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地情信息化工作總結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01W

地情信息化工作總結

地情信息化工作總結

對中指組、省辦關於信息化工作規劃部署的學習領會、貫徹執行,對中國地情網、中國方誌網、浙江省情網、“方誌中國”“浙江記憶”微信公眾號和政務微博等的關注、學習,對我市地情網站、地情數據庫、地情APP、“寧波史志”微信公眾號四位一體綜合體系的建設和維護,構成了寧波市地方史志辦公室信息化工作的主體。

2016年的信息化工作,總體來説,圍繞一個目標,突出三個特點,實現三項突破。

一個目標:

積極探索運用各種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為全市史志工作機構、社會各界羣眾提供便捷、高效、優質的服務。

三個特點:

一是突出緊跟時代潮流,消化最新理念,運用最新技術的特點。學新理念。認真學習《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全國地方誌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5-2020年)》,認識瞭解新方略;學習《全國地方誌信息化發展規劃(2016—2020年)》《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牢牢把握新特點;學習中國地方誌學會信息化研究會第一屆理事會會長冀祥德、副會長王主任關於信息化工作的講話精神,貫徹踐行新要求。用新技術。王主任在2016年全省史志工作機構主任會議上提出:“省政府要求,凡是財政供給的單位原則上不允許購買自己的服務器,都要統一遷雲。省裏面計劃是兩個平台:省級平台、市級平台。省級平台,所有省直單位都要遷雲;市級平台,除市本級外,所屬縣區也都要上雲。”我辦沒有購買自己的服務器,租用北京萬網公司的“阿里雲服務器”,提前3年實現了數據雲管理。技術可靠,成本低廉,維護方便,隨時可以根據省史志辦或者市政府的要求統一遷雲。存儲格式方面,採取了國際大型數據庫通用的PDF格式,使電子圖書直觀化、易管理。創新方法。構建地情網站、地情數據庫、地情APP、“寧波史志”微信公眾號四位一體綜合體系。APP和微信公眾號都誕生在移動互聯網條件下,前者利用了“簡網APP”一站式自助服務,後者自助申請,採用尖端技術,但沒花一分錢,後台有數百名博士、碩士、工程師和價值連城的硬件設施提供服務。王主任主任在2016年全省地方史志工作報告中特別提到“寧波地情APP在不斷完善當中”。“寧波史志”微信公眾號於2月23日創辦,在《浙江省地方史志辦公室關於做好“浙江記憶”微信公眾號和政務微博推廣工作的通知》中,省史志辦對我市在全省率先開辦微信公眾號的做法點名表揚,予以高度肯定。二是突出緊密聯繫實際,圍繞重點工作,服務史志工作大局的特點。設計的時候越是高屋建瓴,使用的時候越接地氣。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感到,地情信息化工作是真有用,不是花架子。每一項重要的業務工作,都可以和信息化建立緊密的聯繫,都可以有一項具體的“史志+信息化”。志書、年鑑、月報、鄉鎮志的成果都以數字出版物的形式納入地情數據庫,給人們查詢、閲讀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出一本新的《寧波年鑑》,又沉又厚,手機掃一掃書背的二維碼,瞬間下載,而且可以很方便對關鍵字進行檢索,索引和目錄都用不着翻了;給領導、機關、羣眾送書,得跑腿,書送光了還得重新印刷,得考慮成本、物流、倉儲、紙質、裝訂質量等無數細節問題,電子版送書只需提供郵件、數據庫入口鏈接、網盤地址任選其一,鼠標輕輕一點,無數精準無誤的拷貝就誕生了,省力、省心,絕對質量保障;市方誌館建成後,藏書目錄通過信息化手段公示,可檢索查詢,方便了無數的愛書人,也大大提高了方誌館的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想學習王主任主任、王亞紅主任的講話,開會沒記全不要緊,上網站隨時温故知新;最新的省辦文件要求,紙質紅頭還在路上,就可以根據省情網、市情網的電子版文件早一點知曉,現行一步作準備了;想查詢今年本市的大事要事,最方便莫過於查閲電子版的大事月報目錄;記不清《條例》《規定》《綱要》的某個細節描述,第一反應也是打開地情網,找右上角;一年結尾,回顧全年重要工作,只需把地情網打開“史志動態”“通知公告”掃視一遍,就不用擔心會遺漏什麼。總之,信息化工作為史志工作全局搭建了一座資料寶庫,不斷有新的珍寶沉澱,隨用隨取,用之不竭。神筆馬良筆下那座海上金山也無法與之媲美。三是突出真正以人為本,力求方便易用,精細作業默默無聞的特點。整個信息化系統的各個工具、各個載體、各個平台,欄目的更新、內容的添加,需要用到幾十種軟件、幾十個網址、十幾套界面、關注十幾個微信號,蒐集和整理成百上千的文字、圖片素材,學習大量應用技巧。網站、數據庫、APP、微信號4套主要的應用平台各有不同的排版模式,有無數的細節需要注意,無數的機械勞動需要重複,枯燥而繁宂。但後台的機械和枯燥,是為了前台的新鮮和便捷。為了提高排版美觀度、使用舒適度,工作人員可以幾遍、幾十遍地調整字體、字號、底色、邊距,可以搜腸刮肚找一個恰當的用詞,可以百度、谷歌、暱圖、花瓣反覆修改關鍵字去查找一張美觀又切題的圖片,可以在NX2、LR、PS之間來回切換,調色、裁邊、拉直、摳圖。一切瑣碎的工作,只是為了看上去順眼那麼一點點,或使用時方便那麼一點點。其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以用為先。要想讓社會認可、讓羣眾使用,先得史志人自己能夠用、喜歡用;要讓同志們喜歡用,至少先得讓自己看着舒服、用着順手。

