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鄉鎮調研報告(新版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3.03W

鄉鎮調研報告(新版多篇)

鄉鎮工作調研報告 篇一

本年度報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規定,由某某縣農業局編制。本報告包括基本情況,具體推進情況,主動公開政府信息情況,依申請公開政府信息情況,政府信息公開的收費及減免情況,申請行政複議、提起行政訴訟情況,政府信息公開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改進情況,其他需要報告的事項等八部分。本報告中所列數據的統計期限自2021年1月1日起至2021年12月31日止。本年度報告在網站和某某縣政府信息公開查詢點全文公開。如對本報告有任何疑問,請與某某縣農業局聯繫。現將某某縣農業局2021年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2021年,我局政務公開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深入開展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認真貫徹落實市、縣政務公開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會議和有關文件精神,緊緊圍繞農業中心工作。突出現代農業產業建設、農業項目建設、機關行政效能建設等政務公開重點,運用科學管理理念,採用現代信息手段,加大政務公開政府信息工作力度,加快電子政府信息公開建設步伐,提升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水平,並取得了一定成績。

二、工作推進情況

(一)強化組織領導。

為進一步加強政務公開工作的組織領導,結合電子政務工作,我局成立了以局長為領導、相關股室負責人蔘與的電子政務與信息公開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局辦公室為機關電子政務及政府信息公開的主要負責工作機構,其它相關股室協助工作。

(二)強化制度建設。

為認真做好信息保密工作的前提下,進一步充實完善了政務信息發佈公開制度,確保了公開與保密兩不誤。

(三)強化信息審查。

我局信息發佈工作由局辦公室負責,信息來源由局機關各股室、鄉鎮農技站提供,重點反映農業新特色、新思維、新發展,信息審核實行層層審核,嚴格把關。審核完成後,信息交由局辦公室專人發佈到政府信息公開平台。

(四)強化學習培訓。

組織幹部職工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縣政府信息公開制度以及保密工作制度。全局幹部職工通過學習討論,提高了對政府信息公開的認識,增強了上網信息保密審查意識。同時,開展保密知識宣傳活動,增強幹部職工保密意識,營造“人人、事事、時時、處處”講保密的良好氛圍。

三、政府信息主動公開情況

(一)政府信息主動公開渠道。

一是通過縣人民政府公眾信息網和某某縣農業信息網發佈工作動態、政府事項信息等內容;

二是利用電視、廣播、報刊、政務公開欄等媒體平台對我局機構職能、總結計劃、農業工作信息等進行全方位宣傳和公開;

三是做好便民諮詢工作。

(二)政府信息主動公開數量。

2021年,我局主動向社會公開信息共17556條,其中發送農作物良種、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農產品供求等手機短信17439條,報道農業動態信息105篇,發佈農作物病蟲情報12條。

四、政府信息依申請公開情況

2021年,我局未發生政府信息依申請公開的信息。

五、政府信息公開收費及減免情況

2021年,我局未發生政府信息公開收費及減免情況。

六、申請行政複議、提起行政訴訟情況

2021年,我局未發生因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行政複議、提起行政訴訟情況。

七、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改進情況

(一)存在問題。

我局在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距離上級的要求還有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是政府信息公開形式還有待於進一步改進,官方網站急需改版升級;

二是信息公開渠道還需進一步拓寬;

三是政務公開宣傳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改進措施

1、進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開工作。

一是圍繞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和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治理、農民職業培育等農業重點項目建設,着重對支農資金投入情況、民生工程實施情況、建設項目進度情況及時收集報送,涉及投資規模、運作程序、責任主體、工程進度、實施效果等信息都要及時向社會公眾公開;

二是圍繞行政效能建設。對機關行政效能建設進展情況進行梳理總結,及時向社會公眾公開;

三是圍繞服務為民,穩定大局。妥善處置各類農業突發事件,特別是權威信息和敏感信息,要做到及時準確、公開透明,全面客觀介紹事件進程及工作措施。

2、進一步做好政務信息報送工作。

一是正確把握輿論導向。正面宣傳全縣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突出宣傳在糧食安全、特色農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深化改革創新等方面的舉措、成效和典型事例;

二是深入基層獲取第一手資料。圍繞“三農”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深入到基層,認真調查研究,取得第一手材料;

三是注重政務信息時效性。進一步加快信息撰寫、審查、發佈速度,對重大事件宣傳報道不滯後。

3、提升農業信息化服務。結合農業重點工作,建設農業信息化服務網絡,加大對農業技術信息化應用的宣傳和指導,確保信息及時準確傳遞到千家萬户。

八、其他需要報告的事項

鄉鎮宣傳工作的調研報告 篇二

強化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是更好地服務基層羣眾、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近期,筆者就農村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所面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形成原因及思考對策為課題,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現就有關調研情況總結如下:

一、當前基層宣傳思想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宣傳不夠到位。目前,農村宣傳思想工作仍滯留在定規劃、下文件、開會議的低層次上,形式呆板,方法簡單,針對性不強。主要體現在:理論學習不深入,形勢教育不及時,政策宣傳不到位,很多地方長期以來忽視先進的政治思想和科學的實用技術的宣傳教育,理論武裝指導不了實踐工作,以致不少農民朋友思想觀念落後、政策水平低下、法律意識淡薄、文明程度偏低,對錯誤的思想和落後的行為缺乏辨別力和抵制力。

(二)輿論引導不夠。在貧困邊遠山區,宣傳媒體網絡不健全,宣傳方式手段陳舊落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輿論引導優勢的充分發揮,很難為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積極營造健康向上、奮發有為的輿論氛圍。

(三)文化活動匱乏。隨着廣大農村農民收入的不斷增長,基層羣眾對文化活動的需求越來越高。但是受資金、文藝人才等各方面的條件制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生產能力相對薄弱,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同落後的文化生產力矛盾更加突出,人們的文化需求未能得到有效的滿足,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存在一些盲區。

(四)陣地使用率低。近年來,中央、省、市都安排專項資金用於基層文化陣地建設,使文化陣地的硬件設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其使用率卻不容樂觀。有些文化室長期無人值班,只有接到上級通知説有檢查時才會臨時開門,打掃衞生,組織人員,待檢查團一走,又恢復鐵將軍把門,文化室的“陣地”作用得不到有效發揮。

(五)幹部隊伍不穩定。當前鄉鎮宣傳幹事大多為兼職,身兼數職,任務繁重,使他們根本沒有精力全身心投入到宣傳文化工作中。

二、形成當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滯後的成因分析

一是部分基層領導幹部對宣傳思想工作不夠重視,積極性不高,認為宣傳思想工作純粹是務虛,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認識,不能很好處理經濟建設與宣傳思想工作的關係,認為做不做無關緊要。

二是宣傳思想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不夠,文化基礎設施薄弱。由於認識上的偏差和不夠深刻全面,一些人認為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加大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投入不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往往是虧本生意,看不見,摸不着,不能產生政績效應。

三是文化人才相對匱乏,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不夠濃郁,人才培養工作不力,宣傳文化人才青黃不接,隊伍發展不穩定。

