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永隆茶葉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82W

永隆鄉位於會昌縣東南邊陲,東與福建武平縣大禾鎮、長汀縣紅山鄉接壤,南與洞頭鄉緊靠,西與站塘、中村鄉相連,北與富城鄉毗鄰。地形多以丘陵山地為主,平均海拔在350米以上,境內生態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達85.65%,位於北緯25°25'13",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光水熱資源十分豐富,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9~21℃,年降雨量1600毫米,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土壤有機質豐富,非常適宜茶葉的種植。

關於永隆茶葉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永隆具有悠久的種茶、製茶、售茶歷史,至今仍分佈許多野生茶樹,仍保留採摘野生茶葉製茶的習慣。據瞭解,在清朝康熙年間,井頭當地就有了種茶、製茶習慣,村民採集野山茶籽或種苗種植於房前屋後、田邊地埂,逐步形成本地特色茶品種“井頭茶”,到目前,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改革開放以後,在繼承、發揚傳統種茶、製茶的基礎上,當地茶農從外地引進毛尖茶種植,目前,主要分佈在小寨村、益寮村、永聯村、井頭村。經過這三四十年的發展,永隆毛尖在會昌當地小有名氣,隨着外出的鄉民越來越多,永隆毛尖也被帶出會昌,傳播到全國各地。近年來,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茶產業已發展為我鄉農業特色產業,是我鄉農業經濟的重要來源之一。為推進我鄉茶產業的全面發展,實現“以茶興鄉、以茶富民”的發展目標,下面總結了我鄉發展茶產業的現狀,並針對產業發展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對策。

一、永隆茶產業發展現狀

永隆鄉現有茶園2000餘畝,2020年茶葉總產量達六萬斤以上,產值三百餘萬元。永隆雖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優異的茶葉品質,但永隆茶產業的發展還存在着許多不足,整個茶產業鏈還不完整,茶葉企業抗市場風險的能力還不強,茶葉經濟還不穩。主要表現為:

(一)規模小,品種結構單一。永隆茶產業近年來得到快速發展,但目前總體上仍暴露出規模小,品種結構單一的問題。現有大小茶葉加工企業五六十家,大都規模較小,廠房較為簡陋,多為家庭作坊式的散户經營。大部分老茶園種植的品種仍然是老品種,新品種試種推廣進程緩慢,茶樹衰老,茶園更新改造滯後。尤其是高山茶園表現更為明顯,茶樹基本上都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栽種的,在山野中自生自滅,大都稱“野茶”。另一方面,茶類結構比較單一,永隆90%以上為永隆毛尖,烏龍茶、紅茶、白茶等產量極少。

(二)茶園管理有待提升,質量參差不齊。經過近幾年的生態茶園建設以及資金投入的增加,茶園總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仍存在許多管理上的不足,千家萬户分散的經營方式導致傳統茶葉生產模式仍佔據主導地位。目前,我鄉茶園仍存在基礎設施差、品種結構單管理不規範、機械化和生態化程度不夠等問題。許多茶園缺株少棵,樹冠矮小,有些茶園大面積裸露,水土流失嚴重。部分茶農對茶園的病蟲害防治缺乏科學性,過分依賴農藥,造成不必要的環境污染,茶葉質量安全監測不到位。

(三)政府扶持力度不足,龍頭企業少。從2014年起,政府結合精準扶貧政策,加大了茶產業扶持力度,但只針對貧困户,按新植茶園的300元/畝進行了補助,而對茶園節水噴灌、茶葉生產加工機械設備、茶葉加工廠房建設方面沒有政策支持。

(四)茶農素質不高,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因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茶園的種植管理人員且呈現老齡化趨勢素質普遍不高,對科學施肥、噴藥、摘技術及製茶技術的掌握和傳承都有很大的侷限性。加之基層一線專業技術人員缺乏,知識技能老化,技能傳承後繼乏人,在開展技術指導、人員培訓等工作上開展力度不夠。另缺乏自主創新意識,加之缺乏科技創新的硬件條件,無法開展科技含量較高的新茶或是新品種的研發。

(五)品牌意識薄弱,知名度有待提升。一直以來,永隆茶產業在發展上缺乏政府的有力引導,各茶企無序競爭嚴重,茶葉名稱混雜、名目繁多。目前,生產規模較大的有“佛雲山毛尖”、“虔翠榮毛尖”、“漢仙情毛尖”“烏鴉泊毛尖”等品名,品名眾多並沒有一個叫得響的品牌,大家在推廣品牌時各自為營,難以形成合力效應。

(六)生產成本過高,缺乏競爭優勢。由於永隆茶園的標準化程度比較低,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機採,只能手工採製,勞動力成本高,茶工工資抬升至80——100元/人天,推高了茶葉生產成本,從而導致採摘成本居高不下,在市場競爭中缺乏價格優勢。

(七)市場定價不清晰,無序競爭嚴重。永隆毛尖在質量有較大差異,有的只賣兩三百一斤,有的要賣六七千一斤,價格幅度較大,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會產生認識偏差,認為永隆毛尖就是兩三百的東西,不過是商家用上高級的包裝,就要賣到六七千,因此,高端茶產品市場比較有限,這也帶來了無序競爭、產品無法明確定位、品牌優勢難以建立,利潤率難以提升等問題。

