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鎮域經濟發展調研報告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5W

鎮域經濟發展調研報告多篇

鎮域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篇1

近年來,xx區村級集體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縱觀全區,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並不平衡,仍存在着少量經濟薄弱村,這類村多是一些純農業村。純農業村前進步伐的快慢事關區域平衡和區域協調發展的大局,同時也事關“十一五”計劃的完成和新農村建設平衡發展。為此,本文就xx區純農業村經濟發展現狀,研究制約純農業村經濟發展的癥結及解決方法,以期對全市的純農業村經濟發展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一、現狀與問題

對xx區純農業村進行梳理分析後可以發現,它們大多存在這樣一些問題:

(1)地處相對偏遠,交通或多不便。處於山區、半山區的純農業村,公路雖然已經全部實現通村,但相對蜿蜒狹窄的道路,還是給與外界的溝通帶來了一定的不便;處於平原稻區的純農業村大多遠離交通主幹線,工業延伸的觸角對純農業村工業化步伐的影響相對較弱,加之本村的絕大部分土地都納入了更新的紅線農保地保護範圍,引進企業的難度相對較大。

(2)發展集體經濟的先天條件缺失。對於山區、半山區的農業村,對村原有的山林、果園往往平均分配到每個農户,或者對果園只採取簡單的承包收取租金的方式進行管理,收入甚微,資源優勢沒有成為經濟優勢,集體經濟發展缺乏物質基礎,而今再對分配到户的生產資料重新組織起來進行產業化操作,還存在不小的難度;對於平原地區的村莊,這類村長期以來工業基礎薄弱,村級經濟主要以傳統農業為主,他們由於在80年代到90年代鄉鎮企業發展的黃金時期,沒有適時發展鄉鎮企業而落伍。在目前情況下,發展鄉鎮工業難度較大,而且又沒有新的發展思路,同樣他們也存在產業化的難題。資源的相對匱乏,面對着強烈的致富心願,也就成了無米之炊。

(3)農業基礎設施較差。處於山區、半山區的純農業村,基本農田面積遠少於山林面積,土壤多貧瘠,主要用於農民自足,且因地理原因進行農田標準化建設難度較大,農業基礎設施較差,發展農業的先天條件不足;處於平原稻區的純農業村,通過前幾年的標準農田建設,溝、渠、路等基礎設施基本配套,但也有很大比例基礎設施因年久失修或損壞,抗禦自然災害能力較差,發展多種經營同樣缺乏有力的基礎條件支撐。

(4)農民發展農業經濟信心不足。現在在農村中,尚存在着一些錯誤傾向,認為“種地沒錢賺”、“堅持耕地就是在維護貧窮”,甚至有些“精明”的農民説,現在農民缺的是現金收入,而不是糧食,糧食安全更多的是為了城裏人的安全,農民為什麼要為了保障城裏人的吃飯安全而苦守着耕地不放?他們希望土地被徵用或者乾脆將土地棄之去打工,這些傾向足以彰顯出農民對發展農業的信心不足。

(5)發展現代農業的人才緊缺。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就少不了人才。但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一些年輕人和有能力的人紛紛外出就業、創業,造成了農村的人才大量流失,農村缺乏了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和後備軍,從而出現了目前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多是年齡偏大、缺乏轉崗能力且又科學文化水平偏低的農民的狀況,使得發展現代農業缺乏優質人力資源的支撐。

(6)土地流轉難而貴。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創造更多的財富,只有把土地向懂技術善經營的農業種植大户或企業轉移,才能使土地收益成倍增值。但近年來純農業村的實際情況給土地流轉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一方面,以農業生產為主要來源的農户擔心流轉土地會失去生活的依靠,認為自己種田吃糧,沒有解決温飽問題的市場風險,兼職從事二、三產業的農户對土地流轉意願不強,靠幾分田吃飯,靠企業賺錢,穩穩當當,加上土地承包三十年不變等政策,給推進農業產業化增加了巨大的阻力。另一方面,土地流轉價格逐年上升,由原先250元一畝逐步升到700元一畝,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土地流轉的難度。

二、思考與對策

對於以上存在的問題,筆者有針對性的提出幾個方面的建議:

(一)統籌規劃、定格發展模式

不同的農業村有着不同的村情,其發展對應的路子也就不同,或工,或農、或三產,關鍵是要認真分析現狀,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積極統籌協調好各類規劃,理清發展思路,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發展路子。

對於xx各個純農業村而言,按照“保護、保障、挖潛、集約、統籌”的原則,主動爭取建設、發改、國土、農林、水利、交通等有關部門的支持,弄清本村自然資源、氣象、水系、地質和社會經濟狀況,進而完善總體規劃,制定專項規劃,提高規劃的協調性、科學性和實用性,為村的長遠發展提供一個明確的發展方向。

這些規劃既要延續村莊原有的特色,保護整體環境,體現生態的原則,又要突出重點,適度超前,體現發展和集聚的原則,指導產業佈局調整,集中規劃生產、生活用地,科學規劃土地的空間佈局,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進而定格適合自己村情的發展模式。

(二)深度挖掘各類資源並激活成為現實生產要素

目前情況下,對於xx區純農業村而言,很多潛在的資源還在睡夢中,其潛力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入挖掘,才能夠進一步轉變為現實的生產要素,為發展現代高效生態農業提供基礎。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區、鎮(街道)兩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大力扶持純農業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及時修復年久失修或已損壞的基礎設施;加快標準農田建設,改造中低產田;增加農業投入,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特別要加強農田水利建設,修復山塘水庫、除險加固,清理淤沙、擴建增容,實行渠系配套,改善農業基礎條件,增強防災抗災能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對於xx區純農業村來説,其生態環境保持相對較好,這是一個非常大優勢。好的生態環境,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也符合生態農業的發展要求,因為優質的農產品對其所生長的環境有着較高的要求,因此很有必要保護山林水體不被破壞,使農作物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從長遠來看,守住一方綠色,更是建立起了自己的“綠色”銀行,培育了自己的“後勁”財源。

