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有效教學十講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07W

有效教學十講心得體會多篇

有效教學十講心得體會篇1

今年暑假我認真學習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書中關於課堂有效教學,餘教授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上為老師們進行剖析和策略指導,我們看到了餘教授敏鋭精闢的觀點,看到了他關注教育現實狀況的求真精神。在書中用一些生動的比喻、經典的案例,來分析有效教學的概念、規律和改進的方法,讓我們一點一點展開思考。其中的第一講《教學的有效性》讓我對有效教學感受頗多。結合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下面就談談我的一點感悟:

教學的有效性是本書的主題,把教學的有效性擺在第一講,勿庸置疑,教學有效性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共同追求。教師追求教學的有效性就應該像我們每個人追求幸福一樣。餘教授把有效性看作是課程改革成敗存亡的命脈。通過過玉米地掰玉米這個隱喻形象地指出學習的有效性三個方面指標:

一、學習速度;

二、學習結果;

三、學習體驗。

首先,學習速度實際指的就是學習效率,即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要有“學習時間是有限的”意識,還要有非學習時間,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以犧牲兒童的健康,更不能以犧牲兒童的天性和品性來獲得所謂的有效性、獲得學業成績。

其次,學習結果就是經過學習學生所發生的變化、進步和取得的成績,是有效性的一個核心指標。兩個指標更重要:A、智慧含金量,到底是靠時間、死記硬背、機械操練得來的,還是靠自己的思考、興趣、創造性的思維獲得的;B、學業成績本身內含的智慧價值,考的是知識性題目,還是必須經過創造性的思考才能解決的問題。

第三,學習體驗,這是一個內隱性指標,即讓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是一種享受,才能夠養成學習習慣,才能夠確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一直以來我們對這方面關注太少了。

以上是關於有效的學,學生學的是否有效,關鍵在老師。學生花了很多的時間、很大的精力而取得的成績卻不大或者説取得的成績都在表面,學生沒有從根本上獲得提高。為了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狀況,對於我們老師來説就存在一個有效的教的問題。

有效的教指的是教促進學,一種是直接促進,另一種是間接促進。直接促講是指教師講完後,學生學得更快、更容易、更深層次。間接促進指通過教師教,學生從中慢慢悟出了學習的道理,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即教是為了不教,有效的教意味着通過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發展首先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綜合性得以發展;其次發展應該着力於“最近發展水平”;第三發展的機制有兩種,預設性的發展和生成性的發展,兩者都要關注;第四發展的時間,要樹立一種為學生終身發展負責的教育理念;第五在教的過程中,教師本人也應該得到發展。

對於有效的教,我的看法是:

一、要認真備課,精心設計課堂教學。

學生獲得知識,主要在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關鍵在於備課。 1、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是實施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課堂教學就必須具備有效的教學目標,而有效的教學目標的設計首先就是準確和明確。目標的制定既要重視學生對知識的適度掌握,更要重視培養學生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2、要想使課堂真正有效,精益求精的教學設計是必備的環節。因此,對於教師來説,就必須要精心設計課堂每一個環節,而且要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目標來設計。我們課堂教學的目標明確,學生的課後學習有目標,檢查又環環相扣,教學的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了。

二、要以學生為本,用真愛構築課堂

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學生能夠不斷的獲得美好的心靈體驗。引用餘教授的話:“成功的體驗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好好學習的願望。”實現課堂教學從觀念到行為的轉變,改變以往以單純傳授知識為手段的做法,對學生的感情、態度、價值觀給予更大的關注,創造一種別具一格的教學模式,才能使自己的課堂更富人性化,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優化教學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就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興趣之上。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境地。教學中我們要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學習熱情,帶着興趣學習是教學的一個最簡單的有效法則。

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是教學研究的一個永恆課題。《有效教學十講》這本書通過簡明易懂的語言和深入淺出的案例向我們逐漸推開了如何使我們的教育更有效這扇大門,對於我們的日常教育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我將繼續深入研究,爭取更大的進步。

有效教學十講心得體會篇2

暑假伊始,帶領全校教職工一起研讀《有效教學十講》。餘森教授以“對人的成全”為內在尺度,通過對堂教學耐心、細緻的省察,見微知著,道出許多啟人心智的關於有效教學的獨特見解。這是餘教授二十幾年對堂教學觀察、思考所積澱下的智慧結晶,讓人眺望到了教育中迷人的內景。

