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到民間採風去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47W

到民間採風去教案精品多篇

具體過程 篇一

1、蒐集民諺:

由於民諺來自農村,隨着科學技術的發達,有許多農諺已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隨同着歲月的流逝而逐漸被人們淡忘。所以,要想真正地獲得第一手資料,要特別關注那些年長的老者。

為了方便他們採訪,我首先給同學們上了一堂文明禮儀課,教會他們如何深入調查,如何文明採訪,如何使用採訪工具(錄音機、照相機等),如何尊重老人等等。為了方便工作,我們還請了地方文史研究人員來指導他們確定採集的地點和採訪的對象。

2、閲讀理解:

要教會同學如何閲讀自身蒐集來的民間農諺和理優秀論文章,這可不是一件小事。在閲讀的過程中,我們要求同學不搞信息封鎖,提倡資源共享。通過互相交流,拓展閲讀視野。我們給他們耐心講解農諺的一般特點、閲讀的基本方法、怎樣進行比較、如何欣賞等等。其中方言的演變是我們研究中的一大難題,因為有些蒐集到的民諺由於太久遠,現代人已不能準確理解其內在含義了。為此,我們又特地邀請了地方的方言研究專家來協助同學閲讀理解。

3、深入研究:

在充沛閲讀的基礎上,我們將同學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對他們不懂的問題要適時點撥,如農諺的歷史演變,農諺的時代性、人民性、地域性等特點。經過討論研究後,同學們的觀點基本一致,便教他們如何去歸納總結自身的觀點。同學們又集中在一起畫呀,改呀。不久,一張張“觀點彙總圖”便誕生了。

4、撰寫優秀論文:

如何將自身的研究效果撰寫成文呢?此時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對於他們的研究效果持欣賞的態度,並對優秀論文寫作提出相關要求。當然,我們絕不能以規範的'學術優秀論文的規範來衡量它,只要同學在文章中有自身的獨特視角、獨立考慮和獨到見解就行,哪怕是胡思亂想,異想天開(當然沒有實踐的胡編亂造是不行的)。因為,他們所獲得的生活體驗和研究經驗也許是他們在書本中永遠也學不來的。

和同學研究性學習效果 篇二

沭陽地方農諺《九九歌》評析

寒假裏我們到民間採風,在幾位老人的協助下收集到了我們沭陽的兩首農諺──《九九歌》。仔細讀來,深感韻味無窮,我們不由為我們先祖們的智慧所驚歎。沭陽雖不是什麼人傑地靈的地方,但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藴。千百年來,祖先們在這塊大地上辛勤勞作,發明了絢爛的民族地方文化。我們收集到的這兩首《九九歌》,不但對計算氣候時令十分方便,而且它通俗形象,內容豐富,涉和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與準確性。充沛地顯示出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也透視出沭陽地方文化深刻的內涵。

《九九歌》之一

一九和二九,滿天寒氣冷颼颼;三九尖嘴九,滴水變成凍琉琉;

最冷是四九,冰上行人結隊走;五九回陽九,沿着河岸插楊柳;

六九解凍九,漸漸舒開兩隻手;屈指數七九,脱下棉衣把路走;

時節交八九,家家户户犁耙修;張口説九九,牛鞭遍野響不休;

九九盡了九,冬去春來花草稠。

《九九歌》之二

扳指數九冷風來,毛衣外套滑雪衫;二九天氣變了臉,大衣毛帽不支(頂)寒;

三九四九冰封河,火爐旁邊讀報刊;五九禽畜圈裏看,牛生新犢雞下蛋;

五六七九春色新,韭黃青菜綠茵茵;八九吹面風不寒,收拾農具忙生產;

數九盡了草木青,紅紅綠綠新春衫。

通過閲讀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這兩首民諺有如下特點:

一、豐富的文化內涵

這兩首農諺每首隻有短短九句或七句,但卻包括着豐富的文化內涵。

《九九歌》的命名,反映了沭陽人民的文化價值取向。我們中華民族向來以“九”為大,認為“九”是最吉利的數字,如“九九重陽”、“九九歸一”、“九五之尊”、“一言九鼎”等等。名為《九九歌》,第一首歌正好九句,暗合“九”意。由於五六七九天()氣的變化不太大,所以第二首便合三為一:五六七九春色新,韭黃青菜綠茵茵。讀起來更加簡潔易懂。

另外,從一些語句中可以透視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審美觀。我們知道,“紅色”是喜慶的象徵,“綠色”充溢了生命的活力。紅綠相配不只符合大自然的配色規律,而且具有一定的藝術魅力。充溢智慧的沭陽人民也許早已發現了這一規律,沭陽的俗語中便有“紅配綠(方言讀lu,入聲),看缺乏(看不厭)”的説法。所以第二首諺語便有“紅紅綠綠新春衫”之説。