三、加強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對策建議

(一)高度重視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成效直接關係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基層是否得到貫徹落實,關係到改革發展穩定。作為各級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者,首先要從思想上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做好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極端重要性。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增強做好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深入調研基層羣眾實際需求,不斷創新基層宣傳工作的形式。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者要經常深入基層調查研究,關注社會大眾所思所想,所欲所求,要從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選取教育素材,用老百姓的日常話語表達,以濃郁的生活氣息吸引人們。一方面在黨的方針政策、惠民措施的宣傳上,探索改進單一的灌輸式宣講的方式,應努力將宣講內容編成朗朗上口的快板、段子、表演劇等形式,寓教育於娛樂之中。另一方面在宣傳資料的編印上,應結合基層羣眾的實際需求,編印通俗易懂、圖文並茂且有一定實用價值的宣傳品,如掛曆、口袋書、摺頁,還可將需要宣傳的內容製作成音像製品,多種語言解説,滿足不同民族羣眾的需求。同時還應考慮建立一支基層宣講員隊伍,用身邊的人、講身邊的事,體現發展的變化。

(三)發揮羣眾主體作用,不斷豐富基層文化活動。一直以來,在基層文化活動中,宣傳文化幹部始終承擔着組織者、領導者、參與者的職責,而基層羣眾卻始終是被動的接受者。隨着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文化的需求、熱愛以及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也逐漸高漲。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者應積極引導他們,將自己領導者的角色轉變為服務者的角色,發揮羣眾的主體作用。一是發揮文化能人作用,在基層總有一些文化能人,他們或會彈會唱,或會舞會講,應對其中有熱情、有影響力的骨幹給予經濟上、政策上的扶持,將其建立成“文化中心户”,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吸引周圍羣眾積極參與,從而活躍羣眾文化。二是結合民間文化娛樂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開展能夠吸引大多數羣眾廣泛參與的民間活動,如民間遊戲、歌舞表演、體育競賽、節慶活動等,讓羣眾在廣泛參與中感受民間文化的魅力,激發對民族、對集體的熱愛。

(四)加強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幹部隊伍建設。新形式新任務對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隊伍的理論素養、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建設一支具有堅定政治立場、廣博文化知識、崇高職業精神、過硬工作本領的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隊伍。一是創新體制,保證基層幹部數量,專向培養基層宣傳文化幹部。或者也可給長期在基層從事宣傳文化工作、對基層有深厚的感情、瞭解基層羣眾所思所想、又有豐富工作經驗但始終在身份、待遇上得不到保障的幹部明確身份,保障待遇,使他們能安心工作。二是加強培訓,提高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幹部的整體素質,要通過舉辦不同層次多種形式培訓,提高幹部的政策理論水平、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增強他們的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尤其要通過學習教育,使基層幹部隊伍能真正熱愛基層、紮根基層,把基層當作施展才華、展示能力的舞台,這同時也要求各級黨委政府要努力為他們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做到用事業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從而激發他們熱愛基層、服務基層、奉獻基層的無限熱情。三是動員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發揮好基層黨團員隊伍、羣眾中的先進分子等的作用,建立起一支多觸角、多成份、多功能的基層宣傳思想文化隊伍,使工作的觸角延伸到每一個角落,每一片領域。

(五)加大對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經費投入。當前,各級財政對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經費投入與廣大人民羣眾對文化的需求是不成比例的。一方面應加大對文化硬件設施的投入力度。文化活動中心、健身廣場、圖書閲覽室等能夠提升人們精神素質和身體素質的設施在基層還為數很少,而人們對此的需求卻很大。另一方面,在外宣品的製作、電視節目尤其是少數民族語言電視節目的譯製方面還需投入大量資金,同時還應保障基層宣傳部門的工作經費。

鄉鎮發展調研報告 篇三

一、產業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領導下,我鄉主動作為,順勢而上,緊緊抓住發展的大好機會,積極爭取上級扶持,有效破解羣眾增收困難這一難題,採取切實有效的辦法大抓農村產業。產業發展呈現出從弱到強、從無序到有序、從疲軟向蓬勃發展的態勢,產業經濟成為全鄉村經濟的“助推劑”。

(一)畜牧養殖產業發展勢頭良好

畜牧業是我鄉的傳統產業和基礎產業,把發展畜牧業作為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工作來抓。養殖規模不斷壯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養殖水平不斷提高,畜牧產業得到了穩步發展。20xx年,全鄉畜禽存欄量近7萬頭(只),各類養殖大户70户,實現畜牧業年產值達2500餘萬元,實現畜牧業農民人均增收600餘元。

(二)果蔬種植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我鄉有種植蔬菜的傳統,有距離巴城較近的優勢,大力發展優質水果和蔬菜產業,打造有機、綠色蔬菜基地建設。

積極幫扶回鄉創業青年嶽林在家鄉組建了“金大寨種養殖業專業合作社”,以寨子包村為核心,租賃土地2000餘畝,打造以優質蔬菜、水果、水產等為一體的現代觀光農業產業園。目前,已建成生態草莓園200畝,優質食用菌10萬袋。蔬菜大棚15個,30餘畝。完成核心園區耕作道8公里,硬化園區公路200米,園區蓄水池8個6000餘方,新建、整治園區渠系5000餘米。總投資820餘萬元。解決當地農民就業100餘人,20xx年已實現產值80餘萬元,20xx年擬建成草莓園300畝,食用菌40萬袋,種植蔬菜300畝,可實現產值4000餘萬元。

回鄉創業青年趙維國發起、並組織成立萬綠種養植專業合作社,現有社員150人。依託印山坪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萬綠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等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作用,主要種植萵筍、韭菜、蘆筍、大葱、西紅柿等品種。目前全鄉蔬菜種植面積4600餘畝,產量1.12萬噸,實現銷售收入3000餘萬元,農民人均增收860餘元。果蔬農產品採取傳統種植模式,走無公害種植路子,結合現代農業科技,產品質量過硬,暢銷城區,成為深受市民喜愛的“農民種的綠色菜品”。金大寨專業合作社引進北京的葡萄品種,在寨子包村種植的優質葡萄,成為具有絕對競爭優勢的高品質水果。

(三)工業項目實現從無到有

由於受地理條件和資源的限制,我鄉工業發展舉步維艱。近年來,鄉黨委政府班子不斷髮掘本鄉資源優勢,結合市場需求,通過招商引資,成功引進外地客商,投資300餘萬元,在天橋村興建了純淨水生產基地。該水廠的建設,既把多餘的山泉水“變廢為寶”,解決全村近30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增加了農民收入。

(四)發展鄉村旅遊業大有可為

我鄉距離主城區較近,生態良好、民風淳樸、鄉風文明,古樓山已成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遊休閒基地。近年來,我鄉以鼓樓山、寨子包、方山雁、何家坪村為依託,打造觀光農業,實現農民人均增收1000餘元。我鄉的“生態農業產業示範基地與觀光園”項目,核心園區達2300餘畝,種植優質草莓和葡萄,打造農業產業觀光體,吸引了更多市民到休閒觀光。

二、主要做法和經驗

(一)重視產業發展是根本

我鄉過去產業發展雖有起步,但未形成規模化、市場化發展的狀態,在增加農民收入、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動力不足,成效不明。去年以來,在區委、區政府領導下,我鄉把農村產業發展列入全鄉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堅持產業先行,搞好科學規劃,積極迴應人民羣眾建設美好新生活的強烈願望,充分發揮鄉黨委的決策力量和政府的主導作用,充分釋放羣眾在產業發展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全鄉各方面力量,全力以赴打好產業發展攻堅戰。以特色產業為支撐,下大力氣走出以產業發展促進羣眾致富奔小康的康莊大道。迴應發展需要,解決了為何發展農村產業的問題。

