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語文教學論文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42W

國中語文教學論文多篇

國中語文教學論文 篇一

國中語文教學論文

國中語文教學論文:07—08學年的國中語文教學,要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以積極穩妥推進和深化語文課程改革,切實提高國中語文教學質量為中心, 以“尊重規律,實事求是,狠抓落實”為原則,認真總結前一階段語文課改的經驗和成果,大力推廣新課改的新經驗、好做法,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抓實課堂教學,指導好課外閲讀,構建和諧、平等、開放的語文學習環境,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全面提高國中語文教學質量,為學生終身學習和個性發展奠基。為此,特提出以下教學意見:

一、關於閲讀教學

1、要繼續加強學生在閲讀教學中的本體地位和教師的引領指導作用。閲讀教學應在教師的引領指導下,以學生的自主閲讀為主線,以發展語文綜合閲讀能力為主旨,在整體感悟、理清思路、體驗情境、把握意藴、品味語言、鑑賞評價等具有顯性標誌的實踐環節上,藉助各種常用的閲讀技能來展開。具體要求是:①美文美讀,要在朗讀中體驗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養語感,積累語言材料。②通過略讀、速讀的技能實踐,通讀課文,大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篩選信息。③通過精讀、默讀的技能實踐,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的含義和作用,學習從多角度深入解讀課文,並進行鑑賞性、研究性閲讀。同時,要在“三個維度”有效結合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開展閲讀活動,創設學習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展開個性化閲讀。

2、轉變教法,立足文本,鼓勵學生與教材平等“對話”。

語文課是要讀書的。學好語文的關鍵就是要善讀書。語文課要引導學生走進“文字”的世界,讓學生在文字釀造的美好中真正學“語文”。在語文閲讀課中,應注意以下對話:○1與文本對話:如“文章寫了什麼?是怎麼寫的?文章的主旨是什麼?文中有哪些語言含義深刻? 我是這樣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這些”等等;○2與作者對話:如“為什麼要這樣寫?寫作意圖是什麼?寫作意圖是否體現得很清楚?” 等等;○3與編者對話:如“為什麼將這一篇課文組織在這一單元?為什麼要涉及這道題?„研討與練習‟與„讀一讀,寫一寫‟有什麼區別?編者的意圖是什麼”等等。

課堂教學的順序上,應遵循“先學後講”的原則。課堂教學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學生帶着在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中對課文的初步理解與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師,向教師求教,而不應該是教師帶着已經準備好的、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學生,把結果講給學生聽。

3、在閲讀教學中,應注重指導學生的運用與創新,倡導“自主閲讀——合作研討——個性創新”式學習。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學生閲讀是學習的起點和基礎,是個人獨立研讀、理解、把握文章的過程。要讓學生反覆閲讀原文,要邊讀邊想,要圈點勾畫,並在閲讀筆記上寫出感受、欣賞、評價之類的內容。研討要在自讀的基礎上進行,通過相互交流,質疑啟發,深化理解。在研討過程中,教師不但要起好組織、指導的作用,而且還要適時、適度地參與研討,不能把學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結論上“靠”,而要鼓勵思維的多向性和結論的多樣性,培養學生多元的思維品質和思維習慣。“創新”是在自讀研討的基礎上,各人把文章內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經驗、文化內存、思想情感等聯繫起來思考,通過比較延伸、聯想和推測,提煉出某種和“教參”不盡相同的內容,並用簡要的文字表達出來的過程。這個環節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還要運用發散思維、求異思維、逆向思維等。這一環節作為高層次的目標要求,教學中可視教材和學生實際靈活運用。

應注意的是:在研討、創新的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引領作用,對學生的閲讀習慣、思維方式、閲讀體驗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必要時進行科學合理的糾正和引導,決不能無原則地對學生的思路、認識或見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4、注重誦讀。指導學生誦讀優美詞句章段,使學生在有意識的積累、感悟理解和運用過程中,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誦讀內容宜參照課標及教材推薦的篇目做出量的規定和質的選擇。

5、指導學生學會制訂閲讀計劃,廣泛開展課外閲讀,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7—9年級),每學年閲讀兩三部名著。有條件的學校應儘可能每週開設一節閲讀課,同時指導學生利用圖書館(室)、網絡蒐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

二、關於寫作與口語交際教學

1、寫作教學

指導學生寫作文,最關鍵的是要做到真情與健康寫作。真情實感是寫好一篇作文的靈魂。應該在字裏行間藴涵豐富的情感,不能只是用“筆”去寫,而應當用“心”去寫,與文中所寫的人物同喜同樂、同哭同悲、同憂同哀,而且要淋漓盡致地宜泄自己的情感,愛要愛得真摯、強烈,批要批得尖鋭、深刻。寫記敍文不能不記事。記事時,不僅要描寫細膩生動,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還要寫出此種事情對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從中得到的啟示和感受。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有一雙會發現的有着獨特視角的眼睛,有一個會積極思考進行探究創新的腦子。這樣才能平中見奇,平中出新,有創意,有見解,立意新。“寫作”實際上是一種觀察生活,思考人生和表情達意的創新方式,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心理、行為的過程,是一種把看清楚、想清楚的東西寫清楚的能力。

(1)寫作教學要加強計劃性、避免隨意性。要按課程標準和教材要求,有重點、有序列地設計訓練內容,進行課內外相結合、片斷作文和大作文相結合的寫作訓練。

(2)寫作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師要指導學生以記敍熟悉和議論熟悉的生活對象為主,引導學生寫自己所想寫的內容,寫真事,發真情,求真理。要指導學生融入生活,觀察和思考生活,提高觀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

(3)加強寫作方法指導,做到寫作前具體指導、寫作後及時點評。注重對學生的立意、構思、結構、表達、個性創新等方面進行科學指導,分專題練習新課標要求習作的作文形式,採取靈活多樣的批改辦法並及時加以點評,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2、口語交際教學

口語交際是一種學生主動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自己思想的一種技能。 在教學中,我們應注意:

(1) 口語交際教學既要有專項訓練,又要貫穿於語文教學過程中。為此,在教學上,我們要做到:一是依據課文編排內容進行口語交際教學,二是有計劃的劃出“説”的時間,定出“説”的任務,給出“説”的環境,訂出“説”的標準。教師要讓學生懂得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口語交際(説)是進行