二、形象生動的語言

兩首農諺中使用了許多方言俗語,當地人讀起來倍感親切自然,充沛表示了地方語言特有的憨厚和深刻,即便是外地人也能從中品味到其語言的形象性、生動性。如“尖嘴九、交、凍琉琉”等詞。“尖嘴”在沭陽方言中意為“厲害、刻薄”,如,“這個人尖嘴毛脣的”,在這裏充沛表示出天氣的乾冷無情;“交”在沭陽方言中為“到”意,如“他交新年十八歲了”。“凍琉琉”指冬天雨雪天在屋檐下結掛成的冰柱,在本地還常用來指透明的物體,如稱玻璃球為“琉琉球”。

還有一些表示物象的詞語,準確地表示出數九天不同時節人和物的不同表示。有的再現了數九寒冬冰天雪地的酷冷,如:滴水變成凍琉琉。有的寫出了寒冬中人們行動的艱難,如:冰上行人結隊走。有的寫出了春回大地,人間煥發出的新春喜慶氣息,如:沿着河岸插楊柳、冬去春來花草稠、數九盡了草木青、紅紅綠綠新春衫。

在言語表達中,兩首農諺充沛體現了民歌的感情樸素、純潔、活潑的特點。如有一處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來表情達意,如:二九天氣變了臉。寫出了二九天氣的寒冷無情,變化無常,時而寒風凜冽、寸步難行,時而北風呼嘯,滴水成冰。我們也能從中想像出人們在風中縮頭攏袖的情景,形象生動,表意深刻。

三、真實獨特的感受

這兩首農諺,把人們在不同時節通過各種感官所獲得的不同感受描述得淋漓盡致。如通過視覺來寫時令景物的變化,如:冬去春來花草稠、韭黃青菜綠茵茵、紅紅綠綠新春衫、數九盡了草木青;通過觸覺來寫人對冬季來臨的無奈和對春回大地的喜悦:扳指數九冷風來、滿天寒氣冷颼颼、漸漸舒開兩隻手、八九吹面風不寒;從聽覺上來寫入冬後寒流南下,北風呼嘯的獨特感受:一九和二九,滿天寒氣冷颼颼;還有寫了春回大地,牛鞭不絕於耳的聲響:牛鞭遍野響不休。

這兩首諺語,還形象巧妙地通過入冬以後人們隨時令而變的所有衣着打扮來表示對冬天的切膚之“感”,如:毛衣外套滑雪衫、大衣毛帽不支寒、脱下棉衣把路走、紅紅綠綠新春衫。

四、鮮明的時代特徵

尤其讓人欣喜的是兩首農諺雖同出一地,形式上如出一轍,但內容卻有所不同,從中可以透現出民歌的人民性和時代性特點。

幾千年來,農業生產一直是華夏兒女生存發展的根本。一年之計在於春,作為勤勞的農民,最緊要的應該是適時而耕、和時勞作。農事大於一切,所以要“家家户户犁耙修、收拾農具忙生產、牛鞭遍野響不休”。當然也充沛反映了過去人們生產力水平的低下,從事農業生產仍然要依靠蠢笨的木製農具和工作效率極低的耕牛。而在第二首中,卻出現了帶有鮮明時代特徵的現代的時髦名詞:毛衣外套滑雪衫、火爐旁邊讀報刊。這些名詞的出現,充沛地表示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精神文明的追求。前後對比真可謂是滄海桑田,翻天覆地!

五、科學準確的結論

這兩首農諺還形象地揭示了生物的週期性現象與時節氣候的關係,與現代科學家竺可楨的物候學理論研究效果竟不約而同,如:五九回陽九,沿着河岸插楊柳;九九盡了九,冬去春來花草稠。

農諺中“五九回陽九,沿着河岸插楊柳”之説,這裏的“回陽”是有科學依據的。地理學、天文學研究標明,從冬至日也就是開始數九之日始,太陽已從南迴歸線漸漸向赤道轉移。到了五九時節,天氣明顯變暖,太陽也離人越來越近了,當地的農民的“回陽”之説正與此不約而同。

從氣候、物候和農事活動的實際考察來看,這兩首歌不只適用於我們宿遷一帶,還大體適應於黃河流域,對於指導農副業生產和日常生活,都有一定的作用。

“當然由於我國地域遼闊,氣温變化、氣候寒冷的程度不同,《九九歌》也因地而異。晉冀魯豫等北方地區流傳的是:“一九二九莫伸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江浙滬等南方地區流傳的是:“頭九暖,二九寒,三九凍得百鳥亂,四九臘中心,凍死臘蟲精,五九四十五,刀斬勿入土,六九五十四,再冷無意思,七九六十三,衣帽兩可挽,八九七十二,貓狗找陰地,九九八十一,百草報青葉。”這些都生動地反映了冬至後的八十一天中,氣温變化的客觀規律。但不知怎的,讀起來好像都沒有我們所採集到的這兩首農諺親切自然,因為它語意中還透着一股家鄉的泥土氣息和甘醇如酒的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