雖然只學習了前五講,但是發現,平時教學實踐中的許多想法在這裏得到了驗證,許多困惑在這裏得到了解答。怎樣的教學才是有效教學?在書中餘教授把新程的改革説得很透徹,新程教學就是要把以前的教學模式個大改變,教師的教學就要花最少的時間獲得最好的效果,給學生更大的空間去發展個性,拓寬知識面。這就是有效教學的全部內涵。

讀着前五講,有很多體會和感觸,其中最深刻的有三點:

一、要從實際出發,注重拓展的有效性

?國中歷史程標準20xx版》提出了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倡導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方式的創新,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為了貫徹這一新程的理念,在教學中曾出現了“拓展探究熱”,只要能與堂教學內容扯上點關係的就要拓展,老師在堂上花很多的時間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卻不加引導。過分拓展的結果是造成了寶貴的堂教學時間的無謂浪費,忽視了本內容的教學。

二、要重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在堂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自認為設計得非常巧妙的一個問題提出後,學生並沒有積極迴應?創設一個感覺良好的教學情境學生並沒有積極參與?這時我們常常會責怪學生基礎差,複習不及時,學習不主動。很少反思自己提出的問題、創設的情境是否與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生活經驗相匹配。

讀了餘教授這本書,我瞭解到了關於學生的“現有發展區”和“最近發展區”的理論,餘教授指出:學生不能獨立解決,須在老師教導下,通過同學間的合作、幫助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就處在最近發展區,教學正是要立足現有發展區,針對最近發展區的問題展開。還指出:有效堂應該運用靈活的方法,適應學生的實際和內容的要求。學生的參與程度與教師傳授知識的難易程度關係很大,如果知識難度超出了學生的理解能力,脱離原有的知識基礎,學生會心有餘而力不足,如果知識過於簡單,學起毫不費力,學生就會感到厭煩。只有難度適中,才能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積極的內心體驗,以高漲的情緒從事學習,充分激發思維能力,形成良好的堂氣氛。

這個理論讓我受到許多啟發,這不就是要求我們在備時充分地“備學生”嗎?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善於開發和利用國中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堅持正面引導,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拓展性的歷史閲讀。反思我們平時的教學,往往只關注教材,關注教學環節,卻很少去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設計的教案因為不符合學生實際而讓堂教學變成了教師的“獨角戲”,難以生成有效的學習成果,堂教學的有效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要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關係

預設是堂有效學習的基礎,沒有預設即前的精心準備——備,堂上就毫無法;沒有生成,再好的預設也無用武之地,這就不能活學活用,也就失去了教學的最終意義。於是,如何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辯證關係,如何精心預設,如何促進生成,就成為新程背景下的歷史堂教學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

新程強調重視生成,這是眾所周知的,但餘教授在書中也為我們列舉了一些生成的誤區,特別是指出了重視生成並不表示可以忽視預設,並強調有了精心的預設才會有精彩的生成。

如何預設?還是應“備學生”,“瞭解學生學習的客觀規律,把握本班學生的知識經驗背景和思維特點、興趣點、興奮點,把握思維活動的走向。”的確,“備學生”是一節成功的重要條。

預設應是一種基於“生成”的預設,這樣才有利於教育創新,有利於學生的發展,使堂更得心應手。完整的教學目標應是預期性目標和生成性目標的和諧統一。在教學目標的設計時思路可以是:師生互動——產生與預期目標不同的問題——提出新目標——產生新問題——尋找新方案——提出更高的追求目標。這樣將更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究學習能力和以人為本的價值觀的形成,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而教師也在“動態生成”的教學中獲得生命的活力與價值。以生為本,在預設中充分地尊重學生,提供學生探索“未知”的空間,這種全方位的預設就能使教師適時關注堂生成的新情景、新內容、新方法、新過程,關注學生在堂中個性化的生命活動,從而體現真正意義上的“以學定教”。

提高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師追求的永恆主題。蘇霍姆林斯基説:“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詩人。”同樣,只有當教師站的足夠高時,才能駕馭堂,才能讓堂教學的有效性落到實處。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只有時常總結、不斷反思,終身學習。

