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出師表》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2W

《出師表》教案精品多篇

《出師表》教案 篇一

一、教學目的

1.背誦全文,培養學生文言文的閲讀能力。

2.領會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和他作為政治家在治國方面的方針以及作為長輩對下一件的期望與教育的拳拳之心。

3.學習本文融議論、敍述、抒情於一體的寫作方法。

4.瞭解“表”的一般知識以及“以”的用法。

二、難點、重點分析

1.諸葛亮出師前給劉禪提出哪些建議?

諸葛亮首先分析當時的政治形勢,説明先帝創業的艱辛,然後根據劉禪的弱點提出三項建議:

(1)宜開張聖聽,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

(2)提出賞罰嚴明,宮中府中俱當一體,賞罰不宜偏私。

(3)親賢臣、遠小人,既是歷史的教訓,也是復興漢室的必備條件。

2.表是一種什麼樣的文體?本篇具有什麼特點?

表是古代臣民向君主呈遞的公文的一種名稱。常見有疏表奏章幾種。表主要是用來陳情的。本篇是諸葛亮要出師北定中原前上給後主的表章,但在內容和表達方式上卻不同於一般疏表,它的特點是:

1.內容上沒有陳述出師的利弊得失,而是追念先帝殊遇之恩,點明此次出兵非同一般,既是為了完成先帝統一天下的未竟之業,又是為了扭轉危急處境。全文有理有據、合情合理。

2.表達方式運用議論、記敍,抒情相結合的手法使文章既有細緻的説明,又有感人至深的抒情。如勸戒劉禪説理深刻而充分,句句飽含着忠於先帝寄希望於後主的誠摯之情。

3.易錯易混分析

注意詞義的古今義不同:

(1)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現代漢語的“所以”都用在因果句中表結果,一般用在複句內的第二分句裏,此句則是因果倒裝句,表示這是光漢所以能興隆的原因。

(2)先帝不以臣卑鄙。

現代漢語中的卑鄙常指人的品行不端,惡劣不道德,可古代則表示地位低,見識短,此句就是用的古義:先帝不嫌我地位低下,見識淺陋。

4.難句例解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劉盼遂先生《中國文法複詞偏義例續舉》説“存亡”偏於“亡”義。因此有人認為“存亡”是偏義複詞,意思在“亡”,亦即“危亡”,並且説這類偏義複詞是出於修辭的需要。我們以為這裏的“存亡”是一對反義詞,亦即抑存抑亡,“存”或者“亡”的時刻就是“危急”。“存亡”跟“危急”是同義詞語複用,從而產生修辭上的強調。如果“存亡”只有“亡”義,那麼“危急”跟“存亡”並比為用就説不通;如果“存亡”只有“亡”義,那麼下文的“親賢臣,遠小人”等一系列建議就無從解釋。文言並列中具有選擇關係的詞兒之間不用“或”字。又如:“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屈原列傳》)“愚智”是“愚”或“智”,“賢不肖”是“賢”或“不肖”。有時候選擇關係裏的兩個詞兒之間用“與”字連接,例如:“遇與不遇,命也。”(《後漢書·傅?傳》)因此“存”和“亡”之間也能加上“與”字;這只是從語法角度説,修辭上卻是不能加的。“秋”,《説文》:“禾毅孰(熟)也。”古代一年以秋天為收穫期,引申為關鍵的時刻。一説,“秋,愁也。”(《廣雅·釋訪》)《春秋繁露·陽尊陰卑》:“秋之為言猶??也,??者,化悲之狀也。”歐陽修《秋聲賦》:“悲哉,此秋聲也。”

譯文:這實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關鍵時刻啊。(或:這實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令人擔憂的艱難時刻啊。)

引喻失義。

“引喻”實在是兩個詞,同義並列。“引”的本義是“開弓”,引申為“疏證”,亦即援引事實加以證明。《爾雅序疏》:“事有隱奧滯泥者,則援引經據以證成之。”“喻”是晚喻,開導,熟語有“家喻户曉”。

譯文:稱引比喻失去時宜。

性行淑均。

“性”是性情,“行”是“行為”。“行”在金文像四通八達的街?,引申為“所作所為”。《商君書·更法》有“疑行無成”。而且,這句裏有“合敍”(參閲楊樹達《漢文文言修辭學》第十七章)手法,亦即形式上的並列,內容上的交錯。“性行淑均”是“性淑行均”。

譯文:性情善良,行為公正。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苟”,可以作“姑且”講,《廣雅·釋治久“苟,且也。”或作“只”講,揚雄《法言人“非苟知之。”或作“誠”講,《論語·里仁》:“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又,《廣雅·釋?》同。三説可以共解本句。“聞”,本義是“知聲”,《大學》有“聽而不聞”。這裏是被動式,亦即被聞,高誘注《淮南子·主術訓》:“‘聞’猶‘達’也。”實在也是“被聞”的意思。“聞”與“達”是兩種不同的境界,先“聞(名)”而後“達”;《論語·顏淵》有一段警闢的對話可以幫助我們辨識“聞”與“達”:“子張問:‘土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日:‘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

譯文:只希望亂世姑且保命,不要在諸侯裏聞名,飛黃騰達。

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

“以”,以為,認為。“卑鄙”,同義的並列結構的複合詞,這裏是中性詞。現代漢語裏“卑鄙”是貶義詞了。語言愈發達,詞兒所含褒貶義就愈多,中性詞就愈少,這是語言發展的內部規律。,《説文》:“犬吠聲也”。王箱《説文句讀》:“《廣韻》:‘猥,鄙也。’別義。”  李密《陳情表》:“猥以微*,當侍東宮。”“猥”就是“鄙”,自謙之詞,相當於現在所説的“鄙人”。“猥自枉屈”,劉備自鄙趨訪,當是“自我卑下,枉駕屈就”。“猥自”,使自猥, “猥”是形容詞增加使動用法。或説:“猥,頓也。”《廣雅·釋言》王念孫疏證:“‘頓’猶‘突’也。”馬融《長笛賦》:“山水狠至。”“猴”,突然。

譯文:先帝並不認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聞,卻讓自己降低身份,在駕相顧。

深入不毛。

“毛“就是“苗”。“毛”今讀開口呼;“苗”今讀齊齒呼,是來自開口呼,古音中隨處可見。又,《説苑·修文》引《春秋傳》:“苗者,毛也。”《周禮·地官·載師》:“凡宅有不毛者有里布。”鄭玄注引鄭司農曰:“宅不毛者,謂不樹桑麻也。”即連生長桑、麻之苗的可能也沒有。又,《莊子·逍遙遊》:“窮髮之北有冥海者。”《經典釋文·莊子音義》李注:“發,猶毛也。”司馬注:“北極之下無毛之地也。”“窮髮”就是“不毛”,亦即“不苗”,不生五穀的地方,並非一定不生長草木。一説“不毛”就是現在緬甸北部離我國國境只有一百里的一座古城,當地少數民族至今還供有諸葛亮像。

譯文:深入到連桑麻也不能生長的地方。

不效則治臣之罪。

有人注“效”為“生效”、“成功”,欠妥。“效”當是“盡力”,《漢書·韓信傳》:“顧效愚忠。”《韓非子·三守》:“行私道而不守公忠,此謂明劫。”“不效”,不盡力,上文有“恐託付不效”。

譯文:不盡力,就處治臣僕的罪。

察納雅言。

一些注家都注‘雕言”為“正言”。此説不誤。但“雅言”為什麼會是“正言”?“雅”,本來是“烏雅”,鳥名,跟“正”沒有聯繫,這裏是“夏”的借字。“夏”,《説文》:“中國之人也。”段玉裁注:“弓呻之義為大也。”《方言》:“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物之壯大者而愛偉之謂之夏。”由“中國之人”又轉移為“正”為“中”。因此“雅”有“大”、有“正”、有“中”的意思。“雅”在“疑”紐“魚”部,“夏”在“曉”紐“魚”部,“疑”、“曉”旁紐雙聲,參見黃焊《古今聲類通轉表》。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夏夏猶衙衙吾吾雅雅也。”《苟子·儒效》“居夏而夏”,又《榮辱》“君子安雅”,“夏”就是“雅”。“雅言”就是“大(可貴的)言”、“正言”、“中(適當的)言”。又,《荀子·儒效》:“用稚儒則千乘之國安。”“雅儒”就是“正派的儒生”。