思想交流和感情溝通的最根本的途徑。教師要在語文學堂上創設一個良好的“眾説紛紜”的語場,使學生克服思想、心理障礙,讓學生想説、敢説、愛説、多説、會説。

(2)口語交際訓練可採用以下幾種方式進行:①開展課前3分鐘説話活動。按學號順序,每課一人,輪流進行,登台作即席講話。要做到內容自由廣泛,形式靈活多樣;②進行課堂內敍述、説明等實踐。可介紹課文、介紹自己,口頭描述人和事;③結合課文中詩歌、散文、戲劇、小説的不同語言特點,開展故事會、詩朗誦、演劇、演講等活動,讓學生在一種濃厚的語言氛圍中緊張活潑,快樂有趣地訓練口頭表達技能技巧。④課堂教學要創造機會給學生,讓學生問問、讀讀、議議、辯辯;⑤提醒學生看電視節目時,要注意領略主持人優雅、自然、大方的儀態與精練、風趣、得體的語言並模仿其靈活、機智、高超的技巧。

三、關於綜合性學習教學

綜合性學習是新課改的亮點,也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新課題。語文“綜合性”的寓意有兩點:一是聽説讀寫融於一體,尤其是把寫作與口語交際滲透於綜合性學習之中,中心內容是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提高書面表達能力與口語交際能力;二是突出學習過程中的探究性,培養學生蒐集資料、篩選信息與研究問題的能力和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1.綜合性學習要有計劃性。指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教師必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一個活動階段應該做什麼。基本原則是:教師精心設計學習情境,學生明確任務,有組織、有章法地開展活動。具體操作可參照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中有關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建議進行。

2.語文綜合性學習注重自主性、實踐性、開放性。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設計、自主探究,發掘利用生活中的語文學習資源,讓學生自主開展活動,千萬不能本本主義,畫地為牢,越俎代庖。新教材中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具有開放性以及面向生活、面向實踐的引導性、示例性和可選擇性等特點,它與閲讀教學有着顯著的區別,要矯正過於依賴課本和把課本的利用主要定位在閲讀教學上的傾向。 如果把語文綜合性學習單元當作課文中的選文放在課堂並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這就完全背離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本質特點。

3.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育目標具有生成性、多層性,不應拘泥於既定的教學目標。目標在活動過程中,在不斷生成中,從一定意義上講,過程即目標。因此,不能把學習活動的過程僅僅當作實現目標的途徑和手段,而要發掘活動過程的教育價值,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言行及時評價、激勵和督導。例如,“感受自然”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單元,其中有一項“我有一個„朋友‟”的主題活動。開展這一主題活動,決不僅僅是為了獲得寫作題材,也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秋遊”,而是如同課文的要求那樣,“投向自然的懷抱”、“讓景物像人一樣活起來,同它展開心靈的對話,試着結交幾個自然界的„朋友‟”。所以,在指導這一活動時,一定要關注學生在“投向”、“對話”、“結交”的具體活動過程中的投入、體驗和表現,調度、引導學生的心靈貼近自然,在與自然(包括動物、植物)相融、相知、交友、交心的過程中獲得自己的獨特體驗、感悟、遐思……學生可能有各自不同的表現、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言語方式,這正是要達到的活動目標。教師的責任就是在活動過程中給予引導、激發、激勵,而不能僅是在活動結束後來甄別優劣。

國中語文教學論文 篇二

淺談語文教學中如何使課堂具有生成性

提要:在新課程理念下,語文課堂必須是具有生成性資源的課堂,要想讓課堂具有生成性,就要從三個方面來做好。首先是認真備好課,在備課中應關注學生的個性和生活的環境,課前預設為生成留下餘地。其次是要讓課堂具有生成性,就要讓課堂成為一個學生敢發問的課堂,通過學生的問題了促使課堂具有生成性資源。再就是教師在課堂上要有民主平等的作風,才能促使課堂具有生成性。

關鍵詞:語文課堂生成性教師學生

語文課堂最應是靈動的,是活力四射的。要具有生成性,是一種動態的、多樣的課堂教學。師生共同在課堂品味母語的優美,體悟民族文化的精髓。老師激情昂揚,學生精神飽滿,在這樣的課堂上我們沒有一刻不在交流,在交流中完成我們的學習,這樣的課堂活潑又充滿生機。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注重過程,在教學中要體現新課程理念,在課前的預設中要考慮到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到不斷的生成新的教學資源,讓課堂更具活力。生成性的課堂與傳統課堂相比,傳統課堂中,教師更多關注教學中學生在課堂上與自己提前預設教案的吻合度,教師提前預設了問題和答案,甚至方法,過程成了唯一性的,不允許節外生枝。教師在課堂上給人的感覺是思維活躍,好像帶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其實學生是被迫跟從。教師對學生的思維過程、思維品質漠不關心,學生也花更多的時間揣測教師想讓我回答什麼。這一過程使一些學生喪失學習的熱情,有時課堂變得死氣沉沉,教學過程也顯得乏味無比,教師成為課堂的中心。新課程理念下,要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成為生成性的課堂,所謂課堂教學的生成,是在師生、生生多重組合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敢於突破預設的教案,抓住生成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探究,在課堂中教師要把學生置於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新課標下的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善於利用各種積極因素,及時捕捉教學生成資源,並充分加以利用,努力建構生成性課堂教學模式,促進課堂教學煥發生命的活力。教學關注課堂生成,有利於構建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語文課堂教學新模式,有利於對學生感悟、體驗的珍視和對學生智慧的保護,有利於活躍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下面就如何使語文課堂具有生成性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一、認真備課是課堂具有生成性的前提條件