做好產業化配套建設。按照“自願、依法、有償”的原則,積極推進土地使用權流轉,為耕地、水面、園地、林地的規模化經營、集約化鋪平道路;加快農機結構多樣化、農機技術高新化,農機服務產業化,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保證。同時,積極引導農民認識到發展現代農業的大好前途,增強依靠農業致富的信心。

(三)大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主攻科技和綠色農產品發展路子

當前人們對農業安全問題越來越重視,最近幾年所爆發的“紅心鴨蛋”等食品問題,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方向的認識:以綠色消費需求為導向,優質高效、資源節約、品牌響亮,具有良好的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純農業村大力發展科技和綠色農產品將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現代生態農業這一明確的發展方向擺在了我們面前,所需做的是利用所處的區位優勢,腳踏實地、加快發展的步伐,縮短與先進地區的差距。對於純農業村而言,這是一個難得的機遇,需要紮實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積極培育符合產業發展方向、帶領農民致富的新產業,在名、特、優、新上做足做好文章。對於農業產業基地而言,要切實推行標準化生產和質量管理,提高農業企業農產品技術標準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從生產這個源頭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進行控制。農業等部門對農產品生產質量安全有顯著促進作用的新舉措、新技術,也要給予力度較大的補助進行引導。

(四)積極實施品牌戰略,提升產業檔次,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同樣的品質、同樣的品種,有沒有品牌,以及品牌的知名度如何,在市場直接體現在售價上,有時價格相差許多倍。拿一個我們身邊的例子來説,普通的水蜜桃在市場的售價在兩元左右,而奉化的水蜜桃售價則可以達到四五元左右,品質好一點的則更貴,這足以看出品牌對農產品的作用,因此,實施農業品牌戰略,是提高農業附加值的一條有效途徑。

有關部門要積極引導農民樹立品牌意識,要通過相關政策的引領,推行綠色農業計劃的實施,創出自己的品牌。在選種、培育、管理等環節上很下功夫,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積極推廣農產品生產檔案、產地編碼等制度,加快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認真搞好無公害農產品、綠色產品、有機食品認證工作。農業龍頭企業緊緊圍繞農產品開發,建立起綠色農產品產業,建立從土地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監控機制,顯示農業龍頭在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提高農產品安全性等方面的積極帶動作用。同時,利用長三角發達的物流體系和銷售渠道,積極做好流通、銷售工作,面向上海、杭州、xx等省內外經濟發達城市等中高檔市場,樹立本地農產品的精品形象,不斷滿足人民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要。

(五)謀求工農、農商、農貿緊密合作,積極探索聯合經營發展路子

建立暢通、高效的農產品生產、流通、銷售體系,符合貿工農一體化龍型經濟的要求,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同時也是純農業村依靠發展現代農業致富的有效之路。

有關部門順勢出台有關政策支持農業專業合作社興辦農產品流通企業,鼓勵與大型龍頭企業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努力提高農產品在連鎖超市、便利店等新型零售業態中的經營比重。組織開展“農商對接”,探索和推廣貿工農一體化、內外貿相結合的經營模式。支持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設,支持冷藏和低温倉儲、運輸為主的農產品冷鏈系統建設。積極引導、鼓勵農產品批發市場和流通企業與農產品生產基地建立長期產銷聯盟,發展“訂單農業”,發揮流通對農業生產的引導作用,逐步形成覆蓋xx、聯通全省、輻射全國的農產品連鎖配送體系和電子商務網絡。

(六)實施人才興農戰略,培養一批懂技術、善經營、闖市場的新型農民

從根本上改變務農農民文化技能素質低的狀況,培養一批有較強市場意識、有較高生產技能、有較好管理能力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者,是純農業村建設高效生態農業的根本保證。

努力提高農民的專業技能和整體素質。為了適應建設現代農業要求,純農業村可以依託市、區有關部門,大力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綠色證書培訓和農村創業人才的培訓,把專業農户、農業企業經營者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骨幹作為培訓重點,着力把務農農民培育成現代農業的生產經營者。同時還要重視對農業後備>勞動力的培訓教育,特別是要加強對專業大户、農場主、農業龍頭企業經營者子女實行定向的農業學歷教育,把他們培育成為掌握現代農業知識技能的新一代的農業創業者。

吸引有關人才。通過採取發放農業創業貸款、貸款財政貼息、税費減免優惠等支持政策,為大專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到純農業村從事現代農業生產創造條件,把流失在外的本村人才吸引回來從事現代農業。同時,有關部門積極搭建農業人才交流招聘平台,鼓勵農業科技人才和農業大中專畢業生到農業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建功立業。

鎮域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篇2

我們花莊村是俞垛鎮的一個偏遠村落,距離鎮裏大約12公里,我村地處三縣市交界處,全村共有農業人口2358人,非農業人口104人,耕地面積4000多畝,河溝面積3000畝以上,村集體收入18萬元,三產總產值一億元,人均純收入6480元,村所在轄區私營企業6加,加油站,奶牛場各一家,主要以加工毛絨玩具、石油機械、鍛仲、傢俱製造、特種養殖為主導產業。就自己近期的調查來看,有許多的因數制約我村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我村發展現代農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難以強化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

我村的農業生產受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低、產業化進程慢等因素的制約,其生產仍然沒有跳出小規模、低水平、傳統粗放經營的怪圈。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低,實際機播、機電灌溉率不高。

有這樣有句話“要想富,造公路”,現在興泰公路全線通車了,但是我們村的村級公路還很不發達,村西面跟南面的許多地方現在還是磚頭路,有些地方甚至還有危橋,沒有好的交通,就沒有人來投資創業,農副產品就沒有市場競爭力。