有效教學十講心得體會篇3

“有效教學”是課程改革深入推進過程中,提出的一個重要命題,我認真學習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書中關於課堂有效教學,餘教授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上為老師們進行剖析和策略指導,我們看到了餘教授敏鋭精闢的觀點,看到了他關注教育現實狀況的求真精神。書中所寫並沒有停留在運用深奧理論進行繁瑣分析的層面上,而是更多的配合一些生動的比喻,經典的案例,來分析有效教學的概念、規律和改進的方法,讓我們一點一點展開思考。其中的第一講《教學的有效性》讓我對有效教學感受頗多。結合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下面就談談我的一點感悟:

一、“過玉米地”的啟示

什麼是有效教學?這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但新課程賦予有效教學新的含義。餘教授講的“過玉米地”的故事,形象生動地闡釋了這個問題。

在過玉米地的比賽中,有的的人跑得最快,先到目的地,但兩手空空,一個玉米棒都沒有掰到;有的人掰了很多玉米,但走得太慢,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有的人跑得快,也掰得多,但渾身是傷;還有的人,既跑得快,又掰得多,還沒受傷,所以感覺很快樂。在這些穿越玉米地掰玉米的人中,誰是最有收穫的?第一個人跑得快卻一無所獲;第二個人得到的多,卻很費時;第三個人跑得快,獲得多,可傷了身體,代價也很重;第四個人跑得快,得到的多,還很快樂。答案很明顯,最後一個是也。

過玉米地掰玉米的結果是以是否跑得快、掰得多、不受傷且快樂幾項指標綜合衡量的,最後一個過玉米地的人才是最有效的。那麼教學呢?教學是否也要考慮學習的速度、獲得的結果和學習的過程各項指標呢?很明顯,無所獲的學習,無論多麼快樂,是不能稱為有效的,因為獲得知識是學習的第一要務;花費大量時間獲得的知識是低效的,因為它往往以犧牲學生大量的休息時間為代價,以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代價獲取知識的做法是得不償失的;被看1做是一種沉重負擔的學習不但無趣,還隨時會終止的,現在的很多孩子一旦考上大學,便再也沒有學習的熱望,為完成學業而歡呼雀躍的人不是少數的,因為,他們認為學習的痛苦是難以言喻的,解脱的辦法就是不再痛苦地學習。這樣的學習因為沒有樂趣,也就沒有了生命力,是過早夭折的。因此,有效教學不得不考慮獲得知識的時間、結果和過程三個要素,速度、結果和體驗是有效教學的三個關鍵指標。

有一定的速度,獲得必須的結果,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充分的體驗,是考量新課程有效教學的綜合指標。

學習的有效性三個方面指標:

一、學習速度;

二、學習結果;

三、學習體驗。

首先,學習速度實際指的就是學習效率,即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要有“學習時間是有限的”意識,還要有非學習時間,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以犧牲兒童的健康,更不能以犧牲兒童的天性和品性來獲得所謂的有效性、獲得學業成績。

中國內地排第一名,第二名是韓國,但我們就比韓國多一分左右,而我國學生課後花在數學學習上的時間是韓國學生的三倍,這一分成本就太高。

第三,學習體驗,這是一個內隱性指標,即讓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是一種享受,才能夠養成學習習慣,才能夠確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一直以來我們對這方面關注太少了。

以上是關於有效的學,學生學的是否有效,關鍵在老師。長久以來我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導向將我們帶向了一個尷尬的境地。學生花了很多的時間、很大的精力而取得的成績卻不大或者説取得的成績都在表面,學生沒有從根本上獲得提高。為了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狀況,對於我們老師來説就存在一個有效的教的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綜合性得以發展;其次發展應該着力於“最近發展水平”;第三發展的機制有兩種,預設性的發展和生成性的發展,兩者都要關注;第四發展的時間,要樹立一種為學生終身發展負責的教育理念;第五在教的過程中,教師本人也應該得到發展。

二、“陳鬆泉老師”的啟示

陳鬆泉,一個年輕且富有創意的老師,改變教師教學生學的傳統教學模式,把課堂還給學生,由學生自己選擇學習內容並自主擬定學習目標,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安排學習。想想,他的學生會是多麼的幸福,而他的教學,又要接受怎樣的挑戰?