備課不但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不但備教參,還要努力擴充與教材相關的知識,還要

對教材深入的挖掘,有教師自己的理解。在傳統的教學中,一個優秀的教師對教材、教參的熟悉,可以説倒背如流,教學設計詳盡無比,具體到每一分鐘該做什麼都已經預設好,教學內容呈現順序和各個教學環節的安排上都有明確的規定。課堂就是按部就班的開展教學。這種剛性的教學設計影響了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彈性生成。這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會對課堂中的生成資源視而不見或不能及時處理,不能充分利用這些寶貴的資源組織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與拓展生成。並且教師很容易在備課中忽視學科知識與學生經驗的有機結合,忽視學生的整體感受與主觀能動性,忽視學生與社會生活的聯繫,因此,忽視了學生意義生成。在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教師在備課中就應考慮到學生,要把學生當成重要生成性資源來對待,瞭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心理認知水平和學習需求,這也是有效實施生成性課堂的前提。學生所處環境不同,他們的理解就會大不一樣。例如在教授《邊城》一文,如何讓城市的孩子理解文中所談到的自然美、風俗美、人性美,就是一個難點,如果教師只按照教參的理解,不考慮他們的體驗,學生很難深入理解,我們可以從城市生活的環境入手,從身邊人際關係入手來引導學生進行理解,這樣就可以化解時代相隔而造成的難題了。只有在備課會考慮到了我們的學生,才能讓我們的課堂靈動起來,課堂才能有生成性。

要想讓課堂具有生成性,在備課時我們還要多想幾個意外,學生會在課堂中想到那些問題,我們教師如何來應對。要想很好的應對這些意外,就要求教師對教材的熟悉不能僅僅停留在課本和教參,要深究教材之意,必須走到教材之外,給我們在課堂上留有更多的餘地。例如在講授《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時,如果教師對《紅樓夢》不熟悉,那就很難應對課堂的變化,很難促進問題的生成,也難以給學生帶來興趣,這種情況下課堂也就沒有了生機。有時學生會問:林黛玉總是哭哭啼啼,賈寶玉為什麼還要喜歡她?諸如此類的問題,有時候會讓我們的老師措手不及,不熟悉原著的,就只能迴避,如果教師有了充分的準備,會引導學生更深入的探討人物,把對人物的理解放置在整本小説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對人物瞭解會更深入,或依據學生的問題來設計新的問題,讓學生在探討中提升對文章的理解,課堂的氣氛就能活躍起來。

二、設計問題是課堂具有生成性的基礎

要想讓課堂成為一個生成性的課堂,課堂就要成為一個問題連連的課堂,成為一個研究性的課堂。在新課程理念下要求我們的課堂要有變化,要活躍,教師們都努力向着這個方向發展,要把一言堂改為多言堂,努力從演員嚮導演轉變,變成導演也就盤活了課堂,在課堂儘量安排很多學生髮言,但有時也容易落入自己的老套。所有的問題都是老師設計好的,只不過有了明確的分工,或是變換了各種方式讓學生活躍了起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其實骨子

裏還是死板的,沒有為課堂的意外預留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課堂上不單要有教師提前預設的問題,還應有生成性的問題。隨着同學討論而生髮的新問題,在課堂上,有時更有意義,能有助於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例如教師在講李清照的《醉花陰》時,教師在分析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講到瘦體現了詞人之情,尤用黃花比的好。有同學喊到用豆芽比怎麼樣,針對學生的這一想法,教師就讓學生展開了討論,用豆芽和黃花的區別,在討論中學生總結出幾點:(1)黃花比豆芽雅,豆芽太俗,只在口頭上説一説。(2)黃花與詞意相合,詞人在前面就寫到了東籬把酒黃昏後,這裏自然想到黃花。(3)黃花在古詩中就作為愁的意象。而豆芽只能説是瘦,寫不出愁來,黃花既能寫出瘦又能寫出愁,有詩歌的意境,有詩歌的藝術之美。在此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又把《故鄉》中魯迅把楊二嫂比成圓規,《包身工》中的蘆柴棒同樣是經典的比喻,如果換成黃花就讓人感到不協調了,所以用什麼來比喻同文章的意境有關,圓規蘆柴棒重在寫形,而黃花重在寫神,寫情寫愁。詞語原本不分雅俗,用的恰當就一樣傳神,經過討論使學生收穫不少。重視學生的問題,就能利用好課堂的生成性資源,同樣也引發了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參與,使課堂具有活力。

我們要讓課堂成為一個生成性的課堂,不只是老師的探究,更是學生對問題的探討,在討論中、研究中來深化我們對課文的理解。例如在講《荊軻刺秦王》一課時,很多學生會質疑既然秦武陽那麼膽小,荊軻為什麼不向太子丹説明情況,把自己的朋友等來呢?這樣刺殺不就更有把握了嗎?可就這個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展開討論,學生會從多個方面去討論,有各種看法,在討論中教師加以恰當的引導,學生會對秦武陽、荊軻、太子丹有一個更深層的認識,對人物把握的更為準確。這樣課堂也活躍了,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熱情,通過參與探討、研究解決了問題,讓學生能體會到參與的樂趣、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同樣也活躍了他們的思維。這樣的生成性資源是很有意義的,把握的好,能使學生變換視角理解文章,教師也會有很大的收穫。

三、民主平等是課堂具有生成性的保證

要讓語文課堂具有生成性,教師民主平等的作風是必不可少的。在課堂上教師要有一顆容忍之心,寬容之心。只有包容,才能接納他人,才會允許有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意見,也才能豐富我們。在語文課堂上,老師會設計一些比較靈活的,而又具有很大爭議的問題,學生回答時會見仁見智,但也有學生故意出醜,也有借題發揮説一些奇談怪論,面對這樣一種情況,教師應如何來做呢?如果我們一棒子打死,很可能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今後他們不在願意發言。很多時候他們是被課堂活躍的氣氛所感染,口無遮攔;有時也是他們的思維跳躍性太大,又課文引發了這樣的聯想。教師有時也不妨把它看成是一種獨特的視角,教師也

可以借題發揮,甚至設置成相反的觀點讓學生爭論,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解決了問題,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教師一定要利用好這一生成資源。例如在講《藤王閣序》時,讓學生賞析落霞與孤鶩齊飛,長天與秋水一色時,有一個學生就説:'鶩'是野鴨,作者為什麼不能把'醜小鴨'換成是'白天鵝'呢?如果老師大發雷霆,説學生是無理取鬧,那隻能讓課堂變的沉默,教師可以順勢把它設置成為一個討論的問題,作者為什麼要選取'鶩'這個形象呢?可以結合詩句中有關鳥的意象來思考。這樣課堂氣氛就會活躍起來,同時也給他們信心,讓他們思考,自己去解決問題。教師如果一味的指責,也不給學生一個理由,會讓他們感到索然無味,課堂上,我們要有一種民主平等的作風,包容學生,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因此,教師要在課堂上努力營造一種寬鬆、民主的學習背景和情感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

