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如何鞏固提升扶貧成果的思考3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7.52K

關於如何鞏固提升扶貧成果的思考1

關於如何鞏固提升扶貧成果的思考3篇

近幾年來,xx縣堅決貫徹落實中、省州脱貧攻堅決策部署,聚焦“一超過、兩不愁、三保障、四個好”目標,高標準推進脱貧攻堅,已取得顯著成效,全縣共有貧困村xx個,建檔立卡人口xxxx户xxxx人,順利通過國檢。為進一步鞏固、提升脱貧攻堅成果,近期,本入深入鄉村牧户,通過查閲資料、召開座談會、入户走訪、實地調查等多種方式,對脱貧攻堅成果鞏固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通過調研,xx縣脱貧攻堅工作成果成效是顯著的、羣眾是滿意的,但要切實做到貧困農民脱貧不反彈、快速致富奔小康,也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

一是基礎設施管護機制不健全。受農村牧區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水平、基礎設施建設主體與受益主體分離等因素制約,農村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後的管護機制還未完全建立健全,突出表現在農村通村公路、人畜安全飲水、水利灌溉、渠系配套等基礎設施管理維護主體不明、責任不清,資金、人員保障不到位,農村貧困地區基礎設施重建設、輕管護、損毀快的現象還一定程度存在。

二是貧困地區持續發展動能不足。有的地方、部門後續幫扶手段簡單,為圖省事,將後續幫扶轉化為“送錢、送物”;個別地方對脱貧摘帽的成績沾沾自喜,有完成任務、鬆口氣的想法,存在對脱貧成果鞏固重視程度減弱等現象;有的地方發展的扶貧產業沒有因地制宜,是為完成脱貧任務而盲目跟風,存在一定的市場風險;有的地方也還存在增收產業發展不足被“脱貧”現象,持續增收致富奔小康壓力大;有的地方村支兩委班子弱,凝聚力缺乏,發展觀念落後,有的貧困户受制於文化教育水平低下、生產經營技能缺乏、現代發展理念落後等因素,自我發展的能力不足。

三是陳規陋習尚未全面改變。受長期生活習慣、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制約,部分貧困羣眾自身缺乏自強不息的精神、依賴思想嚴重、惰性依舊,對脱貧攻堅實施的惠民、兜底政策產生更大的依賴和期望,攀比心理、“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部分貧困户沒有從根本上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個別農村生產生活陋習依舊存在,環境髒亂差現象死灰復燃。

三、幾點對策建議

為進一步鞏固、提升脱貧攻堅成果,促使貧困户早日致富奔小康,各地各部門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同時,對貧困地區、貧困户要像抓“脱貧摘帽退出”一樣重視,並將貧困地區、貧困户納入各地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試點示範,在貧困地區實施“四個三”鞏固提升、致富奔康工程。

(一)整合力量做到“三個強化”。一是強化領導力量。要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精準施策發力,工作思路由脱貧摘帽向脱貧摘帽與成果鞏固提升相結合轉變,做到政策不變,人員、力度不減,方式不改,對口幫扶關係不變,“扶上馬再送一程”,確保脱貧攻堅成果成效鞏固提質增效、確保貧困户致富奔小康。二是強化工作隊伍。繼續堅持部門聯繫貧困村制度,派遣年富力強機關幹部擔任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成員;進一步完善鄉鎮領導包片、幹部駐村工作制度,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制度、工作紀律,明確考核目標、獎懲條件;抓好黨員隊伍建設,提升黨員特別是村黨支部書記的思想政治意識、致富帶富能力,讓黨員隊伍成為脱貧奔康的帶頭人、引路者。三是強化工作責任。建立完善縣(區、市)、鄉(鎮)、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三級脱貧成果鞏固提升責任制和獎懲制度。堅持脱貧攻堅與鞏固提升同步考核、同等評價的原則,將鞏固提升納入脱貧攻堅整體考核中,明確單項績效分值,着重考評監測精準度、政策到位率、返貧發生率和貧困羣眾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增量等指標,全面提升脱貧成果成效鞏固提升工作實效。