學生能夠自己選擇學習內容,自主擬定學習目標,根據自己的需要安排學習,這是一個多麼理想的自主學習的境界。這樣的教學境界不要説對國小生很難,就是對中學生來説,也是不容易實現的。所以,對於國小生來説,這樣的目標還比較遙遠,尤其是對於那些實效還沒有真正落實的課堂來説,還是海市蜃樓。國小階段的孩子,最關鍵的是學會,學會必要的知識技能,學會必要的學習方法,只有先學會,才有可能會學,學會是國小階段有效教學的第一指標。國小生年齡太小,知識和生活經驗比較缺乏,難以一下子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尤其離不開教師的指導,但教師的指導不是包辦。教師應合理引導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獲得獲取知識的方法。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知識,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才有可能實現真正意義的自主學習,否則,自主就有可能導致自流,加劇無效學習。目前的課堂,教授知識的多,教給方法的少,學生無法擺脱對教師的依賴,難以實現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的能力不能一蹴而就。就國小語文教學而言,教師應在教學的各個階段適時、適當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第一學段,關鍵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濃厚的學習興趣。第二學段,要重點引導學生積累語言,發展語感。這一時段是學生從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轉化的關鍵時期,對於學生學會語文學習尤為重要。第三學段,應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適當弱化教師的指導作用,為學生進一步的學會學習創造條件。

三、要認真備課,精心設計課堂教學。

學生獲得知識,主要在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關鍵在於備課。

1、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是實施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課堂教學就必須具備有效的教學目標,而有效的教學目標的設計首先就是準確和明確。目標的制定既要重視學生對知識的適度掌握,更要重視培養學生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

2、要想使課堂真正有效,精益求精的教學設計是必備的環節。因此,對於教師來説,就必須要精心設計課堂每一個環節,而且要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目標來設計。我們課堂教學的目標明確,學生的課後學習有目標,檢查又環環相扣,教學的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了。

四、要以學生為本,用真愛構築課堂

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學生能夠不斷的獲得美好的心靈體驗。引用餘教授的話:“成功的體驗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好好學習的願望。”實現課堂教學從觀念到行為的轉變,改變以往以單純傳授知識為手段的做法,對學生的感情、態度、價值觀給予更大的關注,創造一種別具一格的教學模式,才能使自己的課堂更富人性化,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五、優化教學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就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興趣之上。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境地。教學中我們要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學習熱情,帶着興趣學習是教學的一個最簡單的有效法則。

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是教學研究的一個永恆課題。《有效教學十講》這本書通過簡明易懂的語言和深入淺出的案例向我們逐漸推開了如何使我們的教育更有效這扇大門,對於我們的日常教育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我將繼續深入研究,爭取更大的進步。

六、“學習的快樂”與“快樂學習”

有人提倡要快樂學習。因而,就有許多人不斷追求快樂學習的方式。快樂學習改變學習方式4的同時,也有許多不良元素一併產生,比如:降低了學習的速度,弱化學習的標準,以追求快樂。這樣的學習儘管有快樂,往往無實效。學習與玩耍不一樣,因為有特定的目標,是有壓力感的。有壓力必然有痛苦,絕對快樂的學習是難以真正存在的。“學習的快樂”與“快樂學習”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學習的快樂”不但追求學習過程的快樂體驗,更追求獲得結果實現目標的快樂體驗。“快樂學習”注重的是學習的過程,“學習的快樂”既要關注學習過程的快樂體驗,更要注重學習成果帶來的快樂體驗。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個人努力,獲得必要的知識,獲得獲取知識的必要方法,強化學生實現目標時帶來的成就感,以成就感增加快樂體驗,再以學習的快樂體驗激發學生新的學習動力,學生才有可能把學習看做是一件快樂的事。“學習的快樂”不等於“快樂學習”。

總之,有效教學,教師的課堂實施是關鍵。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是教學研究的一個永恆課題。《有效教學十講》這本書通過簡明易懂的語言和深入淺出的案例向我們逐漸推開了如何使我們的教育更有效這扇大門,對於我們的日常教育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我將繼續深入研究,爭取更大的進步。

有效教學十講心得體會篇4

教師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學生服務,所以學生學習的幸福指數很重要。如果學生能快樂生活在學習樂園,那麼他們一定在享受幸福的學習生活的同時也會有很大的收穫,學生幸福學習我認為應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重點。