(二)發展定位準確是關鍵

產業發展定位準確與否事關我鄉產業發展的成敗,經過不斷實踐和努力探索,結合實際和歷史傳統,因地制宜,充分論證,村民自願,逐漸形成了我鄉產業發展的工作思路,以富民強鄉為目標、以農民增收為方向,以主城區為市場,圍繞有機、綠色、無公害,大力發展果蔬產業;圍繞“傳統養殖、市場競爭”的戰略,大力發展畜牧養殖產業;圍繞地理和生態優勢,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遊產業;圍繞巴山新居和聚居點建設,結合農村發展的歷史趨勢,發展個體經濟和現代服務業務。發展定位準確,解決了如何發展農村產業的問題。

(三)突破發展方法是核心

把“紙上談兵”演變成產業發展的成果和農民增收的現實,是該項工作的核心。

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走出去”開展招商引資,引進資金、技術,僅20xx年下半年,赴成渝、珠三角開展小分隊招商3次,對接企業20餘家,洽談現代農業、旅遊文化、商貿服務等項目8個,成功引進現代農業項目1個,合同協議投資2000萬元。

二是積極實施“回引工程”。大力宣傳近幾年來我區的發展變化,吸引在外人士返鄉創業,成功回引了趙衞國、樑李等在外人士19人,總共投資0.8億元,着重發展果蔬、中藥材、農產品加工等產業。多措並舉,有效解決了怎樣發展產業的問題。

三、下步工作打算

在已有產業發展成績的基礎上,我鄉將再接再厲,鼓足幹勁,力爭上游,抓好抓實今後的產業發展工作。

(一)在工作推動方面下功夫

開弓沒有回頭箭,產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倒逼全鄉幹部主動作為,推到產業工作一線。堅持強有力的工作措施,樹立時不待我的緊迫感,想更多的辦法、用更多的措施推動工作。發展決心不減,形成發展的更大合力,紮實推動產業發展,形成常態化和長效化工作機制。

(二)在做大做強方面下功夫

我鄉的畜牧產業、果蔬產業、鄉村旅遊等產業,已初具規模,下一步,充分調動積極性,研究和對接市場,做大做強現有產業,打造產業升級版,使之成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本土品牌。

(三)在服務保障方面下功夫

做好服務保障工作是轉變政府職能的要求,認真樹立投資興業、幹事創業的良好環境,高度重視投資軟環境建設,大力宣傳發展環境,貫徹落實開放合作工作部署,做好產業發展的服務保障工作,營造產業發展的氛圍。

鄉鎮調研報告 篇四

20xx年我鎮工作的總體思路是: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工業支撐、項目帶動、農業增效、城鎮提升、民生改善、社會穩定”主線,圍繞上述目標,20xx年將重點抓好以下六項工作

一、狠抓園區和項目建設。

一是加快生物產業園區建設。經與希力藥業溝通,明年企業將投資1.4億元,在園區內實施希力藥業搬遷擴能、三倍體丹蔘育種、生物化肥生產基地三個項目入駐工作;

二是推進鋼延產業園區建設。督促平安礦業加快鋼延產業園區土地整理進度,並幫助企業解決建設中引發的各種問題,保證園區建設順利實施,確保完成園區土地平整增加200畝、總量達到1000畝;

三是積極推進建龍公司投資5億元的大棒材項目落地開工。

二、推進重點企業提產增效。

加快生華礦業集團實質性整合,幫助企業儘快完成礦權過户手續審批等工作;繼續推進博信礦業公司與帥寶礦業公司整合重組,使其整合建材礦山企業達到4家,並加快帥寶礦業一期工程建設,使企業年產200萬噸石子生產線項目儘快竣工投產;大力扶持國大礦業、平安礦業公司發展,實現年產原煤40萬噸、鐵精粉5萬噸目標;做大做強果品加工企業,支持市級龍頭企業三興食品有限公司3000噸果丹皮擴建項目前期工作,不斷提高企業產能和效益水平。

三、加快農民增收步伐。

一是大力推進造林栽果。在完成今年造林栽果苗木補植、檢查驗收的基礎上,繼續加強宣傳與指導,做好20xx年造林栽果摸底調查、地塊規劃設計以及苗木統計、調運、栽植等基礎性工作,完成13個行政村、2000畝造林栽果任務,同時謀劃果園水利配套等設施建設。

二是穩步推進扶貧開發。加強與省國富投資集團、市僑聯等扶貧部門的聯繫,並取得縣扶貧辦支持,圍繞產業扶貧、市場化運作模式,以發展林果、藥材種植為主,推進八道河、撥東兩個村扶貧開發進程,爭取早農民早日脱貧致富。同時啟動實施白毛甸子村扶貧開發,年內完成扶貧規劃制定、上報以及貧困户、五保户信息錄入等基礎性工作,並發展規模化養殖户30户。

四、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

一是積極開展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以“四清”、“四化”為重點,啟動實施國道112線、縣級路半苗線沿線的蕎麥嶺、水泉甸子、土城頭、平安堡等6個村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制定和落實好規劃,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改善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環境。

二是做好環境與大汽污染治理工作。支持建龍公司實施投資2億元的排放設施改造項目,減少大氣污染;加大對柳河周邊非法採砂、公路沿線粉煤廠和羣眾私自焚燒秸稈行為的整治力度,最大限度減少工業和生活污染,有效改善鎮區空氣質量。

五、切實加強和改善民生。

認真落實好省、市、縣各項惠農政策,保證種糧直補、退耕還林等各項惠農資金及時足額發放到户;認真做好農村低保、重大醫療救助等工作,確保羣眾得到更多的實惠;狠抓安全生產、防火防汛、社會維穩、食品藥品安全、計劃生育、文教衞生等社會事業,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六、做好過境線路的徵拆佔工作。

抽調鎮村幹部,積極協助有關部門做好承平高速、京沈客專、電力22萬伏3條過境線路涉及的徵佔補償工作,特別是對需徵佔的礦山及早研判,採取有效措施,確保不出現在的突發事件,為項目如期施工提供保證。

鄉鎮調研報告 篇五

為了深入瞭解我市鄉鎮經濟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主要問題,積極探討鄉鎮經濟發展規律和加快發展的有效途徑,XX年9―10月期間,市政協鄉鎮經濟發展專題調研組一行,由副主席徐少偉、陶春元同志帶隊,分赴修水、都昌、廬山區以及萍鄉市等地開展調研活動。通過聽取彙報、實地考察、查閲有關資料和發放調查問卷、座談研究等形式,形成了專題調研報告。現作如下彙報:

一、鄉鎮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和亮點

我市共有81個鄉、99個鎮、12個街道,下轄1795個村、34個居委會。XX年末,鄉(村)總人口354.76萬,約佔全市總人口的75%。近年來,各鄉鎮認真貫徹市委“一個定位”、“四個打造”、“五大戰略”的總體部署,堅持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農業產業化、招商引資上項目,作為發展鄉鎮經濟的總抓手,不斷提高鄉鎮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水平,為縣域經濟和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1、產業優勢逐漸顯現,民營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來,全市各鄉鎮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強力推進項目建設,注重依託本地資源優勢、區位優勢或原有產業的基礎優勢,上項目、興產業、培税源,初步確立了本地的優勢產業和工業主導項目。廬山區近兩年來各項經濟指標保持高位增長態勢,鄉鎮財政收入約佔全區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個根本原因就是該區鄉鎮充分發揮了臨江臨湖臨路臨市的優勢,在經濟結構上確立了自己的主導產業和重點項目,分別打好“工業立鎮、文化旅遊興鎮、商貿活鎮”三張牌。修水縣立足山區資源發展生態農業,延長農產品加工產業鏈,僅蠶桑業一項就形成了從制種到銷售的一條龍專業化體系。都昌縣努力克服工業底子薄、財政實力弱的困難,着力培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鄱湖水產、華意珍珠貝類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創品牌企業、農字號企業、個體民營企業都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