譯文:審察並且採納正確的言論。

庶竭努鈍。

“庶”,有的注家説是“庶幾”,不確。《經傳釋詞》引《爾雅·釋言》:“庶,幸也。”郝懿行《義疏》:“‘庶’又為‘幸’者,猶‘覬’也。”吳昌瑩《經詞衍釋》:“‘庶無悔罪’言‘幸無’也,‘庶見素冠兮’言‘幸見’也。”“覬”音義同“希”同“幸”。肖統《講席將畢賦三十韻詩依次用》:“器月希留影,心灰庶方撲。”“希”、“庶”是“互文”。為什麼“庶”作“希”、作“幸”講?這是假借,今吳語區常州一帶“豬”讀?,“書”讀?,“儲”讀?。“庶”在“書(審三)”紐“魚”部,“希”在“曉”紐“微”部;“幸”在“匣”紐“耕”部。黃焯《古今聲類通轉表》指出“審三跟曉、匣相通”。“魚”、“陽”對轉,“耕”、“陽”旁轉。王力《同源字典》:“‘魚’,‘元’通轉,‘微’、‘元’旁對轉。”王、黃二位先生書中都有很多實例。

譯文:希望使我盡點兒笨力。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諸葛亮的《出師表》。諸葛亮這位著名的歷史人物,大家比較熟悉。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我先把諸葛亮的情況,主要是諸葛亮寫《出師表》時的情況,簡略地介紹一下。

諸葛亮輔佐劉備,歷盡艱難坎坷,經過多年奮戰,終於建立了蜀國,身負丞相重任。蜀國建立後兩年,即公元223年,劉備病逝,後主劉禪繼位,時年16歲。諸葛亮受遺詔輔佐劉禪,主持蜀國軍政大事。公元227年,諸葛亮統率蜀國軍隊北進,駐軍漢中(今陝西南鄭縣),準備征伐曹魏,奪取中原,復興漢室。他當時感到劉禪闇昧懦弱,頗有內顧之憂,所以臨出發前上書劉禪,懇切勸諫,要劉禪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聽信忠言,任用賢良,黜斥佞人,嚴明賞罰,盡心國事,以圖完成復興漢室,統一天下的大業。這就是《出師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表文的一大特點是陳述衷情。學習這篇文章,要注意領會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瞭解文中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師範讀課文。

(三)正音。

殂(cú)  陛(bì)  以塞(sè)忠諫  陟(zhì)  臧否(zāng pǐ)攸(yōu)  ?(yī)  以遺(wèi)陛下  諮(zī)稗(bì)闕(quē)漏   頹(tuí)  桓(huán)聞(wèn)達  猥(wěi) 危難(nàn)   二十有(yòu)一年   夙(sù)駑(nú)    攘(rǎng)  彰(zhāng)  咎(jiù)  諏(zōu)   涕(tì)

(四)朗讀。

可叫三四名同學朗讀課文。朗讀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確、句讀分明。讀畢酌情講評。

(五)默讀。

讓學生各自默讀課文,參看課本註釋,弄懂詞句意思,有不解之處,當堂提出。

(六)講解文章第1~9段

第1段

1.全班齊讀。

讀畢,就字音、句讀酌情講評。

2.詞句。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先帝”:當朝帝王已死的父親,這裏指劉備;“先”,稱已死的人為先,多用於尊長。“創業”:指創立統一天下的大業。“而”:卻。“中道”:中途,半路。“崩殂”:古代帝王死叫崩或殂。“三分”:指分成蜀、魏、吳三國。“益州”:漢代州名,現在四川省一帶,當時蜀的疆域基本上是漢的益州,因稱蜀為益州。“疲弊”:困苦努乏。“誠”:確實,的確。“之”:的。“秋”:時機,時刻。“然”:但是。“侍衞”:侍從護衞。“於”:在。“內”:指朝廷中。“忠志之土”:忠誠有志的將土。“身”:自身,自己。“者”:表語中停頓。“蓋”:連詞,承上文申説原因。“追”:追念。“殊遇”:特別的待遇,多指恩寵、信任。“報”:報答。“之”:代先帝的殊遇。“於”:及於,給。“陛下”:對帝王的尊稱;“陛”,宮殿的台階。“宜”:應當。“開張”:開擴。“聖聽”:皇帝的聽聞。“聖”,對皇帝的尊稱。“以”:而。“光”:光大。“遺德”:遺留下的美德。“恢弘”:發揚,擴張;“恢”:擴大;“弘”:又作“宏”。“氣”:這裏指昂揚的精神狀態。“妄自菲薄”:自暴自棄,過分地看輕自己。“引喻失義”:説話不符合道理;“引”:引證;“喻”:比喻;“義”:合理、適宜的事稱義。“以”:因而。“塞”:堵,阻隔。“忠諫”:忠誠的勸諫。

3.內容。

提問一:諸葛亮在奏表的開頭一段向劉禪提出什麼勸諫?

講解:諸葛亮首先規勸劉禪要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廣開言路,採納忠諫,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棄,言談失義,阻斷忠諫之路。

提問二:諸葛亮用什麼來鼓勵劉禪?

講解:諸葛亮用忠臣志士為了報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捨身忘我地效忠職守的事實來鼓勵劉禪,要他看到蜀國具有忠臣竭力,志上效命這個好條件。

第2段

1.叫一名同學朗讀。

讀畢、酌情講評。

2.詞句。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防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宮中”:皇宮中,指皇宮中的官員。“府中”:丞相府中,意指朝廷中的官員。劉禪即位,諸葛亮開府治事。“僅為一體”:都是一個整體,意即內廷處廷要協同一致;“為”:是。“涉”:升進。“臧”:善。“否”(?):惡。“異同”:複詞偏義,意思在“異”上。“*”:邪惡不正。“科”:法令。“為”:做,行。“有司”:專管其事的官員。“論”:評判。“刑”:處罰。“以”:用來。“昭”:顯示,表明。“平明”:公正明察。“理”:治理。“偏私”:出於私情,偏袒一方。“內外”:內廷外府。

3.內容。

提問:諸葛亮在這段中向劉禪提出什麼諫誡?

講解:諸葛亮諫誡劉禪理政要公正明察,賞罰要善惡分明,對內廷和外廷的官員要一視同仁,不要徇私偏袒。

第3、4段

1.叫兩名同學分別朗讀這兩段。

讀畢,酌情講評。

2.詞句。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棉、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官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待中”:官名,侍從皇帝左右,出入宮廷,應對顧問。“傳郎”:或稱黃門侍郎,近侍官,管理皇帝車駕,並充侍衞。“良”:賢能。“實”:誠實,老實。“志慮”:志向心思。“是以”:因此。“簡拔”:選拔;“簡”:選擇。“以”:用,把。“遺”:交付,給予。“愚”:自稱的謙詞。“以”:認為。“為”:是。“無”:不論。“悉”:全,都。“以”:拿,把。“諮”:徵詢,商量。“必”:一定。“碑補”:增益補因。“闕”:同“缺”,欠缺,不足。“廣益”:使獲得更多的好處;“廣”,擴大;“益”,益處。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性行”:品性行為。“淑”:善良。“均”:公平,公正。“曉暢”:明瞭通達,精通。“試用”:在正式任用前先行試用。“於”:在。“稱”:稱讚。“舉”:推薦。“為”:作,擔任。“督”:謂大將。向寵曾為中部督。“營”:軍營。“行(háng)陣”:軍隊行列,這裏指軍中將土。“所”:處所。

3.內容。

提問:這兩段的內容是什麼?(要求用一句話作答)

講解:其內容是諸葛亮向劉禪舉薦用人。

第5段

l.全班齊讀。

讀畢,酌情講評。

2.詞句。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

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親”:接近。“遠”:疏遠,離去。“小人”:*邪無德之人。“所以”:……的原因。“興隆”:昌盛。“傾頹”:衰敗。“論”:議論。“未嘗”:未曾。“痛恨”:極不滿意;“痛”:極,非常;“恨”:遺憾,不滿意。“於”:對。“桓、靈”:東漢末桓帝、靈帝。他們在位時寵幸宦官外戚,捕殺賢能,朝政腐敗。“侍中”:指郭攸之、費偉。“尚書”:主管朝廷政事,指陳震。“長(zhǎng)史”:丞相府主管文書、簿籍的官,指張裔。諸葛亮出征,張裔統管丞相府事。“參(cān)軍”:官名,參謀軍務,指蔣碗。諸葛亮出征,他和張裔一起管理丞相府事。“悉”:全。“貞”:正直。“良”:賢能。“死節”:守節義而死。“願”:希望。“信”:信任。“隆”:勢盛。“計日而待”:以日來計算就能等待其實現,意即不要多久時間。

3.內容。

提問:這段的內容是什麼?

