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5W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研究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引導學生通過朗讀、理解重點詞句、展開想象、資料補充等多種閲讀方法,揣摩人物內心世界,進而體會文章內容。

2、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祖國繁榮民族振興而努力學習的志向。

3、厚積薄發,進行説話訓練。

教學重難點:

重點——運用多種閲讀方法,體會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

難點——瞭解當時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抓主線

1、詩人流沙河曾説過:“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少年周恩來從小立志——生齊讀課題

2、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25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研究下少年周恩來為什麼立下這樣的志向!

3、指讀課文,回答問題,師板書:中華不振。

二、精讀課文,知因果

(一)組內合作自學課文

1、默讀課文,思考你從哪裏感受到中華不振的?

(出示閲讀方法:讀書時要一想二畫三批註)

2、組內交流

(二)研讀課文全班交流(學生找到哪裏,老師相機處理哪裏)

1、品讀詞句,初步感受中華不振

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羣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着什麼,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通過哭訴着、得意洋洋的對比描寫體會中華不振。

從洋人欺侮中國人後趾高氣揚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中華不振。

從當時婦女的穿着“衣衫襤褸”體會中國當時的落後、人民生活的困難,體會中華不振。

一問才知道,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

通過“不但不……反而……”這組詞語體會中國巡警仗勢欺人、欺壓百姓,對中國人的生命漠不關心,感受中華不振。

體會這是在中國的地盤上,國人當時得不到最起碼的公道,沒有地方説理、沒有地方申訴,感受中華不振。

訓練:

(1)展開想象:當時那位婦女是怎樣哭訴的,那個警察又是怎樣訓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會説些什麼?

(2)談談感受:作為一名中國人,你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受到這樣的欺凌是一種什麼感受?

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着拳頭。但是,在外國的租界裏,誰又敢怎麼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從“緊握着”這個詞語體會國人敢怒不敢言。只能把憤怒壓抑在心中,想象他們當時是什麼心情呢?

從“只能”、“誰又敢怎麼樣呢?”看出在中國的土地上,中國人都沒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去反抗,體會國人的無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華不振。

訓練:

(1)修改句子

“誰又敢怎麼樣呢?”這是什麼句子?改成陳述句。

(2)比較句子

①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着拳頭。但是,在外國的租界裏,誰又敢怎麼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②微觀的中國人讀緊握着拳頭。但是,在外國的租界裏,誰都不能怎麼樣,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通過對比句子體會反問句的語氣更為強烈,進一步體會國人的無奈和懦弱,進一步感受中華不振。

(3)感情朗讀,讀出憤怒與無奈。

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周恩來揹着大伯,約了一個要好的同學闖進了租界。嘿!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髮、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

這段話主要讓學生體會“闖進”,在中國人的地盤還要闖進來,説明這也是中華不振。

(教師相機處理1~6段)

導語:其實,當週恩來剛到這裏的時候大伯就告訴他租界地沒處説理去了,同學們,你們現在能體會到大伯當時的心情嗎?分角色朗讀對話,想象該如何去讀!

2、整合前面,進一步感受中華不振

正是因為,所以他真正體會到了中華不振的含義。

3、資料補充,深入感受中華不振

教師出示資料:1885年,上海的黃浦公園在租界內建成後,便在公園門口豎立了刻有園規的牌子:“一、腳踏車及犬不準入內……五、除西人用僕外,華人不準入內……”民間將此概括為“華人與狗不得入內”。——

這是對一個民族公然的侮辱,也是中華不振的有力證明。

4、正是目睹了這些不平等的待遇,深切地感受到了“中華不振”,所以少年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請你們再鏗鏘有力地説一次——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三、拓展延伸

1、言志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説》中寫道: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你們是國家的棟樑與希望!

(發散思維、語言訓練)你想為而讀書?

2、贈言

從你們的話中我讀懂了你們對祖國深深的濃濃的愛,古有岳飛的“精忠報國”,今有你們的以天下為己任,老師想把流沙河的《理想》送給你們。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

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積累“伯父、模範、巡警、吵嚷、懲處、抱負、胸懷、帝國主義、燈紅酒綠、熱鬧非凡、風和日麗、耀武揚威、得意揚揚、振興中華”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初步感受“中華不振”的原因。

二、教學重點

學會根據人物及聯繫事件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教學難點

體會中華不振的原因。

四、教學過程

(一)感受人物形象,揭示課題

1.出示周恩來的圖片,這個人是誰呢?

請學生説説對周恩來的瞭解。

過渡語:是啊,周恩來是我們開國的第一任總理,是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是深受全國各族人民敬重和愛戴的領袖,他卓著的功勛、崇高的品德、光輝的人格深深銘記在全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中。今天,讓我們走近少年周恩來,瞭解他成長過程中發生的事。

揭示課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知道這篇課文講的是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嗎?題目是什麼意思呢?(預設:如果學生不知道題目的意思可讓學生採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之”和“崛起”的意思,幫助理解題目的意思。)

(二)初讀課文,檢查預習情況

1.讀課文,讀準生字詞,讀通順句子。

2.檢查字詞認讀情況。

(1)帝國主義列強;租界;巡警;耀武揚威;得意揚揚;懲處。

(2)模範;吵嚷;踴躍回答;鏗鏘有力。

3.想課文人物及人物身上的事,結合課文題目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①默讀課文,思考在周恩來身上發生了哪些事情?