2、農業結構漸趨合理,產業化進程紮實推進。經過多年努力,全市鄉鎮經濟結構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糧棉油等傳統優勢產業穩定發展,特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佈局漸成雛形。XX年,種植業在農業中所佔比重已下降到45.6%,養殖業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產區域,茶葉、油茶生產區域,蠶桑生產區域,水產養殖區域,蔬菜、花卉苗木生產區域,早熟梨生產區域以及速生工業原料林生產區域等塊狀經濟。修水的古市鎮、三都鎮還分別被冠以“江南花椒之鄉”、“江南蠶桑第一鎮”的美譽,都昌縣周溪鎮榮獲“全國最大珍珠核生產基地”和“中國淡水珍珠之鄉”兩塊金字招牌,廬山區賽陽鎮成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鄉。隨着近年農業税費制度的改革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等一系列惠農政策的普遍實施,廣大農民務農積極性明顯提高。各地的農田拋荒現象少了,農民對土地自覺投入的多了。市財政還每年安排400萬元實施農業產業化,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市委提出的農業產業化“1121”工程得到穩步推進。

3、小城鎮建設不斷加快,新農村建設成效明顯。各地通過完善小城鎮的規模佈局,調整產業結構,鼓勵農村人口向小城鎮有序流動,使一些集鎮規模迅速擴張,人口急劇增加,小城鎮在各地交通樞紐、邊貿集市得到快速發展。修水縣渣津鎮短短几年城鎮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集鎮面積達到2.5平方公里,集鎮人口1.8萬,成為湘、鄂、贛三省交界的商貿重鎮。特別是在開展新農村建設中,各地以發展農村經濟和農民增收為核心,以村莊規劃和“三清三改三配套”為切入點,大大提升了集鎮、村莊建設品位,全市647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工作成效明顯,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產業村、生態村等示範典型紛紛湧現,一大批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積極參與者和直接受益者。

4、支農投入逐年增大,財政增收機制靈活。近年來,國家擴大了公共財政對農村的覆蓋,財政支農資金、預算內建設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資金比重、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都逐年大幅提高。XX年,上級財政共安排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專項資金2個多億,安排鄉村兩級轉移支付4575萬元。農業税免徵後,鄉鎮財政收支管理體制逐步得到規範,體制外收費問題基本得到遏制。一些縣開始積極探索組織徵收新機制,引導鄉鎮幹部從原來的抓税源轉變為抓財源工作上來,既緩解了鄉鎮財政增收壓力,更重要的是減輕了鄉鎮幹部一年到頭忙於“找”税的負擔。修水縣自XX年起未對鄉鎮下達財税任務,而是由税務機關依法據實徵收,縣財政對鄉鎮支出實行“六個確保”。廬山區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各鄉鎮基本形成自己的主導產業,建立了支柱財源,同時,按照“屬地徵收、在地統計,核定基數、超收分成”的原則,支持鄉鎮做大財政總量。

5、打工經濟漸成規模,農民收入持續增長。通過學習浙江創業經驗,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不斷加大,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農村外出打工、就地從業、回鄉創業的人數越來越多,農民收入有了明顯提高。XX年,全市鄉鎮外出務工人員約70萬人,勞動者報酬40多億元,也就是説,70萬務工農民在經濟收入上創造出了一個與當年全市財政收入大致相當的業績。農民務工收入約佔家庭純收入的52%,成為部分農民特別是青壯年農民謀生就業、脱貧致富的主要收入來源。修水縣農村勞動力33萬人,有近20萬外出打工,XX年全縣勞務總收入達12.1億元,為我市勞動力務工總量和勞務收入最大縣。廬山區XX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4729元,務工收入佔其總收入的43.4%。

二、鄉鎮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在肯定鄉鎮經濟發展成績的同時,還應該看到,我市鄉鎮經濟總量還不夠大,實力還不夠強,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還不夠高,加之我市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的農業大市,長期受思想觀念、自然條件、產業基礎以及城鄉二元結構等因素的影響,鄉鎮經濟發展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1、發展思路還不夠寬。由於地理位置、資源狀況、文化背景、產業基礎、領導觀念、創新意識等方面的差異,致使全市鄉鎮發展還存在較大差異。有的地方縣鄉兩級沒有很好地統籌規劃、整合資源、錯位發展,以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一盤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還存在“一個鍋爭食”、“大魚吃小魚”的現象;有的部門不顧鄉鎮客觀條件和客觀經濟規律,硬性規定增長項目、指標、比例,不僅影響了鄉鎮因地制宜、揚優成勢,而且因片面追求產值、項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犧牲環境、破壞生態,舉債建設、重複建設;有的鄉鎮沒有着眼宏觀謀劃,制定適合本鄉鎮的發展總體規劃,而是急於求成、飢不擇食,盲目跟風、朝令夕改;還有的鄉鎮領導作風不實、玩風較盛,有的不能很快適應經濟轉軌、工作重點轉移的需要,不僅工作找不到着力點,而且主動性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較嚴重,缺乏開拓創新、鋭意進取的信心和勇氣。

2、發展實力還不夠強。據瞭解,萍鄉市5年來堅持採取“放水養魚”的優惠政策,大力扶持鄉鎮經濟,全市財政總收入由5年前7.32億增至XX年的27.09億元,年均遞增26.6%;XX年鄉鎮財政收入平均達到1957.7萬元,較上年增長24.1%;其中,安源區11個鎮(街道)財政收入平均達到4059萬元。新餘市僅26個鄉鎮,XX年財政過千萬元的就有23個,其中超3千萬的5個,預計XX年超億元的鄉鎮3個。而我市XX年鄉鎮財政收入僅3.21億元,佔全市財政總收入的6.98%;過500萬元的鄉鎮僅16個、過千萬元的4個,過5千萬元的沒有。XX年,全市僅4個鎮躋身全省百強鄉鎮。鄉鎮經濟總收入與全市gdp總量比較,規模極小,對提升全市經濟總量根本產生不了決定性或重大的影響。在不多的財政收入大户鄉鎮,有的還是依靠臨城鎮周邊的土地出讓收入充實財政,有的是依靠房地產開發、項目用地等拉動税收,這樣的收入結構很難保證持續增長勢頭。在不同地區的鄉鎮之間,發展也很不平衡。較多的經濟實力弱、增長幅度慢的鄉鎮,相對抵消了發展快、收入高、總量大的鄉鎮的經濟貢獻率。從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引領作用看,全市培育的農業龍頭企業規模偏小,億元產值的龍頭企業僅10家,超10億元產值的還沒有,很難在一個地方大範圍帶動農業產業結構的根本性調整。3、財源增收後勁堪憂。近年落户我市鄉鎮的千萬元以上的項目少之又少,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在鄉鎮沒有一家。免徵農業税後,大多數依賴農業、收入結構單一、工商業基礎薄弱的鄉鎮,開始陷入增長乏力、財源不足、收支平衡難度加大的窘境。由於缺乏新的經濟增長點,不少鄉鎮為完成税收任務,低税率從外地“引税”,有的`用財政資金甚至幹部工資墊交税款。許多鄉鎮迫於財税任務的壓力,把大部分人員和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協”税(買税)上,根本無暇服務“三農”、發展經濟。同時,普遍存在的鄉鎮債務負擔問題不容忽視。絕大多數鄉鎮負債運行,多的負債達上千萬乃至幾千萬元,少則幾百萬元,嚴重製約了鄉鎮財政發展公共事業的能力,甚至影響到基層政權的正常運轉。