講解:在這段中,諸葛亮以漢朝興衰的歷史説明君王用人之極端重要,告誡劉禪要接近、信任正直賢能、忠貞不渝的鉅子。

第6段

l.全班齊讀。

讀畢,酌情講評。

2.詞句。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很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布衣”:平民的代稱。“躬”:親自。“於”:在。“苟全”:姑且保存。“亂世”:動盪不安的時代。“聞(wèn)達”:顯達或受稱譽;“聞”:名聲;“達”:顯貴。“以”:因為。“卑鄙”:身份低微,學識鄙陋。“猥”:謙詞,辱,使自己降低身份。“枉”:屈就,用於別人,含有敬意。“屈”:委屈。“顧”:拜訪。“於”:到。“諮”:徵詢。“以”:拿。“感激”:感動。“遂”:於是。“許”:應允,答應。“以”:用,拿。“驅馳”:驅逐奔馳,引申為盡力效命之意。“值”:遭逢。“傾覆”:傾倒覆沒,意為大敗。指公元208年劉備在當陽長圾被曹操戰敗。“際”:時期。“危難(nàn)”:危險困難;“難”,禍難。“爾來”:自那時以來;“爾”,這,那。“有”:用來整數與零數之間。“矣”:表示已然。

3.內容。

提問:本段寫什麼內容?

講解:諸葛亮在本段中自述受到劉備三顧草廬,委以大任,器重信任的優遇。

第7段

1.叫一名同學朗讀。

讀畢,酌情講評。

2.詞句。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鳳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滬,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駕鈍,攘除*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祥、允之任也。

“故”:因此,所以。“寄”:委託。“以”:把。“大事”:重大的事情,這裏指國家政務。“以”:這裏表時間界限。“夙”:早。“恐”:擔心。“不”:無,沒有。“效”:效果。“以”:而,因而。“明”:明見。“滬”:水名,今金沙江。“不毛”:不生長五穀,意指荒涼之地;“毛”,五穀。“兵甲”:武器軍備。“獎”:勉勵。“北”:名詞用作狀語,向北。“中原”:黃河流域地區,指曹魏統治區。“庶”:庶幾(jī),也許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測之詞。“竭”:盡。“駕鈍’”:低能,愚鈍;“駕”,能力低下的馬,喻才能低下。“攘除”:剷除;“攘”,排斥。“還於舊都”:回到從前的都城;“於”,到;“舊都”,指東漢都城洛陽。“所以”:表所用之物,意為用來……的。“報”:報答。“而”:表並列。“職分”:身任之職所應盡的本分。“斟酌”:考慮。“損益”:減少增加,指興利除弊。“進:”:奉上。“盡”:完全。

3.內容。

提問: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講解:在這段,諸葛亮主要是表明自己報效先帝、盡忠蜀國的摯情和伐魏興漢的華圖,並再次囑咐劉禪要信任郭攸之等“忠純”之臣。

第8段

l.全班齊讀。

讀畢,酌情講評。

2.詞句。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韓、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願”:希望。“以”:把。“效”:成效。“治”:懲處。“以”:用,拿。“告”:上報。“靈”:英靈。“興德”:發揚盛德;“興”,興起,興盛。“責”:譴責,處罰。“慢”:輕忽。“彰”:顯明,表明。“咎”:罪過,過失。“謀”:謀劃。“以”:連詞。“諏”:詢問。“善道”:好辦法。“察”:明察。“納”:採納。“雅言”:正確之言;“雅”,正確。“深”:深切。“追”:追念。“遺詔”:君王臨死前發佈的命令;“遺”,遺留。“不勝”:不盡。

3.內容。

提問: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講解:諸葛亮在這段中主要是勸勉劉禪要牢記劉備遺訓,砥礪志行,用心國事,善理政務,採納雅言。

第9段

串講。“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臨表”:面對奏表。“涕”:淚。“零”:落。“不知所言”:不知説的是什麼;這是謙詞,表示自己可能失言。

實詞總結(文中只作一種解釋者不列)

道:①道路。“中道崩殂”。②辦法。“諮諏善道”。

遺:①遺留。“以光先帝遺德”。②(?)給予。“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為:①是。“僅為一體”。②做,行。“若有作*犯科及為忠善者”。③做,擔任。“眾議舉

寵為督”。

論:①評判。“宜付有司論其刑賞”。②議論。“每與臣論此事”。

無;①沒有。“若無興德之言”。②不論。“事無大小,悉以諮之”。

行:①實行。“然後施行”。②行為。“性行淑均”。③(h?ng)行列。“必能使行降和睦”。

益:①益處。“有所廣益”。②增加。“至於斟酌損益”。

虛詞總結

而:①卻。“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姐”。②連接狀語與調語。“可計日而待也”。

於:①在。“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②及於,給。“欲報之於陛下也”。③對。“未嘗不歎

息痛恨於桓、靈也”。④到。“還於舊都”。

以:①用,拿。“諮臣以當世之事”。②而。“誠直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③因而。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④表時間、地域等界限。“受命以來,

夙夜憂歎”。⑤認為。“愚以為宮中之事”。

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作課後練習。

【小資料】

一、譯文。

先帝創建大業尚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現在天下分成三國,益州地區困苦努乏,這實在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刻。然而在朝中侍衞大臣毫不懈怠,在外面忠誠將士捨身忘死,這是因為他們追懷先帝對他們有特殊的恩遇,想將此報答給陛下啊。陛下確實應當擴大聽聞,廣開言路,使先帝留下的美德得以光大,使忠臣志士的精神得以振奮,不應該隨便看輕自己,自暴自棄,任意稱引譬喻,言而失義,因之堵塞忠誠功諫的道路。

宮廷中的官員和丞相府的官員,都是一個整體,獎善罰惡,不應該不一樣。如果有邪惡不正、觸犯法令的人和盡忠行善的人,應當交付主管官評判他們應得的懲罰和獎賞,來表明陛下公正明察的治理,不應當出於私情偏袒一方,使得內廷外府法度不一。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偉、董允等人,這都是賢能老實、志向心思忠誠純正的人,因此先帝選拔出來留給陛下。我認為宮廷裏的事,不論大小,都同他們商量,然後再去辦,這樣一定能增加益處,彌補不足,收到更好的效果。

將軍向寵,品性良善,辦事公正,精通軍事,當年試用他的時候,先帝稱讚他有才能,因此羣臣舉薦他作中部督。我認為軍中的事,都同他商量,這樣一定能使軍中將士和睦相待,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能安排得當。

君王接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得以昌盛的原因;君王接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落到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和我談論到這件事,沒有不感到非常可歎,對桓、靈二帝深為遺憾。待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賢能,能以死殉節的忠臣,希望陛下接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興盛就可以計日而待了。

我本來是個平民百姓,親自在南陽耕田種地,只想在動盪不安的亂世中姑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諸侯那裏顯聲揚名,先帝不因為我身份低微,學識鄙陋,而降尊屈駕,親自三次到草廬來拜訪我,向我徵詢對當代大事的看法,故此我甚為感動,於是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遭逢戰敗,在戰事失利之際我接受了任命,在艱危困境之中我領受了使命,從那時以來已經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小心,所以臨終之時把國家政務託付給我。領命以來,我日夜憂慮歎息,惟恐完不成先帝的託付,因而損害先帝的明見,所以在五月渡過滬水,深入到荒涼不毛之地,現在南方已經平定,武器軍備已經充足,應當勉勵並率領大軍進兵北方,平定中原,我希望能竭盡自己寫鈍之才,剷除邪惡勢力,復興漢朝天下,返回到故都去。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效忠陛下所應盡的本分。至於考慮興利除弊,進獻忠言,那就是攸之、祥、允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完成討伐*賊,復興漢朝王業的任務交給我,如果我做不出成效,那就懲處我的罪過,來上告先帝的英靈。如果沒有發揚盛德的言辭,那就責罰攸之、諱、允等人的輕忽職守,來顯明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當自己謀劃,徵詢治國的好辦法,明察並採納正確的話,深切追念先帝的遺詔訓示。這樣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