一、營造愉快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要滿懷激情面對學生,用慈愛、欣賞的眼神去充分的調動起學生的情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微笑、讚賞帶給學生,把鼓勵和支持、關愛和愛護、尊重和相信帶給學生,蹲下去和學生交流,在學生心目中建立起和藹可親的形象,喚起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慾望,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要精心為學生創造一個學習的環境,讓學生在動手、探索、討論、交流、遊戲中讓學生體驗快樂學習的氛圍,使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激勵起學生的強烈的學習興趣,這時學生的注意力也特別集中,思維也特別活躍,學生的頭腦才能反應靈活,思維敏捷,在創設情境中教學,學生才能有效的學習新知。

三、開啟思維,在創新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有意識地設計一些有難度的能引起趣味的問題,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一)、激趣引入激發學生濃厚的創造興趣和慾望,引導學生自學自悟,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首要工作。在教學中,興趣又往往表現為一種好奇心,有好奇心才會有深刻而獨特的思維方式,才會有發明創造。教師鼓勵學生的這種好奇心。

(二)、激趣設疑

“大疑大進,小疑小進,不疑不進”質疑是人類思維的精華,擁有創新能力的人必須具備敢於質疑的思維品質。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質疑問難,激起探求新知的慾望,迸發出創造的思維火花。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既是教師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地方。所以,教師要將課堂40分鐘都放在教學設計上,要將枯燥無味的課堂教學變得有聲有色,將生活中與課堂有關聯的樂事、趣事、知識穿插在教學中,讓學生在樂中學,在學中樂。這樣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達到了開拓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總之,我認為《有效教學十講》這本書,它確實給我帶來了一些觀念和方法上的啟示,讓我們不僅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師,更要成為一名有效教師。

有效教學十講心得體會篇5

通過學習《有效教學十講》理論,感觸極深。那麼如何進行有效教學呢?

在信息與科技迅猛發展的教育時代,“一對一”數字化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堂從單一的學習環境轉變為課堂、網絡、社會全空間學習環境;從單一課本逐漸轉變為學習資源網絡化、數字化、多媒體化。在國小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教學策略、教與學的評價以及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等方面,“一對一”數字化對其起到很好的優化作用。

1、語言知識的優化:藉助動畫遊戲幫助學生複習和鞏固語言知識。

藉助學生感興趣的遊戲複習已習得的字詞,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在自主參與遊戲的同時,有效地複習了他們曾經學習過的字詞。

2、語言技能的優化:通過各種有趣、實用、輕鬆、活潑的活動,讓學生體驗用語言表達和交流的樂趣。通過設置讓學生“猜動物謎語”的遊戲活動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整節課教學環節清晰,關注學生的信息量,利用電腦,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及教師的引導作用。因此課堂顯得活潑有趣,學生學得開心,教師教得愉悦。

3、學習策略的優化:利用聽、説、遊戲、小組合作等靈活實用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擺脱枯燥的學習氛圍,積極參與到各種學習活動中。教師設計與課文密切相關的練習題,請學生利用已經習得的知識進行正確的選擇。學生在這個學習活動中不但提高了認讀能力,更提高了理解能力,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

4、情感態度:學生在豐富的教學活動中顯示出對學習的極大興趣,體驗學習的過程和收穫的快樂,並能夠自主學習。學生有了電腦,學生可以自己利用教師提供的語音素材糾正讀音,也可以瀏覽網頁,學生們覺得它們真是學習的好幫手。

5、文化與文化意識: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讓學生探究各個國家文化傳統方面某些特點從而培養他們對多元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和了解世界的熱情。

同時充分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的動力。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兒童在線中的遊戲資源,讓學生自主參與到遊戲之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課堂練習形式多樣化,學生更深入理解學習內容。充分利用網絡教室的軟件,讓學生積累資源,相互交流。在教學中很多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可以比較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便於學生理解和接受。往往在課堂枯燥的講授,學生毫無興趣,在教學環境中,通過動畫、圖形、聲音的演示,加上教師深入淺出的講解,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如教學《花鐘》一課時,可配合電教媒體,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欣賞各種鮮花,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深入領會課文的意境。通過這樣的電化教育,不僅使學生的心靈與作者得到了溝通。還縮短了學生與課文的心理距離,便於學生在學習課文內容時產生豐富的聯想.以培養學生的記憶想象力。有效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更準確地理解所學知識。

總之“一對一”數字化教學對教學模式的創新必將成為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將從根本上引發教學模式的變革,也為優化教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教學平台。作為面向未來的現代教育,要求我們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終生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以適應教育內涵的發展、適應教育未來的發展、適應人未來的發展。

