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育要學會“放”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31W

教育要學會“放”

教育要學會“放”

李天虎

摘要:面對當前教育“步步抓”的現狀,教師要參透“放”的智慧:懂得“放手”,對學生有信心,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做到“放下”,對學生有愛心,樹立良好師德以影響學生;學會“放棄”,摒棄急功近利之思,教師自身成長要靜心;享受“放慢”,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對待學生要有耐心。

關鍵詞:放手  放下  放棄  放慢

 

一、懂得“放手”,對學生有信心   

 

一直以來,教師的職責便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給學生傳遞儘可能多的知識。而“傳道授業解惑”也因此陷入了誤區:教師成了販運知識的搬運工,知識量成為衡量一節課好壞的標準。所以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教師不得不對學生“步步抓”——抓聽課、抓回答問題、抓作業等等。可是真的“抓”得過來嗎?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被“抓”出來的“好學生”難道真的都是想成為“好學生”的嗎?把知識量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學生被老師牽着鼻子走,會使學生喪失了自主學習的機會,這樣的教學培養出來的只能是讀書的機器。一個優秀的教育者必然是一個懂得適度、敢對學生“放手”的人——他必然相信學生,相信學生的每一句承諾,相信學生擁有自學的能力,相信學生一定能學好。總之,要學會“放手”,教師要對學生有信心,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目前,一些學校積極推行的小組合作制正是教育“放手”的一個體現。

小組合作制是相對於班級授課制、對班級授課制進行深度改造後的另一新型的教育機制。[1]傳統的班級授課制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作為“接受者”的角色參與課堂,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揮。這種教學模式也引發不少流弊,一方面教師難以兼顧到班上的每一位學生,另一方面教師的“滿堂灌”極易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學習金字塔告訴我們,由於聽而獲得的信息保持率是最低的,而自主動手實踐、會了馬上交流的信息保持率最高;學生天生會自主學習的,頭腦裏思維能量無處不在,只是處於彌散狀態,需要教師在課堂裏提供足以集聚思維能量的思維凝結。[2]小組合作制的核心要義便是“自主”,學生在課內外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探究學習的方法,優生帶動學困生成長,建立健全的評價體系以促進組際間的競爭,從而形成良性的自主學習生態圈。

與其教師“一手獨攬”,步步緊抓,還不如“放手”,充分相信學生,以生為本,讓學生自主合作、自主探究、自主評價。正如葉聖陶老先生所言:“我想,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於達到不需要教。假如學生進入這樣一種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豈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嗎?而學生所以要學要練,就為要進入這樣的境界。給指點,給講説,卻隨時準備少指點,少講説,最後做到不指點,不講説。”[3]“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如何自主學習,遠比教授的知識本身重要。

但真正智慧的“放手”,不是“不管不顧”、“任其發展”,而是採取“遙控班級”的形式,教師不直接管理學生,而是在教師能夠掌控的範圍內,藉助班幹部和小組長的力量間接“遙控”班級。教師培訓班幹部,班幹部監督小組長,小組長管理同學,如此一來,原本四五十名學生的管理任務,也便分割給了若干學生,簡化教師工作量的同時,更鍛鍊了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這時候,選拔、培養班幹部和小組長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善於發現每位學生的閃光點,挖掘其內在的品質和潛能,並充分給予學生管理班級的權利和犯錯改進的機會。

教師和學生的關係像是彈簧,教師壓得越緊,學生反彈得越厲害;如若教師學會“放手”,讓學生有自主成長的空間,那麼師生關係的彈簧也能夠維持最佳平衡點。“放手”,是一種信任,一種智慧,也是一門教育的藝術,是一名新手教書匠到教育工作者的一次成長和轉變。

 

二、做到“放下”,對學生有愛心

吳非老師説過“最重要的教育觀,是‘人的教育’”、“愛心比教法更重要”。自步入校園起,學校便成為學生的第二個家,甚至是第一個家。學生在學校的時間遠遠超過他們在家的時間,因此教師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他們接觸最多的人,成為學生的第二個“家人”和“長輩”。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對成人有較大的依賴感,他們渴望得到長者的肯定、庇護和關愛,特別是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學生,其心理的變化更需要成人的充分關注,引導他們往正確的方向發展也是老師的職責所在。