現在該運行了,面對奏表我眼淚落下,不知道自己説了些什麼。

二、作者。

諸葛亮(181~234),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東漢末,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西),留心世事,被稱為“卧龍”。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劉備三顧革廬,他向劉備提出佔據荊(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兩州,謀取西南各族統治者的支持,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全國的建議,即所謂“隆中對”。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後劉備根據其策略,聯孫攻曹,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並佔領荊益,建立了蜀漢政權。曹丕代漢後,他建議劉備稱帝,並自命任丞相。建興元年(公元 223)劉樣繼位,他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論大小,都由他決定。當政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有利於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曾五次出兵攻魏,爭得中原。建興十二年,與魏司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於五丈原軍中,葬定軍山(今陝西勉縣東南)。傳曾革新連弩,能同時發射十箭,又製造“木牛流馬”,有利於山地運輸。著作有《諸葛亮集》。

在文學事業方面,諸葛亮的成就沒有他在政治、軍事方面那樣引人注目,也不能與他的政敵、部下文人集團的領袖曹操相比肩。

然而,諸葛亮的散文,卻具有獨特的風格:語言懇切,感情誠摯,論事透闢,推理嚴密,文風平易。《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稱諸葛亮的文章“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於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於當世”,因而也就反駁了“怪亮文采不豔,而諸過於丁寧周至”的評論之非(見《進諸葛亮集表*。陳壽還於《三國志》之外,編輯了一部《諸葛氏集》,總目分24篇,計104112字,並於晉武帝泰始十年(公元27)寫表向朝廷推薦(惜此集至宋代即已散佚)。

明清兩代,有不少人編諸葛亮的集子,其中以清代張澎編的《諸葛忠武侯文集》體例較好,搜輯資料亦較完備。1960年由段熙鍾、聞旭初先生編校、中華書局出版的《諸葛亮集》,就是以張財的本子為底本的。

三、《出師表》裏的一些官職。

表文雲:“待中侍郎郭攸之、費、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此處的侍中,指郭、費,侍郎指董允。

侍中,從秦漢到北宋都置此官,但歷代待中任職不一。在秦漢時期,侍中是加官,無實職,無定員;三國時期,則是皇帝左右的侍從官員,出入宮廷,備顧問應對,成為禁中決策的顧問人員,職位漸顯。唐代的待中,是門下省的長官。門下省在侍中主持下審議,副署皇帝詔令,簽署臣下章奏、職任,與三國時的侍中不同。要注意區別,免得學生視同一律。

侍郎,在三國時,為郎官之一。“郎”即“廊”字,郎官即宮殿廓底之官,皇帝近侍之臣。《出師表》裏的董允,官黃門侍郎。黃門(黃閲)即宮門,因其受事於黃闊之內,故稱黃門侍郎。職任是:侍從皇帝,傳達詔命。當時的侍郎,與後世的同名職事官不一樣,後世稱大部(吏、户、禮、兵、刑、工)的副長官為侍郎。

表中又説:“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皆貞良死節之臣,……”侍中仍指郭攸之,費?,尚書指陳震,長史專指張裔,參軍專指蔣碗。

尚書,在戰國秦時官位較低,自漢武帝時候起,地位逐漸重要。尚書是在帝左右辦事的官員,掌文書章奏,有點像皇帝的祕書人員。東漢時,正式成為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官員,三國時亦然。後世則稱六部長官為尚書。

長史,在三國時,是丞相府屬官。(其前,西漢時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均置此屬官,東漢時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府亦然;此外,兩漢邊郡太守亦置長史。)張裔為丞相府長史,諸葛亮出征,留張裔統管丞相府事宜。

參軍,三國時的參軍,全銜是:參丞相軍事,為丞相屬官。參軍數額往往不少,隨亮出征的馬俊亦是其一。在表文中專指蔣碗,當時碗與裔共同留丞相府,處理府事。諸葛亮最信任蔣碗,曾密謂劉禪:“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

《出師表》專門提到:“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此處所説的“督”,不是都督,更不是大都督。按:都督一官,為領兵將帥,漢末始有這個軍事職稱;後來幾稱都督中外諸軍事者,即大都督,為全國最高軍事統帥,三國後期魏國司馬氏父子就先後擔任過大都督或大將軍。漢稱都督諸州軍事者,尚非大都督。

蜀國向寵,先曾充牙門將,公元222年劉備徵吳,彝陵一戰全軍慘敗,獨寵營完好無損,“先帝稱之曰能”指的就是表現在這一戰事中的軍事才幹,“是以眾議舉寵為督”。向寵擔任的是中部督,並不是專鎮一方的都督,而是典宿衞兵,為皇帝的近衞軍長官。

四、文體知識——表。

表是古代奏議的一種,是古代臣於向君主陳述自己的請求、願望或意見的一種文書樣式,也叫“奏章”或“奏疏”。本來,我國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國時期統稱為“書”(書信、意見書的總稱)。到了漢代,這類文字被細分為四類:章、奏、表、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文心雕龍》),魏晉南北朝時期又統稱為

“表”。不管怎麼稱呼,總是一種例行公文,很少流傳。但諸葛亮的這篇《出師表》(原文無此

標題,篇名是後人加的)由於報國的至誠,情意的真切,成為散文史上的名篇,對後世有深

遠的影響。愛國詩人陸游在《書憤》中熱情頌揚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民

族英雄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感慨系之:“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五、古代對“死”的表達。

等級觀念森嚴的中國古代社會,對於“死”的表述也分等級:帝王死稱“崩”,諸侯死稱“亮”,大夫死稱“卒”,士死稱“不祿”,庶人死就稱“死”。

六、杜甫《蜀相》。

丞相調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革自春色,隔葉黃鵬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偉大詩人杜甫一生坎坷,飽經離亂,崇敬諸葛亮,渴望為國建功立業。他晚年避居成都,前去拜褐武侯詞(諸葛亮生前封武鄉侯,故稱武侯詞),首句一個“尋”字道出了詩人迫切拜謁的心情。“錦官城”(成都的別稱,成都以產錦聞名,曾設專官管理,故稱此名)句點明武侯詞的地點與非凡氣象。走到洞前,只見映階碧草,聽到黃鶴好音,而一個“自”與“空”寫出了詞堂的荒涼、寂寞,一代名相竟被人冷落了。睹物思人,詩人不禁蔚然淚下。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獻出統一天下的計謀,幫助劉備開創基業,幫助劉祥繼承大業並渡過(濟)難關,真不愧為“兩朝開濟”的老忠臣。他六出祁山伐魏,沒有成功,病死軍中,永遠使天下英雄每念及此,淚滿衣襟。“英雄”既指千古仁人志士,又指詩人自己。詩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正寄希望於當世的名臣良相。

《出師表》教案 篇二

教學要點:

一、領會諸葛亮提出的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小三項建議的進步性和借鑑意義。

二、認識並學習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三、瞭解課文中的幾種判斷句式。

四、瞭解本文議論中融以敍事、抒情的寫法。

五、瞭解本文率直、質樸、懇切的語言風格。

第 一 課 時

教學目的及要求:

一、題解,瞭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二、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三、熟讀課文。

教學重點:

一、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二、熟讀課文。

教學難點:

題解,瞭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在一首詩中這樣寫道:“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哪位同學能説説,這是杜甫的哪首詩?對,是《蜀相》。寫的就是本文的作者諸葛亮。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出師表》。

二、題解:

1、作者: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蜀國的政治家、軍事家。

2、文體: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

3、出師伐魏背景簡介:

諸葛亮感念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出山輔助劉備成就大業,建立了蜀國,與曹魏、孫吳鼎足而三。劉備稱帝后,拜諸葛亮為丞相。223年劉備病逝,臨終對諸葛亮託認國事,並囑咐兒子劉禪曰:“汝與丞相從事,當事之如父。”後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諸葛亮深感劉備知遇之恩和臨終託孤之情,輔佐劉禪竭忠盡智,為實現劉備的統一中原,光復漢室的遺願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輔佐劉禪辛勤治蜀,經過了幾年的努力,國力有所加強,在這種情況下,他於227年率兵北駐漢中(今陝西省漢中市),準備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劉禪昏弱,使諸葛亮在勞師遠征之際深懷內顧之憂,所以,臨行前上此表文,給劉禪以告誡和勸勉。