(二)加強保障狠抓“三個落實”。一是落實動態管理機制。對因病、因殘、因災、失業等特殊原因致貧、返貧的農村居民實施“動態清零”制度。通過建立個人申請、村級評議、鄉鎮審核的報告機制,根據具體情況,或新增納入國家貧困户或進行臨時救助,做到整體推進與“插花”扶貧並重,切實阻斷貧困路。建立實施“回頭看”“回頭幫”制度,及時查找、發現、分析、解決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二是落實貧困羣眾生活兜底政策。進一步加強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對建檔立卡貧困户的醫療保障在新農合報銷的基礎上,財政兜底的政策長期堅持不變,並根據現實情況擴大報銷病種、困難人羣;對無力供養適齡兒童就學的特困家庭,免除學雜費、辦理免息或低息助學貸款;對長期無法依靠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脱貧的特困户實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在農村土地流轉、“三權分置”改革中,進一步理順和完善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切實保護農民權益,維護好土地承包權收益這一農民特別是貧困農民生命保障底線。三是落實返貧風險防控措施。建立完善救助基金幫扶機制,對遭大災、遇大難、生大病等困難農户及時進行救助,防止返貧。探索構建“保險+扶貧”模式,為貧困户量身定製農業保險、大病保險等“一籃子”保險產品,引導縣域保險機構擴大地方性農業保險覆蓋範圍,充分發揮保險業助推脱貧攻堅的作用。針對個別脱貧户中兒女不履行贍養義務的行為積極探索司法干預機制,在貧困老人自願申訴的基礎上,由司法調解員實施司法干預,通過溝通協商、教育引導兒女認真履行義務,推崇孝道。

(三)夯實基礎突出“三個重點”。一是重點保障發展資金。加大向上爭取力度,抓住中省重點投入脱貧攻堅、全民奔小康和鄉村振興這一歷史機遇,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強化資金整合力度,建立資金整合部門會商協調機制,充分發揮項目資金規模效益。結合各地實際,可通過一次性獎補、建立基礎設施管護專項鞏固提升資金等方式,重點對村集體經濟發展、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基礎設施後續維護等方面予以支持。建立並落實脱貧攻堅財政投入增長機制,保障脱貧攻堅成果成效真正得到鞏固提升。二是重點扶持培育長效產業。對貧困地區以及幫扶的扶貧產業,要按照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要求,大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行“旅遊+農業”“生態+農業”“文化+農業”“互聯網+農業”,積極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生態康養業、創意農業、農村電商和農產品加工業,延伸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和附加值,促使在脱貧摘帽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扶貧產業其早見成效、大見成效。三是重點建立健全基礎設施長效管護機制。對在脱貧攻堅摘帽過程中建設完成的農村基礎設施要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確權,重點加強對基礎設施建成後的管理、使用、維護,明確管護主體,落實管護經費,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確保設施建得起、用得上、不廢棄、長受益。

(四)激發動力建立“三項制度”。一是建立新文化新風尚教育制度。繼續通過村民大會、農民夜校、送文化下鄉等方式和載體,進一步強化思想教育,實行脱貧致富與奔小康相結合,物質文明發展與精神文明提升相結合,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展新文化倡導新風尚,引導羣眾牢固樹立自力更生、脱貧致富奔小康光榮的思想,真正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提振“精氣神”,摒棄相互攀比心理和“等靠要”思想,實現精神挺立、物質富裕的同步發展。二是建立技能提升培訓制度。進一步抓好農民技能提升培訓教育,着力通過科技知識、市場知識、勞動技能培訓,引導幫助貧困農民樹立科學的就業觀、致富觀,努力提升貧困農民就業增收致富能力和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其生活質量。三是建立脱貧致富奔小康表彰制度。各地要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有針對性地加大對脱貧户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扶持力度,發揮他們的“領頭雁”作用;要充分發揮典型示範帶頭作用,在全社會樹立、宣傳和表彰脱貧致富奔小康的典型,建立表彰制度,形成正向激勵機制,引導和帶動脱貧户自力更生奔小康,實現中國夢。