但在學生眼中,老師跟他們是有距離的,學生總會敬畏老師,而不少老師也為學生的敬畏而沾沾自喜——這大大提高了他們的教育效率。可是教師們恰恰忘記了自己除了是學生知識的傳授者外還是學生心靈的建構者。作為學生心靈的建構者,它的前提當然是師生雙方充分的溝通,何為充分有效的溝通呢?我想老師給的,是學生想要的,想必這便是檢驗師生溝通是否有效的一個最好的標準了。

前段時間,湖南弒師案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個是學生眼中的好老師,一個是同學眼中的好學生,可就是這樣的組合,一個成了被害者,一個成了殺人犯,這不正是師生溝通斷層的結果嗎?為了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教師首先得從自身開始改變:放下架子,避免成為學生眼中高高在上的存在;要和學生交朋友,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把師德放在首位,對學生要有愛心,把學生成長、成人看得比成績更重要。

著名的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曾經説過:“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陶行知先生也信奉“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教育理念,教師職業之所以神聖和無私,究其根源在於教育的本質便是“愛”。教育是心靈與心靈的溝通,靈魂與靈魂的對話,在你教室裏坐着的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家庭的整個世界,你即將參與一個孩子的成長,並在他們世界觀的形成和人格的塑造過程中起一定的作用。那麼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有什麼理由不去愛你的學生,愛你的教育事業呢?

“為師之道,端品為先,學高為師,身正為範”,這是對“師範”二字的定義。怎樣做才是一個好老師?習近平總書記用“四有”定了標準,總書記多次強調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加強師德建設,以德育人,用自身的氣質品性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推動學生的健康發展,是每位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語文老師,可以用詩詞歌賦的瓊漿陶冶學生的情操;作為數學老師,可以用嚴謹周密的思維鍛造學生的理性;作為英語老師,可以用跨國際的文化打開學生的視野;作為歷史老師,可以用成王敗寇的典故教給學生得失興替之道;作為地理老師,可以用山川湖泊日月星河之無窮帶領學生探尋自然的奧祕……

無論是人文學科還是科學學科,課本的知識不過是人類智慧的載體,所謂的考試也只是檢驗前段時間學習的手段。而“傳道受業解惑”的真正要義,是要讓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認識自然,擁有陳寅恪先生所説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從自然人真正成長為一個社會人。因此,教師對待學生,應放下“師道尊嚴”的包袱,而用愛心去澆灌,用正直的品格意志去鍛造,用人類智慧的結晶去培育。

 

三、學會“放棄”,成長要靜心

與眾多教師息息相關的大概就是評職稱了,單從一個人的外表很難判斷他能力的高低,唯一能準確又快捷的給予我們答案的便是一個人所做出的成果。教師也是如此,我們大多依靠班級成績來判斷一個教師的能力,於是乎班級特色開始與教師晉升掛鈎,班級活動與教師晉升掛鈎,培養的人才也與教師晉升掛鈎,更不用説班級學生的成績了,這樣一來教師本人便不再純粹了,教師的成長也與這快速發展的社會一樣,成為一種快餐式的成長。

可是一個滿心功利心的教師還能稱為教師嗎?還有評職稱的必要嗎?而從一般教師到能師再到人師的路程又豈是幾個特色班級和好成績就能幫助你達成的。我想更重要的是教師自身的成長,以及教育本身的純粹性,而著名教師李鎮西也説過“急功近利是教育的天敵”。因此教育要放棄功利之心,當然教師本身要靜心,靜下心來學習,熱愛教育熱愛生活,最後自然而然的晉升。

泰戈爾説過:“花的事業是甜蜜的,果的事業是珍貴的,讓我幹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總是謙遜地垂着她的綠蔭的。”的確,教師就是一片平凡的綠葉,靜靜地交疊在不起眼的枝椏裏,汲取大自然贈予的陽光雨露,為樹下人投來一陣陣清涼。然而葉的事業又何其不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參天大樹,非一朝一夕可以成之。教師的成長之路就好比一棵樹的成長,需要恰如其分的空氣和養分,如若急功近利地施肥澆水,無異乎是揠苗助長,得不償失。唯有在日復一日平凡且有價值的崗位上多實踐、多積累、多反思,靜靜地孕育能量,吐露芳華,才能迎來落英繽紛,桃李滿園,如此傾盡一生,去完成葉的使命。