諸葛亮的戰略思想始終是聯吳抗曹,並用五年的時間為伐魏作準備。主要措施有:

(1)與吳國通好;

(2)加強內政建設;

(3)平定南方叛亂。

三、生字、重點詞

1、給生字注音:

cú hóng fěi zhì pǐ bì quē gǒu wěi

殂 弘 菲 陟 否 裨 闕 苟 猥

sù nǔ rǎng jiù zōu yī zī tuí

《出師表》教案 篇三

教 學 目 標

1、領會諸葛亮提出的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小三項建議的進步性和借鑑意義。

2、認識並學習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3、瞭解本文議論中融以敍事、抒情的寫法。

4、瞭解本文率直、質樸、懇切的語言風格。

重 點 難 點

1、把握重點生字詞的意思,順暢地翻譯全文。(重 點 難 點)

2、領會諸葛亮提出的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小三項建議的進步性和借鑑意義,認識並學習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重 點)

課 前 準 備

(教具、預習作業等)

1、蒐集一些有關諸葛亮的簡介及故事

2、運用工具書,順暢地朗讀全文。

3、結合課文註釋,試譯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課堂教學實施設計

復備內容

一.導入新課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在一首詩中這樣寫道: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哪位同學能説説,這是杜甫的哪首詩?對,是《蜀相》。寫的就是諸葛亮。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顧茅廬”、“火燒赤璧”、“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户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的第一流傑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後人所欽仰。陸游説“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説“或為出師,鬼神泣壯烈”。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出師表》。

二。指導朗讀課文

1.教師範讀課文,讀得要抑揚頓挫,感情充沛,使學生產生激情,要求學生注意體會老師的讀法,並畫出生字詞。

2.指導學生朗讀(片斷),要求富有感情。

三。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崩殂恢弘 菲薄 陟罰臧否 裨補闕漏

攸 禕 傾頹 猥 駑鈍 攘除咎

諮諏 陛下 長史 先帝遺德以遺陛下

性行淑均 行陣和睦

2.簡介“表”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

四.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結合註釋自譯課文1、2段

2、投影強調下列字詞:

疲弊 恢弘 之秋也 誠宜 開張聖聽

以光先帝遺德 妄自菲薄 引喻失義

陟罰臧否 作奸犯科 內外異法

3、齊讀第一節,回答:

①當時的不利條件是什麼?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觀)

②當時的有利條件是什麼?

“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主觀)

③本段提出什麼建議?

“開張聖聽”

④提出這一建議的目的是什麼?

“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⑤對陛下進行了怎樣的規勸?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小結:分析當前形勢,提出“廣開言路”的建議。

4、齊讀第二節,回答: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議是什麼?

具體內容是“嚴明賞罰”

②如何具體執行?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③提出怎樣的勸誡?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不宜偏私”

④“內外異法”內外各指什麼?宮中、府中

小結:提出應內外一體,賞罰嚴明的建議。

5、總結:這兩節在寫法上有共同點,都是先提出正面建議,再從反面論述。

五.指導背誦:

六.老師總結:

引導學生學習諸葛亮的愛國精神。

七。作業鞏固:

出 事 表(第二教時)

教 學 目 標

研讀課文3-5段,歸結第一部分內容;瞭解作者親賢臣遠小人的進步主張。

課堂教學實施設計

復備內容

一。複習上課:

1.解釋下列詞語:

(1)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2)蓋追先帝之殊遇

(3)不宜妄自菲薄

(4)引喻失義

2、翻譯下列句子:

(1)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

(2)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3)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二.分析3-5段

1、學生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教師提出幾個問題抽查:

是以: 痛恨: 所以: 計日而待: 良實:

親賢臣,遠小人 優劣得所歎息痛恨 所以興隆

2.3-4節內容分析:

①為什麼要舉薦這些人?“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②提出親賢的具體作法是?

“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

③親賢的好處是?“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④概括第3段的內容?

述説文臣的安排——舉薦賢才,着眼於思想品質。

⑤為何舉薦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

⑥具體如何舉用?“營中之事,悉以諮之”

⑦好處?“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⑧概括第4段的內容?述説武將的安排——舉薦武將,贊其德才兼備。

小結:述説人事安排,舉薦文臣武將。

3、第5段

①本段的中心句?第1句

②“每與臣論此事”中“此”指?第1句

③“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的主要條件是?“親賢臣,遠小人”

小結:提出“親賢遠佞”的建議。

4、師生共同分析,邊分析邊板書:

薦賢臣:宮中之事---先帝簡拔之臣---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營中之事---先帝稱能之臣---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提建議:親賢遠佞(正反教訓)

三。小結第一部分:

1、諸葛亮提出的三條建議治國大計,特別是第三條“親賢遠佞”是作者反覆強調的。這三條在今天看來也是正確的。

2、講解“寓情於議”的特點:諸葛亮談形勢,教方法,擺先帝任賢事實,引歷史經驗教訓,其目的都是希望後主能認識到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的道理。這種把誠摯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於擺事實、講道理中的論證手法,就是“寓情於議”。作者之所以採用這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意在使後主能容易接受建議,達到興復漢室的目的。

3、指導分析“以”的連接用法

(1)教師複習“以”的介詞用法---“用、把、拿、憑”等。

(2)分析“以”連詞的用法

以: 表目的(用來)---以光先帝遺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結果(以致)---以塞忠諫之路也

表原因(因為)-----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四.拓展練習:

你認為在諸葛亮向後主提的三項建議中,哪一點最重要?説明理由,寫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出師表》(第三教時)

教 學 目 標

研讀課文6-9節,總結全文

課堂教學實施設計

復備內容

一.複習上課:

1.1-5節詞句翻譯。

2.試背第5節。

二.研讀6-9節

1.學生對照註釋疏通後質疑。

2.重點強調字詞:

躬耕 苟全 卑鄙 三顧 感激 有一年

不效 深入不毛 駑鈍 姦凶 以彰其咎

諮諏 臨表涕零 不勝受恩感激

3.重點句子翻譯:

(1)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2)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3)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4.分析第6節:

①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詞語)?“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②當時作者的志趣是什麼?“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③“感激”的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

④文中的“卑鄙”是什麼意思?具體指什麼?低微而鄙俗;具體指“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⑤哪句話概括了與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中,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小結:本段述身世,講經歷,以使陛下明白創業之艱難,同時表達自己願竭忠盡智來報先帝知遇之恩的決心。

5.分析第7節:

①作者夙夜憂歎的原因?

“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②“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③表明伐魏時機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④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份也。”

小結:本段敍述受命以來的心情及所採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盡心盡責輔佐陛下,以報先帝託付之情的決心。

課堂教學實施設計

復備內容

6.分析第8節:

①第一句照應上段哪一句?“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②第二句前半句照應上段哪一句?“斟酌損益,進盡忠言”

③第二句後半句照應第一段哪一句?“開張聖聽”

小結:本段是對上文的回顧,再次提出對陛下的期望和要求,這既是臣對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長輩對晚輩誠摯愛忙亂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7.齊讀第9節:表達依依惜別之情。

三.總結全文

1.作者寫此文的用意何在?又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遺詔?