關於如何鞏固提升扶貧成果的思考2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脱貧攻堅戰取得了決定性進展,但也指出脱貧攻堅任務艱鉅,要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必須清醒的認識到防止返貧與繼續攻堅同等重要,不能因防止返貧而停止繼續攻堅,也不能出現一邊攻堅一邊返貧的現象。因此,穩定脱貧、防止返貧,鞏固脱貧攻堅成果,需引起我們的重視和思考。

  一、近幾年脱貧攻堅成效

  (一)政策宣講深入人心,羣眾脱貧攻堅信心滿滿。隨着精準幫扶工作的推進,黨和政府的決策部署、政策措施通過廣大扶貧人員傳至千家萬户,黨的好政策極大地鼓舞着羣眾脱貧致富的信心。

  (二)黨建工作規範有序,戰鬥堡壘作用發揮明顯。基層黨組織體系進一步健全,“三會一課”逐步規範,支部戰鬥堡壘作用發揮明顯,黨建工作和脱貧攻堅同步發力。

  (三)各項秩序步入正軌,鄉村發展面貌煥然一新。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村容村貌整治效果明顯,制度落實逐步規範,鄉村發展面貌正煥然一新。

  (四)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民生扶貧覆蓋點多面廣。通過脱貧攻堅的持續努力,農村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民生扶貧覆蓋點多面廣,受益的羣眾和地區越來越廣。

  (五)黨羣幹羣關係密切,為民服務意識顯著增強。廣大黨員幹部深入羣眾真心幫扶,與羣眾感情不斷加深,基層黨羣幹羣關係更加密切,工作作風明顯轉變,為民服務意識顯著增強。

  二、當前鞏固脱貧成果的存在的主要困難

  (一)基礎設施落後。目前還有少數自然環境惡劣、歷史欠賬較多的地區,基礎設施依然比較落後。交通設施、飲水問題、通訊問題、農田水利、村屯亮化等問題還沒有完全得到解決。落後的基礎設施不僅影響脱貧問題,也影響長遠的脱貧致富奔小康進程。

  (二)產業發展薄弱。目前多數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户在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支柱產業或者説產業發展十分薄弱,產業生產經營規模小,生產經營主體的組織化、產業化程度偏低,還處於傳統的小農經營模式,農產品盈利能力、抗市場風險能力不強。

  (三)整體素質偏低。多數貧困地區、貧困户文化程度偏低,認知水平和思想眼光不高,自我發展能力較弱,而且多數沒有接受過專業技術培訓,不適應現代化的農業種養,也不能從事其他生產經營,外出務工也僅能從事原始的體力勞動工作,直接影響家庭收入。

  (四)災害疾病影響。多數貧困地區農業生產技術水平低、生態環境脆弱,防災抗災措施和能力較差,農民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飯,一旦遭受自然受災,就很快導致返貧。還有的因家庭成員患大病重病,因治病費用偏高,也容易導致返貧。

  (五)思想觀念滯後。少數貧困户把脱貧和發展的希望寄託在幫扶上,等、靠、要思想嚴重,缺乏自力更生的內生動力;有的生育觀念落後,認為多子多福,結果陷入了越生越窮,越窮越生的貧困惡性循環;有的貧困地區陳規陋習影響深遠,婚喪嫁娶紅白喜事鋪張浪費嚴重,吃喝風氣漫延,不堪重負的變味風俗導致返貧。

 三、鞏固脱貧成果長效機制的措施辦法

  (一)整合社會資源,強化“三股力量”。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力量。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精準施策發力,堅持脱貧摘帽與成果鞏固提升相結合,做到政策不變,人員、力度不減,方式不改,對口幫扶關係不變。二是強化扶貧工作隊力量。繼續堅持部門聯繫貧困村制度,派遣年富力強的包村幹部、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作為扶貧中間力量,確保扶貧一線力量不減。三是強化用好社會幫扶力量。深入實施“千企幫千村”行動,在培植扶貧產業、“扶貧車間”、設農村公益崗位、暢通銷售渠道、創新公益服務方式上下功夫、見成效,千方百計為羣眾創造就業機會。