4、支農服務體系尚不完善。農村基層科技等涉農服務體系存在缺位、錯位的問題,現有科技人員老化,支農服務人員嚴重缺乏,制約着鄉鎮“七站八所”在服務農業、引導農民、發展農村經濟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在產業化經營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組織,即專業的流通行業協會和經紀人隊伍,制約了農產品闖市場的“三級跳”。此外,融資難問題不僅困擾着許多地方的小城鎮建設,也嚴重製約了鄉鎮經濟的發展。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企業和專業户,無論產品市場前景如何,如果不提供擔保或抵押,很難得到金融機構的貸款。

5、全民創業氛圍不濃、創業環境有待優化。表現為對業文化培植不夠,對創業成功典型宣傳不夠,對本小利薄的創業者尊重不夠,致使創業成功人士沒有社會影響,剩餘勞動力沒有創業衝動,不願就業甚至打牌為“業”的現象沒有輿論批評。有的職能部門對各類創業主體缺乏政策支持,滿足於照抄照轉上級有關紅頭文件,而沒有把着力點放在細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鎮建設沒有形成聚集效應,不能滿足全民創業的需求。全市99個建制鎮,人口2萬以下的有43個,2-5萬的47個,有的鄉鎮中心人口僅幾千人,沒有一個鎮被列為全省規模鄉鎮。這些小城鎮的發展空間和輻射區域都比較狹窄,對周邊資源的利用能力較低,加之小城鎮缺乏非農產業支撐,基礎設施又不完善,因而對農村勞動力和社會資金的吸納能力都比較弱,影響了城鎮聚集效應的發揮。

三、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的建議

鄉鎮經濟是縣域經濟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事關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大局,事關全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的實現。借鑑外地經驗,結合本地實際,我們建議:

1、從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戰略上謀劃鄉鎮經濟發展的新思路。市、縣兩級都應制訂鄉鎮經濟發展規劃、發展戰略目標,下大力氣支持和幫助鄉鎮把經濟搞上去。要堅持分類指導,支持一部分有條件的鄉鎮先發展起來,建設一批經濟強鎮,增強鄉鎮經濟發展的帶動力和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各縣(市、區)要注意充分發揮鄉鎮的資源、區位等比較優勢,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旅)遊則遊,努力走出一條專業化、基地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的路子。各鄉鎮在發展特色經濟的過程中,要注意力戒重複建設,盲目跟風,一哄而起,更不能無序發展,搞低檔次開發,低水平運作,而要立足本地實際,選擇具有較好的區位資源優勢、較強的綜合競爭實力、較大的市場拓展空間的產業,進行重點培育。要從打造一批專業鄉鎮、特色鄉鎮抓起,不斷做大農業產業化規模,並在形成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基礎上,不斷延伸產業鏈,培植農工商一體化的產業體系,推動我市農村經濟朝着產業化、規模化、農工商一體化的方向發展。

2、從推進小城鎮建設和全民創業上打開鄉鎮經濟發展的突破口。發展小城鎮應成為我市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的一個最佳切入點。建議將全市鄉鎮大致分為城區鄉鎮、衞星鄉鎮、區域中心鎮、特色鄉鎮、其它鄉鎮五類,抓好規劃、建設和管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全力支持做大做強,以此輻射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要廣闢投融資渠道,採取多方投資、誰投資誰收益等形式,籌集小城鎮建設資金,並把小城鎮建設與農業產業化、民營企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促進資本與資源的有效對接,使小城鎮成為各地農村生產要素的聚集地、特色項目的承載地、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拉動農村經濟發展的輻射地。對具有發展工業條件的鄉鎮,要通過發展打造經濟強鎮;對沒有工業發展基礎的鄉鎮,要借鑑萍鄉市和廬山區的做法,積極打造園區經濟和“飛地經濟”,培育項目孵化園,與項目落地地區共同搞好扶持、服務,爭取“雙贏”。

推動全民創業應成為鄉鎮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和長遠之策。要在全市積極培育創業文化,加大各類創業人才和創業典型的宣傳力度,努力營造尊重人才、崇尚創業的的社會氛圍。要制訂“引鳳返巢”政策,積極鼓勵在外人士回鄉創業,促成“人回鄉、企回遷、錢迴流”;要着力引導民營企業家、工商業主、專業大户二次創業,通過延伸產業鏈、項目帶動戰略,發展特色經濟;要充分釋放科技人員、事業單位人員的創業潛能,借鑑萍鄉市的有效做法,允許和鼓勵事業單位人員離崗創業或兼職參與創業;要努力推動村組幹部和農民經紀人圍繞“農字號”創業,支持各地成立各種形式的產業協會和行業商會。

3、從改進現行財政運作模式上增添鄉鎮經濟發展的動力源。針對一些鄉鎮為完成財税任務採取的“買税”行為,要抓緊建立一套合理的財政增長機制。可推廣廬山區“屬地徵收、在地統計,核定基數、超收分成”的經驗,支持鄉鎮做大財政總量。縣級財政要妥善核定鄉鎮財政的支出項目和總額,確保剛性支出,免除鄉鎮為財政正常運轉而產生的後顧之憂。要科學確定鄉鎮實際財税收入基數,對完成預算目標的超收部分,絕大多數返還鄉鎮。要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向鄉鎮政府提供行使職權必需的資金保證。針對鄉村普遍存在的債務問題,一方面要防止債務規模進一步擴大,禁止鄉鎮財政為非生產性支出、基建性項目貸款和任何企業提供貸款擔保,嚴格控制鄉鎮財政舉債規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債務負擔。建議市財政部門對全市鄉村兩級債務問題進行一次全面調查,摸清底數,核實情況,健全賬目。

對由鄉鎮政府擔保的歷年貸款形成的債務以及世行貸款,要堅持“誰受益、誰還款”的原則,由借款單位或受益人認帳,分期償還;對因平衡預算或部分支出列暫付款等原因形成的掛帳,可逐年消化,也可由上級財政部門幫助解決。黨委和組織部門對選拔使用鄉鎮幹部應樹立“發展、增收是政績,消赤、減債也是政績”的正確觀念,建立鄉鎮減債考核辦法,將減債與鄉鎮黨政主要領導的政績考核、調動、升遷掛鈎。4、從加快支農服務體系的構建上形成全社會支持鄉鎮經濟發展的合力。要以貫徹《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為契機,全面發展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等各種民間經濟合作組織,積極探索產業化經營的新路子,增強農民自我保護和農業抗禦市場風一、基本情況

土們嶺鎮位於九台市東南25公里,長、吉經濟帶中段,長吉公路、鐵路橫貫全鎮。幅員面積214.36平方公里,鎮轄16個行政村,114個生產小組,總人口2.85萬人,有耕地5976公頃,林地9896公頃,森林覆蓋率為46%(其中鎮區為88.5%),是一個交通便利,風景奇秀的山區鄉鎮。鎮、村、社三級幹部220人,有致富項目的佔20%,項目類別主要是養殖業(豬、牛、兔)、種植業(粘玉米、中草藥)、運輸業。