2.表達方式特點 :

文章第一部分(1-5)主要是議論,第二部分(6-7)主要是敍述,無論是議是敍都注入了作者報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曉之以理, 寓情於議;第二部分是動之以情,寓情於敍;第三部分(8-9)是表決心,直抒熱切殷切期望、感激與惜別之情。從以上簡析可知,本文主要特點是議論、敍述、抒情相結合。這種把真摯感情融於議論、敍事之中的表現手法是值得學習的。

3、語言率直、質樸、懇切、精練。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報先帝、忠陛下”之情全篇,處處為劉禪着想,殷切期望他繼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復漢室”之大業。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質樸、懇切的語言風格。他心之所想,筆之所寫,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無比喻,去華麗,重真情實錄,處處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長輩的口吻。

本文語言精練,多以四字句行文,還有一些工整的排比句式,如“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等。還有大量的合成詞出於諸葛亮的首創,不少詞經過他的提煉,後來成為有生命力的成語,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義”“苟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出師表》教案 篇四

一、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寫

二、分析課文3-5段

1、指導朗讀,要求有層次感( )

二優生分別讀第3第4段後齊讀第5段。

2、學生結合註釋,疏通文意(問題1)( )

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教師提出幾個問題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計日而待:良實:親賢臣,遠小人

3、思考:第3、4兩段寫什麼?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麼建議? (問題2、3)( )

師生共同分析,邊分析邊板書:

薦賢臣:宮中之事---先帝簡拔之臣---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營中之事---先帝稱能之臣---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提建議:親賢遠佞(正反教訓)

4、小結第一部分:( )

(1)諸葛亮提出的三條建議治國大計,特別是第三條“親賢遠佞”是作者反覆強調的。這三條在今天看來也是正確的。

(2)講解“寓情於議”的特點:諸葛亮談形勢,教方法,擺先帝任賢事實,引歷史經驗教訓,其目的都是希望後主能認識到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的道理。這種把誠摯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於擺事實、講道理中的論證手法,就是“寓情於議”。作者之所以採用這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意在使後主能容易接受建議,達到規勸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創設情境:( )

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萬分感激,平時又言聽計從,臨終時也曾把兒子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報效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盡所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試圖為劉備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下面我們再學習6、7兩段,看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師補充幾下註釋,學生思考自譯課文:( )

躬耕:親自耕種、聞達:聲名遠揚庶竭:希望竭盡爾來:從那時到現在託付不效:交給的任務沒有完成

3、複述諸葛亮的經歷(根據課文內容)

要求一位表達能力強一點的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

4、獨立思考問題:兩主要表達方式是什麼?敍述的對象以及敍述的內容是什麼?(要求扣課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經歷報先帝忠陛下

當今:出師理由

5、講解“寓情於敍”

如下所述,這兩主要是追述21年來的經歷,陳述出師的理由,抒發報先帝忠陛下的心願。表達方式是寓情於敍。例如第6段在敍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後,又用“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這句充滿感情的話,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隨先帝、為之奔走的艱難歷程,又抒發了他感恩報效的一片忠心。

6、討論問題:“受命以來……深入不毛”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精神?今天應該怎樣認識?

引導學生從作者忠君的同時看到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努力學習,完成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7、小結第三部分層次:回顧歷程,抒發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決心,報先帝忠陛下

四、佈置作業

A:課後背誦課文3-7段;預習翻譯8、9段

B:默寫課文3-7段

出師表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解題、背景、作者、表

2、指導閲讀、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導朗讀背誦,培養學生文言文的閲讀能力

4、瞭解諸葛亮嚴明賞罰廣開言路的進步主張,初步領會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學習他的愛國精神

教材分析

重點:目標2

難點:目標2

教具:

預習指導:

1、通讀課文,熟悉大意

2、閲讀課本上有關資料,瞭解“表”的有關常識及寫作背景

3、蒐集一些有關諸葛亮的簡介及故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1)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顧茅廬”、“火燒赤璧”“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户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的第一流傑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後人所欽仰。陸游説“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説“或為出師,鬼神泣壯烈”。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傑作。(板書課題)

二、朗讀課文(5)

1、教師範讀課文(最好能背誦),讀得要有抑揚頓挫,感情充沛,使學生產生激情。要求學生注意體會老師的讀法,並畫出生字詞。

2、指導學生朗讀(片斷),要求富有感情。

三、檢查預習:(3)

1、要求一生簡介“表”的有關常識

2、一人簡述本文的寫作背景

3、一人簡介諸葛亮

四、指導劃分層次結構(8)

引導學生圍繞“出師”二字來分段(問題1),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供參考:第一,在國家危急的形勢下,作者出師前向後主提出哪幾條治國建議?第二,作者採用什麼方式向劉禪陳述他出師的理由的?第三,在説明出師的理由之後,作為臣下,是否還要請求皇上批准他出師並表達這次出師的決心?

1、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獨立思考,擬出初步答案

2、同組交流,取長補短(段意不要求統一)

3、抽樣提問,師生共評(同時板書)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機,提出建議

第二部分(6—7)追憶往事,陳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責任,表明決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學生結合註釋自譯課文1、2段(問題2、3),教師補充以下詞語:

疲弊:指國家貧窮衰弱秋:關鍵時刻妄自菲薄:過分看輕自己蓋:原來

2、提問四人各對譯課文1、2段,學生進行評價更正,教師肯定小結

3、思考問題:(1)為什麼説當時是“危急存亡之秋”?(2)作者指出當時蜀國的形勢如何?內外大臣如何表現?內外大臣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大臣如此,做國君的應如何做?作者提出的兩條建議是什麼?(問題4—9)

教師抽個別中下生提問,再請中下生補充,不行再請中上生小結

板書:開張聖聽(廣開言路)賞罰嚴明

4、指導分析“以”的連接用法

(1)教師複習“以”的介詞用法——“用、把、拿、憑”等。

(2)分析“以”連詞的用法

學生思考這兩段中的“以”哪些表達目的,哪些表達結果。

教師提問,學生不同意見可補充

板書:以:表目的(用來)——以光先帝遺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結果(以致)——以塞忠諫之路也

5、指導背誦:

(1)要求學生理清每一段內的意義層次,順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記憶、背誦。

如:形勢危急——大臣表現——兩條建議

(2)學生試着自己背

(3)抽優生背

(4)全班齊背

6、老師總結:引導學生學生諸葛亮的愛國精神。

六、佈置作業:

A、熟練習背誦1—2段,準備默寫

A、預習翻譯3—7段

課題:出師表(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課文3—5段,歸結第一部分內容;瞭解作者親賢臣遠小人的進步主張。

2、學習6、7段。理解諸葛亮統一中國的願望,批判地繼承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於議”和“寓情於敍”的寫作方法

4、學習諸葛亮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並指導自己的行為

教材分析

重點:目標1、2

難點:目標3

教具:

教學過程:

一、檢查默寫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寫

二、分析課文3—5段

1、指導朗讀,要求有層次感

二優生分別讀第3第4段後齊讀第5段。

2、學生結合註釋,疏通文意(問題1)

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教師提出幾個問題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計日而待:良實:親賢臣,遠小人

3、思考:第3、4兩段寫什麼?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麼建議?(問題2、3)

師生共同分析,邊分析邊板書:

薦賢臣:宮中之事——先帝簡拔之臣——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營中之事——先帝稱能之臣——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提建議:親賢遠佞(正反教訓)

4、小結第一部分:

(1)諸葛亮提出的三條建議治國大計,特別是第三條“親賢遠佞”是作者反覆強調的。這三條在今天看來也是正確的。

(2)講解“寓情於議”的特點:諸葛亮談形勢,教方法,擺先帝任賢事實,引歷史經驗教訓,其目的都是希望後主能認識到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的道理。這種把誠摯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於擺事實、講道理中的論證手法,就是“寓情於議”。作者之所以採用這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意在使後主能容易接受建議,達到規勸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創設情境:

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萬分感激,平時又言聽計從,臨終時也曾把兒子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報效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盡所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試圖為劉備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下面我們再學習6、7兩段,看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師補充幾下註釋,學生思考自譯課文:

躬耕:親自耕種、聞達:聲名遠揚庶竭:希望竭盡爾來:從那時到現在託付不效:交給的任務沒有完成

3、複述諸葛亮的經歷(根據課文內容)

要求一位表達能力強一點的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

4、獨立思考問題:兩主要表達方式是什麼?敍述的對象以及敍述的內容是什麼?(要求扣課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經歷報先帝忠陛下

當今:出師理由

5、講解“寓情於敍”

如下所述,這兩主要是追述21年來的經歷,陳述出師的理由,抒發報先帝忠陛下的心願。表達方式是寓情於敍。例如第6段在敍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後,又用“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這句充滿感情的話,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隨先帝、為之奔走的艱難歷程,又抒發了他感恩報效的一片忠心。

6、討論問題:“受命以來……深入不毛”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精神?今天應該怎樣認識?