  (二)加強政策保障,抓好“三個落實”。一是落實動態管理機制。對因病、因殘、因災等特殊原因致貧、返貧的貧困羣眾,納入國家貧困户或進行臨時救助,實施“動態清零”制度,切實阻斷貧困路。二是落實兜底政策。圍繞建各種類型的貧困户,繼續落實和兑現農村低保、貧困户生活補助、社會救助三項政策,加大對突發重特大疾病導致基本生活困難的家庭臨時救助力度,保障特殊羣體的基本生活。三是加大參保力度。探索構建“保險+扶貧”模式,為貧困户量身定製農業保險、大病保險等“一籃子”保險產品,引導各類保險機構擴大地方性農業保險覆蓋範圍,充分發揮保險業助推脱貧攻堅的作用。

  (三)突出綠色興農,搞好“三大產業”。一是鞏固傳統產業。遵循“自我發展、創業脱貧”原則,以建立貧困户長期穩定增收產業為目標,加大傳統產業扶持力度,鞏固和保護那些發展時間長、種養經驗豐富、市場需求大傳統產業,為羣眾穩定創收蓄力。二是發展特色產業。着力培育具有區域特色產業,實現特色爭先、特色增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建立以“基地+合作社+企業+貧困户”模式創建扶貧產業園區,成立農民合作社,拓寬貧困户增收渠道。三是形成品牌產業。幫助羣眾樹立品牌意識,對一些優質的農特產品,政府要加大宣傳力度和包裝力度,打出知名度,形成品牌產業,激發羣眾爭創品牌產業的動力源泉,為羣眾增收創收。

  (四)着眼持續鞏固,做實“三大工程”。一是黨建引領工程。把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作為打贏脱貧攻堅戰的關鍵,抓班子、強隊伍,樹導向、增活力,健全基層黨組織體系,爭創星級黨支部,充分發揮黨建領航脱貧攻堅的作用。二是民生基礎工程。主要圍繞水、電、路、住房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全力推進提檔升級工作,打通羣眾心中的“癥結”,確保最大限度發揮民生基礎工作作用。三是扶智創新工程。認真落實貧困家庭子女15年免費教育、“雨露計劃”扶貧培訓、“兩免一補”、營養改善計劃、教師隊伍培訓力度等教育扶貧政策,將推動教育作為主攻方向,提升教育扶貧工作質量,切斷家庭貧困的代際傳遞。

  (五)激發內生動力,建立“三項制度”。一是建立教育制度。通過遠程教育、網絡平台、跟班學習等方式和載體,加強思想教育,特別是感恩教育,激發建檔立卡貧困户自強、誠信和對黨的感恩意識,引導羣眾牢固樹立自力更生、脱貧致富奔小康光榮的意識,努力實現貧困地區羣眾的“精神脱貧”。二是建立培訓制度。積極開展建檔立卡貧困户新型農民素質提升培訓,主要包括政策法規的宣傳、種養技術和職業技能的培訓,讓貧困羣眾掌握一技之長,增強貧困户自身“造血”功能,增強致富本領。三是建立表彰制度。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對脱貧户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扶持力度,發揮他們的“領頭雁”作用,表彰先進典型,曝光鞭策後進,積極營造“我脱貧、我光榮”的良好社會氛圍。

(六)堅持移風易俗,樹立“三種觀念”。一是樹立文明鄉風的觀念。大力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發揚革命文化,注重鄉土味道和民族風情,打造文化鄉村,培育文明鄉風,讓村民生活富起來,環境美起來。二是樹立依法辦事的觀念。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完善農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發揮好村規民約的作用,啟發羣眾自覺的內在動力,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三是樹立節儉辦事的觀念。充分發揮各村紅白理事會作用,大力開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節儉新風尚活動,從管住農村紅白喜事大擺宴席入手,提倡、鼓勵村民節儉辦事,革除農村生活陋習、生產陋習,以移風易俗全力助推精準扶貧。