二、交通情況

1、公路、鐵路:長春至圖們的鐵路,長春至吉林公路(北線)橫貫全鎮(45—62公里之間),本鎮距長春市45公里,距吉林市55公里,距九台市25公里。

2、客運情況:九台至土們嶺客班車每日28次(單程),日均客流量450人左右,長春至吉林、九台至吉林及其它經過客班車日均60班次,承載客流量約為70人次,每月逢五逢十為土們嶺商貿大集,逢集市時客流量較平日稍有增加。

3、物流情況:由於本鎮地處長、吉兩市中間,逢集時,很少有長吉兩市人員、車輛來趕集。

三、種植情況

1、糧食產量:全鎮在冊耕地5976公頃,全部是旱田,年均糧食產量57,700噸。

2、綠色產品:土們嶺地區山脈連綿,屬於長白山餘脈,因此,特色山珍豐富,如:山野菜系列、松仁、榛子、核桃、蘑菇等,分佈春、夏、秋三個盛季。當地經營山珍加工、銷售的業户百餘户,規模較大的有利達食品加工廠,恆利農產品加工廠、金穗山莊山珍加工廠等,年生產銷售200噸以上。

四、養殖情況

1、禽類存欄:全鎮禽類存欄總數達17萬隻,年銷售禽類45萬隻,主要銷往德大、金鑼集團和吉林市。

2、生豬存欄:全鎮禽類存欄8600頭,其中規模飼養户2800頭,產品主要銷往金鑼集團、德大集團、天景集團。

五、經紀人情況

1、本地人數:35人,外地人數8人,其中吉林市2人。

2、從事項目:粘玉米、山野菜。

六、勞務輸出情況。

1、本地勞務輸出情況:

年均輸出780人,XX年底,輸出總量達3768人。XX年1—6月中旬,新輸出124人。

2、在吉林市勞務情況

(1)建築工人:40人(2)家政7人(3)服務業14人(4)工商業3人。計64人。

七、財政總量

1、本級財政收入(年內)670萬元。

2、人均收入4160元(因電廠徵地,收入增加幅度大)XX年3350元。

3、來自吉林市的收入約為9.2萬元。

八、特色產業情況

1、產業園區情況:畜禽養殖小區6個,專業屯20個。

2、品牌情況:利達產品加工廠註冊“碧子蘭”牌山野菜系列產品,恆利農產品加工廠註冊“土們嶺”牌農村產品。

九、民營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和發展思路:

1、規劃目標:“十一五”期間,在全鎮範圍內建設粘玉米特色種植、中草藥種植、豬、牛、兔養殖園區20個,完善專業村6個,專業屯20個,結構調整比例達到55%,社會總產值達到12億元,財政全口徑收入達到1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500元,社會固定資產投入達到XX萬元,勞務輸出總量達7000元。

2、發展思路:依託天景基地、金鑼集團、華能九台電廠,大力發展特色種植、特色養殖,促進勞動力輸出總量,促進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長,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堅實的經濟、物質基礎。

十、依託吉林,發展區位優勢的戰略思考

(一)更多地建立勞務輸出聯繫站,促進本區位勞動力輸出。

(二)九台市各鄉鎮及各村領導幹部,仍然存在本位主義思想,一貫把目光瞄向長春市,而忽視吉林市場,因此,產品銷售受到侷限。險能力;市、縣兩級要安排一定數量的專項資金,扶持特色農業和大宗農產品建基地、強龍頭、育市場、創名牌,提升我市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鄉鎮經濟的綜合競爭力;要大力推廣都昌縣周溪鎮圍繞珍珠產業組建經濟共同體的好做法,加強銀企合作,鼓勵金融部門合理佈局農村金融網點,開放小額貸款,通過貼息、融資、財政墊付等形式,增加對龍頭企業和農業產業化的信貸投入;要恢復、健全全市統一的農技服務機構,組建、充實農技隊伍,建議借鑑湖南省的做法,對縣、鄉從事農技推廣等公益事業的服務機構實行地方財政全額撥款扶持,同時引導、規範一批面向市場的農技服務性實體和經營性中介機構組織。

5、從建立激勵機制上提供鄉鎮經濟發展的組織保障。建議市委、市政府適時出台關於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的規範性文件,制訂鄉鎮經濟發展的規劃、目標、總體要求,加大對鄉鎮發展的協調調度。以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為指導,建立一套科學完備、便於操作的鄉鎮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和鄉鎮幹部激勵獎懲機制。把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納入縣(市、區)黨委、政府政績考核、工作考察、年度考評的重要內容,推動他們一任接着一任幹,一級領着一級幹,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建議對全市鄉鎮經濟年度財政收入達到5千萬元,或在此基礎上連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幅、重要考核指標榮獲紅旗(先進)單位的鄉鎮(街道),其黨政主要領導在職級上實行高配、經濟上給予重獎;對在經濟發展中表現突出、成績顯著的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和鄉鎮幹部,要給予相應的物質和精神獎勵,並在幹部調整中優先提拔使用;對那些為促進鄉鎮經濟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要給予表彰和獎勵。真正在全市形成合力推進、攜手共創鄉鎮經濟發展的良好局面。

鄉鎮宣傳工作的調研報告 篇六

根據縣委、縣政府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安排部署,鄉黨委、政府安排專人摸清我鄉家底,並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實施方案和汛期防汛方案。全面推行河長制不僅是解決“水源”問題的一條務實之策,也是整治農村水環境、提升農村建設品位、減少農村水事糾紛的一項有效措施。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全面摸底核實,掌握詳情。為全面摸清現狀,為我鄉全面推行“河長制”提供詳情真情,我們特開展專項清理摸底,全面掌握每口的蓄水容量、水面面積、受益範圍、地理位置、淤積程度、承包管理現狀等基本情況,經過摸排,全鄉共有堰庫塘58口(其中水庫2座,山坪塘及蓄水池56座,無河流),總蓄水能力3.6萬餘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積4900餘畝;在摸排過程中,由於我鄉分佈離生活區較遠,無廢棄物排放進入,加之不承擔人口生活用水,主要用於灌溉和牲畜飲水,無水體富營養化等水質污染現象,水質條件達到要求。通過摸排,既為我們部署全鄉整治工作提供了決策依據,也為我們辦好這件“惠民利民”實事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措施辦法

(一)制定實施方案,逐級落實堰塘整治責任。根據縣委、縣府要求和我鄉分佈情況,制定《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實施方案,同時構建鄉村社三級“河長”組織體系。由黨委書記擔任“第一總河長”,鄉長擔任“總河長”,其餘黨委領導擔任分河長,各村書記、主任擔任村級河長,村四職幹部擔任社級河長。

(二)強化汛期防汛工作,建設防汛防災隊伍。為了確保我鄉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搶大險,結合我鄉實際,制定防汛預案。根據預案,徹查地災點和風險隱患,安排專人定時巡查,鄉氣象員及時報告惡劣天氣現象,爭取預警時間;成立防汛指揮組,統籌協調防汛搶險工作;指揮組下設水上應急分隊和陸上應急分隊,組織防汛救災工作。

(三)制定措施,防止水面污染。普及科學知識,減少農業生產用藥,施肥等產生的面源污染;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力度,提高廣大羣眾的環保意識,做到不向亂丟亂扔垃圾和動植物;加強環保督查考核力度,做到人員到位、經費到位、措施到位,同時層層簽定目標責任書,讓鄉、村級河長各司其職,各盡其責。

(四)強化組織領導,確保堰塘整治取得實效。鄉成立“河長制”工作領導小組並設立“河長制”辦公室。“河長制”辦公室負責工作部署協調,制訂管理制度和考核辦法,監督工作落實,組織實施考核。