(二)農民素質低、適應性差,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目前,我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國中文化水平。而在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流動過程中,出現的農民人力資本的“逆向選擇”現象:流出就業非農行業的基本是年富力強、受過較多教育的農村“精英”,留下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人力資本含量和勞動技能較低的兒童、婦女和老人,進一步從總體上降低了從事農業生產的留守農民素質。無疑,農民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其素質偏低,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三)落後的思想觀念仍是農户走入市場的最大障礙。

我村的農民仍然沿續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習慣,思想觀念保守,在尋求項目和資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給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往往相當的嚴重。相當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農為本的生存觀念和温飽型目標,小富即安,脱貧致富的心理預期不高。受固有觀念的制約,資源開發利用和經營模式停留在初級水平。

(四)經濟發展中“短視心理”造成集體實力日漸削弱,對户營經濟的扶持存在誤區。這裏的“短視心理”是指部分村幹部羣眾中存在的重短期利益,輕長遠利益,重個人利益,輕羣眾利益,享樂主義,擺官架子的不利傾向。由於村集體經濟底子薄,加之片面地看待户營經濟的發展,多數村幹部對集體經濟發展抱的期望不大,導致近年我村集體經濟實力處於緩慢的發展趨勢。

由此看來,由於經濟基礎和自然條件因素的存在,要加快我村新農村建設的步伐,縮小鄉村致富的差距,就應該通過合理的規劃,採取有效措施解決遏制我村農民致富緩慢的勢頭。

二、多管齊下全面推進

發展現代農業,繁濟榮農村經,促進農民增收,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是整個經濟社會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為此,必須以創新農業發展理念為前提,以提升農業裝備水平為基礎,以提高農民素質為根本,以推廣科學技術為支撐,以增加投入為保障,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加快我村新農村建設步伐。

(一)用先進理念引領農業。

發展現代農業,首先要樹立新理念。要樹立用現代工業推動農業發展的理念。要用辦工業的方法辦農業,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集約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區域化佈局、市場化運作,逐步實現農村工業化、農民工人化、農業現代化。要樹立按比較原則參與新一輪市場分工和合作的理念。要通過不斷比較、調整、改進、提高,着力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培養具有競爭力的支柱產業,做強做大農業龍頭企業,逐步形成農民跟着產業走、產業跟着“龍頭”走、“龍頭”跟着市場走的良性發展軌道。要樹立抓農業就是引導農民走向市場的理念。要通過解決農民待遇不公、信息不靈、市場把握不準等問題,引導農民進入市場,改變農民身份,促使農民從產品生產者轉變為商品生產者。

(二)用現代裝備帶動農業。

改善農業設施裝備,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明年我村公路交通條件會得到改善,我村已經得到上級部門的支持,進行土地整改,修建鄉村公路和橋樑,國家明年對經過我村的國家v級航道魯汀河進行休整。

我村要着力推進農田水利建設,要實施沃土工程,以鼓勵農民發展綠肥、秸稈還田和施用農家肥為突破口,加快農業綜合開發步伐,切實提高耕地質量,前段時間我鎮的秸稈還田現場會在我村召開,這不僅是對於我村前段時間秸稈禁燒工作的肯定,也是對我們下一階段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一池三改”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六通、六有、六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民生存環境,帶動現代農業發展。

(三)根據村的實際,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的農業,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科技興農,這樣才能強村富民。

我村是俞垛鎮注水養殖大村,應該發揮自己的產業特色,將養殖業做大做強,聯合各養殖户進行規模化生產銷售,成立農村經濟合作社,降低市場風險,創建品牌,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強招商引資,今年我村已經引進了四個項目,其中有一項就是蘑菇大棚種植,在今後的生產過程中要擴大規模,創建食用菌生產基地,創建加工廠,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品牌化經營,包裝出口,爭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局面。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花莊村的農村經濟一定能夠走上一個新的台階——奔小康。

鎮域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篇3

近期,按照區委農工部關於開展農業農村經濟情況調研的通知要求,我局立足實際,對全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細緻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區農業農村經濟總體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區農業農村經濟總體發展較好,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壯大,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社會和諧穩定。以2014年為例,各項農業工作指標均順利完成,蔬菜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面積達到18、6萬畝,產值突破9、3億元,標準園建設成效顯著,建成千畝蔬菜標準園7個;農村沼氣建設指標全部完成,新建沼氣池300個;惠農補貼力度進一步加大,共落實農機具、良種、沼氣、一事一議、設施蔬菜等方面的補貼資金1600餘萬元;農技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測土配方施肥、植物檢疫、病蟲防治、農民培訓、農業執法、種子管理等方面工作成效明顯;新增專業合作社8家,土地流轉面積突破8000畝,“三資”管理趨於規範,所有村街全部建立了財富積累機制。農業農村工作的順利開展,為建設和諧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存在的問題

(1)資金不足。發展現代農業各方面的要求比較高高,從生產設施建設到栽培管理都較以往更加嚴格,為此,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而據我們調查雖然近兩年各級對農業有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但仍不能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由於歷史原因,現在農村信用社、農行等金融部門不願發放小額貸款,更加加劇了資金瓶頸問題,制約了農業產業發展。

(2)組織化程度不強。當前農民進入市場很不順利,原因之一是組織化程度低。針對目前家庭經營為基礎的現實,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最好辦法是通過合作社組織農民。但就目前全區的實際情況看,各類合作社數量雖比較多,但真正能夠發揮示範帶動作用的合作社和龍頭企業並不多,沒有具備一定實力的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很難將農民有效組織起來,抱團發展。

(3)品牌效應不太明顯。以蔬菜為例目前,雖然我區已經註冊了“營綠”、“碧緣”、“乾綠”等蔬菜品牌,但在開拓蔬菜銷售市場方面都處於各自為政、各找出路的局面,沒有擰成一股繩,創立代表本區域蔬菜特色的大品牌,致使蔬菜產品知名度不高,品牌效應不明顯。