關於如何鞏固提升扶貧成果的思考3

長期以來,貧困如影隨行,成為制約安康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阻力,安康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與貧困不懈鬥爭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把脱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突出位置,吹響了精準扶貧、精準脱貧的決戰動員令,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脱貧減貧成效。安康作為國家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作為全國脱貧攻堅主戰場的核心戰區,自脱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全市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堅持以脱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脱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和最大的作風建設,勠力同心,苦拼實幹,精準施策,攻堅破難,全市脱貧攻堅工作取得決定性進展,有望在2019年底實現全域脱貧摘帽。隨着全域脱貧摘帽目標的實現,如何實現穩定脱貧和防止返貧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迫切任務和現實課題。按照“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調研活動有關要求,近期我帶着這一課題進行了調研和思考,以期找到鞏固提升脱貧攻堅工作成效的新路子,為穩定脱貧、持續脱貧、全面脱貧提供參考。

  一、脱貧攻堅工作主要成效
  “十三五”以來,全市累計減少貧困人口54.83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底的23.5%下降至目前的1.3%,鎮坪縣實現整縣脱貧摘帽,992個貧困村全部脱貧退出,剩餘9個貧困縣區今年有望全部脱貧摘帽。2017、2018年度在全省脱貧攻堅工作成效考核中相繼獲得優秀等次和好等次。
  產業就業全面提升。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脱貧治本之策,全市992個貧困村全部成立了村集體經濟組織,“5+X”主導特色產業精準覆蓋到所有貧困村和所有產業扶持户。全市累計實施特色產業項目2864個,覆蓋貧困人口17.76萬户44.39萬人,其中2019年實施特色產業項目1830個,覆蓋貧困人口10.39萬户25.97萬人。在貧困村新(擴)建農業企業297個、農業園區401個、專業合作社1094個、家庭農場200個、產業融合示範點32個,目前全市有2308個新型經營主體通過訂單農業、吸納務工、流轉資源、入股分紅等形式帶動貧困户78208户。建成全國旅遊扶貧重點村254個,發展鎮村電商服務站點700餘個,開設農村網店5600餘家,年均線上交易23.8億元,安康扶貧空間效應明顯,被評為2019年中國網絡扶貧10大案例。貧困村累計發展特色經濟林208萬畝,選聘生態護林員19837名,全面兑現生態補償政策,生態扶貧受益貧困人口17萬户59.1萬人。積極開發公益特崗和專崗,大力開展技能培訓,推進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自主創業,全市年轉移貧困勞動力就業25.97萬人,扶持貧困勞動力創業3154餘人,穩定開發公益性崗位1.44萬個,培育認定就業扶貧基地319家。“紫陽修腳”技能脱貧模式入選“全球減貧最佳案例”。
  住房保障力度空前。紮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下大力解決“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問題,“十三五”全市計劃易地扶貧搬遷安置10.5278萬户33.5198萬人,全部達到入住條件並逐步實際入住。堅持把“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一併謀劃推進,大力發展新社區工廠,已建成新社區工廠553家,吸納就業2.05萬人,其中貧困户6740人;創新推出“新社區工廠貸”,累計為62户企業發放貸款5324萬元,取得了農民就業、工廠發展、社區繁榮、社會穩定的多贏效果,受到劉鶴同志批示肯定。加快推進危房改造,全市累計實施危房改造2.5萬户,有效解決了農村貧困羣眾安居問題。
  基礎設施提等升級。緊扣脱貧退出標準,堅持量力而行又盡力而為,大力實施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建設,。2016年以來,共實施村組道路建設和改造11513.9公里,建制村通村路已全部硬化暢通;建成人飲工程2159處,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7%以上;實施電力保障項目944個,電力入户達標率100%,行政村全部通動力電;新建標準化衞生室873個,基層基本醫療服務保障能力明顯增強。
  “三大保障”有效實施。有效實施醫療保障,全市貧困人口參加新農合、參加大病保險、實現大病集中救治、落實慢性病簽約服務率實現“四個100%”,貧困人口住院合規費用報銷比例達到80%以上,貧困人口縣域內住院“先診療後付費”政策全部落實到位,對全市25種大病貧困患者按要求開展了集中救治。有效實施教育保障,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無因貧困失學輟學,514名重度殘疾兒童全部接受“一人一案”送教上門服務。有效實施兜底保障,按照“應保盡保”原則,統籌各類保障政策,全市共保障建檔立卡低保對象8.39萬人、特困人員3.49萬人,落實漸退幫扶政策3405户9852人。
  大扶貧格局基本形成。“十三五”以來,中省市縣1301個單位共派駐幹部4956人,累計投入幫扶資金10.6億元;江蘇常州6個市區與我市10個縣區開展對口幫扶,累計投入扶貧資金11億元,實施蘇陝扶貧協作項目536個;省派11家國企、10所高校、10所支援醫院實施各類幫扶項目256個;市內羣團組織、社會組織及各類企業累計投入幫扶資金2.56億元。