引導學生從作者忠君的同時看到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努力學習,完成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7、小結第三部分層次:回顧歷程,抒發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決心,報先帝忠陛下

五、佈置作業

A:課後背誦課文3—7段;預習翻譯8、9段

B:默寫課文3—7段

課題:出師表(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理解8、9段。培養説話藝術(委婉)

2、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

3、背誦,練習鞏固

教材分析

重點:目標1、2

難點:2

教具: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

抽一中等生背誦課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學生齊讀8、9段,要求讀出作者感情及誠意,創設情境,進入新課。

2、指導翻譯第8段:這一段翻譯較難,老師要多做些點撥

學生先獨立翻譯,教師給予指點,後集體討論解決

3、分析第8段層次:師生共析:

第1句是自請“出師”,表達“討賊興復”的決心,意志堅定

第2句是兩個分句,是分清責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達感激之情

板書:請命出師——表決心

叮囑陛下:用賢臣——興德之言

宜自謀——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遺詔

表達感激之情

4、討論:如果第1句話後面用分號,“以彰其咎”後面用句號,好不好?

明確: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內外責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請命出師的決心,三是內外大臣“興德之言”順勢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謀”,不致使劉禪反感。

自由發言,有道理就行

三、綜合全文,概括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

1、抽查提問:作者寫此文的用意何在?又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遺詔?

明確:意在提醒後主認清形勢,希望他廣開言路,親賢遠佞,完成興復漢室大業。他反覆提及先帝遺詔,也是勉勵後主這個意思。

2、中心思想:指導學生自己歸納(根據三大部分意思綜合歸納)教師抽查二位檢查

3、寫作特點:(講解)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議論,第二部分主要是敍述,無論是議是敍都注入了作者報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曉之以理,寓情於議;第二部分是動之以情,寓情於敍;第三部分是表決心,直抒熱切殷切期望、感激與惜別之情。從以上簡析可知,本文主要特點是議論、敍述、抒情相結合。這種把真摯感情融於議論、敍事之中的表現手法是值得學習的。

此外,本文名句頗多,好讀好記

四、朗讀指導,進行背誦:

同樣要求注意層次性,採用多種方式背誦相結合

五、堂上練習

1、指出下列詞語的引申義(結合課後練習三)A類

崩()秋()闕()駑()鈍()驅馳()

2、解釋下列詞語的古今義:A類

痛恨:古(痛心遺憾)今(極為仇恨)

卑鄙:古(卑劣齷齪)今(身分地位低微)

感激:古(感謝)今(感動、激動)

謹慎:古(小心謹慎)今(認真和慎重)

六、佈置作業

A、默寫全文(可分段進行)

B、熟練背誦全文

C、預習《捕蛇者説》

《出師表》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從教學實際出發首先疏通文意,落實重點字、詞。

2、本文情詞懇切,字字句句動情,指導學生朗讀,在理解作者情意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句中的語意停頓。

3、學習本文以議論為主兼用抒情和記敍的寫法以及語言質樸、感情真摯的特點。

4、瞭解“表”的有關知識,掌握形容詞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5、感悟古人的遣詞造句之美,領會“誠”的含義。

6、瞭解諸葛亮統一中國的願望和親賢臣、遠奸佞,嚴明賞罰,廣開言路等進步主張,批判地繼承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教學重點:

1、瞭解諸葛亮忠心輔佐兩朝的赤誠,瞭解他的施政主張,特別是他對後主劉禪的勸勉。

2、學習並掌握文言詞語和重要語句。

3、學習本文從容不迫,條分縷析的寫法。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從容不迫,條分縷析的寫法。

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顧茅廬”“火燒赤壁”“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户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表的第一流傑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後人所欽仰,正所謂“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書憤》),“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文天祥《正氣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傑作。

二、教師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引導同學注意朗讀時的語調和停頓。

三、解題。

1、什麼叫“表”?這種文體有什麼特點?

明確:

表,古代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我國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國時期統稱為“書”,如李斯《諫逐客書》。到了漢代,這類文字分成章、奏、表、議四小類。“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文心雕龍》)此外,還有一種專議朝政的文章,又統稱“表”。“表”的基本特徵是“動之以情”。《出師表》是諸葛亮在出師北伐前向劉禪(劉後主)的言事呈文。

2、諸葛亮是什麼心情下寫《出師表》的?

明確:

實現國家統一是劉備的遺志,諸葛亮為了實現先帝遺志,在戰略後方日益鞏固的情況下決定出師伐魏。但劉後主卻昏庸無能,聽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後顧之憂。諸葛亮在出師前寫下這篇文章,以懇切的言辭勸説後主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3、“表”這種文體的一般內容和作用。

明確:

“表’’的一般內容是議論和敍事,往往帶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議的一種,常用於向君主陳説作者對國家大事的意見、建議等。

4、“出師表”該如何理解呢?

明確:在出師前對國家大事的意見、建議。

5、本文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寫的?

明確:

寫於蜀漢建興五年蜀漢第一次出師伐魏之前,當時蜀漢已從猶亭戰役的慘敗中恢復過來,既與吳國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亂,所以諸葛亮決定北上伐魏。

四、分析結構,歸納段落。

1、朗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崩殂(cú) 侍(shì)衞 陟(zhì)罰臧否(zàngpǐ)郭攸(yōu)之

費禕(yī) 以遺(wèi)陛下裨(bì)補闕(quē)漏 苟(gǒu)全

斟酌(zhēnzhuó)性行淑均(xìngxíngshūjūn)行(háng)陣

和睦傾頹(qīngtuí)猥(wěi)夙(sù)夜遺詔(yízhào)

庶竭駑鈍(shùjiénǔdùn)以彰(zhāng)其咎(jiù)諮諏(zōu)

2、關於本文的結構,教師要引導學生着眼於“出師”二字。具體地説,一是要看作者對出師後國內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説明出師的理由。這兩個問題弄清楚了,全文的脈絡也就清晰地顯示出來。

明確:

可將本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從當前形勢出發勸説後主繼承先帝遺志,提出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三條建議。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經歷,表達“報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確各方面的責任,向後主提出懇切的期望,總結全文。

五、師生互動,梳理第1段。

1、學生對照註釋,自讀第1段。教師補充註釋。

疲弊:民力睏乏。

誠:果真、實在。

宜:應該。

不懈:毫不懈怠,忠於職守。

侍衞之臣:陪侍、保衞皇帝的近臣。

忠志之士:忠心的將士。志,士心。

忘身:奮不顧身。

蓋:副詞,原來,表示解釋原因。

追:追念。

報:報答。

聖:古時臣下對帝王的尊稱。

恢宏:使志士之氣發揚光大。

妄自菲薄:過分看輕自己。

諫:臣下給皇帝提意見。

2、學生講述大意。

3、引導學生討論下列問題:

(1)為什麼説當時是“危急存亡之秋”?為什麼説“益州疲弊”?

明確:

説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為: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

諸葛亮的戰略思想是聯吳抗曹。但吳國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戰役(即《三國演義》)中講的“大意失荊州”“火燒連營八百里”故事)奪走了荊州全部地區,益州的豪強和南方的夷族統治者也乘機發動叛亂。這時,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國的中心地區即黃河流域,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佔有明顯的優勢;吳控制長江中下游,經濟力量也比較雄厚;只有蜀偏安於西南一隅,處於不利地位。所以説“益州疲弊”。

(2)諸葛亮為什麼向後主提出“開張聖聽”?

明確:

一為發揚光大先帝遺德,激勵振奮忠心為國的臣下士氣;二為避免阻塞“忠諫之路”。“以光先帝遺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譯成“來”;“諮臣以當世之事”的“以”表憑藉,可譯成“用”。

(3)諸葛亮用什麼來鼓勵劉禪?