(4)技術服務不能及時跟進。專業農技人員缺乏,基層農技推廣組織不健全是我們的現狀。所有技術服務工作全部由農業技術綜合股一個部門承擔,業務上不堪重負,鄉鎮農業技術服務機構完全處於“真空”狀態,有名無實。區農業局現有工作人員中,非農專業人員多,涉農技術人員少;工人多,幹部少;初級及中級職稱人員多,高級職稱人員少。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全面的技術服務,對服務的水平和質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的技術服務隊伍現狀嚴重阻礙了農業向前發展。

2、發展對策

(1)拓寬融資渠道。建議政府在加大農業發展扶持力度的同時,積極組織建立產業發展融資平台,適當地為融資提供擔保,協調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農業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和合作社及農户的關係,使二者之間建立起合作互信關係,提高金融機構放貸的積極性。同時,通過政策吸引,調動社會資金參與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拓寬融資渠道。

(2)加大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建議制定專項的扶持政策,對發展有機蔬菜產業的合作社和龍頭企業予以扶持,使其運作更加規範,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吸引更多的農户加入其中。

(3)培樹“廣科源”蔬菜大品牌。建議對現有的蔬菜品牌資源加以整合,聚零為整,抱團發展,逐步培育並樹立在京津市場叫得響的,能反映有機蔬菜發展特徵的大品牌,進一步提高我區蔬菜的知名度。

(4)建立健全農技服務體系。建議區政府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農技服務體系,重點是加強鄉鎮農技服務隊伍建設,落實人員編制,給予經費保障,使空轉的鄉鎮一級農技服務機構真正運轉起來。在確定人員編制中,重點向農業系統予以傾斜,落實高層次人才待遇,引進和吸收一批具有高級職稱的農業專業技術人才紮根,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三、農村經營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農民負擔監管還存在一些間接收費問題。一是少數部門仍然違規向村集體收取資料費、培訓費、學習考察費等費用;二是村街報刊超限額,存在報刊訂閲向村街攤派,部門刊物過多過濫等問題。在今後的監管工作中,我們將繼續加大對農民負擔專項治理工作力度。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把減負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列入專項治理的重點內容,屬於哪個部門,由哪個部門負責治理,沒有文件依據收費的要堅決不能再收。明確要求鄉鎮各部門確需向農民或是村集體經濟組織收費的,需要經過區減負辦審核備案,以防止亂收費行為的發生;村街訂閲報刊應堅持自願的原則,不能強行攤派。報刊徵訂要嚴格按照省規定的標準執行;三是加大農民負擔的執法檢查力度,督促減負工作的更好開展,查漏補缺,確保今後農民負擔執法檢查中不再出現類似的問題。

2、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問題突出。一是村民實際籌資比較困難,部分村街存在集體墊資現象,把應發給村民的福利代替籌資。二是由於申報程序比較繁瑣,部分村街申報項目的積極性不高。三是上級資金撥付遲緩,造成報帳不及時,影響下一年度項目申報。四是未將籌勞納入獎補範圍,獎補數額小,難以滿足村街公益事業建設的實際需求。今後我們將盡量簡化審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重點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3、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不夠規範。一是管理體制不暢。各鄉鎮(辦事處)農村集體“三資”委託代理服務中心具體負責業務的是鄉鎮財政所長,長期以來財政部門執行的業務處理程序是行政事業單位的業務處理程序,與農經部門的業務處理程序有很大的差別,實際工作中很難貫徹落實農經部門的政策法規和有關規章制度。二是村街各項財務監管制度很難落到實處。從調研中發現有的村街民主理財小組難以真正發揮監管職能,對村集體的財務收支活動的監管流於形式;有的村街大額開支沒有履行民主議定程序;有的'村民代表不是村民大會選舉產生,不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調研中還發現有的鄉鎮“三資”代理服務中心對於村街財務審批手續把關不嚴,收入不及時入帳。村委會開支嚴重鋪張浪費,個別部門違規向村街收費等現象。在今後“三資”管理中,一是要繼續加強財務制度建設,規範財務管理程序;二是規範農村集體財務收支審批程序;三是切實履行民主決策程序,實行民主理財。

4、農村集體財富積累機制尚不健全。一是三資管理工作體制不順,人員短缺。二是由於村街幹部基於村街穩定因素考慮,對歷史遺留問題大多本着後人不理前帳的態度,對清理核實和履行民主監督程序心存疑慮,對應收款不積極清收,應付款不主動償還,對無償或低償使用村街資產的情況也採取迴避的態度;此外,區城區周邊村街出租資產的數量較多,情況複雜,資產清理起來比較困難,而其它村街基本上可利用的集體資產又很少,因此村街對建立村級集體財富積累機制工作不積極不主動,也影響了此項工作的開展。在今後工作中還需進一步加強對鄉鎮村街開展此項工作的督導檢查力度,深入村街指導工作開展,通過總結已建立機制村街的經驗做法,推動未完成村街的工作,完善相關措施,力爭年底前實現全覆蓋。

5、農村經濟審計處於“真空”狀態。我區沒有開展對農村集體經濟的審計工作。具體原因是:一是農經管理體制不順。我區農村集體三資委託代理服務,全部由鄉鎮(辦事處)財政所代管,農業部門的相關經濟政策及報帳制度不能在鄉鎮(辦事處)財政所代管的村街帳務中得到較好的落實,造成開展審計監督工作達不到應有的效果;二是審計力量薄弱。我區農經人員少,縣鄉兩級農經管理人員只有3人取得審計證,審計力量與任務相差懸殊,致使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工作難以開展。開展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工作存在的困難依然是農經管理體制不順和審計人員缺乏。建議區政府充實這方面的專業人才。