  二、亟待解決的問題
  雖然我市脱貧攻堅總體取得決定性進展,全域脱貧目標有望如期實現,但仍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工作短板弱項仍還較多,穩定脱貧基礎還不牢。在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和飲水安全“三保障”方面還存在健康扶貧政策落實有差距、安全飲水保障質量不高、脱貧監測户和收入邊緣户監測幫扶不到位等問題。易地扶貧搬遷方面還存在實際入住質量不高、後續產業就業幫扶和公共服務管理跟不上等問題;在對象精準、幫扶精準、退出精準“三精準”方面還存在扶貧基礎數據信息與村户實際不相符、幫扶信息不真實、項目受益不精準、部門數據不一致、信息銜接不及時等問題;在責任、政策、工作“三落實”方面還存在少數駐村工作隊員對扶貧政策業務學習不深不透,對村情户情民情缺乏研究,工作被動應付、機械執行、簡單照搬,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依然存在。
  (二)產業扶貧支撐還不夠,持續發展動能還不足。從貧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結構分析,目前67%的收入來源於務工,13%的收入來源於生產經營,還有20%收入主要是轉移保障性收入,產業對貧困户脱貧支撐作用還較弱。重點產業規模小、經營主體培育難、市場主體活力弱、帶貧益貧效果差的現狀還未根本性扭轉。有的地方還存在發展的扶貧產業沒有因地制宜、風險較大、不可持續等問題,產業扶貧任重道遠。
  (三)扶貧資產後續管理機制不完善。近年來扶貧資金投入到基礎設施和產業扶貧項目,形成了較大規模的扶貧資產,一是村組道路、安全飲水設施等基礎設施資產,二是產業扶貧形成的資產收益、集體經濟等資產。對這些扶貧資產管理權屬問題、管理責任問題,以及後續管理、安全運行及保值增值等問題,普遍還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管護機制,亟需建立和完善扶貧資產的核算、登記、運營、監管、收益分配、後續維護和資產處置等相關制度。加之地質脆弱,災害頻發,已建成的基礎設施易損易毀,鞏固維持難度大。
  (四)激發貧困羣眾內生動力需不斷加強。近年來,我市通過新民風建設,在促進鄉村文明、破除陋習等方面取得較好成效,但受長期生活習慣、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制約,部分貧困羣眾自身依然缺乏自強自立的精神,對脱貧攻堅兜底保障政策依賴性強和期望值高,攀比心理、“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