總之,要想使語文課堂具有生成性,教師在做好前面的幾個方面外,仍要探究更有效的辦法,讓我們的語文課更具新課程理念的氣息。 [國中語文教學論文範文|淺談語文教學中如何使課堂具有生成性。

國中語文教學論文 篇三

國中語文教學論文範文|國中語文教學目的確定

我們語文老師在閲讀教學目標設計上存在着不少的問題,直接導致了課堂效率的低下: 1.目標要求過高或過低。這方面原因一是教師沒有吃透教材,二是教師對學生情況瞭解不夠,高估或低估了學生認知水平和語文能力。目標要求過高,脱離學生實際,導致大部分學生對目標內容茫然不知所措,加重學生思想負擔,教學任務無法完成,教學效果可想而知;目標要求過低,所教 內容學生低年級已經理解並掌握,到了高年級教師還要不斷訓練要求,學生強打精神,磨來磨去,教學效益低,更重要的是磨滅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產生厭煩的情緒。

2、教學目標不明確,不能突出教學重點內容。對教材沒有進行深挖、吃透、靈活組織,導致教學目標的不明確。要麼面面俱到,突現不出重點,眉毛鬍子一把抓,加上補充大量資料,顯得過度臃腫,喧賓奪主,一堂課下來學生一頭霧水,不知這節課要掌握什麼,內容過多讓教師在45分鐘內難以完成教學任務;要麼目標確立過低,課堂容量太小,一節課只抓一兩段,密度小,效率低下,一節課學生沒有學到多少實用的東西。

3、教學目標不能體現語文本體性。由此導致教學過程中只是熱鬧的解讀文本內容,忽視了語文本體,將語文課上得像生物課、科學課、地理課、歷史課甚至建築課、數學課等等,就是不像語文課。用洪鎮濤老師的話説就是“我們都熱心去種別人的田,卻荒了自己的地”、“我們語文老師個個都是學雷鋒的模範”。

那麼,閲讀教學中怎樣才能合理明確地確立教學目標呢?筆者覺得應當注意下面幾點: 1.準確深入地解讀文本,深入地瞭解學生實際,結合文本內容及學生實際情況確立合理明確的教學目標,確保教學目標的切實可行,確保教學目標的落實。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應該根據學段目標、單元目標,結合學生階段特點和認知能力,照顧學生的認知差異,不能確立過高於或過低於學生實際的目標。例如對於國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新課標作了明確要求,重在考查學生記誦積累淺顯文言文的過程,人教實驗版七年級上冊文字淺顯的傳統精品篇目,如《論語十則》《智子疑鄰》、《塞翁失馬》,可以讓學生整篇背下來,至於《山寺》《童趣》,難度較大,可以鼓勵程度好的學生背,大部分學生讀熟即可。另外,文言語法方面,例如詞法、句法等文言知識,新課程照顧到學生的年齡階段特點,國中階段不要求過多涉及,學生知其然即可,只要能憑藉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即可,教師不能像對高中學生那樣對詞法、句法作過高要求。當然,符合學生實際的目標一定要落實到位。

2、確立教學目標應整體把握,突出重點,點面結合,取捨適度。一節課內容的教學目標不可以面面俱到,過於寬泛,要突出教學目標中的重點,合理分配教學時間。例如人教實驗版八年級上冊《陋室銘》一課,教學要求一課時,雖然文章很短,只有81字,但文章內涵很豐富,所謂一字千金。從思想內容上看,表現了作者安貧樂道的情趣、高潔孤岸的節操、不慕名利的人生追求;從表現手法上看,文章使用了託物言志手法,借陋室來表明自己志向;從語言上來看,第一,含蓄精煉,短小精悍,富有表現力;第二,駢散結合,一韻到底,平易流暢,琅琅上口,有很強的節奏感;第三,運用多種修辭格,除了駢文的排比對偶之外,還運用了比興、借代、反問、互文、引用等多種修辭格;從構思方面看,新穎別緻,反向立意,結構嚴密,層次井然,比興開頭,引出陋室,類比作結,突出陋室;從文言知識上看,名詞動用、一詞多義、倒裝句式、實詞虛詞,不可謂不典型。一節課只有短短的45分鐘,要想讓學生掌握眾多的內容,根本不可能。要想面面俱到,平均分配教學時間,只能都是蜻蜓點水,點到為止。所以,必須結合學段特點和文本特點,篩選出教學內容,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並突出其中一兩點作為教學重點。

3、要突出語文本體性。在確定目標時要結合文本培養學生感受語言、品味欣賞語言和評價語言的能力,重視學習語言,重視語言訓練,突出語文本體。文本中涉及其他領域的知識點到為止,不糾纏不清,可鼓勵學生課餘時間向相關學科老師請教或查資料解決。例如教學人教實驗版七年級下冊《天上的街市》一課,根據文本內容及學生實際可確定其教學目標:學習、誦讀詩歌,培養讀詩興趣,理解詩中表現的思想感情,體會聯想和想象的表現作用,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這樣就體現出了語文本體性。如果過分於對天河、牛郎星、織女星等知識作以介紹,就上成了天文學課。教學人教實驗版七年級下冊於光中先生的《鄉愁》一課,教學目標可以確立在誦讀詩歌、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感情上,引導學生熱愛祖國,體會台灣同胞濃厚的思鄉情懷是必要的,但是如果過多關注兩岸關係、黨對台灣的方針政策、台灣的重要地位、台灣的現狀,就上成了思想政治課。人教實驗版八年級上冊《奇妙的克隆》一課,教學重點結合教材內容可確定為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瞭解文章的説明順序及説明方法,對文中涉及的克隆知識,只要求學生大略瞭解即可,如果過多講解分析,就容易上成生物課,學生雖然對“克隆” 瞭解透徹了,但勢必會沖淡語文的本體性。