鎮域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篇4

一、發展現狀

東橋鎮村後村原位於東橋鎮北部偏僻山區,距福州近100公里、距縣城40多公里。全村190户726人,黨員29人,xx年前人均收入不足1300元,村財不僅零收入還負債較多,是名副其實的空殼村、典型的山區貧困村。xx年起該村遭受地質災害後實施造福工程,村民陸續搬遷下山,開始建新村。由於工程量大、資金不足等原因,至xx年新村基礎建設仍不完善,無村部辦公、村道泥濘、村民看不上電視、水電未配套,村民生活水平低。xx年11月,市衞生局下派駐村幹部黃犖到該村掛職擔任黨支部第一書記,村黨支部班子也得到調整優化。新班子講團結、講奉獻,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致力發展,短短几年村路、閉路電視、自來水、電網、體育健身場所一應具全,很快扭轉了該村落後的面貌,成為具有社會主義新農村雛形的新村。今年2月17日,省委副書記王三運在該村調研後提出,該村黨支部的先進做法、成功經驗值得借鑑、推廣。之後不久,閩清縣委在全縣開展了“學村後、強核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活動,推廣村後村的先進經驗,推進“核心工程”建設,並以此推動全縣經濟社會大發展,挑“海西”大梁,樹閩清形象。

xx年,該村村民人均收入達4100元,比xx年增加了2倍多。今年年初,該村先後被評為市級衞生村、縣綜治先進村、未成年人零犯罪村,被市委文明辦推薦為市級文明村。

二、主要做法

1、着眼長遠,編制發展規劃。村兩委堅持發展為大、規劃先行,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研究制訂了《村後村三年發展規劃》,理清了發展思路,明確了今後三年的目標任務、主攻方向、工作重點。特別是根據規劃內容,找準了符合村情實際的發展經濟路子,村集體和村民收入不斷增長。大力完善新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形成了濃厚的發展氛圍、良好的道德風尚、文明的人際關係、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村民安居樂業。

2、突出核心,建設堅強堡壘。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後村黨支部注重加強自身建設,在班子建設、制度建設、執政能力建設和黨員先進性建設上下功夫,努力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應有作用。一是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把一些年富力強、有經濟頭腦、羣眾威望高,有強烈事業心和開放意識的黨員吸收到黨支部、村委會領導班子中來。二是帶好黨員幹部隊伍。加強村幹部和黨員的教育培養,把農民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村幹部,使黨員幹部成為國家政策的宣傳員、農村經濟的信息員、解決矛盾糾紛的調解員,成為發展生產的技術員、帶頭人。三是樹立良好形象。黨支部辦事公道正派,勤勉有為,黨組織的威信高,工作力度大,凝聚力不斷增強,羣眾對黨支部十分擁護。

3、因地制宜,培育農業經濟。村後村兩委一班人把黨交給的責任擔在肩上,把人民的福祉掛在心頭,帶領羣眾拔窮根、闖富路。針對村集體無收入、羣眾貧困、村民脱貧致富願望強烈的實際,村兩委與村民共同探討致富之路,併到鎮裏、縣裏、市裏跑市嘗跑項目、跑資金。在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徵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村兩委決定依託鎮裏的食用菌基地,成立村食用菌種植協會,由黨員大户帶頭興辦種植基地,採勸支部+協會+基地+農户”的方式,引領羣眾發展食用菌生產。建起了黨員食用菌栽培示範基地,由黨支部牽頭,派村幹部到縣、鎮學習技術,動員5名黨員帶頭示範,發動17名羣眾參與。為解決資金難題,村兩委把爭取來的經費存於農村信用社,再貸給種植農户,而且只要求種植户以生產收成的蘑菇等價抵還貸款。經過3個月的生產,取得國家工商總局註冊的“東塔牌”食用菌外銷到新加坡及港澳等地。一期20萬袋規模的基地實現產值60多萬元,基地純收入16多萬元,菇農每人淨收入1萬多元,村黨支部(村委會)與協會收入2萬元,實現了建國以來村財收入“零”的突破。預計今年可種植100萬袋,目前已完成50萬袋的培育規模。為進一步拓寬村民增收路子,黨支部還帶領33名黨團員到位於高山地區的舊村建立“黨團員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園”,發展高優林、果、糧生產。同時積極牽線搭橋,介紹村民外出應聘就業,全村80%青壯勞力實現輸出就業,村民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

鎮域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篇5

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推進災後恢復重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推動xx鎮農村經濟繼續健康發展,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討。

一、xx鎮農村經濟發展狀況

xx鎮位於中江縣南端,距鎮城約40公里,屬丘陵地區。全鎮幅員面積70平方公里,轄22個村,2個居委會,27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3000餘人,其中:農業人口近40000人,非農業人口3000餘人。我鎮農村經濟受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民整體素質不高、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夠等因素制約,新時期xx鎮所面臨的農村工作任務仍然十分艱鉅。

(一)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相對較差。由農村基礎設施設施數量少、配套不夠完善,水利設施損毀嚴重,部分地區人畜飲水和農業灌溉用水未徹底解決。

(二)農村人口總體素質低下,發展意識不強。受地理條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則安、小進則滿、等、靠、要的惰性心態依然存在,缺乏開拓創新能力和敢闖、敢冒的精神,創新發展意識不強。接受科技能力差,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極低,基本上維持着傳統農業的耕作和管理模式。農村實用人才缺乏,科技示範户和專業大户培育少,農民科技意識淡薄,接受新技術、新品種的能力弱。

(三)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緩慢,統籌城鄉協調發展難。農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滿足農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突出表現在農村缺乏優質教育資源和優秀教師,教師資源配置嚴重失衡。農村醫療衞生建設遲緩。農村公共衞生體系建設滯後,農村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衞生服務、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急體系尚不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有待於進一步完善。

(四)農村缺乏活力和動力,農民增收渠道不多。為積極拓寬農民增收渠道,xx鎮不斷探索產業結構調整、助農增收的新方式、新舉措、新思路,先後引導農民搞基地建設、科技示範、反季節蔬菜、特色水果、勞務開發等,也取得一定成效。