  三、幾點對策建議
  (一)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穩定脱貧攻堅隊伍。一要持續強化領導力量。不斷夯實市級領導聯縣、縣級領導包鎮、村實行總隊長制的責任體系,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精準施策發力,做到領導力量不減、工作力度不減、幫扶關係不變。二要持續強化隊伍建設。繼續堅持部門包抓貧困村制度,實行駐村幫扶輪換機制,選派年富力強機關幹部擔任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成員;進一步完善幹部駐村工作制度,加強駐村工作隊選派、管理和考核,突出作風紀律,注重幫扶實效。大力推進能人興村戰略,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選好配強村黨支部書記,加強基層黨員幹部教育培訓,提升黨員特別是村黨支部書記的思想政治意識、致富帶富能力,讓他們成為貧困羣眾脱貧奔小康的強有力帶頭人。三要持續強化工作責任。建立完善縣區、鎮辦、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三級脱貧成果鞏固提升責任制和獎懲制度。堅持脱貧退出與鞏固提升同步考核、同等評價,將鞏固提升納入脱貧攻堅整體考核中,明確單項績效分值,着重考評監測精準度、政策到位率、返貧發生率和貧困羣眾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增量等指標,全面鞏固提升脱貧成果。
  (二)持續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全面提升和鞏固脱貧質量。一要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脱貧目標,緊盯到村到户到人脱貧退出達標指標項目,持續紮實開展“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排查,特別是加大對7663户涉及24042人的邊緣户和脱貧監測户的幫扶工作力度,細化幫扶措施,落實幫扶政策,確保穩定脱貧。二要圍繞明年全國脱貧攻堅普查,持續紮實做好動態管理及常態化信息更新工作,防止扶貧數據信息失真失實風險,做到早發現、早干預,確保在國家脱貧攻堅普查中不出問題。三要紮實落實脱貧攻堅三年行動計劃明確的到2020年實現貧困村全部通動力電、人居環境乾淨整潔、基本養老保險全覆蓋、90%以上貧困村寬帶網絡覆蓋、所有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客車等五項重點工作,統籌解決好非貧困村、非貧困户“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
  (三)加大產業就業扶貧力度,夯實穩定脱貧基礎。一要按照“宏觀抓產業、中觀抓企業、微觀抓就業”的思路,抓住產業結構調整這條主線,把帶動貧困户增收作為產業扶貧的主要任務,以村黨支部為紐帶,把產業鏈與脱貧鏈緊密聯結在一起,着力把貧困户鑲嵌到產業鏈、價值鏈中,確保貧困户能夠持續穩定獲得收益。二要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建立“造血”功能和長效機制的突破口,在資金扶持、技術培訓、品牌培育、政策導向上給予傾斜支持。三要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消費扶貧、農村電商和農產品加工業,延伸產業鏈條,帶動更多貧困人口就業增收。四要積極培育發展新社區工廠,加強搬遷安置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有效供給,為搬遷羣眾與城市居民均等化享受公共服務創造條件,着力解決貧困人口和搬遷羣眾就近就業。穩定公益崗位,確保貧困羣眾脱貧後有穩定收入來源。
  (四)建立預警監測機制,切實防止返貧和新增貧困。依託脱貧攻堅大數據平台,依靠“四支隊伍”工作力量,加強邊緣户動態監測預警。要摸清“兩類人羣”的底子,即對非建檔立卡農户中,人均純收入低於5000元且有致貧風險的邊緣户進行摸底;對人均純收入低於5000元且有返貧風險的已脱貧户中的不穩定户進行摸底。摸底造冊後進行重點監測,運用現行政策開展針對性幫扶,確保少返貧和少新增貧困。同時,完善扶貧對象動態管理機制,對經過幫扶確已達到脱貧標準的,按程序及時退出;對因各種原因致貧返貧的,按程序及時納入,兑現“三個落實”,切實做到應退盡退、應扶盡扶。
  (五)加強扶貧資產後續管理,強化穩定脱貧支撐。要對各類扶貧資金形成的扶貧資產建立專門台賬,研究扶貧資產登記、產權歸屬、運營管護、收益分配和資產處置等相關管理制度,落實管理責任。對基礎設施類的資產,要落實管護責任和經費保障,確保持續發揮效益;對產業扶貧類資產,要明確資產權屬和收益分配,投入到村的產業扶貧資金資產權屬明確為村集體所有,收益分配要杜絕簡單平均分配,探索通過公益崗位、產業獎補、政策激勵等方式分配資產收益。同時,持續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及時恢復重建、提等升級,確保穩固持久。
  (六)提升扶志扶智實效,增強穩定脱貧後勁。持續強化新民風建設,綜合運用道德評議、評先樹優、愛心積分、依法治理、生產獎補、以工代賑等有效手段,教育引導羣眾牢固樹立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思想意識,摒棄相互攀比心理和“等靠要”思想,不斷促進羣眾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提振“精氣神”,實現精神脱貧和物質脱貧同步發展。加強對農民羣眾教育培訓力度,切實增強他們自我“造血”功能和自我發展能力。

Tags: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