②小組交流課文中發生的事情。

預設:如果學生對內容的概括很囉唆,帶有複述課文的性質,教師則應先肯定學生對課文讀得熟練,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哪些話可去掉不用説,哪些話必須保留,直至每件事情能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如果學生能把幾件事情串連起來説則讓學生總結概括敍事性課文大意的方法,使學生明白要結合人物、事件、課題來概括。

(三)聚焦“中華不振”,感受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1.過渡語:有人説:有志不在年高;也有人説:自古英雄出少年;我們的祖先還教育我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什麼原因使周恩來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

預設:如果學生説到周恩來看到洋人欺凌中國人,而中國人卻無處申冤或者伯父告訴他不要隨便到租界去玩,教師都加以肯定。同時總結到這一切都是因為中華不振。

2.默讀課文,畫出體現中華不振的句子,寫上自己的批註。

3.學生交流。

(1)出示句子:

他在瀋陽下了車,前來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華、熱鬧的地方,對他説:“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玩啊!”

“那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來可就糟了,沒處説理去!”

“為什麼?中華不振啊!”伯父歎了口氣,沒有再説什麼。

指導朗讀。(如果學生感情不到位,師可引導學生結合當時情境和標點來領悟朗讀。)

②體會中華不振。

③詞語積累:周恩來不解地問。橫線上的詞語還可以換成什麼?(預設:疑惑地;睜大眼睛;仰起頭)

(2)出示句子:

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周恩來揹着大伯,約了一個要好的同學闖進了租界。

①引導學生體會“闖”字所藴含的意義。(中國人是不能隨便進到租界裏去的。)

②理解“租界”的意思。結合描寫租界特點的句子體會租界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③插入資料:

據統計,中國自1845年英國從《上海租界章程規定》中取得第一塊租界,至1902年奧匈帝國設立天津租界。前後共有27塊租界,其中有25塊租借國單一的專管租界,2塊公共租界。

各國租界的分佈(1911年):

英國7處:天津英租界、漢口英租界、廣州英租界、九江英租界、廈門英租界、鎮江英租界、上海英租界;

日本5處:天津日租界、漢口日租界、蘇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重慶日租界;

法國4處:上海法租界、天津法租界、漢口法租界、廣州法租界;

德國2處:天津德租界、漢口德租界;

俄國2處:天津俄租界、漢口俄租界;

意大利1處:天津意租界;

奧匈帝國:1處天津奧租界;

比利時1處:天津比租界:(1931年中國收回天津比租界。)

公共租界2處:

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合併而成。)

鼓浪嶼公共租界;(英、美、德、法、西、日、丹麥、荷蘭、瑞典和挪威。)

天津最高峯時有9個國家設立租界。(天津美租界在1902年合併入英租界。)

④讀了這些資料,你又看到了一個什麼樣的舊中國?

(3)出示第8自然段:

正當周恩來和同學左顧右盼時,忽然發現巡警局門前圍着一羣人,正大聲吵嚷着什麼。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羣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着什麼,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一問才知道,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着拳頭。

①學生交流自己讀後的體會。

②插入資料:

19世紀末,中國社會正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資本主義列強掀起了一股瓜分中國的狂潮,日本也不例外。1894年日本偷襲清政府派往朝鮮的運兵船,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由此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戰爭中,清朝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日軍佔領威海衞,同年日軍佔領遼東。戰爭以清政府的失敗告終。次年,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條約規定中方支付鉅額戰爭賠款,並賠償日本軍費,向日本開放杭州、沙市、重慶等通商口岸。清政府允許日本企業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並且免收日本商品的關税。《馬關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資本主義列強對中國開始由商品輸出和大規模武裝侵略轉變為資本輸出。1900年,西方列強為擴大侵略利益,組建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雖然遇到義和團的頑強抵抗,但義和團運動終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失敗了。侵略者攻佔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帝倉皇出逃,她一面加緊鎮壓反帝運動,一面派人與侵略者議和。於是李鴻章代表清朝與西方11國簽訂了《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規定:①中方賠償各國約9。8億兩白銀;②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外國使館界,由各國派兵駐守,界內不允許中國人居住……

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以至大批破產,他們過着飢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③情景復現:

結合當時的情況:這個婦女會哭訴些什麼?洋人又會説些什麼?中國的巡警會怎樣做?請幾位學生演一演。

④聯繫上下文,想象寫話:如果你是周恩來,你想對中國人説些什麼?