二、對加快xx鎮農村經濟發展對策建議

(一)明確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和省委九屆六次全會確立的深化農村改革的方針政策為農村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我鎮提出了保穩定、抓重建、強三農、壯支柱、促發展、創輝煌的總體工作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統攬三農工作,在抓重建和強三農上狠下功夫,緊緊圍繞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增收目標,抓住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國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貧開發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機遇。使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綜合效益明顯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社會事業更加完備,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二)以深化農村改革為契機,加強農村發展基本制度建設。一是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努力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業經營方式轉變。積極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組織,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着力提高組織化程度,推動統一經營向發展農户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二是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產權明晰、用途管制、節約集約、嚴格管理的原則,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三是建立和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加大對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投入。拓寬農業投入來源渠道,整合投資項目和支農資金,加強資金使用、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三)以強化帶動為助力,走現代化特色農業發展道路。按照特色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力以及農畜產品商品化率,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一是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業。二是加快發展二、三產業。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和市場化程度。

(四)以恢復重建為紐帶,加大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突出抓好特別是汶川地震損毀基礎設施恢復重建,進一步加大 投入力度,發動羣眾搞好農業生產設施重建,儘早恢復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不斷改善生產條件,提高人民羣眾的生活水平。一是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二是加快農村交通通訊恢復重建。三是提高農村災害預報、處置和自救能力。

(五)以推進農村公共事業建設為重點,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發展。堅持把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範圍,加大投入,創新機制,努力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一是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完善和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二是加強農村醫療衞生事業。抓緊災後醫療衞生機構重建,重點加快鄉鎮衞生院、村衞生室等基礎設施的恢復重建和配套設施建設工作。逐步建立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健全農村公共衞生監督管理機制,實現農村公共衞生安全,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成果。

三是推進農村文化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進一步加大農村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四是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逐步提高保障標準。

四是完善農村五保户、三孤人員供養救助制度,推進集中供養,不斷提高供養水平。落實好軍烈屬和傷殘病退軍人的優撫政策,積極做好農村老齡、殘疾人事業。

五是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和社會管理。積極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徑,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進一步完善一事一議制度,推行村務公開、政務公開和財務公開,推進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

(本文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情聯繫刪除。)

鎮域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篇6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歷年來,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修水工業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來,嘔心瀝血、夙興夜寐,制訂、實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採取了一攬子辦法,取得了卓然成績。使我縣工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初具規模。在今年全市開放型經濟工作會上,我縣工業園區更是取得了綜合發展第一的好成績。

今年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面臨着經濟結構調整、工業產業轉型升級、經濟發展下行壓力增大和我縣地理區位還處於劣勢、產業集羣還未形成以及2017年我縣決戰工業700億宏偉目標的確定,需要我們再一次深入思考我縣工業發展思路、模式、路徑。

元宵節過後,我校本着鍛鍊教師、發揮諮政作用的宗旨,成立了修水工業經濟發展調研組,並請來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吳志遠博士指導,對修水工業經濟進行調研。

我們的調研組一行先後深入工信委、國土局、礦業局、環保局、統計局、人民銀行修水支行等單位調研,組織了發改委、財政局、勞動就業局等單位負責人和供電公司、裕發食品、凱達服裝、輝運飾品、新中英陶瓷、華偉礦業等企業負責人座談。

通過調研我們梳理出發展修水工業經濟的三條建議和一些公共扶持政策,這些建議更側重於思維層面,旨在開啟多種視角,具體操作層面的做法還有待相關部門專題調研並制訂措施。文中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堅持產業集羣,優化區位條件,努力形成反梯度發展態勢。

1、強化集羣公共政策研究,堅持集羣發展模式。加強促進產業集羣發展的公共政策研究,制訂和實施優化產業集羣發展的政策制度,堅定不移地走集羣發展的模式。

過去,企業選址首先考慮的是成本因素,更傾向於沿海發達、交通便利的地區。接下來,當勞力等成本控制不下來時,關注產品市場區位因素,產品市場銷售量大的地區成為企業首選。現在,企業發展更趨向為集羣發展。研究表明,產業集羣發展可給企業帶來最大的利潤。產業集羣也就成為最大的區位優勢。產業集羣為地方產業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集羣為近距離的相關或上下游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競爭合作平台,成為吸引更多同行參與的“吸鐵石”,集羣的最大功能在於為集羣內企業提供低成本環境和創新環境。無數事實證明,集羣才真正是企業成長的“搖籃”和“大家庭”。

我們可根據本地特色資源、市場需求、區域分工來大規模引進關聯度大的中小企業,同時加大目前我縣“兩頭在外”企業的“嵌入式”發展,加大對這類企業的補貼,重點支持這些企業信息化、企業家培育、藍領工人培育以及工業物流等,增強其穩定性和本土化,形成中小企業集羣。大量穩定性強且逐漸本土化的中小企業的存量成長為集羣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同時,集羣的形成還需要行業中的大企業的參與。大企業的形成既可依託已有中小企業的重組整合,還可以通過招商引資來解決。

從集羣培育的角度看,如果產品差異性較大的企業大量扎堆,是不利於企業長期成長的。所以,我們要摒棄無序式的、面面俱到的產業佈局,根據國土空間開發和佈局、本地資源優勢,有選擇地規劃和打造若干專業集羣。將支柱產業的攤子鋪大了並不能降低縣域經濟風險,反而可能因資源配置拮据而導致整體陷入困境。

我們要儘快瞭解和掌握集羣治理的先進理念和基本規律,可通過頒佈地方性政策、制定各種戰略計劃以及開展促進集羣創新的財政支持等方面幫助實現企業間良性互動,以此推動產業集羣的發展。