三、工作建議

(一)全面發展生態農業。大力推進沿農業結構調整,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環境農業、生態農業、休閒農業,加快調整傳統種養殖業,大力推廣應用綠色有機生產技術,控制農藥、化肥使用量,全面整治區域內的畜禽養殖、圍網養殖,切實減少農業面源污染。

(二)着力推進整治。採取有效生態措施,改善水環境質量。加強生態清淤,每年有計劃有重點地實施清淤工程,加強淤泥資源化利用,防止二次污染;大力實施沿岸植被恢復工程,有效隔離和控制入污染物;加強垃圾清除,加強水域環境衞生監管,建立屬地和水面保潔長效管理措施。

(三)進一步加大資金籌措力度。積極爭取上級資金補助,利用“一事一議”自籌,採取村民出資自擴自建、聯户建設、村補貼引導建設、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建設等模式融資開挖塘堰,動員鄉、村積極爭取在外知名人士、創業成功老闆捐資開發塘堰,確保堰塘整治項目不漏一村、不漏一組,集中兩個月時間,有效推進全鄉整治建設。

(四)設置警示牌,加強安全宣傳工作。隨着夏季高温季節和學校暑假即將到來,學生下塘游泳現象增多,為防止溺水,在周圍應安裝警示牌,提高羣眾的防範意識;同時,聯繫學校,加強對家長和學生的宣傳教育,普及安全知識。

鄉鎮調研報告 篇七

一、鄉鎮經濟運行情況

(一)鄉鎮收入主要構成。鄉鎮財政取消了金庫,鄉鎮各項税收及非税收入等直接繳入上級財政,鄉鎮不承擔組織財政收入的任務,全市所有鄉鎮經費的來源,均由各鄉鎮按上級財政預算編制標準、辦法和程序編制本單位年度財政收支預算,由市財政局予以核定和撥付。

(二)鄉鎮財政支出使用情況。財政支出嚴格實行“一支筆”審批制度,做到支出有預算,開支有標準,審批按程序。財政工作人員根據行政事業單位年度下達的預算指標,由工作人員按月造出用款計劃,報經政府領導審批,然後報到市財政局審核後統一拔付。

二、鄉鎮財政體制情況

(一)鄉鎮財權與事權是否匹配。目前存在一些不應有鄉鎮承擔的事權卻繼續存在甚至不斷下移,鄉鎮一級承擔了許多與其財權不相稱的事權,不僅要履行領導經濟建設、帶領羣眾致富的職責,還要提供大量社會公共物品,如農村道路建設、社會治安管理等,而其中有些公共物品不應當全部由鄉鎮提供。目前鄉鎮財政管理體制中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是不科學不合理的,分成比例低,如果在預算收入不能確保完成的情況下,鄉鎮無法保障鄉鎮正常運轉和發展需要。

(二)收入分成情況。由於財政配套資金不足,鄉村財政運轉困難,且鄉村財力薄弱,歷史負債也較多。在核算收入分成中,分成比例低,且鄉鎮配套資金要求多,財政投入升級達標多。對鄉鎮的支出要求“門檻”越來越高,導致鄉鎮處於兩難境地。

(三)對鄉鎮實行“一級政府,一級財政”的看法。通過試點的方法,探索恢復鄉鎮財政金庫。預算法規定一級政府一級財政,之前之所以撤銷鄉鎮金庫,是考慮到在以前的經濟發展形勢下,鄉鎮收入任務與當地支出完全掛鈎,同時將收入任務作為考核指標下達,與鄉鎮領導的考核和任用掛鈎,容易造成不正當渠道組織收入、非法組織税源等問題的產生。新形勢下,中央提出新常態的經濟發展理念,鄉鎮財政收入將不再成為壓力指標,可以以試點的方式,在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鄉鎮,恢復鄉鎮金庫,探索建立與收入相關聯的激勵機制,提升鄉鎮培植財源、組織財政收入、促進鄉鎮經濟法發展積極性。

(四)鄉鎮財政工作開展情況。鄉鎮財政所改革後,財政工作人員納入鄉政府一併管理。××鄉財政人員共2人,其中1名為在編人員,1名為臨聘人員。主要承擔鄉鎮一般預算資金的收支管理,部門綜合預算管理,非税收入的徵管,國有(集體資產)管理,財政補貼資金髮放與信息化管理,執行財政監督,參與農村綜合改革,協助税收徵管等。有獨立的辦公地點,財政幹部老齡化較嚴重,待遇偏低,成長空間受限,大量的工作與幹部人數不匹配。

三、鄉鎮財力建設主要制約因素

(一)體制方面。工作經費不足。鄉鎮基層的工作性質是面對廣大農民,有相當大的工作量是要求深入到農村第一線的,加之信息化工程建設要求越來越高,網絡運行費用和計算機所需耗材等開支都比較大,辦公經費的需求也相應增加,普遍存在經費不足的現象,有的除了人員工資外基本沒有專門的工作經費預算,經費不足問題逐步顯現,影響到鄉政府運轉和社會事業發展。

(二)土地方面。基本農田、生態紅線等土地規劃方面;工業用地、項目用地等用地指標方面;鄉鎮土地交易市場情況、土地增減掛情況等。

(三)產業方面。摸清鄉鎮財源情況,鄉鎮是否有穩定的税源產業,税源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等;村集體經濟、圩鎮經濟發展等方面。由於鄉鎮財政體制等同於預算單位管理的模式,鄉鎮的支出均由市財政予以保障,不再與鄉鎮收入掛鈎。雖然鄉政府具有協税護税的職能,但是經濟形勢下滑、鄉鎮經濟基礎弱,加之鄉鎮税收實行垂直管理,鄉鎮協調税源難度大,使得各鄉鎮培植財源、協税護税的積極性較低,鄉鎮財政組織收入的職能趨於弱化,鄉鎮税源嚴重缺乏。

(四)其他方面。近年來財務工作涉及的事多、要求一年比一年嚴格,加之財政人員兼職多,業務能力不夠強。從事繁重的工作,壓力加大,這很大程度上挫傷了財政人員工作積極性。財政人員電腦使用頻繁,工作中電腦啟動和網絡連接速度太慢,但無資金配備新電腦。

四、鄉鎮財力建設的意見建議

(一)鄉鎮分類考核方面。根據鄉鎮經濟發展水平、税源基礎、財政收支規模等因素,劃分鄉鎮類型,充分調動鄉鎮發展積極性,鼓勵鄉鎮培植財源,發揮體制導向作用,促進經濟發展,做大財政收入總量。加大鄉鎮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促進協調發展。如××鄉屬於城郊鄉鎮,既有城又有鄉的優勢,屬於農業發展和環境保護鄉鎮,在轉移支付分配標準上要加大分配比例。可以以試點的方式,在地理位置和發展基礎相對較好的鄉鎮,探索建立與收入相關聯的激勵機制,提升鄉鎮培植財源、組織財政收入、促進鄉鎮經濟法發展積極性。

(二)增強鄉鎮財力方面。一是按照屬地管理原則,鄉鎮所屬企業、個體工商户繳納的增值税、企業所得税、個人所得税、土地使用税等税收收入的縣得部分,納入鄉鎮體制收入。二是土地出讓收入分成,建設用地出讓收入分成,取適當比例返回給相關鄉鎮,用於其他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加強資產、資源的管理,積極整合資源,對閒置資產進行梳理;加大盤活資產資源處置力度,最大限度提高資產利用效率。如我鄉通過光伏項目、土地流轉、店鋪租賃等發展模式,所有村村集體收入突破5萬元,10萬元以上的3個,20萬元以上的2個。