在閲讀教學中,只有我們深入鑽研教材,整體把握教材內容,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篩選教學內容,合理明確地確立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出語文本體性,我們的課堂就有了導向性,我們的課堂就會充滿語文課的味道,教學的實效性也就有了基礎保障。

國中語文教學論文 篇四

國中語文教學論文:

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得與失

蓬溪縣羣利國小王宇

【摘要】

21世紀是信息時代,它象徵着人類的時代跨越,這一次跨越最顯著的特徵就是電腦與網絡的迅速流行和普及。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響和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多媒體教學,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它以其直觀形象、新穎生動、簡潔高效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寵兒”。但是多媒體網絡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傳統的教學並沒有為學生提供一個無障礙的課堂交流環境,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我們在充分發揮它的優勢的同時,也要注意在使用過程中的偏差,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會因為多媒體的參予而愈加精彩。

【關鍵詞】:教學計算機

也許大家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就是:我們現在的語文課堂越來越生動,越來越高效率,越來越有“看頭”了;我們的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也增強了……原因在哪裏呢?我想,除了我們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了新的教學理念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多媒體教學的靈活運用。

由於多媒體技術,人類將要迎接一次比印刷術、電話和電視更大的技術革命。 今天,多媒體技術已經能夠把語音處理技術、圖象處理技術、視聽技術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語音信號、圖象信號先通過模數轉換變成統一的數學信號進行存儲、加工、控制、編輯、變換、查詢、檢索。多媒體技術,改變了人們固有的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也給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了勃勃的生機。可以説,多媒體的介入給語文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隨着科技的進步,多媒體已成為當今教學領域的熱點。多媒體教學是一種現代的教學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實物、圖像、聲音等多種媒體向學生傳遞信息,而多媒體教學法則是以各種電教媒體如:計算機、電視、錄像、投影、幻燈等為標誌,以傳統的教學媒體如:黑板、掛圖、實驗、模型等為基礎的多種媒體有機結合的教學方法,作為一名當代化學教師如果能夠熟悉現代化教學手段的理論和操作機能,並能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合理選擇現代化教學媒體,且使之與傳統的教學媒體合理結合,就能夠極大地豐富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大大提高教學效果,使這些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與新課程改革理念下的教法達到最佳的結合。

一 、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運用多媒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 1

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才能樂於接受,此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語文教學過程中,運用配樂朗誦,投影片,乃至於用多媒體提供的有關背景資料、影片、錄像等,能創設與教材密切相關的情和景,通過聲像並茂、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調動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運用多媒體可以 實施審美教育。語文學科包含着其它學科無法相比的美育因素,這種性質決定語文必須成為審美教育的主陣地,多媒體計算機教學,聲像文結合,讓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變成形、聲結合的畫面圖式,讓靜態的審美對象活躍起來成為動態,並打破教室四十分鐘的時空限制,縱貫古今,橫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創造一個嶄新的審美時空。 運用多媒體可以啟發學生的想象力,達到理解知識的目的。

多媒體教學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轉化為形象的圖像、感性的音樂,從而使學生把握教材的內涵,理解其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運用多媒體可以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傳遞量,滿足各層次學生的需求。運用多媒體,可以把一些散於各課的基礎知識,形成系統揭示給學生,形成知識的網絡,大大擴充了信息的傳遞量。尤其是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視自己不同的需求獲得認知的滿足。有些教材內容豐富,課時較多,所學知識比較分散,在總結課上,利用電教手段,可以化零為整,把文章結構,各部分的關係集中在多媒體投影上揭示給學生,形成整體認知。 利用多媒體幫助學生體會文章的語言。課本中的許多名家名篇,有的語言流暢明快,有的語言生動活潑,有的語言凝鍊含蓄,有的語言樸實感人,有的語言富有哲理性。運用多媒體可充分體會各種語言。 但是,如果因為有這些特點就將多媒體課單純理解為整堂課就是聽聽音樂,看看圖像放映,出示出示板書,解放了教師,豐富了學生的感官刺激那就錯了。世上沒有一種新生事物能夠完美無缺,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也不會例外。

多媒體利用視、聽、説向學生提供聲、像、圖、文等綜合信息,為多種感官的刺激提供了若干個興奮點,有利於學生注意力的保持,它的信息組織方式與人類長期記憶結構相似,減少了記憶信息和加工轉換的過程。

多媒體教學法可以使得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在教學活動中互相補充與完善,彌補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使傳統與現代化教學媒體互相滲透,發揮整體功能。

多媒體教學方法使教學的重點由單純的傳授知識技能、技巧轉向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供了一個理想環境,運用多媒體技術表示、傳遞和處理教學信息,優化教學結構,可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高效率、高質量地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形成優良個性品質。

二、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弊端

課件統治課堂,教師不能因材施教,師生難以情感交流,這些是多媒體教學所存在的不足。多媒體課件都是預先製作好,很難臨時變更。課堂教學時教師往往不能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及時調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據課件的情況,把學生的思路死活往課件的模式中拽,事實上就是讓課件統治了課堂。 課件統治課堂,人性化的師生人際交流被

冷冰冰的人機交往所取代,它嚴重妨礙了師生課堂情感的互動。“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不僅僅是通過科學的方法讓學生接受自己傳授的知識,而且還在於引導學生學習語文時能夠成功地調控課堂情緒和氣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靈感的迸發。讓學生領悟語言藝術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創新靈感,不能僅依靠教學技巧和現代化的教學武器,更有賴於教師牽引學生靈魂沉潛於字裏行間,流連於黑韻書香,這樣,學生才會獲得真實閲讀知書達理的效果,獲得啟迪智慧滋補精神的營養。 多媒體語文教學是現代最新科技成果對最古老的語言文字的挑戰。

在最古老的語言文字的教學中,多媒體技術有明顯的優越性,同時又無法替代語文教學本身。我們儘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營造氣氛,喚起情感,引導想象,但決不能用屏幕、畫面來代替文學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間遠遠大於直觀。僅僅採用直觀手段來組織教學,對學生思考力、想象力、聯想力是一種極大的限制。不管執教者上課採用何種形式,不管這是堂什麼內容的課,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永遠只能是輔助位置。它的一切設計都應為教學服務,而不能代替教學。 任何事物都有長短利弊,多媒體教學手段也不例外。