然而教師要學會“放棄”,靜心等待,並不等同於“無所作為”,做一個“佛系青年”,而是要一步一個腳印,積跬步而至千里,積小流而成江海。首先,青年教師要有明確的目標,做好職業生涯發展規劃,並在教學實踐中不斷修正自己前行的方向;其次,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在觀摩優秀教師課例的基礎上不斷推敲、改進自己的教學模式,撰寫教學反思日記,慢慢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再次,教師要學會從繁忙的教學工作中抽出身來,靜心閲讀,不斷更新觀念,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個人修養,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教學情境和教學對象。

放棄是一種智慧,靜心更是一種境界,這個世界上沒有一蹴而就的成長,也不會有一成不變的等待。即使路漫漫其修遠兮,也應愛你所愛,行你所行,無問西東,成功之花將在你必經的路上悄然盛開。

 

四、享受“放慢”,對學生要有耐心

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快,那我們教師有必要急匆匆的跟上社會的步伐嗎?我想無論怎樣我們都該活出教師該有的耐心與尊嚴。學生是一個個個性迥異的個體,他們有不同的外表、不同的習慣、不同的性格,當然也有不同的反應速度和成長狀態。

在一堂課內老師的問題一拋出來,一些思維敏捷的學生一下子便能想出答案,但還有一些需要時間思考才能得出答案的學生,這時候便需要教師的耐心了,要相信每一個學生經過思考後都能得出答案。在學生一年、兩年、甚至六年、九年的學習生活中,也有同樣的問題出現,一些學生不是那麼聰慧,他的才能也沒能過早的顯示出來,作為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陪伴者,我們一定要有耐心,要試着放慢腳步,讓學生跟上,並且由衷的相信每一位學生都能成長。

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北京師範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説:“老師在學生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老師無意間的一句話,可能造就一個天才,也可能毀滅一個天才。好老師一定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理解學生的情感,包容學生的缺點和不足,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長處和閃光點,讓所有學生都成長為有用之才。”學生個體的發展具有差異性,有些學生記憶力超羣,能在文科學習中取得好成績;有些學生邏輯推理思維突出,適於理科類的學習;有些學生體能發達,形式多樣的體育運動不在話下;有些學生創造力強、藝術細胞活躍,能在文藝活動中一展芳華......

為此,我們應當充分尊重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性,支持學生的個性發展方向和興趣愛好,不以分數論英雄,在任何方面取得不凡成績的孩子都應該給予肯定和讚揚。對待能力薄弱的學生,教師更應該拿出十分的耐心,幫助其走出學習的困境,為其營造適宜的成長空間。放慢腳步,靜待花開,就像台灣作家龍應台那樣,輕輕地説一聲:“孩子,你慢慢來”。

但是遇到棘手的問題學生,教師往往端不住耐心。問題學生隔三差五的“不良”行徑,屢教不改的“惡意”犯錯,常常使得教師特別是班主任頭疼不已,甚至採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企圖“斬草除根”,結果卻南轅北轍。著名教育家加德説過:“對於一個孩子的發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幫助他尋找一個他的才能可以盡情施展的地方,在那裏他可以滿意而能幹。”我想,儘管是問題學生,只要你拿出放大鏡仔細地尋找,還是可以找到他的閃光點的,只需耐心挖掘和用心引導,問題學生也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位子。轉化一個問題學生,有時候比培養一個優生更有挑戰性,也更有成就感。

你把學生當做魔鬼,那麼教室對你來説便是地獄;你把學生當做天使,那麼教室對你來説就是天堂。我始終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每一個孩子的內心深處都是天使,儘管有時候他披着魔鬼的外衣。一個真正的好老師,是懂得放慢腳步,耐心傾聽,去喚醒學生的天使本心的。

 

“教育的目的在於使學生獲得幸福,不能為不相干的利益而犧牲這種幸福。”這是著名教育家烏中斯基的一句話,使學生獲得幸福大概算得上是教育的最終目標。通往幸福的道路千千萬,然而當前教育“步步抓”的方式卻只會讓這條幸福之路越走越窄,不如智慧地選擇“放手”、“放下”、“放棄”、“放慢”,靜待花開,守望成長,方能使學生真正獲得幸福。

 

 

參考文獻

[1] 蔡洪偉.課改路上:從班級授課制走向小組合作制[J].浙江教育科學,2015.

[2] 蔡洪偉.課改路上:從班級授課制走向小組合作制[J].浙江教育科學,2015.

[3]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葉聖陶論語文教育[M].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170.

Tags: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