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農民工調查報告(通用多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17W

農民工調查報告(通用多篇)

農民工調查報告 篇一

伴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民工問題已經成為重大的經濟和社會問題。農民工的子女們,無論是那些留在家鄉農村、還是隨父母進入城市的孩子們,他們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安全環境等很多問題都亟待關注,他們是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最需要關愛的特殊少年兒童羣體之一。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是“三農”問題的核心問題,關乎農民工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質,關乎社會公平與法治原則的實現,關乎我國勞動力資源的整體發展後勁以及和諧社會的建設水準,更是關係到“三農”問題的最終解決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通過“12340”社情民意調查熱線分別對市區農民工(學生家長) 和教師開展了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調查。

一、被調查人員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採用計算機輔助電話訪問方式進行,調查範圍為市區學校老師、學生家長(農民工),具體包括:蓮都國小、天寧國小、天寧中學等。農民工(學生家長)中國小文化程度的佔33.54 %,國中文化程度的佔44.72%,高中文化程度的佔17.39%,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佔4.35%。農民工夫妻在同一城市務工的佔 90.6%。

二、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現狀

(一)受教育機會不平等

1、農民工子女進城求學困難重重。據調查顯示:認為進公辦學校“入學門檻高”的佔受訪農民工的66.46 %,認為“沒有在麗水交社會養老保險一年以上而沒入學資格”政策不平等的農民工佔57.76 %;認為待遇不公平的農民工佔52.80 %。因此,城裏孩子接受的“良好”教育對諸多農民工子女來講是遙不可及。

2、認為公辦學校資源不足也不願招收農民工子女的佔受訪農民工的62.73% 。由於農民工子女來自各地,整體素質普遍沒有城裏學生好,入讀後給學校、老師帶來了很多的困難和一些額外負擔。比如:有些學生不會説普通話或説得不好,難以和老師很好地溝通交流,教學無法實現互動,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

3、認為私立學校很難滿足孩子上學所需的佔受訪農民工的44.10 %。由於辦學條件所限,好多資質較淺的私立學校教學設施簡陋,設備短缺,師資力量不足,很難讓農民工子女接受到全面、優質的教育,所學知識較為侷限,從某種角度來講,影響和限制了孩子的發展。

(二)家庭現狀方面

1、家長對家庭教育的認識程度

在受調查的161名學生家長中,認為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佔大多數,達65.22 %,認為家庭教育比較重要的家長佔34.78 %,沒有家長認為家庭教育不重要。由此可見,家長對孩子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還不錯。

2、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用榜樣方法教育的家長佔抽樣調查的67.08 %,他們深知“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孩子面前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為人處事,希望給孩子做個好榜樣,樹立良好的形象。用説服方法教育的家長佔抽樣調查的81.37 %,但據他們自己説,有時家長自己做得就不夠,不能以理服人,所以根本説服不了孩子。用鼓勵方法教育的家長佔抽樣調查的98.14 %,更多地表揚孩子,讓孩子開心地進步。另外,還有1.24 %的家長乾脆不管孩子,聽之任之。據瞭解,這少部分家長大多説工作太忙,為生活奔波,無暇顧及。

三、農民工子女普遍的心理現狀:

文化背景各異、學習方式不同, 農民工子女心理髮展不平衡。農民工子女大多來自經濟條件比較差、物質和精神生活相對貧乏的偏遠農村。他們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學進度以及不同的教學方式使得他們的成績較本地孩子差,使農民工子女極易產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強、意志力薄弱、戒備能力強等不良心理。來自本地孩子的歧視,內心世界對社會差別感受到的強烈不平等,也讓農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壓力。

隨着生活環境的改變,孩子的心裏會出現一定的問題。他們從農村到了一個繁華的都市,因為經濟、地位、及父母的艱難處境,農民工子女承受着巨大的壓力。他們本身就在經濟條件等方面處於弱勢地位,好不容易能與城裏的孩子坐在同一個教室裏接受質量較高的教育,卻又要承受來自城市孩子的種種不理解。生活上的困難沒有讓他們退縮,可心靈的創傷卻難以撫平。“親情失落、心理失衡、行為失控、學習失教、安全失保、監護失助”已成為他們中的普遍現象。22.00 %農民工認為從農村轉到城市學習後,孩子的自信自尊受到一定的打擊,心理變得比較敏感脆弱,他們的身心健康和個體社會化發展受到影響,性格上也容易產生變化。多表現為性格內向、孤僻、不合羣;攻擊性行為多、不喜歡與同伴交流;容易自卑,適應過程比較緩慢;不太會關愛他人;行為和學習習慣差等。

父母在外務工,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少負面影響,前5類情況佔受訪者比例均高於60%,可見問題不小。

