式的不同,再進化為植物(自養)和動物(異養)

(2)植物進化的歷程: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種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3)無脊椎動物的進化過程:單細胞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性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

(4)脊椎動物的進化過程: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

8、化石證據不夠全面的原因:

(1)有的化石人類還未發現

(2)有的生物沒有留下化石

(3)有的化石遭毀滅。

第三節 生物進化的原因

1、100年以後,樺尺蠖由淺色佔多數變成深色佔多數,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淺色的樺尺蠖在黑色樹幹上易被捕捉,深色的易倖存下來,繁衍後代。

2、保護色及其意義:動物的體色與周圍環境的色彩十分相似,人們把這種體色稱為保護色,具有保護色的動物不易被其他動物所發現,這對它躲避敵害或者捕食獵物是十分有利的。保護色的形成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3、除了保護色,動物的警戒色和擬態也有助於生物的生存。

4、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説。1859年《物種的起源》。

5、自然選擇的內容包括過度繁殖、生存鬥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

6、達爾文認為,在自然界,各種生物普遍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能夠產生大量的後代,而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間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生存下去,就是為了獲得足夠的食物和空間而進行生存鬥爭。

7、在自然界中,生物個體都有遺傳和變異,其中有許多變異是能夠遺傳的,這些不斷髮生的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

8、變異具有不定向性。有利的變異在生存鬥爭中才容易生存下來,並將這些變異遺傳給後代,而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易被淘汰。

9、自然界的生物通過激烈的

10、生物的進化: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內因)和自然選擇(外因,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不斷進化。

11、自然選擇是長期且連續的過程,自然選擇使不斷變化的生物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

12、家養的動物與同種的野生動物相比,往往會發生較大的變異。原因是:這是人工選擇的結果。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愛好有目的的選擇,叫人工選擇。選擇速度快。

第八單元 第一章 傳染病和免疫

第一節、傳染病及其預防

1、病原體: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

2、傳染病的特點:傳染性、流行性等,傳染性最強的時期是在患病初期。

3、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節: 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羣;缺少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傳染病都流行不起來。

(1)傳染源:指能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如①傳染病患者②病原體攜帶者③受感染的動物

(2)傳播途徑:如空氣傳播、飲食傳播、生物媒介傳播、水傳播、接觸傳播等;

(3)易感人羣:指對某種傳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該病的人羣。

4、傳染病的預防措施:

(1)控制傳染源:

①對病人實行“5早”(早發現、早報告、早治療、早診斷、早隔離)

②對受感染的動物及時處理(掩埋、焚燒、殺滅等)

(2)切斷傳播途徑

①加強飲食管理

②講衞生、常消毒

③消滅媒介動物、設臵防蟲設備

(3)保護易感人羣

①鍛鍊身體

②預防接種

5、艾滋病(簡稱AIDS),1981年在美國首次發現,病原體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 傳播途徑(血液傳播、性傳播、母嬰傳播)

第一節、免疫與計劃免疫

1、人體的三道防線:

(1)第一道:皮膚和黏膜(作用原理:阻擋病原體、分泌物殺菌、纖毛清掃異物)

(2)第二道: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殺菌物質中的溶菌酶破壞病菌的細胞壁,使病菌溶解;吞噬細胞分佈在血液和組織器官中,能將侵人人體的病原體吞噬消化)

(3) 第三道: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淋巴細胞)(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結、胸腺、脾臟等)

2、非特異性免疫(先天性免疫):第一、二道防線組成,特點:

①生來就有

②對多種病原體或異物都起防禦作用。

3、特異性免疫(後天性免疫):第三道防線,特點:

①出生後形成

②針對某一特定病原體或異物起防禦作用。(患天花的人不會再得天花病)

4、抗體:病原體侵入人體後,刺激了淋巴細胞,淋巴細胞產生一種抵抗該病原體的特殊蛋白質、

5、抗原:引起人體產生抗體的物質(如病原體等)

6、抗原淋巴細胞抗體,抗體與抗原結合,促進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將抗原清除;或使病原體失去致病性。

7、免疫:最初指人體對病原體的抵抗力。現指是人體的一種生理功能,人體依靠這種功能識別“自己”和“非己”成分,從而破壞和排斥人體的抗原物質,或人體本身所產生的損傷細胞和腫瘤細胞等,以維持人體健康、

8、免疫的功能:

①監視、識別和清除體內產生的異常細胞(如腫瘤細胞)