有效教學十講心得體會篇6

?有效教學十講》是余文森教授的新作。因為國小語文學科工作室正在進行福州市基礎教育課題新課程國小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為了讓課題組成員能擁有相應的理論知識,能更好地實施課題研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我決定帶領大家開始有關有效教學的理論學習。《有效教學十講》是推薦大家讀的第一本專著。

初讀《有效教學十講》,對文中所提到的新課程有效教學的成績與問題深有同感,對新課程改革帶來的變化的認識感同身受,於是,有了第二遍細讀的願望。品味之後發現,自己對有效教學的認識有了更多的理解,以下是眾多感受中的一部分:

過玉米地的啟示

什麼是有效教學?這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但新課程賦予有效教學新的含義。餘教授講的過玉米地的故事,形象生動地闡釋了這個問題。

在過玉米地的比賽中,有的的人跑得最快,先到目的地,但兩手空空,一個玉米棒都沒有掰到;有的人掰了很多玉米,但走得太慢,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有的人跑得快,也掰得多,但渾身是傷;還有的人,既跑得快,又掰得多,還沒受傷,所以感覺很快樂。在這些穿越玉米地掰玉米的人中,誰是最有收穫的?第一個人跑得快卻一無所獲;第二個人得到的多,卻很費時;第三個人跑得快,獲得多,可傷了身體,代價也很重;第四個人跑得快,得到的多,還很快樂。答案很明顯,最後一個是也。

過玉米地掰玉米的結果是以是否跑得快、掰得多、不受傷且快樂幾項指標綜合衡量的,最後一個過玉米地的人才是最有效的。那麼教學呢?教學是否也要考慮學習的速度、獲得的結果和學習的過程各項指標呢?很明顯,無所獲的學習,無論多麼快樂,是不能稱為有效的,因為獲得知識是學習的第一要務;花費大量時間獲得的知識是低效的,因為它往往以犧牲學生大量的休息時間為代價,以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代價獲取知識的做法是得不償失的;被看做是一種沉重負擔的學習不但無趣,還隨時會終止的,現在的很多孩子一旦考上大學,便再也沒有學習的熱望,為完成學業而歡呼雀躍的人不是少數的,因為,他們認為學習的痛苦是難以言喻的,解脱的辦法就是不再痛苦地學習。這樣的學習因為沒有樂趣,也就沒有了生命力,是過早夭折的。因此,有效教學不得不考慮獲得知識的時間、結果和過程三個要素,速度、結果和體驗是有效教學的三個關鍵指標。

有一定的速度,獲得必須的結果,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充分的體驗,是考量新課程有效教學的綜合指標。

有效教學十講心得體會篇7

師生關係對教學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在師生這一教學關係師、生各起什麼作用?如何建立有效的師生共同發展的教學關係?帶着這些問題翻開余文森教授著的《有效教學十講》書本,覺得收穫不少。

文中用了著名教學論專家江山野先生觀點,概括了學生具備的兩個非常重要的心理特性:第一個是“向師性”,第二個是獨特性,其中“向師性”是學生的本質屬性。學生的“向師性”心理為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只要教師不是有意無意的.在學生中降低在學生中的威信,教師在學生中的地位永遠是高大的。因此,作為教師,必須做到以身作則,教師對學生要尊重、關心,努力幫助他們,不辜負學生對自己的依賴和期望,使師生間建立起深厚的情誼。這樣,才能樹立在學生中的威信,充分發揮學生向師性的作用,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好的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當然過分強調向師性,有時會僵化學生的思維。作為教師,不能懼怕學生的獨立性,不能代替學生感知和分析。教師必須非常珍視學生的"獨立性“並給以合適的引導。塑造出一個個有獨立性個體的學生。為此,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既要以學生的向師性為基礎,又要以學生的獨立性為導向。正確地認識和對待學生的向師性和獨立性及其兩者的關係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學效果的基本保證。

文中引用了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古諾特博士一段話,來闡述教師態度對學生影響的重要性。學校是學生生活的第二家庭,在學生眼裏,教師具有無可懷疑的威信,教師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和可供效仿的榜樣,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的言行、對每一個現象的態度,都通過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對學生的各個方面產生影響。因此,作為教師不僅要在自己講授的課程中學識淵博、循循善誘,更要通過言傳身教,通過榜樣、無言的力量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教師要以自己健康的價值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走在時代前列的學識來感化學生。讓我們更好地審視自己的態度行為,從平時的細節做起,做一個對學生成長有幫助的教師。