三項突破:

一是網站和數據庫設計和運行理念的突破。對寧波地情網進行第三次改版。這次改版變動較大,底色、頂圖、專欄模塊均重新設計、美化,整體佈局、配色與細節均有創新。重點對欄目框架設置提檔升級,對功能定位進行完善,增加“鷹城要聞”欄目,增設“兩學一做”“學習貫徹《規劃綱要》”專欄,至年底,全網承載地情信息總量為年初的一倍,更新頻率為去年同期的五倍,整體實用性、服務性顯著提升。二是對外合作領域和方式的突破。地情數據庫實現全年鑑、全月報覆蓋。與“中國知網”合作,完成了全部18卷《寧波年鑑》的數字化工作,並在寧波地情網地情數據庫《寧波年鑑》板塊同步更新,月報也實現了和紙質版的同步更新,史志成果數字化出版水平達到歷史新高。設“地情網站縱覽”和“地情數據庫縱覽”欄目,全國範圍內的優秀地情網站和地情數據庫可盡收眼底、數萬部電子化志書、年鑑可信手拈來,利用效率成倍增長。三是貼近生活、服務羣眾手段和平台的突破。開通“寧波史志”微信公眾號,開創信息化工作新局面。2月26日,市史志辦開通了“寧波史志”微信公眾號,這是在“互聯網+”時代條件下,以國務院出台的《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和《全國地方誌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5-2020年)》為指引,推動我市史志信息化工作的又一舉措。旨在以創新的思維,利用新媒體,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開發利用史志資源,擴展發揮史志功效,宣傳擴大史志影響,將“存史、資政、教化、育人”等各項服務整合於股掌之上、方寸之間。“寧波史志”微信的內容以中央、省、市史志動態要聞、政策法規學習宣傳、理論研究最新成果、地情文化故事和名勝古蹟風俗為主,設置“史志動態”“政策法規”“理論研究”“美麗鷹城”等欄目,每週二、週五定期推送,根據需要及時完善調整。這是繼開發“寧波地情”APP之後,我市地情信息化建設的又一突破,形成“兩翼一體”信息化工作新格局(一體,是地情信息化工作,網站和數據庫構成傳統PC條件下的一翼,APP和微信公眾號構成移動互聯網條件下的嶄新的另一翼),為地方誌資源融入社會、服務羣眾提供了基礎平台。全年共推送91期206條,近200人關注,其中微信原創文章《賈復與寶丰城》《關於“開會”的那些趣聞趣事》在《寧波日報》《清風寧波》等發表,單期最高瀏覽量近3000,取得良好社會效果。

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機構問題,二是經費問題,三是人才問題。三個問題的本質是“八到位”不夠到位,跟不上信息化工作蓬勃發展的需要。

機構方面。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現有機構初設於1982年,在歷次機構改革中均未考慮信息化工作需要。一是建議向機構編制部門申請,在現有機構編制內調劑,成立信息科(省辦、杭州志辦設資料信息處,蘇州志辦設資料信息科);二是建議以正式文件形式,成立市史志辦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

經費方面。地情網是信息化的方誌館;方誌館是實體化的數據庫。短期內,建議以信息化工作名義申請,信息化和方誌館協調分配工作經費;長期,建議綜合協調使用“館、網、庫、號”工作經費,使信息化工作專項經費列入全辦年度工作預算,固定化、規範化。

人才方面。由於人員調動、工作調整,現有地情信息化工作隊伍力量單薄,具體操作、執行、管理、維護的技術層面缺乏後備力量。建議引進、培養信息化專業人才,形成類似於年鑑等業務工作的編輯團隊、技術團隊,集眾智,出精品。

2017年地情信息化工作目標:

1、用好新媒體,學習新技術,貫徹新理念,打造新體系。建設市地情網站、地情數據庫、地情APP、“寧波史志”微信公眾號四位一體、立體交叉、互為補充的“互聯網+地方誌”綜合體系。

2、打造“互聯網+史志+黨建”平台。圍繞黨的十九大,結合地情信息化工作新特點,新功能,使我市“四位一體”地情信息化綜合體系成為全市史志工作者宣傳學習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平台。

3、引進和培養地情信息化工作人才,制定科學培養規劃,加強培訓力度,建立地情信息化工作團隊。

4、完善縣(市、區)地情信息化工作指導。由於王主任主任在全省地方誌主任工作會上表示:“關於信息化工作,省裏面有個考慮、有個設想、有個方案,要搭建統一的系統平台。”因此,短期內不建議縣級以下地方誌工作機構獨立建設地情網、數據庫。但鼓勵在縣級政府門户網站上突出地情元素,展現史志風采,開展讀志活動,推廣用志服務。

5、出版kindle版《寧波年鑑》。聯繫方誌出版社等有關單位,與亞馬遜中國協商,登陸Kindle電子書店,讓寶貴的志書、年鑑登上全球數字化出版的快車,形成志鑑成果數字化出版的穩定渠道,掀起“互聯網+”讀志用志新高潮。

6、力爭信息化理論研究工作取得突破。

Tags:地情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