②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產生。

③清除體內衰老、死亡和損傷的細胞。

9、疫苗:通常是用殺死的或減毒的病原體制成的生物製品,接種於人體後,可產生相應的抗體、

10、計劃免疫:根據某些傳染病的發生規律,將各種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學的免疫程序,有計劃地給兒童接種,以達到預防、控制、消滅相應傳染病的目的,這種有計劃地預防接種叫計劃免疫。

11、計劃免疫是預防傳染病的一種簡便易行的手段,對於保護兒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質,造福子孫後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2、接種卡介苗————預防結核病;接種百白破————預防百日咳、白喉和破傷風。

13、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過強時,進入人體內的某些食物或藥物會引起過敏反應。找出過敏原,並且儘量避

免再次接觸過敏原,是預防過敏反應的主要措施。

第二章 用藥和急救

1、安全用藥是指根據病情需要,在選擇藥物的品種、劑量和服用時間等方面都恰到好處,充分發揮藥物的最佳效果,儘量避免藥物對人體所產生的不良反應或危害。

2、藥物可以分為處方藥(R)和非處方藥。非處方藥簡稱為OTC,適於消費者容易自我診斷、自我治療的小傷小病。 處方藥(R):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的處方才可以購買,並按醫囑服用的藥物。

3、使用任何藥物之前,都應該仔細閲讀使用説明,瞭解藥物的主要成分、適應症、用法和用量、藥品規格、注意事項、生產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確保用藥安全。

4、120急救

5、當溺水、煤氣中毒、觸電等意外事故引起停止呼吸時,採用人工呼吸的方法急救,最常用的是口對口吹氣法。每分鐘內吹氣的次數是15—20次。

6、若呼吸與心跳都停止,則同時採用人工呼吸與人工胸外心臟擠壓進行急救,一般每做一次人工呼吸,需要做4—5次心臟擠壓。按壓胸骨下端,使胸骨下陷3—4釐米。

7、出血一般有內出血和外出血,外出血可分為動脈出血,靜脈出血,毛細血管出血三種

8、毛細血管出血時血液呈紅色,從傷口滲出。靜脈出血呈暗紅色,緩慢而不斷從傷口流出。動脈出血時呈鮮紅色,從傷口噴出或隨心跳一股一股湧出。

9、靜脈出血在遠心端包紮,動脈出血再近心端包紮。

10,小藥箱除了備有某些家庭成員特殊需要的藥物外,還有一些常用藥物。

第三章 瞭解自己 增進健康

1、健康是指一種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方面的良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者不虛弱。

2、健康的生活不僅需要加強體育鍛煉,搞好個人衞生,還要保持愉快的心情,積極向上的心態,同時還應當學會與人相處,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3、心情愉快是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良好的情緒和適度的情緒反應,表示兒童青少年的身心處於積極的健康狀態。

4、調節情緒的方法:轉移注意力;選擇合適的方式宣泄煩惱;自我安慰。

5、生活方式: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各種行為習慣。

6、目前影響人類健康的已不再是傳染病,而是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一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這些疾病稱為“生活方式病”或“現代文明病”。

7、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除了受遺傳因素和環境的影響外,還與個人的生活方式有關,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速這些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8、大多數慢性疾病在成年期發生,但不良的生活方式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形成。故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應該從兒童和青少年時期開始。

9、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意義

①有利於預防疾病,特別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

②有利於提高健康水平。

③有利於提高生活質量。

10、怎樣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①營養配餐

②堅持體育鍛煉

③按時作息

四、不吸煙、不喝酒

⑤拒絕毒品

⑥積極參加集體活動。

11、探究酒精或煙草浸出液對水蚤心率的影響:低濃度的酒精(0.25%)對水蚤的心率有促進作用,高濃度的酒精對水蚤的心率有抑制作用。煙草浸出液對水蚤的心率有促進作用、因為煙草裏含有煙鹼(如尼古丁)等成分,有使神經興奮的作用。

12、酗酒的危害:酒精會損害人的心臟和血管,酗酒會全使腦處於過度興奮或麻痺狀態,引進神經衰弱和智力減退,長期酗酒,會造成酒精中毒,飲酒過多,還會有生命危險。

13、吸煙的危害:煙草燃燒時,煙霧中的有害物質如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質進入人體,對人體的神經系統造成損害,使人的記憶力和注意力降低,同時還誘發多種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癌等。

14、毒品的危害:會損害人的神經系統,降低人體免疫功能,使心肺受損,呼吸麻痺,甚至死亡。

15,健康評價:85 100良好,70 84較好,50 69一般,小於50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