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科學學科核心素養多元評價方案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88W

國小科學學科核心素養多元評價方案

國小科學學科核心素養多元評價方案

一、指導思想

《科學課程標準》規定:“國小科學課中的教學評價就是要通過評價瞭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以利於改進教學、促進學習,最終實現課程宗旨,即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因此,使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提高和發展就成為國小科學課教學的根本任務,健全的科學教學評價機制有助於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

二、評價目標

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通過形式多樣的全面評價獲得的多源反饋,進而以深刻積極的教學,促進師生共同發展。對學生科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與發展;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探究過程中的文化發展;還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評價原則

激勵性原則:讓學生體驗進步與成功,從而產生進步的動力,要使學生喜歡科學喜歡評價。

發展性原則: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成長。要承認學生有兩種或多種差異,允許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成功和失誤。

參與性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和評價的主體,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與反思。

過程性評價為主的原則:對學生平時參與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學習興趣、態度、情感、合作與交流能力進行評價。

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的原則:自評——組評——師評相結合;評價準則,定性描述與定量評價相結合。

四、評價內容方法

新課標要求:“讓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根據新課標要求和教材內容安排,我們把評價內容分為四大部分:

科學知識。主要評價各單元各課時最基本的、對學生今後發展有較大意義的知識,即課程中要求瞭解、知道、掌握、運用、探究的知識。

科學探究。重點評價學生動手動腦“做”科學的能力,即主要評價學生觀察、操作、實踐、製作、創造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主要評價學生對待科學學習與探究活動中的態度。

能力表達。學生把平時從課外看到的關於自然科學的知識。行為習慣。主要評價學生在科學學習與探究活動中的行為表現,以外顯的信息為主。

課堂表現記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知識與技能、科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四個角度的發展目標進行觀察記錄和評定。通過課堂表現記錄,對學生學習的評價,關注的就不僅是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而且更關注了學生整個科學探究中對知識技能、掌握的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採用教師定期定量評價的方式,劃分好、較好、一般三個等級,並記錄下學生的課堂精彩表現,最後綜合起來給予總評,給出鼓勵性的評語或者指出今後努力的方向,促進學生髮展。

終結性評價是在學期結束時對學生進行的全面評價,包括學業成績、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探究與實踐能力、合作與交流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主要目標是給學生的學業和其他發展評定成績,提供及時、建設性的成績反饋。

教師評價。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師的評價對學生的發展和成長至關重要。

合作評價是指學生的合作學習小組中組評。學生是評價的主體。每個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都有不同的表現。例如有誰的解決問題思路廣泛,誰的方法最精妙,誰在本次合作中的進步最大,誰的貢獻最多等等。

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活動中,讓學生直接參與教學評價,鼓勵他們進行自評與互評,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況,評價同伴的學習,甚至於讓他們對教師的教學方法進行評價,提出自己的看法,從而在學習過程中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夥伴關係,形成一種激勵機制,激發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互幫互學,共同改進教學。

家長是科學評價的參與者。我們可以適時舉辦家長輔導班或與家長取得書面聯繫,使他們掌握一些激勵為主的評價方法。從而與學校教育和教師的要求保持一致,建立一種家長與教師共同關心學生學習的機制。

五、評價標準

標準:以總分定等級,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

總評:分數與等級的轉換為:總分達90分以上的為“A”;80—89分為“B”;70—79分為“C”;60-69分為“D”,60分以下為“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