四 、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根本原因——農村經濟發展的落後

由於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和國家政策上的傾斜,導致城市和鄉村的發展極度不平衡。甚至可以説,我國城市的發展是以犧牲農村和農民的切身利益為代價的。即使是在今天,我國城市的快速發展也是在以一部分農民不能享受正常的城鎮化進程的代價換來的。城鄉收入的巨大差距引起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裏的大量湧入,也導致了農民工子女入學難問題的發生。

農民工調研報告 篇二

《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實施1年以來,農民工的狀況得到有效的改善,特別是工資收入有了明顯的提高,月均工資比20xx年增加625元,拖欠問題有所緩解,政府給農民工提供的服務有所加強。但是農民工收入低、處境困難等基本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尤其是農民工比較強烈的市民化願望也遠遠沒有實現。所以必須在進一步落實各項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政策的同時,還需要進行制度創新,加大相關投入,逐步消除農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障礙和資金困難,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問題。

農民工是中國工業化、城市化與農村人口非農化沒有同步發展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一個獨特的社會羣體[1]。根據國務院研究室課題組[2]的估算,20xx年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數量為1.2億,加上在鄉鎮企業就業的農民工,全國農民工總數大約為2億多人,成為僅次於農民而多於城市工人的第二大勞動力羣體。儘管農民工羣體為城市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一直受到不合理的待遇,存在各種問題,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弱勢羣體。

為了解決農民工問題,政府在近幾年陸續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規定、方針政策,設立了維護農民工權益和改善農民工生存狀況的組織和機構,加強了對農民工問題的治理。20xx年3月國務院出台了《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國務院意見》),這是國務院首份關於農民工問題的綜合性文件。《國務院意見》將解決農民工問題提升到事關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任務的高度,明確了做好農民工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比較全面地提出瞭解決農民工諸問題的思路、任務和具體措施。

一年來,《國務院意見》的實施效果如何?農民工的生存狀況發生了哪些變化?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麼?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怎樣進一步解決這些問題?帶着這些問題,20xx年2~3月,武漢大學農民工問題研究課題組在武漢、廣州、深圳、東莞和湖北省、河南省等部分農村進行了一次農民工最新情況的調查。調查共發放問卷1000份,收回問卷812份,有效問卷765份,接受調查的農民工的就業地分佈在19個省市、輸出地分佈在28個省市,涉及農民工的各種問題81個。以期通過調查獲得的數據與國務院研究室課題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中的調查數據和《中國統計年鑑》、《中國勞動統計年鑑》中的相關數據以及武漢大學經濟研究所20xx年的調查數據進行比較,分析農民工的生存狀況及其變化,以及導致這些變化的原因,對《國務院意見》的實施效果做出評價,並提出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和政策建議。

農民工調查報告 篇三

一、調查目的與意義

伴隨着金融危機的不斷蔓延,我國各行各業都遭受着衝擊。社會就業壓力不斷增大,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矛盾的加劇。而在就業方面,首當其衝的就是農民工的就業問題。中國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有着大量農民工羣體,他們為經濟的迅速發展做出了貢獻。據有關資料顯示,將近百分之八十的農民工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這些地方的產業特點是以外向型經濟為主,以出口為導向,用工需求和國際經濟週期有很大關係。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影響很大,受到嚴重打擊的是沿海外向型經濟,特別是外向型經濟中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首當其衝。農民工成為全球金融危機下我國最先受損的龐大羣體,被迫失業走上返鄉回家之路。因此能否處理好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將影響到我們整個社會的發展節奏和發展進程。而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農民工自身素質技能着手,只有真正瞭解到他們是否想進一步學習,希望學習哪方面的技術知識,並幫助他們學到一定的技能,才能從根本上改善他們的社會地位,同時解決我國的一系列衍生矛盾。

我國的農民工問題一直十分突出,嚴重阻礙了我國城鄉協調發展的戰略要求。隨着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勞動就業人員的流動,尤其農村進城就業的熱潮,農民工為城市建設提供了無窮的生產力,但由於農民工生活環境的影響和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造成自身綜合素質偏低,在進城務工時,農民工受到社會的排斥和歧視,被限制和禁止從事某些職業,很難找到得心應手的從業行業,基本都在勞動強度最大,工作環境最差,薪資待遇很低的行業內工作,這一方面是城鄉差異影響下思維觀念的差異造成的,另一方面主要還是因為廣大農民工本身缺乏相關的素質,這裏包括行為習慣和專業技能。且政府和社會對農民工的關注沒有達到法制化、系統化、規範化的程度,使農民工的很多權益得不到有力保障。

因此,切實去了解農民工的思想動態,積極引導、扶植他們去就業;同時在國家出台有利政策的情況下,許多農民工積極開展創業。但是農民工科技文化素質不高,勞動技能單一;農民工經營風險較大。為他們提供學習的機會,創造學習的 條件,是任重道遠的,也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客觀要求。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舉措。一旦讓廣大農民工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提升了相關的素質,他們不但能促進經濟發達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同時也能為他們家鄉的經濟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