文中再次引用著名教學論專家江山野先生用動態的觀點來闡述教學關係,這是論述教學關係的精髓。根據這一觀點,學生在校學習的過程也是漸進的,學習某一章節往往也要經歷幾個階段。每個教學階段對教學方式方法也要遵循一定規律:如開始階段教學方式可教一點,學一點,練一點;最後階段的教學方式可完全由學生自學。教師運用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符合或超前於教學過程的發展階段和學生的學習能力,否則就會嚴重阻礙教學階段的發展和學習能力的發展。

文中提出一種能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的有效手段“對話”。“對話”能使學生的全部潛能在對話關係中得以釋放和發展,有助於學生個性的健全成長;“對話”可以恢復教育的人本主義性質,有利於人性的昇華,有助於防止教育的異化現象;“對話”有利於人們在交往中形成一種不同於傳統的二元對立思維方式和對話意識。對話教學的前提是師生平等和教學民主,離開了生命體的平等,離開了民主的教學氛圍,就不能實現真正的對話教學。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教師必須學會傾聽、欣賞、評價——架起師生平等對話的橋樑。

總之,教師要根據學生基本心理特性來建立師生共同發展的教學關係。要以良好的師德師風和崇高的敬業精神來教育和影響學生,要根據不同的學習階段來選擇適應於學生學習能力的教學方式方法來組織教學,要利用“對話”等有效教學手段促進學生個性的成長和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教學中建立師生共同發展的教學關係,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有效教學十講心得體會篇8

餘教授的思路清晰,語言到位,從教學的有效性、生成性、三維目標、教學情境、教學關係、有效教學的三條“鐵律”、新課程教學改革成績與問題反思等十個大的方面闡述了教學的有效性是什麼?怎麼達到有效的目標?以及在探索有效教學的過程中取得的成績與出現的問題、遇到的困難與反思。

“簡單地説,對話是師生基於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場,通過言談、傾聽而進行的雙向溝通、共同學習的過程,這是對‘對話’的一個基本定位。”

在新課程背景下,對話、特別是師生之間的對話成為教學活動開展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特別是對語文教學來説,語文學科擔負的任務是通過言語的交流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發展個性,教學實踐中接觸相當多的課文是文學作品,這些作品運用的是形象化的“描寫性語言”,這種語言不能像學術論文的“解釋性語言”那樣精確,其意義往往不固定,有待於讀者運用自己的經驗和想像去創造,去加深認識和理解文學作品,因此語文課堂中的師生對話具有特別的重要地位。可以説語文課堂中對話的開展是否充分、有效直接決定了語文教學是否有效。因此具體地探討這個問題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但是對照余文森教授對於“對話”的界定,許多時候我們語文課堂上的對話並不是一種真正的對話,而是一種“偽對話”,甚至可以稱之為“訓話”或者“誘導談話”或者“審問”,因此也很難稱之為“對話”而期待它帶來語文教學的良好效果。

在讀書的過程中,我覺得餘教授的一些觀點和看法幫我解決了許多問題,也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比如要想課堂有效就必須得優化課的諸要素。我覺得要優化課堂諸要素首先要從老師入手,其次才是學生的配合。

而面對教學預設的封閉性與對話開放性之間的矛盾,余文森教授也指出瞭解決之道“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參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觀察學生、傾聽學生、發現學生並與學生的積極互動上”;“在教學前進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納入現有的預設範圍,拓寬預設的可能性;在課堂中進行反思,及時調整、改變和充實預設,使預設不斷完善;在課後進行反思,對課堂教學進行回顧、批判,總結和提煉有效的預設和生成,明確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和措施”。綜合以上兩點,處理教學預設和對話的開放性的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充分了解學生,在備課、上課的過程中突出強調生本意識,一切都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最終目標;其次要充分重視反思,拓寬預設的思路,要意識到很多時候在課堂教學中感到侷限,不是因為預設太多,恰恰是因為預設不夠,沒有充分地考慮到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對話過程中可能出現情境。只有在教學中注意這兩點,才能為對話留出充分的空間,才能讓對話在真實的情境中充分地開展,最終達成師生之間的和諧和默契,最大程度地挖掘對話的意義,實現有效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