明確:

諸葛亮用忠臣志士為了報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捨身忘我地效忠職守的事實來鼓勵劉禪,要他看到蜀國具有忠臣竭力,志上效命這個好條件。

4、分析本段的層次。

六、佈置作業。

1、熟讀第1段,背誦重點詞句的解釋。

2、預習2—5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第1段朗讀及重點語句的解釋,導入新課。

二、師生互動,講讀第2段。

1、指名一學生朗讀這一節,教師糾正其中的錯誤。

2、學生自主學習這一節,藉助註釋和資料翻譯這節。

3、指定學生講述這一段的大意,並點撥下列詞語:

宮中:借指皇帝宮廷裏的官員。

府中:借代丞相府的官員。

陟罰臧否:陟,提升,提升官吏;罰,懲罰;臧,善;否,惡。臧否,褒貶,評論人物的好壞。

異同:偏義詞,意偏“異”。

昭:表明,顯示。

4、分析這一段的結構層次。

三、師生互動,講讀第3—5段。

1、齊讀後指名學生講述大意。

2、教師重點點撥有關詞句:

此皆良實:良,善良;實,誠實。這裏指善良、誠實的人。形容詞作動詞。

以遺陛下:以之遺陛下,省略句。

裨補闕漏:裨、補,同義詞,補助、彌補。闕漏,缺點和疏漏之處。闕,同“缺”。

有所廣益:廣和益都是形容詞作動詞,擴大增多。全句的意思是:得到更多的成效。

悉以諮之:悉,全部,都;諮,詢問。悉以諮之,即“悉以之諮之”,都拿來問他們。

所:處所。

此先漢所以興隆也:這就是西漢興旺發達的原因啊!所以,……的原因。

傾頹:衰敗,垮台。

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作法感到痛心遺憾。這裏包含着必須吸取前代皇帝“親小人,遠賢臣”的反面教訓。作者不便提及劉禪的“親小人”,因而稱引先帝,以先帝的“歎息痛恨”來引起劉禪深思。

3、分析這三段的結構層次。

四、課堂探討。

諸葛亮寫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麼?

明確:

主要用意是希望後主“親賢臣,遠小人”。其理由是:(1)“開張聖聽”“嚴明賞罰”是對劉禪“親小人”而言;(2)在人事安排上,為劉禪創造了“親賢臣”的條件,強調親賢遠佞是關係到國家存亡的大事;(3)親賢遠佞思想是貫穿全篇的。結尾部分,要劉禪聽取賢臣的“興德之言”。

五、佈置作業。

1、熟讀2—5段,背誦第5節及其中重點詞句的解釋。

2、預習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情況,指名背誦第5段,並提問文中重點詞句的解釋。

二、自讀第6段,完成下面的練習(出示投影片)

1、選擇題。

(1)“卑鄙”的意思是()

A.(語言、行為)惡劣,不道德。

B.見識淺陋。

C.地位低下。

D.低微而鄙俗。

(2)“爾來”的意思是()

A.從那時以來B.你來C.算來D.從來

(3)下列句中“顧”的解釋相同的兩句是()

A.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B.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

C.將軍宜往駕顧之

D.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4)下列句中“以”的解釋相同的兩句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一兒以日初時遠,而日中時近也

C.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今以蔣氏觀之

E.吾必盡吾力以拯吾村

F.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不求聞達於諸侯”這句話的意思是()

A.不謀求聽到關於諸侯的事情

B.不謀求在諸侯中做官揚名

C.不謀求讓人知道我到諸侯那裏去了

D.不想與諸侯商量大事

(6)“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許先帝以驅馳”全句的意思是()

A.自己很有才能,因而先得先帝看重

B.追術當年三顧之遇,表明忠於蜀漢的歷史原因

C.先帝恩寵備至,自己感恩戴德

D.讚揚先帝的知遇之恩,委婉批評後主不器重自己

2、“二十有一年”中的“有”同。

3、將“諮”字組成一個雙音合成詞,將“三顧臣於草廬之中”縮為一個成語。

4、翻譯“受命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參考答案:

1、(1)D(2)A(3)A、C(4)A、F(5)B(6)B2、又3、諮詢三顧茅廬4、(略)

三、指名學生説説第7段的大意。教師重點講解有關詞句。

以傷先帝之明:以致損傷了先帝的知人之明。

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讓我能用盡自己平庸的才智,剷除奸邪兇頑的敵人。庶,差不多。

四、討論問題。

1、北伐中原的條件是什麼?

明確: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受命以來……深入不毛”這一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今天應該怎樣認識?

明確:

這句話概括了作者“受命以來”的心情和行動,説明他時刻以“報先帝”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顧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準備工作。

五、分析第三部分的結構層次。

六、師生互動,講讀8、9段。

1、學生朗讀這兩段課文,並指名講述大意。

2、教師重點點撥:

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以,表示目的,譯為“來”。

3、分析結構層次。

七、歸納中心思想。

明確:本文以懇切的言辭勸告劉禪繼承先帝遺志,開張聖聽、賞罰分明、親賢遠佞,修明政治,從而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也比表達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先主感恩圖報的一片深情。

八、歸納本文的寫作特點。

1、以議論為主,兼用抒情和記敍。

第一部分寓情於議,第二部分寓情於事,最後一部分談各方面的責任,也表達了完成先帝遺願的決心。具體説來有三方面特點。

(1)反覆提及劉備的遺言、“遺德”、“遺詔”,在文章的重要關節無不提及“先帝”,處處從先帝説起,時時提先帝遺訓。全文僅600多字,竟先後13處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勵劉禪“光先帝之遺德”,“深追先帝遺詔”,以完成先帝未竟大業。

(2)常從自身的經歷、體驗和感情談起,以自己忘身憂國的一腔忠貞來作為對後主的激勵。

(3)處處從“陛下”的帝業、威望、聲譽着想。

由於上面三個特點,使本文達到了“忠言不逆耳,辭切見情深”的藝術效果,使劉禪再昏庸糊塗也當欣然聽取,甘願採納。

2、語言樸素無華,字斟句酌。

形成這一特點的原因是:

(1)與受表者的對象有關。劉禪本人的年齡識見,文化素養,決定了該文語詞樸實,叮嚀周備。

(2)寫表與受表者之間特殊關係,決定了該表委婉、懇切、字勘句酌的特點。諸葛亮是後主的臣,但又是後主的長輩,劉備臨終時雲“以父事之”。

陸游雲:“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

九、課外拓展:再讀課文,思考討論下面的問題。

1、討論:你對諸葛亮的看法怎樣?

明確:

(1)諸葛亮與劉備的關係。

諸葛亮追隨劉備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圖報,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他出輔劉備時,劉備的地位尚未鞏固。他竭忠盡智,終於使蜀漢地位漸趨安定。公元223年劉備臨終時,把劉禪託付給他,並要劉禪“事之如父”。諸葛亮也一心希望劉禪成功,並無絲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對劉備父子,真是一片至誠。

他的圖報就是以貫徹他的政治主張為最終目的的。二十多年來,他辛勤創建西蜀,還要進一步“北定中原,興復漢室”。所以在適當時機,準備出師,並提出自己的意見。

(2)《出師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為諸葛亮對劉備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國事看成是自己的責任。他在給劉禪的表中,不但通過形勢的分析,在理論上提出自己的意見,並且作出具體安排,而且還通過自敍身世,在感情上表達自己“報先帝”“忠陛下”的意願。劉禪是君,但是無能,諸葛亮受劉備之託來輔佐劉禪,是老臣,是“長輩”,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諸葛亮對劉禪上表,既是臣對君的陳説,又是“長輩”對受託照顧的人的殷切期望。為了能使劉禪感動,所以不但導之以理,而且動之以情。在語氣上既恭敬,又懇切,充滿諄諄囑咐的意思。《出師表》之所以有這麼強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們君臣關係與眾不同所決定的。

(3)區別歷史事實中的諸葛亮和傳説中的諸葛亮。

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有政治遠見,能對複雜的形勢進行分析並從中找出規律,定出方針。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賞罰嚴明,恩威並施。其他如開發生產、發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歷史價值。他還很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張修身養德,志向高遠,這些精神,多可借鑑。

傳説中的諸葛亮,已被作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帶有神話色彩的傳説,是不能當作史實來看的。

(4)小結。

封建社會推崇諸葛亮,或由於他助劉興漢是正統,或由於他受了知遇,一生盡忠,是忠臣的典型。人們今天肯定諸葛亮,主要是因為他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於他的“忠”,我們應當賦予新的內容。例如《後出師表》中説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現在已被賦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新義。

十、佈置作業。

1、背誦6——8節課文及其中的重點詞句。

2、完成《學案》。

附板書設計:

出師表

開張聖聽

分析形勢——-——提建議賞罰分明

親賢遠佞

報先帝

自敍經歷————-表忠心感恩圖報

忠陛下

嚴於律己

點明主旨————-明責任嚴格要求朝廷諸臣

向後主提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