再加上它還是一種新的教學手段,我們對它的性能瞭解還不很清楚,駕馭起來難免會不順手。所以我們不要因為多媒體教學中出現過偏漏失誤,就一概予以否定,進而因噎廢食棄之不用,而應該在教學實踐中多學習,多探索,多思考,揚長避短,想方設法使它切實有效地服務於我們的教學想象,但決不能用屏幕、畫面來代替文學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間遠遠大於直觀。僅僅採用直觀手段來組織教學,對學生思考力、想象力、聯想力是一種極大的限制。不管執教者上課採用何種形式,不管這是堂什麼內容的課,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永遠只能是輔助位置。它的一切設計都應為教學服務,而不能代替教學。

語文教學改革是大勢所趨,一方面體現在新教材的內容選取和編排上要體現新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體現人文關懷、與現實貼近,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另一方面在如何傳播教學內容上進行改革,體現參與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而在這些方面多媒體信息技術可以為我所用。但是,語文學科有其特殊性,更應體現語言文字的獨有魅力和教師的個性,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慎用多媒體技術,不鼓勵過分的“現代化”。

【參考文獻】

[1]《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改革——語文“四結合”教改試驗優秀論文集》何克抗、李克東主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祝智庭《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模式》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00年全球華人資訊科技教育應用大會論文集》1997年6月。

[3]何楚紅《中學語文信息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研究》《中國電化教育》2006年第9期。

[4]朱克寶《信息技術與文學閲讀教學整合的對話觀》《學語文》2006年第5期。

國中語文教學論文 篇五

國中語文教學論文:關於閲讀教學

1、要繼續加強學生在閲讀教學中的本體地位和教師的引領指導作用

閲讀教學應在教師的引領指導下,以學生的自主閲讀為主線,以發展語文綜合閲讀能力為主旨,在整體感悟、理清思路、體驗情境、把握意藴、品味語言、鑑賞評價等具有顯性標誌的實踐環節上,藉助各種常用的閲讀技能來展開。具體要求是:①美文美讀,要在朗讀中體驗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養語感,積累語言材料。②通過略讀、速讀的技能實踐,通讀課文,大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篩選信息。③通過精讀、默讀的技能實踐,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的含義和作用,學習從多角度深入解讀課文,並進行鑑賞性、研究性閲讀。同時,要在“三個維度”有效結合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開展閲讀活動,創設學習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展開個性化閲讀。

2、轉變教法,立足文本,鼓勵學生與教材平等“對話”

語文課是要讀書的。學好語文的關鍵就是要善讀書。語文課要引導學生走進“文字”的世界,讓學生在文字釀造的美好中真正學“語文”。在語文閲讀課中,應注意以下對話:○1與文本對話:如“文章寫了什麼?是怎麼寫的?文章的主旨是什麼?文中有哪些語言含義深刻? 我是這樣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這些”等等;○2與作者對話:如“為什麼要這樣寫?寫作意圖是什麼?寫作意圖是否體現得很清楚?” 等等;○3與編者對話:如“為什麼將這一篇課文組織在這一單元?為什麼要涉及這道題?‘研討與練習’與‘讀一讀,寫一寫’有什麼區別?編者的意圖是什麼”等等。

課堂教學的順序上,應遵循“先學後講”的原則。課堂教學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學生帶着在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中對課文的初步理解與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師,向教師求教,而不應該是教師帶着已經準備好的、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學生,把結果講給學生聽。

3、在閲讀教學中,應注重指導學生的運用與創新

在閲讀教學中,應倡導“自主閲讀——合作研討——個性創新”式學習。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學生閲讀是學習的起點和基礎,是個人獨立研讀、理解、把握文章的過程。要讓學生反覆閲讀原文,要邊讀邊想,要圈點勾畫,並在閲讀筆記上寫出感受、欣賞、評價之類的內容。研討要在自讀的基礎上進行,通過相互交流,質疑啟發,深化理解。在研討過程中,教師不但要起好組織、指導的作用,而且還要適時、適度地參與研討,不能把學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結論上“靠”,而要鼓勵思維的多向性和結論的多樣性,培養學生多元的思維品質和思維習慣。“創新”是在自讀研討的基礎上,各人把文章內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經驗、文化內存、思想情感等聯繫起來思考,通過比較延伸、聯想和推測,提煉出某種和“教參”不盡相同的內容,並用簡要的文字表達出來的過程。這個環節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還要運用發散思維、求異思維、逆向思維等。這一環節作為高層次的目標要求,教學中可視教材和學生實際靈活運用。

應注意的是:在研討、創新的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引領作用,對學生的閲讀習慣、思維方式、閲讀體驗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必要時進行科學合理的糾正和引導,決不能無原則地對學生的思路、認識或見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4、注重誦讀指導學生誦讀優美詞句章段,使學生在有意識的積累、感悟理解和運用過程中,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誦讀內容宜參照課標及教材推薦的篇目做出量的規定和質的選擇。

5、指導學生學會制訂閲讀計劃

廣泛開展課外閲讀,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7—9年級),每學年閲讀兩三部名著。有條件的學校應儘可能每週開設一節閲讀課,同時指導學生利用圖書館(室)、網絡蒐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 內容提要:文本多元解讀已得到廣大語文教師的共識,但有為數不少的語文教師卻矯枉過正,進行無效地解讀,甚至是有害的解讀。筆者認為,“多元解讀”並不意味着可以隨心所欲、漫無邊際地亂解亂讀,並不意味着可以有絕對的“彈性”,而必須有一定的“規範”,必須有一定的價值取向和解讀範圍的引導。於是,本文提出了有效進行文本多元解讀的方法與對策,切實使學生在多元化的解讀過程中,張揚個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其對策有:(1)發揚民主教學,建構文本多元解讀平台;(2)善於抓住文本切入點,有效進行多元解讀;(3)做到“多元有界”,切實提高多元解讀效果。

那麼,如何有效進行文本多元解讀,使學生在多元化的解讀過程中,張揚個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

一、發揚民主教學,建構文本多元解讀平台。

要想讓學生在多元解讀文本過程中彰顯個性的風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建構文本多元解讀平台。