而當今,找工作難,工作找人也難。這是為什麼?本次調查研究就是旨在回答這個問題。

二、社會調查的時間和地點

為了解農民工的學習需求,使電大遠程開放教育更好地提供服務,根據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統一安排,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對農民工進行了社會調查,調查時間和地點如下:

調查時間:20xx年2月2日

調查地點:省縣鎮、鄉

三、調查方法

此次調查採用訪問調查和個人問卷調查兩種方式結合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民工個人的基本情況(文化程度、政治面貌、婚姻狀況、家庭成員、工作區域、工作地域、工作單位、税後月收入),民工個人的學習需求情況(是否願意繼續學習,學歷層次、學習科類,學習方式、學習學校或機構),民工個人目前最關心的問題,民工再學習的希望和要求等。

四、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圍繞“農民工學習需求”問題,處於掌握較多的信息的考慮,調查對象選在不同年齡階段,調查了五名羣眾。調查對象均是隨機找到的農民工,滿足條件。

五、討論與建議

無論是一開始的闡述還是上面材料中的敍述,我們不難看出,要強人強市強省乃至強國,教育的重要性仍舊是不容置疑的。現在社會上同樣是這樣一個局面,很多農民工爭相去競爭培訓機會,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質,去提升自己的能力。雖然這只是很多農民工中積極的一部分,但是,一旦我們的教育支持跟上去了,一部分農民工頭腦“富”起來了,難道我們就不能再利用先富帶動後富這個道理嗎?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給這個方式下什麼定論,但是,看看當今金融危機的影響,今年二月失業返鄉的農民工數量達到20xx萬左右。如果不妥善處理好這麼一大批的人的就業問題,後果可想而知。

教育,仍舊是教育,我們沒有足夠的資金去支持一個又一個農民工兄弟去搞創業搞科研搞自主。我們只能依靠社會,依靠政府,依靠一切可以依靠的力量去給那些想學習,需要技術的農民工兄弟創造學習的機會,拓寬學習的渠道。盡最大的力量去優化現有的教育培訓機制,加強教育培訓的改革力度,扶植那些能大量吸納農民工的企業。

我想就這一問題再提出並重申幾個觀點和看法。

第一,充分利用職教資源加強農民工職業教育和培訓。

我國現擁有中等職業教育學校約1.5萬所,高職院校有1100餘所。這是農民工培訓的豐富資源,當務之急是制定政策,並給予經費支持,使得中高等職業學校真正成為農民工教育的重要載體。

第二,教育資源重心下移延伸到農村基層。

我國教育資源城鄉分佈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及縣城,農村本土教育資源匱乏。只有把教育資源的重心延伸到了基層,從上向下貫徹,從下向上執行,才能將教育培訓做到位。特別是在當前農村普遍存在中國小生源減少和校舍閒置的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那些閒置的校舍資源,建立一些長效性的基層教育基地和培訓網絡。

第三,加大新農村文化設施的建設力度。

農民工教育還有賴於自我教育,靠別人靠社會畢竟不能有長久的作用,只有靠自己的雙手去改變自己的命運。為此需要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加大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在一些勞動力資源豐富且輻射範圍廣的中心村規劃佈局學習網絡。充分利用現有閒置的中國小校舍,建設文化活動室和圖書閲覽室等公共設施豐富農民文化生活,並使新農村成為農村人口自我學習的基地,成為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重要陣地。

第四,加強發達地區對農民工教育的支持

相對於農民工大量湧入大中型城市的現狀,這在暫時沒有可以解決的具體方案。大城市的發展需要廣大農民工的建設,而作為一定的回報,政府應當鼓勵並加大經濟發達地區對周邊農村的扶持。充分關心農民工的生產和生活的基礎上,擴大政府培訓機構的培訓面,以抓好質量為突破,加大對農民工培訓的財政支持,切實做好農民工培訓工作。只有將農村建設成城市,才能從根本上把農民工帶離邊緣化,讓他們重新正常的軌道上。

第五,積極探索“以工代學”的繼續學習模式

指農民工以學徒身份到培訓機構培訓,在師傅的指導下學習技術,免去學習費用,根據合格產品數量領取學徒工資,以解決農民工繼續學習費用困難,“以工代學”模式的探索將為解決農民工繼續學習費用問題走出一條新路。

總而言之,要把加強農民工教育這件事作為我國現行教育任務的一個重點,通過解決這個問題來緩解或解決城鄉教育資源長期失衡的現象。教育要面向農民工,為其創造更多的教育培訓機會;教育要面向新農村,使教育成為當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使新農村成為農民工教育的主陣地;教育要面向未來,使其成為提高農民工技能和素質的主渠道,成為提升全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毫無疑問,無論是對於推動城鄉公共資源公平配置,還是對於全面提升全民素質,農民工繼續教育都將具有長遠的戰略性意義,三農問題也能在這個問題解決的同時得到解決或大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