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三政治歷史唯物主義二輪複習教案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8.22K

高三政治歷史唯物主義二輪複習教案

歷史唯物主義知識點一: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

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

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一方面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與社會存在不是同步的。從根本上説,社會意識隨着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但它有時會落後於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於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另一方面,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能促進社會存在的發展;落後的社會意識則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2.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及其規律

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相互作用和矛盾運動,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和矛盾運動。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由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構成)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係的變革。當生產關係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係不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表明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繫,這就是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指一定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以及該社會的各種思想觀點和社會意識形態。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構成一定社會的基本形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築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後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發展,阻礙社會前進。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體現了兩者之間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繫,這就是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3.社會發展的實現方式

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

在階級社會裏,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鬥爭實現的,階級鬥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但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過社會主義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改革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4.人民羣眾及其作用

人民羣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1)人民羣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在社會物質財富的生產以及生產力的發展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勞動羣眾,但從事腦力勞動的知識分子也起着重要作用)。(2)人民羣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羣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的源泉,人民羣眾不僅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物質條件,還直接創造了豐富的社會精神財富)。(3)人民羣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羣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革社會關係,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人民羣眾既是社會革命的主體,也是改革的主體)。

5.羣眾觀點和羣眾路線

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黨的羣眾路線的基本內容是:相信人民羣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羣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羣眾學習。

羣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黨的羣眾路線基本內容是:一切為了羣眾,一切依靠羣眾,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

堅持羣眾觀點和羣眾路線,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併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6.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是指一事物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和功能。它涵蓋了各個不同領域事物的價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會形成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這就是價值觀。價值觀屬於社會意識,對人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價值觀影響着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價值觀影響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一個人選擇什麼樣的人生道路、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指導下進行的;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嚮導,是我們能否擁有美好生活的航標)。

7.人的價值

人的價值是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個人價值是指人的自我價值,即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社會價值是指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就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奉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人生活在社會中,總是需要依靠社會創造的財富來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一個人付出了心血和勞動,滿足了社會和他人需要,同時,自己也能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得到社會對自己價值的承認,從而實現對自我的滿足。

評價一個人的價值,主要看他的貢獻。人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對某個人或某個集團的貢獻,但最根本的是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

8.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人們對事物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以及滿足的程度作出判斷,就稱為價值判斷。人們在價值判斷基礎上進一步作出的選擇,就是價值選擇。

各種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社會存在在不同人的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人們選擇的目標能否實現,實現的程度如何,取決於人們的認識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因為隨着時空的推移和條件的改變,一定事物的價值以及人們關於它的價值觀念也會發生變化。把握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有助於我們正確評價歷史和現實中的各種價值觀念,防止簡單化和片面化傾向;有助於我們的價值觀念與時俱進,從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進行正確的價值選擇。

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就不同。在階級社會中,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階級性。面對同一事物或行為,不同階級和階層的人會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由於人們的階級立場,利益出發點以及時間、地點和條件的不同,勢必會產生價值衝突,做出不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我們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羣眾的利益作為最高價值標準。當個人的利益與人民羣眾的利益發生衝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羣眾的立場上進行價值選擇;當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衝突時,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

9.人的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1)勞動創造價值。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途徑。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創造價值;一個人在勞動中創造的財富越多,意味着他為滿足社會和人民的貢獻就越大,他自身的價值就越大。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自由地彰顯和發揮自己的智力和體力、意志和情感,從而實現和證明自己的價值。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是創造人類美好生活,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

(2)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這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客觀條件。個人是社會中的個人,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社會。比較個人社會更帶有根本性和決定性意義。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強調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並不否認追求人的個性發展。個性不應該表現為人的怪異和陋習,而應該表現於對他人、對社會的獨特的貢獻方式。

(3)在砥礪自我中實現價值,這是實現人生價值的主觀條件。實現人生價值需要人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的各方面的素質;需要樹立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堅持正確的價值觀。

歷史唯物主義知識點二: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1)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

(2)社會存在的決定作用(性質、變化發展)

(3)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不同步、反作用)

圖示如下:

2.社會發展的規律與趨勢

(1)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矛盾運動

(2)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前進、上升

(3)社會發展的實現方式(階級鬥爭、改革)

(4)改革(含義、根本目的、強大動力)

3.人民羣眾

(1)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社會變革)

(2)堅持羣眾觀點

(3)堅持羣眾路線

4.人的價值

(1)人的價值的含義(社會、自我)

(2)人的價值的評價(物質、精神)

(3)人的價值的實現(勞動奉獻、社會條件、自我砥礪)

5.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1)價值觀及其導向作用

(2)價值判斷和選擇的客觀性

(3)價值判斷和選擇的社會歷史性

(4)價值判斷和選擇的差異性(階級、需要、認識能力等)

(5)價值判斷和選擇的最高標準

三、重點關注的幾個問題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

2.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3.堅持羣眾觀點和羣眾路線

4.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5.人的價值及其實現

四、經典練習(2011年新課標文綜卷第39題)

39.(26分)閲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媽祖被譽為“海上女神”,傳説媽祖姓林名默,宋代時出生在湄洲灣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內)。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濟世。媽祖去世後,人們在湄洲島建廟祭祀。宋元以後,隨着閩南海上貿易和漁牧事業的發展,船工漁夫越來越多。媽祖信仰越傳越廣。媽祖從湄洲逐漸走向世界,據統計,目前世界上有媽祖廟5000多座(其中中國台灣800多座、港澳地區50多座),遍佈20多個國家和地區,信奉者2億多人。每逢媽祖出生和昇天紀念日,福建、台灣、香港、澳門等地都隆重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弘揚媽祖信俗藴涵的傳統美德,促進文化交流。近年來,到湄洲來祭祀媽祖的台灣同胞、香港同胞、澳門同胞和海外華裔、華僑越來越多,媽祖文化日益成為凝聚華人、華僑的重要精神紐帶。

2009年,媽祖信俗被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1)結合材料和所學文化生活知識,説明為什麼媽祖文化具有凝聚華人、華僑的作用。(10分)

(2)運用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原理,説明媽祖文化為什麼千餘年綿延不絕,不斷髮展。(12分)

(3)結合材料並根據所學的文化生活知識,就如何更好地發揮媽祖文化的作用提出兩條建議。(4分)

答案:(1)媽祖文化影響廣大華人、華僑的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豐富其精神生活,滿足其精神需要,促進了文化交流,有利於增強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

(2)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隨着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發展,但具有相對獨立性。媽祖文化隨着社會變化而發展,同時又在世代相傳中保留着基本特徵,具有相對穩定性。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媽祖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着積極作用。

(3)挖掘媽祖文化藴含的傳統美德,促進思想道德建設;發揮媽祖文化的凝聚作用,促進兩岸文化交流;擴大媽祖文化的影響,擴大中華文化在全球的影響;賦予媽祖文化新的時代內容,更好地發揮其精神紐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