⑤交流寫話,釋疑解難。請幾名學生到台前展示,師生合作評價。此處評價有3個標準:一是情感體會是否到位;二是語言表達是否恰當;三是書寫是否工整。

⑥指導書寫“巡”,注意筆畫“撇點”。

指導書寫“嚷”,注意嚷的筆畫較多,橫筆、豎筆不要少寫,各部件擺放要合理。

(四)課堂小結、設疑

看着貧窮、落後的祖國,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洋人肆意地欺凌,而自己作為中國人卻無能為力,敢怒不敢言。12歲的周恩來又做出了什麼決定呢?我們下節課繼續探討。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 篇三

一、説教材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人教課標版第七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裏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説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説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

科學的制定教學目標是教學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語文學習目標,是多維的,是立體的,不僅有知識與能力的目標,還有過程與方法的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引導。三維目標實現的最終途徑還是讀,各種形式的讀,默讀、朗讀、快速讀,邊讀邊想象等,並把自己讀的感受與同學交流、討論,遵循課標的這些精神、理念,本課教學設計的最大特點就是入情入景地讀,動心動情地讀。針對教材特色,結合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依據新課程理念對第二學段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標,

1、認識“崛、範、鏗、鏘” 8個生字:會寫“帝、義、伯、租”等12個生字。理解“焦點、耀武揚威、得意揚揚”等詞語的意思。

2、抓住課文重點詞句,結合上下文或生活實際理解課文的意思。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感受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抓住和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重點詞語在表情達意 方面所起的作用。

教學難點:能正確找出課文重點詞句。體會當時的時代背景。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生字詞卡片

教學時間:兩課時

二、説教法學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有多法,但無定法。”一堂好的語文課應充分體現出十六個字:書聲朗朗、議論紛紛、高潮迭起、讀讀寫寫。針對以上教學思想,在教學中我主要選用“讀中自悟”的教學方式。通過品讀課文讓學生身臨其境,情寓其中,從而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並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課文。

三、説教學流程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讓學生在讀、悟、議這種寬鬆民主的氛圍中學習。作為教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架設生活與教材的橋樑,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並參與其中,推動學生去深入地感受。我的教學設計如下:

第一、談話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同學們,我們知道偉大領袖毛澤東爺爺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英雄,他的身邊一定有着跟他一樣了不起的人物。相信同學們對周恩來爺爺也不陌生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於周恩來爺爺小時候的故事。引出課題,齊讀課題後讓學生自由發言説一下,自己想了解什麼?然後帶着這些問題默讀課文。

學生提出問題帶着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閲讀教學的淺層次目標,而帶着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學生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必需。這樣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第二、創設情境,體會周恩來的學習、生活及工作等經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周恩來經歷的一些圖片,感受周恩來的一生。體會周恩來的艱辛,引起學生對課文的興趣。

第三,潛心品讀課文。

1、學習第1-6自然段,自由讀,讓學生獨立思考他到東北知道的第一件事是什麼?由“焦點”一詞引出答案,知道以後他是以怎麼樣的語氣問的?然後以問題的形式轉入下一部分的學習“同學們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周恩來爺爺小時候也一樣,那他是怎麼做的呢”?

2、指名讀第7-8自然段,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租借地與平常市井的不一樣,我用多媒體展示出兩副不同的畫面,讓學生充分感受。然後再讓學生細讀第8段,瞭解婦女、巡警及羣眾的表現的句子,新課改要求語文教學要加強學生進行朗讀訓練有素,不但要從朗讀技巧上指導,而且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表達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學生探究理解基礎上,我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體驗。讓學生像周恩來一樣體會“中華不振”一詞的含義。然後讓學生髮表自己的體會。拋出這樣一個問題“ 他明白了伯父的話,那他又是怎麼做的呢?”引入最後一部分的學習。

塞繆爾?約翰遜説過:“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徵之一。”這兩部分的學習以提問題的形式,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孩子的好奇心是非常強的。

3、齊讀9-17自然段。這一部分是以在一次修身課上為校長提出的一個問提來開始的,校長讓同學們説説自己“為什麼讀書?”從引出周恩來的見解,讓同學們明白了他常常一個人在沉思的原因。引導學生認識當他回答時,校長有怎麼樣的心理表現,聯繫上下文理解“崛起”一詞在課文中的意思。讓學生體會他是怎麼説的?理解“鏗鏘有力”一詞。在理解的基礎上,將這幾個自然段分角色朗讀,在現課文場景。在進行指導朗讀。體會周恩來的學習決心。這樣的設計,一是為了更好的讓學生體會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引發學生思考自己讀書的目的,激勵學生將自己的學習生活與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大業聯繫在一起;二是引導學生繼續學習在閲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四、拓展。

在上課文前,學習周恩來的一首詩《大江歌罷掉頭東》,是為了讓學生對周恩來的愛國情感由初步的瞭解。為初讀課文掃清障礙。這樣更能激起學生對課文的學習興趣,有益於激起學生的愛國情感。

四、説板書設計。

25、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初到東北 中華不振 疑惑不解

立志原因

周恩來 闖進租界地 中華不振 深深體會

修身課上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鏗鏘有力 立志表現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能直觀形象地反映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本篇板書我把文中的重點詞語“中華不振”寫出來,揭示了文本的內涵。這樣做符合板書設計的目標性原則,直觀性原則等。