(三)事權和財權方面。按照財權與事權相匹配的原則,合理劃分縣鄉財政事權與支出職責,將履職對應的財力下放到鄉鎮,實現財權與事權相統一。

(四)調動工作積極性方面。要明確鄉鎮財政的職能定位。要結合鄉鎮工作的新形勢和新特點,根據新《預算法》的發佈,調整充實鄉鎮財政職能,確保基層財政發揮效用。要重點加強鄉鎮財政八項職能,即:協調組織收入職能、預決算編制和執行職能、財政資金的監督和管理職能、財經和惠民政策執行職能、農村綜合改革職能、國有資產管理職能、鄉村財政財務監管職能、資產與債權債務管理職能等。

(五)鄉鎮財政管理方面。要加強鄉財政隊伍建設。建設鄉財政高素質的隊伍,是做好財政業務、發揮財政職能的前提和保障,因此,要重視鄉財政人員隊伍的建設,從理順機構編制的隸屬關係、提高鄉財工作人員的地位、加強鄉財政人員的培養和任用等方面來促進鄉財政隊伍的穩定和加強,從而保障鄉鎮財政職能的有效發揮。

關於鄉鎮調研報告 篇八

根據營口市羣眾藝術館關於“新形勢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建設”主題論壇的通知的要求,為了解本辦事處文化建設情況,組織有關人員就東城辦事處的文化建設情況進行了調查,聽取了基層單位情況彙報,走訪了部分人員。通過調研,我們一致認為,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相關部門和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廣大羣眾的積極參與下,辦事處文化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鄉村文化活動設施建設不斷加強,東城羣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精神面貌大為改觀,推動了新農村建設,促進了經濟發展。針對當前我辦事處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進行了認真的座談討論,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現將有關情況彙報如下:

一、辦事處文化建設的現狀

1、注重加強領導,鄉鎮文化建設大環境逐漸改善。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對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的認識不斷提升,理念轉變更新,關注程度有所增強。特別是《鄉鎮綜合文化站管理辦法》的實施,為基層文化建設和管理提供了權威的法律保障,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加大了行政管理的力度,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處村兩級都有班

子成員分管文化工作,安排了兼職文化工作人員,使辦事處文化建設穩步推進。

2、注重資源配置,農村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初具規模。辦事處文化陣地仍有基礎。今年,上級有關部門又為我辦事處9個村提供了圖書和書架。為此,全辦事處現有文化場所360㎡,圖書室12個。農民村、路東村,路西村、線溝村,虎鬥村,巴嶺村,劉屯村、胡屯村,張朗寨村、繁榮村等村級文化室較完善,農民、路東兩個村有大院場地、設施比較齊全,羣眾活動經常。

3、注重因勢利導,羣眾文化活動日趨豐富。我辦事處文化底藴豐厚,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羣眾文化活動熱情高,鄉村文化建設的基礎較好。各村都有不同的文化活動特色,有的重書畫,有的擅唱歌,有的愛舞蹈,有的喜秧歌,在“望兒山母親節”、“五。一”、“七。一”、“八。一”、“十。一”、新年、春節等節日活動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老年秧歌被受羣眾喜愛。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實事求是地講,近年來隨着農村税費改革、農村文化機構的轉型,我辦事處文化建設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陣地流失、資產流失、隊伍散失的現象,農村基層文化工作蕭條,明顯滯後於經濟的發展,與廣大農民羣眾日益增加的文化需求差距較大,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不容忽視。

1、陣地建設不平衡,基礎設施薄弱。目前,我辦事處大多數村級文化活動室只是掛一張牌子而已,只有很少一部分體育健身器材,缺少器樂、音響設施;除新上的圖書室外,原有多是陳年舊書,幾乎常年無人問津;所謂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只是擺放了一台計算機而已,形同虛設。

2、辦事處羣眾文化事業經費投入少,活動匱乏。主要原因是重視程度不夠,文化支出削減,經費不僅年初不納入財政預算,即使工作任務來了,花錢也是能省則省。投入資金搞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不大,文化活動經費投入很少,組織開展的文化活動的次數和形式十分有限。

3、文化隊伍人才緊缺,整體素質在下降。鄉鎮文化站沒有專職的文化幹部,形成了文化站無編制、無經費、無人才的狀況。對辦事處文化活動的開展影響很大。

4、文化活動少,農民文化生活依然貧乏。每年辦事處的文化活動主要是在各種節慶日、紀念日以及民俗日,組織開展民間文藝演出、扭秧歌、拔河賽,及棋類、球類比賽等。上級宣傳、文化等部門組織開展的“文化下鄉”活動一年僅2-3次,活動次數與形式十分有限。近幾年,隨着農村羣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間民俗文化活動又重新活躍起來。在一些傳統的節慶日,辦事處也組織開展了一些民間民俗文化活動。但農村看電影難、看戲難、看書難的 “三難”問題依然突出。

三、建議及對策

各鄉鎮、辦事處文化建設明顯落後於經濟社會的發展,這是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需要加以重視和解決。為此,今後一段時期,建議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應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是各級政府應承擔的公共責任,也是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必然要求,各級政府要以《鄉鎮綜合文化站管理辦法》的要求,認真加以落實,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提高認識,着力解決“一手硬、一手軟”的問題,做到文化工作“四個納入”:即納入黨委、政府的議事日程,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年度政績考核內容,並作為一項長遠的戰略任務抓好落實,確保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

2、多元投入,保障經費。

一是繼續加大政府的投入。公共財政是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所需經費的主渠道,要認真抓好中央、省、市有關文化建設經費投入政策規定的落實,改進投入方式,形成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在加大基層文化設施和重點文化工程建設投入的同時,進一步加大文化事業經費的投入,使鄉鎮文化建設的投入每年有較大的增長。二是出台配套優惠政策,拓展投入渠道。倡導鄉村集體投資、集資、個人出資自辦文化事

業,引導社會力量捐資,贊助鄉鎮基層文化建設。三是市、鄉(辦事處)兩級政府特別是財政、文化部門要充分利用現在國家、省、市加大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的契機,積極向上爭取項目和資金。

3、建管並重,夯實陣地。要根據《鄉鎮綜合文化站管理辦法》要求,加大管理文化工作力度。一是大力推進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採取有力措施,制定建設標準,全力推進實現三級文化網絡體系化目標。二是努力搞好資源整合,統籌鄉鎮宣傳、黨建、教育、科技、計生等現有設施資源優化配置,綜合利用,發揮現有各類陣地的文化綜合效益。三是因地制宜,建設鄉鎮文化中心站。四是要進一步強化責任制管理,規範化管理,功能性管理。

4、突出重點,建好隊伍。鄉鎮文化工作人員是農村基層文化工作的骨幹力量,要千方百計為他們開展工作創造條件,使這支隊伍穩定、業務熟練,能幹實事。一是解決文化專幹編制。恢復鄉鎮文化站編制,至少安排一個專職或兼職文化幹部。以文化部門為主對專幹進行管理、調動和考核,做到讓文化專幹“懂文化、愛文化、幹文化”。二是加強文化隊伍培訓。有計劃地組織鄉鎮文化骨幹進行系統學習和專業培訓。逐步培養、造就出一支政治素質高、懂專長、組織協調能力強的基層文化工作人員隊伍,適應和促進基層文化事業的發展。此外,還應加強民間藝人的發掘、培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