我國傳統的“師道尊嚴”的觀念,往往是教師居高臨下,我教你學、我説你聽的單向傳遞造成了師生之間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離感。這種師生角色地位的恆定化,桎梏了學生的個性,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極大地影響了教學效果的提高。如某位語文老師在教完《木蘭詩》一課時,一位男生舉手説:“老師,我有一個問題不懂。古代女子都是纏足的,三寸金蓮,走路都很困難。木蘭怎麼還能夠參軍打仗?”老師聞説便敷衍了事地説:“噢,那可是書上寫的,可能是木蘭沒有纏足吧。”但這位男生卻追根問底:“木蘭可是個很聽話,很孝順的孩子啊!怎麼會不聽父母的話,而不纏足呢?”老師這時可不耐煩了,説:“我們只要學懂這篇課文,至於木蘭有沒有纏足我們就不必去討論了。”這位男生説:“可是,老師,這樣不就違背事實,不真實了嗎?„„”這位老師聽了,沉不住氣了,他以訓斥的口吻對學生説:“學習這篇課文,你只要理解木蘭的性格特點就可以了,別的問題不是這篇課文要寫的。你用不着去多想。坐下!”就這樣,一句“用不着去多想”重挫了學生的個性,一聲“坐下”傷害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自尊心,一頓訓斥猶如一盆冷水澆滅了學生探索的火花。由此看來,一名教師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是多麼重要,他可以引導學生多角度地進行探索,也可以壓抑孩子們探索的童心。

現代教育觀念和教學實踐強調教師要以民主的作風對待學生。“教學民主化”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尊重和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健全和完善學生的人格品質。正如語文新課標所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實施民主教學,做學生“主體的守護者”,呵護學生的個性,讓學生敢想,敢説,敢為,促使學生可持續發展。如一位教師教學《變色龍》一課,剛討論完警官奧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徵。學生A舉手發言:“我覺得警官奧楚蔑洛夫並沒有斷錯案,赫留金才是罪有應得。”老師在對學生A的提問作了肯定和鼓勵後問:“你這麼説的依據是什麼?”學生A説:“開始時,小狗一副的可憐相;而赫留金卻得意洋洋,完全沒有受了害的感覺。我認為他想嫁禍小狗以獲得一筆賠償費。”這個發言轟動了教室,極大地激發了全班同學探索的好奇心。教師因勢發問:“對於這位同學的説法,大家有什麼補充或不同的意見嗎?”學生們紛紛搜尋文中相關內容,不久便有多名學生舉手。 學生B:“我同意同學A的看法。就如警官奧楚蔑洛夫説的,狗那麼小,夠不着赫留金。”

學生C:“我也同意。當有人説出是赫留金用煙捲戳狗時,赫留金很兇,還用自己兄弟當憲兵嚇唬人。可見他做賊心虛。”

學生D:“我認為,雖然事情的真相是赫留金不對,但奧楚蔑洛夫根本不曾以真相為依據來斷案。所以,談不上有沒有斷錯案。”„„

最後,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奧楚蔑洛夫斷案的依據始終是狗的主人,而非事實,足見其性格特徵。 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上應當變支配者為引路人,應當改變過去那種居高臨下的姿態,放下身段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在平等互助的氣氛中與學生研究探討,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只有真正的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建立起來了,才有課堂上的師生間情與情的相融、心與心的相通、教與學的相長、師與生的互促,學生的主體意識、主體精神和個性特長才會有形成的“土壤”和“養分”。也只有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的創新意識才能受到激勵,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得到發展,文本多元解讀才得以真正開展。

二、善於抓住文本切入點,有效進行多元解讀。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點”,似乎也都可以作為教學的着力點,但我們在處理教材時不能鬍子眉毛一把抓。一個教師教學水平如何,還可在處理教材上見功夫。我們應該在處理教材時,善於抓住文本切入點,牽一髮而動全身,有效進行文本解讀。文本多元解讀可從以下“五點”進行切入:

1、抓住文本內容。 一篇文章的內容是豐富多樣的,是搖曳多姿的。如一部《紅樓夢》,有人喻它為一部百科全書,裏面有天文地理知識的,有琴棋書畫的,有詩詞曲賦的,還包含着醫藥學的、建築學的、美學、哲學的,可謂包羅萬象。所以,基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在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本時,讓學生先交流對文本內容把握情況。如莫懷戚《散步》是一篇玲瓏剔透、秀美雋永、藴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講的是一家人祖孫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親相愛的故事。讀這篇文章的歷程,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學生在散讀這一流程後,獲得美好的閲讀印象,完成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有的學生在交流中,談到了一家人互相包容、互相體諒的精神,談到了可貴的親情、温馨的氣氛,談到了尊老愛幼的美德,談到了春天美麗的景色、生命的氣息„„又如教學《我的第一本書》,在學生自讀文本盡情觸摸文本後,教師問:你瞭解到哪些內容?學生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有的説:我瞭解到了社會黑暗;有的説:我瞭解到了友情的珍貴;有的説:我瞭解到了父愛;有的説:我知道了父親心靈手巧,等等。

2、抓住文本語言。漢語言是世界上最美麗,最豐富,最細膩,最富有人情味的語言,可説是色香味俱全。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老師曾説過:有的文本語言“如清流,描物寫態,細膩動人,脈脈含情;有的如驚雷,議論風生,振聾發聵,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質樸無華,平淡實在,耐人尋味;有的如紅葉,嬌豔華美,色彩斑斕,燦爛迷人„„”但是漢語言又是最具朦朧、模糊,且多義性的特點。著名學者金嶽霖先生説:“中國語言文字的特點是朦朧、模糊,它的涵蓋面幾乎無邊無際,暗示性幾乎無際無涯。” 如一個算命先生給某局長算命,他説:“你的這個位子會坐牢。”這句話,就具有多義性:一理解為你這個位子會坐得很牢固;另一理解為你在這個位子上會進牢監的。所以,在對有些具有多義性模糊性的語言進行品味揣磨時,就可引導學生進行多元理解。《我的第一本書》末句“人不能忘本”的“本”在這裏指什麼?可引導學生概括出:父親的教育,父親的希望,友情的重要,親情的温馨,生活的艱辛等。還有《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末句“我們都是光明的孩子”作如何理解?它的答案也是多樣的:我們都是幸福的孩子,我們都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我們都是美麗的、品質高尚的孩子等等。