2、堅持有限目標原則,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鑑於我們工業積累和現狀,我們要堅持有限目標的發展原則,注重區域專業分工,要採取非平衡發展戰略,有重點地規劃、佈局產業發展。在實踐中,可考慮對現有工業項目運行狀況進行分類梳理,從歷史和現狀兩個維度、從多指標分析入手,全面詳細地掌握各工業項目在縣域經濟中的重要性、在同行業中的競爭力和發展潛能,再據對各工業產業進行排序並扶優限劣,逐漸凸顯我縣工業特色,營造主業優勢,打造地方品牌。對我縣來説,區域專業分工是實現資源要素合理流動,發揮優勢、實現資源有效配置、促進經濟增長的一條有效途徑,是形成專業化經濟格局的重要方式。只有長期堅持才能真正實現產業規模擴張,達產達標乃至實現工業經濟總量的跨越增長。地方經濟越專業、越特色,就越具有向心力,對後續資源的吸附能力就越強,地方經濟規模就越可持續,才能真正做大做強,進而突出地方特色,做出地方品牌。

3、研究市場供求狀況,鎖定招商引資範圍。長期以來,工業企業投資區位選擇都十分關注運輸成本因素,特別是“兩頭在外”的'企業。修水因為地處山區,交通條件並不十分便利,一定程度地影響了工業企業的投資意願和積極性。在當前國際國內經濟運行條件發生改變的情況下,特別是以擴大內需為核心的經濟結構調整的國內背景下,不少出口企業已開始關注並滿足國內市場,中部地區市場需求潛力較大。中部地區市需求場規模將成為替代具有成本優勢的重要工業區位因素。修水地處三省九縣中心地帶,工業的發展需要改變傳統理念,擴大內需並以我縣為中心輻射的中部地區市場應該成為當前修水工業發展的指導思想與目標所在。

當前,可以組織專門隊伍科學、深入、細緻研究以修水為中心的適度區域範圍內的市場需求特徵和市場潛能,並結合修水現有資源與條件,確定可供選擇的產業發展方向,進而鎖定招商範圍,招商的目的並不僅僅是被動或主動地承接東部產業梯度轉移,更重要的是形成對未來國內外企業跨區域佈局時的重要影響力。我們可以主動謀劃,要變被動招商為主動招商,積極引導長期以來“兩頭在外”運轉模式的企業轉向關注和研究內地市場,促使企業商業模式或商業戰略轉型,如果能實現這種轉型,企業物流成本將大大下降,企業在修水投資的盈利可能性將大大增加,修水必將成為良好的工業投資聚集地。

4、優先抓好礦業產業集羣。我縣礦業經濟發展主要瓶頸在於科技創新,為此,我們要不斷強調科技工作的重要性,不斷提升科技創新工作管理水平,熟悉科技型企業的特點,不斷優化並適應科技型企業所要求的區位條件。同時,我們可以通過項目帶動、以引入若干具有競爭合作關係的骨幹企業為抓手,精心打造產業集羣,延伸產業鏈條,實現礦業經濟規模化、精深化、集羣化發展。反梯度戰略是不少欠發達地區跨越發展的成功案例,我們完全可以在自然資源和基本的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大膽發展和拓展礦業經濟,在產業鏈打造上下功夫,形成局部優勢,以此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創新思維,突破工業發展瓶頸

1、跳出工業發展工業。修水工業怎麼抓?我們認為,有必要從一、二、三次產業內在關係中找到依據乃至辦法。三次產業具有內在的關聯性,而這種關聯性又必然影響着三次產業包括工業各自的發展過程,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要特別注重一、二、三產業之間的關聯性和聯動性。近年來,我縣城市建設和第三產業發展就為我縣工業發展創造了條件,這些好的經驗和做法要繼續堅持。

從實踐操作層面看,可以形成以修水農業乃至旅遊業優勢、品牌和名氣為抓手的工業經濟。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並營銷修水區域品牌,通過修水區域品牌的提高,進而優化修水工業區位條件,帶動工業發展。一、三產業為工業發展打造影響力,工業為一、三產業奠定基礎。

2、跳出修水發展工業。基於各地差異和經濟的互補性,我們要主動謀求跨縣資源的整合和區域經濟互動發展,實現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多贏共享的良性互動新格局。一方面,我們要積極向上級政府、部門爭取對口支援的機會,另一方面,主動與周邊地理優勢地區、產業優勢地區對接,參與區域分工。

我們可以赴周邊地區廣泛協調並徵集意見,積極謀劃政府間合作並由此帶動政商全方位互動。一是可考慮將修水現代農業、旅遊業發展與周邊地區結合起來,支持並匹配周邊地區的工業發展,從而共享跨區域範圍工業發展成果。二是可考慮在與周邊對接過程中尋找工業分工的突破口,主動納入周邊工業分工體系,加大中間產品生產範圍和規模。依託周邊強勢產業並與之配套,逐步形成低端集羣,慢慢發育,漸漸由低端集羣向高端集羣發展。在此過程中,要未雨綢繆,建立良好的公共科技政策體系,支持集羣的漸進升級,最終形成創新驅動的縣域經濟態勢。待時機成熟,再通過周邊尋求或直接尋求與外部更大區域範圍的對接,進而實現在更大範圍中尋找豐富的市場資源、技術資源、人力資源、企業資源等。

3、跳出融資看融資。越是粗放的工業發展模式越迫切需要金融支持,越依賴銀行貸款投放,大量低效率企業的融資衝動往往不符合貸款要求。銀行業是風險管理行業,銀行的信貸對象是集約化水平高的經營主體和項目。所以,我縣工業發展思路要逐步調整到企業集約發展、可持續發展上,不斷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由此可見,信貸融資問題不僅僅是融資本身問題,而是縣域工業發展思路與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問題。低效率企業融資難問題恰恰在於低效率企業本身。我們要詳細診斷修水傳統工業中落後產能狀況並提出有效的優化舉措。

從另外一個層面看,融資問題的解決又往往是一個系統工程,應從整體金融生態環境優化的角度來抓,單純的政銀企對接往往難以奏效。優化整體金融生態環境就是培育和增強修水經濟軟實力。