(八)銷渠道狹窄,市場佔有率低。一方面因營銷戰略跟不上,永隆茶的銷售渠道狹窄,消費羣體主要侷限在本縣內及閩、粵等周邊客家地區;另一方面因茶企實力不強,廣告投放的能力有限,限制了永隆毛尖知名度的擴散及提升,導致市場佔有率低,市場競爭壓力大,影響了永隆茶產業全面有序發展。

二、加快永隆茶產業發展的對策

(一)優化茶類、品種結構。注重茶樹品種改良,實現品種升級,大力發展無性繫有機茶園,在品種改良上,要以高產、高香、高機能無性系品種為首選,以適應當地的生長環境,適應市場對茶葉品質的要求。在產業結構上,引進優良品種,調整茶樹品種結構、優化茶葉品類,合理搭配早、中、晚品種,避免品種過於單一,合理調節採摘期,提高經濟效益。在茶園的改造上,要高標準高起點,按有機茶園的標準來組織實施,以生物多樣性來控制病蟲害,應用新技術控制重金屬污染,通過測土配方增施有機肥來培肥茶地力。

(二)規範茶園管理。加強茶園生產過程的管理,從源頭提升茶葉質量。一是通過增加對生態茶園建設的扶持力度,完善茶園機耕道路以及水利設施建設,改善茶園生態;二是實施低質低產茶園改造,通過改植換種積極推廣優新茶樹品種,進一步優化茶樹品種結構,增加生態茶園面積;三是通過積極推廣以增施有機肥為核心的茶園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生物農藥;四是加強對化肥、農藥等茶園投品的監管,積極開展茶葉農殘檢測,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

(三)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一是加大對茶葉企業的扶持力度,增加專項資金的數量,引導茶農、茶企和茶葉專業合作社發展“公司十基地十農户”、“龍頭企業+合作社十農户”等產業化組織模式建立標準化的加工廠房,改變農户分散加工質量參差不齊的局面,全面提升茶葉加工水平;二是出台優惠政策措施扶持,縣裏應儘快出台茶園新植、節水噴灌、新茶機引進等多項補助政策,以及為充分調動茶農新墾、改造茶園的積極性,對連片新植10畝茶園,連片改造10畝以上的低改示範茶園給予補助。三是政府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龍頭企業,將外來的先進製茶、種茶技術以及銷售理念帶進永隆,帶動永隆茶產業的發展。

(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拓寬人才培養途徑。一是出台相關的扶持政策,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二是要提高茶農的技術水平、品牌意識與名優茶意識,建議縣農業局定期舉辦培訓班,邀請省內外的專家進行授課,通過請進來指導、走出去參觀學習等方式提高茶農的技術水平。三是增加鄉鎮茶技人員編制,充分發揮在品種選育、栽培管理、加工工藝、質量提升等方面的宣傳推廣作用;四是與科研院校建立科研項目合作,開展永隆毛尖關鍵技術研究,可考慮在永隆鄉成立茶葉科技研究所,成立茶葉協會,為茶農提供種植技術、信息諮詢等服務,引導茶企業統一製作標準、規範經營,走產業化、標準化道路,增強市場競爭力。

(五)加快品牌建設力度。一是加大永隆毛尖的宣傳力度,利用本地電視台、廣播、公交車車體廣告等等形式,宣傳永隆毛尖作為健康品質生活的消費品的形象,旨在培育本地市場,構成需求條件,讓永隆茶產業具有行業竟爭力。二是可以考慮在政府機關、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當中推廣使用永隆毛尖作為接待用茶。一方面體現政府對永隆毛尖的品質自信起到對外宣傳的作用。一方面也能夠創造本地需求,增加市場容量。三是重視茶葉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三品”認證工作,制定“三品”認證獎勵政策,縣農業部門應無償提供規劃、生產和加工等全程技術服務,引導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四是建議縣裏可每年舉辦“茶葉品質鑑評會”等茶葉賽事,通過賽事活動推動茶企、茶農交流生產加工技術,提高茶葉品質,提升“永隆毛尖”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同時,組織企業積極參與全國名優綠茶評比、全省名優茶鑑評等省內外重大茶事活動,制定補助政策,對參加茶事活動獲獎品牌給予補助。

(六)生產要逐步機械化。先進的茶園耕管與茶葉加工技術要繼續推廣實行,農藝要逐步向規範化過渡。茶葉生產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當今勞工緊張、工價上揚情況下,茶葉生產要考慮逐步向機械化過渡。

(七)市場需求進一步細分。目前,我鄉茶行業很多還是價格和價值不相匹配,要發展“高、中、低”品牌策略,按市場需求,細化產品分類,在定價上,要以成本作為基礎,結合自身茶葉品質、品牌知名度合理的定價。

(八)多渠道拓寬市場。一是對在會昌縣境外開設永隆毛尖專賣的商鋪給予補助。二是搞好茶葉交易市場的配套服務工作。鼓勵參加一些大型的茶葉交易市場,以茶為媒,組織一些茶葉節、茶葉展、茶葉評比等活動以及組織科技人員和茶企到發達茶區、茶企考察學習等。三是發展旅遊休閒觀光茶園。我鄉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厚的旅遊資源。依託佛雲山、如來寺等人文自然景觀,高標準高起點建設茶園,使茶園佈局園林化,茶樹種植立體化,並在茶葉觀光園區內建設茶館,建設茶葉品牌展示中心等,同時,保留、發揚一些傳統茶葉加工技藝和發掘茶文化,使旅遊體閒文化和茶文化得以完美的融合,發展旅遊休閒觀光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