3、抓住文本主旨。文學作品主旨的詮釋,是閲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甚至可以説是作品鑑賞和閲讀教學的必然歸宿。它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使學生對課文達到本質性的理解,促進學生閲讀能力的提高和閲讀思維的健全;另一方面,還可以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認識水平,提高其道德境界。文學作品的主題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讀者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認識到種種具有個體差異性的主題。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主題可有多種解讀:(1)對於像盲孩子一樣孤單弱小的人,我們應該關愛他們,這樣他們才會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2)在盲孩子獲得光明的同時,“影子”也獲得了生命,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孩子,這説明,給別人帶來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3)只要執著追求理想,理想便會實現;(4)熱愛生活的人,生活便會恩賜於他。又如《白兔和月亮》寓意可多達五六種:(1)擁有財富是好事,卻可能失去人生的許多樂趣;(2)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能強求;(3)擁有財富,不能產生患得患失之感;(4)做任何事要量力而行。

4、抓住人物形象。文學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體化的特質,加之閲讀活動個體化的特徵,學生理解中的藝術人物理應不同,這給我們鑑賞人物提供了求異和創新的可能。我們不應也不能用一種統一的模式界定學生的理解。我們在分析文學形象時,應以一種辯證的理性面對學生有創性的思考爭鳴。如《變色龍》中,奧楚蔑洛夫“變色”之速,難道不可能出於難言的隱衷?難道他迅速介入“狗咬人”事件,並有一番義憤填膺的言語就沒有一點出於公正的動機?又如魯迅散文《風箏》,文中的魯迅是個愛護弟弟的嚴兄,又是一個嚴於自省的、做事一絲不苟、知錯必改的人,同時小時候在管教弟弟時行為又是十分粗暴的人。

5、補充文本“空白”。“接受美學”認為,作品的意義是讀者通過閲讀活動發掘出來的,作品未經閲讀前,只是向讀者提供了一個多層次的結構框架,其間匿藏着許許多多的“空白”,有待於讀者去發現、填補和闡析。而這些“空白”的填補正是讀者閲讀活動中不可缺的動力機制之一,它能夠驅遣讀者的想象,激活讀者的思維,從而建立起與作品和作者溝通的橋樑,使讀者對作品的意義達到個性鮮明的深刻理解。在我們中學語文教學的課堂上,學生對作品“空白”帶有個性色彩的填補,更是開啟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語文課也變得空靈和鮮活。

一、做到“多元有界”,切實提高多元解讀效果。

任何事情,物極必反。個性化不等於自由化,也不是絕對地學生化,更不是普遍化、隨意化。無論怎麼“多元”總有一個界限。作為閲讀客體的文本雖然存在着“空白”和“不確定性”,但必然會有許多顯性的、鮮明的“規定性”,總會有個“作品視界”範圍。“多元解讀”也只能在這個範圍內進行。“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然而總還是莎士比亞所描寫的哈姆雷特的反映,彼此在某些細節上難免會有些差別,而在基本性格上還是那個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成為堂吉訶德。正如童慶炳在《文學理論教程》中指出的,閲讀接受,一方面是多元的,無限的,存在着審美差異性;另一方面是有限的,有範圍的,存在着社會的共通性。因此,“多元解讀”並不意味着可以隨心所欲、漫無邊際地亂解亂讀,並不意味着可以有絕對的“彈性”,而必須有一定的“規範”,必須有一定的價值取向和解讀範圍的引導。

首先,多元解讀要尊重文本,與文本真誠對話。文本是教學的起點,是學習的載體,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與文本真誠對話,才能有效解讀文本。錢夢龍老師説:“找到文本對解讀的限制和解讀自由度之間的契合點,恰恰是閲讀教學最能顯示其魅力之處。因為,閲讀教學不但要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更要通過學生的閲讀實踐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使學生學會怎樣品味語言,怎樣捕捉文字背後的隱含信息,怎樣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樣獲得審美的愉悦,怎樣對文本作出既富有創造性又符合文本實際的解讀。”如某位教師教魯迅《社戲》時,要求學生品讀“歸航偷豆”情節部分,有個學生説:“‘不久豆熟了,便任憑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圍起來用手撮着吃。’這句話寫得很形象,它把小夥伴們的野性和飢餓感寫出來了。”這位教師聽了,並沒有人云亦云,盲目表揚肯定學生,而是引領學生進一步品味揣摩語言,領會詞語真正內涵。教師問:“你從哪裏看出來的?”學生説:“從‘任憑’‘圍’‘撮’等詞可看出。”教師問:“‘撮’是什麼意思呢?”學生看文下註解,齊答:“撮,是用手指捏取細碎的東西。”教師追問:“人們會在什麼情況下,用手指捏取東西的?在飢餓的情況下會這樣嗎?”學生恍然大悟:“哦,一定是豆太燙手了。”通過教師的引導點撥,學生領略了魯迅先生遣詞造句的準確美。

其次,多元解讀要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正確的價值取向,才能薰陶感染學生,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如某位教師上寓言《白兔和月亮》,在探討寓意時,有位學生認為白兔得月後,有了無窮的得失之患,是因為它獨自擁有了月亮,因此,我們有什麼東西也不能獨自專有,應與朋友共享,還舉了例子,如金錢、愛情等。引起了全班同學鬨堂大笑。這時該教師馬上因勢利導,他説:“世上有很多東西可以與他人共享的,如友情、歡樂、書籍、自己勞動成果等等,但也有個例是不能與他人分享的,特別是愛情等,愛情不同於友情,它是自私的,等同學們長大後便會體驗到的。”教師廖廖數語,讓學生懂得了愛情與友情的不同,避免了學生陷入誤區。

“多元解讀”是真實的閲讀,是孕育創造性品質的閲讀,理應受到格外的重視和尊重。我們應把文本多元解讀真正落到實處,讓閲讀真正成為學生個性化行為,使學生在多元化的解讀過程中,張揚個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我們期待着,在學生閲讀的枝頭上綴滿富有個性的花朵,鮮豔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