三、強化工業發展軟環境,培育有利於企業家成長的沃土。

1、打造企業家成長搖籃,培育商業文化。企業成長有一定的規律性和階段性,拔苗助長型的公共政策推動必然失效或扭曲企業投資行為。公共政策支持應從推動企業擴規模即達產達標向提升質量方面轉變,更側重於支持企業技改、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企業家及員工培訓。

企業家是生產要素配置和投資的決策主體,企業家是區域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古往今來,經濟生活中無數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告訴我們,貧困與欠發達狀態的根本原因是人力資本的不足。企業家是“經濟增長王國中的國王”,一批具有寬廣戰略眼光、積極的市場開拓精神、高超的管理創新能力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隊伍將是修水工業經濟騰飛的奠基者。企業家的經營能力是市場經濟中最稀缺的資源,也是經濟欠發達縣域經濟中最稀缺的資源。

如何培育、開發並利用好這個最稀缺資源就顯得十分重要了。由此可見,企業家的培養十分重要,應列入公共培訓計劃,建議在縣委黨校開設企業家培訓專題班。可重點將返鄉創業人員作為修水本土企業家隊伍來打造,建立並搞活企業家協會,培育企業家間頻繁的的互動交流學習機制,瞭解並政策上支持企業家成長,逐步構建修水主流商業文化,一個地方商業文化氛圍的多少往往與一個地方經濟繁榮程度成正比。如果説融資問題是我縣工業運行面上的問題,那麼,企業和企業家素質才是影響或制約修水工業運行內在的根本性問題。

2、大力培育藍領文化。打造一支規模充足、穩定性強的具有“吃苦耐勞、愛崗敬業”的熟練一線工人隊伍,使其成為企業乃至我縣工業戰線的生力軍,並使其成為我縣產業文明的締造者和傳承者,這將是我縣工業發展史上的一項戰略工程。實踐早已證明,產業工人隊伍的奉獻精神、創新精神、實幹精神是產業經濟發展不竭的動力和源泉。基於此,我們要突破傳統思維,在已有各種保障用工招聘措施的基礎上,還須大膽創新,大膽嘗試,研究性地開展工作,拿出有效措施,大力培育藍領文化,政企分工,制定中長期產業工人培育與激勵政策,激勵廣大職工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逐步穩定並壯大現代產業工人隊伍,為我縣經濟發展建功立業。

3、從形象和品牌上抓工業。形象和品牌優勢可以通過努力獲取,並可大大緩解修水地理區位的不足。一方面,大力推進修水行體制改革力度、加大法治建設力度,維護經濟秩序,做出亮點,並通過各種媒體擴大宣傳,形成輿論優勢,以此來凸顯我縣本地特色,進而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形成吸引力。同時,當前要注意防範和避免非銀行金融機構行為可能導致的縣域經濟風險。另一方面,要大力推進修水地區形象塑造,做好區域營銷,為大規模引入項目奠定基礎。同時,可考慮從修水發展歷史中尋找工商業文明成果和經濟發展線索。

四、公共政策扶持重點

1、突出強調並從政策上支持“科技強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將成為我縣工業發展的主導推動力。上世紀九十年代,我縣工業曾一度輝煌,就是因為我們敢為人先與科研結構對接,寧紅和上海中醫學院,康順與景德鎮陶瓷學院。為此,我們要重視科技創新政策。大力加強與知名科技中介機構的對接與聯繫,或扶持培育本土的科技中介機構。以此擴大我縣科技信息來源渠道,通過科技資源,逐步優化修水的工業區位因素,這對急需技改轉型的傳統產業企業乃至新興行業企業的引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大力鼓勵和支持企業實行產學研協同發展模式。大力鼓勵和支持企業與上級科技部門、科研院所、相關行業知名科技企業對接,建立合作伙伴關係。當前我們需要在推動協同創新廣度和深度上有所作為,不拘一格地吸納各種創新資源,大手筆藉助外部創新資源快速提升我縣創新能力,大量科技資源的匯聚將無疑對修水跨越發展形成巨大推動力。

2、加大對企業家和工人的培訓力度,優化我縣人力資源狀況。我縣有部分企業家多年來從“草根”到“貴族”靠得是自己的經驗和不知疲倦的拼搏。當前,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深知掌握現代企業管理知識、具有時代發展眼光、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家對企業長遠發展起着決定性因素。解決好家族管理、企業運作、戰略發展、核心競爭力等等問題是企業健康發展的根本。因此,企業家們渴望通過培訓提升自身綜合能力和素質。同時,我縣企業員工隊伍也缺乏經常性的高水平技能培訓。鑑於此,我們認為,相關部門宜迅速針對這種情況開展調研,瞭解需求,政企合作,達成共識,制定相應的培訓政策和制度。

3、加大對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支持力度,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綜觀當今工業發展形勢,信息化已成為改善工業運行狀況、優化工業產能的重要關鍵手段,信息化與工業化高度融合是當今工業運行的基本特徵,信息化既降低了工業運行成本,又改善了工業運行的效率,可直接將工業運行推上快車道,加大支持企業信息化建設,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彌補其因“兩頭在外”而增加的物流和信息成本。我們可以制定並實施相應的刺激政策,逐步地幫助企業完成並運用信息化。

4、加大對區域物流業的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我縣傳統產業比重較大, “兩頭在外”企業較多,產品市場範圍較廣,工業企業對運輸物流的依賴性較強,為實現由易到難地優化我縣工業發展區位條件,物流業應作為當前修水最主要的生產性服務業和先導性服務業來規劃、落實。物流業的先導性發展將有助於相應地改善我縣工業區位中的其他條件,比如可擴大修水工業產品市場範圍,降低工業運行成本。近年來,物流業的發展受到了各界關注,宏觀決策部門多次出台支持物流業發展的全國性政策措施,我可以抓緊調研,掌握全面信息和數據,在此基礎上制定科學的物流業發展專項規劃,同時,在國家支持政策的基礎上制定地方性配套支持措施,鼓勵民間資本積極參與我縣物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